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真實的美——讀李娟
初看李娟的作品,是一篇《離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很多年沒有看過這樣自然、動人的文筆。後來買了電子書,斷斷續續看了一點,電子書方便快捷。但是非常不利的一點是,不能多維展開,常常被巨大的信息淹沒,王佩老師形容:像掉到一個深井裡。就這樣,李娟的書被埋在KINDLE的深井裡。
再後來,出了一趟新疆,又想起了這位阿勒泰大地的陷落處,寫出動人文字的作家。買了她的紙質書,書中的世界,和我的親身感受,還有熟悉的地名,交錯起來,竟有了一種神交的感覺。
非常意外的是,小學六年級的兒子,也非常喜歡李娟的《冬牧場》,常常手不釋卷,吃飯的時候,也讓我念給他聽。他為李娟描寫的,一個新鮮、遙遠的世界著迷,有一次還流露了想再去一次新疆的意思。念到一些情緒的描寫,我問他,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嗎?他說是,我問你是不是有,但表達不出來呢?他說對。
我思考李娟作品的魅力所在,非虛構作品不可能靠離奇的情節,腦洞大開的想像,也不能把作家自己的情緒寄託在一個虛構的人物身上,隨意發揮。完全依靠作者本人立足於生活,對生活的洞察,發諸筆端,自然流淌。
書的宣傳導語上有一句,說李娟是阿爾泰的精靈。
寫這句話的人一定沒有認真的看過作品,或者看了也沒有感受到文字流露的精神世界,就用一句標簽化的語言總結。精靈是人們對不存在世間之物的想像,有超凡脫俗,不染塵埃的意思,精靈般存在或文字,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化。現實中的一切都像冰雕玉琢,美則美矣,但是缺少了生活的溫度,鬧哄哄卻也悲欣交集的紅塵熱土。
而李娟作品的魅力就在於其中的現實感。內地的人們想到新疆的巍巍雪山、茫茫沙漠,廣袤草場、牛羊成群,歌舞曼妙,很容易產生一種嚮往之心,人們嚮往著那種草原牧歌,自由奔放的生活。而身處其中的人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
那邊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真實地生活著,遵循著古老的規則,感受著自然的風霜雪雨。他們與自然之間,互相之間,坦誠相見。大自然是豐饒的,他們逐水草而居,用古老的方式與自然交易,繁衍生息。但是大自然又是嚴酷的,在現代科技力量微弱的大山深處,他們直面災難、孤獨、病痛,隨遇而安。
李娟的目光,始終是平視的,沒有居高臨下的評判,沒有匍匐在地的膜拜。她的文風,溫暖而又獨立,不煽情,不矯情,她的作品中有一種真實的美,這是她的魅力的根源,這里的真實是名詞,不是形容詞,意思是真實的生活,或者生活的真實。她在那片土地上的生活,她看到的人們,她與他們的交往,她的感受和思考,她無不真實的展現出來。
也許,表現真實不算什麼,但是表現真實的美,就不容易了。
因為真實生活充滿繁瑣、無奈,不堪,李娟的文章中,哈薩克牧民居麻是一個酒鬼,李娟一家艱辛的遷徙,她的媽媽頑強又瑣碎。。。。。。但是,我們讀來,卻感受到一種美,我們會為那些風趣的,充滿生活的機智,笑出聲來。我們會為浩渺神秘的大地,與人的渺小卻不屈,內心震撼不已。我們也會為李娟的細膩豐富,充滿哲思的思考,而陷入沉思。作品引起的這些共鳴,正是作品的美之所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是她的語言,表達方式,質是她的真實,生活的質朴之源。文與質相得益彰,優雅而又清晰的道出生活的美,這就是一個寫作者追求的好文筆吧,李娟的文字做到了。
如何做到表現真實的美?也就是說怎樣感受到真實生活的美,你只有真正感受到了,才可能表現出來,你感受不到,就只能藉助矯飾。所以我們經常看得一些造作,或者虛張聲勢的非虛構作品,這樣的作品是不能打動人的。
想起孩子寫作文的一些事,比如老師布置寫秋天的美,孩子們大多寫田野里麥浪滾滾,果園路碩果累累,還有大雁南飛等等,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真實生活,孩子並沒有感受到周圍真實的世界,在季節變遷中的美,所以只能藉助書本上的套路。
有一次,兒子寫灰喜鵲停在窗外的柳樹上,大約是說柳樹上冒出了星星點點的綠芽,一片碧綠,像一個綠色的宮殿。但是此時春天還沒有到來,柳樹枯敗,蕭條,並非一片綠色,只有零星的幾根綠色的枝條。我問他為什麼這么寫,他說想像的,我說,你是認為現在這樣的柳樹不美嗎?你很難寫出它的美嗎?他是可能是。我說,你想想李娟是怎樣描寫的,想想魯迅是怎樣寫長媽媽的。之前我們討論過魯迅的長媽媽,長媽媽粗俗迷信,但在魯迅筆下她是美的,因為魯迅懷著對她的深厚感情。後來他改寫了這段,描寫了一種反差,突出零星綠色的可貴。
人對純真有一種本能的追求,特別是遠離了自然之真的都市生活,遠離了精神之真的物質時代,本真的表達,最能打動人心。人們為什麼嚮往大漠深處的生活?電子信息當道的年代,為什麼還要有紙質書?看到喜歡的電子書,我會再買一本紙質書,就是因為喜歡那種真實的觸摸感,喜歡空隙處的書寫塗鴉,甚至不小心灑落的茶漬,兒子自製的書簽,都會讓人具體回憶起某次的閱讀體驗。
我手寫我心,寫作者,最重要的他有一顆怎樣的內心,內心敏銳、豐富、細膩,就能感受到常人眼中的平常之物,富有洞察力,就能創建性的進行表達。寫作的內容來源於寫作者的本心,李娟的文字自然天成,毫無匠氣,她做到這些,完全是無意識的,本性使然,所謂才華,就是如此吧。
心生而言立,在立言之前,有一個心生的過程。這樣看來,寫作其實應該有一個修心的過程。心學大師王陽明說:心外無物。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同理,寫作與心也是一體的,心即是理,心有本真,流露本真,心修好了,內容就自然而無意識的表達出來了,當然修心的過程永遠沒有終了。
而修心,是一切人之生存智慧的本源,非但寫作,各種行為,包括學習、工作、養育孩子等等,寫作不過是本源生發的一個表象而已。正如一棵大樹,根繁方能葉茂,心是根,寫作是其中的一片葉。當然這片葉,是不同凡響的一片葉,它可以搖動另一片樹葉,進而搖動整棵樹。
看了李娟的書,引起我對她的作品魅力的探源,發現了寫作的真實之美,真實之美來源於心靈之美,心靈之美需藉助於修心。寫作技巧、邏輯,可以通過有跡可循的理性學習,一步步達到,而這之上的超高的感性,卻只能靠每個人自我的修心來領悟了。
這樣的閱讀和思考過程,又何嘗不是一次修心之旅呢?
B. 李娟《我的阿勒泰》讀後感範文5篇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實而不失幽默,有時看著看著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現出生動的畫面,從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遠門,要是也出了點事油不夠了怎麼辦?最後,為了表示感謝,我想給他點錢,於是……他們兩個站在風中,看著我追著那張紙幣越跑越遠。像是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書閱讀中,這本書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當然,僅僅是文字的功底還不足以使我如此喜愛。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後總彷彿蘊含著點什麼,一些平常我們不甚注意,卻在這里被提及的細節。如《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時候,我媽對我說:‘以後再也別買這些東西了,你能回來,我們就很高興了。’我外婆對我說:‘以後再也別買這些東西回來了,死了可憐得很……你回來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記得在夏牧場上,下午的陽光濃稠沉重。兩只沒尾巴的小耗子在草叢里試探著拱一株草莖,世界那麼大。外婆拄杖站在旁邊,笑眯眯地看著。她那暫時的歡樂,因為這‘暫時’而顯得那樣悲傷。」雖然只是對一些話語,一些場景的回憶,卻透露出了家人對她的思念與深切的親情,有時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禮物,而是你回來。
有時候,《我的阿勒泰》中還透露著些許悲傷。她會懷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頭的樣子、會想起從未見過的老家、會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傷。而此時,我也會沉浸入作者的思緒中去,感受著那新鮮的、從未遇見過的生活。我彷彿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漢族和哈薩克族的孩子、鄉村舞會和彈唱會;我彷彿聽到了滴水泉的傳奇故事、人們生活的嬉笑怒罵聲、荒野上呼呼的風聲;我彷彿聞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濃厚的生命氣息……這是一片廣袤遼闊的土地,日常的、當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發生。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最初開始閱讀《我的阿勒泰》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偶然,可是看著看著我不禁沉浸其中,如今書已看完,我也有了自己關於這本書引發的感想。
本書的作者李娟一直在疆北阿勒泰地區陪伴母親,隨牧民在窮荒遼闊之地輾轉遷徙,家庭以裁縫和小雜貨鋪店為主,因此對阿勒泰充滿了有如對生存本能的感激和新奇。
她的文章大都比較輕松、歡樂,她的文字也都透著幽默,但是她又經常會在文章的最後幾節來個大逆轉,開始思考人生,變得十分嚴肅,不過她連接的非常好,不會讓人覺得這幾節是作者生搬硬套,強行升華主旨。就像《阿瑪克家的小兒子》中,她一直在寫她和阿瑪克家的小兒子之間發生的事,在最後一節突然開始表達對身邊故人都相繼離去的苦惱。一開始,我覺得有點莫名,怎麼就突然從玩笑般的拉家常變成了人生哲理,這個改變未免是太大、太突然了,於是我又看了一遍文章。這次,我發現阿瑪克家的小兒子或許是當地眾多青年的一個縮影,所以他的形象才會被塑造得那麼鮮活,並且趣味十足。他的離開也代表了當地青年的離開,他們為了更好的生活,都選擇了進城打工,只有包括作者在內的小部分人選擇了留下,因此作者感到了孤獨和苦惱。
在我看來,李娟的文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感嘆家中的親情,另一種是贊美當地人的淳樸。
《想起外婆吐舌頭的樣子》就是在感嘆她和外婆之間的親情。作者在敘述了與外婆之間的若干感人事件後,就開始表達對外婆的愧疚以及對未來的思考。這篇文章讀起來很有一氣呵成的感覺,文中外婆吐舌頭的樣子描寫得活靈活現,文章的字里行間也充滿了作者對她外婆的愛,讓我動容。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最後一節的思考,其中的深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讓我明白了碰到任何事大不了吐吐舌頭而已。
而《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則贊美了當地人的淳樸。文章中作者和她叔叔一路上接受了當地人真誠的幫助。作者在最後把當地人民比作了瑪瑙,我想那是因為當地人有著一顆與瑪瑙一樣美麗的心。在這最後說「我卻在想:從此再也回不到一個有瑪瑙的地方了」,讓人不禁感嘆都市中陌生人間真誠的稀缺。
柴靜曾評論道「李娟寫的不是小說,也不是童話,就是自己的生活。她並不是在簡單地臨摹自然,這樣的真實里飽含著詩的精神。只有對萬事萬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寫得出來這樣的文字」,我覺得這完美地表達出了李娟的文字帶給我的感受。李娟的寫作功力十分了得,她的描寫十分生動,讓我對於描寫有了新的感受。總而言之,《我的阿勒泰》這本書讓我收獲良多。
李娟《我的阿勒泰》讀後感作文
這個星期我接的書是:《我的阿勒泰》,這本書一共有三輯,其中我最喜歡的時第一輯中的《屬於我的馬》,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個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錢,但這個人卻死了,只能由此人的親人來替他還錢,但他的家人實在在拿不出錢來償還,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來見作者的媽媽,要求抵債。然後作者的媽媽打電話給作者告訴了作者這件事,這讓作者想起了兩年前自己家裡還想買一匹馬,因為那時候作者的家裡還沒有挖井,用水得要去兩公里外的烏倫古河邊挑回家。夏天還好,到了冬天,河面凍成了厚厚的堅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擔,還得扛斧頭。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頭一天破開的冰窟窿一夜之間重新凍得結結實實。作者的媽媽想,如果沒有馬,有一隻小毛驢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贊了不少乾草,打碎後裝了好幾麻袋。可是馬最終卻沒有養成。我們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作者想像自己有一匹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蓋房子,並圈起一個大大的院落。還得在院子四周開墾出一大片土地,種上深濃茂密的草料。還得嫁一個也願意養馬的人,最好他已經有許多養馬的經驗了。將來的孩子也得喜歡馬。這樣,我就得為了馬永遠留下來,永遠地。……也就是說,除非我真正地愛上阿勒泰,決心永遠生活在阿勒泰,否則我就永遠不能擁有一匹馬。
讀了這一片文章之後我又很多感想:我覺得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因為作者家裡想買一匹馬都那麼難,而我們現在呢,要車買車,要房子買房子,我們還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馬之前還會計劃好有了馬之後要幹嘛幹嘛,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一下作者的這種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計劃的習慣。
我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本書。
李娟《我的阿勒泰》讀後感作文
作者李娟是一個普通的從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漢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朴實、真切而不乏動人之處,於浮躁的生活是一縷清新的風。
我是第一次接觸作者的文字,一讀就有一種回歸到小時候的感覺。因為她的描述就是小時候的感覺,對周圍的每一個細節都這么觸感強烈。
這本書里沒有變味的心靈雞湯,也沒有如何賺錢的竅門,這里有的是真實。看似平淡無奇,卻是真正的淳樸的一種味道。
我很少有時間能靜下心來安安靜靜的看一本書,這本書讓我很驚訝。真想不到現在這樣充滿PM2.5的社會里還有人在寫、能寫那麼清澈、純凈的文字。如果讓我編教科書,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選入語文教材,從小學到高中都適用。心靈雞湯太假了,佛經聖經太飄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種自由自在、悠悠盪盪、返璞歸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下來,太舒服了。
我喜歡文字簡簡單單、實實在在,有一說一的書,對故弄玄虛、賣弄技巧、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書敬而遠之。看李娟的書,看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時候,會讓你感覺長舒一口氣。像是懵懵懂懂從一個遙遠的故事,一個遙遠的另一個自己中醒來。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1500字
初識李娟是在文軒書店閑逛的時候,無意中翻到一本她的《羊道》,那時的我還沉浸在十餘年前讀姜戎《狼圖騰》的狼道里沒有出來,那氣勢恢宏、壯懷激烈、如史詩一般的狼道!那獨自作戰時的觀察、踩點、埋伏、等待、進攻,那團體作戰時對天氣、風向、目標的精確判斷,和進攻時機的精確把握,和分工打圍時犀利的行雲流水的攻擊和放走羊群中強悍公羊的機智,以少勝多的勃勃野心,和圍攻馬群時那帶著憤怒與激情的慘烈,和受傷時自斷其腿的悲壯,和在月夜裡嚎叫的蒼涼……讓我至今都沒有碰到一本書能有超越它。不曾想有人寫「羊道」。那小綿羊有什麼好寫的——一群懦弱的、吃草的、性情溫馴的、愚鈍的、吃了睡睡了吃的、被人宰來吃肉的……
狼在牧民眼中是神,是永遠不被馴服的高貴的物種,是成吉思汗的老師是幾千年牧民生存智慧的老師,是騰格里派來維護整個草原平衡的神奇生靈,是他們的圖騰……
羊是牧民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是牧民的物質基礎,是牧民的朴實的維系生存的生命線……
若非感受過戰爭的殘酷,就不能很好的理解那淳樸而瑣碎生活的靜美吧,我這么想。那麼美!卻是那靜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蘊蓄著戰爭的種子,關於文明的戰爭。讀來那麼愉悅,又是那麼悲傷。
那麼美!卻是那靜而美的生活之中又蘊蓄著戰爭的種子,關於文明的戰爭。讀來那麼愉悅,又是那麼悲傷。
那片大地是那麼美!
那是一片絕大部分才剛剛開始承載人的活動的廣袤大地。在那裡,泥土還不熟悉糧食,道路還不熟悉腳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媒。在那裡,物資極其簡單匱乏。在那裡,牧民生活得寂靜而美好。滴水泉的水,一滴一滴從無比高處落下,一滴一滴敲打著存在於這里的一切生命痕跡的脈搏,一滴一滴無邊無際的滲入苦寂的現實生活與美好純真的傳說。後來,那個女人跟著一個年輕的司機走了,那個男人也沒有等待,不久後也走了。滴水泉又恢復了深沉的寂靜。
那裡的人也是那麼美!
雪化完後,一個年輕人坐在高高的莊子上拉風琴。他坐得那麼高,身後全是藍天。
洗澡的時候,有一個剛剛開始發育的女孩,水淋淋的皮膚光滑黝黑,身子頎長柔弱,每一處起伏,都是水波靜止後唯一不肯停息的一道漣漪……鳥起飛之前瞬間的凝息。
胖醫生的小孫子漂亮得不得了,我在村裡走,只要一看到這小東西,就忍不住一把逮過來。捏他的臉,擰他的小鼻子,再拽著他的小胳膊拉了又拉,看看到底是不是假的……怎麼會生得這么漂亮呢?
那十五歲的破小孩滿臉通紅、結結巴巴、喜難自禁、左腳搓右腳、右腳搓左腳的給姑娘打電話。
比加瑪麗哪裡是個婦人?分明也是個青春遙遙無期的小姑娘啊。
麥西拉就像個國王一樣。他高大、漂亮,有一顆柔和清凈的心,還有一雙藝術的手。
那裡的生活也是那麼簡單而美!
在那裡,牧人們的食物似乎永遠都只是牛羊肉、奶製品、麵粉、鹽和茶葉。簡單,足夠滿足需要,並且永遠沒有浪費。吃著這樣的食物長大的孩子,健康,喜悅,害羞,眼睛閃閃發光。
江阿古麗勤勞細心,整天沉浮在家務活的海洋里,閑暇時間綉花,去河邊撿石頭,生活寂靜而心滿意足。
在喀吾圖,除了泡泡糖和小餅干,不知道還有什麼東西更招小孩子喜歡。那泡泡糖大概是從薄荷草上面長出來的。
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小孩子會幫你擰,話不投機時他又會跳起來,把你剛晾好的衣服一件一件拽下來丟到水裡。
在玩「姑娘追」的時候,一聲令下,男男女女一大群的青年騎手「轟」地從起跑線湧出,策馬奔騰在草原上。
牧民轉場的時候小雜貨店每天一大早就擠滿了人,積壓了一百年的商品都有辦法賣出去,無論賣什麼都有人要。若是偏偏沒有,則無論用別的什麼都可以搪塞過去。比如有人要買西紅柿醬,完全可以推薦辣椒醬;而若是要縫紉機油,就理直氣壯告訴他只有縫紉機針。
喀吾圖這個地方嘛,不喝酒幹啥?
沙依橫布拉克的日子好像全是在趕牛中度過的,倒也不是很乏味。
過年的時候燃放煙花,連住在遠遠的河對岸的老鄉套著馬爬犁子來村裡買東西時感嘆,「昨天晚上你們那裡真漂亮啊!你們家過年了嗎?」
一切都太美了。但是木耳出現了。
文明。文明是什麼呢?是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嗎?文明之於阿勒泰,就像走在烏魯木齊的街上一樣,讓人驚喜嗎?烏魯木齊是那麼大,有著那麼多人,走在街上,無數種生活的可能性紛至沓來,走在街上,簡直想要展開雙臂走!
文明。文明的到來又是什麼樣的?是血與火的戰爭嗎?還是一種無聲的漸漸的滲透和改變,甚至不亞於戰爭,比戰爭來得更為殘酷嗎?那一片凈土也在經歷著文明的創痛!文明之路就如同鋒利的刀口,筆直的切割在戈壁腹心,世界的重心沿無可名狀也無可厚非的軸心平滑微妙地轉移到了另一面的深淵。
對付蝗蟲災害,有人用葯,那比蝗蟲更可怕的葯,它實在太有效了,全盤毀滅的有效,很不公平的有效!
那些獵人和鷹,和這片追逐狩獵的大地之間的古老感人的關系,到了今天,真的就什麼也不曾留存下來嗎?這世間更多的慾望遠比獵人的狩獵行為更為黑暗貪婪,且更為狂妄。
有人開始偷偷摸摸打野味下山賣了,還有人背了雷進山找野海子(高山湖泊)炸魚。狩獵是違法的,粗暴地使用殺傷力極強的武器進行無底線的掠奪,也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在達坂上看到的額河已由蔚藍變成了灰綠。森林沒了,骷髏架子似的新樓突兀的一座座立了起來,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滿城的紅磚房消失的乾乾凈凈。那條河呢,也被預制板封死了,作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著垃圾和剩飯殘羹。庄嚴整齊的辦公樓前的廣場上貼著方方的兩大塊整整齊齊的草坪,聽說還是進口的,一平米很貴。
因為木耳。橋頭通路的那幾天,背著麵粉袋、鍋碗和鋪蓋的人們接連不斷的向北而去。彼此間有深隙巨壑似的,誰也不靠近誰,誰也不搭理誰。沉默而緊張。
我們的汽車開過蝴蝶路,一片一片的碾過,僅有寥寥的幾只忽閃忽閃地顫抖,痴迷而狂熱,像迎接一個巨大的幸福那樣去迎接巨大的災難。
C. 坐班車到橋頭去賞析第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坐班車到橋頭,陝西地段用的修辭方法是排比句
D.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李娟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李娟
《我的阿勒泰》這本書你們看了之後有什麼樣的感想呢?有沒有被裡面的內容所吸引呢?接下來我給你們獻上《我的阿勒泰》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1】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實而不失幽默,有時看著看著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現出生動的畫面,從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遠門,要是也出了點事油不夠了怎麼辦?最後,為了表示感謝,我想給他點錢,於是……他們兩個站在風中,看著我追著那張紙幣越跑越遠。像是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書閱讀中,這本書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當然,僅僅是文字的功底還不足以使我如此喜愛。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後總彷彿蘊含著點什麼,一些平常我們不甚注意,卻在這里被提及的細節。如《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時候,我媽對我說:‘以後再也別買這些東西了,你能回來,我們就很高興了。’我外婆對我說:‘以後再也別買這些東西回來了,死了可憐得很……你回來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記得在夏牧場上,下午的陽光濃稠沉重。兩只沒尾巴的小耗子在草叢里試探著拱一株草莖,世界那麼大。外婆拄杖站在旁邊,笑眯眯地看著。她那暫時的歡樂,因為這‘暫時’而顯得那樣悲傷。”雖然只是對一些話語,一些場景的回憶,卻透露出了家人對她的思念與深切的親情,有時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禮物,而是你回來。
有時候,《我的阿勒泰》中還透露著些許悲傷。她會懷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頭的樣子、會想起從未見過的老家、會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傷。而此時,我也會沉浸入作者的思緒中去,感受著那新鮮的、從未遇見過的生活。我彷彿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漢族和哈薩克族的孩子、鄉村舞會和彈唱會;我彷彿聽到了滴水泉的傳奇故事、人們生活的嬉笑怒罵聲、荒野上呼呼的風聲;我彷彿聞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濃厚的生命氣息……這是一片廣袤遼闊的土地,日常的、當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發生。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2】
最初開始閱讀《我的阿勒泰》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偶然,可是看著看著我不禁沉浸其中,如今書已看完,我也有了自己關於這本書引發的感想。
本書的作者李娟一直在疆北阿勒泰地區陪伴母親,隨牧民在窮荒遼闊之地輾轉遷徙,家庭以裁縫和小雜貨鋪店為主,因此對阿勒泰充滿了有如對生存本能的感激和新奇。
她的文章大都比較輕松、歡樂,她的文字也都透著幽默,但是她又經常會在文章的最後幾節來個大逆轉,開始思考人生,變得十分嚴肅,不過她連接的非常好,不會讓人覺得這幾節是作者生搬硬套,強行升華主旨。就像《阿瑪克家的小兒子》中,她一直在寫她和阿瑪克家的小兒子之間發生的事,在最後一節突然開始表達對身邊故人都相繼離去的苦惱。一開始,我覺得有點莫名,怎麼就突然從玩笑般的拉家常變成了人生哲理,這個改變未免是太大、太突然了,於是我又看了一遍文章。這次,我發現阿瑪克家的小兒子或許是當地眾多青年的一個縮影,所以他的形象才會被塑造得那麼鮮活,並且趣味十足。他的離開也代表了當地青年的離開,他們為了更好的生活,都選擇了進城打工,只有包括作者在內的小部分人選擇了留下,因此作者感到了孤獨和苦惱。
在我看來,李娟的文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感嘆家中的親情,另一種是贊美當地人的淳樸。
《想起外婆吐舌頭的樣子》就是在感嘆她和外婆之間的親情。作者在敘述了與外婆之間的.若干感人事件後,就開始表達對外婆的愧疚以及對未來的思考。這篇文章讀起來很有一氣呵成的感覺,文中外婆吐舌頭的樣子描寫得活靈活現,文章的字里行間也充滿了作者對她外婆的愛,讓我動容。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最後一節的思考,其中的深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讓我明白了碰到任何事大不了吐吐舌頭而已。
而《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則贊美了當地人的淳樸。文章中作者和她叔叔一路上接受了當地人真誠的幫助。作者在最後把當地人民比作了瑪瑙,我想那是因為當地人有著一顆與瑪瑙一樣美麗的心。在這最後說“我卻在想:從此再也回不到一個有瑪瑙的地方了”,讓人不禁感嘆都市中陌生人間真誠的稀缺。
柴靜曾評論道“李娟寫的不是小說,也不是童話,就是自己的生活。她並不是在簡單地臨摹自然,這樣的真實里飽含著詩的精神。只有對萬事萬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寫得出來這樣的文字”,我覺得這完美地表達出了李娟的文字帶給我的感受。李娟的寫作功力十分了得,她的描寫十分生動,讓我對於描寫有了新的感受。總而言之,《我的阿勒泰》這本書讓我收獲良多。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3】
這個星期我接的書是:《我的阿勒泰》,這本書一共有三輯,其中我最喜歡的時第一輯中的《屬於我的馬》,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個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錢,但這個人卻死了,只能由此人的親人來替他還錢,但他的家人實在在拿不出錢來償還,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來見作者的媽媽,要求抵債。然後作者的媽媽打電話給作者告訴了作者這件事,這讓作者想起了兩年前自己家裡還想買一匹馬,因為那時候作者的家裡還沒有挖井,用水得要去兩公里外的烏倫古河邊挑回家。夏天還好,到了冬天,河面凍成了厚厚的堅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擔,還得扛斧頭。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頭一天破開的冰窟窿一夜之間重新凍得結結實實。作者的媽媽想,如果沒有馬,有一隻小毛驢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贊了不少乾草,打碎後裝了好幾麻袋。可是馬最終卻沒有養成。我們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作者想像自己有一匹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蓋房子,並圈起一個大大的院落。還得在院子四周開墾出一大片土地,種上深濃茂密的草料。還得嫁一個也願意養馬的人,最好他已經有許多養馬的經驗了。將來的孩子也得喜歡馬。這樣,我就得為了馬永遠留下來,永遠地。……也就是說,除非我真正地愛上阿勒泰,決心永遠生活在阿勒泰,否則我就永遠不能擁有一匹馬。
讀了這一片文章之後我又很多感想:我覺得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因為作者家裡想買一匹馬都那麼難,而我們現在呢,要車買車,要房子買房子,我們還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馬之前還會計劃好有了馬之後要幹嘛幹嘛,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一下作者的這種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計劃的習慣。
我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本書。
;E. 讀李娟: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歲月里
還記得第一次讀李娟的書是在念研究生的時候,那陣沉迷於她的文字,有時上課也會帶著那本《阿勒泰的角落》,後來又陸陸續續讀了她的《我的阿勒泰》和《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工作後還買過她早期作品的合集《九篇雪》收藏。近年讀的書已經越來越少了,此番也是因為看到微博上關注的一個朋友在讀這本《記一忘三二》,才知道李娟這是出新書了,於是在一次去書城的時候帶了回來。
印象中的李娟應該是一個靦腆的人,但就文字而言,不得不說她實在是嘮得一手好嗑。她寫的都是一些瑣碎的日常,母親、外婆、鄰居,家中的貓貓狗狗諸如此類,平實得就像你身邊的人們隨時隨地說著的話聊著的天兒。然而李娟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讓你一篇接著一篇不厭其煩地讀下去,有時忍俊不禁,有時又猝不及防鼻子一酸。
讀到《挨打記》時,不免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挨打」自然就是字面意思的「挨打」。李娟寫到有次和朋友聊起小時候經歷的學校暴力,從在四川讀小學時,老師發明的按照考試名次開展同學互打,到去新疆讀書後,遭遇的「教鞭斷在誰身上,誰就得負責賠一根」奇葩規定,以及放學路上遭遇男生伏擊,被踹胸口、抽耳光、燒頭發,每天變換不同的路線回家,無助又倍感絕望。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小學時光,幾個混孩子偶有口角甚至是廝打原本好像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我一直是班裡最小的學生,因為是年三十齣生,等到7歲上一年級的時候,其實只有5周歲。家裡本來是想著讓我去跟跟看,沒想到就這么跟上去了,拼音和數字加減都還學得不錯。年紀小,個頭又小,我爸有時不放心會去學校走動走動,了解我的在校情況,所以即便是班裡最皮的幾個男生,也不敢真的欺負我。
唯獨一件事,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沒能忘記。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那是我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會兒,瓊瑤阿姨的《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女生們一概熱衷於收集各種還珠卡片和貼紙,也就是那個時候我有了一個大紅色的還珠書包。可想而知,擁有一個印著小燕子、五阿哥、紫薇和爾康的新書包對於那時的我而言,無論如何都是件值得欣喜甚至是驕傲的事。一天下午放學還沒走出校門,忘了因為什麼原因,和比我低一年級的一個胖胖的男生,暫且叫他小胖吧,發生了一點口角。小胖用刀片在我的新書包上劃了一道很長的口子。事情發生以後,我爸便跑到了學校,說這還是劃到了書包,要是劃到人怎麼辦?印象中好像小胖的媽媽也被老師叫到了學校。事情最後怎麼解決的,我早已經忘記了,那個大紅色的還珠書包我後來有沒有繼續背也不記得了。只有書包上那道被刀片劃開的長長的口子偶爾還會出現在我的記憶里。
「被欺負的那些日子拉長了我短暫的學生時代。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重返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卻永遠不願重歷那種無助的孤獨。除我之外所有人都相安無事的那種孤獨。之後的很多年裡一直被這些回憶所困擾,深感無力。被人欺負這種事,最大的恐懼並非源於傷害本身,而源於從傷口中漸漸滋生的宿命感。」
李娟在書中如是寫下年少時被人欺負的心理感受,然而更讓我訝異的是她的「壓軸故事」。那是她在新疆上小學三年級發生的事情,僅僅因為課上的一個小動作,被班主任要求自己抽自己的耳光,自抽了整整一節課,直到下課後右臉腫得老高,耳朵嗡嗡響個不停,幾近失聰。然而,在回家後她甚至不敢如實告訴母親,謊稱只是摔了一跤。而那個班主任老師,李娟後來回憶起來,當時還很年輕,懷有身孕,她甚至覺得,大約是因為妊娠反應,那個老師才會那麼暴烈吧。而彼時的李娟才只有十歲,還是一個孩子。她無法理解,那個老師明明肚子里懷著一個孩子,卻對另外一個孩子那樣憎惡。
直到後來和朋友說起這件事,朋友聽完後告訴她說:「李娟,你就原諒她吧。」「我當然可以原諒她。『原諒』是非常容易能做到的事情。可是,我有什麼資格去原諒她呢?這樣的暴力和惡意,恐怕只有上帝和佛主才能原諒吧。我只是一個凡人,我化解不了這種黑暗。尤其是我自己心裡的黑暗。」李娟這樣寫道。
而我的記憶里也有一個「妊娠反應強烈」的懷孕女老師,那是我讀初中時的數學老師,那時候學到三角形,老師上課會帶木製的三角板方便在黑板上作圖。那些三角板,也是體罰我們的工具,從一個完整的三角板,打斷一個邊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條。那時我在班裡成績應該算中上游水平,但數學不是我的強項。不知道什麼原因,數學老師特別喜歡點我到黑板上做題,挨的打自然也沒有少。以至於後來我根本不敢抬頭看黑板,生怕與數學老師四目相對,又被揪上去做題。還記得每周二的晚上是數學夜自習,我總是找各種理由和班主任請假,比如鼻炎感冒頭痛,比如來例假肚子痛,然後騎著自行車在黑夜裡飛奔回家。後來,大概是因為再也想不出什麼請假的理由了,在某次周二的數學夜自習上,又一次被數學老師「請上了」黑板。這大概是我20年學生生涯里永遠都無法抹去的一筆「黑歷史」,那道題在現在的我看來一點兒都不難,甚至是簡單到不能更簡單。我在黑板前杵了好久,面對x²-y²束手無策,最後只好原樣抄了一遍下了講台,那個時候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後來,數學老師生孩子去了,換了一個老頭教我們,老頭上課的方法也許並不如她,但至少我敢看黑板了,數學成績算是跟回來一點。
初三的時候,數學老師生完孩子回來上課,那時的她已經比之前要柔和得多,大概是因為做了母親。某次又因為成績考得不理想被叫到了辦公室,當數學老師說出——我看你還挺聰明的——這句話時,我還是有點意外的,那次好像沒有挨打。相比起李娟的經歷而言,我很難說那是一種傷害,甚至那可以部分被解讀成是數學老師對我的一種「鞭策」。但就是這樣的「鞭策」,讓我在十幾歲的時光里懷著一種深深的恐懼和無力感。即便是十多年後,當我已經長大成人,還是偶爾會夢見那個在數學課堂上因為不會做題、因為怕挨打而手足無措的自己。
心太軟的人快樂是不容易的,別人傷害她或她傷害別人都讓她在心裡病一場。這也就是李娟所說的從傷口滋生的宿命感和化解不了的心裡的黑暗吧。就像她在《最堅強的時刻在夢里》寫到的:「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歲月里。將來,見到他以後,我要對他說:世上竟會有那麼多的悲傷。……」 我想,無論是那個在新疆廣袤而又貧瘠的大地上自得其樂的小裁縫李娟,還是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些許溫暖亮色的寫作者李娟,那背後同樣也藏著挨打受欺負卻不敢說出來的少女李娟和窮到吃不起午飯坐不起公交偷逃退學的打工妹李娟吧。
李娟和我們都是知道的,那人,也許永不會來,那些悲傷,無人可說,也無從說起。只有文字才是那段時光孤獨的憑據和祭奠。然而也正如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所寫的,痛苦這東西,天生應該用來藏在心底,悲傷天生是要被努力節制的,受到的傷害和欺騙總得去原諒,滿不在乎的人不是無情的人。
如果要說我們為什麼讀李娟,我想李娟之於我們,恰如風華之於李娟,她受過那麼多的苦,她的那麼多的絕望,也許有些連她自己都忘記了。當我們軟弱無力的時候,想到她的堅強,便感到光明。人活在世上,無非堅持罷了。
不過沒關系的,你最終還是成為了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
F. 相思李娟閱讀答案
1、【妙詞佳句】品詞賞句,分析其表達效果。
(1)我跟著奶奶的小腳,盯著她手裡的兩包點心,包點心的粗紙隱隱滲出油來,越看嘴裡越饞。
參考答案:一個「盯」字,將一個孩子饞嘴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滲」寫出了點心對兒時的我具有強大的誘惑力。「盯」「滲」兩字體現了我對極具地域特色小物產的思念,對故鄉深深地懷念之情。
(2)姐姐頭頂掛著一卷的草繩,草繩就在她白蝴蝶般的手指中飛快地纏繞著,靈巧而神奇,在我眼裡,她像是個魔術師,一瞬間就包好了點心。
參考答案:動作描寫,勾勒出一位心靈手巧,勤勞能乾的女孩形象。
(3)酥餅圓圓的,點綴幾顆黑色的芝麻,像一張長著雀斑的小臉,可愛,可親。
參考答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點綴有幾顆黑色芝麻的圓形酥餅比喻成長著雀斑的笑臉,形象生動貼切,表現了孩子純真的視角和喜悅的心情。
(4)田野里玉米長的比人還高,像一道綠色的屏障。玉米吐著金黃的胡須,豇豆開滿淡紫色的蝴蝶花,像一群愛說笑的小丫頭,湊在一起,吱吱喳喳說個不停。黃瓜爬上架子,穿著嫩黃色花裙的花兒招惹來一群群的蜜蜂圍著她們跳舞。田埂上偶然會見到一兩個金黃的大南瓜,胖墩墩的,像隔壁的二胖吃飽了正躺在地上睡覺呢。
參考答案:運用比喻和擬人,把玉米林比作「綠色的屏障」,把玉米和豇豆的情態比作「愛說笑的小丫頭」,把瓜果比作「吃飽了正躺在地上睡覺」的娃娃,生動形象寫出了莊稼的勃勃生機和可愛的形態,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表達作者對故鄉的不盡情思。
(5)它像一位小家碧玉,樸素,干凈,溫馨,它不解風情,不施粉黛。似賈樟柯電影里的小街,電線桿,昏黃的燈光,斑駁的矮牆上刷著標語,高大的梧桐樹和白楊樹嘩嘩的唱著歌,充滿質朴與溫情,我彷彿回到我童年的小街。
參考答案: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極盡比喻,抓住用寫著福字的粗紙包著的點心的「俗」且「美」的特徵通感摹寫,細致比照烘托,既增添詩情畫意,又表達作者對原生態的故鄉風情的「無限懷念」之情。
(6)她手裡提著兩包點心,風吹起她滿頭的銀發,我望著,望著,看她漸行漸遠,再也看不見。
參考答案:虛寫,表現作者對奶奶的深切懷念。
2、【閱讀歸納】
(1)本文是一篇朴實無華、文筆優美的佳作,讀完本文,你覺得作者寫了故鄉哪些方面內容?
參考答案:寫了故鄉的人,小賣部姑娘的端莊秀麗、熱情能幹,故鄉小孩的可愛可親、憨厚純朴,奶奶的慈愛溫情、細致敦厚;寫了故鄉的景,鄉野小路,田埂村頭;寫了故鄉的風俗,人情和善,交往尚義;寫了故鄉的物產,不解風情,不施粉黛,樸素古拙,極具地域特色的小物產。
(2)結合全文,理解文章標題中「相思」的具體含義。
參考答案:①對美好的童年生活及奶奶的深切懷念;②對家鄉人文風景及古老文化習俗的懷念。
3、【閱讀延伸】
文章尾段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試用我們學習過的課文舉例。
參考答案:文章尾段運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表現作者對奶奶的深切懷念。朱自清的《背影》在文章尾段也採用了這種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在淚光中又見父親背影,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G. 《爸爸的白發不是老》第三段插敘的作用
突出中心。
《爸爸的白發不是老》第三段插敘的作用是: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爸爸的白發不是老是一篇閱讀理解材料,作者:李娟,用了比喻手法,把父親比喻成倦鳥。生動形象地寫出父親老了。同時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用了排比,增強語言氣勢,突出強調父親懷念年輕時的風華正茂,英姿颯爽,也體現了父親為逝去的青春而惋惜。表達了作者因父親逝去青春的難過與父親為自己獻出青春,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撫養成人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