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聖誕男孩》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聖誕男孩》([英] 馬特·海格(Matt Haig)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ye0vOkzSIMzQUuVXIzl16A
書名:聖誕男孩
作者:[英] 馬特·海格(Matt Haig)著
譯者:馬愛農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貓頭鷹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2
頁數:288
內容簡介: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 揚·馬特爾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 珍妮特·溫特森
【推薦閱讀】
★英國著名暢銷書作家/馬特·海格
英國知名插畫師/克里斯·穆德
《哈利·波特》譯者/ 馬愛農
——為這個嚴冬奉上最溫暖,充滿愛、希望和魔法的禮物
★一本適合所有大人和孩子一起讀的童話
★全球授權20個國家(地區)
★同名電影製作中
-------------------------------
11歲的尼古拉斯和父親住在一起,他們的家很小。尼古拉斯最好的夥伴是一隻小老鼠。有一天,父親接到一項神秘的任務,不得不離家遠行。姑媽來到家裡照顧尼古拉斯。姑媽並不喜歡他,而且把尼古拉斯媽媽留下的唯一的玩具毀掉了。
尼古拉斯和小老鼠離家出走,去尋找父親。他在路上認識了一頭馴鹿,彼此成為了朋友。他騎著馴鹿,開始了尋找「妖精堡」的奇幻之旅……
作者簡介:
馬特·海格(Matt Haig):英國暢銷書作家,1975年生於謝菲爾德,在英國諾丁漢郡長大,目前常住紐約和倫敦。作品被翻譯成29種語言,曾獲聰明豆圖書金獎、藍彼得年度圖書獎,入圍沃特斯通兒童圖書獎,並三次獲得卡內基圖書獎提名。《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稱其為「極具天賦的作家。」
-------------------------------
克里斯·穆德(Chris Mould):英國知名插畫師,兩個孩子的父親,作品曾獲諾丁漢兒童圖書獎,現居約克郡。
-------------------------------
馬愛農:知名譯者,譯有《哈利·波特》《綠山牆的安妮》《船訊》《到燈塔去》《走在藍色的田野上》等作品。
Ⅱ 《到燈塔去》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到燈塔去》([英]弗吉尼亞·伍爾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6HH4QtjJ8CsX5zYIN-nAHg
書名:到燈塔去
作者:[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譯者:瞿世鏡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1
頁數:256
內容簡介: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到燈塔去》描寫一次大戰後拉姆齊教授一家和幾個親密朋友在蘇格蘭某島嶼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圖在這部情節非常簡單的小說中探討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脫流逝不息的時間的魔掌並不顧死亡的威脅而長存不朽。燈塔塔尖的閃光即象徵拉姆齊夫人的靈魂之光。本書的意識流寫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視角轉換,兩種時間,象徵手法,音樂結構,借鑒繪畫等。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出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系)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里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Ⅲ 求《到燈塔去》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到燈塔去》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irNjIBFYcIbMTPOivaVOcA
簡介:多年來,拉姆齊一家每個夏天都會到蘇格蘭某小島上度假,並期望這些夏天永遠不會結束。對孩子們來說,小島就是人間天堂。拉姆齊教授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燈塔,卻由於天氣不好而未能如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姆齊一家歷經滄桑。戰後,拉姆齊先生攜帶一雙兒女乘舟出海,終於到達燈塔。而坐在岸邊畫畫的莉莉·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齊一家到達燈塔的時候,在瞬間的感悟中,向畫布中央落下一筆,畫出了多年縈繞心頭的影像。本書深刻地再現了記憶中逝去的幸福,通過簡單的情節探討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弗吉尼亞·吳爾夫在這部最具自傳性質的小說中,描繪了童年強烈的憧憬與歡樂,以及成人關系的復雜與變幻莫測。她以對瞬間的敏銳感知,創造了一部永恆的經典。
Ⅳ 關於伍爾芙《到燈塔去》
這是一部作者傾注心血的准自傳體意識流小說。小說以到燈塔去為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寫了拉姆齊一家人和幾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片段生活經歷。拉姆齊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燈塔,但卻由於天氣不好而未能如願。後大戰爆發,拉姆齊一家歷經滄桑。戰後,拉姆齊先生攜帶一雙兒女乘舟出海,終於到達燈塔。而坐在岸邊畫畫的莉麗·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齊一家到達燈塔的時候,在瞬間的感悟中,向畫幅中央落下一筆,終於畫出了多年縈回心頭的幻象,從而超越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全書並無起伏跌宕的情節,內容分三個部分,依次為:窗;時光流逝;燈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齊夫人後來死去,其實際活動僅限於小說的前半部分。關於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親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齊先生則有作者父親的影子。此外,作者著墨最多的是莉麗·布里斯科。表面上看,莉麗語言寥寥,其主要行為主要是為拉姆齊夫人作畫,但該人物的思想活動相當活躍,作者以自己為原型塑造了這個人物,並「為小說結構安排了潛在的雙重線索和復合層次。……莉麗這個人物既在這部小說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齊一家的經歷是第一層次的故事,莉麗所體現的『藝術—生命』主要是第二層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說外面的又一部小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表作《到燈塔去》中,作者通過莉麗·布里斯科對女性氣質從拋卻到認可再到超越的心路歷程,揭示了女藝術家在男性佔主導的社會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經歷的艱難和困惑,以及女性主義的真諦。指出只有培養雙性頭腦才是婦女解放的真正出路。這是一部作者傾注心血的准自傳體意識流小說。小說以到燈塔去為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寫了拉姆齊一家人和幾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片段生活經歷。拉姆齊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燈塔,但卻由於天氣不好而未能如願。後大戰爆發,拉姆齊一家歷經滄桑。戰後,拉姆齊先生攜帶一雙兒女乘舟出海,終於到達燈塔。而坐在岸邊畫畫的莉麗·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齊一家到達燈塔的時候,在瞬間的感悟中,向畫幅中央落下一筆,終於畫出了多年縈回心頭的幻象,從而超越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全書並無起伏跌宕的情節,內容分三個部分,依次為:窗;時光流逝;燈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齊夫人後來死去,其實際活動僅限於小說的前半部分。關於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親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齊先生則有作者父親的影子。此外,作者著墨最多的是莉麗·布里斯科。表面上看,莉麗語言寥寥,其主要行為主要是為拉姆齊夫人作畫,但該人物的思想活動相當活躍,作者以自己為原型塑造了這個人物,並「為小說結構安排了潛在的雙重線索和復合層次。……莉麗這個人物既在這部小說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齊一家的經歷是第一層次的故事,莉麗所體現的『藝術—生命』主要是第二層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說外面的又一部小說。」小說第一部分臨近結尾處,拉姆齊夫人——到第二部她就死了——的一段內心獨白,可能更其重要…… 伯·布萊克斯東在《弗吉尼亞·吳爾夫:一篇評論》中說:「閱讀了《燈塔》之後再來閱讀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說,會使你覺得自己是離開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紙板做成的世界中去。」這代表了有關《到燈塔去》的一種看法;讀過此書的讀者,也許還有別的乃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可能會嫌情節成分太少,人物面貌不清。歷來關於伍爾芙的批評,大多針對她的人物;人物性格通常藉助情節展現,所以連帶涉及情節;此外還責怪她視野太過狹隘。以上兩種意見,姑且不置可否,有一點須得指出:批評者——不管是論家還是讀者——所希望獲得的,伍爾芙壓根兒不打算供給,她另外奉獻一些別的。布萊克斯東因此否定其他作品雖未必可取,但《到燈塔去》的確不是一本普通小說。那麼也就不能用讀普通小說的眼光來讀它。這句話說來簡單,實行並不容易。我們要
想與伍爾芙一類作家達成共鳴,卻又只能這樣。就像她所說的:「不要對你的作家發號施令,要試圖與他化為一體。你要做他創作活動中的夥伴與助手。」(《應該如何閱讀一部作品》)每種創作方法都是獨立的價值體系;不同的閱讀方法,適用於不同的創作方法。畫地為牢,乾脆不讀算了。 對於上述批評意見,伍爾芙自己早有回答。好比講到人物,她說:「我要弄清楚,當我們提起小說中的『人物』時,我們是指什麼而言。」(《貝內特先生與布朗夫人》)早在《到燈塔去》完成之前八年,也就是她即將轉向意識流小說創作時,所說就很明白:「讓我們考察一下一個普通人在普通的一天中的內心活動吧。心靈接納了成千上萬個印象——瑣屑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深深銘刻在心頭的印象。它們來自四面八方,猶如不計其數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當這些原子墜落下來,構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側重點就和往昔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間不在於此而在於彼。因此,如果作家是個自由人而不是奴隸,如果他能隨心所欲而不是墨守成規,如果他能夠以個人的感受而不是以因襲的傳統作為他作品的依據,那麼就不會有約定俗成的那種情節、喜劇、悲劇、愛情的歡樂或災難,而且也許不會有一粒鈕扣是用龐德街的裁縫所慣用的那種方式釘上去的。」(《論現代小說》)這顯然有別於前輩作家如威爾斯、貝內特和高爾斯華綏等對人物的理解,——同樣也有別於至今仍囿於傳統閱讀習慣的讀者的理解。問題不在名目,內容完全不同。而這么把握人物,情節也會另作安排。進一步講,所關注的既非同一方向,又遑論視野寬窄。伍爾芙說,這是「精神主義者」與「物質主義者」的區別;簡而言之,其一看「內」而其一看「外」。 無論作家寫作,抑或我們閱讀,這都是前提所在;所以非得饒舌一番,不然不得其門而入。上述特色,《到燈塔去》較之伍爾芙早先諸作都要來得充分。所寫內容即如前引《論現代小說》所述,人物為拉姆齊夫人等一乾人,情節是「到燈塔去」,如此而已。剩下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怎麼寫成這個樣子。相對於伍爾芙來說,寫法問題對此前的貝內特等幾乎不存在,循規蹈矩就是了;然而在她卻必須予以解決。否則所有追求——特別是人物方面的追求——都落空了。而這正是她所關注的:「我相信,所有的小說都得跟人物打交道,都要去表現人物性格——小說的形式之所以發展到如此笨重、累贅而缺乏戲劇性,如此豐富、靈活而充滿生命力的地步,正是為了表現人物,而不是為了說教、謳歌或頌揚不列顛帝國。」(《貝內特先生與布朗夫人》)只是著眼點不同而已 。 這里有關人物的不同看法,亦即通常所謂人物真實與否的問題;伍爾芙一再論說,同樣圍繞此點進行。然而我讀《到燈塔去》,以為若用「人物的存在」來代替「人物的真實」,恐怕也就不成問題了。不存在的,也就是不真實的;寫法如何在所不論。林德爾·戈登在《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中寫道:「『時過境遷』部分以非人化視角觀看季節的循環,在令人震驚的隨意性括弧里抹掉了可愛的人物拉姆齊夫人、普魯和安德魯。這是造物者自身的角度。」讀書至此,覺得空曠極了,寂寞極了。回想此前——也就是回到人的角度——切實感到所有的人曾經存在;他們的感覺,思想,言談,舉止,都是證明。即以拉姆齊夫人而言,她是那麼具體地存在著,無拘生前死後。其他人物如拉姆齊先生、莉莉·布里斯科和詹姆斯等,也都存在。那麼接續剛才的
話說,存在的,也就是真實的;寫法同樣在所不論。
似乎與作家的看法相呼應,《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人這樣想:「我們的影像,你們藉以認識我們的東西,都是膚淺可笑的。在這些影像下面是一片黑暗,無邊無際,深不可測;我們只不過偶爾浮到表面,你們就是依靠這個認識了我們。」所涉及的還是前述「內」與「外」的問題。但是伍爾芙的小說並沒有完全放棄「外」,而是藉助與「外」的聯系來寫「內」;也就是說,在現實環境與內心活動接合處,選取一個足以充分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視角。正如埃·奧爾巴赫所說,「在弗吉尼亞·伍爾芙手中,外部事件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它們統帥一切的地位,它們是用來釋放並解釋內部事件的。」(《摹仿——西方文學中所描繪的現實》)所以情節盡可能地被簡化,因為復雜非徒無益,反而有礙,不過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總體而言仍然需要一個事件的框架,就局
部而言則在細節選擇上多所精心,人物所有的心理活動都被置諸這一框架之內,而為那些細節所觸發,所聯絡,造成無數如她所強調的「重要的瞬間」,其間針線相當綿密。Н·П·米哈爾斯卡婭所言不差:「她的作品結構,總是給人某種理性主義的感覺,讓人覺得裡面有一番周密的苦心思考。這種苦心思考,使她的小說區別於許多現代主義作家那些結構混亂而故作鬆散的作品。」(《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小說的發展道路》)
籠統地講「內」或「內部事件」,仍有可能忽略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關鍵所在,——這里使用「意識流」一詞,其實她寫的並非純粹的意識流;正如多·斯·富爾所說:「她決心讓種種印象、個人分析,對外界的感受等等在作品中占支配地位;她決心運用觀察角度、感覺以及回憶的技巧。」(《弗吉尼亞·伍爾芙》)人物既作為意識活動的主體存在,同時也在被觀察分析之中;作家並未完全認同於某一人物的視點,自己作為觀察者的視點仍然若隱若現,而這個觀察者的視點與對人物的外在描述是一致的。這使得作家能夠同時從內外兩個方面去把握人物,自由進出於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果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大致分為相對內向或獨立的意識與相對外在或隨機的感受的話,伍爾芙始終無所偏廢,而是一概包容,各盡其極,並使之相互促成,層層遞進,達到豐富飽滿 程度,從而實現按一己標准「表現人物」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她有著非比尋常的體驗和表達瞬間感受的能力;而「內」與「外」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以人物的感受為基礎的。 以上系就某一人物而言;《到燈塔去》的特色,卻在於對此有所超越。米哈爾斯卡婭說,作家「力圖把幾個主人公的『意識流』融進同一道河床,再現出幾個人的意識同時進行緊張活動的復雜畫面」;就意識流小說而言,是為一層進境。這有賴於梅·弗里德曼所指出的:「在開始和結尾部分里佔主導地位的情緒和回顧,是以真實的變化為背景而表現出來的,不像在《達洛威夫人》中,只以回憶中的變化為背景。」(《意識流:文學方法研究》)如果說《達洛維夫人》中所有人物的心理活動有一個指向既往的總的方向的話,這里拉姆齊夫人等則要自由得多,他們的心靈朝著四面八方展開。人物的心理活動更具即時性,也更其片段化。它們之匯聚一流,完成於「重要的瞬間」,——精心選擇的一系列現實環境中的細節,既觸發了不同人物的感受與意識活動,又促成了彼此間的相互聯絡轉化。不同人物的「內」,「內」的不同層面,「內」與「外」,在作家筆下打成一片,簡直天衣無縫;只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才贊同愛·摩·福斯特在《弗吉尼亞·伍爾芙》中所說:伍爾芙本質上「是位詩人」。 伍爾芙的詩人特色,大概還表現於作品的象徵意義。論家對此眾說紛紜,特別是關於燈塔的寓意,多有揭示。然而伍爾芙說:「我寫《到燈塔去》並無特別的意義。一本小說非得要有一條主線貫串全書,才能使其構成一個整體。我覺得各種情感都會由此而增長,不過我不想仔細思考這些,相信人們會把它作為自我表現感情的寄存處——他們已經這樣做了,有人認為它是這么一回事,而另外的人則認為又是那麼一回事。除非運用這種模糊、籠統的方法,否則我是無法駕馭象徵主義的。至於是對是錯,我不清楚,但是直截了當地告訴我這事是指什麼,那在我看來是一種討厭的做法。」(1927年5月27日致羅傑·弗賴伊)前面提到現實環境對於人物心理活動所起作用,燈塔作為這一環境的成分之一,意義大概與其他成分並無二致,不過因為貫穿始終,作用顯得大些罷了。其實《到燈塔去》寫到的任何環境成分,無一不經過精心挑選。伍爾芙首先考慮的,可能還是小說寫法問題。別的方面則早已被她所認識,所理解,就像《論現代小說》等文章中說過的那樣。至於象徵的問題尚在具體寫作之外,有也罷,沒有也罷;或者說,是小說造成了象徵,不是象徵造成了小說。 講到寓意,小說第一部臨近結尾處,拉姆齊夫人——到第二部她就死了——的一段內心獨白,可能更其重要: 他們還會存在下去,而無論他們存在多久,她繼續想到,都會回到這個夜晚,回到這輪明月,回到這海風,回到這幢房子——回到她的身旁。想到無論他們存在多久,她都將被牢牢牽記,縈繞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這令她沾沾自得,她對這樣的奉承話很容易動心;她將被他們牽掛著,還有這個、這個、這個,她想著,拾級而上,滿懷柔情地嘲笑樓梯平台上的沙發(她母親留下的),那把搖椅(她父親留下的),還有那張赫布里底群島地圖。所有這些都將在保羅和明塔的生命里復活;「雷勒夫婦」——她試著念了念這個新的稱呼;當她把手放在育兒室的門上時,她感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由感情而產生的交流,好像彼此間的隔膜已經薄如蟬翼,實際上(這是一種快慰和幸福的感覺)一切都已匯合成一股流水,那些椅子、桌子、地圖,是她的,也是他們的,究竟是誰的已不再重要,即使她不在人世,保羅和明塔也會繼續生活下去的。 這不禁使人聯想到《達洛威夫人》中,克拉麗莎聽到塞普蒂默斯的死訊,獨自退入斗室的一番自省:「她為他的離去感到高興,他拋棄了自己的生命,與此同時他們還在繼續生活。」二者似乎不無相通之處。同樣是生離死別,而某種精神得以延續下去,其主旨乃是對生命本身,對生命的存在狀態和對生命的創造活動的珍重。《到燈塔去》動筆前,伍爾芙曾強調要寫出「我通常寫入書中的一切東西——生與死等等」(1925年5月14日日記);是否可以認為,《到燈塔去》中其他最終活下來的人與拉姆齊夫人的關系,正對應著《達洛威夫人》中克拉麗莎與塞普蒂默斯的關系,不過更其充實,更其深遠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etext.library.adelaide.e.au/w/woolf/virginia/
這里可以下載到英文版.
中文版好象天涯書庫里有.
Ⅳ 《伍爾夫讀書筆記》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伍爾夫讀書筆記》([英國] 弗吉尼亞·伍爾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akr7wh9d2V_CxWyCQpYk0g
書名:伍爾夫讀書筆記
作者:[英國] 弗吉尼亞·伍爾夫
譯者:黃梅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6
內容簡介:
伍爾夫讀書筆記
聽這個站在文學前沿的女人講笛福、談奧斯汀
[英國] 弗吉尼亞·伍爾夫
一個從未進過學校、博覽全書的文學天才
一個從小就跟文學泰斗共處一室的文學傳承者
一個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用文字和才情支撐生命的堅強靈魂
她——
用作家的眼睛看名家傑作
用女人的心靈識人間百態
=================================================
《伍爾夫讀書筆記》主要選自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集《普通讀者》、《普通讀者二集》,多為伍爾夫的讀書心得和感想,故稱為「讀書筆記」。本書的主要內容有簡·奧斯丁、《簡·愛》與《呼嘯山莊》、現代文學隨筆等文學評論性文章。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譯者簡介:
黃梅,女,湖南永興人,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為英國小說研究,現從事英國文學研究。1989年畢業於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獲博士學位。1977~1978年在中國交通部情報所工作。1981年至今在本院外文所工作。
劉炳善,,河南大學外語系教授,河南大學莎士比亞與英國散文研究中心主任。
Ⅵ 發生在燈塔里的故事·我需要這部電影的名字
片名:Half Light
譯名:神秘群島
導演:克雷格·羅森伯格 Craig Rosenberg
主演:黛米·摩爾 Demi Moore
詹姆斯·卡沙莫 James Cosmo
類型:驚悚/愛情
片長:110分鍾
地區:德國/英國
發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協助推廣:銀都在線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2006年11月10日(中國內地)
IMDB評分:6.0/10 (1,694 votes)
推薦指數:★★★☆
黛米·摩爾在片中飾演一名成功的神秘小說家,她5歲的兒子在家鄉因為意外而溺水身亡。一年後,在好友的幫助下,她在一處漁村小屋再次努力寫書,希望重新開始生活,但是一些不可思議的怪事卻接二連三地發生……
雷切爾·查爾森Rachel Carlson(戴米·摩爾飾)是一個成功的驚悚暢銷書作家。在經歷了5歲的兒子溺水身亡的悲劇之後,雷切爾搬到了蘇格蘭海岸的一個偏僻的小漁村居住。但是孤僻和妄想症使得她無法辨別真實和幻想世界。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雷切爾必須與如影隨形的「魔鬼」作斗爭……
Ⅶ 《To The Lighthouse》(到燈塔去)的電影下載或者是這本書的中文譯文版哪裡有高分,跪求!!!
TO THE LIGHTHOUSE簡介:The beautiful,beguiling Mrs Ramsay defines the role of wife and mother to everybody staying at her guest-house.Plain Lily Briscoe,the frustrated artist,Minta and Paul,two young lovers,and the misanthropic student Charles Tansley ,who seems purely obsessed by his dissertation,all fall under her spell,and cnnot comprehend her love for the sullen ,mercurial Mr Ramsay.Their youngest son James harbours an ardent desire to visit the Lighthouse,but he is constantly quashed by his pragmatic father.It is not until many years later,after mush tragedy and bereavement has befallen the family,that the trip is eventually undertaken.
看這個額
Ⅷ 《達洛衛夫人》和《達洛衛夫人到燈塔去》是一部作品嗎《達洛衛夫人》大約有多少字
是一本三部曲的書,達洛維夫人和到燈塔去是其中的兩部。
作 者: (英)吳爾夫(Woolf,V.) 著,王家湘 譯
出 版 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9-1 字 數: 410000 版 次: 1 頁 數: 525 印刷時間: 2003/09/01 開 本: 印 次: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6572030 包 裝: 精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小說 >> 世界名著 >> 歐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現代主義作家之一吳爾夫的三部以意識流手法創作的小說的合集。三部作品分別以吳爾夫自己、她父母和她哥哥為原型,深入人物內心世界,對其思想意識流程細細臨摹,全面再現,精煉典雅的行文中蘊含著對生命意義和存在本質的思考,優美而深刻,堪稱經典。《達洛維夫人》記敘了一個國會議員的妻子在舉辦宴會的一天里,遇見舊情人,聞聽自殺事件時的種種感悟。《到燈塔去》講述的是一個經歷戰爭的家庭中子女成長,與父母逐漸達到和諧與認同的故事。《雅各市之屋》則描繪的是一個青年人的成長經歷:求學劍橋,游歷歐洲,最後死於戰爭。這部小說在國內是首次被譯成中文。《達洛維夫人》1998年已被拍成電影。
目錄
譯序
達洛維夫人
到燈塔去
雅各布之屋
一九八八年,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布拉德伯里對弗吉尼亞·吳爾夫在二十世紀文學中的貢獻作了如下的評論:
她全部創作之豐富和成就之巨大--不僅是九部小說,女性主義文章,書籍評論和羅傑·弗萊伊傳,而且還有發表在雜志上的文章,日記以及書信,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她去世後出版的,現在還不斷出版--使她一度曾被指責為狹隘的作品變得越來越成為她的時代,她的精神世界和現代藝術思想的精髓.
這段話可以說概括了吳爾夫在文學上的成就.從她一九一五年發表《遠航》以來,讀者和評論界對她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早期主要認為她是一個反傳統的先鋒派作家,以意識流手法和創作技巧上的創新見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心理傳記派,心理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文論派,女性主義評論家,從作品的社會政治性進行分析的研究者,從現代主義創作手法入手的分析家已經用今天存在的一切文學理論從一切角度對吳爾夫的作品進行了全面的詮釋,為讀者深入了解這些難懂的作品提供了方便.
吳爾夫認為,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進行創作不能捕捉住真正的生活.她眼中的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現實是變動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像一個明亮的光輪般的人的精神世界.她的全部創作活動就是探索一種手段,以求最好地表達她所理解的這種生活,這種真正的現實.出於對生活和現實的這種獨特理解,她自然認為傳統的創作方法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反映不了事物復雜多變的本質.她認為作家必須站在作品中不同人物各自的立場上去觀察,傾聽,思考,把所得到的印象,情緒,心境,氛圍重新組織,再現出生活與現實的精神和實質.吳爾夫從個人的感受出發探索生活的價值,這使得她的作品帶上了強烈的內向性.她逐漸發展了一種靈活多變的,印象主義的,重表現思維不重表現行動的創作風格.
這次翻譯出版的吳爾夫的三部作品《雅各布之屋》,《達洛維夫人》和《到燈塔去》充分反映了她作品的特點.這三部都是意識流小說,如果說還有傳統意義上的故事情節的話,那麼情節也是簡單得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例如,《達洛維夫人》寫的是一九一九年夏季某天,達洛維夫人早上出門為晚宴購物到晚宴結束的一天的生活,這無論是在吸引讀者去讀這本書或幫助讀者去理解這部作品上都沒有什麼意義.那麼,這是三部怎樣的作品,我們應怎樣閱讀它們呢?
《雅各布之屋》是吳爾夫所寫的第三部小說.在此之前發表的《遠航》和《夜與日》是用較為傳統的創作手法寫的.《雅各布之屋》是吳爾夫第一部開始採用意識流手法的實驗作品.她不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在描寫事物時如電影中鏡頭般迅速化出化入,貫穿整個作品的是作者的觀察和思索.吳爾夫不斷變化敘述的角度,甚至創造了一些主要作用只是為了敘述他們對雅各布的印象的人物.雅各布的一生,從童年到離家去劍橋大學讀書,到在倫敦有自己房間的獨立生活,到他短暫的法國和希臘之行,以及最後在戰爭中陣亡,都是通過他留在親友心目中的各種不同印象,以及他的內心活動反映出來的.他一生留下的具體的,可觸摸的痕跡只有他在倫敦獨自生活時所住的那個房間,裡面有他的私人用品,這些遺物又在認識他的人的心中激起對他的回憶.讀者在閱讀時感到彷彿在翻閱主人公的一本相冊,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幕幕生活的橫斷面,沒有引言,沒有結語,始終捕捉不住人物的性格和特點,使人感到一種朦朧的神秘.作者在環境的描寫中往往蘊涵著象徵意義,往往用評論點出寓意,用人物對事物的觀察表現主題.一些評論家指出,在這樣一部散文詩般優美卻又含義晦澀的作品中,吳爾夫充分寫出了她對戰爭的反感.作品中充滿了對英國教育文化結構的辛辣抨擊,它使年輕人充滿了尚武思想,變成心甘情願的戰爭犧牲品;揭示了古老的所謂知識至上的最高學府如何生產著一代又一代傲視眾生的,權力和特權的接班人.
《達洛維夫人》的結構框架是女主人公克拉麗莎生活中的一天,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是達洛維夫人在家中舉行的晚會.但是讀者面前展現的遠不止她一天的所作所為,而是她的一生,她的性格和她和家人,朋友的關系.三十多年前的舊情人彼德的出現勾起了她對自己少女時代的回憶,眼前的事物使她思索自己目前的處境,老年的來臨帶來的對死亡的恐懼,客人的到來引起的對人際恩怨的回顧.除了克拉麗莎外,作者對彼德和在戰爭刺激下精神失常而自殺的塞普蒂默斯的內心世界也作了深層次的探索.通過每個人物的回憶,聯想,希望,幻滅,作者超越了時空的限制,進出於人物的內心世界.吳爾夫時而停留在某個人物身上,隨著人物的意識活動在時間上任意前後跳躍;時而停留在時間的一點上,從一個人物跳躍到另一個人物身上,展示出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人物的不同活動和思想.當作者探索一個人物的內心活動時,往往不時用各種方式暗示是誰的內心活動,以免讀者在人物自由聯想的過程中失去了線索;而當她的筆要從一個人物轉到另一個人物身上時,她往往用倫敦大本鍾報時的鍾聲先把讀者帶回現實之中,然後再轉到另一個人的意識中去.在對人物紛繁的意識的表現中,讀者能夠感覺到一條貫穿其中的主線,那就是作者對當時英國統治階級的審視.她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統治階級的愚昧,充滿了粗暴的男性至上觀念和對王室及帝國的盲目崇拜和效忠.這樣的一種社會氛圍使一些受害者絕望自殺,另一些尋求安逸,放棄了追求.
《到燈塔去》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窗口"描寫的是拉姆齊教授一家和幾個朋友在海濱度假生活中一個下午和晚上,中心是晚餐.第二部分"歲月流逝"用淡淡的幾個鏡頭和回憶,展現了這所別墅因主人在戰時無暇來度假而逐漸破敗下來,而在此期間,拉姆齊家中夫人及長女先後死去,長子也在戰爭中陣亡.第三部分"燈塔"講的是十年以後拉姆齊先生和小兒子詹姆斯,女兒卡姆乘小船去到了燈塔,實現了十年前詹姆斯的願望;畫家莉莉·布里斯科終於完成了十年前開始而因找不到感覺停頓下來的那幅拉姆齊夫人和小詹姆斯的畫.
表面看來,這部小說就像有錢有閑的中產階級的懶散的消夏生活,充滿了沒有起點也沒有結尾的社交閑談,人們對生活中一些人和事的反映,以及由此而生的聯想.沒有驚人的事件,沒有太多的活動,平平淡淡.所反映的生活現實,用小說中不止一次出現的譬喻來形容,很像坐在一列疾駛的火車中的人向窗外看去時的感覺,他看見人群,景物在窗外閃過,目光剎那間停留在某處,似乎感到看見了什麼,但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是吳爾夫心目中的現實和生活,即一個籠罩著我們的半透明的外殼.小說中的情節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如莉莉作畫,到燈塔去等,但象徵的究竟是什麼,亦即小說反映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評論家也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阿諾德·凱特爾在《英國小說導論》中提到吳爾夫這部作品時說,"要想恰當地說出《到燈塔去》表現的是什麼是極其困難的.許多評論家使用了'象徵'這個字眼,但看來在究竟什麼象徵著什麼上,他們之間極少共同看法."
以燈塔為例.戴維·戴希斯在分析了小說的各個方面之後認為,燈塔"既是個獨特的存在,又是不斷變化中的歷史的一個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到達燈塔意味著和自我以外的真實世界接觸,放棄自我的獨特性,接受客觀的現實."A.D.穆迪則認為,拉姆齊夫婦對現實的不同理解在燈塔身上達成了一致;一方面燈塔是建立在光禿的岩石上的堅實的物質存在,這代表拉姆齊先生的理性和物質的現實;另一方面從燈塔內發出的閃光象徵著拉姆齊夫人所代表的精神的現實,這是生活的本質.作者在這部小說中確實是通過拉姆齊夫婦表現了兩種現實觀,而且力圖尋求二者結合的可能.吳爾夫本人是重視物質現實在人的內心和精神上的反映的.
對吳爾夫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從評論界到讀者都有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她的作品開始出現後,一直受到評論界的關注.前面已經提到,早期評論界主要對她的現代派創作手法感興趣.從七十年中期開始,對吳爾夫的研究進入了多角度的審視階段,這與昆廷·貝爾(QuentinBell)於一九七二年出版了吳爾夫的傳記有直接關系.貝爾不僅了解吳爾夫,而且大量利用了吳爾夫從未發表過的私人材料.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隨著吳爾夫日記的編輯出版(1977-1984,五卷集)和七卷書信集的出版,特別是在吳爾夫的丈夫萊昂納德於一九六九年去世後,在夫婦二人留下的材料中發現了吳爾夫許多生平回憶片段,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她去世前不久寫的關於個人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回憶《回憶隨筆》(Sketchof the Past),後來匯編成集,這就是一九七六年出版的《頓悟時刻》(Moments of Being).同時,她的許多小說的初稿被陸續出版.她生前匿名在《泰晤士報文藝增刊》上發表的文章,經過研究者的查證匯編成六卷《弗吉尼亞·吳爾夫文集》.一九九�年,米切爾·李斯卡(MitchellLeaska)編輯出版了吳爾夫一八九七到一九�七年的日記及文章集《熾烈的藝徒》(A Passionate Apprentice).在她逝世五十年後,她的文集全部出齊.這大量"新作"的涌現,將吳爾夫的研究推入了高潮.各路評論家都在吳爾夫的研究上大顯身手.
心理傳記派評論家如魚得水.如梅法姆(John Mepham)在《弗吉尼亞·吳爾夫:文學生平》(Virginia Woolf:A Literary Life)中強調她創作的創新試驗,認為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一種不同的技巧和形式的創新,而她的每一個嘗試都是為了尋找一種反映意識和生活的新方法.她整個的創作生涯是一系列企圖解釋生活的永無窮盡的努力.他認為吳爾夫受到自己性格的不同方面,自己的不同信念和不同動力的影響和驅使,因此會時而重墨於人物的內心世界,時而描繪使人物處於特定心態中的社會文化等外部因素.她本人是重重矛盾的混合體,體現在作品中就要構成了這樣一些特點的共存:既不切實際又物質主義,既有神秘主義又有政治性,既是詩人又是社會批評家,既重事實又重幻想.
有的評論家則從社會政治角度分析她的作品,如亞歷克斯·茲沃德林(Alex Zwerdling)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的《弗吉尼亞·吳爾夫和現實世界》(VirginiaWoolf and the Real World)一書中,向認為吳爾夫的作品沒有政治性,不關心社會問題的觀點提出挑戰.(吳爾夫的丈夫萊昂納德評價妻子是"自亞里斯多德創造了'政治動物'一詞以來最不具有此特點的人",這對早期的吳爾夫評論家有很大的影響.)茲沃德林認為吳爾夫一生對社會權力結構和運作極感興趣,並受到挑戰及改革這個權力關系的願望驅使,是位社會批評家和改革者.她相信人的個體經歷是在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她力圖在作品中反映這一形成的過程.不僅是她的女權主義的文章中有強烈的社會性,茲沃德林認為她所有的小說都具有這個特點,而對她本人心理的探究和對她作品中人物主觀意識流動的超常興趣使人們忽略了她作品中這方面的豐富內容.在茲沃德林之前,美國女權主義評論家就已指出,吳爾夫畢生都是個男權社會的批評者,因此茲沃德林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吳爾夫是個社會批評者的人,但是盡管茲沃德林同意羅斯(P.Rose)在《女作家弗吉尼亞·吳爾夫生平》(Woman of letters: A Life of Virginia Woolf, 1978)中的觀點,即認為吳爾夫感情和思想的核心是她的女權主義觀念,他指出吳爾夫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決不是性別歧視所能夠涵蓋的.他在書中詳細了吳爾夫作品中的社會內容,研究她創作每一部作品時的社會歷史特點,他認為不如此則無法理解作品的真正意義.茲沃德林對吳爾夫對待階級和財富的態度也做了很有見地的分析:吳爾夫和她圈子裡的朋友--如布魯姆斯伯里的成員--認為有錢的精英家庭所起的重要社會作用是提供知識貴族,負有繼承並推進社會文明美德的責任(如對美的敏感,重視精神享受和友誼).一戰後工人運動的發展和中產階級務實觀念的流行大大沖擊了知識貴族們的理念和自負,造成吳爾夫精神上的不安,混亂和絕望.
馬克思義評論家對吳爾夫的階級態度的分析評論集中在《達洛維夫人》上.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威廉·燕朴遜(William Empson)的《作為政治諷刺文學的"達洛維夫人"》(Mrs.Dallowayas a Political Satire, 1932).燕朴遜認為吳爾夫對統治階層和對他們持批評態度的人都有著一定的同情,表現在對達洛維夫人晚會上的權貴既諷刺又羨慕的描述上.到一九七�年,特里·伊格爾頓在《流放與逃亡:現代文學研究》(Exilesand Emigres: Studies in Modern Literature)中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論點,他認為作者通過彼德·沃爾什這個人物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但同時又把他表現成一個乖僻的人.小說對英國上層階級的生活和社會習俗既批評又支持.伊格爾頓分析吳爾夫既意識到階級存在的問題,又保有上層階級的文化貴族的精神追求,因此不可能對社會問題持明確的批判態度.她所代表的是這樣的一個階層:它一方面偏離統治階級的價值觀,但又依附於它,以保持自己有錢有閑的精神貴族的生活.在她的小說中也必然會反映出這種和上層階級既有偏離又有認同的特點.霍桑(J.Hawthorn)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弗吉尼亞·吳爾夫的"達洛維夫人":異化的研究》(Virgina Woolf』s "Mrs. Dalloway": A Studyin Alienation)中指出,作者對外部世界特別是她圈子以外人們的勞動和生活的了解是片面的,因此雖然有時能看到社會弊端,卻無法為她身處矛盾中的人物找到出路.
對吳爾夫作品的評價決不是一篇序言能夠做到的.筆者只希望,讀者在讀了這篇短文後,能夠充分利用作者給我們留下的巨大的賞析空間,去欣賞這位重要的英國女作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
吳爾夫作品的魅力正在於它們為讀者留下了巨大的賞析空間.
Ⅸ 求《弗吉尼亞伍爾夫作品集套裝共6冊》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弗吉尼亞伍爾夫作品集套裝共6冊》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juldmZB04XrBaAy3DxpCgA
簡介:本套裝收錄《達洛衛夫人》 《到燈塔去》 《奧蘭多》《海浪》《弗勒希》《論小說與小說家》共6冊。
Ⅹ 《到燈塔去》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到燈塔去》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irNjIBFYcIbMTPOivaVOcA
簡介:多年來,拉姆齊一家每個夏天都會到蘇格蘭某小島上度假,並期望這些夏天永遠不會結束。對孩子們來說,小島就是人間天堂。拉姆齊教授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燈塔,卻由於天氣不好而未能如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姆齊一家歷經滄桑。戰後,拉姆齊先生攜帶一雙兒女乘舟出海,終於到達燈塔。而坐在岸邊畫畫的莉莉·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齊一家到達燈塔的時候,在瞬間的感悟中,向畫布中央落下一筆,畫出了多年縈繞心頭的影像。本書深刻地再現了記憶中逝去的幸福,通過簡單的情節探討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弗吉尼亞·吳爾夫在這部最具自傳性質的小說中,描繪了童年強烈的憧憬與歡樂,以及成人關系的復雜與變幻莫測。她以對瞬間的敏銳感知,創造了一部永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