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投影儀怎麼播放3D電影
首先你必須是3D投影儀才可以,然後使用投影儀配備的3D眼鏡,用藍光DVD或3D USB高清播放器播放3D片源,HDMI線使2者連接,就完成了。假如你不是3D投影儀,那你是看不了真正的3D的,什麼紅藍紅綠等等的3D。
拓展資料:
投影儀是一種利用光學元件將工件的輪廓放大,並將其投影到影屏上的光學儀器。它可用透射光作輪廓測量,也可用反射光測量不通孔的表面形狀及觀察零件表面。投影儀特別適宜測量復雜輪廓和細小工件,如鍾表零件、沖壓零件、電子元件、樣板、模具、螺紋、齒輪和成型刀具等,檢驗效率高,使用方便;廣泛應用於計量室、生產車間,對儀器儀表和鍾錶行業尤為適用。
投影儀,又稱投影機,是一種可以將圖像或視頻投射到幕布上的設備,可以通過不同的介面同計算機、VCD、DVD、BD、游戲機、DV等相連接播放相應的視頻信號。
投影儀目前廣泛應用於家庭、辦公室、學校和娛樂場所,根據工作方式不同,有CRT,LCD,DLP等不同類型。
2. 國產3D電影有哪些代表影片呢
給你找出了全部的知名的立體電影了
你自己對照一下應該可以找到的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3. 立體投影 與 3d全息影像區別是啥
3D電視和立體投影完全是兩個概念。
由於雙眼存在間距,所以看景物的角度有一定的差異,也就是說雙眼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這種差異就是產生立體感的原因。
所以3D電視(電影)的基本原理就是讓你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圖像,從而產生3D感覺。無論採用偏光眼鏡、快門眼鏡、紅青濾色鏡,或者乾脆如索尼HMZ-T2那樣的頭戴式播放器,都是為了讓你左右眼能看到不同的圖像。
因此很明顯,3D電視(電影)並不是真的營造了一個立體的景物,而只是將圖像以特別的方式送到你眼中,從而讓你感覺彷彿是3D。
立體投影則是真的營造一個3D的景物。這個3D場景客觀存在,所以不需要任何特殊眼鏡,看起來都是3D。
不過呢,目前以人類的科技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立體投影。所謂完美,就是不採用任何媒介在空氣甚至真空中投影,並且可以360度觀看。
目前的技術,做的比較好的立體投影,美國人研究出在蒸汽上投影,日本人研究出在肥皂泡上 投影,德國人研究出在兩塊玻璃上投影,英國人研究出在一片背景上模擬投影(前段時間「非誠勿擾」的那個科技男就是用這個技術)……至於中國,咳咳,等山寨吧……
你說的初音那個演唱會,就是德國人的玻璃投影技術。其實還是一個扁平的像啦,可視角度比較有限的。
家庭要模擬這種效果並不難,用幾塊玻璃就能做到,把手機之類液晶屏投影的好像立體一般。網上有很多DIY攻略,你網路搜索「立體投影DIY」就能找到。
完美的立體投影目前還沒啥指望,技術上有難以逾越的瓶頸,只能寄望未來了。
4. 3D電影爆火熒幕,4D電影即將推出二者有什麼分別
3D電影是立體電影,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為了把觀眾從電視奪回來,好萊塢推出了一種新玩意兒--立體電影。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立體電影(ANAGLYPH):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亦稱「3D立體電影」。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出現於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立體電影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如在每架放影機前各裝一塊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使用對應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鏡觀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看到立體景像,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2010年4D影院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加環境特效模擬模擬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所謂4D電影,也叫四維電影;即三維的立體電影和周圍環境模擬組成四維空間。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引入3D電影(即立體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是當今流行的4D電影。
5. 3D全息投影設備有什麼用處可以立體投影電影里的人物嗎
3D全息投影是一種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是一種無需配戴眼鏡的3D技術,觀眾可以看到立體的虛擬人物。這項技術在一些博物館應用較多。3D動漫正是以這種全新的事物改變著人們對那些傳統舞台的聲光電技術的審美態度。適用范圍產品展覽、汽車服裝發布會、舞台節目、互動、酒吧娛樂、場所互動投影等。3D全息立體投影設備不是利用數碼技術實現的,而是投影設備將不同角度影像投影至進口的MP全息投影膜上,讓你看到不屬於你自身角度的其他圖像,從而實現真正的3D全息立體影像。,
淘寶上有賣投影膜,三角投影器買過,只有全息片源才能投影,還是不錯的!
6. 請問自己家裡的投影儀可以播放3D電影嗎效果怎麼樣
1、投影機支持3D Ready;
2、合適的播放器,其實一般的電腦也可以實現,只不過對顯卡的要求高一些,市面上一般的高清播放器都可能實現;
3、3D片源,也即你播放的視頻是按3D效果以左右目交替的方式製做成的,即某電影的3D版本片源,如《阿凡達》3D版,一般的電影是不具備3D效果的;
4、配套的3D眼鏡,一般與你上述DLP投影機配套的3D眼睛應是液晶3D液晶(通過與投影機的信號同步左右眼的液晶鏡片開關而實現3D效果)。檢查以上四個條件,如果完全滿足,就可以在投影機上得到3D效果了。
(6)3d立體投影電影擴展閱讀:
3D效果的幾種成像方式:
空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 現在有不少影院都擁有3D立體放映廳,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來播放兩個攝影機拍下的電影,在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兩組有差別的圖像,一般用偏振眼鏡觀看,也有用光譜眼鏡的。
2.不閃式技術
不閃式3D 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在電影院里享受生龍活虎的3D影像,能夠同時看兩個影像把分離左側影像和右側影像的特殊薄膜貼在3D電視表面和眼鏡上。
通過電視分離左右影像後同時送往眼鏡,通過眼鏡的過濾,把分離左右影像後送到各個眼睛,大腦再把這兩個影像合成讓人感受3D立體感。 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
3. 互補色技術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色分法會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
這樣視頻在放映是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藍等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以紅藍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藍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4. 時分法
時分法需要顯示器和3D開關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有些復雜,當然成本也高些。兩個鏡片都採用電子控制,可以根據顯示器的輸出情況進行狀態的切換,鏡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換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對應的畫面(透光狀態下),雙眼看到不同的畫面就能夠達到立體成像的效果。
5.光柵式
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接收電視立體節目,我國自己製造出了光柵式的立體電視機,但光柵式也有缺點,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體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電視上清晰度稍高,但這樣一來,價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這個缺點就是要技術進步。
6.普氏立體
這是一戰後的一位老兵發現的一種看立體的方式(國內叫過全真立體),這項立體電視技術與原有各種制式的電視設備兼容,其原理是在拍攝立體節目時,讓攝像機向左或向右勻速移動,主要是運動立體的效果。觀眾看節目時,戴上一付對應左移或右移的特製眼鏡,這種眼鏡的鏡片一個是透明的,另一個是半透明的,成本低廉,如果不戴眼鏡和看普通電視沒有區別。
7.觀屏鏡:
以前專用於看立體相機拍的圖片對,圖片對一般左右呈現。現在這種觀屏鏡也可看左右型立體電影。
8.全息式:
這種目前無法推廣。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立體的,不用立體眼鏡。價格是貴得出奇,只在科技館有展示。
7. 什麼電影中3D投影畫面
這個不叫3D投影畫面 這個技術是全息投影
我們經常可以在科幻電影中見到一種三維的全息通訊技術,可以把遠處的人或物以三維的形式投影在空氣之中,就像電影《星球大戰》中的場面。另外隨著現在科學的發展,所有的設備都採用小型化和精密化,而現在的顯示設備卻無法與之相匹配,人類越來越需求一種新的顯示技術來解決問題。
現在的全息投影技術一共分為以下三種:
1.在美國麻省一位叫Chad Dyne的29歲理工研究生發明了一種空氣投影和交互技術,這是顯示技術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可以在氣流形成的牆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圖像。
此技術來源海市蜃樓的原理,將圖像投射在水蒸氣上,由於分子震動不均衡,可以形成層次和立體感很強的圖像。
2.日本公司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明了一種可以用激光束來投射實體的3D影像,這種技術是利用氮氣和氧氣在空氣中散開時,混合成的氣體變成灼熱的漿狀物質,並在空氣中形成一個短暫的3D圖像。
這種方法主要是不斷在空氣中進行小型爆破來實現的
3.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目前宣布他們成功研製一種360度全息顯示屏,這種技術是將圖像投影在一種高速旋轉的鏡子上從而實現三維圖像,只不過好像有點危險
可以說這些技術很多國家都在研製,毫不誇張的說這項技術它包含了未來,誰最先使用這項技術,誰就最先走入未來的先進技術行列。
全息投影技術是全息攝影技術的逆向展示,本質上是通過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不同於平面銀幕投影僅僅在二維表面通過透視、陰影等效果實現立體感,全息投影技術是真正呈現3D的影像,可以從360°的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不同側面。
2010年3月9號晚間世嘉公司舉辦了一場名為「初音未來日的感謝祭」「初音之日」(Miku's Day)的初音未來全息投影演唱會。這場演唱會使得初音未來成為第一個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辦演唱會的虛擬偶像。
2011年1月1日湖南衛視的跨年晚會,也使用了全息投影技術,使舞台變得絢麗多彩,立體感十足,更是利用這項技術使已故歌星鄧麗君「復活」登台演唱。
注意:
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做到沒有依憑物的全息投影。
必須有介質,霧氣也好。一般是屏幕。
現在說的全息投影貌似只是投影到透明的特質幕牆上而已。
8. 國產立體電影(3d)都有哪些我記得小時候看過
給你找出了全部的知名的立體電影了
你自己對照一下應該可以找到的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