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流浪地球》
影片前半段讓人失望,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格局太小。
人物活動場所僅限於中國的幾個城市,完全沒有小說中營造出的「地球村」的感覺。
影片也不是全無是處,也有讓人驚喜的地方。
原著只以一個生活在地球逃逸時代里的普通人的視覺來表達他的見聞和感受,並沒有電影中發生地球與木球相撞,人們強行將之分離的壯舉。原著情節詭譎之處,是地球剛剛脫離太陽系,地球上的人類發生了一場天翻地覆的暴動——有人聲稱太陽災變是別有用心的人在故意造謠,發動大眾,推翻了聯合政府,但在地球即將返航原來軌道時,太陽爆炸了!
電影舍棄了這一情節,別出心裁地塑造了一對捨身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父子,當然,也包括那幾個救援隊員,在吳京飾演的父親駕駛擁有三十噸燃料的空間站飛上木星時,觀眾無不聳然動容。
總體說來,影片《流浪地球》上半場爛,下半場精彩。有失望,也有欣喜,但總的來說,失望多於驚喜。
❷ 流浪地球這個電影適合看2D還是3D的
國產賀歲檔,但肯定推薦看3D,3D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裡面的世界觀十分震撼,能讓人沉浸在綺麗的畫面中,而且《流浪地球》的演員顏值也全程在線,荷爾蒙爆棚。看2d也可以,但如果這個片子看2D也可以等下映了再看。過年去看肯定首推3D
❸ 流浪地球好看不 講了什麼
總體來說,流浪地球還是值得一看的。流浪地球主要講的是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推進地球去別的地方,尋找新家園。然而經過木星的時候,木星強大的吸引力把地球吸引了過來,地球和木星將要碰撞,地球將要毀滅。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木星將地球上的大氣層首先吸引了過去,行成了一個大氣層通道,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在緊要關頭,想到了可以點燃大氣層,通過這個通道點燃木星,然後利用點燃木星的強大爆發力把地球推離木星,最後終於成功了。流浪地球可能不能跟好萊塢的科幻大片相比,但是對於國內的科幻片來說已經算是佼佼者了
❹ 流浪地球的劇情,結局是怎樣的怎麼評價這步片子
《流浪地球》是國產科幻電影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無論是從視覺效果還是從故事劇情上面,《流浪地球》都給科幻電影樹立了一個標桿。先來說一下《流浪地球》的大體劇情。
《流浪地球》的出現可以說彌補了我國沒有硬科幻的空白。同時也算是給國人打了一劑強心針,至少讓外界知道了我們自己一樣可以拍出好的科幻電影。同時,參加《流浪地球》的每一個後期製作者又何嘗不是一顆帶有科幻的種子呢?有了他們,我相信未來我們的國產科幻電影一定會大放異彩。
❺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什麼
《流浪地球》的成功個人認為有以下三種主要原因。
結語:該片的特效針對性很強,用句俗話來形容「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從而在特效選擇方面,多是以靜態/動態的背景場面,或者遠景和宏觀效果為主,細節和微觀展示部分很少。說白了該片的特效部分,讓人感受到「奇觀」的部分並不多,反而更多是帶給觀眾對世界觀的認知,一個被冰封的世界,一個被火烤的家園,一個逃離太陽系的地球,被木星引力捕捉的星球。在此基礎上,增強對氣氛的渲染。
❻ 如何通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讀懂新零售行業的變化
第一,要深入迎合「消費需求」。
相比其他2D電影可以在下線後付費觀看,《流浪地球》屬於3D科幻片,必須要在影院觀影才能享受到身臨其境的視覺聽覺體驗;其次,《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的大作,自身帶有超級IP屬性和高話題產出,預告片出來時就引爆全網;更為重要的是,《流浪地球》是一部真正的國產好萊塢級特效科幻大片,它所引起的「中國式情感認同」,是其他影片所不具備的。這解釋了《流浪地球》成功的內因。
第二,要提供便利「消費方式」。票房增長也受益於院線擴張、觀影基礎設施完善。受益於國內互聯網環境的高速發展,當前影院訂票渠道豐富多樣,線上購票線下觀影的新型觀影方式日漸普及。《流浪地球》的網售電影票已經接近90%,其他影片網售比例幾乎都在80%以上,說明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消費方式在電影院達到了極致。這是《流浪地球》成功的外因。
新零售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
從《流浪地球》的票房反饋可以看出,影片的成功一方面是迎合了消費需求,同時又有外部消費方式升級的輔助。這對於理解當前零售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今天已經是新商業、新零售時代,為何有這場商業變革,因為有變化就要有變革。從《流浪地球》可以看出,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發生了這些變化:
第一,消費者主權變更,即消費需求改變。早期的傳統零售是貨權時代,渠道為王。消費主權掌握在廠商、平台手裡,廠商生產什麼產品、平台推薦什麼產品,顧客就買什麼。但是,消費升級後,今天消費主權已經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決定自己的需求,消費便發生巨大的改變。
第二,買賣方式的改變,即消費方式變化。買賣方式的改變是由於科技創新帶來的。從最早的出門逛街,到滑鼠購物、VR購物、語音購物,消費方式不斷從腳到手、眼、嘴的快速升級迭代。甚至現在已經出現了捕捉人腦電波的機器,未來或會出現「用腦購物」的消費方式。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科技創新帶來買賣方式的巨大改變,消費者越來越享受、尋求隨時隨地購物的便利。
今天為何要進行新零售、進行商業變革,主要就是因為兩個方面:
1,消費升級,帶來了需求變化;
2,科技創新,帶來買賣變化,這兩者帶來了商業變革,也就是新零售。所以,從《流浪地球》看新零售,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當前零售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
正是因為《流浪地球》從各維度、各方面都迎合了「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滿足了普羅大眾的偏好、行為、精神等需求,其票房才能「突圍」。由此借鑒,則是指引零售商更好的理解新零售的「以人為本」,思考在新一年的轉型部署中要如何圍繞「以人為本」的兩大內核開展相關工作。
❼ 流浪地球時間多長
《流浪地球》公映版時長為125分鍾,是今年春節檔時長最長的一部賀歲片,《新喜劇之王》91分鍾、《飛馳人生》98分鍾,《瘋狂的外星人》116分鍾。 如果再加上30分鍾的內容,《流浪地球》兩個半小時,雖然會奉上更好的觀影體驗,但無疑會讓《流浪地球》排片更不利。 要知道,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之所以會票房爆不起來,和排片有著密切的關系,該片當日排片約佔11%,而《瘋狂的外星人》則為20%。《流浪地球》是在上映之後,形成了口碑優勢,才逐漸扭轉了排片失利的局面。 據爆料內容揭曉,《流浪地球》被刪減了的主要是四大內容。 首先,是韓朵朵去地面的真正原因,原來她是想去找父母的屍體,這個情節刪減對故事主線影響不大。 其次,是姥爺死後的一個場面,劉啟和韓朵朵看到冰面下滿是屍體。這個場面也無所謂,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