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影評 » 愛的藝術電影弗洛姆在線觀看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愛的藝術電影弗洛姆在線觀看

發布時間: 2022-12-07 10:06:50

『壹』 《愛的藝術》 弗洛姆 2021-11-12

第一章 愛是一門藝術嗎?

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利弊對方和本人交換價值為前提。

第二章 愛情的理論

1、愛情是對人類生存的回答

有些人拚命地想借性縱欲使自己克服由於孤獨而產生的恐懼感,但其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孤獨,因為沒有愛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剎那間填補兩個人之間的溝壑。

同生共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 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愛情的積極性:給的要素、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

無條件的母愛不僅是孩子 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

第三章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

有用的物和有用的人的精力和技巧都變成價值,這些價值根據市場的條件自願公平地進行交換。

愛情只能產生在兩個都從他們生存的圈子裡跳出來並互相結合的兩個人,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又能脫離自我中心去體驗自己。這樣體驗到的愛情是不斷的挑戰,這樣的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種共同的努力、成長和勞動。

第四章 愛的實踐

愛情是一種個人的體驗,每個人只能通過自己並為自己得到這種體驗。

實踐:首先第一因素是紀律,第二因素是集中,第三個因素是耐心,還要有極大的興趣。

不要把紀律看做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應該成為自我意志的體現,應該感到這是一種愉快,並且逐漸習慣於一種生活態度,一旦放棄它,便會若有所失。

從有一個理性的設想到形成一個理論,這一過程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有信念:相信自己的設想是一個合理的、值得追求的目標,以及相信得出的推理或者理論,即使它們還沒有得到普遍的承認。這一信念是以自己的經歷、對自己的思想、觀察和判斷力的堅信不疑為基礎的。不合理的信仰意味著只相信權

威或大多數人的意見,而合理的信仰是產生一種獨立的信念,相信自己創造性的觀察和思考--盡管大多數人的看法與之不同。

附錄

《愛的藝術》的作者的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相反,一直到他的生命中期,他在書中寫的一段話也適用於他自己:「幾乎沒有一場冒險像愛情那樣,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開始,並以如此的規律性遭到失敗。」為什麼人的愛的能力會受到限制或註定要失敗,原因不一。對所有的人來說,特別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給予的愛的方式,因為這一方式會促進或會有損自己的愛的能力。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弗洛姆父母愛他的方式,這一方式影響了他的兒童時代和青少年時代。

雖說一個年輕人的愛的能力一般來說是受到父母愛的方式的影響,但決定愛的能力的發展當然不僅僅是父母,要求獨立自主的努力以及自己的愛的行為也會影響人從一生下來的心理發育。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一努力表現在尋找異性夥伴的過程中,而這個異性夥伴會使自己有不同的愛的體驗。尋找新的和不同的愛的經驗也會導致出現與父母關系類似的模式,當然這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愛妨礙自己發展的程度有多深。人必須體驗一系列的失敗的愛情關系,一直到不再下意識地在自己的夥伴身上尋找依賴父母之愛的模式。一般來說,這種為時過晚的擺脫父母愛的過程,也是同充滿痛苦的放棄和損失經驗聯系在一起的。盡管放棄與父母的聯系會產生巨大的失望和痛苦,但最重要的是要看,希望有愛的能力的願望是否繼續存在。因為正如弗洛姆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道:「那些決定要解決愛的問題的人需要肉忍受失望的勇氣,以及盡管遭到打擊仍然要有耐心的勇氣。」

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成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沖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 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為了說說明後一點,弗洛姆用了卡爾·馬克思的一句話:「因為我有眼睛,月以我有看的需求,因為我有耳朵我有聽的需求,因為我有大腦,我有思考的需求,因為我有心,我有感覺的需求。簡而言之,因為我是是一個人,所以我需要人和世界。

『貳』 愛的藝術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公認的復雜難懂,「愛」恐怕要位列其中,「愛」是什麼?恐怕很難有人能精準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復旦大學的梁永安教授開設了一門戀愛課,在裡面,他提出了現代社會年輕人戀愛的種種困境,最後歸結為一點,就是:相愛變得越來越難。

在愛情面前,我們似乎總是思慮重重,內心雜草叢生,我們能夠輕易說出分手,但卻無法長久相愛,是我們不會「愛」嗎?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早在65年前,就有過一次大討論,而這次討論,是由一本書引發的,這本書就是弗洛姆的《愛的藝術》。

在這本書里,弗洛姆系統地解讀了什麼是愛,為什麼愛是一門藝術,需要去學習,以及如何去實踐愛的能力等等。

這些解讀,在當時引發了心理學界的空前震動,導致人們開始關注愛,對愛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討論,規模之大,是今天無法估量的。

弗洛姆又是誰呢?

1900年,弗洛姆生於法國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5段愛情,畢生都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的是契合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人精神處境,他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56歲時,他寫出了《愛的藝術》,彼時已歷經戰亂,久經滄桑,在接近花甲的年紀,他終於將愛的理論與愛的實踐,合二為一。

你可能覺得,「愛」這件事情也能分析出那麼多嗎?

是的,愛是我們生命中永恆的主題,更是永不過時和無法迴避的人生課題,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我們中間,有人正在愛,有人即將愛,有人在談論愛和等待愛。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之中的很多人,也許並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愛,以及如何去愛。

關於愛的深層意蘊和底層邏輯,我們一無所知,好像愛不過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不需要學習,但其實,愛是一種需要我們努力習得的能力。

就像弗洛姆說的那樣: 愛是一門藝術,人們要學會愛。

下面,我們就帶著對愛的期許、渴望、懷疑、困惑走進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學會如何去愛,讓我們每一個人受益終身,收獲幸福的能力。

01弗洛姆在這本書的開頭,就拋出了這個問題:愛是一門藝術嗎?

在我們原有的理解里,愛情似乎帶著某種玄妙,它像是身體的一種本能,更像是一種令人心盪神怡的感覺,我們說不清它從哪來,也搞不清它如何消失。

所以,很多人在尋找伴侶的時候,常說三個字:「看感覺」。

「看感覺」靠譜嗎?弗洛姆認為不靠譜。

他篤信,愛情是一門藝術,既然是一門藝術,那就有規律可尋,有方法可依,憑感覺,肯定既學不會,也行不通。

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所以才在愛情里三番五次地跌跟頭,規律性地遭遇失敗,換了無數戀人,仍然在情海里掙扎。

但有的人卻能夠在愛情中成長,遇到一人終老,獲得一世的幸福,這種差異,與運氣相關,但是更主要的是取決於愛的能力。

認識愛的能力,是我們學會愛的前提。我們先從愛的起源說起。

也許你會說,愛情的產生不過是為了傳宗接代、繁衍生息,愛情不過是被巧克力和玫瑰花包裹下的生殖沖動。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弗洛姆認為,人存在的根本要點是人超越了動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適應性,脫離了自然,從自然界分離,又導致了人類的孤獨感和隔離感。

所以,人類的永恆課題就是要擺脫這種孤獨感,在愛中實現人與人的結合,是人類內心最強烈的渴望,也是擺脫孤獨感的最佳方式。

所謂愛情,就可以理解為:

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另一個獨立的個體,實現統一,擺脫孤獨。

而現實情況是,有很多人並不真正懂得什麼才是愛,也沒有認識愛的能力,也因此產生了很多困惑。

舉個例子,一個女孩說:我這人運氣不好,總是遇人不淑,簡直就是渣男收割機。

這樣的女孩一般會想當然地認為,愛情很簡單,最關鍵的是遇到一個好的戀愛對象,如果戀愛失敗,一定是戀愛對象選錯了。她們沒有意識到,愛的問題本質上是能力問題,而不是對象問題。

沒有愛的能力,即使遇到再多對象,戀愛也大多會以失敗告終。

再比如,有一些男人抱怨:我人帥又多金,學歷高,工作好,姑娘們應該都喜歡我,可是為啥我卻遇不到真愛?

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容易條件反射地認為,愛代表的是被人愛。

為了達到被愛的目的,男人拼盡全力去擁有權力、地位、財富;女人拚命瘦身、美容,讓自己保持性感嫵媚。

我們渴望愛情,又總是把成就、名利、地位凌駕於愛情之上。

然而事實是,想要獲得一份成熟的愛情,不是外在條件可以決定的,如果陷入這種誤區,人們就很可能對愛的能力視而不見。

還有一種更為普遍的情況,很多愛情的開始,都可以用墜入情網形容,那感覺排山倒海、如痴如醉,讓人慾罷不能。

這種愛一般都伴隨著強烈的情慾需求和性吸引,但在弗洛姆看來,這樣的愛,不能持久。

因為當激情散去以後,往往只會留下一片狼藉。電光火石般的愛情看似刺激美好,但是沒有愛的能力,這樣的愛情註定短命。

也許你會問,愛的能力這么重要,那麼怎麼才是擁有了愛的能力呢?弗洛姆在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解讀,下面我們就來說說。

愛的第一個能力,是給予 。

積極的愛情,自然而然地生長於內心,是自由且自願的產物,弗洛姆說,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這種給不是放棄和犧牲,也不是為了得而給的交換,如果你在愛情中付出之後,感覺自己做出了極大的犧牲,這不是給;如果你的付出是為了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也不是給。

真正的給,讓你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生命的美好,體驗到難以名狀的幸福感,通過給,你發現了自己的勃勃生機。

簡單說就是,你發現自己變得更好了,也讓別人變得更好了。

積極的愛情是,通過給,讓你發現了自己的生命力,同時不可避免地喚起了對方的生命力,雙方都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所以,愛的本質就是給予,給予源於內心一種強烈渴望,既沒有目的,也不求回報。

雙向奔赴的愛情里,給予會讓彼此內心充滿生命力,因為給予對方所需,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幸福和充盈。

除了「給予」以外,愛的能力還包括: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當你愛一個人,你會自然而然地關心他是否天冷有衣、下雨有傘,是否飯能飽腹、心有歡喜,是否好夢能圓、未來可期,你會對他牽腸掛肚,無盡惦念,這就是關心。

林語堂和廖翠鳳,一個是名滿天下的才子,一個是粗茶布衣的主婦,但是相濡以沫,恩愛一生,要說這秘密,或者就是關心兩個字。

就像林語堂說的那樣:我好比一個氣球,她是沉重的墜頭,若不是她拉著,我還不知道要飛到哪去。

關心,就像是那個氣球的墜頭,讓愛的人始終知道有個人牽掛自己,自己也牽掛著這個人。

當然,關心還包括愛情的另一面,那就是責任心。

弗洛姆在書中提到,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愛情能夠長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責任心,真正的責任,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動。

正因為這種出於愛情的責任心,我們才會在神聖的婚禮儀式上許下一生的承諾,才會在漫長的婚姻歲月里為了共同的未來而努力,才會抵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忠於愛人,才會關心愛人的精神需求,滿足對方的期待。

當然,責任心需要以尊重作為前提,說到尊重,咱們來說說楊絳和錢鍾書這對神仙眷侶。

他們攜手60多年,把柴米油鹽過成了詩和遠方。但美好的愛情並不意味著,生活中沒有煩惱和瑣碎,也不意味著愛人沒有不足和缺點。

錢鍾書在生活方面幾乎不能自理,鞋子的左右腳都會搞混,會失手打翻墨水瓶,不小心砸了台燈,連學會劃火柴也要跟妻子炫耀一番。

但是楊絳每次都會用一句「不要緊」保全他的淘氣和痴氣,對他的缺點給予最大的包容和尊重。

錢鍾書也尊重楊絳。楊絳曾被振華女校邀約去當校長,錢父不同意,但是錢鍾書卻選擇尊重楊絳的決定。

他還會誇贊妻子:她的散文比我好,稱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正是彼此的尊重和包容,讓這份愛深厚綿長,彼此成長,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成就了令人羨慕的愛情佳話。

弗洛姆說,尊重就是正視對方和他獨有的個性,努力使對方成長和發展自己。

我們去愛一個人,不是要他改變,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也不是控制和利用對方為我們服務,而是讓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長、去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愛的能力還包括了解。

只有當我們了解了對方,才能尊重對方,沒有了解,一切都會盲目,了解是一種深層次的認識。

我們看到一個人生氣,這不是了解,但如果我們懂得了他生氣背後的原因,讀懂他的不安和惶恐,那才是了解,了解才會產生理解,深刻地了解,才能產生理解和尊重,才能去給予和關心。

好了, 說到這,我們知道了愛情的本質就是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另一個獨立的個體,實現統一,擺脫孤獨。要獲得愛情,我們需要學會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了解。

這就是如何去愛別人,但是,弗洛姆在這基礎上,提出了愛他人更為重要的一個前提,那就是:愛自己。

02何為愛自己?

我們先來分享一首詩: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若你是乾涸的/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一首詩《如果你愛我》。

正如弗洛姆所說: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

你可能會疑惑,愛自己和自私是一回事嗎?弗洛姆認為,不僅不是一回事,還互相矛盾。

其中最核心的差別在於, 利己者眼裡只有自己,但是自愛的人,還會去愛別人。

利己者其實不懂自愛,他的內心缺乏生命力,感到空虛、失望,因此他們要去外界索取,來彌補自己缺失的幸福。

他們關心自己的表現,也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缺乏愛的能力。

愛自己就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不為了他人委屈自己;愛自己就是熱愛生活,帶著對世界的善意和生命的熱情,努力提升自己,自信地面對人生。

愛自己就是自己關心自己,保持健康的身體,追求美好的事物;

愛自己甚至小到一頓犒勞自己的晚餐,一次淋漓盡致的健身,一回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悅納自我,活出快樂。

愛是一個豐盈靈魂的溢出與分享。自我的快樂與幸福,是我們愛別人,愛整個世界的前提。

只有內心有愛的人,才有愛的能力。

正如,一個過度憂慮和自我犧牲的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再好,也無法帶給孩子真正健康快樂的生活。

不懂如何愛自己,從而愛別人,很大程度上與原生家庭密切相關。

弗洛姆從人生命的最初來分析。

我們出生以後,母親會無條件滿足我們的一切需求,因為母親,我們會形成最初的體驗:我被人愛。

由於母愛是無條件的,是我們自然而然擁有的一種愛,這種無條件,造就了我們最初的安全感,同時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入最深的渴求。

父親則不同,在弗洛姆的理論中,父愛是有條件的,我們要通過努力,來獲得父親的愛。父親帶領我們通往世界,學會遵守這世界的秩序。

成熟的母愛,不會阻止孩子的成長,而是希望孩子最終脫離自己,實現獨立。

成熟的父愛,是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

當一個人足夠成熟,他會成為自己的母親和父親,一方面內心飽含著愛,熱愛這個世界;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擁有駕馭生活的能力。

這二者缺一不可。

原生家庭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如何建立與世界的聯系,也關繫到一個人能否學會愛自己,繼而擁有愛別人的能力。

但是,我們要相信原生家庭的負面不能決定一切,當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的負面時,依然可以去努力彌補和突破,試著去療愈自己的童年。

弗洛姆本身也是在療愈童年中收獲了愛的能力。

弗洛姆的父親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對兒子的成長充滿焦慮;母親經常對兒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緊抓住兒子不放。

童年的弗洛姆心中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孤獨感。他認為是不完善的父愛和母愛限制了他愛的能力。

於是,他故意違反了猶太人的飲食規定,放棄了父親的宗教,也放棄了父愛。同父愛的分離,讓他可以自由地進行社會心理的分析,擺脫焦慮感。

之後,他經歷了漫長的痛苦的過程去擺脫母愛,此前在某種程度上,他長期活在母親的期待里,導致他無法接受自己愛情上失敗。

直到第4任愛人患病去世,他在巨大的悲傷中,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和失敗。

也是從那時開始,他獲得了一種新的愛的勇氣。他更加熱愛生命,也更加熱愛世界。

他與最後一任妻子相愛相守27年,保持一種創造性的積極的關系,並將他愛的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

正如弗洛姆所說, 要解決愛的問題,需要忍受失望的勇氣,遭到打擊仍要有耐心。

沒錯, 愛需要學習,需要一個復雜、痛苦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必經之路。

愛的理論最終指向實踐。關於如何進行愛的實踐,弗洛姆也給出了答案。

03弗洛姆指出, 愛是一種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提高。

那麼,有秘訣嗎?有捷徑嗎?沒有。

但是,既然愛作為一門藝術,一定是有步驟、有方法的。

弗洛姆為我們提供了基礎的步驟,並告訴我們,要想得到最終步驟,還得靠每一個人自己去實踐。

弗洛姆提出愛的實踐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是紀律;第二個是集中;第三個是耐心。

紀律,聽上去是一個嚴肅的詞彙,但是對於愛情來說,卻很重要。

前面我們提到了,擁有愛的能力的前提是愛自己,愛自己才能去愛別人和這個世界。

要想愛自己,沒有紀律是不行的。就像弗洛姆說的那樣,沒有紀律的人,生活就會七零八落、混亂、無序。

陷入這樣的境地,人是很難做到愛自己的,自己尚且生活地渾渾噩噩,更不要談愛別人了。

如何訓練紀律呢?

那就是讓紀律成為自我意志的體現,感到這是一種愉快,並且逐漸習慣於這種生活態度,一旦放棄,就會難受。

比如村上春樹,他每天清晨5點起床,晚上10點之前睡覺,每天固定寫個小時,跑步10公里,40年雷打不動。

但是談到持之以恆,他並沒有強調所謂的意志堅強,而是將跑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習慣,一種不做就心裡癢癢的事情。

讓自己有紀律的關鍵,就是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熱愛生活的一種直觀體現。

第二個很重要的步驟是集中。

集中,也意味著專注。在現代社會,專注比紀律更加難得,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分散、非集中的,人們常常同時做很多事:看書、談話、看電視、抽煙、玩手機。

最難做到的,就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待著。

弗洛姆指出,想要獲得專注感,首先要學會的就是一個人待著,這是學會愛的一個重要條件。

你可以閉上眼睛,讓自己眼前出現一片白色,觀察自己的呼吸,強化自我的感受,排除一切干擾自己的畫面和念頭。每天早晚練習20分鍾。

這種練習,可以讓我們專注於當下,能夠面對自我,發現自我。也只有當我們靜下來,才能夠保持清醒。

我們也可以專注地反思,如果內心有雜念,我們要試著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害怕?為什麼會消沉?

只要當我們集中精力傾聽自我心聲的時候,才能做出清醒正確的決定。

學會專心做一件事,專心與人交談,對學會愛具有積極作用。如果一個人無法集中精力做事,很可能也無法在愛情上做到專注和清醒。

第三個步驟是耐心。

現代人追求效率,認為什麼都是越快越好。愛情也成了快消品,講究速戰速決。

我們好像處在一個漂流的大世界中,人與人偶遇,卻沒有耐心去看清真實的人,就錯過了。

還有的時候,我們以為是相愛了,匆匆地在一起,吃飯、看電影、送花,但是很難耐心深入對方內心,得到一種很深的理解和價值確認,精神上無法產生鏈接。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耐心不夠,急於求成,在愛情面前反而屢戰屢敗。

失敗又帶來一種焦躁,對愛情信念感產生動搖,更加沒有耐心去主動尋找和經歷。

練習耐心,就要試著放慢愛的節奏,增加愛的密度,靜下心來去了解彼此。

即使遭遇失敗,也不要逃避,找到原因,繼續提高自己愛的能力。要知道,愛的大師弗洛姆也經歷 很多次失敗的愛情。

好了,以上就是《愛的藝術》這本書的全部精華內容。

咱們來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明確了愛情是人類為了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實現人與人的結合的一種需要。

愛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終生學習,獲得愛的能力,要學會在愛中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了解。

然後,我們講了愛別人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愛自己。當我們學會愛自己,也必然愛生活,愛這個世界。

不愛自己的人,大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恰當的母愛或父愛會影響我們愛的能力。

但是,我們可以試著療愈自己的童年,突破童年帶來的缺失。

最後,我們回歸到愛的實踐。要想在人海中收獲一份美好成熟的愛情,我們必須付諸實踐。弗洛姆提出了三個最基礎的步驟,紀律、集中、耐心。你學會了嗎?

回到開頭的困惑,為什麼相愛變得越來越難。

其實,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的內心有愛的需求嗎?還是其他的需求,早已超越和遮蔽了這種需求?

你不需要急著回答,閉上眼睛,想一想。

願這本書,可以喚醒每個人對愛的強烈渴望與堅定的信仰。

『叄』 《愛的藝術》弗洛姆 Day113

《愛的藝術》弗洛姆

回顧一下:

受虐的人是不會愛的。

受虐不僅僅會受某個人影響,這個人可能是你的父母,伴侶,或者領導,離開他自己就活不下去,這也有可能是一個集體,比如某個單位,也可能是某段關系,在這個團體里不舒服,感覺被某個人裹挾著,但又離不開,喜歡受虐,不獨立。

同時受控於命,病,命運,疾病,缺點不足,或者依賴某種物質,如毒品,葯物,對酒精的依賴,成癮行為。

今日解讀:共生有機體的另外一個人——施虐者

1,施虐者是控制欲極強的人,他的動機是把一個人變成他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吞並依賴他的人,從而身價百倍(我很偉大,我奉獻,自我催眠的感覺)例如:很多母子,母女關系就是這樣。孩子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把孩子的人生當成自己的人生在過。我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好。

孩子不聽話的焦慮來自媽媽辛苦,媽媽了不起。辛苦不等於了不起。

為什麼需要孩子聽話,對孩子不聽話那麼焦慮,沒有滿足期待那麼焦慮,那是因為在生孩子前就孤獨,不被愛,沒有價值感,把孩子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從而擺脫孤獨感,來吞並他,實現不孤獨,讓自己有價值感,讓自己不缺愛了!跟孩子形成了共生有機體,而孩子成為了受虐者。

根源是通過控制對方擺脫自己的孤獨感。

2,青春期的叛逆是在進行自我分化,要跟母親分開。青春期沒有叛逆過,當成年後對父母言聽計從的人,會成為女子關系的受虐者。

父母就是你的天,你跟父母關系是共生有機體,好多這樣的人有抑鬱傾向,對父母內心非常憤怒,害怕父母不高興,害怕父母生病,害怕父母失望,父母的情緒依然能夠控制他,這是愚孝,

掙扎過,但依然沒能做自己,彼此離不開對方

3,施虐和受虐者本質一樣,都是不獨立,不完整的,這就是心理學的家庭代際遺傳,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就是因為跟父母共生的關系中既不獨立,又不想獨立,既不負責又不想負責。

4,怎麼才能擺脫施虐受虐的解決方法:

想獨立,想負責,先得有願望,我們叫不醒裝睡的人。

想獨立會從這一刻把注意力放到賺錢上,經濟獨立是精神獨立的基礎,把注意力放在賺錢的基礎上,

想為自己負責,就要停止抱怨,你會把活得好的責任完全拿到自己身上,好好熱愛生活。

把賺錢當回事,停止抱怨

    推薦影視劇《隱秘的角落》

🧘♂️今日冥想:確定任務優先順序

    訓練統籌能力,成年人每一天都會面對很多任務,按照重要且緊急,不重要但緊急,很嚴重不緊急進行排序。

    請在心裡對自己說,當我分清了輕重緩急我就能越做越好,加油,我可以!

有節制地愛他人,無條件地愛自己!新的一天開始了,一起加油做事情!

『肆』 高分求跪求 弗洛姆(Erich Fromm)的《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英文原文(全文)及介紹資料

這回是千真萬確的電子書了,
摘要:
Erich Fromm,
The Art of Loving, Part 1

Is love an art? Then it requires knowledge and effort. Or is love a pleasant sensation, which to experience is a matter of chance, something one "falls into" if one is lucky? This little book is based on the former premise, while undoubtedl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day believe in the latter.

『伍』 弗洛姆《愛的藝術》簡介理由

弗洛姆《愛的藝術》簡介推薦理由

《愛的藝術》是200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希·弗洛姆。下文是我整理的弗洛姆《愛的藝術》簡介,希望能幫助到你。

弗洛姆《愛的藝術》推薦理由

關於愛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艾·弗洛姆有著不同於一般人對愛的詮釋。愛的藝術並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聖典,而是關於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 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愛的藝術》是一本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闡述愛的藝術的傑出理論專著。心理學大師艾·弗洛姆在真誠地說服每位讀者:愛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就可獲得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勇敢地、真誠地、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不信,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

弗洛姆《愛的藝術》內容簡介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 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 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 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這本《愛的藝術》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 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 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 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 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 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想要掌握 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在這里, 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也並非通過磨練增進技 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 ,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 進。

弗洛姆《愛的藝術》作者簡介

艾罩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同時,住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井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人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洛伽諾。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系。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了人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里,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系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不過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美德標准帶來了這樣的情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可以給人帶來愉悅,那麼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為社會崇尚協作精神,就貿然提議說,我們放棄相互之間的愛,用協作意義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面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棄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佔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於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麼籠統而輕巧地把責任推於社會形態是一種既不負責任又無濟於事的行為——我們大可以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徵;這樣特徵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里愛的現狀。

確實,現代社會里更多幸福感來源於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於消費,而在工業化之前,消費部分佔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形成了大眾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情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許國際貿易里「福利惡化型」增長的情況會出現。

同時,現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里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 concentration, patience, passion)。但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可以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於意識形態的演化,更加慢於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力經歷了指數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後。不可能指望植根於人性的意識形態迅速地可以適應生產力的提升,而同時保持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沖擊情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為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

最近朋友推薦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愛的藝術》。我不敢以讀懂愛的藝術自居,在這里僅是帶著一種學習的態度梳理一下愛的藝術。

一、愛的知識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對愛情的定義是客觀而全面的。客觀是因為他對於愛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則是他將愛放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考量。在書中無論是對愛的定義,還是對各種不同類型愛的闡釋都更側重於社會這個維度。在他的眼中愛情可以解釋為在特定社會環境中人們對於給與得的認知。我認為基於社會的角度去分析愛情是必要的。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活。愛是維持各種社會關系的紐帶。從弗洛姆對個人到族群到國家到社會的進化這一過程的客觀描述中,表述了人為什麼需要愛。掌握愛的知識,人將更容易擺脫孤獨、恐懼和自身的局限,達到完整和統一。

二、愛的給與得

弗洛姆說:「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如果你讀過這本書,你會發現給與得充滿弗洛姆關於愛的每一個觀點。對給與得的關系的闡述,讓我們區分天真的愛同成熟的愛的不同原則。正如弗洛姆所說:天真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得先於給)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給先於得)。天真的愛源於需求,成熟的愛是基於貢獻。對於愛的給於對象的不同,弗洛姆帶我們領略了不同種類的愛:之於眾生的博愛,之於孩子的母愛,之於愛人的性愛,之於自己的自愛,以之於神明的神愛。

三、愛的實踐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想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是的,不知道什麼是愛的人是蒼白的,不知道如何去愛的人是盲目的。從社會的維度去解讀愛的動力,是人們為了擺分離、脫孤獨和恐懼,達到同社會或者說自然的一種統一性。這種動力是我們愛的勇氣,但同時也是對自我認知的局限。弗洛姆說,愛是實踐就是對客觀的認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體驗的確認。他來源於你的的情感體驗,投射於你的思想,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和處理,這個東西變成了我們所認知的愛。體驗需要客觀的認識,投射需要理智的確認。

四、以愛之名

愛是一門藝術。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撒下種子,愛是人的本能。但讓我們感到悲哀的是,這種本能正在隨著社會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漸漸的退化,與我們生命的本質漸行漸遠。如果我們對自己及自己所生存的社會進行反思,就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會關系正在以愛之名漸漸消融。愛變成了一個標簽,變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愛是我們生命過程的體現,更是體驗生命過程的通途。學習愛的知識,修煉愛的藝術,在愛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擺脫人性和社會的局限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我們愛,不是僅因為我們值得,更是因為以愛之名讓一切完整。

弗洛姆《愛的藝術》經典語錄

1、愛,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享受到的一種生活情趣,也不是與一個人達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乾的身外之物。

2、大多數人都把愛的問題看成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於是,愛的問題就是如何能被愛,如何變得可愛。

3、人們常常把「墮入」愛網時的最初體驗和「置身」於愛之中的持久狀態混淆起來。他們並不懂得,他們所產生的迷戀,那種證明他們相愛之深的彼此「發痴」的狀態,實際上可能只是證明了他們先前的孤獨程度。

4、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個性條件下的融合。

5、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6、給予自己的生命力,給予自己的愛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對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愛的能力去引發另一個人的愛的能力。

7、只有被剝奪了全部最低限度的生存必需品的人才無法享受給予物質幫助的快樂。因此貧窮也是墮落,這並不僅僅因為貧窮所直接導致的苦難,而是因為它剝奪了貧窮者給予的能力和快樂。

8、給予暗示著使另一個人也成為給予者,這就意味著:愛是一種產生愛的能力。

9、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對你的愛,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麼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種愛就是不幸。

10、愛還包含著關心、責任、尊重、認識。

11、愛就是對我們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主動關心。你愛你為之努力的東西,同樣你也為你所愛的東西而努力。

12、責任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為,是我對另一個人的需要的反應。

13、尊重意味著能按其本來面目看待某人,能夠意識到他的獨特性。尊重意味著關心另一個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長和發展。

14、沒有認識就不可能有尊重;沒有認識的引導,關心和責任將是盲目的;沒有關心的推動,認識也是空虛的。

15、如果我真的愛上一個人,那麼我也一定愛所有的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

16、只有愛那些對實現某種目的幫不上什麼忙的人,愛才會開始顯示出來。《舊約全書》里,愛的中心對象是窮人、陌生人、寡婦和孤兒,甚至是民族的敵人。

17、幼兒的愛遵循著這樣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愛。」成人的愛則遵循著這個原則:「我被愛因為我愛。」

18、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19、母愛依其真正的本性是無條件的。母親愛這新生的嬰兒只是因為這是她的孩子,而並非因為孩子實現了任何特定的條件,或是達到了任何特定的期望。

20、母愛是天堂,它無需去獲取,也無需被報答,但母愛的消極方面則是不能被獲取,被產生,被控制,我們無法創造母愛。

21、父愛是有條件的愛,其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實現了我的期望,因為你盡你的義務,因為你像我。」

22、父愛的積極方面則是,由於父愛是有條件的,因此我就能夠通過做點什麼事情獲得它,我可以為得到父愛而努力。

23、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24、最後,一個成熟的人逐步達到這一點,他是他自己的母親,也是他自己的父親。

25、母親的良知說:「不端行為,甚至犯罪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失去我對你生活和幸福的希望。」父親的良知說:「你做錯了,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要我喜歡你的話,你必須改變你的方式。」

26、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愛的能力之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斷力之上。

27、母愛不僅要保護孩子的生命和成長,還要給孩子逐漸灌輸對生命的熱愛: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美好的,做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是美好的,而不僅僅希望活著就是了。

28、母愛的真正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也就是說,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與自己分離,母親必須容忍分離,而且必須希望和支持孩子的獨立與分離。

29、能否成為一個真正愛著的母親,檢驗的標準是看她是否願意承受分離,並且在分離後繼續愛著。

30、在性愛中,本是分離的兩個人成為一體;在母愛中,本是一體的兩個人分離為二。

31、孤獨的焦慮,征服或被征服的願望、虛榮、傷害甚至破壞的願望都能刺激性慾,就像愛情也能刺激性慾一樣。

32、如果肉體結合的慾望不是由愛情所激起,如果性愛不同時也是種博愛,那麼其結果只不過是短暫而放盪的結合而已。這種結合只能使兩個陌生人還像以前那般疏遠,有時還會使他們彼此感到羞恥,乃至互相仇視,因為當結合的幻想消失後,他們感到比過去更加顯著的陌生。

33、性愛是排他的,但是它在另一個人身上愛著整個人類,愛著有生命的一切。性愛只是在性結合的意義上,在強烈地將自己只和另一個特殊的個人的融合的意義上——而不是在深深的博愛的意義上——才排除對其他人的愛。

34、愛的存在只有一種證明:這種關系的深度、雙方各自的生命和力量,我們藉此才可以辨別出是否愛著。

35、愛某個人並不只是一種情感,同時它也是一種決定,一種判斷,一種承諾。一種情感出現了,但也可以消失。當我的行為並不包含判斷和決定時,我怎麼能斷定這種感情將永遠持續下去呢?

36、愛,本質上應是一門意志的藝術,一門決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諾另一個人生命的藝術。

37、愛和被愛,都需要勇氣,需要有勇氣去選擇那些可以作為最高關注對象的價值,需要有勇氣做出決斷,把全部賭注押在這些價值上。

38、人們認為愛情關系一旦出現差錯就應分道揚鑣、各奔東西的觀點,就如同無論如何即使感情完全破裂都不必解除這種關系的觀點,都一樣是錯誤的。

39、對孩子來說,一個不幸家庭的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因為後者至少可以教育孩子,人能夠靠勇敢的決斷結束一種不可容忍的生活狀況。

40.《聖經》中「愛你的鄰居就像愛你自己一樣」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暗含著人對自身完整性和唯一性的尊重、對自己的熱愛和理解,與對另一個人的尊重、熱愛和理解是不可分割的。

41、自私的人,愛自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他看起來是太關心自己了,但實際上他不過是枉費心機試圖掩蓋和補償真正的自我關心的失敗。自私的人沒有能力愛其他的人,但是,他們也沒有能力愛他們自己。

42、「無私的」母親的作用和自私的母親的作用並沒有什麼區別,確切地說,前者往往更糟糕,因為母親的無私使孩子們不願去批評她。他們覺得不該讓她失望;他們所受到的教育是在德行偽裝下對生活的厭惡。

43、對上帝的愛與敬畏,不過是人類需求永恆的愛的心理反應,同時也是人們在現實中無力實現這種愛的一種精神幻影。

44、上帝成了象徵,象徵著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就已表達了的並正在為之奮斗的盡善盡美,象徵著精神世界——永恆的愛、真理和正義的領域。

45、在占統治地位的西方宗教體系中,對上帝之愛,實質上與相信上帝及其存在和公正,相信上帝的愛是一回事。對上帝的愛,本質上是一種思想經驗。在東方宗教及神秘主義中,對上帝之愛是對同一的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與在生活的每一行為中的這種愛的表現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

創作背景

20世紀以來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一直是一個危機不斷的地方。弗羅姆親身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在二次大戰時,由於是猶太人而橫遭迫害,流亡美國,因此他對於西方社會的現狀幾乎持一種全盤否定的態度。

弗洛姆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對馬克思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研究,並從中汲取了許許多多的精華的東西。在他看來,他所處的時代(亦即資本主義時代)中有太多的不合理的現象值得批判,要批判就得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入手,《愛的藝術》就是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指導下,迎合了西方普遍的社會心理所寫。

作品思想

《愛的藝術》一書的貢獻無疑是糾正了弗洛伊德關於愛情與性有著莫大關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後者決定前者的錯誤判斷,同時提出了一個人積極的、引人向上的愛情觀。愛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沖動,也不再過於褊狹地指向男女之間的性別之愛。

作者認為愛情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的不二之途,也是人類擺脫人際孤獨感的必然之路。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的前提就是擁有愛的能力,這能力是能將愛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的因素,比如奉獻、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每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茫茫人海中尋求另一個獨立的個人來實現統一,擺脫孤獨,這就是愛情。歸根結底,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事,而非慾望的事,也非人類本能的事,這里的人不是被本能與慾望所驅使的野獸,而是能將本能與慾望控制於掌中並以人類高尚的精神性作為應答人類生存問題答案的理性人。

弗羅姆還談了許多愛情的錯誤形式並在書的最後一章詳細闡釋了愛的實踐,紀律、集中、耐心、興趣和相信他人、克服自戀、積極活動分別是必要條件和特殊條件。其實,這些東西與其說是獲取愛情能力的條件,還不如說是一個人理性生活的條件,不論一個人是不是打算去愛別人,只有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並有著擁有美好生活的願望,作為一個個體,一個人需要去獲得這些條件,唯有如此才能在與他人的聯系中收獲快樂和對生命的感悟,而非如一個庸人匹夫般庸庸碌碌地過一生。

該書指出「愛」是可以通過耐心學習而得來的一門藝術,類似於對藝術的感受力,愛情、母子之愛、朋友之愛,都是走向完善價格、豐富靈魂的人生實踐。從人道主義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人類對自我生存的一種思考與回答。愛不是程序,沒有使用說明。全書旨在告訴人類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關於愛的企圖和想法都會失敗。而愛首先是給予,是愛他人,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自己永遠不會得到愛的滿足。

作品影響

《愛的藝術》於1956年在美國首次出版即引起轟動,人們爭相搶購,第一版在幾天之內就銷售一空。第二版又由英國喬治·艾倫和昂溫公司出了英國版;1962年又出了新版並連續重印十次。隨後1975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2年分別重版重印。

截至2015年,《愛的藝術》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

作者簡介

埃里希·弗羅姆(1900年—1980年),20世紀西方哲學家、心理學家、思想家,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市一個猶太人家庭,曾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學習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並獲博士學位。二戰期間,為逃避納粹迫害遷居美國,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墨西哥國立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和從事精神分析研究。1971年,遷往瑞士,繼續從事心理學研究和寫作工作直到去世。主要著作包括:《逃避自由》《愛的藝術》《在幻想鎖鏈的彼岸》《佔有還是生存》《自為的人》等。

;

『陸』 《愛的藝術》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愛的藝術》([美國] 艾·弗洛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Ut-yNmQU-vSvSP4gvidnLA

提取碼: m1xa

書名:愛的藝術

作者:[美國] 艾·弗洛姆

譯者:李健鳴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4

頁數:144

內容簡介: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作者簡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洛伽諾。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系。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柒』 《愛的藝術》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愛的藝術》([美國] 艾·弗洛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NmJYFabwIGGpTKpG326bLg

密碼:y6uz

書名:愛的藝術

作者:[美國] 艾·弗洛姆

譯者:李健鳴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4

頁數:144

內容簡介: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在這里,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也並非通過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此版特別收錄弗洛姆學術助手紀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愛》。

作者簡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家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二十年代「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台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洛伽諾。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系。

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