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劉三姐的影片評價
《劉三姐》有著精美的對歌,膾炙人口,鏗鏘有力,既有一些「野」的味道,又有民族氣質,宛如灕江水般清澈。劉三姐的歌是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產生的,所以能張口就來,渾然天成。 (光明網評)
作為文藝作品,《劉三姐》的主題仍是勞動人民與壓迫階級之間的對抗,只是這種對抗卻沒有了血與火的殘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進行,充滿了機智、詼諧、娛樂的元素,以及廣西民族歌舞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優美。這使得《劉三姐》從誕生之初就有別於當時多數文藝作品苦大仇深的特點,與生俱來地帶有輕松、優美的喜劇血統。正是這一特色,使得《劉三姐》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 (南國早報評)
② 怎樣評價電影《劉三姐》
劉三姐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攝制的故事片,根據廣西僮族民間傳說改編。影片主要講述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故事。
一是人美。黃婉秋飾演的劉三姐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黃婉秋再現了劉三姐的形象,把劉三姐扮演得栩栩如生,劉三姐人美、心美,十七八歲的姑娘情豆綻放,但在那個年代對心上的「暗戀」,羞澀之情在黃婉秋的演藝中刻畫得淋漓盡致,自然贏得觀眾們的喜愛。
二是歌美。她在砍柴捕魚的時候都唱山歌,她的歌聲婉轉動聽,就像黃鸝深樹鳴。美好歌聲打動當地的窮苦大眾。
三是景美。《劉三姐》的取景在桂林,桂林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三十多歲的人都記得在小學讀過《桂林山水》的課文,「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每個人都知道的。
山歌已經被賦以人文的寓意。山歌不僅可以用來反抗惡勢力,也可以用來傳達愛情。
劉三姐最後被救出,清晨,陽光靜靜鋪在水面上。一竹排小船在灕江上流動。晨暮如煙,沒有之前半夜救劉三姐的喧鬧,只有安靜的水流聲,觀眾之前緊張的心也放了下來,靜靜欣賞著美景。
一首「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要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劉三姐與阿牛的愛情,最後留下一段佳話。
③ 電影《劉三姐》大家覺得怎麼樣,莫老爺反映的是哪類人
電影《劉三姐》是部老電影,大家喜歡的話,可以看一看。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攝制的風光音樂故事片,導演是蘇里。講述的是廣西僮族的民間歌手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故事。
劉三姐作為窮苦人家的孩子,一個弱女子,如何與地主、財主對抗呢?聰明的孩子自然有聰明的做法,她用山歌與當地財主莫懷仁作斗爭。她在砍柴捕魚的時候都唱山歌,她的歌聲婉轉動聽,就像黃鸝深樹鳴。美好歌聲打動當地的窮苦大眾,大家都唱起山歌來,反抗莫懷仁欺詐百姓的歌聲飄盪在桂林的山水之間,引發了莫懷仁的極度不滿。從開始想娶劉三姐為妾到轉變為要趕走劉三姐,為了把劉三姐的歌唱敗下,莫老爺請來了當地名士,幾次對決,劉三姐都取得了勝利,在當地的影響越來越大,大家都跟著劉三姐唱歌,反抗財主老爺。
意見粗糙,望採納
④ 電影 劉三姐 的主要內容
劉三姐被財主迫害,到外婆家投親。財主莫懷仁的管家莫進財強奪獵戶李小牛的獵物,劉三姐打抱不平,迫使莫進財把獵物還給李小牛。
隨後,莫懷仁利誘劉三姐為妾不成,便以討租、強索田地來威脅劉三姐。劉三姐約財主對歌,財主請來三個酸秀才,劉三姐用山歌戰勝了他們。
莫懷仁勾結官府,禁唱山歌,陰謀迫害劉三姐,並要拿劉三姐問斬。劉三姐在鄉親們的掩護下,時隱時現,把莫懷仁愚弄得匍匐在迷魂陣中。後來,劉三姐和李小牛告別親人,轉到外地傳歌去了。
(4)劉三姐電影影響力大貼吧擴展閱讀:
劉三姐的人物生平
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說法頗多。據廣西縣志記載:劉三姐原來出生在天河縣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下里鄉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城關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羅城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最早創作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的都是羅城人,那是在1936年,羅城的〈抗日救國文工團〉首次創作演出了 該劇,到1958年,廣西的文學藝術家(其中包括羅城的包玉堂)。
劉三姐的故鄉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羅城有『三姐望鄉』和『秀才看榜』兩塊天然的大石,這足以證明劉三姐的故鄉在羅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三姐
⑤ 電影《劉三姐》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劉三姐電影是中國電影永不凋謝的絢麗的奇葩。為什麼好看,而且經久不衰,根本原因在於主演至純至美、精美絕倫,歌曲美妙悅耳、攝人心魄,山水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無論男女老幼,凡是看過電影,就會深深被電影的大美大氣吸引,多看幾遍,仔細體會,就會被電影的人、景、歌迷住。
⑥ 影評:電影《劉三姐》
以歌智斗 我上了大學之後,認識了很多來自廣西的同學,他們基本上都是能歌善舞的。每年的「三月三」,壯族的同學們都會開展很多別開生面的慶祝活動,跳竹竿舞、拋綉球、撞雞蛋,當然還有對唱山歌。相傳「三月三」就是為了紀念劉三姐而來的,所以又稱為「歌仙節」。在壯族人的心目中,劉三姐就是那個最會唱山歌的人。 影片《劉三姐》就是講述了劉三姐以歌智斗財主的故事。莫老爺是當地的財主,欺壓百姓,亂收苛捐雜稅,無惡不作。劉三姐帶領著百姓用唱山歌的形式與莫老爺做斗爭。莫老爺大為不爽,曾下令殺死劉三姐。想不到劉三姐命大,成功的虎口脫險,而且還繼續帶領百姓與財主做對。 劉三姐在百姓中的威信越來越高,這讓莫老爺坐立不安。他下令,若敢再唱反動山歌,就堅決不允許他們上山採茶。大家一片反對之聲。最後,莫老爺決定用對山歌的方式決一死戰。如果劉三姐唱輸了,就答應再也不唱山歌,而且也不許上山採茶了。其實,以劉三姐的實力,這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但莫老爺就不同了,他到處招兵買馬,最後找來三個自命清高的書獃子和一大堆的歌書,以此向劉三姐宣戰。 對歌比賽開始前,莫老爺的三個「秘密武器」就遲到了,氣場就輸了一半。接下來,用歌來互罵,三個書獃子用一成不變的曲調和臨時找來的歌詞草率上場,惹來一堆笑柄。劉三姐則干凈利落,大方得體,嘹亮的歌聲既鼓舞了眾人,又羞辱了敵人。她的歌詞多用比喻和象徵的手法,歌詞中的意向也全都是農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事物,當語言變成刀子,殲敵指數相當的高。比如「你會騰雲我會飛,黃蜂歇在烏龜背,你敢伸頭我敢錐」,就用極富幽默感的言辭狠狠的挖苦了一下財主。這場PK賽最終以莫財主落水的狼狽相收場。 莫老爺丟了面子又賠了比賽,豈能善罷甘休。於是他派了殺手,綁架了劉三姐。然後再威逼利誘,企圖想要收買她。但是劉三姐的意志是打不垮的,她又狠狠的罵了一頓財主,讓他難以招架。就在莫老爺決定殺死劉三姐的時候,全村的鄉民都來了,用聲東擊西的方法解救出了劉三姐。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懲惡揚善是劉三姐為百姓做的貢獻,最終百姓也用智慧幫助了劉三姐逃出虎口。 正是因為劉三姐正確的階級立場和她敢為人先的精神,她成為了廣西人心中的精神偶像。2008年,我來到了廣西桂林,在這里還有劉三姐當年與莫財主對歌的對歌台。當電影、傳說和現實融為一體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祖國的民間文化是何其的豐富啊! 以歌傳情 這部電影拍攝於1961年。眾所周知,從建國後到「文革」之前這段時期拍攝的「17年電影」,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愛情在電影里幾乎就是禁區。比如《紅色娘子軍》中洪常青和吳瓊花的那段革命感情就被遭到了刪剪。但是,民族政策的寬容使得涉及少數民族的電影作品中的愛情可以適當的保留。所以《阿詩瑪》《五朵金花》等影片中的「阿哥阿妹」式的感情戲碼方才得以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不過,即便如此,愛情也都是通過極其含蓄的方式傳遞的,比如唱歌。《劉三姐》中,劉三姐和阿牛的感情只有兩個段落中有所展現,而且加在一起還不到十分鍾。用歌聲來表達愛意,《劉三姐》是較為突出的一部。 阿牛和劉三姐初次見面是在一條小船上,阿牛的父親把劉三姐接上船,豪放的阿牛脫掉衣服躍進了河裡。害羞的劉三姐不忍看赤裸的身體。這算是當時比較大膽的一個鏡頭了,畢竟裸露身體都被看作是羞恥的。對歌比賽結束後,劉三姐和阿牛的妹妹聊天,說到了劉三姐的綉球,妹妹猜是給阿牛的,一向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劉三姐又害羞了。而躲在一邊的阿牛興奮的要命,但怕劉三姐看到他,嚇得趕緊跑開。那是時候的愛情戲大多是男的憨傻,女的含羞,這樣才是絕配的一對。 影片最後,一首《藤纏樹》唱出了兩個人心目中那隱藏依舊的愛意。「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收你不收,荀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明明愛,卻還要用藤和樹來做個比喻,可見當時中國人的愛情觀還是相當保守和含蓄的,直接表達愛情不是我們的特色,愛是在彼此的試探中產生的。最後,小小的綉球拋到了阿牛的手裡,有情人終成眷屬。好美的結局! 對了,在桂林,我也見到了傳說中阿牛和劉三姐唱情歌的大榕樹,如今的榕樹枝繁葉茂,根深莖粗。 來電指數: 劉三姐和阿牛 2星 接吻鏡頭: 沒有 愛情箴言: 劉三姐:「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收你不收,荀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 阿牛:「連就連,我倆結交定百年。」 劉三姐:「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採納哦
⑦ 尋找關於<劉三姐>和<五朵金花>的影評
《劉三姐》影評
上個月的那趟旅行所經過的三江,地屬柳州市。我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程陽風雨橋和美麗的侗家風情與少女身上了,後來才得知,原來柳州是劉三姐的故鄉。劉三姐是壯族的歌仙,這位傳說般神奇的女子,她的抗爭精神與優美歌聲是如何被傳揚與後人,讓人皆為她的美而而頻頻駐足,流連忘返?之前對劉三姐的印象已經不那麼深,只知道她的歌兒美,與地主惡霸對抗,我最會唱的就是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那段,要不在去烏龍山的途中汽車上對歌時我怎的就單唱了這段對歌的第一段呢?歌是初中時從磁帶中學的,演唱的是少年兒童,可那時就已捕獲我對山歌的某種喜悅。我很慶幸自己還記得那麼一點,安慰自己的更多無知。
後來我又去了陽朔,那也是劉三姐盛名之下的旅遊勝地,1961年的電影《劉三姐》就是在那兒拍攝取景的,那棵千年大榕樹,還有開闊的遇龍河,是我僅知的內容。張藝謀導演於2004年3月開始公演,至今每日一至兩場的《印象劉三姐》是比陽朔本身更吸引我的內容,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劇場。我以為能從中感受到劉三姐的魅力,觀看之後果然雖未有失望,但還是沒感受到三姐的魅力,倒是那灕江風采、壯家風情等生活白描讓人有深刻的印象。納悶還是有的,印象印象,原滋味的山歌味道被印象掉了,齊豫和齊秦還有劉歡唱的固然好,很有穿透力,可那畢竟是被現代NEWAGE和諧掉的山歌,我感受不到歌的震撼,除了有段對歌的內容和野性的號角。不過說白了,印象劉三姐拼的就是排場、燈光、幾座山峰的背景營造的詩意,現代技術能達到的程度,過去怎敢想像呢,能做到這樣也確實可贊了。可是,劉三姐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我的腦海中還沒有清晰起來。
一回來我就迫不及待得看了1961年的電影《劉三姐》,演劉三姐的是黃婉秋。我不熟悉她,她也不漂亮,可她演的逼真。那時的電影都很單純,沒有什麼特技的渲染,一切都一目瞭然,那眼神那神態一分一毫的流轉,傳遞的感情都逃不過觀眾的眼睛。故事是這樣講的:原在山上以砍柴為生的劉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斷藤落江想至她於死地,卻不料劉三姐命福,在遇龍河上腳踩葡萄藤,手搖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聲傳揚,被老漁夫和阿牛哥收留。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千百里外的群眾都知道劉三姐住在這里,紛紛長途跋涉趕來見她與她對歌,並請她去自己的家鄉安頓生活,可謂是百鳥朝鳳。勞動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麼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樣能歌善舞的民眾還是拜劉三姐為歌仙,劉三姐能達到這樣的感召力,怎是只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劉三姐剛烈的個性,愛憎分明寫在臉上,唱起歌來那不是悠揚婉轉而是氣宇軒昂直逼雲霄,她隨口罵來惡霸,聽得勞作的人民可是解氣。以前的精神基本寄託在山歌上,劉三姐到了哪兒,她的精神隨歌傳播到哪兒,整一個成為農民反抗強權的領袖,是任何地主惡霸的眼中釘。於是當地的莫地主開始想方設法不讓劉三姐唱歌,又不敢對她明刀明槍,怕的就是群眾的暴動。所以便有了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一出絕妙好戲,原來地主是不會唱歌的,那些讀子曰的書生只會搖頭晃腦,背著歌書,而你看劉三姐卻張口就來,毫不思索,傲氣俏皮,她的歌聲她的智慧全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渾然天成。地主和秀才門斗不過歌,丑態畢露,民眾得了勝。地主不甘心設計抓了劉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劉三姐的歌迷,出謀劃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眾們設局相救,劉三姐終於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游灕江,四處傳歌。就在那棵千年大榕樹下,劉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綉球,情意綿綿的定情之歌《藤纏樹》就這樣誕生了……「劉: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牛: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好個奈何橋上等三年。生死沒有爭個你先我後,對於九死一生的劉三姐,對於生死毫不知命數的阿牛,有的只是在彼此在一起,以灕江山河為家,以歌為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或許劉三姐並不想當什麼領袖,她只是擁有更為本真的銳氣,可這銳氣勢不可擋,歌聲傳遍了天涯時,民眾的心就更為堅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劉三姐的故事還有其他的版本,比如她是被迫害而死,也有說她死後騎鯉魚升仙,更有她在貴縣的西山與白鶴少年對歌七日化而為石之說。不論歷史是否真有其人,也無論是哪個版本,都帶著勞動人民最淳樸的願望,一種不世的抗爭精神,以及善良而美好的願望。1961年的中國正處於解放和反封建的大潮之中,這部電影的誕生本身是有著特定歷史烙印和使命,矛盾單一,尖銳而不可調和。還有表現人民內部矛盾的部分,革命的不堅定分子,即一路尋找劉三姐而來的二哥,軟弱膽小怕事,卻深深愛著自己的妹妹。他的阻撓就像風一樣掠過,起不了波浪。原本二哥這個角色可有可無,或者完全可以更做大文章,但卻如此輕描淡寫,可見表現的意圖。
我開始思考,為何是女性作為抗爭的領袖,四處傳歌。自由精神的崛起,在女性的世界中預先覺醒。這是一種自覺,女性在舊社會本是最柔美、最陰柔、最被壓迫和約束的對象,也只有在這樣的管制中拔地而起沖破羈絆的自由精神才最具力量和代表性。而這看似是全民共赴的精神追求,可也該是女權意識萌發的前奏吧?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絕對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回憶中,灕江的秀麗山峰、奔流的遇龍河、千年藤纏繞的大榕樹,曾都被我真實地見著過,觸摸過,唯獨不見劉三姐。如今,它們又變成膠片的質地,去掉了那麼多新的建築和枝椏,退回到螢幕最單純的色彩之中。劉三姐卻走了出來,她唱著山歌,時而俏皮,時而尖刻,我還是那麼愛聽。她就站在我的面前,後面是阿牛哥。
《五朵金花》影評
三月的大理, 春光明媚, 百花爭艷, 富有民族民間傳統的『三月街』又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拉開了節日的帷幕.白族群眾及前來共同歡度佳節的各民族的男女, 身著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 熙熙攘攘地前來參加盛大的集市貿易和民間文娛體育活動.這時, 在通向大理的道路上一匹駿馬飛奔而來, 一輛馬車正在道中修理, 阻攔住騎馬人的去向.『怎麼啦? 』騎馬的白族小夥子勒住馬問.一群姑娘立即求援似的七嘴八舌地說: 『你沒有看見輪子掉啦! 』『小夥子下來幫個忙吧! 』小夥子說: 『我還有急事! 』
『誰沒有急事……』姑娘們吵嚷著, 急盼這個男青年助一臂之力.『好, 』小夥子跳下馬來, 從隨身帶的布口袋裡, 取出釘子、斧錘, 開始修理起來.車輛剛修好, 賽馬場上傳來了比賽發令槍聲, 小夥子顧不得收拾工具, 飛躍上馬, 向賽馬場飛奔.賽馬場上人山人海, 一片歡呼聲.小夥子——阿鵬立即入列追趕.觀眾的叫好聲、喝彩聲, 此起彼伏.阿鵬俯身馬側, 一口氣揀起十幾桿旗子, 他的馬從最後躍進到第四位、第三位、第二位……只有一個藏族青年還在他前頭.眼看阿鵬越追越近, 擠在觀眾中看賽馬的社長金花情不自禁地為阿鵬助威.一場精彩的賽馬結束了, 阿鵬以自己高超的騎術, 奪得了冠軍.他興奮地牽了馬, 從歡樂的人群中向外走去.社長金花驟然在他的馬頸上掛了一個美麗的綉花荷包, 他扭頭望去, 看見送給他綉花荷包的, 原來正是那個途中趕車的姑娘, 他不禁怔住了.她那麼漂亮大方, 身材健美, 頭發烏黑, 又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是多麼迷人呀!
在幽靜、明媚如畫的蝴蝶泉邊, 金花與阿鵬相會, 他們互以意味深長、委婉動聽的白族對歌表達著愛情, 萌發著一對青年對美好生活絢麗的遐想.二人並約定來年的『三月街』仍在這里相會.
次年, 阿鵬攜帶金花定情之物『綉花荷包』如期踐約, 未遇金花.可是, 金花家在哪裡? 阿鵬一無所知, 到哪裡去尋找呢?
真誠的愛心使他相信, 走遍蒼山洱海每一個村寨, 一定會找到她.在尋找中結識了音樂家『胖子』和畫家『瘦子』, 三人結伴同行, 遇到五個同名同姓的姑娘, 從而發生了一些饒有風趣的故事.
阿鵬走到洱海濱, 聽說剛跳入水底撈鐮刀的是金花.樂得他心裡開了花, 隨即躍入水中, 當鐮刀撈上來, 顯出水面的卻不是他要尋找的金花.
阿鵬來到畜牧場, 又聽說金花正在牛產房裡接生牛崽, 他迫不及待地在窗外唱開了二人共識的情歌, 不曾相識的這個金花, 非常生氣, 朝阿鵬迎頭潑來一桶水.
不灰心的阿鵬, 來到蒼山腳下, 聽到人們呼喊金花, 他便急忙奔上山, 加入找人行列, 原來是一名姑娘在山上尋找礦石, 遇見一隻熊, 被嚇得鑽進山洞, 結果, 阿鵬趕跑了老熊, 救出了這位姑娘, 但她也不是阿鵬一心要尋找的金花.
阿鵬來到公社拖拉機站.這里正在熱鬧地舉行婚禮, 音樂家與畫家首先聽見呼喊新娘的名字正是金花, 兩人不得不告訴阿鵬金花已變心.阿鵬不信, 隔窗相望, 果然看到了婚禮上胸帶紅花, 與新郎共飲喜酒的新娘活像他要找的金花.
阿鵬眼見金花已背叛了自己的誓言, 失戀的痛苦迫使他憤然踏上歸鄉的道路.誰知途中遇上一位好管閑事的大叔.大叔邀阿鵬到家吃飯, 以酒澆愁, 然後, 再用馬車拖著醉酒的阿鵬去拖拉機站找金花『評理』.
當大叔叫著新娘金花來找阿鵬對質時, 阿鵬卻不見了.原來, 在這之前, 阿鵬已被四處找他的畫家和音樂家叫醒, 阿鵬覺得大叔不該來找金花評什麼理, 便獨自溜走了.
阿鵬離開了拖拉機站, 途中又碰上搭救過的煉鐵金花, 她正為煉不出鐵和她的對象鬧別扭.阿鵬是個熱心腸的人, 見他們煉不出鐵, 決心再助一臂之力, 因為他就是一名青年鐵匠.在煉鐵廠, 經過晝夜苦戰, 終於出鐵了.這時, 煉鐵金花對阿鵬的熱情贊揚和關心, 又引起一場風波.她的對象對此產生了嫉恨與誤解, 並把這個矛盾反映到了公社, 請求社長金花來解決.直到此時, 社長金花方知阿鵬的下落.她便急忙來到煉鐵廠找盼望已久的阿鵬, 不巧阿鵬在睡覺.煉鐵金花不僅不準社長會見阿鵬, 言語中又無意傷害了社長金花, 致使她也產生了疑心, 認為阿鵬又愛上了煉鐵金花.深感阿鵬太薄情, 一氣之下, 留下阿鵬頭年相會時送的『寶刀』定情物, 含淚而去.
一覺醒來, 阿鵬發現身邊的『寶刀』, 連忙追問原因.此時, 煉鐵金花才知社長金花早已愛上了阿鵬, 悔悟自己出言不慎, 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同時, 阿鵬從她口中, 了解到金花社長也是一位熱心助人的姑娘, 她雖然工作很忙, 也擠出時間參加婚禮, 當拖拉機手金花的證婚人, 一切誤會, 頓時消融了.
純潔的愛情在幾個波折中得到了考驗升華, 這時, 阿鵬與金花再次相會在蝴蝶泉邊, 親密地依偎在一起.
影片評論:
該片以阿鵬找金花為線索,連接了一個個富有喜劇色彩的故事,使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與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阿鵬和金花純真的愛情也相當感人。本片以精巧的藝術構思,構成了獨特的喜劇風格,全片格調清新優雅、妙趣橫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抒情色彩和濃烈的時代氣息,片中對蒼山洱海、三月街、蝴蝶泉等奇山麗水、民族風情的描繪,富有詩情和畫意,是一部輕松愉快、賞心悅目的集人美、歌美、人情美,山水美為一體的生活喜劇影片。
影片描繪了一幅積極、上進的生活畫卷,展現了人與人之間最純真、最質朴的情感,並通過這個曲折溫馨的喜劇故事,展示了活躍在不同崗位的五位金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片中人物情感真摯、自然流露,還穿插了悅耳的音樂和雲南大理的秀麗山水,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使本片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⑧ 電影劉三姐觀後感
我記事開始,我的母親在家幹活時經常能聽到她唱起電影《劉三姐》中的唱段,從那時起多少對電影中的唱段有一些的耳濡目染;後來上小學後在學校的電影節中觀看了電影《劉三姐》,使我對電影中情節與唱段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今天在音樂作品賞析課上有幸再次觀看到了電影《劉三姐》,雖然其中的唱段、唱腔與21世紀受到西方流行音樂沖擊影響下的現代社會有些不入流,但是個人認為其中的唱段與唱腔才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國粹,毫無修飾的天籟之音應該讓現如今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民族唱法歌手引起深思。
影片講的是:
原在山上以砍柴維生的劉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斷藤落江想致她於死地,卻不料劉三姐命福,在遇龍河上腳踩葡萄藤,手搖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聲傳揚,被老漁夫和阿牛哥收留。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千百里外的群眾都知道劉三姐住在這里,紛紛長途跋涉趕來見她與她對歌,並邀請她去自己的家鄉安頓生活,可謂百鳥朝鳳。勞動人民唱山歌是生活中多麼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樣能歌善舞的老百姓還是拜劉三姐為歌仙,劉三姐能達到這樣的感召力,怎是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劉三姐剛烈的個性,愛憎分明寫在臉上,唱起歌來那不是悠揚婉轉而是氣宇軒昂直逼雲霄,她隨口罵來惡霸,聽得勞作的人民可是解氣。
以前的精神基本寄託在山歌上,劉三姐到了哪兒,她的精神隨歌傳播到哪兒,整一個成為農民反抗強權的領袖,是任何地方惡霸的眼中釘。於是當地的莫地主開始想方設法不讓劉三姐唱歌,又不敢對她明槍明刀,怕的就是群眾的暴動。所以便有了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一出絕妙好戲,原來地主是不會唱歌的,那些讀之乎者也的書生只會搖頭晃腦,背著歌書,而你看劉三姐卻張口就來,毫不思索,傲氣俏皮,她的歌聲、她的智慧全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渾然天成。地主和秀才們斗不過歌,丑態畢露,民眾得了勝。地主不甘心設計抓了劉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劉三姐的歌迷,出謀劃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眾們設局相救,劉三姐終於逃出虎穴,同阿牛哥在一起,漂流灕江,四處傳歌。
就在那棵千百年的大榕樹下,劉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綉球,情意綿綿的定情之歌《纏藤樹》就這樣誕生了……「劉:山中只見纏藤樹,世上哪見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竹子當你收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綉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憂愁。牛: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那個九十九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好一個奈何橋上等三年。生死沒有爭個你先我後,對於九死一生的劉三姐,對於生死毫不知命數的阿牛,有的只是彼此在一起,以灕江山河為家,以歌為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或許劉三姐並不想當什麼領袖,她只是擁有更為本真的銳氣,可這銳氣勢不可當,歌聲傳遍天涯時,民眾的心就更為堅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影片取材於廣西民間傳說,主人公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贊美勞動、贊美自然、贊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而且繼續不斷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做斗爭。影片創作者為劉三姐設計的山歌,樸素生動,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和濃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詞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片中悅耳動聽的歌聲與美麗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⑨ 老電影《劉三姐》中的主演們後來怎樣了
飾演劉二哥的梁音是我國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他塑造過很多電影角色,比如他在《冰山上的來客》中飾演的楊排長,還獲得了百花獎優秀演員獎。在拍攝完這部影片後,梁音並沒有受到影響,接著拍攝了很多電影,比如1961年的《萬木春》、1965年的《三進山城》、1975年的《金光大道》、1978年的《嚴峻的歷程》等。隨後在2005年紀念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活動中,梁音榮獲“國家突出貢獻電影藝術節”稱號。88歲的梁音在2015年1月26日在北京去世。
無論怎麼樣,這些老藝術家們都給我們帶來了非常精彩的影片,都是值得我們永遠記住的。
⑩ 《劉三姐》這部影片究竟好在哪兒,為何能被稱為三美佳作
《劉三姐》這部影片好其一便是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去看,其二這部影片具有藝術價值,裡面的反地主深受人們喜愛,製作精良人美歌美風景美。
一、結合當時的環境去看影片,不要以現在的眼光去看。
用勢力逼迫她,最後經過人們攜手努力將劉三姐救了出來。這樣的故事是人們喜愛的,讓他們想起了當初抗爭的日子,也是一種發泄的心裡體現。不止這樣,這部影片大部分都是以山歌的方式表達,表現樂當地人們的民風習俗,而且裡面的場景還是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故事的人那種抗爭精神也讓人覺得美麗。所以是人美、歌美。風景美的三美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