① 2017年國產片票房比進口片更高嗎
據報道,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559.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45%,其中,國產電影票房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
2017年共有15部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其中有3部超過20億元。票房過億元的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戰狼2》以56.8億元的成績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冠軍,《速度與激情8》(26.7億元)、《羞羞的鐵拳》(22億元)分獲年度票房亞軍與季軍。在2017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國產片和引進片各佔5部。
希望更多國產電影可以產出!
② 院線遭遇資金危機,電影產業下一步如何走
我認為,在有線電視和流媒體服務中呈現出的狀況證明了這一切。」變形金剛系列製片人羅倫佐·迪邦奈凡杜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說道,「因為他們能講有趣的故事,所以導演想要去那裡。那裡有很多機會,是可以採取行動的地方。」
另一個問題就是,行業的財務基礎正顯現出緊張的跡象。沒有什麼比好萊塢和最可靠的資本來源之間正在涌現的障礙更加明顯的了。幾年前,聰明的資金正在離開這個行業,部分原因是矽谷對於財富的承諾,但也因為投資者被一些創意工作室所拋棄,使其成為金融的失敗者。
現在新的資本,尤其是那些從中國不斷湧入的資金,似乎正在變得乾涸。中國當局對外國投資實行嚴格的限制,限制資本流入娛樂業。這導致了萬達10億美元收購電視製作公司Dick Clark Proctions的交易案失敗,以及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Paramount Pictures)與中國的上海電影集團公司(Shanghai Film Group Corp.)及華樺傳媒(Huahua Media)另一個10億美元聯合融資案失敗。
「他們認為中國企業對於好萊塢的投資過高,正逐漸放慢腳步。」曾參與過夢工廠和華納兄弟融資案的娛樂業律師斯凱勒·摩爾(Schuyler Moore)表示。
穆爾認為,中國的投資可能會消失,其他形式的風險投資將從電影轉移到新興形式的大眾娛樂,例如虛擬現實。「興趣並不在傳統的電影模式。」穆爾說
道,「所有的投資者都看到了這個行業的麻煩。」
樂觀的人認為票房收入仍在增長。2016年的美國票房達到了創紀錄的110億美元,全球票房達到了最高的386億美元。三個月內,2017年已經上映了《美女與野獸》和《金剛狼3:殊死一戰》等大片。但是,這種增長主要是因為較高的票價機制以及通貨膨脹。簡單地說,越來越少的人走進電影院去看電影。美國和加拿大並沒有達到2004年創下15億票房的行業高峰。
「你花了更多的錢,卻只有更少的觀眾和更少的影響。」前派拉蒙影業總裁亞當·古德曼(Adam Goodman)說道,「你開始電影項目,就只能看到票房在逐漸燒毀。」
剛剛由美國電影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的電影院上座人數基本持平。
像許多蘇丹執政者一樣,電影公司老闆成為掌權巨頭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工作室只是龐大媒體和技術帝國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電影都在遠離洛杉磯的地方拍攝,像亞特蘭大或者新奧爾蘭等城市,在這里稅款抵免是最為慷慨的舉措。所有那些工作室高管負責企業更高階梯的決策,他們生產的電影在底線之上變得越來越不完整。康卡斯特公司和迪士尼在有線頻道或是周邊產品中賺取了比電影票房更多的收入。
全球票房數據(單位:十億美元)。(紅色-美國/加拿大,黑色-全球其它地區) 圖片來源:MPAA
或許越來越多的人在害怕冰山的逐漸靠近,但是工作室和影院似乎更願意簽署盛大的交易,這使電影在早期家庭娛樂放映中有著更高的價格。作為誘惑,經銷商願意削減影院在其數字銷售方面的百分比。包括福克斯、派拉蒙、獅門影業、索尼、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在內的六家最大的電影工作室,正在與像Regal和AMC等主要的電影院線進行單方面的討論。
目前,大型的上映電影應該在上映後90天才能進行出售或者租賃。
但是電影製片公司認為這個時間太長,他們想縮小電影院獨占電影窗口的時間。隨著DVD市場的快速衰落,他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支撐家庭娛樂的收入。有一個信仰認為,像Netflix那樣的流媒體服務已經限制了消費者隨時隨地訪問內容的渠道,這在一些工作室董事會中被奉為教條。
「這是一件必須發生的顯而易見的事情。」 美銀美林媒體分析師傑西卡·雷夫·科恩(Jessica Reif Cohen)表示。她補充說,她認為在家裡提供電影服務可能會吸引有著年幼孩子的人們。
「這可能會是一個沖動消費,或是他們沒有保姆,以及其他不能去電影院的原因。」她說道。
經常去電影院的觀眾的種族劃分(單位:百萬)。(紅色-白種人,灰色-西班牙裔,棕色-非洲裔,黑色-亞裔/其他)
至少,雙方正在進行商談。在過去,當工作室調整放映窗口的時候,影院與工作室是針鋒相對的敵對狀態。他們一直認為,如果電影可以在上映幾周內被租賃或者購買,那麼觀眾或許就不會去電影院復看。並不希望自我毀滅的影院運營商,已經准備好面對警告性的後果,應對任何人的入侵。
③ 中國電影產業特徵與投融資發展趨勢 發表在哪
1.影視業大規模的資本化運作持續升溫,「新三板」助力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2015年延續前一年的影視行業大規模的資本化運作熱潮,多家二三線公司仍以較好價格與上市公司進行了資產重組,這其中就包括:「共達電聲」以41.2億元收購「春天融和」(100% 股權)和「北京樂華文化」(100% 股權)進軍影視行業;「天神娛樂」則以13.23億收購「儒意影業」49% 股權正式加碼影視板塊;「富春通信」則以8.6億收購《戰狼》出品方春秋時代80% 股權;此外,一批「中概股」出現回歸潮,「博納影業」「盛大網路」「完美世界」等公司的「私有化」運作也將在2016年積極推進。
截至2015年12月29日,共有44家影視公司登陸「新三板」。「新三板」因門檻低,上市操作高效,已成為影視公司進軍資本市場的新出口。登陸新三板的企業一類是一些大型影視公司將子公司拆分上市,既擴大了母公司的體量,又分擔了風險:如華誼新媒體業務分拆出來的華誼創星;一類是電影產業鏈的具體環節競爭加劇,行業內部需要進一步融資發展,如「自在傳媒」的掛牌。此外,2015年11月,「新三板分層方案」正式發布,「新三板」將掛牌公司劃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很多中小文化企業可以先登陸「新三板」再謀求長遠發展。由此可見2016年 「新三板」還將迎來新一輪的上市潮。
2.跨媒、跨界並購漸進、傳統行業加力影視投資據統計,2015年電影與娛樂領域的並購事件涉及金額達283億元,147件PE/V C 投資事件中,有91件發生在電影娛樂產業領域,PE投資總金額高達98.23億,同比增長300% 。
「互聯網+ 電影」也催生B A T 高調進軍電影行業,積極布局大電影產業鏈;一些資本「新軍」同樣也看好影視產業的發展前景,其中房地產、餐飲等主營增長乏力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為謀求業務轉型,逐漸加力電影行業,相繼並購影視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增長:如中南重工依靠並購大唐輝煌在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45.09% ,鹿港科技並購文化影視公司實現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95.62% 。
3.BA T全面布局產業鏈,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互聯網+ 」為電影產業提供了新型的技術手段和運作載體,貫穿了電影產業鏈的投融資、製作、營銷、品牌拓展等多個環節。B A T (以網路、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公司)通過融資、並購和戰略合作等方式重新布局,與傳統的影視公司融合發展:阿里通過收購、並購、投資等方式涉足電影產業鏈; 2015年1月,網路成立了網路影業,整合了網路糯米、網路地圖等LB S產品為在線售票引流;6月,網路斥資1.5億港元入股星美控股;而騰訊則在2015年9月成立了企鵝影業,後又成立騰訊影業,投資了十多部優質電影。
資本運作還促成行業集中度以及行業門檻不斷提高。2015年電影「在線購票」領域的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線下售票已跌落至24.62% 的份額,而在線選座占據51.47% 的市場;經過整合之後的「微影時代」「貓眼電影」「網路糯米」三家購票網站成為「在線購票」的主體機構。總體來看,以BA 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只有將自身獨特的互聯網基因植入電影領域才能更好盤活電影產業這盤大棋。
4.電影私募股權投資朝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日趨成熟,各類影視基金也紛紛投向一些熱門影視項目和主流影視機構。其中,華誼兄弟在2015年8月完成的36億元定增的發行對象中就有中信建投及平安資管兩家基金,它們分別認購了1億元、6.79億元;11月,「騰訊系」的微影時代完成15億元的C 輪投資,買家既有騰訊基金和萬達集團,也有南方資本、信業基金等產業投資機構。目前,國內的較活躍影視基金還包括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復星投資基金、建銀國際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等。作為影視基金的重要形式,電影私募股權投資以股權方式對影視公司或影視項目投資,這些投資均有專業團隊遴選項目,確保項目質量,並可以與產業上下游廣泛合作,提供各種增值服務,提高成功率。
電影私募股權投資依靠其成熟的股權結構設計和嚴格縝密的風險控制流程,以及更加合理化收益分享機制,使電影產業的專業性與金融資本的市場性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具體的實現和操作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PE的管理者在對電影項目進行評估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會運用多元化的投資方法和恰當的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包括發行預售、完工擔保、投資組合理論等;二是具體操作上通常是由私募基金以高收益債、低收益債和優先股等不同品種的金融產品吸引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資者而完成。
④ 2017金融業有什麼大事件
即將過去的2017年,必然是載入中國金融業史冊的一年。趣店風波、「無現金時代」之爭、資管行業大一統、人工智慧崛起……金融亂象糾偏的背後,無不透露著日漸鮮明的監管信號。
金融開放路線圖:
外資持股比例提高
始於1978年底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中國商業銀行資產名列全球第一,股市市值全球第二,私營部門債券市值全球第三。
近日,銀行、證券基金和期貨等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開的消息,引起外資金融機構高度關注,一些外資私募已開始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這不僅增添中國金融市場的活力、動力,也將有助於提升中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業對外開放對小型金融機構的影響將更為明顯,未來外資控股的證券、期貨、基金公司有望誕生,外商獨資資產管理公司也將越來越多。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
強化調控監管防範風險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其設立強化了統籌協調監管,為對外開放做出制度保障。
金融穩定委員會的設立將統籌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分析研判國際國內金融形勢、做好國際金融風險應對、研究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和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政策。同時指導地方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對金融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業務監督和履職問責等。
金融行業一向欣欣向榮!
⑤ 電影投資:有著人口上的優勢,你還覺得投資電影不能賺錢嗎
電影娛樂已經成為全民消費的新模式,中國觀影人次和觀眾數量增長率在顯著提升,就連五線小縣城的影院在春節期間也是場場爆滿。觀眾選擇觀影的影院數增多,消費主導權也隨之提升。另外,電影導演、新製作公司紛紛加強與主流互聯網平台的合作,推動電影新勢力的崛起。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導向,也讓電影投資成為未來5-10年最火熱的投資方式!它到底有哪些優勢呢?
優勢一:國家政策上的扶持
2016年頒布的政策,出台「一帶一路」文化發展產業規劃;201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振興法」;以及在2018年又成立了「國家電影局」,其目的就是扶植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部等支持鼓勵個人,企業參與電影,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繁榮發展,更使得整個電影行業勃發新的光彩。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⑥ 影視投資發展趨勢如何
進入2019年以來,互聯網愈加頻繁的被院線電影的相關消息刷屏,「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老師好,小成本電影大回收」、「復聯4票房破38億」、「吳京,首個內地票房破百億演員」、「如果可以這樣愛,收視率破1」等消息接連占據微博熱搜......
從2018年開始,《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等好影片層出不窮,單日票房記錄、內地前十榜單等數據在不斷的刷新....中國電影市場增長之快有目共睹,且已經逐步實現了佳片票房雙贏的局面。
再觀今年的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等電影迅速靠著好口碑逆襲成王,說明「口碑佳片好票房」這一趨勢正在加強。
以上僅個人觀點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⑦ 中國電影產業主要具有以下幾種融資模式:
一、版權質押銀行貸款:銀行貸款是電影市場上常見的融資形式。中國政府聯合金融業如北京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銀行推出版權質押貸款,幫助一些電影公司獲得銀行貸款。近年來,中國幾家大型的民營公司在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擔保下,已經開始穩定的獲得銀行貸款,經典案例有深圳發展銀行為《夜宴》提供為期兩年的5000萬元貸款、招商銀行為《集結號》提供5000萬元的貸款、廣州發展銀行為《功夫之王》提供6500萬元貸款等。此外,境外銀行入德意志銀行為華誼未來製作提供2億美元的打包融資、香港渣打銀行為《赤壁》提供達7000萬美元的貸款。 二、私募股權融資: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私募股權基金已經成為電影融資的新型渠道。華誼兄弟就是中國電影產業通過私募創造價值並最終IPO 的企業。目前,VC/PE 投資中國電影產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影視機構的投資,另一種是對影片的單獨投資。中國電影產業比較活躍的PE 主要有:IDG 新媒體基金、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軟銀、A3 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鐵池私募電影基金等。 三、專項電影基金:中國電影專項基金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種是來自於政府設立的專項基金,目前,中國每年通過電影專項資金、影視互濟基金、進口片發行收入提成、重大題材影片專項補助等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投入電影製作的資金已經超過億元。另一種是來自於個人或集體出資設立的民營基金,目前,中國已經設立了專項資助基金,如中影青年導演計劃、曲江助推金、亞洲新星導等,但金額較少。 四、合作拍攝,多方投資:隨著中國電影投資市場的逐漸開放與成熟,合作拍攝日漸普及,這樣可以降低製片方的投資金額與分散投資風險,如《赤壁》、《梅蘭芳》等都是多方投資的影片。不過,業內企業合作可以較為准確的判斷風險,但是引入行業外部企業,由於專業的有限性及市場成熟度不足,資本市場的風險性較大。五、影片預售融資:這是大製作影片常用的一種融資方式,在拍攝前或拍攝中
⑧ 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潛力有多大
潛力很大,只是中國人沒好好經營而已。
舉幾個例子:2017年上半年,票房佔中國電影歷史前十位的就有4部:
(2)戰狼2——26億(上映10天數據,以後可能超美人魚)
(3)速度8——26億
(7)功夫瑜伽17億
(9)西遊記伏妖
而且三部是中國國產片。只要中國作品良心製作,觀眾就會買賬的。
以戰狼2為例。10天破26億。平均每天2.6億。這種潛力,深不可測!
⑨ 大家來聊聊電影的發展前景,投資電影的前景怎麼樣
電影產業,是指以電影製作為核心通過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以及電影音像產品,電影衍生品,電影院和放映場所的建設等相關產業經濟形態的統稱。
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電影票房收入、出售電視電影頻道播放權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網路版權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電影票房是主要收入來源,而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鏈中釆取的是分賬制,就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之間對電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國內電影票房情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至2015年,國內票房年均復合增速為 34.07%;2015年,國內票房達到440.7億,增速為48.69%。這一階段渠道和內容數量的高速增長,促進了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
隨著供應量的增長,供需關系在數量上逐漸平衡,內容和渠道在數量上的增長對於產業規模增長的邊際效應逐漸降低。2016年,國內電影市場進入調整期,結束了票房高增長的態勢,全年票房為457.12億,增速為3.73%。
進入調整期後,票房增長主要依託於優質內容、以及渠道整合和多樣化經營。 2017年截至12月15日,票房為490億(不含服務費),預計全年票房達到520億左右(不含服務費),同比增長15%左右。
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保持蓬勃發展態勢,在政策的支持和行業向好的大環境下,電影創作熱情高漲,國產電影創作生產保持繁榮穩定發展的態勢。
國產電影的上映率逐漸提升,國產片的票房收入穩定在50%以上,雖然國產電影整體質量仍有待提升,但以《戰狼2》、《芳華》為代表的優質國產電影開始崛起。2017年優質國產片層出不窮,2017年票房冠軍就是國產電影《戰狼2》,以56.8億的票房創下了中國電影史新高,票房TOP5中的四部都是國產片,比2016年的2部有了顯著的提升。
在線票務平台:雙寡頭格局已現
我國電影票務市場線上化率2013 年以來快速提升,2016 年達到73.59%,目前看逐步趨於飽和。2013 年以來,伴隨本地化O2O平台市場格局逐步清晰,以及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在線電影票務市場迅速發展。
從出票金額數據看,2013 年線上為48.6 億,佔比22.2%,2016 年已達336.4 億元,佔比73.59%。2015年是電影在線票務市場爆發的一年,滲透率顯著升高,2016年後基本進入飽和期,伴隨未來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線上購票的便利性增強,預計未來線上化率會穩步提升,到2020 年預計可達90%左右。
2018 年1-2 月場均觀影人次及上座率明顯提升
隨著大眾觀影水平的提升,優質內容對於票房和觀影人次拉動的效果將會越來越明顯。統計了2012 年至2018 年1-2 月的場均觀影人次情況,發現從2012年開始一直到2015 年,場均觀影人次一直處於平穩下滑的態勢,但2016年受到票補、資本裹挾等行業亂象的影響,這一數據大幅提升,同比增長18%。而後隨著內容品質下降、監管力度加大等因素2017年大幅下滑24.3%,與此數據搭配對比的是2016 年4-12 月的觀影人次同比大幅下滑30%。但2017 年4-12月此數據有企穩回升態勢。
進入2018 年,可以發現1-2月的場均觀影人次同比有明顯的反彈,場均觀影人次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來自於內容品質的提升,且內容品質對於票房的拉動會越來越有效,這主要是源於大眾的觀影水平提升,這是良性的正向反饋,優質內容對應高票房,反過來會促使內容製作方提供更加優質內容。
電影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國內資本充裕有利於電影行業加速發展
目前,我國國內資本較為充裕,且外部資本投資電影行業的意願較強,對高度依賴資本投入的電影行業形成了較為有利的發展環境。電影產業投融資渠道的拓寬,不僅有利於電影製片產業的發展,為電影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也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國內外各種電影產業基金的積極參與,特別是其在內部管理、財務制度、金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將對整個中國電影產業鏈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擴大內需政策有利於帶動電影產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全社會文化消費水平提升,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達332316億元,同比增長10.4%。目前,我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旺盛,但文化產品供給仍存在巨大缺口,這為電影行業創造了寬廣的市場拓展空間。
電影國際化將成為必然趨勢
盡管國內電影市場增長迅速,但與美國、日本、韓國等較為成熟的市場相比,中國的電影業仍處於初級階段,主要靠票房拉動行業增長,院線放映渠道外的其他業務發展較為滯後。資本的逐利性和電影產業的全球性傳播等特點,促使中國電影企業逐步開始嘗試面向國際市場推出電影產品,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對電影走向國外市場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