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國外電影標志性人物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國外電影標志性人物

發布時間: 2022-07-10 10:52:13

⑴ 世界十大著名導演

作為一個喜歡電影的同學,我來說一下我心目中能排上世界十大著名的導演。

1.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代表作有《指環王》系列,《霍比特人》系列等等。

對,就是他,這個「愛放鴿子」的導演吳宇森,如果不是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好萊塢大片《碟中諜2》居然是一個華人導演的,吳宇森導演的暴力美學,那才是真正的暴力+美學,據說就連昆汀都是他的粉絲,由此可見吳宇森的地位。

碼字不易,喜歡的小夥伴給個贊吧。

⑵ 美國比較有名的電影明星有哪些

美國著名的影星有:李小龍、伊麗莎白·泰勒、凱瑟琳赫本、克拉克蓋博、馬龍·白蘭度。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順德均安鎮。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電影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他在香港的4部半電影3次打破多項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他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
伊麗莎白·泰勒,美國著名電影演員,她被譽為是世界影壇上不可多得的瑰寶,被看做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具有好萊塢色彩的人物,一度為好萊塢電影女王,尤其以一雙漂亮的紫羅蘭色眼睛聞名於世,被譽為「世界頭號美人」。縱橫好萊塢60年,並且憑借《青樓艷妓》和《靈欲春宵》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另以《埃及艷後》成為史上第一個片酬百萬美元的演員,被譽為「好萊塢的常青樹」。她與理查德·伯頓的愛情更讓她成為風雲人物。1999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2000年被封為爵士。2011年3月23日因多年病魔纏身而去世,享年79歲。
克拉克·蓋博,1901年2月1日—1960年11月16日)美國好萊塢著名男演員,上世紀最偉大、最具有影響力的巨星,冠以電影皇帝的稱號。1932年,一部《紅塵》使他得以躋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1935年憑借影片《一夜風流》奪得第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1939年,主演《亂世佳人》引起巨大轟動,該片被稱之為熒幕上永恆的經典。他是好萊塢一個神話式的人物,集中地體現了獨特的美國式的魅力。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是《不合時宜的人》,拍完後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一生正如自己所描述的:「我曾走運,並很有體會。」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
第7名。
馬龍·白蘭度,美國好萊塢影壇巨星,上世紀最偉大、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演員之一。自然、完美而獨特的演戲風格使他成為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1950年主演影片《男兒本色》縱身好萊塢,從而嶄露頭角。之後憑借影片《慾望號街車》的巨大成功而一舉成名,迎來其事業巔峰。後來的《薩巴達萬歲》、《愷撒大帝》、《碼頭風雲》、《教父》等經典之作更使他一躍成為好萊塢最具號召力的影星。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4名。
凱瑟琳·赫本( 1907年5月12日—2003年6月29日),美國著名電影女演員、最具傳奇色彩的電影巨星。她被公認為是美國電影與戲劇界的標志性人物、好萊塢的傳奇;被譽為「凱瑟琳陛下」、「好萊塢常青樹」,保持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獲獎數的最高紀錄(四次);12次奧斯卡女主角獎提名,很長一段時間內亦是最多提名記錄的保持者(後被梅麗爾·斯特里普超過)。美國電影學會將赫本評為美國電影史百年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一名。凱瑟琳·赫本也因其機敏風趣、舉止高雅、桀驁不遜的個性,深受觀眾與影評人推崇。

⑶ 「法國新浪潮電影標志人物」,安娜·卡里娜為何能獲此殊榮

因為安娜卡里娜她拍了非常多好的電影,給觀眾留下了很多非常經典的角色。像《女人就是女人》、《隨心所欲》、《法外之徒》,這些電影它都是在法國的電影史上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安娜卡里娜也憑借著《女人就是女人》獲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後的殊榮,這對於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演員來講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長得又好看又有實力的女演員是難能可貴的,我覺得她真的是完全可以代表法國的女演員,她足夠的優秀,足夠的有能力去勝任這個稱號,這么優秀的一位法國女演員去世的其實也挺令人惋惜的。

⑷ 美國經典電影人物除了美國隊長還有什麼多多益善!

雷神托爾、X戰警、超人、綠巨人、變形金剛、鋼鐵俠、蜘蛛俠、蝙蝠俠、夜魔俠、綠燈俠、G型神探、貓女、懲罰者、神奇四俠,這些都是漫畫改編的

真人版的,比如
《碟中諜》里的伊森亨特、
《加勒比海盜》里的傑克·史派羅船長、
《哈利波特》里的哈利波特、伏地魔、
《諜影重重》里的傑森伯恩、
《007》里的詹姆斯邦德、
《終結者》里的T-800、
《虎膽龍威》里的約翰麥克萊恩、
《第一滴血》里的約翰蘭博、
《星球大戰》里的天行者、尤達大師、西迪亞斯、
《洛奇》系列裡的洛奇、
《教父》里的維托柯里昂、邁克爾柯里昂、
《羅馬假日》里的安妮公主、
《佐羅》系列電影里的佐羅、
《阿甘正傳》里的佛瑞斯·甘、
《埃及艷後》里的克麗奧佩托拉七世、
《勇敢的心》里的華萊士、
《修女也瘋狂》里的迪勞麗絲、
《黑客帝國》里的尼奧、特工史密斯、墨菲斯、
《指環王》里的甘道夫、精靈王子、阿拉貢,
《生化危機》里的艾麗斯,
《與狼共舞》里的鄧巴
《沉默的羔羊》里的漢尼拔
《巴頓將軍》里的巴頓將軍
《殺手裡昂》里的里昂
《V字仇殺隊》里的V
《金剛》里的金剛
《人猿泰山》里的泰山
《古墓麗影》里的勞拉
《電鋸驚魂》里的面具玩偶
《驚聲尖叫》里的面具殺手
《刀鋒戰士》里的刀鋒戰士布雷德

這些就不算少了吧?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很辛苦的

⑸ 安娜·卡里娜堪稱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標志人物,為何她能獲得這么高的評價

當你看過她演的作品之後就知道為什麼她能夠獲得這么高的評價了。她的作品是有血有肉有內涵的作品,她的作品是百變的作品,她的作品是她的心血。

一個自身比較努力的人,再加上戈達爾的精心配合,終於成就了一個完美的安娜·卡里娜。也讓安娜·卡里娜成為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標志人物。

⑹ 為什麼James bond 是標志性人物

英國軍情六處,特工代號007,以詹姆斯邦德為主角,西方電影人,拍了一系列的特工類電影,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以上,風靡全球。所以是標志性人物,一提到他,就是特工,間諜。

⑺ 國內外電影中的角色,你喜歡哪一個

我喜歡《復仇者聯盟3》里的斯塔克 ,斯塔克和滅霸一對一敗北被滅霸一刀刺穿的時候,忽然讓我覺得,他一個平凡人的身軀,終於扛不住了,那一身高科技,一件件被打壞,拳拳到肉的滅霸,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的花拳綉腿都不值得一提,雖然鋼鐵俠的技能很帥很炫,也是扎扎實實的攻擊,在滅霸面前有一戰的力量,但是看著就知道不是一個檔次的,奇異博士最終還是拿出了時間石,換取了鋼鐵俠一命。

⑻ 電影上世界上重要的電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國表現主義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⑼ 荷蘭電影的代表人物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蘭電影導演。1898年11月18日生於奈梅亨 ,1989年6月28日卒於巴黎。1927年創辦荷蘭第一個電影俱樂部。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制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拍攝大量紀錄片。1989年底 伊文思在巴黎去世。
在世界電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稱為紀錄電影的先驅,與美國的羅伯特.弗拉哈迪、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和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並稱為四大紀錄電影之父。
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制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在世界各地拍攝紀錄片 ,如紀錄比利時煤礦工人大罷工的《博里納日》、反映西班牙戰爭的《西班牙土地》、表現中國抗日戰爭的《四萬萬人民》和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你的敵人:日本》等 。戰後,在蘇聯、波蘭、巴西、中國、法國、義大利、馬里 、古巴、越南等國拍攝了大量紀錄片,如《塞納河畔》、《愚公移山》等。由於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飛行的荷蘭人」之稱。1946年因拍攝澳大利亞工人拒絕為荷蘭船隻裝卸武器的影片而被荷蘭政府禁止出入荷蘭,禁令直到1966年才撤銷。1955年獲得世界和平獎金,197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稱號 ,1986年又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伊文斯同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珍視中國為他的「第二故鄉」。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應邀先後擔任新影廠和文化部顧問,通過講學和實踐,協助我國培養了一批新聞紀錄電影人才。同時在我國拍攝了《早春》、《愚公移山》等紀錄片,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和社會的一個方面。80年代後,伊文斯在中國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風》。 馬林·戈里斯(MARLEEN GORRIS,1950—): 是荷蘭少見的風格細膩、詩意的女性導演,她所拍攝的代表作被公認為是1994年的《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和1996年改編自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同名小說的《達羅威夫人》。前者以哲理而幽默的視角將人世間不同類型的感情一片打盡;不僅將女性之間的友情和愛情刻畫得細致入微,而且將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述得極富詩意,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這樣的場景: 每逢月圓之夜,樓上的女瘋子就發出有節奏的吼叫,而樓下的男教徒則默默傾聽;當女瘋子棄世而去時,男教徒也悲傷地隨她而去;更感人的是他們的墓誌銘:「他們生前從未同床,死後卻同墓。」而《達羅威夫人》被公認為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改編弗吉尼亞·沃爾夫小說的電影,戈里斯充分把握了小說家的意識流精髓,將一個中年婦女在一天內的復雜思緒表達得清晰而准確。
作品年表
(1)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2
(2) 《破碎之鏡》(BROKEN MIRRORS), 1984
(3) 《最後之島》(THE LAST ISLAND), 1990
(4) 《關於一條街道的故事》(TALES FROM A STREET),1992
(5) 《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1994: 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6) 《達羅威夫人》(MRS DALLOWAY),1996: 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7) 《隨我去西方》(COME WEST WITH ME),1998

⑽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10)國外電影標志性人物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