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韓露<<瞳之住人>>中叢林戰爭相關背景介紹
越南戰爭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
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
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約翰遜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約翰遜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
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約翰遜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空降兵一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
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約翰遜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反戰運動
1972年6月越南兒童潘金淑赤身裸體從長鵬縣的一個村子逃出。這個村子因被懷疑是越共游擊隊的據點,而遭到美軍凝固汽油彈的轟炸。 這張獲得普利策現場新聞獎的照片成了國際社會反對美國干涉越南的一個標志(?Nick Ut / The Associated Press)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道,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信息。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松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戰爭結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軍直升機撤離
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美國駐西貢大使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大事記
1961年:5月,美國在越南南方發動「特種戰爭」,妄圖在18個月內「平定南越」。
1963年:11月,在美國策劃的軍事政變中,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被擊斃。軍人楊文明和阮慶先後上台。
1964年:8月,美國製造北部灣事件,開始轟炸越南北方。
1965年:3月,美軍在峴港登陸,把越南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的「局部戰爭」。6月,南越軍人阮文紹發動政變上台,成立戰時內閣,任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
1967年:4月,南越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9月,阮文紹當選越南共和國總統。
1968年:3月,美國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轟炸越南北方。5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在巴黎開始舉行會談。10月,美國「全面停炸」越南北方,「局部戰爭」破產。
1969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越南共和國在內的四方會談。美國在南越開始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6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其它組織宣布成立以黃晉發為首的越南南方共和革命臨時政府。9月,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去世,孫德勝當選主席。
1973年:1月27日,美國終於被迫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南越撤出。
對越南的援助
1955年,胡志明在訪問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期間簽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財政援助的條約。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戰爭期間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越南提供各種援助的相關文獻。文件顯示,1955年到1962年間,蘇聯向北越提供的財政援助總額約14億盧布,並幫助北越建設了34個大型工業企業和一系列醫療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重建了50個農業項目。越南戰爭期間,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還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資,共約240萬噸。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援助約160 萬噸,蘇聯援助約51萬噸,其它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古巴等)共援助約25.4萬噸。
影響和餘波
越南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20萬妓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美國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柬埔寨
柬埔寨戰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間努力維持自己脆弱的獨立地位。朗諾的政變和美軍入侵把柬埔寨徹底的捲入了戰爭。波爾布特領導的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乘機獲得了政權。波爾布特推行極左統治下,柬埔寨發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一百餘萬平民死於該時期,其中包括越南僑民。由於波爾布特政權的人口滅絕政策不僅造成了地區動盪,而且也嚴重威脅越南政府的國內安全,應流亡越南的前民柬反對派的邀請,越南出兵將波爾布特驅逐出城市,並著手扶植韓桑林政權,紅色高棉則繼續在農村對新政府發動游擊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給予了越南超過二百億人民幣的援助,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中國和柬埔寨極端政治勢力的損害他倒向了蘇聯。在1979年,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破壞了地區均勢,中國出兵越南,導致中越戰爭。
❷ 來幾個由意識形態引發內戰的電影...如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電影.可以和它做對比的.《集結號》不行.
有一部 俄國的片子 說的是俄國將要從沙皇到共產主義過渡的時候的片子,跟太極旗 有點像 片名我想不起來了 好像是 勇敢的什麼什麼夫 他是個海軍將領 膽識過人 但由於國家體制的劇變不得不推出海軍 進入陸軍 其中他主張保護原來的國家體制 不過不是一味的守舊不變 反正挺好的 我找了好長時間也沒找到 你自己找找吧 或者請高手回答吧 !
❸ 第一步沒有意識形態滲透朝鮮電影
《春香傳》。。。
❹ 誰能作些台灣導演王童的電影《稻草人}的電影的影評
稻草人》:荒誕的歷史和歷史的荒誕
看過一部好的電影(起碼合自己的口味),會讓自己興奮好久,躲避在心中積壓著的陰翳和不快也會迅速消散不見。幾天前一個晚上的夢弄得白天的我昏昏脹脹的,血雨腥風的季節,我如流浪於城市中的單身漢,在傳單與殺戮中穿行,生命脆如薄紙,莫名的恐懼擴散整個無緒的夜晚。我好像經歷了槍林彈雨和世事滄桑的老人,花費寶貴的青春去回味曾經遺忘或記得的過往,但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映現。記得早晨驚醒,唯一的念頭就是「祝願世界永遠和平」,彷彿下意識地被人放置到「遙遠」的戰爭年代或許是現在的我突然碰到了充滿戰爭的歷史,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我來說,這也許應該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有關於戰爭的想像都來源於文字書寫的歷史書和相應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戰爭如同安靜的歷史名詞舒心地躺在從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利益者們編寫的回憶錄中或者二維的屏幕裡面,生活於相對和平的季節里的我有時候甚至會「天真」地渴盼戰爭的到來,這種青春期中蘊涵著的類似英雄主義的理想與沖動曾多次鼓動我做著在打仗中發泄和充當英雄的夢,可是在真正的戰爭夢中,那個我卻為之顫栗,邊扭頭邊奔跑的形狀成為夢醒之後被現實的我嘲笑的委瑣和狼狽,好像並沒有遇到危險和死亡,但整個氛圍讓我產生了生命的畏懼而不是英雄式的凜然(「刀架到脖子上」的借口成為現代人保存生命苟活下去的理由)。這樣季節的一個奇怪的夢,我怎麼也想不明白它究竟預示著什麼,或許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含義,可是我不想用「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的狡辯迎合思考的懶惰。幸運地是從昨天看的電影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許僅僅是說服自己的一種解釋或理解的方式和可能。
王童,一名我們不是很熟悉的台灣導演,在看過他的《稻草人》之後,我似乎覺得他或許是台灣導演史中被缺席或忽略的導演(不過,這也沒關系,對於熟悉各種歷史的人來說,被同時代的人所「遺漏」的很可能成為後世的大師,而後世的人也極其願意「挖掘」這樣的大師來彌補當下的學術空白或藉此說明前人的麻木),至於名次排列上的事情,非我輩所能言語和拍板,按照詩人臧棣的說法,這樣的事情應該交給歷史來做(似乎歷史就天然地成了公平的上帝,是上帝真的如此還是我們束手無策之後的暫時擱置呢),我在此就不饒舌了。《稻草人》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它輕易地把嚴肅的戰爭時代用非常荒誕的筆法呈現出來,固然沒有了沉重或者直接表面的深刻,但在戲噱裡面卻無不張顯著慘烈和可悲。與其說它告訴(傳達)了我們一個荒誕的歷史圖景,不如說它呈現了歷史的一種荒誕。
可愛的稻草人開門見山,向我們講述它所知道的事情,因為它相信或在它的草包腦袋看來,周圍的人和它一樣,「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夢,等待同樣的明天」。聰明的導演把攝影機藏在永遠不會說謊的稻草人後面(連話都不會說,當然也不會說謊了),神采飛揚的故事和故事誕生的時代被輕易地用恰似真實的口氣和誇張的鏡頭呈現出來,而稻草人恰恰成了敘述「荒誕」的合法人。
阿發和闊嘴由於母親用牛糞辛勤地滋潤不得不患上色盲成為准健康的殘疾人,從而幸運地逃脫為天皇打仗的神聖責任,幸福地得以生活在鄉下。閉塞的環境在日本人的治理下顯得井井有條,沒有日本人的屠殺因為沒有游擊隊反抗或者說沒有先覺的人領導人民打日本鬼子,除了渾身「長著長毛而且生殖器很大」(日本教官向村裡的婦女描述妖魔化的美國鬼子)的美國人的飛機偶爾光顧這里給他們送來可以換來海魚的定時炸彈之外也沒有血腥的槍炮,當然更不會出現什麼犧牲除了被征去上南洋打仗的陣亡者。導演把日常的生活全部配合上輕松愉快地音樂以渲染敘事的情緒和節奏,搞笑的場面令觀眾暫時麻痹於這些發生在殘酷戰爭時期的平靜生活。從影片在輕昂的日本軍歌伴奏下當地人從日本軍人手中庄嚴地交還幾個戰死士兵骨灰盒的儀式開始,帶有滑稽的表演和音樂基本上始終伴隨整部影片。顯然相對沉重的題材被導演用極為荒誕的手法或視角表現出來,苦難與悲慘的眼淚被無意識的微笑替代,除了貧困的辛酸人們似乎找不到通常電影和歷史書中所敘述的戰爭的影子,沒有反抗和沖突,更不要說敵我矛盾和斗爭了。可是它所指涉的戰爭的慘烈卻似乎沒有因為外在的荒誕形式而絲毫減弱,每一個畫面背後無不烙上戰爭或被佔領的影子。
阿發和闊嘴的妹妹水仙是村裡最漂亮的姑娘,她的男人在新婚第二天就應征入伍了,嶄新的新娘服好像還沒從身上脫下來,丈夫就被炸死了,可憐的水仙成了瘋癲的寡婦,身上依然穿著結婚時的紅衣服。在綠色田野中飛舞的紅衣袖,如同死亡的幽靈一樣不時地出現在美麗的畫面上,成為一個戰爭受害者的象徵符號。有意思的是,阿發和闊嘴在地里揀到的美國飛機扔的定時炸彈卻被愚蠢地放在了水仙的房間里,一個瘋女人與一個和炸死她男人一樣威力的炸彈睡在一起,這樣無意識嬉鬧(胡鬧)的情景裡面分明是虛構出的巧合為了來營造強烈的悲劇。水仙的存在如同搖曳在昏夜中不熄的虛燈對於整部電影一直是一個不安而恐怖的因素,導演沒有利用她的瘋癲來創造喜劇效果,顯然她成為一個認真存在的指稱物。我清醒地記得她唯一沒有大吼大叫地出現在片子里的鏡頭就是黑夜裡在他家抓住一個偷吃糧食的逃兵,他說自己剛結婚就被抓走了,並不是他不願意為天皇效力,他用沙啞的聲音演唱在軍部學會的日本軍歌來證明對天皇的忠誠,而是實在舍不下已經懷孕的妻子,善良的阿發一家拿出本來已經拮據的食物給他吃,昏暗的環境里水仙死死地盯著渾身贓兮兮的逃兵,雙手驚恐地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力量讓她對於這樣一個熱鬧的場面保持了一刻的安寧,也許逃兵的衣服讓她想起了新婚的丈夫,我覺得這是整個影片唯一正面流露出的悲慘的鏡頭。
片子中讓我尤為感到親切和安慰的是反襯出的中國農民身上的天真質朴與純潔的善良,這也許是任何文化都無法改變和變更的通過幾千年農業文化所培育出的和大地一樣實朴的性情。阿發的老闆(不知道這里的老闆是不是僅僅代表對城裡人的稱呼)也是親戚(老闆的妻子和阿發的妻子是姐妹),為了躲避戰亂從城裡跑到阿發家裡來住,本來已經窮的難以溫飽的阿發一家卻用最好的飯菜(特意賣了一條魚)來招待客人,熱情地安排老闆一家在家裡住下,那份質朴的溫情依然保留如今大陸的農村習俗中,而從城裡來的老闆卻在沒有和阿發兄弟商量的情況下就把他們的地賣給了糖廠(或許地是老闆的,可是這些地卻是阿發兄弟一家的命根子)。當老闆把賣地的事情告訴正在田間耕種的阿發與闊嘴時,導演用了一個中遠鏡頭,三個人被放在同一個鏡框里,左邊老闆平和地站在地埂上,右邊的兩兄弟垂著頭立在地里,遠處是霧蒙蒙的大山,天也很昏暗,整個畫面壓抑的很,是片子里少有的灰暗的色調,彷彿戰爭的壓力都沒有給他們帶來過多的恐懼,而剝奪他們的土地卻如同斷了他們的命根。
從片子里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國家或民族的虛構,農民像往常一樣進行著基本的生活,似乎不管有誰來統治,地總要種,飯總要吃,打仗也必定要來捉壯丁,不管替國民黨打日本人,還是替日本人進行大東亞戰爭,對於閉塞安詳的農民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打仗的名譽不一樣,一個可能帶上民族存亡的耀眼的英雄,一個可能為了天皇效忠,同樣的光榮獎章農民是分不出它們非此即彼的區別的,或許正如阿發所說,打仗回來換來的獎旗連做一個內褲都不夠。這不是說明他們沒有覺悟或不高尚,而是在生存與虛幻的榮譽面前,也許內褲比獎旗更實在(盡管內褲在某種程度上也關涉榮譽與文明,估計我們的老祖宗是不穿內褲的,現在穿上似乎也是文明擴張與全球化的結果吧)。日本人動員農民打美國和進行大東亞戰爭,是打著天皇的旗號,和我們起來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似乎不是同一性質的概念,但同樣激昂振奮的宣傳,卻不自覺地喚起人們為什麼什麼而就怎樣的激情與亢奮。它們的效果是一樣的,無非把更多的人納入到戰爭的游戲裡面,使每一方都以充滿正義的勇氣來殲滅所謂的另一方的「敵人」,渺小的士兵或者被徵兵的農民不過是根據地域(受誰統治和管理,當然地域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與民族是暗合的)來不自覺或不受支配地劃分到不同的戰爭序列中,他們的犧牲和田裡的麻雀一樣隨意平常。如果我們採用正義與法西斯相對立的視角判斷,台灣人民被日本徵兵進行東亞戰爭顯然是助紂為孽的行為,可是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一個個參軍的人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所造成的悲傷後果似乎無法用鮮明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在我看來,無論戰爭中的正義與非正義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種罪惡。盡管有時候「以惡報惡」的方式成為正義事業的合法化,但報復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對罪惡者的「模仿」。
對於生存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台灣來說,似乎其地理位置的尷尬和曖昧造成了雙方對峙的跳板或犧牲品,在兩者的爭奪當中,成為利用的砝碼和改造的對象。其實,從片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明的滲透力。在台灣被日本佔領的相對穩定的五十年裡,日化的教育和文化的浸染,使台灣幾乎成為一個准日本化的地區。在影片中,當地的「大人」(管理村民的長官)是日本人,孩子從小受的教育也是用日語進行的,甚至出現了孩子改日本名字的事情。在一次老師的訓教中,我們看到了教員讓一個孩子用放大鏡對准太陽然後把白紙點燃,從而闡發天皇如太陽一樣無時不刻地照耀著我們,而我們只有像放大鏡一樣團結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能量。如此誘人的國民教育,無非是為極權時代的統治打好基本的精神堡壘,而人民在這種汁液的培養中不自覺地就被形塑成可以打著光榮的旗號輕易利用的質料。這樣的方式在任何極權的社會文化中都能找到,只是日本在形塑「大和民族」時借用了強有力的不會輕易就被推翻的「天皇」,而不是現實的領袖或虛幻的天堂,事實證明天皇要比希特勒比斯大林更有歷史的魅力。
片子最後一個荒誕的故事就是阿發兄弟在大人的帶領下去鎮上的治安所送在地里揀到的定時炸彈的事情。導演當然不會讓炸彈在路上爆炸產生悲慘的結局,而是非常聰明地讓他們在治安所長官的逼迫下把炸彈仍到海里然後爆炸,固然他們沒有領到任何獎品,卻意外地得到了許多炸死的死魚(浮在水面上的魚誇張地多,就像《濃情巧克力》裡面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處理眼淚曬干變成鹽的故事一樣浪漫),他們同樣滿載而歸。伴著他們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幸福地吃魚的情景,阿發的母親發出了良好的期盼「如果美國人能三兩天就轟炸一次就好了,那麼我們天天都有魚吃了」,映現的燈光逐漸變小變小,消失在黑暗裡,片子結束。
《稻草人》曾經被姜文大加贊賞,據說在他的新片《鬼子來了》裡面有好多借鑒《稻草人》的地方。我想王童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這樣一種不是很嚴肅很沉痛的方式來對待可以很煽情地觸動民族情緒的戰爭題材電影的姿態和視角,也就是說使用了另外一種講述戰爭的故事的方式。我們發現它的戲噱和荒誕的處理絲毫沒有掩蓋指涉和批判的力量,甚至比直接呈現帶來更多鮮活的東西。盡管它不是歷史的真實,也不帶有強烈的訴述的願望,但卻能啟發人的想像,看到更多被歷史書以及通常行述歷史的方法所遮蔽的更真實的「情感」,這里的「情感」不僅僅指個人的情緒,而是對歷史對過去事情的一種感情,就是說我們不應把歷史看作冷冰冰的可以被隨便玩弄的「橡皮泥」,而應抱有對待人一樣的感情來看待歷史,也就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前言中所提到的「溫情的理解」的態度。所以,我覺得王童在《稻草人》中的敘述很有張力或快感。
如果我們可以發揮聯想的話,類似的情景似乎在國外的一些影片中可以找到知音。1987年,英國導演布爾曼拍攝了《希望與光榮》,採用兒童的視角看待二戰期間被德軍轟炸下的倫敦的情景,由於孩子沒有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戰爭在他們眼裡可能會有許多好玩的事情發生,比如到廢墟里揀彈殼(當然沒有《稻草人》中的孩子用籮筐揀炸彈那麼誇張,也沒有阿發兄弟運送炸彈而大獲海魚那麼神奇),比如一個跳傘飛行員的降落引起孩子和居民的好奇等等,似乎電影的殘酷消解在無聲無息的日常生活中,沒有血液出現的戰爭同樣擁有了悲慘的力量(不知道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有沒有從這里獲得有利的借鑒)。1991年義大利導演加布里埃爾·薩爾瓦托雷導的《地中海》把幾個士兵放逐到偏僻的希臘小島上,沒有戰斗的士兵和當地人幸福相處,好像同樣也把殘酷的二戰賦予了許多荒誕和浪漫的故事。這種敘述上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反抗了主流話語重述歷史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充滿歡樂或日常溫情的戰爭想像,但決不是粉飾而是和正面反映一樣的理解。
回到文章的開頭,夢中戰爭的情景或許也可以看作感受戰爭的一種方式,戰爭或說歷史對於我們的感覺,可能更多地是一種感情或者它們給我們某種可親的想像和氛圍,而不是被理性和考證確定下來的實證的復現與干癟癟的實錄。對於歷史的記憶也不光光是通過嚴正的推理或者宏偉的國家敘述所勾畫出來的威嚴,而應該擁有自己個人的讀解甚至虛構在裡面,因為這樣的歷史才有鮮艷的活力。荒誕的歷史也許只是一種歷史的存在,而歷史的荒誕卻是我夢中依稀的記憶。
❺ 宗教工作的責任主體和第一責任人是睡
摘要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黨員信仰宗教,必然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系和社會制度,必須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依靠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從中國實際出發制定和執行各項方針政策。毫無疑問,是黨領導各民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的革命、進步和發展,而不是去追求虛幻的天國和來世。如果共產黨員信仰宗教,把個人和人類的命運寄託於造物主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不相信人自身的力量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學社會主義、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就不能堅定、自覺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談不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❻ 韓國電影第一部沒有意識形態滲透的電影是嗎
阿里郎 아리랑 (1926)
導演: 羅雲奎
編劇: 羅雲奎
主演: 羅雲奎 / 申一仙 / 홍명선
類型: 劇情 / 動作
製片國家/地區: 朝鮮
語言: 朝鮮語
上映日期: 1926-10-01(朝鮮)
又名: Arirang
IMDb鏈接: tt0149706
❼ 春香傳是朝鮮電影當時的不沒有意識形態滲透電影么
這部電影其實沒太多意識形態滲透,因為它是一個古代故事,不是現代故事,很難把革命的思想加進去。但是如果硬要從政治的角度進行解讀,也能說出一點門道,第一宣傳了消滅階級隔離和人民主體平等的思想。成春香和李夢龍的階層不同,身份不同,他們可以戀愛和結合,打破了階層和身份的隔離,第二懲治貪官污吏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可以理解為反腐和約束公權;第三故事最後以團圓結尾,是夢龍科舉成功擁有了公權才能聲張正義,就是說假如李夢龍科舉失敗,最終沒有中舉,他可能無法救出春香,反應出古代朝鮮公檢法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對舊社會進行了批判。
❽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韓國電影,說的是一個青年男子誤入了三個奇怪小孩創造的世界裡出不去,那三個小孩似乎...
《韓塞爾與葛雷特》 我電腦上還有這部電影呢,叫《鬼怪密林》,前兩年的片子,很好搜的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導演 Director
編劇 Writer
演員Actor
原創音樂 OriginalMusic
攝影 Cinematography
劇情介紹
相關評論
幕後製作主題…童話外衣包裹的恐怖
卡司…2007年度最黃金的組合
導演:林弼成
美指:柳成熙
攝影:金志龍
音樂:李秉宇
精彩花絮千正明…大朋友的小膽怯
千正明遇見…鬼!
電影劇照
在線觀看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編劇 Writer
演員Actor
原創音樂 OriginalMusic
攝影 Cinematography
劇情介紹
相關評論
幕後製作 主題…童話外衣包裹的恐怖
卡司…2007年度最黃金的組合
導演:林弼成
美指:柳成熙
攝影:金志龍
音樂:李秉宇
精彩花絮 千正明…大朋友的小膽怯
千正明遇見…鬼!
電影劇照
在線觀看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韓塞爾與葛雷特 原片名 헨젤과 그레텔 更多中文片名 鬼怪密林 魔幻謎林.....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片名 Hansel And Gretel 影片類型 奇幻 / 恐怖 / 兒童
《韓塞爾與葛雷特》劇照(20張)片長 116分鍾 國家/地區 韓國 對白語言 韓語 色彩 彩色 製作公司 Barunson 發行公司 韓國希傑娛樂株式會社 CJ Entertainment [韓國] 上映日期 韓國 South Korea 2007年12月27日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林弼成 Pil-Sung Yim
編劇 Writer
林弼成 Pil-Sung Yim 金民叔 Min-Sook Kim
演員Actor
千正明 Jeong-myeong Cheon 殷元在 Won-Jae Eun 沈恩京 Eun-Kyeong Sim 陳智熙 Ji-Hee JIN 朴熙舜 Hee-soon Park
原創音樂 OriginalMusic
李秉宇 Byung-woo Lee
攝影 Cinematography
金志龍 Ji-yong Kim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被母親患病和女友懷孕等事情困擾的恩洙(千正明飾)在公路上發生了意外,在不知名的森林裡迷了路。遇見女孩英姬(沈恩京飾),在她的引領下來到一座如童話中描述的美麗的房子。房子里住著英姬的哥哥萬福(殷元宰飾)、妹妹貞順(陳智熙飾)和爸爸媽媽。原本約定只留宿一晚的恩洙在第二天後再次出發尋找目的地,卻仍舊是轉回到了房子。無奈的他只能暫時住下,不料突然一天,孩子們的父母親留下信說有急事要外出去首爾。怪異的食物,孩子們神秘的舉止,讓恩洙越發感到不安。在閣樓里撞見先前說去了首爾的「爸爸媽媽」,才知道孩子們的真正身份。原來他們一直引導著迷路的大人們來到這個神秘的森林,照顧他們和他們一起生活。但是大人們逐漸失去耐心,或是貪婪無比,或是虐待孩子們,最終這些大人不斷消失。
韓塞爾與葛雷特海報(20張)想逃出這個「家」的恩洙想盡各種辦法,卻總是失敗,終於他走進一間破房子,發現了寫有自己故事的童話書,找到了陳舊的檔案,揭開了孩子們的身世之謎。他們很多年前是這里一座孤兒院的孩子,備受院長的虐待。一個聖誕節,他們獲得了神秘的力量,可以通過想像得到一切。是他們的幻想創造了這個森林和房子,並把自己認為的「壞大人」變成玩偶或是雕像。他們不斷吸引大人前來只因為想獲得愛。而恩洙是來到這里後唯一關心他們的大人。最後恩洙知道了離開這座森林的唯一辦法,就是燒掉了孩子們的畫冊,他拒絕了孩子們的挽留,流著淚對他們說「對不起」回到了現實世界。 一年後,恩洙在自家的聖誕樹下,發現了孩子們給他送來的禮物……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以往日本經典的《咒怨》系列、好萊塢的《重生》和本國的《薔花,紅蓮》等片里的小孩都只是作為成人化的恐怖想像道具,但本片給人感覺是真正意義上的當童心被傷害後發生的可怕故事。 ——《朝鮮日報》 從未看過可以這么純真無邪的恐怖片,即便是陰謀也如此令人憐愛,一部可以列為經典的電影。 ——《朝鮮日報》 千正明的可塑性很強,和殷元在、陳智熙等童星的配合融合得恰到好處,作為片里唯一的成年主演,他的發揮親切自然。 ——《FLIM2.0》 暗色調的背景精緻古舊,絕對不是傳統的恐怖片,很有童話的氛圍。驚訝改編者的才氣。殘酷的內在仍舊遮掩不住美指的賞心悅目的設計。 ——《FILM2.0》 主題和表現方式都很新穎鮮明,好玩、懸念和感動全都具備了,主創們塑造了一個東方式的童話王國,想拾回丟失在人生森林裡的童心的你,一定不能錯過本片。無法把片里的孩子們當成惡人,更多的是憐愛和心疼。 ——DAUM
韓塞爾與葛雷特劇中人物照(17張)繁忙的城市,冰冷的建築,森林裡的趣怪小屋是童心在現代社會衍生出的避難所。柳成熙的美術功夫沒話說,很久沒欣賞過這么「美」的恐怖片。 ——《moviest》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主題…童話外衣包裹的恐怖
19世紀初德國的格林兄弟創作的《Hansel and Gretel》,當中殺害母親、虐童的情節本來就屬童話文學里的一個異數,在21世紀它將以Dark Fantasy復活,原著童話是講述巫女把飢餓的孩子們引誘到餅干屋子,而本片則是渴望被關愛的孩子們把在森林裡迷路的大人們引進屋中,希望從此大人們能把自己當親生子女一樣看待,但大人們想逃脫的故事。影片借用了原來童話的架構,寓意卻向完全不一樣的走勢發展,導演林弼成表示本片在於表現沒有得到大人們的愛的孩子在成長中經歷的疼痛——以恐怖的意象表達出來,在遭遇危機時就把孩子扔掉的自私的大人們與只是希望純粹地被愛的孩子們形成強烈的反差,當孩子的潔白無瑕被大人無情破壞後,前者所爆發的憤怒令人心寒,這種反常的生態所衍生出的「恐怖」就是本片想要傳遞和表達的主題。
卡司…2007年度最黃金的組合
本片匯集了忠武路各個領域最頂級的電影工作人員。
導演:林弼成
盡管用了5年的時間製作出來的《南極日記》在去年遭受了票房失利的打擊,但林弼成依然對電影有著如初的熱愛。被奉俊浩導演稱之為:「性情溫和、態度叛逆的大胖子」的他才能在圈內是公認的,在修改金民叔(《為了霍洛維茨》的編劇)創作的原稿的基礎上親自完成了本片的劇本。「想拍溫暖的電影,卻苦於沒有好的現實題材」的林弼成坦言為了市場,他自動降低了影片的極端化,希望本片是易懂並且引發觀眾反思的電影,如同《TheTwilightZone》那樣殘忍的成年人童話,他毫不否認結局的悲劇性。之前曾考慮過把劇本拿給別人執導,終究還是覺得親手掌鏡最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大人們失去純真性的瞬間,也就是失去了人生判斷力的時候,顛覆了傳統恐怖電影的觀點和取向的《韓塞爾與葛雷特》可謂是其心血的誠意之作。
美指:柳成熙
童話世界裡光怪陸離,童心遍布卻又天馬行空得可怕的詭異氣氛。如同PeterPan里的Neverland,是孩子們其樂無窮的樂園,卻是大人們神秘循環的惡夢。曾給《殺人回憶》、《老男孩》和《怪物》等片擔任美術指導的柳成熙負責本片的布景籌劃,圍繞「當童心被摧毀後,童話世界裡畸形的純真」的美學中心,匱乏愛的孩子們所嗜愛的玩具全都是以平價買回——體現平凡的真實感的需要,而美術團隊自己加以改裝:掉了耳朵的玩偶,裙子上沾有血的兔子等,哥特式對比強烈的以兔子為主線的壁紙圖案製作的靈感來自於美國童話家MauriceSendak,就連食物也充滿了孩子般肆無忌憚的想像力:綠色的蛋糕、血紅色的果凍、藍色的湯……這些所有乍看上去很華麗別致,在孩子的眼光看來漂亮得理所當然,而大人們瞧見則越看越毛骨悚然:「當猙獰性和怪異感滲透進單純的童話里時,這種不自然感恰恰也反映出大人與小孩相處的矛盾的迸發點。」柳成熙為了配合導演設定的「冬季里的恐怖幻想」的整體美學理念,全部場景都必須在寒冷的天氣下完成,屋子內部和外部分別在釜山和濟州島搭建,整潔中透著深陷的雜亂荒蕪之感。盡管挑戰了新的風格,但柳成熙還是強調本片的恐怖根源來自於孩子本身,一切布景的設置都是為了更好地烘托氣氛和激發演員的表演。
攝影:金志龍
金志龍在韓電影圈有「金大牌」之稱,幾乎所有的韓國大片製作方都想能邀請其出任攝影導演。成名作《甜蜜的人生》獲得當年青龍獎最佳攝影後,2006年的《淫亂書生》盡管情節本身被批得體無完膚,但他精緻的攝影技術仍舊贏得了認可。「無辜的孩子們調皮的外表下古靈精怪的內心、千正明恐懼難語的精神狀態要從陰暗的照明對比和攝影的角度中體現得完美——林導演的要求也太『苛刻』了,我只能盡力了。」謙虛的金志龍直言達不到導演的高要求,到底如何有待觀眾的評價。
音樂:李秉宇
《薔花,紅蓮》、《丑聞》、《王的男人》、《怪物》…如果你是韓國電影忠實的追隨者,一定曾被這些片子里動情契和的音樂所感染,而這些音樂的製作者就是李秉宇。與金志龍一樣,他也是各個重大電影獎音樂獎項青睞的常客,在本片能欣賞到其創作的天真又充滿魔幻氣質的配樂。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千正明…大朋友的小膽怯
本片也許是服兵役前的千正明最後一部電影作品,所以引起了各方的注目。他在片里扮演的恩洙為了看望生病的母親誤入森林裡三個孩子的家,最後成為唯一能從森林中走出的大人,作為目擊者,本片的恐怖和受驚也以他的視角展開,他的情緒演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部片能否成功嚇倒觀眾,從而把「冰冷中的溫暖」傳遞給觀眾。千正明早已被業內認可為演技派的男星,但其拍戲的拚命程度不亞於任何一位新人。曾經為了拍好片里意外昏迷後醒來的那場戲,連續12小時沒有睡覺卻從未表現出倦容,在途中還會細心地拾起倒下來的小道具把其整理好,這一細節令在場的工作人員感嘆不已。在片里的戲份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他之前以為患上眼疾而令劇組耽誤了一周左右的拍攝進程,為此他從影片拍攝中途舉行的發布會到近日接受記者的采訪,依然提及自己因此事很抱歉,可見其敬業的態度。以往看恐怖片到「三分之二就看不下去」的千正明之前沒想到自己會與本片結緣,主人公能帶給觀眾同樣的恐懼同感是驚悚片叫座的關鍵所在,而原本就很「害怕」的千正明帶來的演技也就更具真實感。 林弼成笑言自己不是跟《狐狸啊,你在幹啥呢》的風,而是一次在看千正明出演的綜藝節目中發現後者是個氣質有些許靦腆的男生:「我想他的外表很柔和,對孩子沒有『侵略性』,能更容易詮釋出片中的恩洙是孩子們的『身心夥伴』的情緒。」
千正明遇見…鬼!
千正明為了拍攝本片,不顧手指頭受傷一直堅持了下來,而坦言原本不喜歡小孩子的他開始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相處,感覺有點不自然,但隨著日子的長久下來,彼此變得更親近也就自然地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流露出希望姐姐結婚的話早點有小孩——實現當叔叔的願望。拍攝間隙,他就常常被沈恩京和陳智熙惡作劇逗得身邊人哈哈大笑,也會與殷元在斗象棋,他提到自己被小演員和大人一樣深夜還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拍片的意志力所感動。千正明與孩子們進行的足球、棒球和體操等運動一度使得片場的氣氛變得活躍,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是在拍哄鬧的喜劇。不知是真這么邪門,還是宣傳的「例牌」,本片與以往的恐怖電影一樣在拍攝途中傳出片場見鬼的新聞:千正明透露在濟州島拍攝時,於陽台隱約看到有個老人慢慢向海邊走去的身影,其他工作人員也有同樣的遭遇。真與假都好,為本片披上了更「陰森森」的氣息。
❾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系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系:
1、生產目的
文化事業部門是生產公共產品,以國家需要為轉移。文化產業部門是為市場生產商品,以市場需要為轉移。
2、資本來源
生產文化產品也必須有資本。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提供。而生產文化商品的資本來源則因社會制度而異。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生產資本需從不同經濟成分中獲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
3、機構性質
文化事業機構是政府部門的附屬單位,以行政方式管理。文化產業機構是企業單位,以企業法人進行經營活動。
(9)韓國第一部沒有意識形態滲透其中的電影是擴展閱讀:
根據以上定義,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事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產業
❿ 韓國電影說實話有的拍的還是非常不錯的,其中有哪些值得一看的
最喜歡韓國電影的《新世界》,號稱是《無間道》的韓國版,不過我認為《新世界》有獨特的魅力,最後的結局真的是意想不到。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韓國片。
很有質感的一部片子,不需要質疑它的原創性,這部電影明顯是具有它獨有的特色的,不要因為同是卧底題材就一定要跟《無間道》扯上關系,各有千秋。這部電影在兄弟情上的刻畫很令人動容,而黃政民、李政宰二位實力派也奉獻了精彩的對手戲。崔岷植大叔正常發揮。全片的質感很像《極惡非道》,透著剛猛和凌厲,很容易讓觀眾領略黑幫片的獨特魅力。
電影看完,輸了就是邪惡,贏了就是正義,丁青最後將檔案留給了李,讓他選擇當卧底還是當黑道的老大,果然警察和匪徒只有一念之差,當正義的一方做了太多的齷齪事,只能讓向善的人走向黑道,蒼天饒過誰?老天誠不欺我,新世界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