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 路德 第一季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I8RMjL6BuXQeiRNFOWVrsw
《路德第一季》是2010年播出的英國劇情電視劇,由BrianKirk執導,IdrisElba、RuthWilson等主演。該劇講述了負責兒童保護的警官Luther處理一起涉及兒童殺手案件中發生的故事。
『貳』 瑞傑路德第一次結婚
是的,而且還誕下一女——瑞榭莉亞·斯佩路迪亞
瑞傑路德·斯佩路迪亞是《無職轉生~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的重要人物,前斯佩路德族戰士團團長。在轉移事件發生後幫助魯迪烏斯·格雷拉特和艾莉絲·伯雷亞絲·格雷拉特回到阿斯拉王國菲托亞領地,喜歡小孩子。長相可怕其實非常溫柔。
《無職轉生 ~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是由輕小說家不講理不求人著作,插畫家白鷹負責插畫的輕小說。
『叄』 《大奧》 從第一章開始看 然後呢 那些明治篇 幕府篇是什麼回事
按照歷史時間先後順序是:第一章,華之亂,幕末篇(也就是明治篇)
http://ke..com/view/118611.htm
『肆』 票房第一的電影是哪個
票房第一的電影是復仇者聯盟4(截至2022年3月4日)。
該片以全球票房27億美元的成績,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成績第一名。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是美國漫威影業公司出品的科幻電影,由安東尼·羅素和喬·羅素聯合執導,小羅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馬克·魯法洛、斯嘉麗·約翰遜、傑瑞米·雷納、保羅·路德、布麗·拉爾森、唐·錢德爾、凱倫·吉蘭、喬什·布洛林等主演。
影片改編自美國漫威漫畫,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22部電影,講述了在《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毀滅性事件過後,復仇者聯盟在剩餘盟友的幫助下再一次集結,逆轉過去,重新創造希望的故事。
復仇者聯盟4劇情簡介:
來自泰坦星的滅霸為了解決宇宙資源匱乏、人口暴增的問題,集齊了所有無限寶石,一個響指成功地使全宇宙生命隨機減半。
宇宙由於滅霸的行動而變得滿目瘡痍,但是五年之後,被困在量子領域的蟻人意外回到現實世界,他的出現為倖存的復仇者點燃了希望。無論前方將遭遇怎樣的後果,倖存的復仇者都必須在剩餘盟友的幫助下再一次集結,以逆轉滅霸的所作所為,徹底恢復宇宙的秩序。
『伍』 人教歷史選修1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重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實質。
難點
馬丁·路德改革的內容和實質。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會背景、主要內容和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馬丁·路德的改革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於本課涉及的宗教問題理論性較強,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建議教師精講一些概念,如贖罪券、「因信稱義」、「教隨國定」、新教等,並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實質,為下一課理解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打下基礎。
本課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構成的,講述了兩個問題: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16世紀的德意志經濟發展,政治分裂,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豪奪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焦點。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德意志成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建議教師通過提問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引言內容。問題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爭矛頭指向什麼?為什麼?問題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如何?誰首先舉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通過提問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初步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九十五條論綱」
教材系統講述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說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宗教改革之所以爆發於德國,是由於德國存在特殊的經濟政治情況。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德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15~16世紀,德意志的紡織、采礦、印刷、造紙等工業都有顯著發展,雖然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但在礦冶、製革等手工業部門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商業相當繁榮,從東方運到義大利再轉往北歐的商品,需要從德意志過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經營對外貿易。但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義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地方。由於封建割據,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有一個城市成為德意志的工商業中心,對內貿易少於對外貿易。經濟的分散又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國的勒索和搜刮。從公元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封建世俗王權之間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激烈斗爭。隨著法國、英國、西班牙等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盛極一時的羅馬教皇勢力在這些國家裡迅速衰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國和義大利仍然由羅馬教會牢牢控制。這種情況下,教皇將原本由整個西歐承擔的經濟重負全部轉移到德國和義大利兩國人民的身上。
(2) 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在經濟上,教會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據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許多高級教士本身就是擁有領地的封建貴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於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於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而教廷從德意志榨取的財富,歸根到底都來自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羅馬教廷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維持其分裂割據局面。因此,經濟的分散性不利於政治統一,而政治不統一又影響經濟發展。德意志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 天主教會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普遍憎恨。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進民族復興的本國教會,成為德意志各階層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的內容,加強學生對德意志分裂狀況的感性認識。
(3) 馬丁·路德立志改革。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了聖經, 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感到懷疑,萌發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聖經》,從《聖經》中悟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經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立志要通過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4)教皇兜售贖罪券,馬丁· 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以維修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這成了宗教改革導火線。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後,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聖母和其他聖徒們的多餘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櫃,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以驚人的勇氣在維登堡教堂門上貼出了《關於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簡稱「九十五條論綱」,就贖罪券問題提出異議,要求進行爭辯。他在論綱里說:教皇無權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確證上帝對罪愆的赦免;當錢落入錢箱丁當一響,貪婪和愛財的慾念就會增加;基督教徒凡誠心懺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罰。他還指出,符券販賣者們關於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亂宣傳,會影響人們對教皇的尊敬,比如說,人們會問:既然教皇比當代最富有的人還富有,為什麼他不拿自己的錢財來修繕聖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貧苦的信徒們的錢財呢?路德提出論綱的時候,並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也沒有想到要發動大規模的改革運動,但實際上論綱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所以,論綱尤如「放出閃電」傳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廣泛討論,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接著在西歐引起強烈的反響,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部分諸侯也支持路德,羅馬教廷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贊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國會議上他據理力爭,毫不讓步。他聲稱「我堅持己見,決無反悔!」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達了當時德意志人民要求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嚮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理解本課內容的關鍵。建議教師用提問方式,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問題二、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問題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麼?開始標志是什麼?「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什麼意義?問題四、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哪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請舉例說明。然後組織學生閱讀、討論,逐個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16世紀初,德意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在一些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但是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德意志經濟的分散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勒索和搜刮,所以擺脫教會的壓榨和束縛,建立民族教會,是德意志各階層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資本主義必不可少的條件。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目「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1520年馬丁·路德連續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的闡發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
(1)「因信稱義」 。
中世紀教會提出上帝不與有罪之人交往,人要獲救必須藉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掌管著拯救靈魂的大權,教會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閱讀《聖經》,惟有教皇才有解釋《聖經》的權力。馬丁·路德神學思想強調「因信稱義」: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為「義」,要想稱「義」,即靈魂得到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規條,不在於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於上帝的恩典和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通過虔誠的信仰來獲得免罪,達到「靈魂得救」,而虔誠的信仰來自崇敬上帝和對於《聖經》的心領神會;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須通過教會和教士的媒介;否認需要履行種種「聖禮」,即教會規定的一套繁縟的禮拜儀式、朝拜聖地以及向教會輸贈等「善行」,來實現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張減少教堂和修道院,簡化宗教儀式,七項聖禮中只剩洗禮、聖餐兩項。這樣,曾經是人類救贖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會、教律,面對信仰的權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張。他的主張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原始積累的需要。
(2)《聖經》是人們信仰唯一的神聖權威。
既然「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到這種信仰呢?馬丁·路德認為信仰的唯一依據是《聖經》,每個教徒都應該閱讀《聖經》,並完全可以對《聖經》的含義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和理解,這是一種信仰自由的權利。人人在上帝與《聖經》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會作為中介。這種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的願望,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將《聖經》由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譯成德文。德文《聖經》的出版發行,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規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海涅認為馬丁·路德對《聖經》的翻譯是「創造了德語」。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有利於宗教改革的拓展。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聖經》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紐帶。
(3)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於教權並支配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
1520年8月,他發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在信中痛斥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專橫、掠奪,主張君權神授,呼籲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企圖以民族的世俗權威取代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神權。他認為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並且以後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的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並且要恢復地方主教的職權」。他另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這些內容的實質是使德意志民族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加強王權,實現國家統一,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難點,建議通過對「因信稱義」概念的解釋、路德思想與天主教會說教的比較,來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突出重點即可,不宜展開或過多補充材料。關於宗教改革的實質,教材沒有明確的表述,如果學生能力較強,時間充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第三目「馬丁·路德改革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
(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一系列舉動,固然得到廣泛擁護,但是不同的階級和集團卻是根據其不同的利益來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級教士、部分諸侯和掌權的城市貴族反對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勢力當中很快就分裂為兩個集團。以路德為代表的溫和派倡議建立新的教會,主張教會脫離羅馬控制,取消復雜、森嚴的教階制,取消繁縟的禮拜儀式,把教會土地收歸國有。但路德反對暴力,主張和平發展,消極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張,不包含社會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業者、商人、工場主、小貴族和部分諸侯的利益。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閔采爾領導農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輪宗教改革。閔采爾也主張信仰得救,但他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號召用暴力手段實現社會變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國」。1524~1526年,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戰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馬丁·路德明確反對農民戰爭,要求人民服從政府。諸侯是惟一從農民戰爭失敗中得到好處的集團,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剝削,並奪取了天主教會的財產,在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權勢都大大加強,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更加加劇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後,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並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戰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取得了合法地位,並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
(3)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馬丁·路德首先確立了與羅馬教廷說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嚴重沖擊了羅馬教廷的神權統治。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分裂,出現了更加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後創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內容有兩個難點:一是對閔采爾農民戰爭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現後,基督教的構成體系。第一個難點,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理解閔采爾農民戰爭對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統治地位的動搖作用。第二個難點,建議教師以圖示的形式幫助學生總結,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於「九十五條論綱」一目的教學。「九十五條論綱」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發表的?它的發表有什麼意義?導入本目學習。
用Powerpoint出示照片或插圖:《馬丁·路德的照片》《贖罪券》和馬丁·路德與教皇代表辯論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交叉使用。關於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和原因的學習,給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問題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哪些基本條件?16世紀初,德意志的經濟狀況如何?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問題二、羅馬天主教會是如何對德意志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的?對德意志有何影響?問題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什麼?開始標志是什麼?《九十五條論綱》的發表有什麼意義?問題四、你認為改革家應該具備哪些意志品質?馬丁·路德是否具備這些品質?請舉例說明。然後組織學生閱讀,並分組討論,逐個解決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歸納和理解,認識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讓學生感受馬丁·路德大無畏改革家的意志品質。
關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目的教學。首先說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稱義」,並解釋「因信稱義」的內容,然後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基督教教義中的「原罪」概念。用課本上的有關內容幫助學生從教義和教會組織兩個方面,理解馬丁·路德思想與教會說教的不同,再結合改革背景理解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
關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天主教會統治的沖擊」一目的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內容,給出幾個思考問題:問題一、閔采爾農民戰爭有什麼作用?問題二、馬丁·路德譯的德文《聖經》有什麼意義?問題三、什麼是「教隨國定」的原則?有什麼意義?問題四、什麼是新教?在學生閱讀、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從農民戰爭、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宗教改革的影響三個方面,說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德國和對歐洲的影響。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導入本課學習時,用問題導入:中世紀西歐天主教的地位如何?請同學們根據上一課內容回答。教師總結說明: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也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駕於王權之上,是西歐各國實現政治統一的障礙;經濟上,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各國都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改革天主教。那麼,宗教改革開始於哪個國家呢?為什麼?由此導入本課引言。
案例二 在分析馬丁·路德所具備的改革家的意志品質和性格時,出示馬丁·路德的照片。馬丁·路德是德國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開創了德國近代歷史的新紀元。他學識淵博,又有堅強的毅力和非凡的膽識、氣魄。這使他具備了一個改革運動領導人的氣質。德國著名詩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中,有一段對路德的最著名的評論,海涅寫道,路德「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僅是最偉大的,也是德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國人的所有優點和弱點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結合在一起」。「他是這個時代的喉舌和刀劍。……一個冷靜的有學問的詞語製造者和一個有靈感的陶醉於上帝的先知,他嘔心瀝血地工作、來研究他的費勁的教義上的特點,而在晚上他則拿起長笛,凝視天空的星星,把樂曲和對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風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顯著的。
案例三 解釋新教概念時,用圖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很快波及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後,歐洲又先後出現了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等新教派。基督教世界分裂了。當今世界三大宗教的結構體系是怎樣的呢?
四、問題解答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發表有何意義?
解題關鍵: 「九十五條論綱」是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
思路引領:從內容和影響兩個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否定了教皇和教會的權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簡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解題關鍵:「因信稱義」
思路引領:從教義、教會組織兩個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略)
(二)學習延伸
閱讀材料,聯系相關歷史事實,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實質。
解題關鍵: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實際上就是「因信稱義」。
思路引領:結合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內容回答。
答案提示: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為德意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
『陸』 求 路易·德·菲奈斯 一電影名
你好,你好!!
是的!
生於1914年7月31日,卒於1983年1月27日.
生平如下:
中文姓名:路易斯.德.費耐斯
英文姓名:Louis De Funès
昵 稱:Fufu (菲菲)
國 籍:法國
生 日:1914年7月31日
星 座:獅子座
職 業:導演,演員,劇作家
成 名 作:《穿越巴黎》
代 表 作: 《虎口脫險》
妻 子: 戈爾曼·艾洛蒂(1936-1942)
( 一 )
1914年7月31日,路易·德·菲奈斯(Louis De Funès )生於一個西班牙裔中產階級家庭。菲奈斯出生時,戲劇家莫里哀逝世271年,電影之父路易斯·盧米埃爾50歲,列寧44歲,卓別林和希特勒都是25歲,希區柯克15歲,法國喜劇演員讓·迦本和塔蒂分別只有10歲和6歲,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剛剛被刺,而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領袖戈達爾和特呂弗都還沒有出生。
菲奈斯成長在歐洲歷史上最乾燥、惶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二戰結束時,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這期間,菲奈斯想在戲劇上有所發展,但他沒能在動盪的歲月找到合適的起點。而是在皮貨店裡撿別針,照相館里當小工,最討厭數字的他還當過會計。1936年,戈爾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給了在巴黎一間又一間酒吧跑來跑去彈鋼琴的菲奈斯,這是一場歷經6年的失敗的婚姻。酒吧的生活雖然苦,至少在餓的時候可以吃飯店剩下來的東西,爵士樂自由輕松的風格排遣掉了彌漫在被佔領的巴黎夜空中的陰雲。
離婚之後,菲奈斯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決定演戲。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戲劇通過了當時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學校的考試。菲奈斯沒有錢支付學費,雷米找他談了一次話,允許他免費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達尼埃爾·格蘭(Daniel Gélin),這個演藝成績平平的演員最早介紹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巴比松的誘惑》,從此他開始了10年跑龍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如果說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煩惱的婚姻以及在追求戲劇和音樂的道路上懷才不遇,算是人生必修課,那麼,與菲奈斯同時代涌現的傑出電影人之多,風格之多樣,發展之迅速則顯得難以預料了。
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國電影界風起雲涌、人才輩出的年代。與菲奈斯同齡兩位著名的喜劇明星讓·迦本和塔蒂都比他成明早,迦本曾經在40年代因成功地扮演了法國著名偵探小說家西默農筆下的「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而成名,塔蒂則因他輕松滑稽的生活輕喜劇而成為法國人心中的偶像,還有菲奈斯最崇拜的喜劇明星費南代爾(Fernandel),加上當時年輕有為喜劇新秀安德烈·布爾維爾(André Bourvil),50年代成了法國電影院里笑聲最多的年代。60年代初,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新浪潮」湧起一批法國新導演,戈達爾,雷諾阿,特呂弗和馬勒,這是一批才華橫溢的電影天才,在菲奈斯演藝生涯最重要的時期,他們都拿出了自己在電影史上叫得響的代表作,法國電影也因而進入了繼「默片時代」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而新浪潮運動倡導的嚴肅、簡約和寫實的電影風格,恰恰與菲奈斯的誇張諷刺喜劇格格不入。
無論怎麼看,這樣一個時代,對一個腦袋已經謝頂的靠跑龍套出身的喜劇演員來說,都是生不逢時的,但菲奈斯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獨特的喜劇天賦在這樣的時代脫穎而出。1965年,菲奈斯與導演烏里和同伴布爾維爾合作的《虎口脫險》,在法國新浪潮電影沉重的現實主題與左岸派晦澀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為歷史上最好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戰爭喜劇,影片中那個自私尖酸的指揮家和老實愚笨的油漆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以計數的笑聲。
( 二 )
從影40年的菲奈斯,因為跑過太多龍套以致於無法統計他到底演過多少部電影,在第一部電影中他演一個天堂的看門人,接著是酒吧服務生,銀行職員……,他在成名前60多部電影中演了無數令人難忘的配角,最終他在最輝煌的六七十年代以一種「激進的諷刺」風格彌補了喜劇青黃不接的電影空白,塑造了一系列「費奈斯式人物譜」。
芳托馬斯是法國最有名的江洋大盜,他在電影中的出鏡率比「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都高,默片時代著名導演路易·菲亞德(Louis Feuillade)在1913到1914年間,用5部電影講述了記者方道爾(Fandor)和警察局長吉弗(Juve)共同追捕大盜芳托馬斯的故事。在影片中,芳托馬斯是一個善於喬裝改扮殘忍狡猾的罪犯,從事暗殺、詐騙和搶劫,警官吉弗(Juve)則是芳托馬斯的剋星,他冷靜,足智多謀,幾次將芳托馬斯送進監獄。後來有很多人先後翻拍芳托馬斯故事,但都不成功。直到導演安德烈·胡奈貝爾(André Hunebelle)決定讓菲奈斯出演警官吉弗,芳托馬斯的故事甩掉了「驚悚現實主義」的陳舊路數,重新給這個傳奇故事點燃了爆笑的喜劇氣息。「菲奈斯版本」的芳托馬斯故事裡,他把吉弗演成了一個自負刁蠻的小老頭,使他比傳說的更生活化,更具有現實的諷刺意義,這個願意打口哨招呼下屬,絲毫不具備當警察的身體素質的局長,對芳托馬斯憎恨不已,卻總成為芳托馬斯耍來耍去的活寶。
與芳托馬斯中那個傻里傻氣的警官相比,菲奈斯在「警察系列」電影中塑造的那個陰奉陽違、鬼頭鬼腦的警察局副局長路德維克就更加自私怪戾,這是一套先後拍攝了6部的法國喜劇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喜劇:《聖特羅佩的警察》、《警察在紐約》、《警察結婚記》、《散步的警察》、《警察與外星人》和《警察與女警察》,這一群法國富翁度假別墅最多的小城聖特羅佩的圍繞在菲奈斯的身邊不折不扣的鴕鳥警察,他們彼此吹吹拍拍,在各種奇遇中笑料百出,遇事相互推卸責任,領功封賞卻爭先恐後,經常糾纏在一些與破案無關的小事上逞口舌之能。似乎從此打下了一個「搞笑警察」的模子,一直到德斯利·尼爾森的美國「白頭神探」和後來的「的士速逮三部曲」。
如果沒有《虎口脫險》如此風光的國際聲譽,菲奈斯本人最喜歡的電影《雅各布教士歷險記》則是他名至實歸的代表作,使菲奈斯的演藝生涯達到了個高潮,上座率高達到7百萬。據說烏里在拍攝時經常因為笑得太厲害,致使攝影機劇烈抖動不得不重拍。影片講述菲奈斯的女兒即將嫁給將軍的兒子,他無意間捲入了一場「政治陰謀」,同時一個著名的猶太教士來法國參加宗教活動,結果從機場開始,警察、恐怖份子、年輕的總統、知名教士和菲奈斯女兒的婚禮就攪在了一起,該劇劇情緊湊,線索復雜,笑料百出,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不僅有許多的菲奈斯的拿手好戲,還緊扣當時法國社會重要的宗教分歧和種族主義,給以往菲奈斯誇張喜劇注入了浪漫的溫馨。至今劇中在口香糖加工廠那段戲仍然是許多喜劇效仿的經典橋段。
菲奈斯還演過用一根小棒指揮芭蕾舞女演員的指揮家(《指揮家》),對雇員吝嗇粗暴卻對客人百般諂媚的飯店老闆(《總統失蹤記》),嫌貧愛富阻止女兒自由戀愛的大資本家(《奧斯卡》)和西班牙國王的貪婪使臣(《瘋狂的貴族》),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地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名劇《吝嗇鬼》,塑造了法國電影史上唯一的阿拉貢。
( 三 )
今天的喜劇已經容納了很多表演之外的因素,比如戲仿,特效和漫畫,菲奈斯喜劇中雖然也有懸疑情節和動作場景做陪襯,但主要還還是在於演員的表演。他把舞台戲劇的喜劇手段搬上了銀幕:誇張的手勢,各種身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白的表情化。
與過去那些喜劇演員的重要區別在於,他成功地表現了喜劇中被諷刺的對象,並使一群可氣、可恨的人物成為喜劇主角,抓住了這些人的本質特徵挖掘了人性的可笑之處,因而他的諷刺是激進的,從市儈到名人,從小氣鬼到大資本家,從知識分子到小丈夫,人最卑微的品質套上了菲奈斯的外套竟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哈哈鏡效果,人們在看到那些自私、蠻橫、驕傲、獨斷和格格不入的角色而反思日常生活,他的表演後來變成了巴黎一些戲劇學校入學考試的一道測試題。
菲奈斯平時非常謙遜,也經常在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向和喜劇風格,他說:「在剛開始時,從未,我從不敢相信我能如此挑剔的觀眾笑了這么多年。我問我自己還能繼續讓人開心多長時間。它讓我害怕,就像腦袋上懸了一把劍。我讀過和聽過一些關於我的東西,我知道我不能永遠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只有走得更遠。」
當他剛剛導演過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後,1983年1月27日,他因心臟病發逝世,他給這個世界帶來太多太多的歡樂了,以致於上帝不捨得讓這個善良人在離去之前承受太多痛苦。斯人一去20載,我們卻還對著屏幕愣愣地以為他仍活著。今年1月各大雜志的封面以及書店電影專架上都刊登這個人的笑臉,算是對一種永恆笑聲的紀念,從法國國慶之夜開始,每周六在法國電視6台輪回播放菲奈斯電影,我們發現與菲奈斯同活躍銀屏上的還有別的知名喜劇演員,布爾維爾,考呂什,他們也同樣的優秀,但是被菲奈斯的笑臉給淹沒了,菲奈斯製造了一個時代。
謝謝!! 14298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美國第一位散文作家是誰
美國第一位散文作家是梭羅。
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在美國,大學就讀於哈佛,畢業後回到家鄉教書,1841年不再教書,轉向寫作,1845年,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過著簡朴、淳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長篇散文《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
梭羅的老師是愛默生,也是一位超驗主義家,梭羅受愛默生影響較深,自力更生,追求樸素的生活,1856年7月4日,梭羅在日記中寫道:我一點也不驚奇我居然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和這個時間的節骨眼上。梭羅一生倡導人們過著簡朴隱居的生活,反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惡意破壞,《瓦爾登湖》中多次表現出作者對工業文明的諷刺和厭惡,梭羅同樣嘲笑每天忙忙碌碌,利益奴隸的人們,在他看來,那是極大的悲哀。
梭羅還是一位社會批評家和哲學家,他一生支持廢奴運動,他精通並擅長測量,曾經也做過土地測量員,他沒有結過婚,他曾經獨自一人居住在一個小木屋裡,他從來不去教堂,他從來不選舉,他拒絕向政府納稅,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從來不吸煙,他雖然是個自然學家,但從來不使用捕機或是槍。
梭羅一生著作不多,不算高產作家,他生前只出過兩本書,第一本是他在1849年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這本書是他在瓦爾登湖邊的一座木屋裡寫的,沒有引起什麼反響,印行1000多冊,售出100多冊,剩下700多冊,在書店倉庫放到1853年,全部退給給了作者。梭羅曾開玩笑說:「我家裡大約藏書900多冊,其中700多冊是我自己寫的」,第二本就是《瓦爾登湖》了,於1854年出版,150年來暢銷世界,他強調親近自然、學習自然、熱愛自然,追求「簡單些,再簡單些」的質朴生活,提倡短暫人生因思想豐盈而臻於完美,他投入數十年的時間對野生果實及森林演替觀察研究,著成《種子的信念》一書。
梭羅與愛默生一樣,懷疑一切教條,對生活充滿信心,可是梭羅的思想在形式上不像愛默生那樣帶理論性,而是與行動緊密相連,因此更能吸引讀者。
在世的時候,梭羅的政治文章並沒有太大的回響,他的同代人視他為自然主義者,而不是激進分子。他畢生僅出版了《瓦爾登湖》和《在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一周》,兩本書的主題都和自然有關。然而,他留給後世的作品影響了很多名人,包括像聖雄甘地、約翰·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這樣的政治家,還有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
『捌』 《黑塔利亞》里各角色正式登場集數
一、第一季
1、第一集王耀拿食物勸架;
2、第五集王耀只說了一句話,聯五醬油;
3、第六集聯五學軸三烤棉花糖;
4、第九集同盟國會議,談戰勝後分配;
5、第十集就弗朗西斯給了個開會想像圖;
6、第十六集中國和日本的相遇;
7、第十七集被美國請教減肥方法;
8、第十八集王耀牌中華鍋第一;
9、第十九集聯五會議上建中華街;
10、第二十集王耀說了一句話;
11、第二十四集全世界都有中國的別墅;
12、第二十六集王耀牌中華鍋第三次出擊。
二、第二季
1、第一集德意志日記研讀;
2、第二集中華鍋第四次出擊;
3、第三集露西亞跳飛機;
4、第五集聖誕節篇;
5、第八集義大利戰歷,肖像畫;
6、第十二集路過。
三、第三季
1、第一集做宣傳;
2、第六集被英、法、俄欺負3、第七集英國鍛煉;
4、第十一集料理。
四、第四季
1、第四集拆遷辦破壞力強大;
2、第七集明朝鄭和下西洋;
3、第八集吐槽英國睡得很沉;
4、第十六集火鍋材料;
5、第二十一集和美國一起漂流到孤島上;
6、第二十四集在孤島上。
《黑塔利亞》劇情介紹:
作品描寫了義大利和世界裡快樂的朋友們擁有世界性的才能的故事。把討人喜歡在戰斗時卻很弱的的義大利和嚴肅認真的德意志作為中心,加上日本、英國、美國、法國、中國等人物,由歷史性事件和有關國民性的故事展開而成的一個短鬧劇。
一戰時期,德國與義大利交戰,對曾經強大的羅馬帝國有些畏懼的德國卻發現,如今羅馬的孫子——義大利已經成為了超級樂天的廢柴,這樣的義大利與固執的日本,我行我素的奧地利之間會發生什麼,另一方面,由英美中蘇法組成的同盟國也開始活躍了。
『玖』 在中國播過幾部超人的電視劇我記得當時好像是北京台播的。
就叫《超人》,一共播了兩季。40集。
後來山東台也在演,但是只演了第一季。
女主角叫路易斯萊恩,超人叫克拉克肯特。反派是萊克絲路德。哪部超人都是這樣。
我記得當時第一季演到路易斯答應了萊克斯的求婚,但是婚禮砸了,萊克斯也跳樓了。
第二季萊克斯復活了幾集,被超人消滅了。
最後克拉克和路易斯在一起了。
『拾』 生化危機電影4裡面的一個洛杉磯籃球巨星路德為什麼沒在五裡面出現,他死了嗎第六部會回來嗎,好喜歡
在5裡面出現的啊,跟里昂一群人進去救愛麗絲和艾達的(仔細看能看出來救援小隊裡面有他),最後在冰面上打那個自己注射寄身蟲的女的時候,被她一拳把心臟打停止了,死掉了,所以6裡面應該不會出現了(也許會有回憶,但是有他的概率非常小)。其實我也挺喜歡這個角色的,無奈生化危機電影非主角都只能活一部,下一部就死,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