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講,和誰講,講什麼,不用講,不要講,講了也白講對下聯
怎麼聽,聽誰的,聽什麼,不用聽,不要聽,聽了也白聽。
想咋說,就咋說,說自爽,樂自說,自己說,說時更想說。
句式方面:忌句子長短不一。忌節奏不相稱(注意「假對」例外)。上句二二一二式,下句二二三式,屬對不成。忌把律詩對偶句式與非律詩對偶混談。
(1)白說不白說電影在線觀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聯語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有對應上,就是失對。失對包括聯內節奏失對、數詞失對、疊詞失對、詞性失對等。
如:奧運精神傳友誼;聖火輝煌映和諧。
此聯中用「輝煌」對「精神」屬於詞性失對,即形容詞對名詞。
B. 讓孩子敢說有得說不白說這真的很難嗎
讓孩子敢說有得說不白說這真的很難嗎
讓孩子敢說有得說不白說這真的很難嗎,如何培養好孩子是很多家長思考的問題,將現在出現的問題解決好,孩子才有可能發展得更好,所受到的陪伴與教育影響會伴隨一生,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孩子敢說有得說不白說這真的很難嗎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讓孩子敢說有得說不白說這真的很難嗎1
1、換位思考,不苛責
首先,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不要以自己的立場去要求孩子,更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心目中理想的模式相對比,和孩子相處,爸爸媽媽們最容易忽視的方式就是:換位思考!當孩子有膽小、畏縮的表現時,家長就難過、心煩得去責罵孩子,這樣會使孩子內心承受過多壓力,慢慢造成表達障礙。?而很多強勢的爸爸媽媽會過多約束孩子。平時說教過多,自覺不自覺地總是在指責、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所以孩子遇事總是有所顧忌,縮手縮腳。
有時候,面對孩子,爸爸媽媽們需要的是:耐心和稱贊。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不要使用如「幼兒園有人欺負你沒」、「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等語言,避免孩子在心理上總處於弱者或被動地位。
2、幫孩子開闊眼界,增強自信
在和孩子獨處時,多一些交流,語言的輸出不是憑空的,而是需要模仿和積累。適當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使他開闊眼界、增強自信。當然還要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並不笨,這會給孩子自豪感,從而增加自信心,敢於參加小夥伴的活動。慢慢地孩子就會懂得如何去表達,如何去溝通甚至願意主動交流。
3、給孩子賞識,不強求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我們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了。其實語言是為了服務於生活,爸爸媽媽們的望子成龍或者望女成鳳也是希望孩子能得到幸福,而幸福本身與內向和外向是沒有必然聯系的,簡單一點說,不要把孩子的內向與未來發展扯上聯系,只要孩子能夠表述自己的訴求,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就已經離所謂的成功很近了。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給孩子表達的勇氣,給孩子表達的內容,給孩子表達的結果。讓孩子敢說,有得說,不白說,和孩子一起成長,慢慢爸爸媽媽們一定會收獲驚喜!
讓孩子敢說有得說不白說這真的很難嗎2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1、樹立榜樣: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學、鄰居、教師、英雄模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領袖的優秀品質,都是子女學習、模仿的對象。不管家長的言行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對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
2、環境熏陶: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准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3、批評懲罰: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批評懲罰時,首先要全面了解情況,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批評時不要諷刺,不要奚落,不要謾罵。懲罰主要是剝奪某種權利,而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殘身心。
如何教育孩子聽話?
1、學校教育:人類有學校就是為了教育,而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傳授知識。
2、社會教育:社會教育的性質特點,正面教育和負面影響共存,不可分割。傳媒、社會組織、大眾的行為甚至是自身的行為都會影響整個社會行為和價值,包括孩子的。所以絕對不能忽略孩子對社會的認識的問題,要幫助孩子全面、准確地認識社會,這是每個家庭的責任。
3、家庭教育:家庭以撫育為主,其基本內容是三個方面:一是價值觀,一個人價值體系最大的影響元素是家庭。第二個影響的是行為模式,你碰到一種情景,怎麼處置?三是情感,心理素質。一個人這輩子的生活狀態就取決於這三個。
C. 《白說》——儲蓄健康比儲蓄金錢更重要
閱讀與寫作
在F小姐的電台中,有過這樣一期節目,講到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這一期節目也是非常觸動我。F小姐在青旅和一個妹子交流《同情者》這本書時,上鋪大姐姐突然插了一句:哎,你們兩個為什麼會關心這種世界上只有極少數人會經歷的事情呢?剛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是一愣。一時間也在思考為什麼我要花時間去讀這種我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的故事呢?但又覺得是由某種非讀不可的理由的。她說這讓她聯想到了整個時代在當下的焦慮。人們更願意去讀教科書、讀工具書,因為你能明確知道讀完此書你將獲得什麼,這其實時人類對捷徑的渴望,就好比很多人在大學時代瘋狂逃課,只是劃重點的那節課才會去聽。但是文學和這種工具書剛好是反著的,它根本就不劃重點。因為文學不提供捷徑,文學其實就是想讓你迷路。每部作品都是一個迷宮,每個讀者都可以找到不一樣的出路。她用電影《一代宗師》里的一句台詞來解釋讀書的意義: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本段內容節選自播客<而我想成為一個有趣的妞>)
《歷史系男生》里有一段台詞:閱讀最美妙的時刻,就是當你讀到某種你以為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到的思想、感受、思維方式,發現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而你跟他從未謀面,他說不定都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但這感覺就像是書中伸出了一隻手,和你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在讀《查令十字街84號》時就有這種感觸,書店為她尋書,作為回饋,海蓮小姐也會寄送一些禮物,對方十分感激,但她卻說:「我打心裡頭認為這實在是一樁挺不劃算的聖誕禮物交換。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凈,根本休想指望還能留著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這種感受原來在60年前,在海蓮小姐的心中就有。看到這里時,就會有一種遇到知己的興奮,只想大呼一聲,對,就是這樣!
在說到寫作也可以推至表達,白岩松說,有了「感觸」不能立即「表達」,而是要去「追尋」——經歷了足夠漫長的「追尋」,等到一切成熟了,才會有完美的「表達」。如何在「感觸」和「表達」之間加入「追尋」,我覺得是這個時代必須思考的。
的確,我們常常會落入「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窘境。沉澱之後,才會更加醇香。英國有一句標志性的話: Keep calm and carry on (保持冷靜,繼續前行)。不僅僅表達,遇事也是一樣,沉下心來,足夠冷靜,才會有好的效果。
但也不能走極端,我有一段時間也是很不敢分享,覺得需要沉下心來學習很久很久之後才可以去表達,所以拖到至今也沒到我覺得值得表達的程度。但 不是「懂」才可以交流吧?如果只有「懂」才可以交流,這個世界上99%的交流都消失了。正是因為不懂才交流,交流是懂的開始。 看到這段話時,給了我些許表達的勇氣。畢竟「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輿論與傳媒
站在一個普通大眾非處事件中心得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將趣味轉移,不以此為解悶的談資。少了帶有自我情緒的觀眾和看客,離真相也許就能更近一步。
我覺得與人交往也是一樣,將心比心。很多時候處理交往問題並不像解題一樣,正確就可以。如何用感性的方式去傳達理性,是我必須要去學習的課題。
理性,保持方向的正確性;感性,保持情感的牽連。
健康與幸福
「儲蓄健康」這個概念,是我在整本書中收獲最大的一個點。人們會為了努力賺錢平明努力,加班熬夜;但很少有人會為了儲蓄健康,而努力工作拒絕加班。這看似很矛盾,但其實也只是不同的選擇而已。熬夜、吃垃圾食品在「儲蓄健康」的概念下就和大肆揮霍浪費錢財一樣,但往往後者卻更讓人心痛會叫人反省。
所以說,如果你將人生看作一次長跑,那就目光長遠些,不用急,靜下心來慢慢做;那如果你將這一階段看作是短跑,那就努力拚,不必有所顧忌。長跑?還是短跑?都只是一次選擇,做好選擇就好好執行下去,這樣來想,也就少了很多焦慮。
自然而然,隨遇而安。
教育與人性
二十四歲之前,看待問題只有黑白兩面,面對爭議,也只是簡單的認為是在選擇河的兩岸,卻不知道是有很多人在河裡飄著,也許在逆水而上,也許在順勢而為,也許在奮力上岸,也許在猶豫不決。而站在河兩岸的其實只是少數。
D. 男生發朋友圈說怎麼講 和誰講 講什麼 不用講 不要講 講了也白講 是什麼意思
男朋友發朋友圈的意思就是說不知道心裡的苦要跟誰講,也不知道該怎麼講?因為他不明白,像這種苦該向誰訴說,這種苦能不能跟別人訴說?該從哪點開始訴說,所以想了之後就最終決定什麼都不要講。
因為他覺得跟別人訴苦,講了也是沒有用的。畢竟在現實生活中當一個男人真的遇到一些問題很棘手的時候,往往就會苦惱一段時間,就會通過在朋友圈發說說或者是寫日記的這種方式去記錄自己內心的不滿,但是他不會輕易去跟別人袒露自己的心聲,因為他始終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唯一的救世主就是自己,以其跟別人講這些事情,有很多時候別人不會幫助你,相反會在心裏面嘲笑你,所以在這種前提條件之下,痛定思痛之後,他就覺得碰到這種問題,去跟別人訴苦,倒不如自己直接了當的把所有的苦難,全部埋在心裡,因為他明白所有的苦難都要自己去經歷,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自己能夠堅強的活下去。
由此可見,你男朋友發的這些說說,無意中就是想在告訴外界,目前他遇到了一些難題,但是她覺得這個難題還是自己來面對,他不想尋求外面人的幫助,因為,他不知道誰是一個值得她信賴的人。
E. 白岩松《白說》不白說讀後感作文
白岩松《白說》讀後感: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崔永元的《不過如此》、水均益的《益往無前》、柴靜的《看見》……都在第一時間細細品讀。最喜歡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同樣的新聞,經白岩松的嘴一說就非常走心,關鍵之處的反問總能引起觀眾的思考。因此,繼《幸福了嗎?》、《痛並快樂著》之後,《白說》一發行,就通過三味書店訂購了。
《白說》共分為“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餘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後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後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許中國夢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挨打的時代、挨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挨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記得奧運前夕,小姑子在美國的老闆來北京考察,到了北京世貿天階,被鱗次櫛比的頂級寫字樓包圍,欣賞著長250米寬30米的.天幕上展示的中國實力,驚訝至極:“原來中國是這個樣子的,這和紐約有什麼區別呢?”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跡,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陣痛?白岩松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眾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
許輿論環境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岩松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斗、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這是一個移動互聯的時代,人人一個屏幕,隨時可以發表言論。看過電影《搜索》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白領葉藍秋就是在不明真相的群眾推波助瀾營造的網路暴力中香消玉殞的。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系,面對紛繁復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當信息趨於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許個人成長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在關於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岩松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導演)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床,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後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麼過?說完之後沖出屋子幹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志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沖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幾經掙扎才踩著點兒到辦公室。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於我更不足為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著白岩松對人生的參悟,作為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說出一個更好點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白說》是否真的白說,並不好說。但有責任感的媒體人和知識分子,應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F. 這么說,說什麼,和誰說,不用說,不要說,說了也白說 自問,沒有歸期,是什麼意思
這么說:表示承上文提出的已成為現實的或已肯定的前提作出推斷,與「因為、所以」句中的「所以」一個含義,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說什麼:用語言表述某種含義。當帶有疑問句的含義時,是詢問的意思;當帶有陳述句含義時,具有責備的意思。
和誰說:與哪位人士交談?帶有疑問句的含義。
不用說:不必要用語言表述任何內容。
不要說:不需要用語言表述任何內容,帶有一定命令的語氣,與「不用說」相比,語氣更強硬。
說了也白說:說了跟沒說一樣的結果,還不如不說,帶有無奈的心理。
沒有歸期:不能確定明確回來的時間。
G. 《白說》白岩松:我們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
生活的平淡如水,總讓我們不禁有些彷徨落寞,心裡暗暗問道:
為何他人的生活那樣精彩豐富,而自己的生活卻如此平平寡淡?
白岩松描繪一簡單場景,也許給了我們答案:
「老公在看電視,夫人在織毛衣,孩子在寫作業,一晚上沒多少話,倒點兒熱水泡腳,洗洗睡了。」
這的確是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景象,現在我們卻依然覺得有些平淡了。而白岩松認為這才是最幸福的生活狀態。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幸福不就是親人閑坐,燈火可親嗎?
生活里,我們應該學會接受平淡,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清寡。在平淡中體味小確幸,在平淡中成就不平淡。
1.光彩華麗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付出
白岩松曾說:
「生活中,大多數時候是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
那麼,生活的真相在哪?
它就在我們平淡無奇的生活里,大致就是:起床、吃飯、工作、 娛樂 、睡覺。
明星名人也不過如此,甚至不及。
正如白岩松所說:
「在你的想像中,梅西過著什麼樣的日子?C羅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他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因為每天都在忍受極其枯燥的生活。不停訓練,不抽煙,不喝酒,早睡早起……」
真的很難,沒有看到他人背後的心酸,就不要總覺光鮮亮麗來得隨便,這是在平淡日子裡打磨出來的光環。
連白岩松自己也是如此,他坦白道:
「你們也看到《新聞1+1》里的我,在直播,在談論天下,顯得很不平淡。但這半小時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在這之前的很多很多個小時,我該做什麼樣的准備,准備到什麼程度才讓自己滿意?
冰山藏在海面下的十分之九,就是我的日子,非常平淡。 」
的確如此, 成功的花朵總是浸著血與淚,透著苦與寡。所有的不平淡,都是在忍耐足夠多的平淡後所誕生。
2.做人最要緊的,是耐住性子前行
書上說:
「如果有一天,我們湮沒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要活得豐盛。」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要做一位長跑者而非短跑者。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在平淡的生活里,耐住性子跑下去。
白岩松在《白說》一文說過:
「 這不是一個短跑的時代,而是一個長跑的時代。」
「並非是說所有的人都已經在用長跑的姿態投入這場比賽了,恰恰相反,相當多的人正以短跑者的姿態和心態參與其中。
選擇長跑還是短跑,這是一個問題。 長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堅守,短跑反而經常在局部的時間里,顯得很成功。 」
我們如何能在這種復雜的賽道上,依然做到心無旁騖,不被打擾呢?
仍是需要耐下性子,持之以恆地跑下去。阿諛入隨花花世界,不如自我充實靈魂,平淡的生活里,要想創造不平淡,唯有如此可行。
End
話題:
大家如何在平淡的日子,享受屬於自己的小確幸呢?
歡迎評論下方分享你的幸福哦!
H. 白岩松《白說》(二):溝通不是非黑即白
學會講一個好故事
柏拉圖說:「 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傳播,歸根到底,就是給別人講一個好故事。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要學會講故事,講故事不是所謂的媒體人應該做的嗎?
其實講故事是每個人必備的技能。
好比所你去競選某某職位,你會說我曾經做過什麼,我以後會怎樣做,讓大家相信你,把票投給你,這就是講故事的意思所在。
要講好故事,第一個准則,就是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反過來,站在自己的角度。
第二,一個好故事,從內容層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懸念和邏輯,還有很重要的一項——細節。
第三,假如規定一個命題,只給你一分鍾時間,怎樣才能把它說明白?兩分鍾,怎麼去說?三分鍾,又該怎麼去說?或者給你一個故事,怎麼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用最恰當的語言把人抓住?這就涉及講故事的技術核心——節奏。
智商很高,情商卻低
方向太多,方法太少。期待太多,保障太少。口號太多,故事太少。宏觀太多,細節太少。
只談方向不提供方法的,就是騙子;既談方向又能提供方法的,才是理想主義者和建設者。
「方向」是很多人熱衷的話題,但不需要總談,或者空談。
中國足球,隔幾年就談一次方向,從來不提供方法,後果呢?想想看,每屆足協主席一上台,就要制定一個「未來十年發展綱要」。這屆「世界盃」德國奪冠了,中國足球號召學德國。可是你仔細看那場比賽,德國跟阿根廷踢,阿根廷贏的可能性更大。德國後衛嚴重失誤,阿根廷前鋒一看好機會來得太突然,反而暈了。如果那兩三個球進了,阿根廷奪冠,中國是不是就要學阿根廷?一場比賽中的偶然性,將決定中國足球未來的必然方向,這太搞笑了。或者能徹底學德國、一直學德國,也沒問題,可是這屆「世界盃」之前咱們學的是西班牙。
智商決定你跟誰比賽,情商決定你比賽的結果。
講故事其實是一種方法,讓聽眾更容易接受的傳播方式。陳世美、秦檜、岳飛……千百年來,那些傳統的倫理道德、價值信仰,不都藏在一個又一個故事裡,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嗎?
許多長篇大論的「干貨」有時候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因為人類就是一種喜歡透過感性的方式來獲取理性的動物。
傳播有一個重要規律:沒有細節就沒有公信力。細節是一切文化產品的立命之本。
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
傳媒原本應該具有五種功能:解悶、解惑、解氣、解密、解決。解悶需要娛樂,解惑需要知識,解氣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奮和時代進步,解決需要影響力和耐心。如果傳媒只剩下解悶,媒體本該有的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
現在是一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表文章,為了奪人眼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標題黨,點進去看,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很多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被淹沒在嘈雜之中。
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系,面對紛繁復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怎樣的歷史?
當我們以簡單二元對立來評判事物時,內心裡的秩序常常會失衡。
比如新聞,就總被分成「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全世界搞新聞的好像都沒有正面、負面一說,統稱「報道」。而且在我看來,正負還可以轉化。
如果都是正面報道,很多年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認為一切OK,危機是不存在的,最後國家衰落了,今天的正面報道就成了明天的負面報道。
如果今天的負面報道是建設性的,能夠推動國家前進,所謂的「負面」其實又是正面。因此沒有對立的道理,一定要認清社會和個人的復雜性。
建立在「一樣」基礎上的「不一樣」,才有價值。
首先具備「一樣」的基礎,才有了彼此溝通交流的可能,然後各自的「不一樣」才能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這個世界的現在與未來不會有太多新鮮的東西,大多在歷史中都有。我們總是在重復,尤其是錯誤。
I. 老白說片兒《筆下求生》中,你發現自己活在小說里的角色,你會怎麼辦
老白說片兒近來說了一部特別有意思的電影,影片名字叫做《筆下求生》,短短的四五分鍾的解讀,讓我們完全看懂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故事的主人公有一天發現自己的生活被一個旁白所左右,經過求證他知道自己在按照一個作家寫作的思路而生活,他希望自己不要被這個作家寫死,所以他的生活做出了很多改變,最終戲劇化的他最後沒有死。那麼,如果有一天我們也發現自己活在小說的角色里,你會怎麼呢?對我來說,我可能也會和這個電影主人公一樣恐懼,但肯定會積極去試著改變不好的結局。
一、會去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發現自己活在小說的角色里,我會和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定會去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因為不知道下一刻自己的命運是如何的,所以乾脆摒棄現在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去嘗試更多可能,嘗試自己之前想做而沒有做的那些事。
歡迎各位評論參與該話題的討論。
J. 那你說了不白說呀 不如直接在網上搜索啦 做法那麼多呢
......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