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部電影忘了叫什麼名字孫紅雷演孫臏的叫什麼電影
這部電影叫《戰國》。
《戰國》是由金琛執導,孫紅雷、景甜、金喜善、吳鎮宇、中井貴一、姜武等主演的古裝歷史電影。
該片以戰國時期孫臏與龐涓兩位名將之間的爭斗為歷史背景,包含了愛情、計謀、戰爭、背叛等電影元素。本片大部份是基於馬陵之戰、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等史實進行改編。
(1)馬陵之戰完整電影在線觀看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孫臏
演員孫紅雷
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鬼穀子先生為師一起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高智商、低情商的戰爭「鬼才」孫臏。
2、田夕
演員景甜
田夕是田忌之女,不僅勇戰如花木蘭,也花容月色也差尊成王妃。
3、龐婉
演員金喜善
魏國皇後、龐涓的姐姐「婉」。婉全心全意幫助片中的主人公孫臏,而且擁有美麗的外貌,具有先見之明。
4、龐涓
演員吳鎮宇
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鬼穀子先生為師一起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悲情野心家龐涓,運用奇謀兵法與孫臏展開一場震撼人心的雙雄對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國
② 龐涓死於哪場戰役 龐涓為何一再敗給孫臏
龐涓死於哪場戰役:馬陵之戰,龐涓為何一再敗給孫臏?孫臏與兩次打敗龐涓。第一次活捉了他,第二次龐涓自殺。都未能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
龐涓能砍孫臏的膝蓋骨,能在他臉上刺字,跟呂後能將戚夫人做成人彘一樣,是生 殺予奪在手 ,所以隨意處置。然而孫臏雖然好過於戚夫人,最終能身報血仇,但是 根本沒有機會去讓對方感同身受 ,無法讓他也體會身體上的折磨。
不過。能 在龐涓最得意的領域將他多次擊敗 ,也可以說是 讓他生不如死 ,最終寧願拔劍自刎,只能大嘆 遂叫豎子成名 ”,可以說是從 身心上都徹底擊潰了他 ,也 算是另一種得償所願了吧!
主要參考資料:《東周列國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③ 在圍魏救趙之後,又有一個馬陵之戰,為何強大的魏國會戰敗
我覺得一個國家的衰亡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而當時不可一世的魏國之所以被打敗是因為本國的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造就的。
④ 戰國時期發生了哪些著名戰役
1、長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2、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3、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
4、城濮之戰,楚軍大敗。
5、牧野之戰它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周室開始衰微,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導致各地戰爭頻發,大大小小的戰爭也有很多。
(4)馬陵之戰完整電影在線觀看擴展閱讀: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歷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近代考古顯示戰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范縣、濮縣諸說) ,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在魏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武王牧野,實撫天下。」
⑤ 馬陵山與馬陵之戰
馬陵山與馬陵之戰
早年外出 旅遊 ,隨朋友一起去了位於江蘇新沂和山東郯城交界處的馬陵山。那裡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發展成較為成熟的 旅遊 景區,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這里曾經是齊、魏交戰的古戰場。
說到馬陵山,必然得說馬陵道,走上馬陵道,自然會想起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經典戰例----「圍魏救趙」,以及齊、魏的主將孫臏和龐涓。「圍魏救趙」的故事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真正的馬陵之戰是否就發生在我國慶期間去的地方呢?還真不好說。
關於馬陵之戰究竟發生在何地,古今史學家就有各種說法,有河北大名、河南范縣、山東濮縣和山東郯城等諸多說法。經過近年史學界和軍事學家的研究考證,普遍認為馬陵之戰發生山東郯城比較科學。其理由大致有四:
其一,河南范縣、山東濮縣雖有資料記載並經古人指認,但當地的地勢平緩,無軍事之險,與古史描寫不合;山東郯城的馬陵山則地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其二,至今郯城尚有若干古地名與馬陵之戰史實相吻合,如有馬陵道、跑馬嶺、點將台、分屍嶺、寵涓上馬石等。
其三,在郯城馬陵山出土了大量戰國時期的銅箭頭、銅劍、銅矛、銅戈等,估計為當年馬陵戰場所遺留。
其四,最為重要的是一九七二年在山東臨沂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孫臏兵法》,其《陳忌問壘》篇詳細記載了當年馬陵之戰地形、戰況,恰與郯城馬陵山地勢相符。
據此,目前史學界多數人已確認山東郯城馬陵山為當年馬陵激戰遺址。周谷城先生曾為此古跡書題了「古馬陵道」四個大字。
馬陵山所處是典型的丘陵地區,說是山其實並不高,有些樹木叢林和湖泊水網,由於沒有工業污染,藍天白雲、空氣新鮮,確實是個 旅遊 的好地方。馬陵山作為馬陵之戰古戰場只是「徒有虛名」,已經看不出任何與戰爭有關的遺跡了,給前去憑吊和游覽的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雙方就在馬陵山發生一場「宿北大戰」,解放軍的戰役指揮所就設在馬陵山的三仙洞內,此役殲敵兩萬一千人,國民黨整編第六十九師中將師長戴之奇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九日自殺。現在峰山上建有「宿北大戰紀念碑亭」,亭內有紀念碑,碑文由張震將軍書寫,陳毅司令員捷後賦詩:「敵到運河區,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據說,乾隆南巡曾到過馬陵山,並把該山封為「第一江山」。這「第一江山」的封號是真是假沒有考證,不過為此山題詩應該是真的。
馬陵山的另一個看點是山的局部地方屬丹霞地貌,裸露的岩石表面光華呈暗紅色,在陽光的照射下異常醒目,在蘇北、魯南地區不多見。
凡是有山有水風景好的地方就必定會有寺院,馬陵山也不例外。方圓區區幾公里的面積竟有四座寺廟,有禪堂寺、觀音殿、龍泉庵和山隱寺,古寺雖經整修仍不夠興旺,新廟外觀鮮亮但不夠完整規制,缺乏佛家應有的氣息。
馬陵山是個不錯的地方,有山有水,有 歷史 有文化,對於過慣了城市生活的人來說,去那裡走走看看是個不錯的選擇。聽景區管理人員介紹,春末和初秋是馬陵山一年中最好的季節。
⑥ 孫臏的故事
孫臏的故事集錦
戰國時期的齊國,在遠離齊都臨淄的一個偏僻山村裡,晚年的孫臏深居簡出,潛心於軍事理論的研究和著述。時值深秋時節,這一天,孫臏從堆滿簡牘的幾案上抬起頭,望著窗外瑟瑟的秋風中紛紛飄落的枯葉,目光不由地轉到了那雙殘廢的雙腿上,昔日那些艱難坎坷、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彷彿又一幕幕浮現在他的眼前。
下山遇害 壯志不泯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後人就稱他為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後代,孫子死後一百多年而有孫臏。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起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這鬼穀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士,有通天徹地之才。他精通數學,日星象緯,占往察來,言無不驗;又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莫口難當;還精通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列兵,鬼神莫測。據說,他的弟子眾多,戰國時代著名兵家尉繚和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出於他的門下。孫臏為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穀子的器重。一天,鬼穀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討厭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宿,替我驅鼠。」這天夜裡,輪到孫臏值宿,鬼穀子將孫臏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當年你的祖先曾將它獻給吳王闔閭,闔閭用其策,大破楚軍。後閹閭惜此書,不欲廣傳於人,乃置於鐵櫃,藏於姑蘇台屋楹之內。自越兵焚台,此書不傳。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此書,親為註解;行兵秘密,盡在其中,未嘗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並告誡道:「得此書者,善用之為天下利,不善用之為天下害。」於是,孫臏攜歸卧室,晝夜研習。3日之後即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穀子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遺,並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發揮。鬼穀子很是驚訝,高興地說:「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後繼有人了。」
誰知,此事後被龐涓所知,龐涓對孫臏頓生嫉恨之心。此人本來就生性奸詐,嫉賢妒能,怎能容忍孫臏超過自己。然而,他非常善於偽裝自己,曾與孫臏結為兄弟。一天,弟子們下山汲水,聽到路人傳說魏國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心動,欲往魏國應聘。鬼穀子見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龐涓下山去了。下山前與孫臏相約,此行倘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孫臏,同立功業,如若失言,當死於萬箭之下。孫臏感佩莫名,揮淚與其告別。
時值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爭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統天下。當時戰國七雄里頭要數魏國最強。魏惠王聽說有個自稱鬼穀子的弟子前來應聘,便欣然接見了他。龐涓拜見魏惠王,指畫敷陳,傾倒平生所學,惟恐不盡。魏惠王問道:「我們的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韓國、趙國、燕國。周邊都是大國,我們怎麼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跟呢?」龐淚大誇海口:「大王要是讓我做將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都不難,還用得著怕他們嗎?」要是辦不到,我情願受罰。」魏惠王很高興,便拜龐涓為大將,另兼軍師之職。他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都當上了將軍。這一批「龐家將」整日操練兵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軍進攻較弱的衛、宋等國,屢屢獲勝,還擊退了前來進犯的齊國。一時間,龐涓名聲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龐涓了。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後,並沒有實現邀請孫臏下山的諾言。後來魏惠王聽說孫臏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只得照辦。
孫臏接到龐涓的信後,感念龐涓的舉薦之恩,立即打點行裝奔赴魏國。龐涓見到孫臏後,假意歡迎,並盛情款待。然而不久,龐涓便偽造書信,設計陷害孫臏。在魏惠王面前詆毀孫臏,說其私通齊國。惠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為了騙取孫臏所學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學的面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了臏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蓋骨,又用針刺面,然後以墨塗之。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得對不起人家。為了報答龐涓的恩情,他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筒上。
孫臏每天都忍痛拚命抄寫。在一旁侍奉他的童僕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面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龐涓控制著,膝蓋已去,兩腿無力行走,好不凄慘。但孫臏是個意志非凡的人,並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裡。他一方面與龐涓巧妙周旋,—方面在努力尋找時機,盡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報仇血恥。他開始裝瘋,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毀,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來人驚恐萬狀,急忙將此事告知龐涓。龐涓親自察看,只見孫臏痰涎滿面,時而伏地哈哈大笑,時而又嚎啕大哭起來。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人豬圈中,孫臏披發露面,倒身卧於糞穢之中。龐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則較從前大為鬆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於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後,龐涓始信其瘋。
後來,齊威王派辯土淳於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孫臏乘人不備,秘見齊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陳詞,打動了齊使。於是,淳於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了齊國臨淄。
田忌贏馬 初試鋒芒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後,把他推薦給將軍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招他為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游戲。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於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可以使將軍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非常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後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這就是「田忌賽馬」故事的來歷。這個小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局著眼,善於統籌,為了總體的勝利,可以犧牲局部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可以從全局上看處於劣勢的—方,採取出奇致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面的勝利,達到的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正因為 「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裡蘊含著真理的內核,所以一直傳為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採用的方法,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其實,對孫臏來說,幫助田忌在賽馬中獲勝不過是略施小計,田忌卻由此對孫臏更加折服,並把他正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他交談兵書戰策,孫臏盡吐平生所學,兩人談得十分投機,齊威王認為孫臏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真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立即拜孫臏為軍師。這樣,通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 —個「刑餘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盪的大舞台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圍魏救趙 桂陵大捷
戰國中期,魏國已發展成為中原大國,國勢日強,曾先後攻佔過秦、楚、齊等國的大片土地,對趙國更是覬覦已久,早有獨霸之野心。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統兵8萬、戰車500乘大舉進攻趙國。魏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企圖一舉滅趙。邯鄲守將連戰連敗,情勢萬分危急,趙成侯急忙派人火速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自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答應救趙,擬拜孫臏為大將。孫臏辭謝道:「臣乃刑餘之人,而使主兵,顯齊國別無人才,為敵所笑,請以田忌為將。」齊威王於是聽從了孫臏的建議,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居於輜車之中,出謀劃策,率領8萬齊軍大舉攻魏。
出兵前,田忌與孫臏一起研究作戰方針。田忌認為應該率軍北上直趨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以解趙圍。孫臏不贊成這種打法,他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個 「批亢搗虛」,「圍魏求趙」的作戰策略。他對田忌說:「目前的形勢猶如絲線夾纏成一堆,如要解開,萬萬不能使力亂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勢就揮拳加入毆斗。如今魏國把整個戰鬥力全部投入了這場戰爭,國內只留下了一些不堪一擊的老弱病殘之兵。如果我國趁虛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後方,那麼魏軍主力必然要放棄攻打邯鄲而回師自救。這樣,既可解邯鄲之圍,達到救趙的目的,又可在魏軍長途跋涉,疲於奔命之際,抓住時機,狠狠打擊魏軍,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田忌聽罷,心中大喜,立即採納了孫臏的計謀。
為了迷惑龐涓,使其無法把握齊軍的真正意圖,孫臏又對田忌說:「請將軍先向南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這地方,城邑雖小,但管轄的范圍卻很大,人口眾多,兵強馬壯,是東陽這個地區的戰略重鎮,很難攻取。我准備用假象來迷惑敵人。我們去進攻平陵,途中必經魏國的市丘,我軍的糧食補給道路肯定會被魏軍輕易切斷。我們進攻平陵就是為了向敵人顯示我們不懂軍機的假象。」於是,田忌率齊軍拔營,以急行軍的速度直趨平陵。大軍快到平陵時,田忌把孫臏請來問道: 「現在該怎麼辦?」孫臏說:「你看軍中諸大夫中誰是不通曉軍機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隨口答道:「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可以。」孫臏說:「請命令你所選的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各率所屬部隊在平陵城邑的外圍進行包圍封鎖,隱蔽地從四面繞過環塗,列好進攻平陵的陣勢.並把陣勢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給環塗的魏軍」。田忌更是不解,孫臏望著田忌困惑的神情,、進一步解釋道:「環塗是魏軍的駐扎地,我軍的前鋒要猛烈進攻平陵,後續部隊亦不斷增援;駐在環塗的魏軍,一定會攻擊我軍陣勢後背的薄弱之處,這樣,兩位大夫便可以被魏軍擊敗了。」田忌聽完孫臏解釋,如墜五里煙雲,疑惑地問道:「我們此次出兵援救,應力克平陵守敵,以壯軍威,為什麼反而故意敗給魏軍,示弱於敵呢?」孫臏笑而未答,只是頗有些神秘地說了句:「將軍依計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雖然不甚明了孫臏的意圖,但深知孫臏的智謀,也不追問,下去布置去了。於是,田忌將齊城、高唐的部隊分為兩路,直奔平陵。齊軍將士們像螞蟻一樣,攀登雲梯攻打守城魏軍。挾茁和環塗兩地的魏軍,果然從背後來夾擊齊軍,齊城和高唐兩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敗而歸。
其後,將軍田忌又把孫臏請來,問他說:「我軍進攻平陵沒有取勝而損失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的部隊,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敗仗,下一步該怎麼辦?」孫臏說:「請將軍再派遣出遊用的輕車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敵人。只派少數部隊跟隨在車後,以顯示我軍力量單薄。」田忌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連遭敗績,認為齊兵並無多強的戰鬥力,根本沒把齊軍放在眼裡,於是集中兵力進一步猛攻邯鄲,想一舉攻下邯鄲。在激烈的鏖戰中,魏軍損失慘重。龐涓竭盡全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後終於於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就在龐涓陶醉於勝利之時,魏惠王派人告急,說齊軍以輕銳之師進逼大梁,命龐涓火速班師自救。大梁乃魏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關乎魏之存亡。龐涓剛剛拿下邯鄲正在得意忘形,忽聞齊軍兵臨大梁,真是又氣又急,顧不得休整軍隊,更顧不得將士們的疲憊和損傷,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龐涓放棄了隨軍輜重,晝夜不停地急行軍,趕來與齊軍決戰。但他萬萬沒有料到,攻擊大梁的齊軍僅僅是齊軍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埋伏妥當,以逸待勞,只等魏軍鑽進口袋。當龐涓匆匆渡過黃河,剛剛走到桂陵時,戰鬥力相當旺盛的齊軍潮水般地從四面涌過來,直殺得魏軍丟盔卸甲,四處逃散,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只帶了少數殘兵敗將逃出重圍。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這次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孫臏出色的軍事智謀和才幹。孫臏所制定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戰例。
「桂陵之戰」後,魏惠王被迫講和,把邯鄲歸還趙國,趙國也因齊軍的援救而復存。
減灶誘敵 設伏馬陵
魏國在桂陵之戰後,盡管遭受了挫敗,元氣卻並未大傷,久霸中原的餘威還在,稍加休整後,便又恢復了生機。桂陵之戰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國便聯合韓國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不與魏國講和。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國又向西邊的秦國反攻,不但收復了失地,還圍攻秦國的定陽(今陝西宜川縣西北),鬧得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也被迫與魏國講和。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之會,參加會盟的共有12個諸侯國,會後還一同去朝見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獨霸中原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戰後13年,魏惠王以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為由,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兵大舉進攻韓國,企圖一舉亡韓。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弱小的韓國岌岌可危。眼前魏軍兵臨國都,韓哀侯異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於齊,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齊宣王早就想侍機再攻魏國,所以接受韓國告急後,便決定發兵擊魏救韓。齊宣王召集群臣,共議國策。宰相鄒忌認為,韓魏相煎,這是齊國之幸,可以隔岸觀火,齊國自身也需要加強治理,以不發兵相救為宜。大將田忌則認為,魏韓相鬥,韓敗魏勝是其必然的結果,魏國的勢力就會因此大增,則禍必殃及齊國,絕不能袖手旁觀,坐失攻魏良機。兩人爭執不下,齊宣王征詢孫臏的意見,說道:「軍師不發一言,難道說救與不救,二策都不妥當嗎?」
孫臏說道:「魏國自恃其強,伏趙之後又起傾國之兵伐韓,其野心須臾也未忘記伐齊。如果任韓降魏,只能使魏國更加強大,從而形成對齊國的巨大威脅,因而棄韓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齊國的軍隊必須為齊國的利益而戰,如果過早地出兵救韓,就等於齊國代替韓國作戰,韓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顛倒,那對齊國是十分危險不利的。」齊宣王聽罷,頻頻點頭。接著問道:「軍師所言極是,那到底該怎麼辦呢?」孫臏說道:「從齊國的根本利益出發,應該許韓必救,以安其心。韓知有齊相救,必然盡全力抗魏以自衛,魏軍見韓不降定然會傾其全力以攻韓。待魏韓兩軍撕殺實力消耗殆盡之際,我們再出兵攻擊疲憊的魏國,拯救危亡的韓國,用力少而見功多,才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齊宣王聽了孫臏的建議,非常高興,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並答應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哀侯大喜,奮力抵抗進犯的魏軍。然而畢竟弱不勝強,前後交兵五六次之後,韓軍盡皆大敗,不得不再次派使來齊,請求齊宣王速發救兵。魏軍在激烈的戰斗中也有一定的傷亡,實力有所削弱。於是,齊國抓住韓危、魏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浩浩盪盪地離齊攻魏救韓。
孫臏認為:「夫解紛之術,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計,惟有直走魏都耳!」所以,這一次,孫臏又一次採取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大軍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見齊軍又殺氣騰騰地直撲大梁而來,鑒於13年前桂陵之敗的慘痛教訓,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急令調回魏軍主力。龐涓傳令大軍離韓歸魏;率兵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殊死決戰。
孫臏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這一次魏軍有一定的准備,兵力也較多較強,而且是主動迎擊齊軍,來勢兇猛。於是,他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他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上也說,被利誘而深入百里,去追擊敵軍,必喪失大將;追擊50里,勢必折損—半士兵。我們就要在這上面想辦法。」田忌問道:「如何因勢利導呢?」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道:「彼三晉(這里專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我軍便將計就計,主動引兵東撤,裝作懼怕魏軍的樣子,設法誘其中計。」田忌又問:「依軍師之計,具體應該如何做呢?」孫臏說道:「我們不妨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為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為3萬人。魏軍追兵見我軍鍋灶逐日減少,一定認為齊軍怯戰,逃亡過半,從而助長其驕傲輕敵的思想,誘其拚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後再以計取之。」田忌聽罷大喜,決定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怒氣沖沖地率兵以急行軍的速度從韓返魏,望西南而行,快要抵達大梁城時,不料齊兵又撤退逃竄,於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龐涓生性狡黠多疑,惟恐齊兵有詐,開始追擊時還是比較謹慎的,行軍速度也不算快,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後來他發現齊兵的鍋灶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才放下心來,以為齊軍果然怯弱,聞魏兵將至竟不戰而逃亡過半,土氣已經低落到不堪一擊的程度,這是雪桂陵之恥的天賜良機。處於亢奮之中的龐涓當即傳令,將步兵留後繼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同時派出許多偵探,觀察並隨時報告魏軍動態。當孫臏得知魏軍已過沙鹿山時,屈指計程,料定魏軍日暮必到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馬陵地勢險峻,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好戰場。於是孫臏命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障礙,布下重重埋伏,准備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幹上用黑煤書寫了8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一切准備就緒後,孫臏挑選了弓弩手1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然後對弓箭手發出命令說:「天黑時候,只要看見火把就一齊射箭!」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其時十月下旬,又五月色。魏軍人困馬乏,極度疲勞,都想停下來歇歇腳。這時,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以為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看不真切,龐涓命軍士取火照之,眾軍士一起點起火來,龐涓於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中計,急令退兵,怎奈為時已晚。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面圍住,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死傷殆盡。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仰天長嘆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說罷拔劍自刎而死。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後,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曾經不可一世,如今屍橫遍野,全軍覆滅,統帥太子申成了俘虜,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於齊,齊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又一次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灶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傑作」,也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並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傑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
急流勇退 兵書傳世
再說田忌等班師回國,齊宣王大喜,設宴犒賞全軍將士,並親自為田忌、田嬰、孫臏把盞斟酒。相國鄒忌妒火難忍,自思昔日私受魏賄,製造謠言,陰謀陷害田忌之事,心中有愧,於是稱病辭去了相位。齊宣王就拜田忌為相國,田嬰為將軍,還要加封軍師孫臏。孫臏不願受封,而且去意已決,便親手把《孫子兵法》 13篇寫出來,獻給了齊宣王。齊宣王懇詞慰留,田忌也苦心相勸,卻都動搖不了他激流勇退的決心,他對宣王說:「臣以廢人,過蒙擢用,今上報主恩,下酬私怨,於願足矣。臣之所學,盡在此書,留臣亦無用,願得閑山一片,為終老之計!」宣王只好設宴送行,並把石閭之山封給了孫臏。孫臏隱居山中,不知所終。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就這樣在激烈爭斗的戰國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後人曾有詩贊道:「孫子知兵,翻為盜憎;刖足銜冤,坐籌運能。救韓攻魏,雪恥揚靈;功成辭賞,遁跡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孫臏死後,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原有89篇圖4卷,內容十分宏博,可惜在東漢末年失傳。直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部分孫臏談兵的竹簡,經專家們長期研究整理,最後確定為16篇。這16篇雖然遠非《齊孫子》的原貌,但理論價值卻十分珍貴。它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大量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例如,《孫臏兵法》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充分肯定統一戰爭的進步意義和作用,極力主張用統一戰爭去克服戰國七雄並立的封建割據局面,這較之《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的認識前進了很大一步。《孫臏兵法》提出以「道」制勝的原則,強調必須遵循戰爭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去指導戰爭,奪取勝利,這顯然是對《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兵以詐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道」制勝較之以「詭」、「詐」制勝體現了更為深刻的理性認識。
《孫臏兵法》提出「必攻不守」的作戰指導理論,其實質就是運用大規模機動野戰的作戰方式,在戰略和戰役上實施廣泛的「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這也是對《孫子兵法》避實擊虛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孫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和影響,較之《孫子兵法》中「因糧於敵」的思想,更是一個重大的繼承、發展和進步。《孫臏兵法》中有專講軍政訓練的《五教法》一篇,提出對部隊實施嚴格的政治教育、隊列訓練、行軍訓練、陣法訓練、戰法訓練,這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完整系統的軍隊教育訓練理論,較之《孫子兵法》中「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思想,無疑是更全面的繼承、發展、豐富、提高。《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即把兩「孫子」並稱,說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孫氏之道」。在《漢書·藝文志》中則更為明確,把《孫子兵法》列為所有兵書之首,而《齊孫子》則位居第二,在吳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⑦ 簡要介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著名戰役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爭的殘酷,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爭有很多,比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那麼這幾次戰爭都發生在哪幾個國家之間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⑧ 電影戰國詳細劇情介紹
劇情簡介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齊將田忌之女田夕率兵與魏軍交戰,原以為勝券在握,不料卻被半路殺出的孫臏用匪夷所思的計謀打敗,手下傷亡慘重。田夕滿懷悲憤力擒孫臏,原本想殺了他為齊國將士報仇,誰知求賢若渴的齊王卻下令赦免闖下大禍的孫臏。
孫臏對師兄一片赤誠,原以為可以從此團聚相守,誰知他身懷絕世的兵法卻埋下禍根。龐涓、龐妃、魏王為其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幾大諸侯國也是虎視眈眈。懸疑重重的權勢角力之中,一場曠古未有的殘酷戰爭一觸即發。而在這一切的背後,一個更可怕的驚天奇謀剛剛露出冰山一角。
(8)馬陵之戰完整電影在線觀看擴展閱讀
《戰國》是由金琛執導,孫紅雷、景甜、金喜善、吳鎮宇、中井貴一、姜武等主演的古裝歷史電影。該片以戰國時期孫臏與龐涓兩位名將之間的爭斗為歷史背景,包含了愛情、計謀、戰爭、背叛等電影元素。
本片大部份是基於馬陵之戰、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等史實進行改編。該片於2011年4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幕後花絮:
為拍孫紅雷落水戲,劇組不但花20萬專門搭建了一座全木豪華浴室,還特地准備了一百多箱純鮮牛奶,炮製出一池熱氣騰騰的「鮮奶浴」。因為高價打造的戲服和發型不能反復泡水,導演要求孫紅雷爭取「一次過,零NG」,孫紅雷還囑咐配戲的演員「用力推,不要怕」。
拍戲時景甜教金喜善說中國話,金喜善很快就學會了兩句,一句是「好漂亮」,一句是「看什麼看」。影片消耗了40萬尺膠片,最終剪定版本由原來的4小時壓縮到2小時。
⑨ 馬陵之戰 孫臏為什麼自殺
1,馬陵之戰死的是龐涓,不是孫臏。前者是失敗方,後者是勝利方
2,龐涓為什麼要自殺——主要有2個原因,一個是當時已經被孫臏的軍隊包圍(中了埋伏),而且自己也中箭了,難逃一死,想到如果被俘虜,還不如自殺來的痛快。特別是他之前百般侮辱孫臏(讓孫臏受臏刑),如果被俘虜,說不定孫臏也會折磨他。 第二個原因是,古代人大多講究忠義,侍奉其主,將軍領兵在外,輸了回到國內也會收到重罰,且大丈夫當戰死沙場為一種榮譽。
所以龐涓必死,而自殺,是他選擇了一條聰明是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