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一部國外古代一個小隊幫助村民防禦野蠻人進攻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終極奇兵/第十三個勇士 The 13th Warrior(1999)
本片是根據暢銷小說《食屍者》所改編的驚悚冒險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演一位因為愛紅顏而惹禍上身,遭到流放的阿拉伯特使,他加入一個勇士團,對抗神秘的食人怪物。 我也是看到你的問答又才從硬碟里找出來看了一遍,確實是仍然有看頭。
Ⅱ 介紹部好看的外國古代戰爭大片 最好是北歐 希臘 羅馬帶有的神話色彩的
斯巴達300勇士
這部電影描述了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溫泉關之戰。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羅德里格•桑托羅 Rodrigo Santoro 飾)親率30萬大軍征戰希臘。希臘各個城邦迅速派出軍隊結成了聯軍,准備抵禦波斯軍隊的入侵。
防線的最前線設在希臘的溫泉關,此處由斯巴達城的國王列奧尼達(傑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飾)率領本城300精兵和聯軍4000餘人鎮守。由於叛徒的出賣,希臘軍隊被波斯軍隊抄到了身後形成圍剿之勢。列奧尼達為了保存聯軍實力,讓聯軍首先撤退,自己率領300精兵死守溫泉關斷後。
數以十萬波斯大軍浩浩商商蜂擁而至,自知必死的斯巴達士兵反而士氣高漲,在戰斗中爆發出驚人的戰力。整個戰爭整整持續了2天,最後列奧尼達和他的300精兵全部陣亡,而波斯軍隊則損失了20000多士兵,薛西斯一世的兩個兄弟也在此役中戰死……
帶神話的有《諸神之戰》
不堪忍受奧林匹斯眾神殘暴壓迫的阿戈斯國王亞克里斯(Jason Flemyng 飾)奮起反抗,對至高無上的神明大為不敬。在冥王哈迪斯(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 飾)的慫恿下,天神宙斯(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決定對愚蠢的人類施以懲罰。遭遇海難流落到阿戈斯的青年珀修斯(薩姆·沃辛頓 Sam Worthington 飾)是宙斯和亞克里斯的皇後生下的半神,他親眼目睹哈迪斯所施下的恐怖神跡,並得知哈迪斯將釋放北海怪獸克拉肯懲戒世人,除非亞克里斯將美麗的公主安德魯美達(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Alexa Davalos 飾)作為犧牲獻給眾神。在女神愛娥(Gemma Arterton 飾)的點撥下,珀修斯知曉了自己的身世與使命,於是決定啟程殺死北海怪獸並摧毀哈迪斯的陰謀……
本片根據希臘神話傳說改編,也是20世紀80年代同名影片翻拍版... (展開全部) 不堪忍受奧林匹斯眾神殘暴壓迫的阿戈斯國王亞克里斯(Jason Flemyng 飾)奮起反抗,對至高無上的神明大為不敬。在冥王哈迪斯(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 飾)的慫恿下,天神宙斯(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決定對愚蠢的人類施以懲罰。遭遇海難流落到阿戈斯的青年珀修斯(薩姆·沃辛頓 Sam Worthington 飾)是宙斯和亞克里斯的皇後生下的半神,他親眼目睹哈迪斯所施下的恐怖神跡,並得知哈迪斯將釋放北海怪獸克拉肯懲戒世人,除非亞克里斯將美麗的公主安德魯美達(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Alexa Davalos 飾)作為犧牲獻給眾神。在女神愛娥(Gemma Arterton 飾)的點撥下,珀修斯知曉了自己的身世與使命,於是決定啟程殺死北海怪獸並摧毀哈迪斯的陰謀……
本片根據希臘神話傳說改編,也是20世紀80年代同名影片翻拍版本。
Ⅲ 有什麼好看的大型戰爭古代片
古代的,推薦《天國王朝》,《斯巴達300勇士》,《角鬥士》,《勇敢的心》,《亞瑟王》,《特洛依》等,場面都很宏大的。
近代的有《解放者》,《滑鐵盧戰役》等,那種漫天白煙的感覺也很不錯。
一戰的比較少看到,近期有個《空戰英豪》不錯。
二戰就比較多了,美國的電影《拯救大兵》,《兵臨城下》,《風語者》,《珍珠港》,《父輩的旗幟》,《紅色警戒》,《不列顛空戰》,《中途島戰役》等都很好
U-571 從海底出擊 隆美爾傳 孟菲斯美女號 壯志凌雲 倫敦上空的鷹 現代啟示錄 馬爾他攻防戰 雷瑪根大橋 紅一縱隊 雷霆戰將 星星敢死隊 紅色警戒 血染雪山堡 倫敦上空的鷹 百戰雄獅 633轟炸大隊 大逃亡 鐵十字勛章 帝國的毀滅
還有一部經典的電視劇《兄弟連》
Ⅳ 《長城》熱映,古代到底怎樣攻城與守城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刀匠老劉weixin:Lqbj689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公眾號:LBQYJS
Ⅳ 有強人推薦一下再現歐洲古代戰場的電影么
1.《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強烈推薦)
護戒使者在征程的初期,被半獸人追殺得心力皆疲,損兵折將也自然難免,一度被魔戒迷亂了心智的岡德攝政王長子波洛摩,在護戒使者最危險的時刻,以無比的勇氣擋住了強獸人的瘋狂追擊,用自己的血肉與生命,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武士。
縱觀整部電影,前面追擊的強獸人只能算散兵游勇,從迎戰狼騎兵開始,護戒使者才開始真正遇上半獸人正規軍。當漫山遍野的狼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洛翰的殘余騎兵時,電影著重表現的,並不是大場面的殺戮,也不是精彩的特效,而是這一些老弱殘兵所體現出的勇氣與信仰。
赫爾姆斯峽谷防禦戰是電影中實力相差最懸殊的一次防禦戰,也是電影的重中之重。電影花費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表現這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殘酷戰斗,當城牆被炸開、當前來支援的精靈全軍覆沒、當守城的人類一一被屠殺殆盡,此時的觀眾多半已陷入了絕望,但英雄沒放棄希望,一直到黎明,終結黑暗的最佳時刻。當岡德夫帶領伊奧摩的援軍從山坡上雷霆萬鈞地沖入強獸人軍隊時,導演恰如其分地為這一些象徵光明與希望的騎兵加入了無數道耀眼的陽光作為背景,正義的力量 ,從此將戰無不勝。
樹精在電影中是一個與世無爭的民族,但並不代表樹精就是任人宰割的弱勢群體,面對半獸人的屠殺,樹精爆發出了無與倫比的智慧與驚人戰鬥力,在埃辛格要塞摧枯拉朽的進攻,讓郁悶了很久的觀眾大呼過癮。
巴拉諾平原的正邪大對撞,一次讓血液沸騰的偉大戰役,巴拉諾平原是通往王者之都的必經之地。惡魔的二十萬軍隊把王者之都圍得跟鐵桶似的,人類武士無論是要突圍出城,還是援軍要與城中武士會合,都是難如登天。惡魔這一次圍攻可謂志在必得,隊伍中不僅有二十萬充當炮灰的半獸人,還有猛獁與蜿龍,但人類的「背山一戰」也不是吃素的,王者之都不僅有忠誠衛兵,還有從洛翰趕來的勝利之師,更有阿拉貢從死亡峽谷拉回來的幽靈軍隊。為了中洲的前途,人類武士即使力量懸殊,也絕不退縮。
2.《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 (推薦)
電影講述的是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的故事,鐵匠巴利安在妻子自殺後不情願地加入了十字軍,當他隨著十字軍東征來到耶路撒冷後,深深地被當地陌生而奇特的文化吸引。塞爾柱突厥的蘇丹撒拉丁率領軍隊很快來襲,他們發誓要奪回心中的聖地,巴利安帶領耶路撒冷的居民抵抗侵略,而在戰爭的閑暇時間,巴利安還與總督的女兒希比拉發展一段所謂「戰爭時代的愛情」。
3.《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西元1429年,英法戰爭如火如荼際,少女貞德對外宣稱自己已獲得上帝的指示。法國當時的儲君查理,在岳母的鼓吹下,接見貞德,並同時將大批軍隊交由貞德指揮,一時之間,貞德所帶的軍隊戰無不克,儲君也如願加冕成為真正的國王,但在他登基後,不再支持貞德,在缺乏援兵的情況下,法軍節節敗退,貞德被指為女巫,最後被處以死刑活活被燒死,五百年後,梵蒂岡教廷為貞德平反,冊封為聖女,平復五百年來的冤屈。
4.《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亞歷山大大帝生於西元前356年,為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之子,是歷史上第一位征服歐亞大陸的著名帝王。亞歷山大自幼聰穎過人,曾受教於大師亞利斯多德,稍長即被授予首府總督之職,並以平定山賊有功而任命為馬其頓軍隊統帥,隨父橫掃希臘城邦之亂。
西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亞歷山大繼任王位並繼承菲利普遺志,率領希臘聯軍進攻波斯帝國,關尼卡卡一役大敗波斯帝國並直入小亞細亞攻佔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崩潰,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被殺,又進軍埃及,又越過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因軍士思鄉被迫退回。亞歷山大融合東西文化,鼓勵民族間通婚,並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將希臘思想律法散布各地,開創希臘化時代文化,死時卻年僅三十三歲。
電影最大戰役就是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於西元前331年春,在高加米拉的大決戰。據說,大流士三世徵集了由波斯人、印度人、巴比倫人、希臘人等等超過二十個民族的軍隊,步兵幾百萬 、騎兵四萬、二百輛戰車與少數戰象的軍隊。與之相比,亞歷山大的軍隊人數就少多了,只有四萬步兵與七千騎兵,但亞歷山大更擅於布陣,他根據慣用的部署方式擺出空心大方陣,將波斯軍隊全線潰退。經此一役,波斯軍隊被殺數萬人,而馬其頓軍隊只損失幾百人,從此馬其頓軍隊所向披靡,佔領了整個波斯帝國。
5.《特洛伊》Troy (強烈推薦)
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耳與二王子帕里斯在到訪斯巴達的時候,遇見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海倫,因為被海倫美色吸引,帕里斯半擄半搶地將海倫帶回特洛伊。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向他的哥哥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求助,隨後阿伽門農成功邀請到當世的武士阿基里斯,領幾千艘戰艦,十萬軍隊千里迢迢渡海攻打特洛伊。由於斯巴達是希臘的領土,因此這一場持十年之久的戰爭主要是希臘與特洛伊之間的戰爭,最後希臘憑一隻巨型木馬智得特洛伊。
第一場大戰役是希臘軍隊在特洛伊的搶灘登陸,阿基里斯真是膽大非凡,率領幾十名士兵一馬當先沖上岸去,與特洛伊士兵打得難解難分。這一次戰斗也是阿基里斯與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耳的第一次遭遇戰。
希臘軍隊與特洛伊軍隊最大一次規模的正面沖突,特洛伊軍隊靠著城牆的優勢與弓箭手的遠距離進攻,暫時擊退了希臘軍隊。
阿基里斯與赫克托耳註定將成為生死之仇,本來阿基里斯已打算退出戰爭,回到希臘,但在這一次特洛伊的海灘反擊戰中,由於赫克托耳錯殺了阿基里斯的表弟,從此結下了梁子。
6.《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
日本出版界巨子角川春樹親自導演的古裝戰爭巨制,在加拿大拍攝的外景重現了日本戰國時代兩軍對壘的氣勢與格局。劇情描述上杉謙信在武將輔佐下,滅兄成為越後國國君,並以無敵的騎兵團威震四方,有「越後之虎」的稱號,而在群山環繞中的甲斐國國君武田信玄同凱空窺越後國豐饒土地,施計賄賂上杉謙信的文臣武將,上杉謙信囚禁了叛將的妻女卻不忍心取二人性命,因其上杉篤信佛教而不忍殺戮,但命運卻逼使他與武田信玄展開長達十二年的爭霸戰。電影在劇情闡述方面較復雜,對不黯日本戰國歷史的觀從形成一個負擔,但在製作上不惜工本,服裝布景攝影都美侖美奐,作戰場面亦精彩可觀。
電影中最大的一場戰役描述的就是第四次川中島合戰,這一次合戰的起因大致是這樣的,西元1553年,由於「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信濃國強勢,很多豪族的領地都被武田信玄搶奪而去,被迫離開家園的他們不得不來到越後請求上杉謙信的援助。上杉謙信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為實現他的承諾,在隨後的十一年間,上杉謙信五次出徵信濃國的川中島,與武田信玄展開了激戰,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川中島合戰,這其中以第四次的川中島合戰最為慘烈。
7.《亞瑟王》Who Was King Arthur
與他的圓桌武士一樣,亞瑟王相信一旦羅馬帝國從不列顛撤軍,將會給不列顛帶來無窮的災難與混亂。雖然信仰基督教的亞瑟王想回到羅馬為自己虔誠的信仰盡微薄之力,但他意識到他的首要任務是使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圓桌武士獲得自由並告老還鄉。
在亞瑟王解放圓桌武士前,他們必須完成羅馬帝國交與他們的最後一項任務,深入宿敵佔領區域完成一項神聖的使命。亞瑟王與圓桌武士遭遇到他們的宿敵,魔法師梅林與凱爾特族。亞瑟王與圓桌武士深信這一些凱爾特族是不列顛的靈魂,幾個世紀來一直深受羅馬帝國的摧殘。如今,羅馬帝國一旦撤離,沒了亞瑟王與圓桌武士的幫助的凱爾特族面臨大舉入侵的撒克遜族將毫無抵抗的力量。
在梅林與美麗並勇敢的桂尼維亞的循循善誘下,亞瑟王漸漸找回了自己的力量,逐漸背離羅馬帝國,並開始編織「成為這一片土地的王者」的夢想,歷史被永遠的改寫了。
驚心動魄的情節,令人屏息的戰斗場面與偉大的歷史背景成就了這一部空前絕後的電影。
電影的最後一役讓亞瑟王踏上了統一不列顛大業的光輝進程,城門口的軍隊混戰殺得震天撼地,暗無天日。那一種磅礴氣勢,驚心動魄的氣勢讓觀眾經受了一遍冷兵器時代恢弘戰爭的洗禮,看來這一些幕後製作高手的能力還真不是蓋的。
8.《角鬥士》Gladiator (推薦)
西元180年,羅馬帝國皇帝馬庫斯.奧里利烏斯率羅馬軍隊北上征戰至多瑙河畔,與日耳曼人兩軍對壘。呼嘯而來的羅馬騎兵,黑壓壓的裝甲步兵,投射器發射的火球,弓箭射出的火箭,燃燒的森林,兵器擊打在盾牌與肉體上的悶響,讓觀眾熱血沸騰。馬庫斯.奧里利烏斯對外宣稱他希望立羅馬軍隊中最有威望的將軍馬克西姆斯為自己皇位的繼承人,這一表態立即引起了馬庫斯.奧里利烏斯的兒子卡默多斯的強烈不滿。權欲熏心的卡默多斯竟然軾父篡位,並下令殺死馬克西姆斯。
馬克西姆斯潛逃埋名,被迫成為競技場中用性命的搏殺來娛樂觀眾的角鬥士,他本身豐富的作戰經驗使他逐步成為最著名與最受歡迎的角鬥士之一。
為了向剝奪自己自由與家庭幸福的邪惡的卡默多斯復仇,馬克西姆斯開始用自己的聲名與角鬥技術引導羅馬帝國的人民起來推翻暴君。
卡默多斯終於發覺了馬克西姆斯向他發起的挑戰,決定與馬克西姆斯展開一場一對一的生死角斗,馬克西姆斯強忍著傷痛,終於將卡默多斯殺死,自己也身受重傷而死去。
9.《勇敢的心》Braveheart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格蘭軍隊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與武術。光陰似箭,英格蘭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格蘭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貝拉是一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一道法令會讓英格蘭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威廉.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格蘭軍隊無理搶去,並遭殺害,威廉.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格蘭士兵宣布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威廉.華萊士聯盟。威廉.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格蘭軍隊,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一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與國家前途擔心。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格蘭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與平等,只想以收買威廉.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格蘭王匯合了愛爾蘭軍隊與法蘭西軍隊共同包圍威廉.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威廉.華萊士。大軍壓境下,貴族慌作一團,威廉.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格蘭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威廉.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個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中。英格蘭王再次提出和談。威廉.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威廉.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格蘭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威廉.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格蘭王臨死前,她告訴英格蘭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一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格蘭王。
威廉.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著為威廉.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威廉.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格蘭軍隊。
威廉.華萊士的軍隊第一次大規模地與英格蘭軍隊正面交鋒,他們幾乎沒任何武裝可言,面對對方的弓箭手與全副武裝的騎兵及步兵的輪番攻擊,他們幾乎只能用肉搏這一種最原始的方式與之抗衡,終於是信念支持他們贏得了這一場戰役。
這是較傷感的一戰,威廉.華萊士在此戰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指揮才能,如果大家能同心同德,本也可以取勝,但他的得力干將已被英格蘭王收買,並在戰場上將他出賣。看著兄弟一個又一個倒下,看著威廉.華萊士獨自一個人去追被重重保護的英格蘭王,悲涼之情由然而生。
10.《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
電影講述的是西元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之即,一名即將新婚的英國貴族軍官哈利在開赴北非前一晚決定退役。他的未婚妻與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恥辱與藐視的四根羽毛,這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自由、祖國、榮譽、激情」。為了挽回名譽,哈利喬裝成一個阿拉伯人,秘密前去挽救那一些將他視為膽小鬼的人的生命。經典的戰斗展現的就是他朋友所在英國軍隊在沙漠中誤中埋伏,其小型方陣被敵人從四個方向同時圍殲的過程。
Ⅵ 外國大型古代戰爭電影
澳洲亂世情
Ⅶ 有沒有那種以一敵百的那種古代戰爭電影
斯巴達300勇士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國國王王薛西斯一世(羅德里格·桑托羅)統率五十萬大軍(號稱500萬之眾)、戰艦千餘艘,大舉進攻希臘。並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還向希臘各城邦發出勸降書,希望小邦們不戰自降。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達城。結果,薛西斯的使者在眾多希臘人的反抗熱潮中吃盡了苦頭。此時,為了抵禦強敵,勇猛的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傑拉德·巴特勒)親率由各處集結而來的希臘聯軍約七千人,率先趕到溫泉關,扼守住地勢險要的關隘之地。
另一方面,已經在激烈的海戰中消耗甚大的波斯軍隊,顯然已經無法在兩天內在陸戰中組織起什麼強烈的攻勢,因此,兩軍的短兵相接並未一觸即發。但兩天後,狡猾的薛西斯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偷襲關後,措不及防的希臘守軍很快就被擊潰。為保存實力,列奧尼達斯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命令希臘聯軍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實力。自己親率三百名斯巴達勇士殿後。與洶涌而至的數萬波斯軍展開了血腥的殊死搏鬥,最終,這三百位勇士全部戰死,也讓波斯軍隊在攻破溫泉一戰中關付出了兩萬人死傷的慘痛代價……
《投名狀》
《三國之見龍卸甲》
Ⅷ 著名的城市攻堅戰請大家推薦一下,還有古代城池攻防戰的著名戰役也請大家幫個忙,謝謝。
諾曼底登陸戰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地點:法國諾曼底
行動代號:霸王
參戰方: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
納粹德國
戰區地圖
指揮官
盟軍: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特拉福德·雷-馬洛里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 (第7集團軍)
雙方兵力:
盟軍:2876,000 (7月25日)
德軍:1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人陣亡, 1016,000 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 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 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 陣亡, 67,060人 受傷,198,616人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登陸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六十多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朴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盟軍的准備
[編輯本段]
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作戰),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里。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欺騙
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 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里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同時,還找到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叫詹姆斯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以為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前訓練,由於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復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進攻計劃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里,縱深100公里。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游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里斯。
海軍的參與
海軍編為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1、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2、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德軍的准備工作
[編輯本段]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於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空降
[編輯本段]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佔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斗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餘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於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斗。82師在6日早上佔領了聖-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里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登陸作戰
[編輯本段]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里,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釐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於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里。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搶救雷恩大兵》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里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里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於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以已經極為嚴峻,於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桿偽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沖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羅傑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於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於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德軍反應
[編輯本段]
在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登陸之後
[編輯本段]
在盟軍登陸後,在七天里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時間表
[編輯本段]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底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霸王行動或大君主行動)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佔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斗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里維埃拉的美法聯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佔巴黎
影響
[編輯本段]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 ,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後。以便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推薦書籍:《兄弟連》《諾曼底登陸》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周年慶祝儀式。
諾曼底戰役題材影視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香港譯為《碧血長天》),一部由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和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電影,1962年出品。
《雷霆救兵》(Saving the Private Ryan,香港譯為《雷霆救兵》,台灣譯為《搶救雷恩大兵》),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電影,1998年出品。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香港譯為《雷霆傘兵》,台灣譯為《諾曼底大空降》),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監制,HBO製作的美國電視劇,2001年出品。
Ⅸ 求一部關於城堡防衛的電影
從線索來看,在最後一段城堡被投石機砸塌了這個情節,我基本判定是2005年的史詩電影《天國王朝》。
這一張劇照正是這一幕發生的前後。
劇情簡介:
十字軍將領高德弗雷(連姆·尼爾森飾)率部隊返回耶路撒冷途中,巧遇痛失妻兒的法國鐵匠巴里安(奧蘭多·布魯姆飾),意外認出巴里安就是自己素未謀面失散多年的私生子。巴里安此時正飽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和仇恨,而且還背負著殺人重罪,在幾經波折的無奈之下,他選擇追隨生父返回耶路撒冷加入十字軍,積極練習劍術,讓自己成為一名出色的騎士。憑著個人才華,巴里安得到了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愛德華·諾頓飾)的青睞及重用,外表俊朗、性格堅毅的他還博得了公主希比拉(愛娃·格林飾)的愛慕,但同時也招致她丈夫的妒忌。一直頑疾纏身的鮑德溫國王因麻風生命垂危,但他仍惦念著基督教徒和回教徒之間不斷的沖突和戰爭,為了確保雙方能夠和平共處,鮑德溫派遣巴里安前往雙方聚居的邊防駐守。鮑德溫國王不久病逝,耶路撒冷的王位由希比拉的丈夫繼承,此時耶路撒冷與埃及紛爭正起,好戰的新國王竟然盲目對埃及宣戰,但雙方的實力卻相差懸殊,就在耶路撒冷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已經在戰場上日漸成熟起來的巴里安受命於危難之間,他終於悟出了國家和平與個人感情的真諦,要誓死捍衛耶路撒冷的「天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