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影評 » 崗仁波齊電影在線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崗仁波齊電影在線

發布時間: 2022-12-14 23:09:06

1. 電影 |《岡仁波齊》:所有的恐懼都源於未知

《岡仁波齊》,剛上映就想去看的電影,奈何排片少,周末總沒等到合適的場次。上周公司同事一起去看,結束後感覺到靜水流深的力量。

電影講述的是藏民前往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2000餘公里,這一次,318這個文青淋浴池,並沒有上演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驚人的平靜,也驚人的深沉。

電影結束,情緒放涼之後,讓我尋味最久的,是兩個關鍵詞。

1. 沖突

按照戲劇的邏輯,沖突本是不能或缺的一個重要元素。然而這個故事,甚至算不上是故事,我們像是抽離出來旁觀了一段別人的生活。

沖突在這117分鍾里消失不見:對話是生活瑣碎,吃了沒,過年怎麼樣,還不錯。性格是無欲無求,共同信仰讓他們生活無法擺脫集體主義,沒有攀比,不論是非,所以無處起沖突。甚至在朝聖途中所有人唯一生命倚靠的交通工具被陌生人意外撞翻,沖突也沒有因此而爆發。

這和我們的生活日常太不一樣。我們的城市,每天的沖突無處不在。連續急促的鳴笛,火車站售票處長隊里等不及的嘖嘖聲,宵夜攤上越來越高的嗓門,公交上一個急剎車帶來的推搡,無一不在預示著下一秒語言或是身體的沖突爆發。沖突源於哪裡?是那一分一秒一次言辭上的上風真的生死攸關?還是我們過分關注自己,而忘了帶一點點同理心去追本溯源?

也許是聖山終年積雪的封頂光芒過於閃耀,所有靈魂都變得渺小,又或者是在神靈教義的盪滌下,一切矛盾都不值一提。其實我們無需去判斷對錯,因為沒有標尺。我更願意在這樣一部BGM都沒有的117分鍾里,去回歸一種原始的天真,回到記憶還沒有被考試、競爭、壓力包裹,沒有車房、業績和社交需要考慮的原始狀態里去:

那時候的理想和熱情還在嗎?對未來的路是否有了清晰的方向?目前的學習和工作狀態,能否引導自己到達心中追求的地方?

撥開沖突的洋蔥心,叫初心,我沒忘了它。

2. 輪回

在2000多公里的318朝聖之路上,除了磨破的腳趾和磕破的額頭,11人的朝聖隊伍還迎接了生命的降臨,送別了生命的遠行。這一頭一尾,加上中間的砥礪,正是構成生命的輪回。讓我驚訝的是,他們面對這每個生命的節點時,表情和我們出奇地不同。

迎接生命到來時,我們往往是拉響12級「警報」隨時待命,設想好各種應急方案,而他們,僅僅在孕婦半夜感到不適的時候,平靜地來到診所,經歷過陣痛和撕扯,安靜地等待孩子的啼哭。隨後,像買了一件衣服一樣平常,抱著孩子回到隊伍里繼續磕頭。

是我們太小題大做?還是他們過分麻木?我想這是內心聲音的真實外現:相信善緣,讓他們無畏,缺失信仰,讓我們無常。

突然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說》上聊過的一個問題:我們從小到大學習了太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唯獨沒有學會的,是面對死亡。

以前聽媽媽講過一個身邊發生的故事:一個中年同事的父母是遠近聞名的模範夫妻,母親因為疾病去世,父親始終都非常平靜,沒有傷感更沒有落淚。這完全不符合他們平時相敬如賓的人設啊。後來得知,他的父親照顧了卧病在床的母親10年之久,知冷知熱無微不至,人走的時候他說,能做的都做了,不遺憾。

是啊,我們面對死亡為什麼會悲傷,常常是因為悔恨和遺憾。老大徒傷悲的前一句才是原因,少壯不努力。而假如…我一定…的句式,我看來是最虛偽和令人鄙夷的。放大能力的邊界,上調能力的極限,用能夠到事去踩碎一個個擔憂,把未來提前,其實是補充了我們獨立於世上的安全感。

所有的恐懼都是因為未知。

2. 電影《岡仁波齊》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在線試聽

電影《岡仁波齊》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在線試聽

朴樹新歌《No Fear In My Heart》是朴樹為張楊導演電影《岡仁波齊》撰寫的主題曲。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電影《岡仁波齊》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在線試聽》》》》點擊試聽

6月18日,《岡仁波齊》在上海舉辦首映禮發布會,由朴樹獻唱的電影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的MV在發布會上首次亮相。作為張楊導演多年未見的老友,朴樹驚喜現身和張楊導演熱情擁抱,並稱贊張楊導演“很珍貴”。發布會上更播出一支特別的VCR,展現了在經過一年的朝聖之後,11個普通藏人現在的生活。和力辰光董事長李力、樂視影業CEO張昭、天空之城影業CEO路偉也在現場講述了自己參與到電影《岡仁波齊》的緣由。

張楊放棄商業做藝術片

張楊在現場表示,在創作《岡仁波齊》之前,自己也曾有過一段時間很迷茫,他一直在尋找藝術與商業之間相互平衡的一種可能。但是後來發現,“其實這事不好平衡”,張楊覺得,真想做藝術就得往極致走,就得去做藝術片。想明白後,張楊下定決心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電影,於是就有了這樣一部《岡仁波齊》。

電影《岡仁波齊》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海報-橫版

電影中講述了十一個藏人朝聖的故事,而在電影之外,回到現實生活的藏人們又會如何?發布會現場也播放了一支VCR,展現了如今回到常規生活的他們。時過三年,十一個藏人依舊如未踏上朝聖之旅前一般,與此前他們的生活並無二致。張楊表示,其實這就是生活的常態,也是他能夠預想的,“雖然這一路非常神聖,但是他們總是要回到現實里,回到世俗生活里,我們每個人也都是這樣”。

朴樹改新歌作為主題曲

在電影《岡仁波齊》中,張楊使用的都是有源聲音,不使用任何配樂,張楊說,這是因為不希望用配樂渲染太多情緒,他更希望以一個冷靜客觀的`視角,講述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朝聖故事。而直到影片結尾,出現字幕,全片唯一的音樂——由朴樹演唱的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才緩緩響起。

闊別樂壇14年,朴樹帶著新唱片《獵戶星座》於今年回歸。在新專輯推出兩個月之後,朴樹遇見了張楊,看到了這部名為《岡仁波齊》的電影,他把新歌更名為《No Fear In My Heart》,重新編曲,重新演繹,使其成為電影《岡仁波齊》的主題曲。

從“恐懼”到“無懼”,其實也是朴樹一次思想的“回歸”。朴樹在現場表示,其實改歌名也是自己最初的想法,“最初是因為這首歌的歌詞一直寫不出來,所以那時候心裡全是恐懼,寫一首歌怎麼可能沒有恐懼?”。而當“恐懼”被正視,朴樹決定用“無懼”的態度來面對,“後來我覺得,這首歌就應該是沒有恐懼,這是自我的規劃和想法,跟有沒有恐懼其實沒有關系”。

談及這首主題曲,張楊則形容朴樹與自己更多是因為“一種不謀而合的東西”開始了這次合作,“我和朴樹是很多年的好哥們,他的音樂我非常認同,還有包括做人的態度,我們也都是互相認同的,所以可能更是因為一種不謀而合的東西,有了這次合作”。多年未見的老友重逢,朴樹欣喜之餘,也不吝溢美之詞稱贊張楊導演“很珍貴”,“我和張楊好多年沒見了,那時候我們從沒有坐下來聊過文藝,不是踢球就是鬼混,我也不知道他這幾年在做什麼,但是我覺得他很珍貴,尤其在這年頭很珍貴”。

投資人:做一部不關乎錢的電影

在談到投資問題時,《岡仁波齊》投資人、和力辰光董事長李力表示,所有的電影項目都會經過嚴格漫長的審核,但是《岡仁波齊》這部電影他只用了三個小時就決定投資。李力說,這是因為他想認真做一部發自內心的,不關乎錢的電影。作為張楊多年的好友,張楊出發前李力只對他說了兩點,“第一,你必須活著回來。第二,你必須讓所有人都活著回來,因為我知道西藏的條件太艱苦了”。

《岡仁波齊》出品人、樂視影業CEO張昭笑稱,投資《岡仁波齊》是因為“二十多年前打麻將贏了張楊的錢,二十年來的利息和投資差不多,錢必須得吐出點來”。玩笑之餘,張昭坦言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西藏是他去過之後還想再去的地方,他想讓張楊再替他跑一趟,帶點東西回來給他看看。

張昭認為,《岡仁波齊》是一部會帶給觀眾全新感受的電影,它和現在的商業電影完全不同,“觀眾看到電影里朝聖者的生活,腦子里也會看到自身的生活”。

天空之城影業CEO路偉認為,投資這部電影更多的是一種緣分,一種看了就想參與的緣分,並表示“做商業片賺錢,但是做文藝片內心更安穩”。影片此前在全國的八城路演,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和幫助,而這一路上看到許多喜愛文藝片的觀眾,路偉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途徑,給文藝電影一個成長的機會。

主題藝術展延展朝聖路

6月18日,《岡仁波齊》在上海新天地開啟為時8天的主題藝術展。當天,導演張楊攜手天空之城影業CEO路偉、青年藝術家張弛來到活動現場,與在場的朋友們共同參觀。

張楊在活動中表示,一路走來聽到很多觀眾的聲音和反饋,這讓他很高興。現在,他也在創作記載《岡仁波齊》心路歷程的書,想讓更多人了解到電影背後有意思的故事。此次藝術展,則希望傳達給觀眾電影之外的,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深層的感受。

本次主題藝術展在觀展的方式上,採用了選擇式的觀展路線,讓參觀者體驗不一樣的觀展風景;通過圖、文、視頻、朝聖地圖,將電影背後的起承轉合細細梳理,將出發、途中與回望的精彩片段一一呈現。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朝聖之路,藝術家們有著不一樣的踐行方式,圍繞影片背後的故事,片方還特別邀請了三位青年藝術家耿雪、馬蘭珂和張馳參展,展現電影之外,來自藝術與文學的回聲。

神秘的核心觀影區,則以呈45度角懸掛的幕布圍繞,半仰卧式觀影坐席供觀展者觀影,每天下午時段,核心觀影區會完整放映《岡仁波齊》全長四個小時的幕後紀錄片,觀眾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透過呈45度角懸掛的幕布,看到更多關於電影《岡仁波齊》的幕後故事。

張楊醞釀26年的新作《岡仁波齊》將於6月20日在全國公映:藏歷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本片講述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4個家庭、11個藏人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里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

;

3. 岡仁波齊電影簡介 岡仁波齊電影介紹

1、《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

2、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3、2017年10月,該片獲得第二屆義大利中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4. 岡仁波齊電影的詳細劇情介紹

《岡仁波齊》跟商業大片是完全不同的電影類型,一部電影早晚都會見到需要見到它的觀眾,需要看緣分。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岡仁波齊電影介紹,供大家參考!
岡仁波齊電影的介紹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愛情麻辣燙》《洗澡》《飛越老人院》……張楊的電影作品帶給觀眾不少感動與思索。近年來,熱鬧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卻再難覓得張楊的身影。這兩年,他把精力投注在電影《岡仁波齊》上,6月20日該片將在全國上映。今(14)日,電影在重慶點映,張楊現身聊起了心路歷程。
岡仁波齊電影:5年後的回歸之作
2012年《飛越老人院》後,張楊幾乎消失在公眾視線。5年後回歸,他帶來一部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片。對於張楊來說,拍攝這個 故事 並不是一時興起,「以前的好多生活跟旅行、野外、西藏就有關聯。我一直有個西藏情節,覺得早晚有一天會去拍這部片子,這個想法已經在我腦海里生長了十幾年。」

有了想法,找誰來演是個問題。對於角色,張楊也早有設想,幸運的是,在芒康縣普拉村,11個普通的村民願意跟劇組一起踏上這場冒險之旅。「村民都很質朴,我們之間需要的是了解和磨合,建立彼此的信任,否則拍攝無從談起。」

沒有程式化的劇本,全程拍攝一隊毫無表演 經驗 的普通村民,在張楊看來也是全新的嘗試,「這群業余演員從表演角度上看,沒有任何問題。他們不需要更多地去表演,而是需要自然地生活,呈現一種寫實的感覺。」

就這樣,2014年張楊帶著拍攝團隊在高原上呆了一年,「一邊走一邊拍,觀察的同時再從中提煉,路上會發生什麼也都未知,這種即興的拍攝,也打開了全新的創作方式。」
岡仁波齊電影的背後故事
談起這幾年的「淡出」,張楊表示,對於自己到底想要拍什麼,思考了很長時間,希望放慢節奏,盡量拍自己喜歡的東西。

5年裡拒絕了不少商業片拍攝的邀請,張楊直言,「我拍的電影內容和題材比較嚴肅,而現在的商業電影太娛樂了,這不是我想要去做的電影。目前,正在雲南拍攝新的電影,仍然是即興記錄的方式,從真實生活里汲取素材。」

作為一部文藝片,《岡仁波齊》上映檔期前後有《異形:契約》和《變形金剛5》兩部商業大片,票房前景不容樂觀。對此,張楊顯得很淡然,他無所謂票房好壞與否,「其實這部電影2015年就做完了,但一直都沒有上映,在這兩年中我也不著急。其實它在哪個檔期上都可以,跟商業大片是完全不同的電影類型,一部電影早晚都會見到需要見到它的觀眾,需要看緣分。」

第六代中堅導演張楊醞釀26年的新作《岡仁波齊》將於6月20日在全國公映:藏歷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本片講述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磕頭2500公里去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波瀾壯闊,實則平靜至極。本片之前在歐美十餘國電影節展映,反響巨大。

6月14日,《岡仁波齊》路演第五站來到重慶,在觀音橋方所書店舉辦了映後沙龍活動。活動一開始,張楊導演就欣喜的表示,近幾年國內觀眾對於藝術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方所書店舉辦的多次藝術電影活動中,到場的90後年輕觀眾越來越多,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隨後,導演張楊與《岡仁波齊》紀錄片導演馮章順及物理學博士、青年製片人__峰圍繞「大美盡頭有神山」這一話題,暢談對於藝術電影的種種心得與體會。現場觀眾里有不少電影從業者,在現場提問中熱情高漲,張楊也用自己多年的經驗為現場觀眾解惑。

一路走來一路歌,帶著旅行的心態拍攝一部電影

在拍攝《岡仁波齊》的時候,張楊帶著團隊在西藏呆了一年,深入藏區一年多,日日夜夜待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為了一個理想的鏡頭,長時間的等待,這些都是在拍攝過程中經歷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像突如其來的大暴雨,極端的低溫天氣,懸崖和難走的藏區道路,也都是電影拍攝一年多來,經常會經歷的事情。

導演張楊和紀錄片導演馮章順回憶起這段歷程都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將這一年拍攝當成一次「旅行」,享受在高原上生活的一年,享受這個拍攝的過程。

張揚說,其實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旅行的心態,在這一年不要總是帶著工作的狀態,如果這樣就會感到非常勞累,重要的是享受,享受這次「旅行」。張楊說,拍攝《岡仁波齊》時,劇組的工作並沒有嚴密的規劃,不像常規劇組那樣起早貪黑、緊鑼密鼓。有時候沒想好拍什麼,或者碰到下雨天,大家就不用工作。電影只是路上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體會旅行的樂趣,享受路上的生活方式,「當然高原上是艱苦的,你要面對寒冷、空氣稀薄、高原反應等各種問題,但當你把它當作一場旅行,當成一種生活的時候,所有的困難都微不足道了,反而你特別願意想方設法把它變得更有意思」。

歷經三百多個日夜,將朝聖凝固成一部長片

「近600小時的高清素材,真實記錄這條朝聖路上的困惑與追求,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卻是為了逃離,還有一些人為了父母,更多人卻是為了眾生。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至少若干年後,我們仍然可以從這部影片里看到一個民族,還這樣生活著,或生活過……」在《岡仁波齊》三百多個日夜的拍攝中,紀錄片導演馮章順從他的角度忠實地記錄下了那一年行走在高原上的這支朝聖隊伍和這隊電影人,並將這一年的歷程凝固成一部長達四個小時的紀錄片。

對於這四個小時的電影時長,馮章順本人也有一些猶豫,張楊卻認為,應該堅持這樣的決定,「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可能難以想像,但對於真正想拍電影或做電影的人,也許這個片子是特別好的教材,我和順子(馮章順)說,更重要的是咱們過十年以後再看這個東西,那時候才能感受到其中最有意義的部分。」

拉長的拍攝旅程,有著反復試錯的驚喜和趣味

在當天的映後沙龍上,有很多電影從業者來到現場,有觀眾對於《岡仁波齊》的製作非常感興趣,並向張楊導演及現場嘉賓提出了關於電影製作方面的問題。

有觀眾問到張楊導演在拍攝《岡仁波齊》的過程中,對電影有了那些新的認識。張楊表示,以往自己的電影多是會准備好劇本再進行拍攝,但是《岡仁波齊》並沒有劇本,有的只是最初對角色的設想和對大致劇情走向的規劃,電影中最終呈現的情節均來自在朝聖路上的所見所聞,並最終加工成影像呈現在大銀幕上,「《岡仁波齊》完全打破了我們以往最倚仗的劇本,究竟我們沒有劇本,能不能拍電影呢,我覺得可以拍,當然代價就是你必須把時間拉長,你可以在這期間反復試錯,而這種反復嘗試和試錯的過程,也讓拍攝的過程變得更有趣」 。

張楊也表示,自己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徹底愛上了這樣拍攝的方式,「真實的感質是我非常喜歡的,雖然我以前的電影也在努力靠近真實,但你自己心裡知道會有一些設計的內容,有一些橋段和一些技巧性的東西,但是在《岡仁波齊》這部電影中,我反而覺得這些東西可以全都不要,這種更簡單,更單純的創作方式,是我現在比較喜歡的」。

在等數目的去與歸中達成新的平衡

在沙龍現場有觀眾表示對電影中朝聖路上孕婦生產的情節印象深刻,想知道這一情節是否是真實發生的。張楊介紹說,這一場景完全是真實的,而變成如今這樣的呈現也有一些機緣巧合。

原來在最初張楊的設想中,早就設定好朝聖路上的一死一生,電影中老人的「死」應該先發生,而後才有「生」的出現,但是在實際中卻遇到了問題。在劇組遇到孕婦時,孕婦並不清楚自己的懷孕時間,誤以為懷孕四五個月,實際上路之後卻發現已經懷孕八月有餘,而這個朝聖隊伍中原本也就設定好的新生命,也就愈發不可控制的突然降臨,形成了現在電影中的先「生」後「死」。

張楊表示,電影中的所有情節均來自劇組對真實生活的觀察,在朝聖途中突然降臨新生的情況並不少見,「有些朝聖隊伍一走可能就走一年兩年,這種突然多了一個人的情況很正常,可能這是一個家庭一起朝聖,上路兩三個月之後就懷孕了,之後孩子在途中降生,也就顯得再正常不過」。

電影中老人去世的情節,也同樣源自現實生活。張楊表示,在和老人商量這場去世的戲時,老人非常痛快就答應了,完全超出了劇組的想像,「我跟老爺子說要拍去世,他說可以,因為他知道他在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這種在路上突然的去世也很正常,雖然這些是早就形成的設想,但實際上還是源於真實的生活」 。

《岡仁波齊》能否為藝術片市場破冰

電影《岡仁波齊》曾入圍多倫多電影節「當代世界電影」單元,並獲得第 7 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2016年,《岡仁波齊》在西雅圖電影節UP=TOWN影院放映時,觀眾足足給了五分鍾的掌聲。這部影片曾陸續在釜山國際電影節、荷蘭鹿特丹、瑞典哥德堡、瑞士日內瓦、英國奇切斯特等多個海外國際電影節進行過展映,受到過諸多海外媒體的贊譽。

《好萊塢報道》曾發文力挺,表達了這部影片對海外影迷的影響:「影片《岡仁波齊》描述生死,不卑不亢,無喜無悲的方式獲得了廣泛肯定。有影迷在看完片後說,虔誠而淳樸的藏民,為朝聖而生,亦為朝聖而死,是一種對自然及信仰的絕對尊重與膜拜。電影里的朝聖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雜念的旅途,讓很多海外影迷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經去過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去拉薩、去岡仁波齊進行一次朝聖。」

在獲得國外不俗口碑之後,《岡仁波齊》在中國的反饋無疑值得期待。在此前幾站路演的映後沙龍中,《岡仁波齊》已經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好評。影評人史航稱贊影片說,「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套路,就是這么走著。盡管沒有推特寫鏡頭,卻能夠讓人記住里邊的每一個朝聖者,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地方」。著名編劇蘆葦表示,中國電影目前面臨著娛樂至死的困境,觀眾到電影院里不再是尋求心靈的交流,不再是尋求一種對人性和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因此《岡仁波齊》這樣的電影,在目前的中國影壇中非常罕見,還有人在堅持這樣去做,把這它作為反映社會真實的一個影片,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尊重。」著名學者尹鴻認為,市場的成熟和觀眾的成熟是同步的,市場慢慢變大,觀眾也會越來越成熟,觀眾選擇電影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我相信《岡仁波齊》的朝聖之路一定會打動觀眾,一定會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喜歡,而且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去電影院去看」。

猜你感興趣:

1. 鏘鏘三人行怎麼不播了

2. 岡仁波齊電影楊培死了是真的嗎

3. 岡仁波齊電影網路雲1080p資源鏈接

4. 原諒他77次電影主題曲

5. 《藍色天堂》讀書筆記

6. 藍色天堂讀書筆記

5. 《岡仁波齊(2015)》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岡仁波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2ZNHqmIyY0jRO-QfyaRRVQ

?pwd=vnvf 提取碼: vnvf

6. 岡仁波齊電影是從什麼地方開始走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是一場朝聖,這一場朝聖,從芒康開始,經過拉薩,目的是岡仁波齊。
電影里展現了人們在朝聖路上的景象:暴風雪裡走路的良苦,在酷暑中的難耐,深夜寒風的刺骨。
人們去西藏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目的是為了洗清身上的「罪孽」。

7.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什麼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內容

1、《岡仁波齊》電影簡介:普拉村西藏腹地一個古老的村子,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 瑪扎堆的朝聖隊伍。

2、於是10個普通的藏民和一個孕婦,從村子出發,歷時將近一年時間,沿著2500公里長的路,一路向前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影片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沒有絢爛的後期,有的只是行走,叩拜,平靜地面對一路的生、死、成長和放下。

8. 《岡仁波齊》一部讓我很喜歡的電影

今天晚上看了《岡仁波齊》--- (Kangrinboqe)是世界公認的 神山 ,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 印度教 、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 本教 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

你要洗滌心靈嗎?去西藏吧。

你要放飛靈魂嗎?去西藏吧。

西藏,對於處在藏族文化體系之外的我們而言,那裡有太多標簽。一直以來我作為一個沒有去過西藏卻又很想去西藏的人,很是激動,看完之後總覺得心中許多情緒,寥寥幾筆,作為感想,請多指教。

這是一部沒有過多宣傳和推廣的電影!看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不曾一次又一次的觸動。沒有過多電影手法,沒有過多的剪輯,這部片長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朴實的故事——十一個藏民用一年時間,從芒康出發,磕2435.4公里的頭,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1、

他在山上放牛,跟朋友一起喝茶,滾滾的茶水注入杯中,他說,我不像你,你去過很多地方,我一出門,這些牛沒人管,我已經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一個以放牛為生的老人,楊培,他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人生七十古來稀,他也知道自己所剩的時光不多了。這一生,為了哥哥的孩子,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哥哥在世的時候,兄弟二人一直想去朝聖,可是未能如願,便有一個人已經先離開了。如今一生已經過了大半,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去朝聖,能到岡仁波齊是最好的,到不了的話,也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村裡好幾戶人家聽說尼瑪扎堆要帶著叔叔去朝聖,也紛紛來說,大家一起去吧,然後朝聖的人員就從兩個人變成了很多人,尼瑪扎堆,斯朗卓嘎,尼瑪扎堆的兒媳,和次仁曲珍是姐妹,次仁曲珍和色巴江措夫妻,妻子懷有身孕,仁青晉美,家裡蓋房子死了兩個人,欠下許多債;扎西措姆,仁青晉美最小的女兒,跟著曾祖母,因為父母都來朝聖,跟著來了;江措旺堆,一個屠夫,他覺得自己殺孽太重,整日忐忑,以酒麻痹自己,聽說楊培他們去朝聖,也跟著了,以朝聖來洗去自己的罪孽。還有自幼殘疾的少年和他兄弟。

他們殺掉養的牛,作為干糧,縫制磕長頭所需要的皮毛罩衣,購買軍用的跑步鞋,給懷孕的女人准備包孩子用的毯子,以及搭帳篷所用的氈布,木棍,燒飯用的鐵鍋,等等,便出發了。

2、

很早就知道朝聖是一件很有信仰的事情,去年到色達的路上也看見過朝聖的人,當時就把手伸出車窗外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由於要趕路沒有過多停留只是肅然起敬,但是看了這部電影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以下三個場景。

01、路上出了車禍,尼瑪扎堆開的車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拉不出來了,孩子也哭了,而肇事司機說自己的車上的人有個窒息了,便被允許離開了。這一幕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就這樣離開了,他們尊重生命存在,所以為了別人的生命,他們什麼都沒說,這樣的事情,我是沒有見過的。在拖拉機被撞壞之後,大家沒有過多的商量,就決定把拖拉機車頭扔掉開始拖著車走,推著拖車的幾位男子把車推到遠處,又重新回到此前他們推車的起點,一步一拜地補完了因為推車而「錯過」了的這段路。在藏傳佛教的信仰里,沒有磕頭走過的路便不夠虔誠,雖然沒有人會因為他們需要推車而指責他們「漏掉」了這一段路,但他們並不想在關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點小聰明。 在那一刻,我大概恍然明白,這群人究竟在尋求什麼,又得到了什麼。那便是信仰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到平和與安寧。

02、在某一天的夜裡,次仁曲珍開始肚子疼,說是要生了,然後一群人在黑夜裡起來,開著車去了縣里的衛生院,生孩子的過程看著太可怕,但卻還真實的拍攝出來,醫護人員用手使勁按在孕婦的肚子上,就像是在按一個無關緊要的東西一樣,簡直不忍直視。不過新生命在不久就降生了,歇息幾天的母親,把孩子放在緩緩前行的車上,也加入了磕頭的隊伍。當時看的時候,我很吃驚,難道他們不需要去坐月子去保養的?不需要補充營養,母親這種堅強,在朝聖的路上一直不曾落下。後來,孩子漸漸長大,母親把孩子背在身後,一起磕頭 , 楊培說,這個孩子是個有福氣的。

03、路上他們遇見了滑坡,遇見了大雨,始終不改初衷,看到有一段,路上都是積水,車子開過去,濺起一片水花,我當時心裡看見他們都走到積水前,原本心想他們或許會走過去,因為一身的冬衣,這樣磕頭,五體投地的同時,身上會濕透,可是,我想錯了,他們脫下了冬裝, 穿著短袖就開始磕頭,一趴下去,兩只手從腰那裡直接劃過一道弧線,水花四濺,那一刻,真的好美。那是信仰的力量,開出的花。觸動了我的心房。

如果你許了個願

請按照你許願的步伐走

最關鍵的是你磕頭的時候

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3、

終於到達了拉薩,在親戚的帶領下住進了旅館,見了土登喇嘛,喇嘛給每個人獻上哈達,並且對著出生不久的丁孜登達祈福誦經。因為去岡仁波齊的路費不夠了,便在拉薩打零工掙路費,房東是個身體不好的大姐,她說讓他們幫忙磕十萬個頭,不收房費。他們很開心,並沒有覺得尷尬之類的。在布達拉宮磕頭,在寂靜的夜裡,手板和地板摩擦的聲響,竟然很悅耳。

後來我查資料得知,自古以來,西藏便有馬年轉山的說法。轉山,源於雍仲本教,是一種宗教活動,是藏族人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頭,圍著聖山,轉一圈,或多圈。而據說,藏歷馬年是岡仁波齊本命年,故而轉山可以轉一圈頂別的年份轉十三圈。

之後,他們便去了岡仁波齊,那個傳說中的神山。這次,楊培也開始磕頭,一步一步的,在雪山上,泥濘或者雪窩里,都不曾放棄。岡仁波齊山腳,一個寂靜的夜裡,楊培爺爺完成了此生最後的一件大事,帶著笑容,離開了人世。第二天,發現他去世的侄子尼瑪扎堆,只是用手探了一下叔叔的鼻息,然後對大家說「楊培爺爺走了」。他們沒有哭,只請了喇嘛,包著楊培的屍體,帶去天葬台,用哈達堆了瑪尼堆,輕輕的離開。 喇嘛念著經,盤旋在天葬台的禿鷲,不如傳言中的兇狠可怕,像是和平白鴿一般,平靜祥和。

04、

整部電影就記錄了朝聖路上的經歷,真誠的信仰。真實的朝聖本沒有那麼多起承轉合,就是重復重復重復,力量本身就來自於這種重復。在正常人看來,恐怕很難理解,為什麼藏族人願意匍匐叩首地前行上千公里,去看一座被白雪覆蓋的山峰,哪怕磕頭磕死在路上也在所不惜。 不知道這種方式的朝聖,能讓他們得到什麼,改變什麼。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對於我們而言,這些是疑問。對於他們,是與生俱來的信仰,自然而然。 這條朝聖路上,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卻是為了逃離,更多的人卻是為了眾生。我認為艱難,他們卻很淡定。

我們現在都困頓掙扎著苦苦追求的幸福,在現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幸福之所以遍尋不得,正在於太多人做事時考量的,唯有結果。在他們身上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實現了。無關金錢,無關地位,無關聲名,甚至也無關身體的創傷與苦痛。幸福在我們看來含糊到難以定義的概念,在擁有信仰人看來,便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靈雞湯都曾說過的那樣—— 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在被物質主義浸泡得快要麻木的當下,它會滲透到我們一些人的心底,讓我們去思索片刻,我們無日無休疲於奔命的那些事,可曾有那麼一兩件,是真正遵從於自己的心?

信仰的堅持,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此平常。就算磕完了2435.4公里,他們也不會成為戶外大咖,不會成為英雄,不會成為名人。他們只是做了自己本份的事情,所以,回去後,該幹嘛還是幹嘛。朝聖者們最終會獲得什麼?是心靈的凈化與滿足,還是生活的祥和與安康?我們無從知曉。我們所能知道的是,在幾乎全民信教的西藏,的確家家戶戶都會在每晚誦經,的確有無數虔誠的人走在叩拜的朝聖路上,的確有人一遍又一遍地繞著岡仁波齊轉山。任時間流逝,任風霜雨雪,任一輛輛汽車在伏倒的身邊飛馳。

默然,寂靜,歡喜。

途中的老人家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著急?可不是嗎?有什麼好著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著急,等她生完再繼續;被石頭砸傷腿不著急,等腿好了再繼續;拖拉機被撞了不著急,不要車頭,拉著車斗繼續走;沒錢了不著急,打工賺錢再繼續…… 「命好的當了喇嘛,命不好的去遠方。」

唯有信仰在你心裡的時候,岡仁波齊也就在不遠處。

不用辭職去遠方,也不用刻意去岡仁波齊轉山。當心中有信仰有愛的時候,內心平和寧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岡仁波齊》帶給我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