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博文第一部影視作品是哪部
大陸著名導演章國慶電影《我的23歲》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在當天也首度曝光了該片兩位男主角王博文與李駿誠的雙生海報,引發了眾多媒體的關注。
B.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是什麼時候由誰導演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國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館,用活動電影機舉行首次放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被認為標志著電影的誕生。
C. 王晶導演拍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在我個人看來,我已經忘了王晶導演拍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但是我喜歡他拍的這些電影。
《鹿鼎記》,王晶和周星馳合作的最好作品之一,第一部《鹿鼎記》金句不斷,笑點頻頻,當時如日中天的周星馳跟韋小寶這個角色可謂天作之合。但第二部《神龍教》明顯質量下降,開始胡搞,充滿著王晶式的惡趣味,當時還請了同樣如日中天的林青霞,真是白瞎了周星馳和林青霞的唯一一次合作。
《新少林五祖》,又是一部王晶和動作導演元奎合作的作品,本片最值得一說的是動作設計,元奎此前為王晶導演的《虎膽龍威》設計過動作,此次加上主演李連傑,算是鐵三角再度合作,依然取得不錯的反響。除了動作外,本片的喜劇橋段也很多,雖然李連傑本人在裡面扮相冷酷,但片中葉德嫻、邱淑貞都在傾力搞笑。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D. 提供影片Romance的資料
《羅曼史》(Romance)
劇情介紹:影片用一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極度冷靜的語調、精細的描繪令人瞠目結舌的性圖象,真實地刻畫了一位年輕的法國女子瑪麗借性和身體獲得掌握生活權力的追尋旅程。瑪麗原以為她的不忠會令男友保羅對她重燃「性」趣,但最後她才發現:性的本質就是必須直視我們內在最醜陋的部分。在我們掙扎追求我們的慾望的同時,獲得的報酬往往是得到真實的自我;而且只有在這樣一段心碎的旅程,我們才能明了自我的價值。
小學老師瑪麗和英俊的模特兒男友保羅彼此深愛對方,但保羅寧願在日本料理店看書打發時間,也不喜歡回家和瑪麗做愛。得不到肉體之愛的瑪麗,決定開始她狂放大膽的性冒險之旅。不斷冒險的瑪麗終於懷孕,但是她擰開煤氣,結束了丈夫的生命。
故事發生在現代法國。瑪麗是一位小學女教師,她深愛著自己的模特兒男友保羅,保羅雖然聲稱愛瑪麗,但卻寧願在日本料理店看書打發時間,也不願意回家和瑪麗做愛。自感蒙羞的瑪麗開始進行性冒險之旅。她在酒吧里結識了一個和保羅同名的義大利男人,並和他有了一夜情。瑪麗和學校校長羅伯特玩起被虐的性游戲(masochism),並一再而沉迷在這種施虐與被虐的游戲里。她還被一個醉漢誤認為妓女,在自家樓道里被強奸。保羅終於在肉體上接納了瑪麗。不久瑪麗懷孕了。臨盆的日子日益逼近,保羅卻終日酗酒。瑪麗在羅伯特的陪伴下准備進醫院候產,離家前她擰開了煤氣開關。在羅伯特的注視下,瑪麗順利地產下了一名男嬰。瑪麗家在煤氣爆炸中變成了一片廢墟,保羅也在這場事故中喪生。
劇情簡介
此片講述的是MARIE有一個交往了三個月並同居的男友,但男友從不和她做愛,每天在床上看完電視就睡覺,任憑MARIE萬般挑逗也無濟於事。終於有一天晚上,MARIE在極度失望之餘,穿上衣服走出家門找男人去了……
背景
《羅曼史ROMANCE X》,一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爭議並被許多國家禁映。爭議的內容無非是在影片中有多場裸露性器官和性虐待的戲,導演似乎在討論一個嚴肅的主題:性愛中女性的地位,但是否這樣的主題一定要用極端的形式來表現?尤其是其中多場女性裸露鏡頭多少會對男性觀眾有些影響,滿足的恰恰是觀看帶來的快感,與導演的訴求正好相反。
這部法國版的《感官世界》除了對女性在性愛中的地位做了反思,更強調了女性的獨立意識,片中幻覺場面中的多位女性上半身在醫院,下半身在妓院突出了這點。片尾女主角雖然離開了男主角,以超現實的畫面將過去與現在結合在了一起,說明了女性的獨立,但有趣的是她生下的卻是一個男孩,與主題又一次地背離。影片拍得最好是兩場女主角穿、脫衣服的戲,簡單的中、中遠景,很誘人的距離。Film 101 Studio
幕後製作:卡特琳娜·布雷拉是法國近年來崛起的女導演。她的影片一向激進叛逆,以對男女性慾本質的探討為主題,鏡頭極為大膽。她拒絕向商業電影妥協,質疑傳統道德准則,對現存的社會秩序表現出強烈的反叛情緒。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她敢於挑戰觀眾的觀影經驗和習慣,大膽突破常規電影的表現尺度。這部影片在性場面的表現上,可謂法國電影有史以來的登峰造極之作。影片以坦白得近乎殘酷的方式,將「性」予以解碼的過程。影片用一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極度冷靜的語調、精細地描繪令人瞠目結舌的性圖象,真實地刻畫了一位年輕的法國女子瑪麗借性和身體獲得掌握生活權力的追尋旅程。影片在藝術表現上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有兩點。一個是電影家充分發揮電影的逼真照相特性,直面女性,直面性愛的不掩飾、不矯情。那種真實、坦率與純粹的震撼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另一個是影片的冷峻而熱烈的思辨色彩。女主人公的那些內心獨白使某些在道德層面看來可能會是醜陋的、隱晦的東西在美的層面展開,凸顯出真實與聖潔。感性與理性交織於影片的每一個鏡頭,本能與升華縈繞於影片的每一聲傾訴。這是男性導演可想而不可為的,因為只要一位女導演能夠突破男權主義的桎梏,真正從女性的視角表現女性,那種感同身受、那種細膩與純粹、那種真實與震撼註定不可復制,也註定不可比擬。
花絮:·導演布蕾亞她形容自己是個「清教徒」,但這很難和她的作品聯想在一起。
·布蕾亞19歲時寫的第一本小說「容易相處的人」,在1968年出版的時候,被列為18歲以下禁止購買的限制級小說。
·布蕾亞23歲參與演出的第一部電影,是義大利名導演貝托魯奇的經典情色電影"巴黎最後探戈"。
·導演布蕾亞在25歲時拍成她的第一部電影《愛欲解放》,在法國被冷凍了24年之久。
穿幫鏡頭:·影片結尾,瑪麗感覺快要生產,她試圖叫醒保羅時,她的動作幅度是她那樣的孕婦是不可能的作出的。
羅曼史 Romance (1999) 演職員表
演職員表 :
導演:凱瑟琳·布雷娜 Catherine Breillat
編劇:凱瑟琳·布雷娜 Catherine Breillat
主演:弗朗索瓦·貝雷昂 François Berléand ..... Robert
薩加莫爾·斯蒂芬南 Sagamore Stévenin ..... Paul
Caroline Ducey ..... Marie
洛可·希佛帝 Rocco Siffredi ..... Paolo
Roman Rouzier ..... Echography technician
Roberto Malone
Ashley Wanninger ..... Ashley
Hervé P. Gustave ..... (as Pierre-Gustave Hervé)
Reza Habouhossein ..... Man on stairs
Emma Colberti ..... Charlotte
Fabien de Jomaron ..... Claude
Carla ..... Model
Pierre Maufront ..... Photographer
Antoine Amador ..... Hairdresser
Oliver Buchette ..... Head doctor
Emmanuelle N'Guyen ..... Midwife
Nadia Latoui ..... Nurse
Sylvie Drieu ..... Assistant nurse
Samuel Charter ..... Intern
Alexis Gignoux ..... Intern
Muriel Gregoire ..... Intern
Sebastien Jochmans ..... Intern
Emmanuel Salengro ..... Intern
Christian Poitrasson ..... Lone man
Coco
Jean-Pierre Daniel
Fovéa
Bernard Garreau
Kosta
Alain L'Yle ..... (as Alain Lille)
Kevin Long
Aziz
Marco
Karine Menachemoff
Angélique Polosse
Salomé
Cédric Samson
Yamine Tamerhoulet
Tramber
Vince
Caroline Virly
Steve Cox
製片人:Jean-François Lepetit ..... procer
Catherine Jacques ..... executive procer
E. 《歡樂頌》中的「范生梅」,23歲才拍攝兩部電影,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電視連續劇《歡樂頌》中,這五個女生擁有不一樣的性情和不一樣的個人經歷。她們的家庭情況不一樣,「范聖美」這一人物角色最應當有取代感。只需家中出了出現意外,她就得堅持不懈一天,咬著牙堅持不懈。他快30歲了,沒有存款。他媽媽逼迫他買房種活他侄子。「范聖美」賺不到錢,也逃離不上本來家中對她的拘束,僅有在遭受斥責後,乏力地說:「一個人的家中便是一個人的運氣。」盡管有一些消極,但實際上,有一樣歷經的人,難以凸起抵抗的膽量。
她只有一個男友,兩地分居後再也不會小孩。孟庭麗過世後,她的家人願意捐獻器官,把她的愛交給了全球,拯救了三人的性命。她的絕大多數生活全是不幸。她厭煩向運勢讓步,乃至沒有機遇終止思索和整體規劃自身的生活。她被運勢所迫使。但她開朗心地善良,十分感人至深。有時,親朋好友中間的緣分,有深有淺。
F.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是哪個國家什麼導演的拍攝的什麼電影
是法國人拍的。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G. 23歲拿下金馬影帝,因演技太好被寫入教科書,為何卻只能演配角
娛樂圈是一個"不太講道理"的地方,演主角的不一定有演技,而有演技的,卻不一定當得了主角,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一位演員,就屬於後者。他就是演員張世。
其實在娛樂圈中能做到這么急流勇退的演員並不多,但也正因為這樣,觀眾們見識到了張世的魄力,也希望未來張世還能復出給觀眾帶來更優秀的作品!
H. 關於李玉導演的電影
23歲憑借紀錄片《姐姐》獲得中國紀錄片協會大獎,次年的紀錄片《守望》獲CCTV「東方時空」金獎,第三年的《光榮與夢想》獲中國紀錄片大賽金獎。 2001年,李玉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今年夏天》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艾爾維拉.娜塔瑞獎」;2005年,電影《紅顏》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電影有了口碑,卻只在小眾中傳播。 直到2007年電影《蘋果》上映不久即被禁映,才讓導演李玉真正成為公眾人物。
I. 電影達人請進。。。
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為「電影奇才」一點也不為過,這位以史詩片《辛德勒名單》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導演,他的知名度卻以《大白鯊》、《E.T.》、《侏羅紀公園》等著名的商業娛樂片為更多的電影迷們所知
代表作:《大白鯊》、《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
所獲獎項 :1998年,《拯救大兵雷恩》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3年,《辛德勒名單》獲美國奧斯 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1986年,獲美國影藝學院頒發歐文塔爾波格成就獎
從個人特點來講
詹姆斯卡梅隆個性就有點格格不入了,但是能力並不能被這一點缺點所掩蓋。
他喜歡富有創意的劇本、完美的特技、鮮活的人物以及在他後面的電影中頻頻出現的女性英雄。
《星球大戰》就不用多說了
在他的多數電影裡面似乎喜歡有一個壯漢,從史泰龍到施瓦辛格。
他淋漓盡致的做出自己理解的表現
還有《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在電影史上可謂是毀譽參半,既有大肆吹捧者,也有極力貶低者,但卻忠實地保持了詹姆斯·卡梅隆電影的一貫風格,情節扣人心弦,特技出神入化。
在每一篇詳盡描述詹姆斯·卡梅隆生平的文章里,幾乎都要不可避免地使用「惡名昭著」這個詞——沒錯,他在拍攝地是個苟求、專橫的「暴君」;在家庭中是個不會體貼並且見異思遷的丈夫;在好萊塢同行看來,卡梅隆是一個偏執狂和燒錢的機器。然而在很多普通影迷眼裡,這些指責完全無關緊要,它們不是雞蛋里挑骨頭就是出於嫉妒的惡意攻擊,世界上只有一個詹姆斯·卡梅隆,那就是大英雄詹姆斯·卡梅隆、大天才詹姆斯·卡梅隆、無以倫比,無所不能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無疑,詹姆斯·卡梅隆是二十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導演之一,他曾經兩度創造電影投資的最高紀錄,拍攝過一部世界上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獲得奧斯卡獎數目的紀錄,並且每一部影片都為以後的電影樹立了技術的標桿。在說起詹姆斯·卡梅隆的時候,人們不免要提到另一位傑出的商業片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能跟這位二十世紀的電影巨人相提並論,本身就說明了卡梅隆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下面關於卡梅隆生平和作品的敘述中,筆者也不免要將他和斯皮爾伯格進行一些饒有趣味的比較。
生於洛杉磯,小時候最喜歡玩模型火車,還有一個喜愛的游戲就是自己築一個小火山,最後再把它摧毀來玩一個火山噴發。長大當了導演,他終於可以讓兒時的夢在銀幕上變成現實了。作為一個年輕的導演,邁克爾·貝是拍MTV和廣告起家的,他的電影作品並不太多,所以他不會放棄每一部可以讓他過炸癮的機會。以動作片當家的好萊塢,向來不缺獨當一面的動作片大導演,遠到早些年拍《終結者》、《泰坦尼克》的詹姆斯·卡梅隆;近到以《指環王》系列打響的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遜,以及來自香港的「外援」吳宇森,都是些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大腕級動作片導演。而說到支撐起美國電影票房半壁江山的動作片,著名的動作片導演邁克爾·貝則是不可不提的人物。
1995年的《絕地戰警》全美票房6500萬,低成本高票房,為邁克爾貝打響了第一炮
1996年的《勇闖奪命島》全球票房3.4億,這是邁克爾貝事業的第一個顛峰.
1998年的《世界末日》全球票房5.5億,這是邁克爾貝最成功一部電影,甚至在全球票房上贏了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將近一個億.
2001年的《珍珠港》全球票房:4.5億,該片只能不能完全算是失敗,只能算是中規中距
2003年的《絕地戰警2》全球票房:2.5億,該片延續了第一部的成功,邁克爾貝在該片中處理動作場面也有過人之處,但該片的投資也遠遠高於第一部,這樣的票房收入,也讓傑瑞布洛克海默和邁克爾貝的合作走到了盡頭
2005年的《逃出克隆島》投資1.3億,全美票房僅為3000萬,江郎才盡的邁克爾貝已經在徹底失控,這是他加盟夢工廠的第一部影片,卻以票房和評論的雙敗收場.
2006年的《變形金剛真人版》這部夢工廠2006年的重頭戲,原定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擔任製片,邁克爾但任導演的,但《逃出克隆島》的失敗,不得不讓夢工廠重新考慮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2006)
說起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知道的人不能算少,即便是不知道貝松的名字,恐怕也不會沒有看過他導演的影片《殺手萊昂》和《第五元素》。但是當我准備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在國內幾乎找不到關於他的任何背景材料。這種尷尬的局面還發生在他自己的國家法國:盡管貝松的聲望在國際影壇如日中天,在推崇藝術電影著稱的法國,呂克·貝松卻始終是個毀譽參半的孤獨的探索者,他甚至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
藍天碧海丁的少年夢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於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製片人,於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製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於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 Besson、 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嚮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但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法蘭西孤獨的探索者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墓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 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復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精精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的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靂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似乎而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蕾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為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 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於好萊塢大片的歷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而有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為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於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復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萊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真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像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為《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為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為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於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走向世界的呂克·貝松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製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游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準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製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製造低成本、小製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產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是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作為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眾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眾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子褒,影片最為致命之處還在於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跡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的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並不因為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歷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人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為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於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歷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為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注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歷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里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於這段歷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吳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州,1951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由於父親患病不能工作,由母親負擔養家的重擔,生活十分清苦。中學剛畢業時父親就去世了,全賴母親在工地抬石子負擔家計,他也只能打消了去台灣學建築或是美術的升學夢。此時吳宇森就讀於一家教會學校,精讀了許多神學、歷史、哲學、美術著作。吳宇森中學時代經常從課堂上溜出來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他最喜歡的是好萊塢的黑幫片,西部片以及黃金時期的歌舞片。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畫面都充滿了動感。吳宇森最崇拜的導演是法國暴力導演皮埃爾·邁爾維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著濃郁的人情味。但對吳宇森影響最大的人卻是拍過《野人幫》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說,吳宇森電影中對慢鏡的運用以及讓角色在聖歌中進行搏命激戰的處理方式都是山姆電影語言的發揚光大。
1971年,吳宇森到邵氏影業公司跟隨當時最著名的動作片導演張徹拍片。張徹的作品在當時的電影市場中橫行無阻,吳宇森從中也學到了許多專業技巧,用吳宇森的話說,「把張徹電影中的刀換成槍,那麼就會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在張徹身邊兩年後,吳宇森開始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過客》。此片的武術指導就是今日香港影壇的大哥成龍,當時兩人都是影壇小輩,所以《過客》也沒有產生什麼反響。之後他到嘉禾擔任導演長達十年(1973-1983)。在這十年間他拍了許多完全討好市場的喜劇,1973年他導演了《鐵漢柔情》,之後他又拍了不少的低成本的電影,如《女子跆拳群英會》(1976)、《帝女花》(1976)、《少林門》 (1976)等,後他又執導了《發錢寒》(1977)、《大煞星與小妹頭》(1978)、《哈�夜歸人》(1978)、豪俠(1979)、《滑稽時代》(1980)、八彩林亞珍(1982)等喜劇電影。這段時期被他自己稱作「喜劇的十年」。
1983年他從嘉禾到新藝城後,事業沉入谷底,被外放到台灣沉潛了將近三年。然而他也因禍得福在台灣交了許多好朋友,也見識到台灣演藝圈中迥異於香港的濃郁的人情味。在1985年《笑匠》票房慘敗後他隻身回到香港,加入了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在70年代末,他曾受聘於中國電影工作室做製片助理和劇本檢查員。在這期間美國的新生代導演薩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庫伯力克給了他很多靈感,他們作品中的暴力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八十年代中期,吳宇森的電影生涯停滯不前。1986年在徐克的幫助下,成功執導了《英雄本色》,該片奠定了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以至後來的《英雄本色2》(1987)和《喋血雙雄》(1989)都沿襲了這一風格。
《英雄本色》不僅是吳宇森的人生轉折點,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座豐碑。在創作此片時,吳宇森豪氣必現,多年來在影壇積郁已久的失意與報復盡透每一個畫面,其精細的分流與流暢如歌的剪接在今天看來仍無可挑剔。這部大場面、高質量的作品震撼了所有觀眾和影人。這部片子還為香港電影發現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徐克、程曉東、潘恆生、張國榮以及當年同樣失意影壇,被稱做「票房毒葯」的周潤發。吳宇森是進行了一次賭博,然而他贏了,一群失意、蟄伏的男人征服了命運,相互迸發出了無比耀眼的光芒!
1989年的《喋血雙雄》也許是吳宇森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至今,吳宇森還沒有哪部作品超越此片所創造出的意境:無法用任何東西來衡量的友情,惺惺相惜的江湖兄弟和各自不可動搖的做人原則。吳宇森用極為自信的手法讓暴力世界中彌漫出無法言語的浪漫,華麗而控制自如的鏡頭、精練的對白以及舞蹈般的槍戰動作令人為之傾倒。片尾在教堂里的生死決戰,可以代表暴力美學的精髓:燭光中映出的聖母像,背景中掠過的白鴿,一對最不應成為朋友的生死之交,共同執行著自己心目中的正義。正象吳宇森所說:「這是我最想用鏡頭來表達出的東西,哲學式的電影,騎士般的主角,也表達了我心中的理想。」
《喋血雙雄》後,吳宇森因意見不合脫離了徐克的「電影工作室」,自組公司拍攝了《喋血街頭》、《縱橫四海》、《辣手神探》等動作片。
1993年環球電影公司投資請吳宇森執導尚格雲頓主演的《終極標靶》。雖然《終極標靶》推出後洛杉磯時報把吳宇森做為頭版人物,影片拷貝賣了1600個,但這是一部變了味的吳宇森電影。影片中雖然也有聖歌中飛舞的白鴿,但卻少了那份一貫的詩意,它更象一部尚格雲頓的動作片。事實上,吳宇森電影中的武打戲在香港導演中連中等都算不上,所以當影片面世後為了適應尚格雲頓的影迷,環球公司又派一名「資深動作片剪接專家」對影片進行了重新剪接。因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終極標靶》並不是真正的吳宇森電影。
1996年,他接手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斷箭》。《斷箭》最吸引人的就是飾演奸角的約翰·特拉沃爾塔模仿周潤發的每一個動作,從玩世不恭的笑容到吸煙姿勢,都極具神韻。同時,吳宇森設計的動作戲和各種細節令人應接不暇。本片是吳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國電影的套路大展拳腳,此時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萊塢動作片的命脈。
1997年的《變臉》是吳宇森電影事業的另一個高峰。吳宇森在片中找到了東西方世界共同崇尚的那種「人道精神」和「家庭觀念」,並著重刻畫了女性角色的剛強和溫柔,這一點百分之百地受到了女性觀眾的認可,許多從不看動作片的女觀眾亦著迷於這部電影。與以往處理人物的風格一樣,該片的主人公亦處於正邪之間。片中約翰·特拉沃爾塔與尼古拉斯·凱奇,本來一個代表善、一個代表惡,但經過交換面孔後他們基本上成了同一個人的兩種性格。而最有意味的情節是有時候有些事情壞人會比好人處理得更好,譬如後來凱奇換了特拉沃爾塔的臉之後,給了他太太真正的浪漫,還教會他女兒怎樣保護自己。吳宇森在片中充分發揮了凱奇和特拉沃爾塔的表演天才,他讓觀眾在看到兩大演技巨星的眼神變化時感受到他們心理的轉變。吳宇森對兩大巨星的駕馭顯示了大師級的風范,凱奇和特拉沃爾塔事後對此都五體投地,他們認為吳宇森給他們設計的戲實現了他們扮酷的夢想。而這顯然不是恭維。投資高達一億美元的《變臉》被美國影評人們認為是「最具吳宇森風格」的作品,並一舉奪得七月份美國電影票房冠軍,同 時也為吳宇森帶來了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最高榮譽「金環獎」。
他通常被稱為「暴力美學大師」,實際上他的電影在暴力這層外衣下,著重的是描寫人物之間的情誼,以及人與時代關系,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迷茫,但是最好還是積極的,他善於借物抒情,寓情於物,像在他電影里經常出現的「白鴿」,」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徵。
J. 電影低俗小說的導演是誰
昆汀塔倫蒂諾
中文名: 昆汀·塔倫蒂諾
英文名:Quentin Jerome Tarantino
性 別: 男
生 日: 1963-03-27
身 高: 189cm
出生地:美國田納西洲
星 座: 白羊座
[編輯本段]簡介
美國導演,演員及奧斯卡獲獎編劇。他在20世紀九十年代作為風格獨特的導演迅速成名,他擅長非線性講述故事,難忘的對白及血腥場面,將美國本土B級片的黑色暴力風格發揚光大。
昆汀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獨立電影革命中重要的年輕導演,以獨特的個性和對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均有深刻理解著稱。
[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昆汀·塔倫蒂諾1963年3月27日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挪克斯維爾。昆汀出世時,他的父母都非常年輕,16歲的母親康妮· 麥克修還在護士學校上學,20歲的父親托尼·塔倫蒂諾則是學習法律的大學生。昆汀的父母都是電影愛好者,父親還曾經一度有志成為專業的演員,就連昆汀這個名字也來源於影星伯特·雷諾在《槍之煙火》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父親是義大利裔,而母親則擁有一半愛爾蘭及一半印度血統。在昆汀出生後不久,母親改嫁音樂人Curt Zastoupil,此人日後對昆汀有重大影響。
昆汀1968年在聖加布里爾山谷區入幼兒園。1971年,昆汀全家搬往洛杉磯的South Bay,在此處昆汀讀Hawthorne Christian學校。自從十六歲從加州Harbor城的Narbonne高中退學後,昆汀開始在James Best公司學習表演。
1984年,昆汀開始在曼哈頓的著名音像店Video Archives里做營業員。在這里他結識了同為營業員的羅傑·阿瓦里,此人後來是他的重要合作夥伴。昆汀繼續在艾倫·加菲爾德開設的演藝學校內學習表演,但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劇本創作。打工賺錢的同時,昆汀和好友羅傑·阿瓦里可以在那裡整日地觀看和討論各種不同影片。在此期間,他通過大量觀看和仔細研究逐漸領會並掌握了眾多電影知識和技法。22歲時,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劇本:《Captain Prechfuzz and the Anchovy Bandit》。23歲時,昆汀和他在上表演訓練班時結識的一些朋友共同拍攝了一部短片《我好朋友的生日》,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這部作品沒能完成。不過這次編導的經歷也為他積累了寶貴的電影經驗。於是,在此後的兩年內他就連續創作完成了兩部正式的電影劇本《真實的浪漫》和《天生殺人狂》。
在錄像租賃店工作的同時,接受過簡單表演訓練的昆汀參與了《黃金女郎》和《死亡的黎明》等影視作品的演出。其中最令他興奮的經歷是他曾經在仰慕已久的法國電影大師戈達爾的影片《李爾王》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
到了1991年,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昆汀拿到了出售《真實的浪漫》劇本所得的5萬美元,於是決定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三個劇本《落水狗》。由於資金有限,起初他打算把《落水狗》拍成十六毫米黑白膠片的超低成本影片,而片中的重要角色也只能由自己和一些朋友扮演。在籌備期間,昆汀離開了那家錄像帶租賃店而開始為一間名為「Cine Tel」的小型影視公司作改編工作。在這里,他結識了製片人勞倫斯·班德爾,並從此開始了好運。昆汀和班德爾一見如故,於是合組了一家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並取名為「Band Apart」。(這個名字來源於昆汀鍾愛的戈達爾早期影片《另外的一幫》)經過班德爾的努力,他們終於聯繫到曾經主演《基督最後誘惑》等片的著名演員哈維·凱特爾。凱特爾在看過劇本後十分欣賞昆汀的才華,不但同意擔任主演,而且為影片帶來了LIVE影視娛樂公司一百三十萬美圓的投資和眾多優秀演員的加盟。1992年,《落水狗》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後,就立刻引起巨大的反響。在昆汀的編導才能得到評委一致青睞的同時,影片的暴力問題也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從此,昆汀鬼才般的電影天賦和他電影中風格化的暴力美學都成為他最顯著的標志。聖誕節過後,著名的米拉馬克斯公司買斷了該片,進行了大范圍的發行。這一年,昆汀除了帶著影片往返於各電影節宣傳、領獎外,開始著手創作下一部作品《低俗小說》。
對於昆汀·塔倫蒂諾而言,1994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首先,由著名導演奧利佛·斯通拍攝的《天生殺人狂》已經使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年輕而「危險」的小子。接著,昆汀就憑借著《低俗小說》這部充滿血腥暴力的黑色風格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令人難以置信地擊敗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色》、米哈爾科夫的《毒太陽》、張藝謀的《活著》等多部名家力作,奪走了金棕櫚大獎。除此以外,《低俗小說》還在奧斯卡、金球以及世界各地的電影節上領走了數十個獎項。在成為1994年美國最為叫好的影片同時,《低俗小說》的票房收入也相當可觀,總共賺得一億多美元,是其成本的數十倍。而《低俗小說》對文化的巨大影響則是難以用數字計算的。影片的圓型結構和暴力主題成為眾多電影競相模仿的對象,它還引發了黑色幫派影片和瘋克音樂的復古潮流,電影中的服飾和發型也成為了一種時尚,更有眾多瘋狂的影迷自發組織了名為「Quenish」的宗教組織以表達對昆汀的崇拜……這部名利雙收的《低俗小說》不但把昆汀一舉推上了世界電影的頂峰,更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潮流影響到電影之外的更多領域。
由於《落水狗》和《低俗小說》的成功,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昆汀·塔倫蒂諾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電影青年一越成為好萊塢片商和眾多大牌影星競相追逐的明星級導演。在1995年,昆汀和艾莉森·安德斯、亞歷山大·洛克威爾、羅伯特·羅德里格斯三位同樣人氣正旺的導演共同編導了影片《四個房間》。同年,他還以演員的身份出現在羅德里格斯指導、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主演的動作片《殺人三部曲》中。
1996年,昆汀將自己早年創作的劇本《殺出個黎明》搬上銀幕。此次,昆汀讓好友羅伯特·羅德里格斯擔任導演,而自己則集編劇、製片、副導、主演於一身,充分展示了他作為獨立電影人的多方面才華。但由於片中有關吸血鬼等過於荒誕的內容和羅德里格斯的商業路線,評論界都給予此片不高的評價。盡管如此,昆汀的影迷們還是不可救葯地愛上了這部血腥而詭異的影片。商業上的成功使昆汀在隨後的幾年間,又連續製作了此片的續集和第三集。
直到1997年聖誕節那天,昆汀才推出了他讓人們早已翹首以待的第三部電影《傑基·布朗》。可能由於是前兩部作品的成功給昆汀帶來了的巨大壓力,新片《傑基·布朗》的表現不能令人滿意。盡管有包括羅伯特·德·尼羅在內的多位實力派明星的加盟,這部電影在很多地方還是顯得故事乏味、節奏失調。而且在某些技巧的運用上,昆汀似乎為了討好觀眾而刻意地模仿了自己以前的作品。《傑基·布朗》的失利,使昆汀至今都沒有再正式地編導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而主要以製片人和演員的身份參與一些電影、電視的拍攝和製作。
盡管昆汀·塔倫蒂諾的作品不多,但他的電影經歷和電影風格都對今天的電影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作為並非科班出身的導演,昆汀拍攝技巧幾乎完全出於自學,這同他在錄像帶租賃店時的大量觀看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說昆汀是從電影中拍攝電影的導演。昆汀本人也承認戈達爾的新浪潮電影、梅爾維爾的黑色幫派電影、萊昂尼的義大利警匪片以及吳宇森的動作片等都對他的創作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他自學成材並取得巨大成功的經歷激勵了很多熱愛電影的青年,於是今天我們看到世界影壇上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非學院派獨立影人和他們別具一格的電影作品。
昆汀所取得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獨立電影取得的成功。進入九十年代,電影似乎只有依靠高成本、高科技和明星效應才能吸引觀眾。而昆汀所代表的獨立電影則堅持低成本路線,證明了以深刻的內涵、獨特的風格、超前的意識、新鮮的視聽語言也同樣可以抓住觀眾的心。同時很多製片商也被獨立電影投資小、風險低、回報大的特點所吸引,開始為獨立影人投入必要的資金。所以在《低俗小說》之後,《猜火車》、《羅拉快跑》等大量優秀的獨立影片也在商業和藝術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
而昆汀所開創的電影暴力美學也是電影史上不容忽視的一筆。在他的作品中,風格化的暴力場面無處不在。盡管很多影片都曾涉及暴力問題,但沒有哪個導演象昆汀一樣沉迷於此。昆汀的暴力美學秉承了《發條橘子》中的戲謔和儀式化以及《出租汽車司機》中的真實和殘酷,並在此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產生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在昆汀的啟發下,更多的導演開始注視暴力本身,於是暴力電影層出不窮。這樣,九十年代形成了電影暴力美學的潮流。
此外,他以視點切分劇作結構、利用聲音剪輯進行故事銜接等電影手法都對以後的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昆汀在成名之後並沒有象大多數人一樣去購買名車豪宅,也不怎麼光顧那些影視名人聚集的餐館,繼續過著比較簡朴的生活。不喜歡揮霍的他卻為加州大學電影檔案館捐了一大筆錢,並且每年都要自己親自組織一個電影節為影迷們播放一些被人遺忘的影片。由此可見,昆汀這個多少有些古怪的電影天才還象他成名前一樣真誠地熱愛著電影。
新作《無良雜軍》
昆汀·塔倫蒂諾的新作《無良雜種》上周末在北美上映,周末三天獲得3760萬美元的票房,一舉打破了昆汀作品的首周末票房記錄。而影片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影評網IMDB為影片打出了8.7分。
全球票房已達6510萬美元
二戰題材影片《無良雜種》早在今年戛納電影節已舉行了全球首映式,劇中男主角奧地利演員克里斯托弗·瓦爾茲憑借納粹軍官角色,獲封戛納影帝。《無良雜種》上周末在北美3165家影院上映,單日票房獲得了1430萬美元,這也是昆汀作品在美國本土電影市場取得的最高首映日票房。而周末三日票房為3760萬美元,也超過昆汀之前的最好成績———2004年的《殺死比爾2》創下的首周末2510萬美元。
加上海外市場22個國家的票房,《無良雜種》目前全球票房達到了6510萬美元,收回影片的7000萬美元投資應該不在話下。
影片獲得較高評價
據悉,片方韋恩斯坦電影公司今年一直狀態低迷,陷入財政危機,對《無良雜種》也沒有抱太高希望,首周末的預估值僅為2500萬美元。此外,《無良雜種》上映前,宣傳方花了500萬美元面向女性觀眾做了大量廣告,突出兩大女主演的作用,並削弱影片的血腥場面,這個宣傳方案起了很大的效果,《無良雜種》女性觀眾達到42%,這對於這部長達153分鍾的暴力電影來說相當難得。
在評價方面,影評網站IMDB的13588名觀眾打出8.7分,暫時排名第44位,影片被評價「具有昆汀獨特的魅力,其餘導演不會有這么大膽的設計(成功刺殺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