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找一部電影,應該是俄羅斯的,講兩個孩子很多年沒見他們的父親,突然有一天父親回來了…
Возвращение
簡體中文名: 回歸
編劇: Vladimir Moiseyenko
導演: Andrei Zvyagintsev
主演: Vladimir Garin / Ivan Dabronrdvav / Konstantin Lavronenko
上映年度: 2003
官方網站: http://www.kino.com/thereturn/index.html
語言: 俄語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又名: 歸鄉 / 回家 / 爸不得愛你 / Vozvrashcheniye / The Return
『貳』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
『叄』 求一部經典電影影片名!
霍蘭德先生的樂章
原名:Mr. Holland』s Opus
又名: 霍蘭先生的樂章 / 春風化雨1996 / 生命因你而動聽
導演: 斯蒂芬.赫里克 (Stephen Herek)
編劇: 帕特里克.沙恩.頓肯 (Patrick Sheane Duncan)
主演: Richard Dreyfuss, Glenne Headly, Jay Thomas, Olympia Dukakis, William H. Macy
上映年度: 1995
語言: 英語
imdb鏈接: www.tt0113862.com
國家/地區:美國
類型:劇情
主要獎項:奧斯卡,金球獎
它是一部紀念教師的經典樂章。
60年代,披頭士打倒了莫扎特,搖滾樂顛覆了古典音樂。賦閑在家的音樂人霍蘭德打算挑一份空閑多的營生,一來可以養家糊口,二來還能有時間作曲。左挑右選,霍蘭德相中了教師這個行當,因為一年至少能放兩個長假。於是,他便開始了整天面對著一幫古典音樂少年的悲慘命運。
霍蘭德先生很長一個時期的使命就是讓學生們在音樂理論的高深贅論中昏昏睡倒。每天帶著誤人子弟的心情回到家中,自然也不太會有彈琴作曲的興致。學校的銅管樂隊缺乏操練,尤其是那個吹單簧管的小丫頭,一丁點兒都不能控制氣息,高分貝的噪音就數她製造的最多。為了讓耳膜多兩年壽命,霍蘭德先生只好對她進行單獨的輔導。霍蘭德老師這時候善心大發主要還是為了照顧他自己。
音樂科目考試的成績慘不忍睹,令人發狂,校長女士的苛責更令霍蘭德先生十分難堪。於是他決定改變一下,用另一種方式詮釋巴赫,讓學生看見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的聯系,告訴他的學生們搖滾樂可以和古典音樂用同樣的曲式譜寫。就這樣,巴赫和霍蘭德先生一下子和學生們拉進了距離,霍蘭德先生也開始體味到傳道的快樂。
不久傳來噩耗,霍蘭德先生的出生不久的獨子先天失聰,一個熱愛音樂的人的孩子卻沒有機會體會到音樂的美妙,父子之間可以分享的快樂因此被剝奪掉了許多。霍蘭德先生不禁憶起這幾年的經歷:原本以為教書是份清閑的工作,可以令自己省下時間作曲,原本以為執教兩年後有了一筆積蓄便可以潛心音樂創作,卻不知道哪裡來的責任心,讓自己沉陷於育人害己的泥潭,孩子的出生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快樂,雖然這是計劃外的產物,盡管這使得家庭的支出超過預算,然而,上帝竟然給了他一個天生殘障的兒子!一個一心想成為音樂家的人,他的唯一一個兒子是個聾人……不知道這是諷刺還是悲哀?
世事變遷,嬉皮的時代過去了,80年代來臨。霍蘭德先生留起了鬍子,他依舊任教,依舊沒有發表自己的作品。在排演格什溫的歌劇時,一個女學生的歌喉把他吸引住了。一時間,他陷入了深思和悸動。與其說他愛上了她,不如說他愛上了她的歌唱。回到家中,他為這個美麗的女子譜寫了一首以她的名字為標題的作品。露雲娜,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這是一首美麗的樂曲。女孩子也深深地仰慕老師的音樂才華,為他平凡的命運抱不平,竟然提出私奔的主張。一對志同道合的男女拋棄一切,遠赴百老匯,追求音樂的理想,這樣的師生戀結果本身便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在校慶的閉幕演出中,露雲娜深情款款的演唱傾訴情思,誘惑叛逃。情難禁,意相念。公共汽車站,霍蘭德先生與露雲娜道別,他給她鼓勵,給她介紹棲身的所在,但是他不能夠和她同行,丈夫、父親和教師的責任不允許那樣做。露雲娜走了,帶著霍蘭德先生的期望踏上了前往百老匯的征程。
90年代降臨,校園里遍是狂噪的饒舌樂。惹人討厭的副校長早已轉正,但是他再也沒有功夫調教那些穿著怪異的學生。霍蘭德先生鼓起了啤酒肚,泛白了胡須,在音樂創作上,他依然沒有建樹。兒子都長那麼大了,該享享清福了。學校為了節省開支,竟然取消了音樂課,霍蘭德先生百感交集,在離開這個為之服務了20多年的學校前,他想再去看一看,那留下美好記憶的音樂劇場。大門打開,他驚奇地發現這里集合著各個時代的他所指導過的學生。交響樂隊已經就緒,演奏者們等待著他們的老師登上指揮台。昔日靦腆的吹單簧管的小女孩現在已經成為了參議員,還有那麼多張熟悉的面孔。一霎那,霍蘭德先生覺得,這輩子沒什麼值得遺憾的。激昂的樂章開始了,霍蘭德先生神采奕奕,激情滿腔。他的學生已經遍布四處各方,他以他的誠摯、他的音樂打造出一顆顆善良、堅強的靈魂。這些靈魂是豐富抒情的音符,宛若天上繁星般地,構築成他自己的樂章,一部用他終生精力譜寫的樂章。
從躊躇滿志到白發蒼蒼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它向我們展示了教師為了培育下一代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和巨大犧牲。據說,本片的編劇是在一次塞車時構思出這部影片的情節的。當時,他從收音機里聽到政府將削弱教育經費的消息,不禁感嘆萬千。《霍蘭德先生的樂章》這部影片,正是獻給從事教師這項偉大職業的人們的。同時這部影片也為我們揭示了「生活正是在不經意中完成的」這樣的一個主題。在對生活的追求中,也許我們並沒有能得到最初所想要得到的東西,但我們也畢竟在其他方面有所收獲。
一名懷有高遠理想的年輕人無奈從事了一所中學的音樂教師的小角色,他的夢想使得他對自己的工作從不安心,對學生的請教也敷衍了事,而回家後他繼續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他想創作出一部流芳百世的交響樂。可是,他始終沒有獲得成功,同時,失聰的兒子更使他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渺茫,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當霍蘭德的夢想的遠去和生活的打擊使他陷入消沉中的時候,他卻發現自己真正的天地原來是自己早夕相處的教師職業,因為在這里才有自己青春的汗水,耕耘的收獲,他的學生們才是他譜寫已久夢想中的的美麗樂章。
《霍蘭德先生的樂章》創作初衷即是表達對教師職業的崇高敬意,但他沒有採用正面的贊美,而是採用了一個意栽花無心插柳式的故事,表現了教師職業的強大磁場,最後才將教師事業的偉大和人們對他們的敬意突出到了前台,這樣也使得人物的心理歷程也顯得真實可信,並且整個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在表現教師職業的同時,作者也試圖詮釋人生的真諦,在這個時代,像霍蘭德先生這樣經歷的人並不少見,影片在霍蘭德先生的夢想和現實的碰撞過程中設置了種種坎坷,使得故事充滿曲折和可視性。
影片中的音樂教師霍蘭德先生由美國著名演員理查德.德萊弗斯扮演。他的表演年齡跨度很大,從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直演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他表現的十分出色,尤其是到了老年,將一位步態蹣跚,性格執拗又充滿責任感的老人表現的絲絲入扣,讓人不由得不相信這是一名真正的老教師,理查德.德萊弗斯的出色演出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肆』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名字好像叫父親
是這個嗎 07年的電影 如果是的話留下郵箱 度娘會和諧網址 不是的話有電影海報之類的嗎
『伍』 求一部國外的電影,內容是這樣: 一個小女孩和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個智障,女孩的名字是露西,因為智障,
我是山姆 I Am Sam(2001)
導演: 傑茜·尼爾森
編劇: 傑茜·尼爾森 / Kristine Johnson
主演: 西恩·潘 / 達科塔·范寧 / 米歇爾·菲佛 / 黛安·韋斯特 / 洛雷塔·迪瓦恩 / 理查德·希夫 / 勞拉·鄧恩
類型:劇情 / 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又名: 不一樣的爸爸 /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
『陸』 求《海洋天堂》的影評
平心而論,《海洋天堂》的觀影過程就像一次長途旅行,緩慢的節奏中夾雜著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到的辛酸苦辣。一對父子,一場人生,有著生離死別卻沒有悲天嗆地的煽情,卻有無論電影拍得如何,觀眾早已被片中滲透出的平凡的人生和真摯的情感擊垮。《海洋天堂》,是獻給2010年父親節的最好禮物。
《海洋天堂》改編自真實題材,一個癌症晚期的父親和自己孤獨症兒子故事。電影大綱有點像日劇,通過對特殊人士關愛來帶動觀眾的情緒。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出,這又是一出催淚彈。李連傑的棄武從文原本是電影的一大看點,原本以為在銀幕上善於塑造一代宗師的jet會在片中利用煽情來磨練一下自己的演技,但我錯了。《海洋天堂》根本沒有煽情,李連傑也不像以前猜測的那樣「老淚縱橫」的打動觀眾。電影真正依靠的是那種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情感來真正的打動觀眾。
其實要感動一個人並不需要山盟海誓、悲天嗆地的煽情,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甚至那熟悉的背影,都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電影也是一樣。平凡的生活並不代表著平庸。就像結尾處,父親王心誠最終撒手人寰,而電影卻沒有展現父親彌留之際對殘障兒子的掛念以及兒子對已故父親的真情流露,反而直接略過這一段,直接表現父親亡後兒子的生活。單憑這一點就能看出,電影沒用廉價煽情方式,反而更加的貼近生活,也更加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文章飾演的大福,很大程度上算是中國的「雨人」,後者在達斯汀·霍夫曼的演繹下早已成為影史佳話。在這里並不是那文章這個角色和雨人相比,只是兩者在同為孤獨症的情況下,共同展現了特殊人士那種特有生活方式,也讓我們走入了孤獨症的世界。兒子在日常固定方式的生活以及對父親的依賴,種種細節都牢牢的抓住了觀眾,讓我們對這個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物更多了一分同情。由於這個人物無需承擔《雨人》中達斯汀·霍夫曼貫徹始終的核心作用,只需擔負起電影的感情的起點,對於專業演員的文章來說飾演自閉患者不是難處。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李連傑飾演的父親,身染重疾卻不忘自己孤獨症的兒子,通過日常點點滴滴的生活,以及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照料,從小失去父愛的李連傑採用質朴的表演,把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展現的淋漓盡致。片中其與高大的兒子並肩在階梯上緩慢行走的背影讓人動容,他們臉上都面帶著微笑,而觀眾此時卻體會出那種淡淡的憂傷。父親這個角色是觀眾感情出發的點,李連傑這次表演說不上轉型,但在其身上一點也見不到昔日武者的影子,反而歲月的雕琢在老李臉上留下的道道痕跡,一顰一笑更像一個極具親和力的父親。
導演薛曉路編劇出身,在講故事方面不必懷疑其能力,但在鏡頭處理和節奏掌握方面還是有所欠缺。電影整體比較鬆散,敘事過程有點偏於流水賬,對於情感的展現也是在重復。但這樣一部頗具人文情懷的片子中,導演對細節的把握卻值得稱贊。孤獨症的大福那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得以通過細節體現,包括大福在家中對電視機上的玩具狗的擺放,與結尾處獨自生活的大福前後照應,令人動容。
就是日常生活的溫馨,點點滴滴的感動。使得這部內斂的電影在不需要煽情的基礎上,以這種平淡但極具真情的方式,不僅給我們灌下了一碗足劑的心靈雞湯,也刺激了我們的淚腺。這不是那種令人放聲大哭的煽情,而是一種內心深處令人嘆服的悸動,同時眼淚又偷偷爬出的那種感受,不忍回味但又不得不回味。電影在周傑倫的一曲《說了再見》中散場,回頭望去,電影催淚指數100%,情感在這一刻得到升華。
『柒』 尋找一部俄羅斯電影,關於父子的,不是《父子迷情》。
我記得,我記得,上學的時候視聽說得時候看過
最後他們去釣魚到了個島上,那個兒子爬到了高高的塔上面,他爸爸去救他結果從上面掉下來死了
兩個孩子最後把爸爸的屍體沉入了大海
很悲傷的電影啊
叫什麼我忘了
『捌』 請問有俄羅斯電影《回歸》
有.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回歸>.一部十分優秀的影片,曾經在威尼斯榮膺兩項"金獅"獎.
俄羅斯電影40年後再獲殊榮
《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的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自40年前塔科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獅之後,俄羅斯影片一直與金獅無緣。
該片演員的表演極其到位,弟弟伊萬的扮演者、十四歲的杜布朗雷諾夫的表演成熟洗煉、富有爆發力。但不幸的是,片中哥哥的扮演者蓋林·弗拉基米爾在影片完成後的一個月不幸溺斃。當時弗拉基米爾在一群朋友的慫恿下,從《回歸》片場湖邊一座塔樓的頂部縱身跳入湖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電影中也有跳湖自殺情節。這一消息使這部影片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該片導演安德列·澤亞根索夫的第一部片首次參加國際大型影展就有這么好的成績,讓各國電影界人士都對這位年輕的導演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