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描寫美國92年種族沖突的電影
◎片 名 Dark Blue
也叫《深藍》《非法行動》
◎年 代 2002
◎國 家 美國
◎導 演 羅恩 謝爾頓 (Ron Shelton)
◎主 演 庫爾特 拉塞爾 (Kurt Russell)
文 雷哈米斯 (Ving Rhames) .
班頓 基臣 (Brendan Gleeson)
邁克爾 米切爾 (Michael Michele)
洛利塔 戴維依多維徹 (屏蔽詞語ta Davidovich)
◎簡 介
砰!砰!砰!幾聲槍響劃破了洛杉磯街頭的寧靜。兩個神情陰郁的年輕人從一幢破敗的建築物中飛身而出,越過幾幢房子的屋頂後跳到了馬路上。一個身著便衣的洛杉磯警探在他們身後緊緊地追趕直到他們跳上摩托車呼嘯而去。此時,圍觀的人群中有四個穿著制服的中年警察神情漠然地旁觀了罪犯逃離的全過程。為什麼他們對眼前的一切袖手旁觀?洛杉磯警察的這種冷漠在1992年4月29日的那場著名的騷亂中已為世人所領教。
影片《非常機密》便是以1992年名噪一時的羅德尼·金案為背景。當時,四名白人警察因瘋狂毆打超速行駛的黑人青年羅德尼·金(Rodney King)而被送上法庭,但是陪審團卻最終判定毆打金的警察無罪。就這樣,判決結果侮辱了這個城市,最終引起了造成55人死亡、2300人受傷、12000人被捕,1100多座建築物被燒毀,損失超過數十億美元的洛杉磯大暴動。《非常機密》正是敘述了在這場震驚全美的大暴動發生的前五天中,洛杉磯警署內的故事。
影片的情節主線圍繞特調組的警探艾爾頓·佩里(庫爾特·拉塞爾)和他的搭檔鮑比·泰德魯(斯科特·斯比德曼)追蹤一起連環殺人案的經過而展開。黑人警官豪嵐(文·雷姆斯)因為政治因素被選派為洛城警署的首位黑人警長,而他一向循規蹈矩的妻子卻和年輕警探鮑比·泰德魯發生了戀情。就這樣,他們只有在一個糟糕透頂的環境里繼續維持著正義。
影片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在追捕嫌疑犯的同時帶領觀眾逐一見識洛杉磯警界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以及充斥其間的各種陰謀和權錢交易。《非常機密》不僅以紀實主義的手法側寫下1992年那場種族爭端引起大規模暴動,更深入地涉及了當時洛杉磯警署內部的貪污、勒索、酷刑等內幕問題。在這方面上,該片更像是一部類似《洛城機密》般揭露警界黑幕的影片。
B. 監獄里有個犯人是叫三條腿是什麼電影
監獄里有個犯人是叫三條腿的是《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是由鄧衍成執導的犯罪片,由梁朝偉、張文慈、林國斌等主演。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名充滿正義感的記者程安因為在報紙上揭露警察的貪污行為而被華探張耀祖栽贓藏毒而入獄的故事。
(2)電影警界黑幕資源下載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徐錦江飾演三條腿,是一個犯人,後來看守「無人性」(林國斌飾)將踹死。
2、梁朝偉飾演程安,《正報》記者,因撰文揭露警界黑幕,被探長張耀祖(吳毅將飾)視為眼中釘。
3、張文慈飾演程安女朋友,因為張耀祖陷害程安藏毒,被捕入獄,自己也被張耀祖玷污。
4、吳毅將飾演張耀祖,把程安女朋友玷污後,小慈依靠另一探長尹揚明將張耀祖入獄。
C.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歷屆回顧
歷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入圍最多的導演霍建起2002年第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陶紅)、 最佳攝影(孫明)《生活秀》
2005年第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趙薇)《情人結》
2012年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石欒)《蕭紅》
2015年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入圍《1980年代的愛情》
四部影片兩個影後、兩個最佳攝影、一個最佳影片,也是截至2015年第18屆以來唯一一位獲得最佳影片的中國內地導演。 獲獎最多的導演 高群書 2008年第1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男主角(馬國偉)《千鈞一發》、
2012年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神探亨特張》,其中馬國偉還是一位非職業演員,其本質工作是警察,他也是迄今(2012年)為止第一位中國籍影帝。 克斯羅·馬素米 2004年第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代價》、2012年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熊》先後兩次獲得最佳影片獎 年紀最小的影後李馨巧2013年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馬來西亞籍小演員憑中國香港影片《激戰》獲得最佳女演員獎,年僅10歲。同時,該影片男主角張家輝亦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是第一位中國香港籍影帝,也是目前為止第一次影帝影後出自同一部影片。 同一屆獲獎最多的電影人(3獎)尤里·貝科夫2013年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俄羅斯籍導演憑借《警界黑幕》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成就(原創音樂)三項大獎,在該電影中,他一人身兼導演、編劇、剪輯、電影配樂等多職。 影帝影後多黃蛋影帝篇2015年第18屆最佳男演員獎由鄧超、段奕宏、郭濤三位中國男演員憑借電影《烈日灼心》獲得,評委給出的評語是:他們個個表現優秀,缺一不可式的表現,讓影片完美呈現,讓人刮目相看;此外,該片導演曹保平還獲得最佳導演獎。影後篇2007年第10屆最佳女演員獎由科琳娜·哈弗奇、達格瑪·曼澤爾、科斯騰·布勞克、克莉斯汀·施恩四位德國女演員憑借電影《完美計劃》獲得,同時該片還獲得最佳影片金爵獎,加上同樣身為女性的製片人及導演,本屆電影節完全成了六個女人的天堂。年紀最小的評委黃軒2015年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是85後第一個評委。
D. 金爵獎的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謝晉{中國} 評 委 赫克托·巴本科{巴西}、大島渚{日本}、保羅·考克斯{澳大利亞}
卡倫·沙赫納扎羅夫{俄羅斯}、奧利佛·斯通{美國}、徐克{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王童《無言的山丘》(中國台灣) 金爵獎最佳導演 林權澤《悲歌一曲》(韓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簡·德克萊爾《達恩斯教授》(比利時)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吳貞孩《悲歌一曲》(韓國) 評委會特別獎 張之亮《籠民》(中國香港)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孫道臨{中國} 評 委 李行{中國}、讓·貝克爾{法國}、曼弗雷德·杜尼約克{德國}
傑奎琳·安德烈{墨西哥}、克里斯托夫·扎努西{波蘭} 金爵獎最佳影片 《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獎最佳導演 埃里克·克勞森《我童年的交響樂》(丹麥)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讓·皮埃爾·馬瑞勒《自由列車》(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郭柯宇《紅櫻桃》(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 《火屋》(阿根廷)
《美國女兒》(俄羅斯)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石方禹{中國} 評 委 林權澤{韓國}、松坂慶子{日本}、馬克·萊德爾{美國}
埃列姆·克烈莫夫{俄羅斯}、吳思遠{中國}、伊斯特凡·薩博{匈牙利} 金爵獎最佳影片 《門德爾》(挪威) 金爵獎最佳導演 菲爾·阿格蘭德《叢林人》(英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米歇爾·比高利《旅伴》(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潘予《安居》(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 胡炳榴《安居》(中國)
《門德爾》(挪威)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吳貽弓{中國} 評 委 保羅·維爾奇{義大利}、卡羅爾·蓋布{法國}、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俄羅斯}
降旗康男{日本}、朴光洙{韓國}、鄭洞天{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小鎮里的國界線》(土耳其) 銀爵獎最佳影片 《幕後的演員》(挪威) 金爵獎最佳導演 山田洋次《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阿曼德·贊基《笑一笑,你會更動人》(埃及)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艾麗婭《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野女》(奧地利) 金爵獎最佳技術 《仲夏夜之夢》(美國) 評委會特別獎 《懸情瘋人院》(紐西蘭)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朱永德{中國 } 評 委 埃貝哈克·容克斯多爾夫{德國}、安德烈·祖拉夫斯基{波蘭}
艾倫·派克{英國}、李滄東{韓國}、潘虹{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反托拉斯行動》(美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彼德·豪威特(英國)《反托拉斯行動》(美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丹尼爾·奧特沃爾《下崗風波》(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彭玉《月圓今宵》(中國)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則思變》(波蘭) 金爵獎最佳音樂 《鳳囚狂沙》(烏茲別克) 金爵獎最佳技術 《奪標奇緣》(美國)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李前寬{中國 } 評 委 許秦豪{韓國}、弗朗索瓦-吉拉德{加拿大}、謝爾蓋·索洛偉約夫{俄羅斯}、韓三平{中國}
傑弗里·吉爾莫{美國}、雅采克·博朗姆斯基{波蘭}、索爾芬娜·奧爾松{冰島}、黃蜀芹{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霍建起《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評委會特別獎 岩井俊二《豆蔻年華》(日本) 金爵獎最佳導演 大衛·凱撒《鯔魚》(澳大利亞)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科林·法瑞爾《哈特的戰爭》(美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陶紅《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朱京中《童僧》(韓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孫明《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小林武史《豆蔻年華》(日本)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丁蔭楠{中國} 評 委 朴哲洙{韓國}、黑木和雄{日本}、奧莉維亞·阿塞亞斯{法國}
大衛·凱撒{澳大利亞}、羅恩·漢得森{美國}、文雋{中國香港} 金爵獎最佳影片 《代價》(伊朗) 金爵獎評委會特別獎 侯詠《茉莉花開》 (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李在容《丑聞》(韓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艾撒·伊里《兄弟》 (芬蘭)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安德魯斯·威爾遜《校園規則》 (瑞典)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顧美華《美麗上海》 (中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馬瑞塔·豪福斯、派卡·歐提拉《兄弟》 (芬蘭)
彼德·莫克羅辛斯基《校園規則》 (瑞典) 金爵獎最佳音樂 李炳宇《生活秀》 (韓國)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吳天明{中國} 評 委 馬克·羅斯曼{德國}、雷吉斯·瓦格涅{法國}、姜帝圭{韓國}
盧燕{美籍華人}、蔣雯麗{中國}、伊馬諾爾·烏里維{西班牙} 金爵獎最佳影片 《鄉村照相館》 (日本) 金爵獎評委會特別獎 黃建新《求求你,表揚我》(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拉姆爾·哈默里克《年輕的安徒生》 (丹麥) 金爵獎最佳編劇 黃欣、一凡《求求你,表揚我》 (中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藤龍也《鄉村寫真館》 (日本)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趙薇《情人結》 (中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斯徒安·瑞伯《我父親的小屋》(紐西蘭) 金爵獎最佳音樂 鄧右福《變遷的年代》(越南/法國)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呂克·貝松{法國} 評委副主席 馮小剛{中國} 評 委 郭景澤{韓國}、徐靜蕾{中國}、曼努埃爾·居蒂耶雷·阿拉貢{西班牙}
加布里·薩爾瓦托{義大利}、鄧肯·肯沃西{英國}、黛安娜·布拉蕎{墨西哥}、關錦鵬{中國香港} 金爵獎最佳影片 《四分鍾》(德國) 金爵獎評委會大獎 戚健《天狗》(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獎 雨果·凡·萊爾《愛無專屬》(比利時) 金爵獎最佳男主角 奧力維耶·古爾梅《心力交瘁》(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主角 埃爾斯·多特曼斯《愛無專屬》(比利時) 金爵獎最佳攝影獎 《土地》(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音樂獎 《河道女王》(紐西蘭)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陳凱歌{中國} 評委副主席 費爾南多·特魯巴{西班牙} 評 委 邁克爾·巴爾豪斯{德國}、瑪麗亞·加西亞·古欣納塔{義大利}、呂克·雅蓋{法國}
陸川{中國}、小栗康平{日本} 金爵獎最佳影片 《完美計劃》 (德國 ) 金爵獎評委會大獎 《逃往瘋人院》(瑞典)導演:克勞斯·哈洛 金爵獎評委會特別獎 尹力《雲水謠》(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田壯壯《吳清源》(中國 ) 金爵獎最佳編劇 謝米·扎林《艾維瓦,我的愛》 (以色列 )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胡安·約瑟·巴勒斯塔《瘋狂的薩姆埃爾》(西班牙)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卡里娜·哈夫、戴格瑪·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完美計劃》(德國 ) 金爵獎最佳攝影 王昱《吳清源》(中國 ) 金爵獎最佳音樂 富田勛《武士的一分》 (日本 )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王家衛 評 委 吉拉·阿爾瑪戈{以色列}、比爾·奧古斯特{丹麥}、烏里希·費爾斯伯格{德國}
桃井熏{日本}、陳沖{美籍華人}、霍建起{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陌生的親情》 國家:俄羅斯 金爵獎評委會大獎 高群書《千鈞一發》 國家: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馬里斯·馬丁松斯《迷失》國家:立陶宛 金爵獎最佳編劇 馬瑞克·艾普斯坦《空虛》國家:捷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馬國偉《千鈞一發》國家:中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艾米麗婭·瓦薩約娃《空虛》國家:捷克 金爵獎最佳攝影 弗洛里安·希林《我母親的眼淚》國家:德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迷失》 國家:立陶宛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丹尼·博伊爾{英國} 評 委 黃建新{中國}、薩維耶·柯勒{瑞士}、栗原小卷{日本}、劉偉強{中國}
安迪·麥克道維爾{美國}、吳正宗{韓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獎 《原創人生》(丹麥、瑞典) 金爵獎評審團獎 姚樹華《白銀帝國》(中國) 金爵獎評委會大獎 萬瑪才旦《尋找智美更登》(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獎 朱利斯·舍夫契克《殺手寫真》捷克 金爵獎最佳編劇獎 法比奧·波尼法奇、吉烏里奧·弗雷多尼《是的,我們行》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獎 斯維利·固德納松《原創人生》丹麥、瑞典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獎 西蒙娜·唐《愛之傷痕》丹麥 金爵獎傑出電影藝術貢獻獎 伊莎貝爾·於佩爾 金爵獎最佳音樂獎 盧炯羽《電影就是電影》韓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獎 尼古拉斯·古切特烏、漢斯·梅爾《無福之地》法國 委會主席 吳宇森{中國香港} 評 委 趙薇{中國}、比爾·古登泰格{美國}、瀧田洋二郎{日本}、阿莫斯·吉泰{以色列}
王小帥{中國}、列奧·卡拉克斯{法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再吻我一次》(義大利) 導演:加布里爾·穆奇諾 金爵獎評委會大獎 劉傑《碧羅雪山》(中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劉傑《碧羅雪山》(中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克里斯汀·烏爾蒙《小鎮異國情》(德國/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維多利亞·普齊尼《再吻我一次》(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編劇 加布里爾·穆奇諾《再吻我一次》(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攝影 杜可風《水中仙》 (愛爾蘭) 金爵獎最佳音樂 林強《碧羅雪山》(中國) 評委會特別嘉獎 汪普則、娜真葉《碧羅雪山》(中國)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巴里·萊文森{美國} 評 委 陳英雄{法籍越南裔}、克里斯托弗·漢普頓{英國}、崔洋一{日本}
帕茲·維嘉{西班牙}、王全安{中國}、張靜初{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奧爾罕·奧古茲《傷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金爵獎最佳導演 韓傑《HELLO!樹先生》(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章明《郎在對門唱山歌》(中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賽武凱特·埃穆拉《傷不起的女人》(土耳其)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呂星辰《郎在對門唱山歌》(中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提瓦·馬泰松《星期五殺手》 (泰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文子《郎在對門唱山歌》(中國) 評委會大獎 韓傑《HELLO!樹先生》(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 由拉特·史帕克《星期五殺手》(泰國)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評委會主席 讓·雅克·阿諾(法國) 評 委 洛珊·班尼蒂瑪(伊朗)、張家振(美籍)、海瑟·格拉漢姆(美國)、
李冰冰(中國)、貝拉·塔爾(匈牙利)、張楊(中國) 金爵獎最佳影片 《熊》導演:克斯羅·馬素米(伊朗) 金爵獎最佳導演 高群書《神探亨特張》(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內田賢治《盜鑰匙的方法》(日本)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佛拉德斯·巴格多納斯《指揮家》(俄羅斯)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烏蘇拉·普魯內達《悲傷成夢》(墨西哥) 金爵獎最佳攝影 石欒《蕭紅》(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蛹》(西班牙) 評委會大獎 《從未放棄的愛》(加拿大) 獎項獲獎評委會主席湯姆·霍伯(英國)評委米歇爾·西蒙(法國)、克里斯·克勞斯(德國)、克斯羅·馬素米(伊朗)
伊利·曼佐(捷克)、寧浩(中國)、余男(中國) 最佳影片 《警界黑幕》(俄羅斯)導演:尤里·貝科夫 評委會大獎 威廉·奧爾森《信賴》(瑞典) 最佳導演獎 尤里·貝科夫《警界黑幕》(俄羅斯) 最佳編劇獎 安格斯·麥克拉克倫《信賴》(瑞典) 最佳男演員獎 張家輝《激戰》(中國) 最佳女演員獎 李馨巧《激戰》(馬來西亞) 最佳攝影獎 瓦臣·夏爾馬、布洛姆格倫·多萬《信賴》(瑞典) 藝術成就獎(原創音樂) 尤里·貝科夫《警界黑幕》(俄羅斯) 獎項獲獎評委會主席鞏俐(新加坡女演員)評委林常樹(韓國導演)、岩井俊二(日本導演)、羅勒·莎菲(丹麥導演、編劇)
佩曼·莫阿迪(伊朗演員、導演)、莎莉·波特(英國導演)、劉傑(中國導演) 最佳影片金爵獎《小英格蘭》(潘多利·佛加瑞)(希臘)評委會大獎張猛《勝利》(中國)最佳導演獎潘多利·佛加瑞《小英格蘭》(希臘)最佳編劇獎沃爾克·施隆多夫、西里·賈里《外交秘聞》(法國/德國)最佳男演員獎維他亞·潘斯林加姆《最後執行人》(泰國)最佳女演員獎佩內洛普·特西莉卡《小英格蘭》(希臘)最佳攝影獎羅攀《五彩神箭》(中國)藝術貢獻大獎格雷格·亞歷山大《重新開始》(美國) 最佳影片獎皮埃爾·祖利維《守夜》(法國/比利時)評委會大獎亞采克·盧森斯基《女友的秘密》(波蘭)最佳編劇獎帕特里克·托賓《蛋糕》(美國)最佳導演獎曹保平《烈日灼心》(中國)最佳男演員獎鄧超、段奕宏、郭濤《烈日灼心》(中國)最佳女演員獎克里斯塔·科索恩《助產士》(芬蘭)最佳攝影獎Vladislav Opelyants《中暑》(俄羅斯)藝術貢獻獎吳勝郁《無賴漢》(韓國)最佳紀錄片獎吳飛躍、秦曉宇《我的詩篇》(中國) 最佳動畫片獎湯姆·摩爾《海洋之歌》(愛爾蘭)終身成就獎夏夢(加拿大)
E. 求一部香港電影片名,給35分
下面是陳惠敏的個人資料,有他參演過的所有片子,你可以在十年前,也就是2000年那段時間里找,只能幫你這么多了。
個人簡介
陳惠敏生於1946年7月10日,前邵氏武打動作演員,代表作跳灰、舞廳等。熱衷拳擊、中華武術、健身等,背部有龍圖騰樣式的紋身,配上兩臂左青龍右白虎,和最著名的胸前雙鷹(據說為身手了得與勇悍之意)。 其鮮為普羅大眾所知的一段經歷,少年輟學後一開始為投身香港紀律部隊,先是傳聞中隸屬香港懲教處的獄警,編號為403;及後則投身皇家香港警察卻是警界服務二十年以上者無一不曉而且能夠證實,離隊前隸屬西九龍任職CID,編號為8872(俗稱雜差/車頭)且有說官至警長(Sergeant)(俗稱三柴/沙展),而且遊走黑白兩道,人面廣,至此可能於離職後順理成章多涉於江湖,故有傳聞他後來是十四/十四號(俗稱冧巴,number之意),對頭則稱之14K的雙花紅棍。雜志報稱他和日本山口組成員關系密切。
進入影界後,常扮演真我,本色演出,語言剛烈,出口成章,也以愛家庭,重義氣,及一套靈巧身手與快拳聞名,面對非江湖人士及非驕橫之徒卻是十分謙和。 年少時成名前多飾演反面人物,如初露鋒芒的跳灰中的職業殺手、富翁打手、一幫之主等,而在動作片中多扮演反派、身不由己的黑道或偏門中人,如舞廳、教頭發威、風流段劍小小刀等片;而扮演的士為知己者死的武林高手、喜劇人物如黑道福星等卻多以正面或半正面人物身份登場;亦有著重演技的演出,如代表作浣花洗劍錄中不求名利醉心武道和人生哲理的白衣人、因不幸與心理歪曲而走火入魔的狂徒、一脫求生等;到了八九十年代已經是演社團老大了,動作戲大減,變成表演老奸巨猾的內戲;目前則多客串江湖叔公輩或鄉間富人或具聲望之輩。
他在無數香港黑幫題材電影里出現過,扮演的角色不計其數,也各異其趣。近些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古惑仔》中的東星老大駱駝、《龍在江湖》中的社團老大、《買兇拍人》里「洪興的標哥」,還有《忘不了》中的巴士老闆。
[編輯本段]演出電影
1972年:《血愛》
1972年:《餓虎狂龍》
1973年:《春滿丹麥》
1974年:《大蛟龍》
1974年:《危機四伏》
1974年:《絕招》
1975年:《大毒梟》
1975年:《少林殺戒》
1975年:《女逃犯》
1976年:《中原鏢局》
1977年:《破戒》
1977年:《鐵拳小子》
1977年:《決殺令》
1978年:《十字鎖喉手》
1978年:《交貨》
1978年:《笑傲江湖》
1978年:《漩渦》
1978年:《扎馬》
1978年:《南洋唐人街》
1978年:《浣花洗劍錄》飾 白衣人
1978年:《黑幕》
1979年:《風流斷劍小小刀》
1979年:《牆內牆外》
1979年:《手扣》
1980年:《浪子狄十三》
1980年:《舞廳》
1980年:《英雄》
1981年:《奸殺大風暴》
1981年:《知法犯法》
1982年:《殺入愛情街》
1982年:《龍少爺》
1982年:《賊性》
1982年:《愛人女神》
1982年:《獵魔者》
1983年:《斬手指》
1983年:《阿姐有料》
1983年:《狂情》
1983年:《破戒》
1983年:《無名火》
1984年:《一脫求生》
1984年:《我愛羅蘭度》
1985年:《偷情》
1985年:《教頭發威》
1985年:《冷血屠夫》
1986年:《神探朱古力》
1986年:《連環炮》
1986年:《皇家戰士》
1987年: 《A計劃續集》
1998年:《龍在江湖》
1988年:《中日南北和》飾 劉sir
1988年:《我在黑社會的日子》
1988年:《同根生》
1988年:《殺出黃國》
1988年:《殺手蝴蝶夢》
1989年:《黑道福星》
1989年:《風雨同路》
1989年:《開心巨無霸》飾 尖東沙哥
1990年:《中環英雄》
1991年:《五億探長雷洛傳》飾 雷老虎
1991年:《四大家族·龍虎兄弟》
1992年:《草莽英雌》
1992年:《逃學英雄傳》
1992年:《嘩!英雄》
1993年:《太子傳說》
1993年:《女兒當自強》
1993年:《濟公》
1994年:《新義本無言》
1994年:《奸人世家》
1995年:《現代古惑仔》
1995年:《金榜題名》飾 飄哥
1996年:《旺角揸Fit人》
1996年:《古惑仔Ⅲ·隻手遮天》飾 駱駝
1997年:《愛上百分百英雄》
1998年:《龍在江湖》
1998年:《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1998年:《濠江風雲》
1999年:《半支煙》
1999年:《上帝之手》
1999年:《黑社會檔案之黑金帝國》
2000年:《黑社會》飾 銘哥
2001年:《老夫子2001》
2001年:《買兇拍人》
2001年:《不死情迷》
2001年:《買兇拍人》飾 標哥
2003年:《大佬愛美麗》
2004年:《絕種鐵金剛》飾 巴閉哥
2005年:《情癲大聖》飾 眾生相
2008年:《一個好爸爸》飾 德叔
F.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zJv48Vq8zQWjSyz1v2tRg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
導演: 鄧衍成
編劇: 秋婷、李兆基
主演: 梁朝偉、吳孟達、林國斌、吳毅將、張文慈、徐錦江、李兆基、吳志雄
類型: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1997-11-15
片長: 102 分鍾、USA: 100 分鍾
又名: Chinese Midnight Express
六十年代的香港警界貪污成風,導致黑獄重重,《正報》記者程安(梁朝偉 飾)撰文揭露警界黑幕,被探長張耀祖(吳毅將 飾)視為眼中釘。張耀祖陷害程安藏毒,使其入獄,更將程的女友小慈(張文慈 飾)玷污。程安在獄中作為幫派人士之外的「羊」,雖有羊頭飛機木(吳孟達 飾)看顧,也受盡大佬們侮辱。程安憑借正氣與知識為犯人聲張權利,逐漸獲得大佬們尊重,獄中生活有所好轉。不久看守「無人性」(林國斌 飾)將犯人「三隻腳」(徐錦江 飾)害死,程安借報界朋友使三隻腳冤讎得雪。小慈依靠另一探長勢力將張耀祖下獄,淪為犯人的張耀祖計劃在獄中報復程安,兩人的對決在所難免……
G. 徐錦江演過的監獄題材的電影
徐錦江演過的監獄題材的電影有《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黑獄斷腸歌2之無期徒刑》。
1、《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是由鄧衍成執導的犯罪片,由梁朝偉、張文慈、林國斌等主演。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名充滿正義感的記者程安因為在報紙上揭露警察的貪污行為而被華探張耀祖栽贓藏毒而入獄的故事。
徐錦江飾三隻腳。
2、《黑獄斷腸歌2之無期徒刑》
《黑獄斷腸歌2之無期徒刑》是梁宏發執導,吳鎮宇、何家駒等主演的黑幫動作片。
講述了獄警與律師的妹妹成為愛侶,卻被獄長強奸而自殺。獄長的兇殘成性,引起監獄暴動。
徐錦江飾獄長。
(7)電影警界黑幕資源下載擴展閱讀:
劇情:
1、《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
六十年代的香港警界貪污成風,導致黑獄重重,《正報》記者程安撰文揭露警界黑幕,被探長張耀祖視為眼中釘。張耀祖陷害程安藏毒,使其入獄,更將程的女友小慈玷污。
程安在獄中作為幫派人士之外的「羊」,雖有羊頭飛機木看顧,也受盡大佬們侮辱。程安憑借正氣與知識為犯人聲張權利,逐漸獲得大佬們尊重,獄中生活有所好轉。
不久看守「無人性」將犯人「三條腿」踹死,程安借報界朋友使三隻腳冤讎得雪。小慈依靠另一探長尹揚明將張耀祖入獄,淪為犯人的張耀祖計劃在獄中報復程安,兩人展開了一場場精彩的對決。
最終邪不壓正,程安戰勝張耀祖掃除了監獄中的非法之事。
2、《黑獄斷腸歌2之無期徒刑》
新獄警成結識原為律師的監犯康,並與康妹成愛侶,但副獄長垂涎康妹美色,康妹慘被強奸而自殺,加上副獄長兇殘成性,引起監獄暴動,成與康不顧一切決殺仇人。
最終兩人聯手除掉了獄長、科長食人倉等人,維護了正義。
H. 電影《破壞者》你覺得怎麼樣
「槍是殺人的凶器,槍法是殺人的伎倆,戰爭就是對生命的踐踏,無論用多麼美麗的詞語來修飾,也逃不過這個現實。」或許,有槍的地方,就是江湖。《破壞者》就是利用槍在這個充滿物慾、肉慾的江湖中踐行自己的「破壞者」行為。只不過,電影中的「破壞者」是對兄弟情義的背叛,是對傳統的團隊精神的背離。當這種背離被人識破,人的生命就變得一文不值,因為,無論槍戰下的生命如何綻放絢麗的舞姿,也終究逃不過血淋淋的現實。由大衛·阿耶執導,阿諾·施瓦辛格,薩姆·沃辛頓,米瑞·伊諾絲,喬·曼根尼羅等主演的動作、犯罪電影《破壞者》,則是對這一江湖現實的赤裸裸詮釋,讓人瘋狂,讓人痛心,讓人沉思。 《破壞者》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英雄主義和個人主義做了戲仿,劇中的情節元素、剪輯、鏡語風格與色彩使得影片具有了獨特性。以《破壞者》為名,實則是點名影片的核心與故事懸念,它不再像很多動作警匪片一樣陷入軍隊小組與大反派鬥智斗勇的俗套情節,而是利用「破壞者」的身份懸念來鏈接各種勢力,形成多線條交織。這樣一來,影片不僅融合了傳統的類型電影套路,還具有了懸疑色彩。當然,雖說《破壞者》的敘事中規中矩,但它的獨特性在於,「破壞者」不屬於任何一類精英/大眾英雄,他浸染了人性的貪念與責任,介於善於惡之間。
對於以編導警界故事著稱的大衛·阿耶來說,《破壞者》體現出了他的才情與抱負。在影片中,導演大衛·阿耶並不滿足核心人物的刻畫,而是表現一組性格各異的人物群像,注重表現團隊中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徵,甚至男性與女性的匹配度。片中,不管是阿諾·施瓦辛格飾演的John,米瑞·伊諾絲飾演的Lizzy ,還是喬·曼根尼羅扮演的Grinder,薩姆·沃辛頓出演的Monster等,都是各具特色。可以說,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在導演的鏡頭下凸顯出了各自的智慧與膽略,並挖掘出了人物的內在情感和心理活動,達到了獨特的個性與品格的魅力。影片中,John擔任隊長帶領一群人緝毒時表現的霸氣與果斷,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智慧,而面對著妻子被殺,則凸顯了硬漢內心的柔情,特別是那藏於內心的秘密,流露出淡淡憂愁的眼神,無疑構成了人物成功的支點。導演大衛·阿耶在「放大」與「縮小」的空間中,極盡展現出來人物的群像,可謂是人物的行為邏輯和內在情緒高度統一。
《破壞者》改編自懸疑推理鼻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經典名作《無人生還》,並將小說中的敘事結構與節奏保留了下來,使得影片在多條線索之中形成一個懸念的天網。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懸疑的設置,並且以槍戰的方式表現了隊員關系危機背後,所隱藏的人性的私慾與醜陋,以及由於美國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個體精神危機。片中,以John為首的緝毒「敢死隊」小組,一方面在緝毒方面戰功赫赫,另一方面卻私吞錢財,過著糜爛的生活。這樣的人物矛盾編排,即表現了他們作為軍人敢於「拼」的英勇,敢於「捨命」的精神,又表現出了普通個人的現實生活。這些細節的描寫,不僅使得人物真實、生動,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情節的展現,彰顯出來自內部的「破壞者」的可笑與可悲。 電影的開場即暗示了「破壞者」的內心的情感包袱,也奠定了影片敘事方向。而潛伏在情感之中的追逐,則是對於兄弟情義與正義的背離。John不斷地追蹤,卻依舊陷入尷尬的境地,尋一人,死一人的局面,讓他痛心不已。導演在死亡與真相追尋的場景中,利用了時空錯位的剪輯手段,可謂高明。也即,警方尋找,隨即切入尋找之人被殺害的場景,最後在定格於警方看著屍體畫面。看似危險在即,挽救人民安全,實則是一個過去時空與現在時空的無縫對接,充滿了暴力色彩與死亡氣息。
如果說槍戰是組成動作片的內核,那麼故事的設置則是塑造人性化形象與改變節奏的血脈。《破壞者》深刻之處在於面對著一個個死去的親人、兄弟,「破壞者」才發覺金錢以無處安放,「革命之路」的盡頭也只由當初種下的私慾所吞滅。其實,任何一個人,除了面對著殘酷的戰爭,鬥智斗勇外,還得面對心靈的洗禮。當John拿錢換回情報,在酒吧小屋中的對決,就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對於情,對於生命,對於金錢的感悟。或許,在導演大衛·阿耶的影像里,每個人都是「破壞者」,每個人又都不是「破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