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立體照片拍攝有哪些小竅門
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其實很簡單,對於一個近似靜止的景物或人物時,用一個相機即可。拍攝者可以將照相機放在靠右眼的位置先拍一張,然後向左平移6到7厘米,再拍一張。這時相機不轉動,平移時高度也保持不變。
其實也可以這樣:拍攝時自由站立,雙腳略為分開,將人的重心先放在右腳上拍攝一張,然後再將重心移到左腳上拍攝第二張,這樣移動的距離也大致等於六七厘米。
不過,當要拍遠處的景物時,橫移的距離也需要適當地增加,比如在3米遠近的地方,橫移距離即可增加到10厘米左右。如果更遠,就再增加一些。
對於運動的場景或人物,一個相機的平移顯然沒有意義,這時可以用同樣型號的相機並排著拍攝,要拍的距離近,則豎著並排,兩個鏡頭間相隔約7厘米;要拍的距離遠,兩個相機則可橫著排列,鏡頭相距約10厘米。
以後,你再不用對著那些平面照片發呆了。未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一個活靈活現的「真實」世界。
⑵ 3D電影是如何拍攝和製作出來的
《阿凡達》採用3D技術,將電影屏幕變成了一個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門。
在看3D電影時,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運動,還能夠看到離我們而去或者向我們而來的動作。3D電影會有這種效果,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已經過大腦處理。因為兩隻眼睛位置的區別,每隻眼睛看到的圖像都有細微的不同。大腦會將這些圖像處理成立體視覺,讓我們能夠分辨出距離感。3D電影原理就是如此———讓兩隻眼睛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圖像,剩下的就讓大腦自動完成吧。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3D電影並非電影技術發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銀幕」IMAX屏的可視面積比普通電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過多種技術革新來保證在大屏幕上依然能獲得清晰良好的視覺效果,更容易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經過30年的發展之後,IMAX屏幕開始成為人們觀影的重要標准。這也是許多文章鼓勵大家去看3D+IMAX《阿凡達》的原因。
⑶ 使用Red Epic 3D 攝影機拍攝電影有哪些技術優勢
Epic主要兩個優勢,一個機身小,其次拍的是RAW格式。用它拍3D生產效率相對高點。
RAW的優勢就不解釋了,網上有很多相關資料。
生產效率上,就跟Alexa簡單比,一個普通的用SxS卡拍攝的Alexa的3D Rig是這樣的:
網上隨便找的圖,灰色方塊是電池。也就是說這還沒用記錄儀,Alexa不用記錄儀是拍不了RAW的。
3D拍攝,兩台機器要同步;現場還要根據不同鏡頭調節兩台機器位置。記錄儀增加的重量/體積還只是其一,兩台記錄儀至少還要多出來四根線,本身線已經夠亂,加上這堆保管礙手礙腳讓你連開機鍵都找不著。
所以預算不是太高的情況下,往往拿Alexa拍3D都放棄了RAW格式。
而Epic機身大小差不多是Alexa的一半。不需要額外的記錄儀,卡上記錄的就是RAW格式,好就好在這上面:此外,兩台機器光軸的間距,理想情況應該大約等於人的瞳距。之前的大機器的3D rig都採用垂直式地安裝,透過專門的分光鏡拍攝,就是因為並排放的話光軸無法靠的足夠近。
而用Epic,如果鏡頭不是很大,就能像下圖這樣兩台機器並排式地安裝了。分光鏡省掉了,裝配和調節都更簡易了,攝影組能省兩個人。增加操作靈活性,上面這個架子就是為肩扛優化設計的。
在我看來Epic唯一的缺點應該在於不像Red One或者Red MX在機內自動生成代理。這樣現場剪輯如果只會用final cut就會很崩潰
⑷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界面製作大致分成二種方法,一種是立即利用雙鏡頭攝像機開展拍攝,另一種是早期2D拍攝再加上中後期改制。或是由二種製作方法一同協作而成。
由於假如你沒有3D眼鏡得話,看以往的情況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會模模糊糊,要想見到立體式的危害,那樣非常簡單的辦法便是區別左右眼,讓右眼見到左側圖像,左眼見到右側圖像,進而造成立體式的屏幕實際效果。這也是如今3D電影關鍵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⑸ 3D電影是什麼樣的一種技術
3D電影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⑹ 3D電影畫面是如何製作的
簡單來說,3D電影畫面製作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利用雙鏡頭攝影機進行拍攝,另一種是前期2D拍攝加上後期轉制。或者由兩種製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雙鏡頭攝影機拍攝就是拍攝前期採用雙攝像機、雙鏡頭的3D拍攝設備同步錄制,然後把兩個素材分別處理,最後是在3D電影院里用3D顯示技術,也就是紅藍顯示、偏光、主動快門式顯示等技術,把兩路視頻分別傳輸到人的左右眼睛裡,得到立體圖像,《復聯4》3D版就是以這種技術為主拍攝而成。
另一種則是通過2D電影拍攝完畢,再轉成3D電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號》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億美元,總票房變為21.87億美元。據悉,《泰坦尼克號》由2D影片變為3D版耗資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員共耗費60周時間才製作完成,其成本高達1800萬美元,而耗資巨大的2D版本,總投資也不過二億美元。從目前電影市場來看,一部2D大片轉3D,需要藉助專業團隊加專業軟體,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製作費用至少要200萬美元起。對於普通的製片方來說,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電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資風險也會加大,很多製片方對此都不敢涉足。
⑺ 怎麼才能拍好全景視頻
如何拍攝出吸引人的VR全景視頻?這是每一個全景愛好者的最終目標,其實在VR全景視頻拍攝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只要把握好就可以製作出效果震撼的VR全景
第一個是景深,第二個是互動。景深指的是360度的視頻,而不是簡單的全景,或者至少是360度的3D視頻。互動就是用一些互動的方式來影響情節。未來,虛擬現實可以通過更具沉浸感的方式融入虛擬現實電影中。
虛擬現實電影和虛擬現實游戲的區別將越來越模糊。用戶不知道他們是在玩游戲還是在看電影。所謂的游戲游戲是指用戶可以操作一些東西,如果一部電影也有這些屬性,它可以被視為一個輕量級的小游戲。
第三,不能有拖慢或者卡的情況出現,用戶看一個傳統視頻,比如看24幀電影或者25幀電視,幀數如果不是太少,其實用戶覺得這個視頻還是能夠接受的。如果用戶帶了頭戴顯示器觀看VR虛擬現實影片,幀數低於60幀或者25幀,或是用戶轉頭的時候轉頭動作不能合拍,中間差20毫秒以上的話,用戶會覺得這個場景不真實,會覺得這個場景和操作的反饋是不同步的,還會有頭暈的不適感。
所以說真正給用戶營造一個沉浸感比較好的VR視頻,肯定不是說內容製造商只是製作出比較好的內容就可以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戶用什麼設備和手段來觀看這部片子,硬體其實是影響用戶體驗很關鍵的一個環節。
⑻ 立體電影拍攝技術的技術簡介
立體電影拍攝技術特指用兩台攝影機同時以一定間距和夾角來記錄影像的方式.
立體特效可採用正投、背投,平面、環幕,主動、被動等多種實現方式
目前大多數立體電影製作還停留在電腦三維的虛擬繪制狀態,實拍因為兩台攝影機雲台的同步對焦,同步變焦,同步角度調整需要幾個人同時同步作業,非常難以協調,這也是觀眾最終在電影熒幕上看立體效果時間長會導致雙眼疲勞和難受的原因.此問題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決,甚至在後期剪輯時也可以校正.
⑼ 3d電影和3d全息投影儀有什麼不同呢兩種都是用什麼技術
聚象科技全息投影技術可以產生神奇的空間立體成像效果,達到類似科幻電影中在空氣中浮現出全息影像並操作的體驗。我們採用透明成像的方式,利用投影儀或者液晶面板把影像投射在透明的基材上,影像的基材有全息玻璃、全息膜、紗幕、亞克力等。影像內容為聚象科技專業建模團隊製作的三維全息模型和動畫。
聚象科技的全息投影與其他家的區別是,全息投影的內容是可互動的,可操作的,交互的方式有AR增強現實結合的方式、體感操作的方式、觸摸屏觸摸操作的方式等。通過聚象的互動全息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地產商樓盤戶型展示、商家產品展示、博物館科技館展館的展項、展會引流展覽、舞台舞美等,比起傳統的平面平淡的展現方式,由於其未來科技感較強,大大的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和關注,引起過往人群的圍觀,達到比較好的展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