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影評 » 電影北極地帶在線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北極地帶在線

發布時間: 2022-11-20 02:06:28

A. 如果人類只能住在南極和北極,住哪裡更好看完終於明白了

如果人類只能住在南極和北極,住哪裡更好?看完終於明白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千變萬化,有最冷的地方也有最熱的地方,在這種極端氣候條件下幾乎很少有動物能夠生存,比如說最熱的沙漠地帶,地表溫度能夠高達50攝氏度,人類根本沒有辦法生存,還有最冷的南極北極地帶,最低溫度甚至能達到零下60多攝氏度,人類也難以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生存。不過對此有人提出了假設,如果人類只能住在南極和北極,最好住哪裡呢?看完終於明白了。

地球上兩個最極端的地方-北極和南極,按道理來說這兩個地方常年下雪,溫度更是低至零下60攝氏度,基本上是沒有動物和人類在這里生存的,但是據了解,北極地區依然會有少部分人居住,另外還有北極熊等動物,不過南極基本沒人居住,但是也有企鵝、海豹等動物在這里生活。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北極有住人南極卻沒有住人呢?

其實科學家發現,早在4萬年前就發現有原始人類在這里居住,他們忍受著極寒的天氣艱難求生,但是南極到現在為止除了有少部分科學家在這里外,沒有其他人類居住。如果說人類只能在南極和北極中間選一個地方居住,那麼你會選擇哪裡?科學家說出了實情:北極相比南極是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因為這里距離內陸比較近,人類遷徙和運輸都比較方便,另外南極的溫度比北極低,所以北極更適合人類居住。而南極土地雖然比較大,但是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 歷史 上也沒有到這里居住過,人類想要來這里居住也很不方便,並且這里比北極還冷,所以不適合人類居住,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南極和北極的差距。

一、溫度差距

雖然南極和北極的溫度都非常低,但是南極的溫度比北極更低,南極最低氣溫能夠達到了零下89攝氏度,而北極最低氣溫為68攝氏度,中間相差了21攝氏度,生活在南方的朋友都知道,溫度相差20攝氏度穿的衣服都不一樣了,更何況是南極和北極,假如我們生活在北極,那麼對衣服厚度的要求就會比南極要低,所以從溫度差距的角度來看,北極更適合我們居住。

二、地形差距

南極屬於地球的最南端,它是由一大片凍土覆蓋的陸地,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同時南極內也沒有人來居住過,南極大陸周圍附近都是海洋,其他動物或者人類要登上南極大陸就得游泳或者是坐船過來,而早期的人類沒有現在的 科技 ,所以沒有發現有人類居住的跡象。而北極地區主要以海洋為主,四周都分布有陸地,但是北極地區是很多國家領土的一部分,這里的陸地能夠和內陸連接,所以人類能夠通過遷徙搬到北極居住,愛斯基摩人就是北極原住民。

最後,南極和北極的居住條件都非常惡劣,說實話我們不管住南極還是北極都很難生存,但是北極相比起南極會更適合人類居住。

B. 有關外星人的!這是什麼電影啊!

雖然科學家鑒於星球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認為即使有外星人,也不可能飛抵地球,但他們並未否定外太空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

外星生物是否存在

UFO以充滿神秘的方式存在,數以千萬計的地球人聲稱看見過UFO。究竟這些「目擊者」是幻想家還是騙子?抑或在謊言與真實之間存在著某些東西?答案是在太空中的星球,還是來自人類對神秘的崇拜?

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掀起UFO研究的熱潮,始於UFO研究史上最著名的「阿諾德事件」。UFO是英文縮寫,意思是「不明飛行物」,也稱「飛碟」或「幽浮」,是指一種會移動的飛行物或天文景象,可由肉眼觀測或雷達監測到,而人類目前尚無法解釋的現象。對UFO感興趣的人,不僅推測這是來自比地球更進步的文明,並以現代人可能面臨的問題,心理學上的推斷來解釋此現象。對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動或盤旋;移動時悄然無聲、飄忽不定或轟鳴異常;外形如碟子、雪茄、球形、環形或橢圓形,據目前統計,已達100多種不同的形態。

在世界范圍內有關UFO的記載自古就有。但是,1947年6月24日,美國新聞界以首創的「飛碟」一詞大篇幅地報道阿諾德目擊飛碟事件,才把今世人都感到好奇的天外來客展現在人們眼前,而轟動全球。

然而,在對宇宙的探索中,對外星人的探索,最能激起人們的興趣。雖然科學家鑒於星球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認為即使有外星人,也不可能飛抵地球,但他們並未否定外太空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

星雲NGC6543,綽號「貓眼」星雲

最近有兩位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有兩顆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更激起一陣「地外文明」熱。一些科學家認為,外星人肯定存在,但要找到一個像地球這樣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很不容易的。有行星不一定就有生命;有生命不一定就有高等生命,它要求行星到母恆星的位置必須恰到好處。根據這樣的條件,在銀河系中,大約只能有100萬顆行星才有可能。而在這100萬顆之中,還必須有形成生命的一系列條件,包括水、氧氣和各種化學元素。而假如那些行星的外星人,已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其具有向高空發送無線電信號的歷史比地球早得多,已有100萬年了(我們地球才100年),那麼算下來,有可能做到的星球只有250顆,若它們均勻地分布在銀河系中的話,離我們最近的也有4600光年。而宇宙中,像銀系中這樣的河外星系,就有10億個。

人類為了與可能存在的外星生物進行聯系,迄今為止,已進行了50個搜尋外太空電波訊號的計劃,雖均以失敗告終,但人類尋找外星文明的另一種方式,即利用人造宇航器對外太空進行直接探測的努力,仍在進行之中。1966年,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曾讓UFO研究者馮.凱維茨基,研究如何才能把UFO列入聯合國的議事日程。1978年,聯合國第33屆大會第一委員會通過也格瑞那達政府提出的商議草案,建議各成員國協調包括UFO在內的外星生命的科學研究和調整。1979年,聯合國第43屆大會通過把UFO作為世界性課題進行研究的提案,在第47次會議綱要中指出:「對涉及到整個人類的UFO的研究,應當是人類為解決世界的社會、經濟、政治等問題所作出的努力的一部分。」1977年討論UFO的第一屆國際大會在墨西哥召開。1983年二屆UFO 代表大會在巴西舉行。

亦真亦假

1972年和1973年美國先後發射了「先驅」10號和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宇宙飛船,探尋遙遠的外太空。「先驅者」10號和11號各帶有一封「寫」在鍍金盤上的問候信。「旅行者」1號和2號各攜帶了一張直經30.5cm名為「地球之音」的鍍金唱片,並有放音設備,上面錄有60種語言的問候語、113幅描繪地球風土人情的編碼圖片(其中一張有萬里長城)、35種地球自然音響、27種世界名曲。「旅行者」宇宙飛船攜帶的「地球之音」還有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的給宇宙人的一份電文:「這是一個來自遙遠的小小星球的禮物。它是我們的聲音、科學、形象、音樂、思想和感情的縮影。我們正在努力使我們的時代倖存下來,使你們能了解我們生活的情況。我們期望有朝一日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以便加入到銀河系的文明大家庭。這個「地球之音」是為了在這個遼闊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寄予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決心和我們對遙遠世界的良好祝願。」

旅行者1號,2號的飛行速度約為每年5億公里,如一切順利的話,在2015年之前仍會把有關宇宙的資料送回地球。之後,它們便會因電力用盡而關閉所有的儀器,但仍舊默默地向著太陽系外的太空深處飛去。最後的希望來自於對未知的期待。如果旅行者1號,2號碰到具有智慧的外星人,或許他們能夠明白:在遙遠的一顆恆星旁圍繞著9顆大行星,從中心數起第三顆,上有許多寂寞的智慧生命,他們衷心希望能在浩瀚的太空中找到一些」宇宙親」。

關於外星人存在的假設

外星人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很多人聲稱見過飛碟,甚至見過外星人,同時他們也拍到了各種各樣的有關飛碟的照片。這一切到底是真是假,外星人真的存在么?

據自稱見過外星人的人們描述,他們所見到的外星人大多是一些個子矮小,腦袋圓大、嘴巴窄長如裂縫、身穿緊身衣的類人生物。但也有人聲稱他們見到的外星人是高大的巨人、機器人狀怪物、滿身長毛的怪獸甚至美麗的裸女。對這種現象,有人認為這些外星人不止來自一個星球。另一些人則認為,地球上絕不可能有這么多不同種的外星人同時光臨,這種混亂的描述正說明外星人的說法是不足為據的。還有一些人認為,這些確有相當一部分不足為信,但仍有一些可以確認是真實的。

另一些人則熱心於尋找外星人在古代留下的痕跡。他們認為撒哈拉沙漠壁畫上人物的圓形面具、復活節島和南美的巨石建築以及金字塔等種種無法解釋的史前奇跡都與外星人有關。還有的學者提出人類是外星人的後裔,或人類中一些民族(如瑪雅人)是外星人與地球人交配的後裔等種種觀點。但這些也只能作為猜測和假說,其中大多數仍缺少足夠的證據。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指出,在整個銀河系中差不多有二千億顆恆星,這些恆星中有相當一部分帶有行星。在這些行星中,與地球環境近似的,估計可能多達一百萬顆。既然生命能夠在地球上產生和演化,那也就可能同樣在這些行星上產生和演化,並發展出智慧生物。而其中必定有一部分,要經現在的人類文明更為先進。因此,這些天文學家們認為,在地球以外的別的星球上出現智慧生命,完全是可能的。

但薩根卻對世界各地常常有人遭遇外星人的消息嗤之以鼻。他認為,這些,都是把一些人類掌握的科技加到所謂外星人身上,所描述的外星人形象也大多是人類的變形。而在別的星球,生命進化過程千差萬別,外星智慧生命的演化形態很可能與人類完全不同,其掌握的科學技術也會與人類完全兩樣。而且這些可能產生智慧生命的星球,離地球的距離都在幾千或幾萬光年。因此以為每年甚至每天都有外星人來訪的說法,更是完全不現實的。

薩根的看法,大致可以代表嚴肅的科學家們的意見。這就是說,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從理論上講是完全可能的。但各種發現外星人的消息,卻大都不足為信。然而仍有一些被認為可靠而目前科學界尚無法解釋的事件,以至某些不可理解的史前奇跡,又是否與外星智慧生命有關呢?這一切仍然是個謎。

對於目前外星人的存在情況,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可能的設想,這些設想很大膽,現在看來也很離奇,但是誰又能責怪人類的想像力呢,也許這些幻想有一天會變成可觀的存在。

地下文明說

記得看過一個漫畫故事,說的是在地球上是人類進化的天堂,但是在地球內部卻存在另一個由進化後的昆蟲統治的文明世界,最終地下的昆蟲為了地上的生存權與人類開始了戰爭。據悉,美國的人造衛星「查理7號」到北極圈進行拍攝後,在底片上竟然發現北極地帶開了一個孔。這是不是地球內部的入口?另外,地球物理學者一般都認為,地球的重量有6兆噸的上百萬倍,假如地球內部是實體,那重量將不止於此,因而引發了「地球空洞說」。一些石油勘探隊員都在地下發現過大隧道和體形巨大的地下人。我們可以設想,地球人分為地表人和地內人,地下王國的地底人必定掌握著高於地表人的科學技術,這樣,他們——地表人的同星人,乘坐地表人尚不能製造的飛碟遨遊空間,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雜居說

該觀點認為,外星人就在我們中間生活、工作!研究者們用一種令人稱奇的新式輻射照相機拍攝的一些照片中,發現有一些人的頭周圍被一種淡綠色暈圈環繞,可能是由他們大腦發出的射線造成的。然而,當試圖查詢帶暈圈的人時,卻發現這些人完全消失了,甚至找不到他們曾經存在的跡象。外星人就藏在我們中間,而我們卻不知道他們將要做什麼,但沒有證據表明外星人會傷害我們。

人類始祖說

有這么一種觀點:人類的祖先就是外星人。大約在幾萬年以前,一批有著高度智慧和科技知識的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發現地球的環境十分適宜其居住,但是,由於他們沒有帶充足的設施來應付地球的地心吸引力,所以便改變初衷,決定創造一種新的人種——由外星人跟地球猿人結合而產生的。他們以雌性猿人作為對象,設法使她們受孕,結果便產生了今天的人類。

平行世界說

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即總星系)不可能形成於四維宇宙范圍內,也就是說,我們周圍的世界不只是在長、寬、高、時間這幾維空間中形成的。宇宙可能是由上下毗鄰的兩個世界構成的,它們之間的聯系雖然很小,卻幾乎是相互透明的,這兩個物質世界通常是相互影響很小的「形影」狀世界。在這兩個疊層式世界形成時,將它們「復合」為一體的相互作用力極大,各種物質高度混雜在一起,進而形成統一的世界。後來,宇宙發生膨脹,這時,物質密度下降,引力衰減,從而形成兩個實際上互為獨立的世界。換言之,完全可能在同一時空內存在一個與我們毗鄰的隱形平行世界,確切地說,它可能同我們的世界相像,也可能同我們的世界截然不同。可能物理、化學定律相同,但現實條件卻不同。這兩個世界早在200-150億年前就「各霸一方」了。因此,飛碟有可能就是從那另一個世界來的。可能是在某種特殊條件下偶然闖入的,更有可能是他們早已經掌握了在兩個世界中旅行的知識,並經常來往於兩個世界之間,他們的科技水平遠遠超出我們人類之上。

四維空間說

有些人認為,UFO來自於第四維。那種有如幽靈的飛行器在消失時是一瞬間的事,而且人造衛星電子跟蹤系統網路在開機時根本就盯不住,可以認為,UFO的乘員在玩弄時空手法。一種技術上的手段,可以形成某些局部的空間曲度,這種局部的彎曲空間再在與之接觸的空間中擴展,完成這一步後,另一空間的人就可到我們這個空間來了。正如各種目擊報告中所說的那樣,具體有形的生物突然之間便會從一個UFO近旁的地面上出現,而非明顯地從一道門里跑出來。對於這些情況,上面的說法不失為一種解釋。

既然天體間的距離極其遙遠,既然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然宇宙航行困難重重,為什麼書報雜志,電視台廣播電台以及網際網路上會有那麼多飛碟和外星人的報道呢?不明物體在天上飛行的事情,古代就有記載。但是,真正引起注意的不明飛行物的報道,始於1878年1月,當時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時,看見空中有一個圓盤狀的物體在飛行。當時飛機還沒有問世,這一奇特的現象在報紙上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轟動。有150多家報紙刊物轉載了這條消息,成為現代不明飛行物報道的最早事例。不明飛行物在英語中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取三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成它的縮寫就是UFO。香港和台灣有的書上,把UFO三個字母的發音直接用漢字寫出,叫做「幽浮」,這就使它帶上了神秘的色彩。

第一個UFO的報道出現在1947年6月24日,這篇報道說,民航機飛行員肯尼斯·阿諾德在華盛頓州雷尼爾山谷附近搜尋一架莫名其妙失蹤飛機的時候,突然發現空中有9個碟狀的閃光飛行物,每個的直徑大約有30米左右,像在水面上打漂的碟子一樣,正在以每小時2000公里的超高速跳躍著向前飛行。記者在報道中使用了「飛碟」這個詞。從此「飛碟」和「UFO」一起成為不明飛行物的代名詞。

然而飛碟竟是地球底部的來客,是地球黑子導演出的一種假象!!!地球黑子A中產生的鎂,它是最易失去外層的2個電子,變成正鎂離子Mg+ ,它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在粉末狀態下也保持著金屬光澤。在常溫下,與空氣里的氧緩慢氧化,在地面空氣中放久後,就會慢慢發暗並失去原有的金屬光澤。鋁在表面氧化後,產生一層氧化膜,仍能保持一定的金屬光澤,在陽光照射下會銀光閃閃。當黑子A接近地底的時候,地殼電位由0變正,因同性相斥,帶正電荷的金屬粉塵被斥出地縫。有的散落在大氣層中,慢慢氧化為塵埃,有的一團團粉塵被斥向地表,在旋轉著的黑子電場作用下,粉塵在空中成團地旋轉,在風的影響下,時而旋成球形,時而旋成草帽形、碟形、圓錐形、圓柱形、橢圓形等,見者便給它一個形象的名字——「飛碟」!!!!!!!!

由於這個事件影響很大,為了查明真相,1950年4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記者愛德華·R·莫羅又采訪了阿諾德,采訪中阿諾德聲明,1947年關於他看見不明飛行物的報道「沒有正確地引用我的話。各家報紙對我的話誇大其詞……我當時說,這些物體在上下波動,就像,啊,我看就像是漂泊在波浪洶涌的水面上的小船。當我形容它們怎麼飛行的時候,我說它們的飛行就像在水面上拋出一個碟子。大多數報紙誤解了我,並且錯誤地引用了我的話。報紙說我說這些物體就像碟子一樣。而我是說,它們飛行的樣子像碟子。」阿諾德說他看見了一連串9個物體,其中一個發出了「可怕的藍色閃光」。阿諾德得出結論說,它們是一種新式的帶翼飛機。莫羅在采訪報道最後總結說:「1947年的報道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阿諾德先生最初的描述被人們遺忘,而『飛碟』卻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彙。」

最早把飛碟和外星人聯系起來的,是美國亞利桑那的氣象學家麥克唐納和美國西北大學的海克兩人。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有些飛碟是外星人造訪地球所乘坐的宇宙飛船。這個觀點非常符合一般人愛幻想、愛獵奇的心理,立即成為新聞炒賣的熱點,至今長盛不衰。

半個多世紀以來,媒體對UFO的報道已經超過100萬次,現在光是美國,平均每天就有200多起關於飛碟或外星人的報道,其中有10起左右抓住外星人、或者與外星人直接接觸的報道。全世界就更多了。這些報道都有非常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很多還有目擊者的照片、錄音和訪談的錄像等等。如果我們都相信這些報道,那麼我們這個世界上外星人就太多了。隨著我們國家一步步融入世界大家庭,我國的飛碟和外星人報道也逐漸多了起來,市面上現在有的書籍,多半還是翻譯或編譯或改寫外國人的,其中相當多的故事是外國報紙上4月1日「愚人節」所編的愚弄人的「新聞」,我們有的作者不知道是真愚蠢,還是真想發財,竟把它當做真事推銷給我們。多數科學家都承認,我們現在的文明還是一個很幼稚的文明,宇宙、地球、人類……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秘是我們所不了解的,這就是我們還需要科學研究和科學家的原因。但是如果把我們不了解,不知道的事都歸結到外星人頭上,都用外星人來解釋,那就離科學太遠了。

在新聞自由的國家裡,出於商業目的,什麼「新聞」都是可以製造的。飛碟和外星人常常被作為新聞題材進行炒作,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為各種報紙、電台、電視台、電影製片商、出版商創造了豐厚的利潤,同時也把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引導到了完全背離科學的歧路上。

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嚴肅的科研機構或者嚴肅的科學家(注意,不是帶引號的「科學家」)聲稱發現了外星人或者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飛碟。

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科普專家、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學會主席、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主席、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星協會主席、宇宙生物學的創始人卡爾·薩根,在著名的科普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一書中專門講到各種有關外星人和飛碟的報道的起源,他說:「我們經常被那些支離破碎、吹噓得嚇人的UFO(英文「不明飛行物」的縮寫)的傳說所纏繞,卻很少聽到編造者所受到的懲罰。這並不難理解:什麼能夠推銷更多的報紙和書籍?什麼能夠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什麼能使人感到更有趣?什麼能使我們打發令人難熬的時間?是真的墜毀的外星飛船,還是那些經驗豐富的騙子在騙那些傻瓜兜里的金錢?是威力無邊的外星人在耍弄人類,還是有人根據人類的軟弱和缺陷而總結出的看法?」
2001年03月10日,美國中情局首次大規模解密了859份秘密情報文件。這些時間橫跨1947年至1991年的秘密文件,內容五花八門,但其中最讓人感興趣的卻是美國中情局從20世紀40年代末一直到現在對UFO現象的研究。美國中情局對UFO現象50餘年的研究結果證實:前期的UFO現象可能是前蘇聯政府為了製造美國社會混亂的陰謀;後期的UFO現象則是中情局絕密間諜飛機秘密實驗導致的。一句話,UFO迄今為止尚沒有證據表明其存在!

2001年4月22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成立於1953年,鼎盛時期在全球各地擁有1500名會員,最多時每星期可以接到30份UFO目擊報告的英國UFO(不明飛行物)部門,由於可供調查的線索日趨減少,日前已被宣布撤銷。這從另一方面說明,隨著公眾科技素質的提高,人們對UFO事件的關注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它和外星人聯系在一起,而是更多的用自然科學觀點看待它。

作為探索宇宙奧秘的工作的一個部分,科學家也在積極地探索地球以外的生命,也在積極地搜尋有沒有外星人的信息。這種科學的探索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

1959年,科可尼和莫里森兩人合寫了一篇文章,登在英國著名的《自然》雜志上。文章說根據他們的計算,如果宇宙中別的地方有智慧生命,而且它們的科學水平和我們1959年的水平相當。那麼,它們應該可以收到地球人發射的無線電信號。同樣,如果它們想向我們發射無線電信號,我們也可以收到。盡管距離極其遙遠,需要幾千、幾百年才能交談一句話,但是畢竟是可以交流的。他們倆還研究了進行星際無線電波交流的最佳波長,這個波長是氫原子的21厘米波長。因為,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而且它的21厘米波長也容易探測到。

這篇文章大大的激發了人們探測地外文明的熱情,增強了人們的信心。因為它告訴我們,只要有外星人,只要外星人的科技水平和我們差不多,我們之間就可以互相交流。這篇文章是科學的探測外星人的開始。

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三百萬年。從前,人類以為自己是萬物之靈,宇宙間唯一有智慧的生命,甚至認為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眼界開闊了,才懂得宇宙的廣大無邊,它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像,而地球實在是太小了,當然更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人們想像:宇宙這樣寬闊,或許其它星球上會生活著一種與人類相似的智慧生物--外星人。這樣的想法深深地吸引了一些熱哀於尋找外星人的人們。

十六世紀,有人用望遠鏡觀測火星時,發現了許多互相交錯的網紋,便以為那是"火星入"開鑿的"運河"。1935年,美國一家電台廣播說火星人來到了地球,引起了一場虛驚。而英國一位作家創作了一本名為《大戰火星人》的科幻小說,其中對火星人作了許多繪聲繪色的描述,更引發了一系列有關"火星人"的小說和電影的誕生。

到底有沒有火星人?在只有望遠鏡的時代,它一直是個謎。到了六十年代,探測飛船終於上到了火星,解開了這個一直困擾人們的謎:火星比地球冷得多,表面到處是泥土石塊,經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上面沒有任何生物,當然更沒有火星人。

這個謎解開以後,天文學家進一步分析認為:在太陽系裡,除地球外,其他行星都沒有生物生存所必須的環境條件。因此,地球上的人類是太陽系裡唯一有智慧的生物,要找外星人,必須到太陽系之外。

1972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10號"飛船,它於1987年飛出了太陽系,飛船上的金屬片刻畫了人類的形象、人類居住的地球以及太陽系的位置(見右圖)。1977年,美國的"旅行者一號"又給外面的世界帶去了更豐富的信息,包括一部結實的唱機和一張鍍金的唱片,唱片上收錄了幾十種人類語言和多首音樂作品(其中有中國的古曲)。人們熱切地期望外星人會收到它。

為了和外星人取得聯系,科學家們甚至還製造了龐大復雜的設備,試圖向外星發射信息和接收來自外星的信息。但是,經過了許多努力,人們依然沒有找到外星人。一些見到外星人的說法也僅僅是傳說,難以得到有力的證實。

值得一提的還有飛碟。許多人看到了它。也猜想它就是外星人駕駛的飛船,可這也僅僅是一種猜想而已。

那麼,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科學家分析,宇宙間象地球這樣這樣的行星肯定還很多,某些與地球環境相似的行星確實很可能有外星人,但是由於我們的航天、通訊技術尚未足夠發達,要找到他們我們還必須加倍努力才行。

某人於1995年於廣州市廣州港技工學校晚上10點45分左右從窗邊看過----宿舍在5樓,「有飛碟」是從六樓傳來,兩層樓的人都可作證。我拾起眼鏡時候只看到眨眼功夫從好遠處有一光點(應是光柱)以沒曾見過的速度上下波動向我們這幢宿舍而來,好高,好遠,當時從聽到人喊到親眼看到大概是經過不到1分鍾,我拾起眼鏡時只有幸看到如上所說的。接著一眨眼功夫哪光點便越過宿舍樓上方。整個過程只是1分鍾的過程(我感知的時間)。

C. 北極的英語單詞

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那麼你知道北極的 英語單詞 是什麼嗎?下面來學習一下吧。

北極英語釋義:

arctic

北極英語例句:

所以我們也要去北極偷些火嗎。

So we're steallng fire? In the arctic.“

屆時,如果打算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航行,最短的路線就是直接穿越北極。”

At which point, if you 're trying to get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the Pacific, the shortest route is directly over the North Pole. “

一想到探險者,我們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便是長途跋涉前往北極的非凡人物形象。

When we think of adventurers, many of us conjure up images of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trekking to the North Pole.

從冰凍的北極海和南極海到溫暖的熱帶海洋,世界各大洋中均有虎鯨。

Orcas are found in all the world's oceans, from the frigid Arctic and Antarctic to warm topical seas.

Z區不在系統范圍以內;它們覆蓋了南極和北極區。

Zones A, B, Y, and Z exist outside of this system; they cover th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gions.

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

Eskimos live in the Arctic.

我想北極地區的人要比這里的少得多。

I guess there are much less people in the Arctic regions than here.

我從未見過北極熊。

I have never seen an arctic bear.

北極熊的棲息地是冰冷的北極海域。

The polar bear's habitat is the icy waters of the Arctic.

這些鳥能夠戰勝北極冬天的危險。

These birds are able to survive the perils of the Arctic winter.

磁北極與磁北極互相排斥。

North magnetic poles repel (each other).

顧名思義,北極熊的出產地為北極,是世界上體積最巨型的陸上食肉動物。

The polar bear is the biggest land predator of them all.

北極地區,兩頭北極熊在冰塊上。

Two polar bears are seen on a chunk of ice in the arctic.

北極地帶為北極熊的棲息地。

The polar region is the habitat of the polar bear.

D. 弗蘭肯斯坦的故事概括

《弗蘭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具備完整科幻小說特徵的長篇小說。它的作者是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即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妻子。1816年,瑪麗一家住在日內瓦附近,長期流亡的詩人拜倫正巧也在那裡。時值陰雨綿綿,拜倫建議大家各自杜撰一個鬼怪故事,藉以消遣解悶。結果,只有瑪麗一人完稿,這就是《弗蘭肯斯坦》的問世。故事的梗概如下:
羅伯特·沃爾登是位勤奮好學、勇於探索的青年。他率領一批水手駕船北上,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來到北極探險。當海船在浮冰區域緩緩前進時,他從望遠鏡里發現遠處有一架群狗拖拉的雪橇,上面坐著一個巨人般的活物。雪橇朝北疾駛而去,消失在冰天雪地里。
翌日清晨,船員們在浮冰上也發現了一架雪橇,上面躺著一個奄奄一息的人。他們把他抬進了船艙,細心照料。數日後,該人蘇醒過來,並與羅伯特促膝談心,結為知交。他對羅伯特的北極探險,既贊賞又擔憂。他希望羅伯特能如願以償地獲得成功,卻又祈求這些成功不要像毒蛇那樣把人咬傷。當他看到羅伯特臉上那迷惑不解的神情時,就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他叫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是日內瓦一個望族家庭里的長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撫養和教育。他十七歲就進高等學府深造,最感興趣的是生命的奧秘。他日以繼夜地研究人體結構和從生到死的生理過程,並探索由死復生的可能。經過楔而不舍的努力,他終於在實驗中找到了創造生命的秘密。於是,他出入停屍房、解剖室,從那兒獲取人體骨骼、肌肉、毛發、皮膚和器官組織,配組縫合,然後輸入生命。但當一具八尺巨人的軀體顯露出生機時,弗蘭肯斯坦未曾體會成功的欣喜,反而對他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人」的樣子感到無比的厭惡和恐懼:「他」枯萎的皮膚尚未遮盡肌肉和血管,披頭散發,白齒烏唇,面若死灰,猶如猙獰的惡魔。弗蘭肯斯坦實在無法忍受,魂飛魄散地奔出了實驗室。
怪物有了生命,在身心兩方面都超過常人,但是他出世後的第一種感覺就是孤寂和凄涼。他走出實驗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渴望世人的憐憫,可是無論怎樣努力,得到的都是社會的唾棄。當他從水中的倒影里看到自己的面容,這才意識到人世間以貌取人的偏見和虛偽。他努力學習人類的語言,希望能得到人類的善待,卻被他幫助過的鄰居粗暴地趕了出來;他奮不顧身救起落水的少女,卻被少女的男友開槍打傷;當他遇見一位幼童,滿心希望兒童不存偏見,不料幼童竟詛咒他為吃人的惡魔,並說父親弗蘭肯斯坦決不會饒恕他。盛怒之下,怪物用雙手卡死了小孩。這小孩正是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的弟弟威廉。
弗蘭肯斯坦悲慟欲絕,悔恨不已,意欲結束那怪物的生命。這時,怪物卻自己找上門來,訴說他的悲慘遭遇和復仇之舉的原因。他懇求弗蘭肯斯坦再為他創造一個女人,以撫慰他的孤寂,這樣他就不會繼續作惡,而寧願和賜給他的女人一起到南美洲的荒野去過遠離人類的生活。弗蘭肯斯坦想到自己也應該對他負些責任,於是有條件地同意了他的要求。
然而就在女體完成,即將賦予生命之時,弗蘭肯斯坦猶豫了起來。萬一這對夫婦再繁衍一個惡魔的種族,人類就會蒙受萬劫不復的禍害。他毅然決定撕毀女體。怪物見他食言違約,發誓報復。他在城裡卡死了弗蘭肯斯坦的知交好友克萊瓦爾,又在弗蘭肯斯坦的新婚之夜,卡死了他的新娘伊麗莎白。噩耗傳回,弗蘭肯斯坦年邁的父親經受不住打擊,不久也離開人世。
悲憤萬分的弗蘭肯斯坦決定為親人報仇,結束怪物的生命,而怪物知道弗蘭肯斯坦在追殺他,就一直北上,讓自己的創造者飽嘗飢寒之苦,並成為最後一個受害人。弗蘭肯斯坦在體力上決非怪物的對手,他終於身心交瘁,死在了北極的冰天雪地里。
弗蘭肯斯坦講完故事後不久去世。就在他的遺體旁,羅伯特見到了行蹤詭秘的怪物的真容。怪物來向遺體告別,因為他對弗蘭肯斯坦既感激又怨恨。感激他,因為他賦予自己以生命;怨恨他,因為他造就自己醜陋的外貌,致使自己一生受盡冷眼以至在憤恨之下奪取他人性命。怪物決心到地球的最北端架起篝火,在烈火中焚身,結束自己那該詛咒的生命。
羅伯特目送他遠離而去,自己也結束了北極的探險,率領船員返回故鄉。

《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人性深處的善與惡
來源:新京報
「怪物」被科學家弗蘭肯斯坦以死屍、腐肉重新縫合,並加電擊復生。然而這醜陋的怪物被他的創造者所拋棄,嘗遍苦難與羞辱的「怪物」,從此學會了「恨」與「復仇」。

《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開場,「怪物」破繭而出,起初癱軟且只能爬行,繼而手腳支地,開始不斷嘗試站立、跌倒、站立、跌倒、站立、跌倒……直至最終可以踉蹌而行。

這部2小時10分鍾的戲劇電影,光開場這段戲,便用足十多分鍾。從頭至腳赤裸著、針縫墨染的「怪物」。如果不經人提醒,即便是他的忠實粉絲,也不會意識到其扮演者是人稱「卷福」的英國男星本尼迪克特(BBC《福爾摩斯》主演)。但這十分鍾的摸爬滾打,已足以證明倫敦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實力,即使是「明星戲」,也絕不會在人選上稍有含糊。沒有真功夫,是上不了這世界級劇院的舞台的,更遑論在NT Live這種戲劇版現場電影鏡頭的放大與掃描之下。

作為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1818年《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又名《科學怪人》)的出版,帶著永久的神秘氣質。它的「母親」是位年僅18歲的少女瑪麗·雪萊,她在和著名詩人雪萊私奔的過程中創作了這部作品。創作期間,除了少數幾個月的時間,她一直在不斷地懷孕、生產、再懷孕……孕育新生命的她對生命為何出現、生命的過程將如何發展、生命的終點將是何方,充滿了疑問與思索。

而瑪麗自己的母親,則在生下她後死於難產。她從未見過自己這位被譽為西方世界第一位女權主義者的媽媽,如同《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中一「出生」即被拋棄的「孤兒」。瑪麗與詩人雪萊在雪萊的第一任妻子自殺後結束了私奔生活,他們的三個孩子也連續夭折。萬般苦難,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個體深淵與世界萬象之間的復雜聯接和糾結,在瑪麗的小說中一一呈現,也成為後來西方電影中一再被重新解讀的母題。

這次由丹尼·博伊爾導演的劇場版《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著力於觸發關於「人之初,善與惡」的深入討論。「怪物」被科學家弗蘭肯斯坦以死屍、腐肉重新縫合,並加電擊復生。然而這醜陋的怪物被他的創造者所拋棄,嘗遍苦難與羞辱的「怪物」,從此學會了「恨」與「復仇」。他不惜燒殺了教會他語言與思考的善良盲老頭全家,更先奸後殺了弗蘭肯斯坦溫柔美麗的新娘伊莎貝拉,只為彌補自己未能獲得如意伴侶的痛苦。一個曾經看到陽光、聽到鳥叫,便會歡快喊叫的新生命,終於在世間「以貌取人」和「被拋棄」的種種傷害之後,內心只剩下叢叢硬刺,再也無法去愛。

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文明卻教人「惡」;還是「人之初,性本惡」,社會和文明使人「善」?《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提出的疑問沉重而傷感。如果「人人互害」社會一旦形成,這種可能的螺旋式「多米諾骨牌」效應,令人著實不敢想像「惡」的傳染將產生多麼大的危害。

對經典的重新解讀,是西方舞台常見的形態。每一次解讀,都因時代的變化、藝術家新的二度創作而賦予原作新的意義。在奔跑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需要一些看似「舊事重提」的作品,在更新了的聲光電、表演、服裝和宣傳口號之下,樸素而誠懇地發問:「嗨,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E. 遙遠的北方是不是驚悚片

是劇情片,不是特別嚇人,看看吧,挺有意思的。這里附上劇情介紹:
楊紫瓊在片中飾演內心堅強的母親。她在戰爭中,痛失愛人與貞操,卻撿到一名孤女。在和強奸犯一同進發至他們駐地的路途中,她設計將他們推至深淵。多年後,孤女長大出落得楚楚動人。
二人為避戰亂,逃至更北的北極地帶。在沒有男人介入前,二人關系極其融洽。但當楊紫瓊在冰上救了一名男子後,該男子先後與母子兩人曖昧,最後與女兒確定戀愛關系,並希望把女兒帶出無人區。
楊紫瓊有為女兒梳頭的習慣,最後一次她將女兒的頭發辮好,拿她的大辮子將其勒死,並把她的臉皮剝下,附在自己臉上。楊紫瓊戴著女兒的臉皮與回家的男人做愛,當男人發現時,備受驚嚇的他裸體奔出房子,在冰雪世界中狂奔……
初聽《遙遠的北極》的劇情,非常震撼。但是看影片時,卻發現導演的處理非常有意思。明顯的小成本電影特色,選景獨特,冰天雪地里就一個小帳篷;演員不多,集中戲份的就演母親的楊紫瓊、演女兒的楊雅慧和演男人的肖恩-賓;故事流暢但和好萊塢那種所謂的緊湊的三段式有明顯差別;雖然是在講母親和女兒的關系,甚至女人和男人的關系,但實際上在說人為抗爭自然環境的惡劣而付出了多少生命與痛苦。
楊紫瓊在片子里飾演的母親年輕時活潑可愛,當經歷變故後暗自消化痛苦並隱忍,而在片中的大多數時候她是沉默的。因不再是打殺的戲份,她的演技能夠有所發揮。

F. 地球的最裡面是什麼啊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厘米,物質呈液態.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這樣大的壓力,我們在地球表面是很難想像的.科學家作過一次試驗,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噸壓力的情況下,最堅硬的金剛石會變得像黃油那樣柔軟.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估計可高達2000-5000℃,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米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我們平常所說的"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
地核內部這些特殊情況,即使在實驗室里也很難模擬,所以人們對它了解得還很少.但有一點科學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內部是一個極不平靜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始終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之中.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內部各層次的物質不僅有水平方向的局部流動,而且還有上下之間的對流運動,只不過這種對流的速度很小,每年僅移動1厘米左右.有的科學家還推測,地核內部的物質可能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而發生有節奏的震動.
地球內部大洞 是否有被遺忘的世界 [未解之謎]
目前,人們在地球上所打的最深的洞在俄羅斯的科拉半島,其深度達12.262公里.而我們地球母親的地核可要深得多,最少也得有3000公里.至於裡面果真是地核嗎,還是別的什麼東西,至今還是個謎……
極地有進入地下世界的入口嗎?
我們的腳底下到底會有什麼呢?現在可以聽到很多離奇古怪的說法.俄羅斯著名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弗拉基米爾·奧布魯切夫認為,很早很早以前,一顆很大的隕星掉到地球上,穿透了地殼,於是形成一個空洞,裡面很可能保存著一個被遺忘的史前世界.他甚至寫了一本名為《冥府》的長篇小說,說的是一些勇敢的研究工作者從北極的一個大洞口進到地下世界,在裡面找到了恐龍、原始人和一顆小小的太陽.
這種情況看來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美國海軍上將、到過地球南北極的極地飛行員理查德·伯德(1885~1957)的一番話又似乎證實了這一說法是正確的.伯德說,他親眼在地球的尖頂見過一大片有猛獁和原始人在上面游盪的無冰綠洲.這是實際情況,還是憑空想像,科學家無法弄明白,因為飛行員在那次飛臨南極並見過那個神秘世界不久後便死去.
從太空拍攝下了進入地獄的洞口嗎?
有人不信伯德的說法,認為他看到的是幻景,或是他的幻覺.但美國essa-7衛星1968年11月23日拍發了北極地帶的一張照片,上面能見到一個黑黢黢的大洞.1989年也拍下了幾張地球鄰居金星北極的照片,上面也有這么一個黑洞.
這些照片讓科學家們堅信不疑:說不定奧布魯切夫的說法有他一定的道理.地球不全是由石頭組成,而是像一個裡面空心的大足球.既然裡面有空洞,那為什麼不可以假定裡面住有某種神秘生物呢?
「空心說」的科學論據之一是對地球表面面積和其重量的比較.這么的大的一個球,如果全部是由石頭構成,那它的重量就會比現在這個重量大得多.造成這種結果不外乎有下面兩種情況:它或是空心,或是多孔.順便說說,目前世界上物理學界就很盛行「『多孔』世界」這一說法,空洞實際上隨處可見.比如說,植物的莖中,人的毛發和骨骼中,還有腦髓、磚和分子里,都不乏孔眼.既然整個自然界都是這么一個結構,那為什麼地球里就不能有空洞呢?
總之,當前的物理學家想問題比那些幻想家要實際和利害得多.甚至有一種「鏡宇宙」理論,說的是空間在鏡宇宙中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收縮,使得一個球形面里含有另一個球形面,而且第二個比第一個還大.這就是說,我們的地球裡面很可能藏有第二個地球.
如何才能探測到地下的情況
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大衛·斯蒂文森甚至還打算把科學儀器送達地心.通過什麼途徑送呢?斯蒂文森的行動計劃並不復雜:找來一顆比在廣島爆炸的那顆原子彈能量還大2-3倍的原子彈,要投得很准,在地殼炸開一個寬約30公分、深達好幾百米的「洞」,然後往裡面澆熔化開的金屬.滾燙的金屬滲入地獄,流向地心,因為它的密度比岩石大.通紅的金屬以每秒5米的流速向前滲透,不幾天便能抵達地核.
這股金屬流的最前方是一個有如網球大小的小小科學探測器.正是由它來告訴人們地下王國的情況:是熱還是冷,壓力多大,地球是由什麼構成,那裡是否有冥河和鬼魂棲身的地方.
現在就只剩下找一個正好是大地構造斷口又居民盡量少些的地方.心地善良的斯蒂文森教授一開始打算把這顆原子彈扔向冰天雪地的冰島,不過後來又改變了主意,他說他喜歡冰島,那裡有他的不少朋友.不過要實行這個計劃,總共得需要100億美元的投入.

G. 【關於北極的一些問題,請大家看了速速答復~】〖急〗

1 北冰洋浮冰是怎樣影響長江流域降雨量的?
北極表面主要由北冰洋組成,北冰洋上則長年覆蓋著一層最厚達2000多米的浮冰,隨著季節的不同,這些浮冰的面積和厚度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由於北極和南極一樣是地球最主要的冷源,科學家們發現北極浮冰的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降雨量的變化之間有著一種神秘的關系。我國的一項統計數據表明,如果冬季北極浮冰的面積和厚度較大,則我國長江流域在雨季的降雨量就大,其它國家的一些監測也同樣反映了北極浮冰和降雨量之間的某種關系,但到底是什麼作用機制使遠在北極的浮冰對長江流域的降水量發生影響?
目前人類對此知之甚少。
另外,由於北極的冰蓋長年不化,浮冰中蘊含著十幾萬前的古氣候和古環境信息,如何破譯這些信息,並預測出今後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也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

2 北極的霧為什麼是酸的?
去過北極的人知道,在北極的浮冰上,北冰洋的海面上,經常籠罩著一層霧,這種霧濃度很大,能見度很差,人在霧中有時甚至連身邊的同伴都看不清,而且還含有酸性物質,對人的眼睛有較強烈的刺激,北極又是冰又是海,濕度大,有霧不難理解,但為什麼在北極這樣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污染的純潔之地,會出現酸霧,這就讓人非常難以理解,到底是北極本身具有形成酸霧的環境條件,還是由於北極離人類居住集中的北半球較近,導致人類生活廢氣在北極的"匯總"形成酸霧?人們對此莫衷一是。

3 北極是由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嗎?
如果將地球的北半球或是南半球向東轉動100經度,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南極大陸與北冰洋的形狀和面積都差不多,南極大陸剛好能夠填入北冰洋,在相距如此遙遠的地球兩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神奇的吻合?一位科學家曾提出一種大膽的解釋: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曾有一顆小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它從北極處撞擊地球,並高速穿過地球中心,從南極穿出!這種說法多少有些狂想的成分,但上述現象的確是一個需要人們去破解的懸念。

4 最早生活在北極的人是誰?
人們原先認為,直到距今約1.3萬年前,才開始有人居住在北極地帶。但挪威科學家最近在俄羅斯境內北極地區靠近北冰洋的一條河床上,發現了石制工具、馬和馴鹿的骨頭、雕刻過的猛獁象牙等。放射性碳測年法表明,這些物品約有3.5萬至4萬年的歷史。新發現將該地區的人類活動史至少向前推了2萬年。這是迄今在北極地帶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活動遺跡。
這一發現可能引發關於氣候變化對早期人類活動影響的新爭論。由於幾萬年前地球處於冰期,一些科學家猜測,當時氣候變化較為劇烈,不斷大幅度波動的氣溫較高的短暫時期內追獵猛獁而來到北極地區,隨後適應了酷寒天氣而居住下來。
但這些人到底是尼安德特人還是現代人的直系祖先,目前尚無充足證據判斷這些居住在極北苦寒之地的人到底屬於哪一群。

5 為什麼北極只有北極熊而南極只有企鵝?
在許多人看來,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似乎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事,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難道了許多科學家,那就是,雖然北極和南極的氣候和環境極為相似,但為什麼北極只有北極熊沒有企鵝,而南極卻只有企鵝沒有北極熊呢?一些科學家根據版塊漂移理論推論,認為北極熊和企鵝原本生活在同一大陸,後來由於版塊漂移,它們分屬不同版塊,越漂越遠,直到現在一個北極,一個南級,遙遙相望。
這種解釋因為缺乏證據而不足以服眾,而這個懸念一旦揭開,對生物演變、地球演變將都有不一般的意義。

6 北極會不會像南極一樣出現臭氧空洞?
作為全球環境惡化的標志之一,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成為世界關注的共同話題,便現在有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北極上空的臭氧含量也正在以每年1-2%的速度減少,目前,在北極大氣層的中心區已出現了一個臭氧含量較低的中心區,與南極的臭氧空洞已是既成事實不同的是,北極尚沒有出現臭氧空洞。
在北極的氣候史上,這種臭氧含量的減少是正常現象還是反常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減少?這個中心區會不會發展成為象南極一樣的臭氧層空洞?它會不會加劇全球溫室效應?由於北極相對於南極離人類主要居住地北半球更近,因而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也更大,解開這些懸念現在已成為科學家和整個人類的當務之急。
由於人類對北極的觀測總共才不過幾十年,這幾十年的數據顯然不能反映出北極臭氧含量的歷史演變趨勢,目前,科學家們正試圖通過在北極冰蓋下抽取遠古時代的冰,從中測量出一種酸根的含量,並進而推算出北極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臭氧含量,但這種方法是否能夠准確反映出北極上空臭氧含量的歷史變化,現在尚不得而知。

H. 地球裡面是什麼

1、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2、地核為距地表約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據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判斷,地核可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為液態,內核為固態。

3、地核主要成分為鐵、鎳等。目前很多專家認為,地球內核中的主要物質有可能是處於晶體狀態的鐵鎳合金。

但是,俄物理-數學博士布拉日金領導的科研小組在實驗時發現,將鐵加熱至熔融狀態,並把熔融鐵所處環境的壓力逐漸升高至10萬個大氣壓時,熔融鐵的粘滯性會不斷增強,鐵中的晶格會逐漸受到破壞,其原子結構呈現出不規則排列狀態,即非晶體狀態。

4、地球內核中的壓力最大可達約370萬個大氣壓,地核溫度約為5000攝氏度。布拉日金博士推測,隨著壓力和溫度的增加,熔融鐵的粘滯性會繼續升高,其非晶體特性會愈加明顯。因而,地球內核中的主要物質有可能是粘滯性極高、處於非晶體狀態的、含鐵鎳成分的物質。

(8)電影北極地帶在線擴展閱讀:

1、地球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1.6萬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0.86%。

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2、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g,約為地球總質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3、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

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4、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5、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

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6、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

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7、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8、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則在6000°C以上。

I. 南極和北極:地球上最不可思議的地方,人類在這有哪些神奇發現

你知道嗎?南極是大陸,而北極是一片海洋,南極97%的陸地都被冰雪所覆蓋,而北極三分之二的地區都為海洋,南極的年均溫度在零下50度左右,北極的平均溫度約為零下18度,令人們不禁好奇為什麼南北極的差別這么大?其一是兩者的海拔高度不同,北極大多為海洋,平均海拔高度僅為10-20米,唯獨南極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再者是洋流,要知道北極的邊緣與太平洋、大西洋連接在了一起,所以從赤道趕來的暖流可以流入北冰洋,由於南極周圍的大陸擁有一個南極環流,因此繞著南極流動的河流,會異常冰冷,導致暖流被隔離,從而使得南極終年寒冷。

曾經有一批科學家來到南極實地考察後,發現在南極的東部地區有一個長達2公里的冰坑,科學家們在這個冰坑的附近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經過長期的探討後指出該冰坑形成的原因,他們認為這與人類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現在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所致,也令人們感到匪夷所思,

實際上地球的南極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冰坑,代表著地球上最冷的地區已經沒有人類想像中的那般堅固了,它們甚至會變得越來越脆弱,要知道此次科學家發現的本不該出現的冰坑,正是“得益於”地球的氣候已經變得越來越暖,從而使得南極的冰坑事件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因為生態環境的變化也伴隨了自然環境的悄然改變,許多奇怪的自然現象的發生不僅預示著環境的巨大變化,也預示著人類將面臨的危險和危機。

如同英國人在南極發現的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奇特現象般,它同樣也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和關注,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媒體的攝影隊在南極拍攝期間曾意外地在南極海床中拍攝到以下神秘現象,圖像中顯示有細長的冰柱在海床中游動,冰柱所到之處的海水被迅速凍結,其周圍的凍結海水不僅能夠形成死亡網,

同時還會迅速膨脹,這意味著該范圍內的海膽和海星不僅無法生存下來還會全部立即死亡,想必看到這一幕前,不少人都會認為這種現象只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然而這樣的的場景卻真切的在人類面前上演,這種特殊的自然現象人類將其稱為死亡冰柱,該時期僅在南極水域中發現,形成的原因是北極和南極的溫度過低,導致海水中的鹽分沉澱,因此海水迅速凍結時也會令周圍的生物凍結。

值得一提的是海床中的凍結現象,也會促使海水以冰柱的形式向海床延伸,該過程可持續5到6個小時,而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索尼婭克雷登韋斯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布的一項新研究中指出,在環繞南極的南太平洋中的某個區域存在“世界上最干凈的空氣”,因為從氣溶膠成分檢測中發現,這是一片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大氣區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一直以來,索尼婭克雷登韋斯及其團隊都認為,在南極洲附近的空氣理應是地球上相對來說較為干凈的空氣,畢竟這里受到人類的影響最低,所以有較大可能會存在最干凈的空氣,不幸的是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高,如今想要找到地球上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空氣區域,其難度早已大大增加,所幸的是通過索尼婭克雷登韋斯和團隊們的努力,他們終於在南極洲附近的南太平洋中找到了這處最干凈的空氣區域。

由於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千變萬化,因為存在最冷的地方也存在最炎熱的區域,在這種極端氣候條件下,很少有動物能夠生存,例如最熱的沙漠地帶,它的地表溫度可以達到50攝氏度,就連人類也會感到束手無策,而南極北極地帶,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60多攝氏度,顯然人類很難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生存,令人詫異的是地球上兩個最極端的地方,也就是北極和南極,按理來說這兩個地方常年下雪,溫度也可低至零下60攝氏度,基本上沒有動物、人類能在這里生存。

據了解,北極地區依然居住著少數人,另外也有北極熊等動物,唯獨南極基本無人居住,雖然也有企鵝、海豹等動物在這里生活,至此或許你會質疑,為什麼北極有人居住,南極卻無人居住?其實有科學家發現,早在4萬年前就有原始人類在南極居住,他們忍受著極寒的天氣艱難求生,

此後可以說,南極除了少數科學家在這里以外,再沒有其他人類居住,有科學家指出,北極相比南極來說,更適合人類居住,因為這里距離內陸相對較近,人類遷徙和運輸也顯得較為方便,再加上南極的溫度比北極低,因此北極更適合人類居住,對此,小夥伴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J. 最後一批納粹士兵:被遺忘在北極孤島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世間滄海桑田不過轉瞬而已,我們無法忘卻戰爭所帶來的一切流離、苦痛、血雨、腥風,血紅的晚霞將天空暈染,昔日繁華已落盡,孤雨洗盡鉛塵,道路兩旁的人們正碌碌奔忙,只道是當時尋常……

從1939年9月的到1945年9月,二戰只持續了六年,然世間風雲早已變化多端,近處將士功臣將被永遠銘記,而遠方孤島的士兵小卒相隔60年才相聚……

「1945」年是人類 歷史 上的一個重大節點,無數大事件在這一年頻頻爆發。從國內的日本簽署投降書,抗戰正式勝利到國外的羅斯福總統病逝、聯合國正式成立,這一年過得實在與眾不同。但這些種種都沒有5月8日這天來的波瀾壯闊。

我們熟知,1945年的5月8日,英、法、蘇、美四國同盟與德國盟軍代表在《德國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議定書》上簽字,標志著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結束,無數人民歡呼著這場人類 歷史 上最大規模的戰役就此落幕,大家為勝利者吶喊,共同舉杯歡慶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作為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蘇兩國正為如何處置戰敗國德國而歡呼雀躍, 但在離柏林200英里外的北極地帶,還有11名德國士兵正在奮力掙扎,他們還未知曉國家分裂、戰爭結束的事實,只是堅守著最初的使命,在無人想起的極寒之地受命工作……

後來,作為最後一批納粹士兵,他們揭露了投降內幕,無論是被遺忘在北極孤島,還是60年後的才相聚。

「我願意去工作,因為我喜歡滑雪」

在1944年的一個平平無奇的夏天,德國海軍下士亨茲·斯奇奈德接到了一項秘密任務:前方戰事吃緊,國軍急需臨時調遣一群氣象專業人員趕赴北極勘察匯報天氣情況。

年輕的斯奇奈德對未知的一切挑戰都充滿了好奇,加上自己曾多年學習氣象工作,熱血沖動的他當即便接受了招募,60年後再被問及,他也只道:「他們問我是否願意到冰天雪地去工作,我願意去工作,因為我喜歡滑雪。」

斯奇奈德僅因為如此簡單的理由,便決定勇闖北極孤島。不知此後的他是否也曾後悔,但無論如何軍令如山、落子無悔,接受招募的他勢必得走上一遭,以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同年9月,斯奇奈德和隨行的10名士兵一齊乘坐U艇前往北極。數天後,他們到達了北極格陵蘭以東的斯皮爾更島,他們的任務很簡單,軍隊方面只需要他們搜集有關戰事地點的氣象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但如今踏上這滿是冰雪的土地時,他們才真正意識到: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問題或許根本不是是否能採集氣象信息,而是在北極上渺小如螻蟻的他們能否在此安然無恙地生活下去?

這里的天氣比想像中惡劣,面朝大海的氣象站與眼前寥落的一片白不禁讓人打了個寒顫,看不見一絲活力與生機,極寒的天氣封住了本該跳躍的魚蝦,無盡的蒼白加上陰郁的天氣讓人如窒息一般,毫無生氣。

雖然他們早已知曉,這里和家鄉大相徑庭,沒有交替分明的四季,只有年復一年的冬日。

寒冷的朔風捶打著他們稚嫩的臉頰,好似在嘲笑這群少不經事的青年,風霜刺骨,寒風侵肌,似乎有人已心生退意,但距離戰爭結束還有多久,他們不得而知。此刻只希望遙遙無期的征戰能早些平息,和平總是那麼來之不易,讓人心生嚮往。 真真是「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

「他們試圖阻擋我們,但都沒有成功」

我們深知,古往今來,氣候對戰爭的影響的不能被當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三國時期,諸葛亮巧借東風,以孫劉五萬聯軍贏了曹操三十萬大軍;明朝朱棣奪權時,燕軍在白溝河、夾河和藁城三場戰役中皆因風得助;拿破崙進攻俄國和希特勒圍剿蘇聯時,皆因寒風之阻而敗。

正所謂「見微知著」,那本次行動自然也算是茲事體大了。由於少有人知曉,德軍上方只為此取了個既隱秘又鋒利的代號—— 腰刀行動 ,在往後的三個月里,他們屢立奇功將勘測過的氣象信息經過加密,直送到軍隊總部。

12月中旬,德軍總部利用得到的氣象信息對反法西斯各國盟軍採取反攻戰略。因為沒有事先得到氣象消息,盟軍在此次戰役中遭受重創。選擇如此巧妙的時機,怎不叫人心生疑惑?

盟軍當然不會就此任人宰割,經過多方調查,他們將懷疑帶到了這個距離幾千英里外的北極小島,為了反敗為主,他們派出驅逐艦前往斯匹次卑爾根島,多天搜尋後,驅逐艦依然無法在這個一望無際的冰島上找到腰刀小隊的蹤跡,只好就此無功而返。

北極的生活總歸是不好過的,這11位納粹青年在這荒蕪的島上終日以罐頭為食,過著索然無味的生活,但該憂慮的卻遠不止於此。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雖說沒有槍林彈雨的狂轟濫炸,但總少不了半夜叩門的大型野獸。

「家鄉被轟炸,我們不知道家人是死是活」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戰爭年代哪來什麼相聚之說?戰事依舊未停歇,其中一名士兵曾如此說:「我們非常擔心自己的家人,我們曾聽到家鄉被轟炸的消息,我們不知道他們是死是活。」

返程的日子似乎日長似歲,此刻度日如年的他們顯得那麼不知所措。他們多年與冰雪相伴,早已磨平了來時的心性,更何況身處在這偏遠的北極小島,連盟軍的驅逐艦都未曾搜尋到他們,此刻又怎會相信那鴻雁傳書、鯉魚送信之說?

真真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怎奈無處話凄涼?

終於,1945年5月8日,德軍投降,上方回復他們戰爭結束,不必再傳送消息並就此銷毀文件。本以為戰爭結束,可以回家了,但誰曾想,此後竟再杳無音信,多次詢問無果,上方既無回復,也並沒有派遣軍船來接送他們。

是的,他們被遺忘了,被自己曾經信仰的祖國遺忘了,祖國不記得他們,人民也都忘卻了。 網路上曾經有人如此發問:「被人遺忘是一種什麼感覺?」其中一人答道:「站在角落看世界,卻沒有一道目光從世界射向這個角落,大抵如此。」

曲終人散,60年後再相聚

但時間從來都是如此公平,到1945年9月4日,他們終於被附近的挪威軍方發現,回到了曾經令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國。然此時的德國早已被混凝土建成的柏林牆所分裂,形成了東德和西德兩大對峙集團。

這天下總歸沒有不散的宴席,剛想慶祝回國之喜的他們又得被迫分離,曾經同生死、共患難的友情被這個全長169.5公里的冰冷牆面所擊碎,此後走的走,散的散,時光就這樣不慌不忙地在兩地之間遊走……

星霜荏苒,日久月深,隨著柏林牆被推倒,德國也實現了統一,新世紀竟在不覺間到來。這場少為人知的行動,直到前幾年才被兩位尚在人世的老兵當作舊事重提。 但二人此次相聚已然過了60年之久 ,時光匆匆催人老啊,如今的他們回首往事時卻也是憶苦思甜,記憶猶新。

60年後的他們,生命已過半載,想來多少風雲變化也不過在這六十載之間,怎奈流年似水,轉瞬即逝間,60年人生就此汩汩流逝。當萬千思緒湧上心頭之時,才想起曾經的生死故友如今倒也撒手人間,二人彼此傷逝,哀思如潮。不知何故,今昔之感竟這般無法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