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分娩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分娩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2-05 00:29:45

『壹』 關於1968年的一部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戰爭與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年代:1968年

國家:前蘇聯

對白:俄語

類型:劇情/戰爭

片長:UK:401 min (video version) / UK:511 min / USA:390 min

色彩:彩色

色彩:彩色

幅面:70毫米寬銀幕電影

混音:單聲道 70 mm 6-Track

級別:Australia:G USA:Unrated

攝制格式:70 mm

洗印格式:70 mm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68年4月28日

概況介紹: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幕後製作:

耗時五年,據稱耗資一億美元(當時的價錢)的宏偉巨制,試圖極其忠實地復制托爾斯泰的長篇巨著。戰爭戲和舞會戲非常出色,但整體水準參差不齊。影片長達六個半小時,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56年的美國版雖然比這部短,但也有208分鍾,有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主演,也是以戰爭場面取勝。1973年英國BBC推出750分鍾的電視版。

電影花絮:

影片拍攝得到了蘇聯軍方的大力協助,甚至軍方試圖讓片中兵力盡量與實際戰役的參戰人數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為動用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超過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傳》,參加該片拍攝的臨時演員多達30萬人。

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電視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創下了電視台播放最長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958年,好萊塢著名製片人邁克爾·托德(Michael Todd)訪問莫斯科,他曾提議聯合拍攝本片,但遭到蘇聯政府的拒絕。

劇情簡介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於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 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貳』 凱瑟琳大帝生孩子第幾集

凱瑟琳大帝生孩子是第二十二集。

講述俄羅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的崛起,以及她和丈夫彼得三世·費奧多羅維奇的關系。

凱瑟琳10歲時被介紹給了彼得,作為歐洲皇室使用婚姻控制國家間政治聯系的工具。雖然她承認一開始覺得他很討厭,但在她滿16歲之後,兩人結婚了。

劇情:

這部傳記片聚焦年輕的凱瑟琳奪取皇位的重要時刻,她在政治婚姻中嫁給了俄國女皇伊麗莎白的侄子彼得,她10歲時第一次和彼得見面,但非常不喜歡對方。彼得給人以蒼白無力的感覺,且身體十分羸弱,年紀輕輕就沉迷於飲酒,還愛玩玩具士兵。

1762年,女皇葉麗薩維塔去世,彼得登上皇位成為彼得三世,然而他上台後執行的一系列政策引起軒然大波,凱瑟琳隨後發動政變,迫使彼得三世退位,成功登上寶座。

影片將以克里斯蒂娜·勞倫·安德森撰寫的劇本為藍本,一向具有獨立精神的凱拉·奈特莉此前拍過《傲慢與偏見》、《贖罪》等影片,如果確定出演凱瑟琳大帝,這無疑是她演藝生涯中的大事。

『叄』 是"安娜·卡列尼娜"還是"安娜·卡列寧娜"

前言

在世界文學的巍巍群山中,堪與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這幾座高峰比肩而立的俄國作家當首推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博學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展現的社會畫面之廣闊,蘊含的思想之豐饒,融會的藝術、語言、哲學、歷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學等各種知識之廣博,常常令人望洋興嘆。《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勝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制。

《安娜·卡列尼娜》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已經有五個孩子,仍和英國家庭女教師戀愛,因此和妻子多麗鬧翻,安娜從彼得堡乘車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為哥嫂調解,在車站認識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渥倫斯基畢業於貴族軍官學校,後涉足於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風度得到了多麗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與她調情,並無意與她結婚。

而深愛著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從鄉下來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傾心於渥倫斯基的吉提卻拒絕了他的求婚,她正想像著與渥倫斯基將來的幸福生活。渥倫斯基是一個身體強壯的、黝黑的男子,有著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斷的面孔。他的整個容貌和風采,令許多貴族小姐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剎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虜,他在薛傑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會上,向安娜大獻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像著渥倫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吉提眼裡,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樣的出眾:「她那穿著簡朴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帶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在舞會上……」

吉提發現渥倫斯基和安娜異常地親熱,這使她感到很苦悶。安娜不願看到吉提痛苦,勸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隨後渥倫斯基也來到彼得堡,開始對安娜的熱烈的追求,他參加一切能見到安娜的舞會和宴會,從而引起上流社會的流言蜚語。起初,安娜還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不久渥倫斯大林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

安娜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其貌不揚,在官場中卻是個地位顯赫的人物,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傾心相愛的情感,他認為:他和安娜的結合是神的意志。他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任。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卡列寧認為安娜有失檢點,迫使她提前退場。安娜無法忍受丈夫的虛偽與自私「我愛他……我憎惡你……」。卡列寧考慮了決斗但又怕死;離婚又損名譽,考慮再三最後決定「不能因為一個下賤的女人犯了罪的緣故使自己不幸」,於是他要安娜維持表面的夫妻關系。

安娜已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時,由於產褥熱而感染重病,拍電報給到邊遠省份去調查的卡列寧,卡列寧匆匆趕回,但心裡希望妻子早點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喚卡列寧的名字,請求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深受感動,原諒了她和渥倫斯基。

由於卡列寧的令人吃驚的寬厚,渥倫斯基感到自己是那麼的卑劣、渺小。安娜的愛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麼的渺茫,絕望、羞恥、負罪感使他舉起了手槍自殺,但沒有死。死而復生的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更加熾熱,渥倫斯基帶著安娜離開了彼得堡,他們到國外旅行去了。

在奧勃朗斯基家的宴會上,列文與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閡,互相愛慕。不久他們結婚了,婚後他們回到列文的農庄,吉提親自掌管家務,列文撰寫農業改革的論文,他們生活很幸福美滿。

旅行了三個月,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便她卻以名譽和兒子為代價。歸國後,她沒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館里,由於思念兒子,在兒子謝遼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無邪的謝遼沙不放媽媽走,他含著淚說:「再沒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們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舊日的親戚朋友拒絕與安娜往來,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倫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慾望和輿論的壓力所壓倒,與安娜分居,盡量避免與她單獨見面,這使安娜感到很難過,她責問道:「我們還相愛不相愛?別人我們用不著顧慮。」

在一次晚會上,安娜受到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回來後渥倫斯基卻抱怨她,不該不聽勸告去參加晚會。於是他們搬到渥倫斯基的田地莊上居住。渥倫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寧正式離婚,但她又擔心兒子將來會看不起她。3個月過去了,離婚仍無消息。

渥倫斯基對安娜越來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樂部去,把安娜一個人扔在家裡,安娜要求渥倫斯基說明:假如他不再愛她,也請他老實說出來,渥倫斯基大為惱火。一次,渥倫斯基到他母親那兒處理事務,安娜問他的母親是否要為他說親,他要安娜不要誹謗他尊敬的母親,安娜認識到渥倫斯基的虛偽,因為他並不愛他的母親。

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備自己坐火車去找他,她想像著渥倫斯基現在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跑到車站,在候車室里接到了渥倫斯基的來信,說他10點鍾才能回來,她決心「不讓你折磨我了」,她倒在疾馳而過的車輪下。

卡列寧參加了安娜的葬禮,並把安娜生的女兒帶走了。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他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和土耳其作戰,但願求得一死。

書評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安娜·卡列尼娜》的構思始於1870年,而到1873年托爾斯泰才開始動筆。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頓的時期。最初,托爾斯泰是想寫一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但隨著寫作的深入,原來的構思不斷被修改。小說的初步創作不過僅用了短短的50天時間便得以完成,然而托爾斯泰很不滿意,他又花費了數十倍的時間來不斷修正,前後經過12次大的改動,遲至4年之後才正式出版。這時,小說廢棄的手稿高達1米多!"全部都應當改寫,再改寫",這是托爾斯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顯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說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轉移,安娜由最初構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惡劣、賣弄風情,品行不端),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形象,從而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致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了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里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復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裡能提出這么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夫·托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

關於列夫·托爾斯泰,馬原有一個說法,他認為托爾斯泰是小說史上爭議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這里所說的爭議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說,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托爾斯泰的作品,但似乎無人能夠否認他作為一位傑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說家的地位。

在我的學生中間,對托爾斯泰不屑一顧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學生,依我看他的導師是一名頗有學問的俄國文學專家,不知何故,該生卻對恩師頗為不滿,提出是否可以轉到我的名下,讓我給他指導。我問他為何要更換導師,他便列舉了原導師的幾個罪狀,其中一條是:他竟然讓我去讀什麼《安娜·卡列尼娜》。可見,在這些言必稱美國的學生們的頭腦中,老托爾斯泰顯然已經是一個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對他說,導師就不必換了。因為如果我當你的導師,第一本推薦的書恐怕還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長篇小說,而且我也認為,在列夫·托爾斯泰的所有作品中,它也是寫得最好的。《戰爭與和平》也許更波瀾壯闊、更雄偉、更有氣勢,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麼純粹、那麼完美。順便說一句,列夫·托爾斯泰並不是一個出色的文體家,但他的文體的精美與和諧無與倫比,這並非來自作者對小說修辭、技巧、敘述方式的刻意追求,而僅僅源於藝術上的直覺。

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列夫·托爾斯泰塑造了許多在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倫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寧、奧布浪斯基公爵……在這些人物中,惟一一個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帶有點喜劇色彩的就是奧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無不與死亡主題有關。如果我們簡單地歸納一下,這部作品主要寫了兩個故事:其一,是安娜與渥倫斯基從相識、熱戀到毀滅的過程,以及圍繞這一進程的所有社會關系的糾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義上的展開個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開場白所顯示的一樣,作者對現實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單位而展開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種婚姻或愛情答案:卡列寧夫婦,安娜和渥倫斯基,奧布浪斯基夫婦,列文與吉提。每一個答案都意味著罪惡和災難。安娜是惟一經歷了兩種不同婚姻(愛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賦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內涵,正是這種壓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純潔的吉提相形見絀;正是這種被喚醒的激情使她與卡列寧的婚姻、甚至彼得堡習以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謝遼沙都黯然失色。

與這種激情與活力相伴而來的是不顧一切的勇氣。當小說中寫到渥倫斯基在賽馬會上摔下馬來,安娜因失聲大叫而暴露了"姦情"之時,對丈夫說出下面這段話是需要一點勇氣的,"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你高興怎麼樣把我處置吧。"托爾斯泰對這種激情真是太熟悉了,我們不妨想一想《戰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復活》中的卡秋莎,還有蟄伏於作者心中的那頭強壯的熊--它的咆哮聲一直困擾著列夫·托爾斯泰。

馬丁·杜伽爾曾認為,托爾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銳利,能夠穿透生活的壁壘而發現隱含其中的"真實"。但我卻傾向於認為,從根本上來說,托爾斯泰是一個圖解自我觀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作品,主題上的聯系十分清晰,尤其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部巨著,其中的人物、情節、主題多有雷同之處,他的觀念的疆域並不寬廣,他的素材也不豐富,但這並不妨礙托爾斯泰的偉大,正如塞萬提斯的狹隘主題並不妨礙《堂吉訶德》的偉大一樣。小說的真實來自他的智慧,敏感而浩瀚的心靈,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的誠實。維特根斯坦在讀完《哈澤·穆拉特》以後曾感慨地說:"他(托爾斯泰)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1997年4月4日出品

製片人:布魯斯·達維(Bruce Davey)。

導演:柏納德羅斯(Bernard Rose)

主演: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

西恩·賓(Sean Bean)

艾爾菲·摩里納(Alfred Molina)

莎絲琪·亞威克曼(Saskia Wickham)

劇情: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里,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蘇菲瑪索飾)艷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西恩·賓飾)。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詹姆斯福克斯飾),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

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葯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

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感傷。

劇中的蘇菲·瑪索:

《安娜·卡列尼娜》作為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傳世名作,曾五度被改編成電影。葛麗泰·嘉寶和費雯麗都曾經出演過莎翁筆下這位悲劇女主角的形象,尤其是葛麗泰·嘉寶的安娜形象更深刻留在人們記憶中,這位好萊塢銀幕「女神」創造的安娜形象成為不可逾越的世紀神話。

而這一次,蘇菲·瑪索的表演誠然出色,然後和嘉寶相比仍相形見絀。可能外形上就比較吃虧,具有東方特質的蘇菲看起來實在不像一個俄國人。其次,劇本本身的一些局限,減輕了蘇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劇性,著力在安娜的情慾上著墨,這樣一來,也限制了蘇菲挖掘角色的深度。

當然,人都有失手的時候,更何況,眾多客觀原因之下,蘇菲的表演仍具可觀性,蘇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謂不得不失。

看點:

《安娜·卡列尼娜》五度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女主角安娜的美麗芳姿和驚世愛情。本片是最新版本,而且請來法國首席美人蘇菲·瑪索扮演安娜。

相對於傳統文學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處的周圍世界對她的有形無形的束縛,而是把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與渥倫斯基一段驚世婚外孽情。

本片導演貝納·羅斯是拍宮廷感情片高手,他的《不朽情真》(又譯做《永遠的愛人》)講述貝多芬一生情史,以優美的風格獲得一致好評。

影片全部在俄羅斯實地拍攝,場景宏大,19世紀俄羅斯上流社會奢華的生活場面以及美人靚衫,都給人以視覺上的直觀美感,讓令人心動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細節烘托著,講述一個凄美無限的動人愛情故事。

『肆』 哪裡可以看俄羅斯電影巴爾干邊界

在豆瓣、迅雷、全能影視都可以看俄羅斯電影《巴爾干邊界》。

全片印象最深刻的鏡頭是前一分鍾還送妻子去醫院分娩,准備拿行李跟去的後面就被炸彈炸暈得不省人事,待到醒轉沖進醫院,燃燒的痕跡、撤退的人群,爆炸的玻璃……看到妻子沒了我的心也沉了,轉過頭來還有個小BB在哭嚎。正想說天無絕人之路,炸彈爆炸,男的也沒了,還好醫生抱著小孩一直跑,最後爆炸聲停止時兩人站在陽台上,而大半個醫院已經夷為平地。

整體氛圍非常協調,音樂節奏給人戰爭來臨時的恐懼和壓抑。唯一想說的就是女主角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多此一舉。每一個細節,音樂點,鏡頭都是用心了。國產的紅海行動,有的一比。最重要的是投資才2300萬的電影,大視覺,給人非常震撼的感觀。

『伍』 俄羅斯洛麗塔結局什麼意思

最後洛麗塔在17歲時因難產死亡,亨伯特也因為殺害奎爾蒂病死在監獄之中。

《洛麗塔》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博納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洛麗塔是博納科夫塑造的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形象,她有著令人羨慕的身材和富裕的家庭。她可以有一個完美的生活,但她卻在分娩過程中去世,年僅17歲。



影片評價

《洛麗塔》藉助各種畫面表達方式和燈光布景等闡述了人性和年齡差異帶來的困境和窘迫,很好地藉助了現代電影的技術優勢。

從對題材藝術處理的角度看,萊恩版《洛麗塔》選擇的是酣暢淋漓地渲染亨伯特的愛情悲劇。該片突出故事的悲劇主題是依靠梳理、明晰情節做到的。為了使故事內在敘事結構合理,在1962年庫布里克版本的基礎上,增添了對亨伯特的性感少女情結的追述。

『陸』 世界上生孩子最多的女人

世界上生孩子最多的女人是俄羅斯女農民瓦西里耶夫娜。

她在1725年~1765年40年間一共生兒育女27次,合計69人。這其中包括16次雙胞胎、7次3胞胎和4次4胞胎,69個孩子中有67個子女倖存下來。

瓦西里耶夫娜夫妻倆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因此在生育了這么多子女之後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正當他們不堪重負的時候,當地政府考慮到他們的現狀給予了經濟救助,因此每月都可以到政府領取救助金。

瓦西里耶夫娜:

瓦西里耶夫娜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結婚了,而且從結婚後她就開始生孩子,幾乎每年都會生,所以說在這四十年來,她一共生了六十多個將近七十個孩子,成為了世界上最能生的女人,對於這一稱號瓦西里耶夫娜並沒有表示過什麼。

很多人可能都認為瓦西里耶夫娜和她的丈夫一定有很多的金錢,不然不會生育這么多的孩子,畢竟養一個孩子的花銷就已經非常的昂貴了,更何況是六十多個孩子。其實並不然,瓦西里耶夫娜和她的丈夫都是普通家庭。

『柒』 俄羅斯生孩子福利

免費產檢、免費生產、孕期維他命保障、產後兒童醫生上門、免費葯品、孩子生產一次性獎勵,各地不同,從一萬到兩萬盧布不等,十八個月每月補助,一至兩千五百盧布不等。第二個及之後每個孩子生產後補助,各地不同,五十萬盧布上下。三個及三個以上孩子家庭享受公共場所免排隊、優惠城市交通、優惠水電服務管理。低收入多子女家庭可能獲得廉租房等。

『捌』 香港早期鬼片 影片一開始一個女的生孩子 女鬼在天花板上爬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主演: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茨岡諾夫
導演:亞歷山大·科特
類型:戰爭動作劇情歷史
看點:二戰人性年代戲歷史
時長:138分鍾
年代:2012
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語 烏克蘭語
別名:布列斯特要塞
簡介

『玖』 男人體驗生孩子,愛女人的最高級別是懂得她的不容易

近日,一則微博讓我感觸良久。

男性同胞體驗分娩鎮痛,疼成各式各樣的表情包,他們感嘆「當母親不易」,更有一名體驗者當場對老婆喊話:這輩子都對你好,要不然對不起你!

通過體驗分娩陣痛讓男性切身體會到女性生孩子所承受的疼痛,僅僅幾分鍾的體驗已是難以承受,何況媽媽們要承受連續十幾個小時分娩的陣痛。

這些男士願意親自體驗分娩陣痛,已經很難能可貴,但他們體驗的痛,對女人來說,只是冰山一角。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分娩的痛僅僅是一個開始,開奶那種撕心裂肺之痛、想吃香喝辣卻要忌口的強忍之痛、想出去瀟灑卻被孩子牽絆之痛......

女性需要承受的疼痛實在是太多了,男性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塗磊老師曾說過:一個男人要對自己的女人常有感恩和愧疚之心,因為她把她的一生和整個人都交給了你,如果你沒有做好沒有保護好她,你要時常反省。

如果此刻你的枕邊人把你捧在手心,呵護於心,那麼你是幸運的。

然而就像畢淑敏在《願你與這世界溫暖相擁》一書中說的:等著別人來愛你,不如自己努力愛自己。

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披荊斬棘,付出全部的愛為孩子保駕護航,殊不知,卻經常忽略了自己,女人要懂得愛自己,經營好自己,才更有底氣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 1 -

其實,分娩之痛又何止於幾小時的陣痛。

曾經看過一段視頻,記錄了一位媽媽順產最後4分鍾的痛苦遭遇。

這位媽媽聲嘶力竭地哭喊著,額頭上的幾縷頭發濕漉漉地聾拉著,擰緊的眉頭里流下的一滴滴的汗珠。

伴隨著急促的喘息聲,雙手用力抓住被汗水浸濕的床單,若不幸運的還會遇到大出血、羊水栓塞,撕裂、側切,甚至還會面對順轉剖的事實。

此刻陣痛、害怕的心情一齊湧上心頭。此刻旁邊的丈夫卻無能為力,畢竟這些事,只能是我們女人自己面對與承受。

當中途停歇的片刻,這位媽媽的眼眶早已泛著淚光,當她說出我要全神貫注時的堅定目光,讓我尤為感慨,哪位媽媽不是從嬌滴滴的少女變成超人媽媽。

對此我感觸頗深!

記得前兩年自己生孩子,經過一天一夜的陣痛,原以為拚命忍受便可順利生產。然而命運卻跟我開了一個玩笑,由於發燒導致胎兒胎心率太高,不得不接受順轉剖的事實。

彼時已是深夜,只有丈夫陪在身邊,一直堅持順產、手足無措的我痛下決心,用顫抖的手簽下字。剖腹產手術麻醉過後的傷口疼痛難忍,術後的按壓宮底時的慘叫聲更是刻苦銘心。

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殊不知,看似堅強的背後早已波濤洶涌。

經常看到生產完報平安的父母那句「母子平安」,總能讓我為之一振,經歷過的人才懂這四個字的分量。

經歷了大難不死的分娩之痛,便以為自己渡劫成功「飛升上神」,然而嗷嗷待哺的小娃娃的來臨,意味著又要經受哺乳的疼痛。

主持人朱丹產後復出,談起了自己母乳喂養時堵奶的劇痛。

由於寶寶含乳姿勢不對導致她乳頭經常破裂,隨之潰瘍、結痂。

在這期間仍舊需要餵奶,孩子每吸一次,她都痛得倒吸一口氣,眼淚更是直流,堵奶痛到連母親和丈夫都不忍心而勸她放棄。

可朱丹卻說;「不喂母乳,我覺得對不起孩子,我還沒到崩潰的時候,我還能堅持。」

果然,女人忍受痛苦的潛能是無限的,每個女人在這方面都是潛力股。

- 2 -

如果說女人身體上的疼痛可以忍受,那麼全年無休的痛真的是在拼盡全力地承受。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俄羅斯媽媽用手機自拍桿全稱記錄了自己帶孩子的整天的過程。

從起床開始,身邊的小人兒便形影不離,餵奶,做飯,喂輔食,連自己上廁所也是時刻跟隨者,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離開孩子視線,好不容易孩子睡個短覺,便以閃電般的速度收拾家務。

休息,是不存在的,更別說休假了。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句旁白:「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此刻爸爸們都應該迫不及待把媽媽們捧在手心,用心呵護著的吧。

然而,這些還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女人,生了孩子後就丟掉了自己。

春節回家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堂姐,蓬頭垢面,談吐粗俗,憔悴不堪,讓我震驚不已。

堂姐大學畢業後便嫁人了,生孩子後幾乎沒聯系了。好久不見她,我特別想跟她坐下來好好談談心,可她卻滿嘴都是孩子。

跟她聊天我驚訝的發現,她穿著樸素,不打扮自己,是因為她把自己打扮的錢省下來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孩子小的時候她一天24小時圍著孩子,照顧吃喝拉撒,這無可厚非。

可孩子大了,她更是把孩子當成她的工作,操心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興趣愛好, 身邊甚至連個朋友都沒有。

我突然好同情表姐,更讓我同情的是,她竟然覺得這很正常,這就是一個媽媽該有的生活。我很難想像,孩子有一天長大了,離開了她,她會變成什麼樣。

怪不得很多人都說:讓女人變老的不是生孩子,而是養孩子。然而孩子生來不是讓你受累的,而是讓你進步的。

喬·亨特·斯賓塞 在《成為簡·奧斯汀 》說:不要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目光,哪怕是愛情。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當媽媽已實屬不易,我們更應該愛自己,永遠不要失去自我,我們愛孩子,但是也不能忽略了愛自己。

因為只有愛自己,經營好自己,才會讓孩子更愛你。

- 3 -

山東青島一位39歲的二胎媽媽在陪伴孩子的期間,憑借個人的毅力實現美麗的蛻變,值得我們沉思。

各種花樣輔食早餐信手拈來,孩子吃得不亦樂乎,沒胃口是不存在的。

堅持瑜伽鍛煉,內外兼修。

獨自帶娃難免心煩意亂,她卻通過練毛筆字,讓自己修煉成溫和的氣場和耐心。

作為二孩的全職媽媽,她沒有放棄自己的成長,在無數個枯燥乏味的日子裡,她以強大的毅力,由一個鄰家女孩蛻變成了女神。

無獨有偶,一位90後媽媽,在她陪伴孩子的期間,以堅強意志力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她花了半年多時間准備筆試,三個月准備復試,考入了山東大學全日制的研究生。

在讀研期間,也通過了注冊會計師專業階段和稅務師考試。

這三年裡,孩子一直問她:「媽媽,你不用上班為什麼還這么忙?」

暫且看看這張時間安排表,值得我們思考。

或許,這些成績已經給出了答案!

《世界正在懲罰不改變的人 》一書中說: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最好的情感投資並不是找到一個潛力股男人,而是把自己當做潛力股,使勁開發。無論如何,多愛自己總是沒錯的。

永不放棄自我成長,永不止步自我進步,因為最好的親子關系,是你與孩子共同成長。

- 4 -

養兒育女之路不可怕,因為也是媽媽們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

很久以前看過《勇敢傳說》這部電影,裡面有句台詞至今記憶猶新:成為你自己喜歡的那種人,你才會愛自己,別人也才會愛你。

當你自己變得更好的時候,不僅孩子和老公愛你,全世界都會對你溫柔以待。

如果你是一位全職媽媽,那麼就現在開始把做全職媽媽變成人生最棒的升值期,用力愛自己,努力經營自己,成為更出色的媽媽、妻子和女人,更重要的是,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