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作家托馬期哈代的《還鄉》有沒有被拍成電影
沒有,拍成電影。
電影 還鄉 1983 中國但是不是托馬期哈代的
2. 《小虎還鄉》的電影版在哪個網站可以看到
http://www.tudou.com/
3. 貴妃還鄉再那能看到
貴妃還鄉》是一部二人轉喜劇電影,把二人轉形式用到電影里,是第一次破天荒的嘗試探索。因此,這部電影在打擊樂、板腔體、韻白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以往我國拍攝的戲曲電影有很大區別。 特色一:用蒙太奇取代戲曲舞台表演 很多戲曲電影都是先有舞台劇後,才拍攝製作電影,往往將舞台拉到電影中去了,讓觀眾感覺電影中有很大的舞台表演痕跡。《貴妃還鄉》不同之處在於沒有舞台的局限,直接創作的是電影劇本,完全是按照電影生產方式完成的,是一部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拍攝的一部故事片。 特色二:不用韻白,全用二人轉說口 一般戲曲都有韻白,使用打擊樂,這樣影片必然節奏放慢,青年人對戲曲的韻白,聽著比外語都費勁。用東北語,沒用韻白,影片語言道白上很有「精彩看點。 」 特色三:展現原汁原味的二人轉 現在,觀眾看的二人轉演出都是時尚版、娛樂版的二人轉。二人轉真正的優美唱腔、舞蹈,很少在舞台上看見。《貴妃還鄉》將二人轉的「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最優美,最原汁原味的二人轉展現在觀眾面前。只有在遼北,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貴妃 我國首部二人轉戲曲電影——《貴妃還鄉》昨日下午在鐵嶺市清河區雲松酒店舉行關機儀式。導演邢丹介紹,《貴妃還鄉》7月份完成剪接,有望在年底和廣大觀眾見面。 此片是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崔凱根據清河郎太後的歷史傳說創作而成。講述的是清朝年間,貴妃娘娘郎麗華回鄉省親期間懲治貪官的故事。影片於今年3月28日在橫店影視基地開機,4月下旬轉場至清河區蓮花山莊繼續拍攝。 本片第一次把具有濃郁東北特色的二人轉作為一個戲曲形式搬上了銀幕,填補了我國二人轉戲曲影片的空白。 該片由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電影製片廠、鐵嶺市委宣傳部、清河區委、區政府聯合拍攝。據清河區委宣傳部介紹,《貴妃還鄉》將代表我省角逐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級電影大獎評選活動。 劇組在清河區蓮花山莊完成影片中「貴妃省親」部分的拍攝工作,影片中大部分故事情節都發生在這一場景中。《貴妃還鄉》中女主角「郎娘娘」由閆學晶扮演,男主角「尚陽縣令」由潘長江扮演,其餘演員基本來自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和吉林省吉劇團。 《貴妃還鄉》的傳說 清代乾隆皇帝偶得一夢:「在奉天府開原縣一帶,出了一位頭戴金冠,手托官印,騎著黃龍馬的娘娘」。大學士紀曉嵐認為,此乃吉兆,一定要去此地找到此人,預示著皇恩浩盪已達四海。 於是,乾隆扮成商人模樣,帶著紀曉嵐,攜侍從踏上尋親之路,歷盡辛苦勞頓終於找到了夢中的開原縣郎家屯。紀曉嵐指著滿臉黃瘡的少女,驚呼:「此為娘娘。 」乾隆不信。夕陽西下,乾隆皇帝差侍從帶少女到附近的一條河沐浴。沐浴後的少女面似桃花綻放,眼若秋水流動…… 此女祖居此地,日後,乾隆皇帝為解郎娘娘思鄉之苦,陪娘娘回鄉省親,皇帝封郎娘娘的沐浴之河為清河,這就是清河地名的由來,並把清河地域加封為「汪多羅束」(滿語:富饒的河灣)。
不過網上現在還沒有呢,,再耐心等待一下吧~
4. 讓人給狗磕頭那個電影叫什麼
讓人給狗磕頭那個電影叫《貴妃還鄉》。
《貴妃還鄉》是一部二人轉喜劇電影,由邢丹指導,把二人轉形式用到電影里,是第一次破天荒的嘗試探索。因此,這部電影在打擊樂、板腔體、韻白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以往我國拍攝的戲曲電影有很大區別。
5. 求餘光中《還鄉》簡介(不是<鄉愁>!!!!)
由於餘光中15年前從香港返台後「背棄台北」而「轉居高雄」,記者初抵台北欲尋訪這位名播兩岸的詩人的計劃受到困擾。幸好報載他要到台北出席一個文學翻譯界的筆會,我們相約於他,沒想到詩人竟爽快地答應了。
采訪自然是從他的創作談起,而「鄉愁」又是雙方共同的話題,餘光中告訴記者,中央電視台剛剛與他談妥,將他的詩作《鄉愁》譜曲後作為電視系列片《閩南名流世家》的主題曲,這部電視片講述的是鄭成功後人在海峽兩岸生活的情況。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離開大陸,3年後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先後在數所大學任教,創作,也曾到美國和香港求學、工作。目前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餘種,他自稱是「文學創作上的多妻主義者」。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從21歲負笈漂泊台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於兩岸間的探親、觀光、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談到作品中永恆的懷鄉情結和心路歷程時他說,「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現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
60年代起餘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餘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鍾便寫出了《鄉愁》。」
餘光中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台;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我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餘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風光、夫子廟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中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於心中。」餘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鄉愁》是台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並為大陸同胞所喜愛。餘光中說:「給《鄉愁四韻》和《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後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詩比人先回鄉,該是詩人最大的安慰。」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1992年,餘光中43年後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談到這次對北京的訪問,餘光中說:「我的鄉愁從此由浪漫階段進入現實時期。我大陸之行的心情相當復雜,恍若夢中,我在北京登長城、游故宮,被兩岸同胞的親情所感染,寫了不少詩作,盡情抒解懷鄉之愁,因為原來並未到過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陸,鄉愁並沒有一種很對應的感覺和體驗。」
自此以後,餘光中往返大陸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鄉,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尋訪金陵大學故地,在武漢遍聞滿山丹桂,探親訪友,與大陸學子對談,對大陸自然多了一層感知和了解。
他說:「初到大陸,所見所聞,令我興奮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變小了,蘇州的小橋流水被污染了,這些讓我也產生些許失望。但此後去大陸多次,那裡的變化之快讓我驚異和興奮。」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贈他一把摺扇,問他是否樂不思蜀,他揮毫題字:思蜀而不樂。翰墨間仍飄出了淡淡的鄉愁。
他說:「玄武湖,紫金山都變了,但大學原來的校舍我還能認得出來。我接觸了許多人,他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錯。尤其是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設,魄力很大,又很踏實。」
餘光中說,在大陸的游歷也使他越來越發現,他的鄉愁是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我後來在台灣寫了很多詩,一會兒寫李廣、王昭君,一會兒寫屈原、李白,一會兒寫荊軻刺秦、誇父逐日。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都是我深厚『中國情結』的表現。」
他說:「我在大陸大學演講時朗誦我的詩《民歌》,『傳說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在場的學生和我一同應和,慷慨激昂,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感情。」
抗戰時期,餘光中隨母親逃出南京,日軍在後面追趕,他們幸得脫險,後來輾轉越南到了重慶。日軍大肆轟炸重慶時,上千同胞受難,餘光中幸好躲在重慶郊區。談起這些浩劫,餘光中說:「這些都激發起我作為中國人的民族感情。那時候,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萬里長城萬里長』,都會不禁淚流滿面。前幾年在東北訪問時,青年時的歌謠仍縈繞著我。於是寫下了『關外的長風吹著海外的白發,飄飄,像路邊千里的白楊』的詩句。」
餘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但他仍以「藍墨水的上游是黃河」來表明他的文化傳承中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說,盡管他在美國上過學,詩文中也受一些西方東西的影響,但不變的是中國文化的遺韻和對中華民族的懷思。他的作品深受《詩經》的影響,也學習過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錢鍾書的作品。他說:「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餘光中曾在文章中寫道:「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他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他說,中國文化對所有的「龍族」都有著無法擺脫和割捨的影響。談到台灣一些人企圖割裂兩岸的文化聯系,他說:「吃飯要用筷子,過端午節,過中秋節,能改得掉嗎?大家所信仰的媽祖,不也是從大陸來的?余秋雨等大陸文化學者到台灣演講引起轟動,不都說明中華文化是一脈相傳的?」
餘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蘇人,有著女性知識分子的韻味和氣息。重慶時期,兩人青梅竹馬。他們至今都保留著一個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時候講四川話。有次餘光中到四川大學演講,他徵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話演講,後來校方告訴他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就用普通話吧」,餘光中因此沒能有機會顯示他講四川話的才能。
從香港返台後,餘光中為躲避繁瑣的事務和各種交際,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盡管年過七旬,但精神矍鑠,幽默健談,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堅持工作,上課、創作、編書,樂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時被大陸報刊轉載,一些大陸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辭辛苦親自校對。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優美,緊鄰壽山風景區,南邊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貨運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灣,他的辦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餘光中面海低語:「在台北時辦公室也靠海,不過是靠著台灣東海岸,我看著太平洋有什麼意思,看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現在我憑窗而立,便可直視海峽西面,盡管身在台灣,我可以眺望對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著我的大陸。」
6. Tomas Hardy 的The return of the native《還鄉》電影,英文版,速求[email protected]
《德伯家的苔絲》大家都看過吧?它的偉大作家就是哈代,挺喜歡這個作家的...
下面附上他一生的作品...應該夠全了...
托馬斯·哈代·生平簡介
托馬斯·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於英國西南部的一個小村莊,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這里的自然環境日後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親是石匠,但愛好音樂。父母都重視對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築師當學徒。1862年前往倫敦,任建築繪圖員,並在倫敦大學進修語言,開始文學創作。
哈代的文學生涯開始於詩歌,後因無緣發表,改事小說創作。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計出無奈》問世於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說《遠離塵囂》(1874)。從此,他放棄建築職業,致力於小說創作。
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後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虛偽性。他的作品承上啟下,既繼承了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也為20世紀的英國文學開拓了道路。
7. 韓國電影《歸鄉》的導演是誰
歸鄉(韓國慰安婦主題電影)一般指鬼鄉
《鬼鄉》是由趙廷來執導,姜荷娜、崔莉主演的歷史電影,於2016年2月24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以日本慰安婦受害者姜日出為原型,講述了1943年日本侵佔朝鮮時期,14歲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們被日軍強行帶走後成為慰安婦的悲慘故事 。
網路:http://ke..com/link?url=o4KbfKRz2D0__09QmFNiU9blkta4wwE5bg0cQb7
8. 還鄉的介紹
《還鄉》是 1983年上映的中國電影,由包起成執導,吳海燕、李再揚、梁明主演。《還鄉》講述山巒重重,汽笛長鳴,一艘客輪航行在江南河道里。從西北歸來探家的肖榛在船上向遠方眺望。偶然,她與昔日的老同學朱耕相遇,引起了他們對往事的回憶....
9. 幫我找找電影《還鄉記》馬丁.勞倫斯演的喜劇
〈賊變〉也叫〈笨賊妙探〉。超搞笑的,我就是因為這部電影知道馬丁勞倫斯的。在迅雷就可以在線免費觀看。肯定會把你笑的肚子疼。你不信的話就去看看吧。還有他和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絕地戰警〉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