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十大名茶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里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風自六安」「陸羽舊經遺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評價;「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慈禧太後曾月奉十四兩;大文學家曹雪芹曠世之作《紅樓夢》中也有提及,特別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讀來令人盪氣回腸;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為中央軍委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臨終前還念嘮著「六安瓜片」;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可見,「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占據顯著的位置。
「六安瓜片」馳名古今中外,還得惠於其獨特的產地、工藝和品質優勢。主產地是革命老區金寨縣,全縣地處大別山北麓,高山環抱,雲霧繚繞,氣候溫和,生態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同時,「六安瓜片」的採摘也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史料尚無考證。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傳說有兩。一是說,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朴,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制,並起名「峰翅」(意為蜂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沖,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 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子,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後沖僱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一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懼麗,獲得袁的贊賞。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以促茶農仿製。新茶登市後,蜚聲遐邇,連峰翅亦遜色多矣。峰翅品質雖優於大茶,但其採制技術均與大茶相同。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昧、形別具一格,放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 六安瓜片產於六安市裕安區以及金寨、霍山兩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有金寨縣的響洪甸、鮮花嶺、龔店;裕安區的黃澗河、雙峰、龍門沖、獨山;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有六安市的石板沖、石婆店、獅子崗、駱家庵一帶。產量以六安最多,品質以金寨最優。瓜片原產地齊頭山一帶,舊時為六安管轄,現屬金寨縣。齊頭山所產「齊山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齊頭山是大別山的余脈,海拔804米,位於大別山區的西北邊緣,與江淮丘陵相連,幾十里外就能看到她巍然兀立,如天然畫屏。全山為花崗岩構成,林木蔥翠,怪石崢嶸,溪流飛瀑,煙霧籠罩。山南坡上有一石洞,處於人跡罕到的懸崖峭壁之上,因大量蝙蝠棲居,故稱為蝙蝠洞。傳說洞口曾有「神茶」,有年春天,一群婦女結伴上齊頭山採茶,其中一人在蝙蝠洞附近發現一株大茶樹,枝葉茂密,新芽肥壯。她動手就采,神奇的是茶芽邊采邊發,越采越多,直到天黑還是新芽滿樹。次日她又攀藤而至,但茶樹已然不見,於是「神茶」的美談就傳開了。50年代曾有茶葉工作者,為調查六安瓜片茶樹品種資源和生態環境,冒險攀登探洞,見洞內蝙蝠糞便厚積,松軟如綿。蝙蝠棲居石縫深處,白天很難見到,但靜坐洞中卻時而能聽到蝙蝠飛翔之聲,如風似濤。洞口有野茶一叢,有人說為蝙蝠銜籽而生,無從斷定。
六安瓜片產區位於大別山東北麓,屬淮河流域,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ph6. 5左右,多為黃棕壤,質地疏鬆,土層深厚,茶園多在山坡沖谷之中,生態環境優越。
氣溫: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300米以上,低於14℃,7月份平均氣溫28.2℃,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於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光照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佔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降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佔28.9%,夏季佔41.1%,秋季佔19.4%,冬季佔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乾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土壤土壤類型比較復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六安瓜片的選購常識。正常氣溫年景,新茶一般在穀雨前十天內即可產出;真正葉片營養豐厚的茶草應在穀雨前後幾天內。選購品嘗「六安瓜片」通常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即從干茶和泡茶兩個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一是干茶評賞。望色:通過觀望應具備鐵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澤一致,可見烘製到位。聞香:通過嗅聞應具備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氣,尤其是有如燒板栗那種香味或幽香的為上乘;有青草味的說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過細嚼應具備頭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覺,略用清水涮口後有一種清爽甜潤的感覺。觀形:通過察看應具備片卷順直、長短相近、粗細勻稱的條形,可見形狀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二是干茶發湯品嘗。茶具一般選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為佳,沒有條件的可選用礦泉水或純凈水等PH值近於中性的水質為適宜。根據茶具容量,放入茶葉適量,清淡適中,不宜過多。為避免片茶原香流離,當今有人主張用開水高沖、緩收、起壺至茶具2/3處加蓋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滿加蓋)。片刻後,即可品鑒。步驟如下:首先聞其香。靠近杯碗口或口面,感覺是否有悠悠的茶葉清香;以其香味濃度體驗茶葉的香醇。
三是望其色。用碗蓋扶動茶葉查看湯色,一般是青湯透綠、清爽爽的,沒有一點的渾濁。其葉片顏色一般是穀雨前十天的茶草製作的新茶,泡後葉片顏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勻稱。相近穀雨或穀雨後茶草製作的片茶,泡後葉片顏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勻稱,茶湯相應也濃些、若時間稍候一會兒青綠色也深些。再是品其味。通常是先慢喝兩口茶湯後,再小呷細細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涼、絲絲的甜味;葉片營養生長豐厚的茶草製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湯,往往能夠使你明顯感覺到茶湯的柔度。
四是觀其形。干茶開水發湯後,先浮於上層,隨著葉片的開湯,葉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陸續下沉至杯碗底。有原來的條狀開發為葉片狀,葉片大小近同,片片疊加。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裡常年雲霧彌漫,雲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雲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雲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卧,樹形奇特。黃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雲、松、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今屬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剛走到半山腰,卻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為好奇心所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續里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 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懷里,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里的茶葉一路散發出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裡,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里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滿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潤 頭清;三口下咽,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贊不絕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布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採制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 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有專家提醒,顏色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顏色越綠並不意味著茶葉品質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艷,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發綠、發青、發暗。
2.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艷,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
專家補充,如果是著色的碧螺春,它的絨毛多是綠色的,是被染綠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應是滿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絨毛。
B. 茶道相關影片
《烏龍小子》,《火影忍者》
C. 關於採茶的電影
《茶色生香》
《愛在茶鄉》
採茶姑娘
採茶女
D. 關於茶葉的電影或電視劇
電視劇:《茶頌》《閃亮茗天》《第一茶莊》《茶館》
電影:《茶是故鄉濃》《茶王》《綠茶》《菊花茶》《茶色生香》
E. 最近幾年拍的與茶有關的愛情電影
百里長街萬車馳十年規劃兩頁紙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很多煩惱是我們自己找的
沒有那麼復雜的
F. 那些影視劇中出現的茶都是什麼茶
《紅樓夢87版》
國內的很多影視劇中都有喝茶的環節,如果說有哪一部電視劇可以把茶很細膩融入生活中的當屬87版《紅樓夢》了,其中有關茶的內容就有493處之多,包括茶俗、茶禮、茶詩詞、茶葉、茶具、泡茶用水、泡茶方法、品茶環境、茶療方劑、用茶禁忌等,可謂是我國歷代文學作品中記述與描繪得最全、最生動的。
電視劇《都挺好》
家庭劇《都挺好》中干練的明玉,喜歡簡約泡茶的方法。小小的木頭托盤,放著一套玻璃茶具,她順手提起茶壺內膽,一上一下,茶就泡好了。一邊喝茶一邊吩咐秘書,將會議的資料准備好。可見在諸多辦公場合都適合搭配一杯茶,簡單又方便。
《尋訪千利休》
日本也是非常喜歡茶的,茶葉在日本也有很長的歷史,最有名的莫過於《尋訪千利休》,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手法,一開始就講出了利休將死的結局,又在結果里構建懸疑,讓人帶著好奇心去探尋中間過程。把日本的茶人、高麗的公主、白居易的詩聯系在一起,共同刻畫出一個追求極致美學的千利休和他的茶道精神。緩慢的節奏和茶道的意境很搭,倘若閑暇下來,不若喝一杯茶,一起看一看日式的茶紀錄片。
G. 有沒有關於茶藝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茶緣天下》是由香港健康衛視聯合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茶葉學會、雲南滇紅集團有限公司攝制製作的作的大型文獻紀錄片,於北京時間2013年2月23日開播。節目希望通過講述一個個因「茶緣」而引發的故事,傳達出千年茶文化中,蘊涵的濃濃人情味道、中華智慧、人類智慧。
H. 與茶有關的十部經典電影,你看過幾部
以茶館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革命——《茶館》(1982年)
導演:謝添
簡介:說起有茶有針砭時弊,最先聯想到電影的恐怕就是《茶館》。本片曾獲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