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電影發明原理三大科學依據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發明原理三大科學依據

發布時間: 2022-04-28 06:08:43

⑴ 為什麼說電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

  • 電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

  •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電影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視覺滯留、攝影術、放映術。

  • 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

  • 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發明達蓋爾照相法。1872年,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1888年,法國人愛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獲得成功。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用他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志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⑵ 電影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製成的。

視覺暫留(ration of vision)是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時,成像於上,並由輸入,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簡介

眼睛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視覺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視網膜上形成,視覺將會對這個光象的感覺維持一個有限的時間,這種生理現象叫做視覺暫留性。對於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視覺暫留時間約為0.1至0.4秒。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當時稱「馬騎燈」。

隨後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隻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

⑶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拍攝的

關於電影的原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用人的視覺暫留來解釋,所謂視覺暫留是指人在觀看亮的景物時,由於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線刺激,當光線刺激消失時,視網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刻消失。

這種說法根據視覺暫留現象,認為當第一張畫幅移去之後,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時,第二張畫幅又來了,這樣將各個逐漸改變動作的影像連接起來給我們觀看,便看成是活動的了。

另一種說法則用人的心理作用來解釋電影的活動原理,認為人在觀看電影時,能感受到有活動的效果,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關於「動」的經驗,並經過心理的聯想而造成的。

(3)電影發明原理三大科學依據擴展閱讀:

電影的問世源於一場賭約。1872年,英國幾名賽馬者為馬奔跑時是否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而爭論不休,並為此打起賭來。麥布里奇為了解其中緣由,便在馬道一側放置了24台相機,當馬跑到各相機前時,就拍下馬此時的運動狀態。

然後,他將照片依次放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並用一個挖有槽口的圓盤做反向運動,使照片輪流出現在槽口,從而看見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續動作圖像。這就是電影的雛形,它為後人研究電影奠定了基礎。

⑷ 電影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秒到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雖然藉助視覺暫留現象,人們看到了連續的活動影像。但膠片上畫幅間隔造成影像忽明忽暗使人有閃爍感,讓人覺得不舒服。當閃爍頻率提高到一定數值如每秒48次時,閃爍感會消失。為了提高閃爍率,人們採用增加放映機遮光器的葉片數的辦法。如一個有兩個葉片的遮光器,當畫面移動一次,遮光器就旋轉一次,也就是說葉片遮光兩次,這樣就使閃爍率從每秒24次提高到48次,從而使閃爍感消失。

⑸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

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電影的發展歷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動,屋子裡充斥著嘈雜的放映機雜訊。這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天。盧米埃爾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一同觀看了《拆牆》、《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記錄短片。

這一天被定為是電影誕生的日子。盧米埃爾兄弟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電影之父」。

1923年,美國人弗雷斯把電子管用在有聲電影的錄音設備上,錄音式電影問世。電影進入有聲時代。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問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誕生。1949年,美國的沃勒工程師研究成功寬銀幕電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影原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電影

⑹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是誰發明研究的

我們也會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去看電影,那麼對於電影來說,很多人想要去探究電影到底是怎麼才能夠製作而成的。而且對於這樣的一些拍電影的人來說,他們通常都是掌握了什麼樣的技巧。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電影其實是由視覺暫留這樣的一種技術製成的。而且他製作電影的時候,這樣的視覺暫留的確是具有的一種性質,而且我們自己人眼在觀看的時候成像於上。

而且能夠讓我們自己在進行一系列的光學刺激下,對於這樣的一些視覺有著暫留的跡象。這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面,那麼最先發明的人就是法國人保羅,他在1828年就發明了這樣的一個留影盤。而對於這樣的一個圓盤來說,是促進我們自己現在電影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舉措。

⑺ 愛迪生發明電影的原理

電影的原理

1825年,帕里士博士發明了一個游戲:一塊硬紙板,一面畫著鳥籠,另一面畫一隻鳥。紙板的兩側各打兩個孔,繫上線繩。繞足了圈後,拉緊線繩,使紙板快速的轉動,這時,人們能看到,小鳥進到籠子里去了。這個游戲後人稱作帕里士西洋鏡。大家不要小瞧這個小游戲,它是現代電影的始祖。
受它的啟迪,愛迪生在1891年製作了第一台動畫鏡。以每秒48個鏡頭的速度演放了1440張不同而又連貫且依次變化的照片,在這半分鍾內人們看到的是完全活動的影象,現代電影由此產生了。

電影放映機是把電影膠片上的各個畫幅連貫而又等速地反映在銀幕上的機器。電影放映機一般由輸片、動力傳動、光學、還音和電路五大系統組成。其工作原理如圖。其中光學系統又可分為照明光學、放映光學和還音光學三大部分。照明部分主要包括放映燈泡、反光鏡、聚光鏡等。常用放映燈泡有弧光燈、氙燈、銦燈等。放映光學部分主要是放映鏡頭。它是使銀幕獲得明亮、清晰和放大影像的主要光學部件。一般是由數片性能不同的凸透鏡和凹透鏡嵌放在內壁塗有防漫反射光黑色塗料的金屬圓筒內組成的。放映鏡頭分普通電影放映鏡頭和寬銀幕放映鏡頭兩大類。還聲光學部分由激勵燈和激勵鏡頭組成。激勵燈是發出光流去激勵光電元件使之產生音頻電流的光源,是激勵鏡頭的光源。激勵鏡頭由兩片柱形平凸透鏡排列在鏡筒中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激勵燈射來的光聚集成一條細長的光刃,投射在移動的影片聲帶上,影片聲帶使透過它的光通量發生變化,再由光電元件使變化的光通量轉化為變化的電流,將電流放大後通過揚聲器還原為聲音。電影放映機規格繁多,常用的有 70mm 固定式放映機、 35mm 放映機、 16mm 放映機、 8mm 放映機等。

⑻ 電影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兩個人為一樁事打起賭來。這並不稀奇,因為美國人似乎有愛打賭的天性。但那天的打賭對我們來說卻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它最終導致了電影的發明。

在一家酒吧里,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約定了打賭的金額後,請了一位馴馬好手來作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駿馬,讓它從跑道的一端飛奔過來。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根據這組照片,裁判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方式太麻煩了。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在1888年發明了被後人稱為「馬萊槍」的槍形攝影機。它的「槍管」實際上是一隻能夠伸縮的用來調整距離的鏡筒。「槍托」上的圓盒裡裝有4米長的膠卷。扣動開關,它就能以每秒12幅的速度把影像拍攝進去。

1889年8月,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應邀參加。在那裡,愛迪生見到了「馬萊槍」。這新奇的發明給愛迪生留下極深的印象,他馬上想起小時候曾玩過的旋盤玩具。那是比利時的普拉多在1832年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發明的:在一個能轉動的旋盤邊緣,畫上各種連續變化的人和動物圖像,當旋盤旋轉起來以後,從旋盤外殼的一個小小開口望進去,這些圖像上的人和動物好像突然有了生命,竟然活動了起來。

「如果能把馬萊的發明和普拉多的玩具結合起來的話,那一定是一樣更有趣的東西。」愛迪生開始了研究。1891年,愛迪生的「活動影戲」問世了。它是一隻高1.5米的長方形大櫃,上面裝有透視鏡,裡面裝有電燈。膠卷繞在兩只大圓盤上,用手柄搖動使膠卷以每秒16格的速度在電燈前移動,觀眾則坐在透視鏡前觀看。與普拉多的旋盤一樣,它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

愛迪生的發明可視為原始的電影放映機。經過許多科學家接力式的創作發明之後,電影呼之欲出了。終於,電影發明史上關鍵性的人物——呂米埃爾兄弟出場了。

這兄弟倆出生於法國貝桑松的一個油漆工家庭里,兩人從小就有鑽研精神,當他們一起從里昂的馬蒂里埃工商學院畢業後,堅持在一起搞科學發明。

1894年初,他們見到了愛迪生的「活動影戲」,極感興趣,不但反復觀看,還把它拆開來作詳細的研究。他們有一個想法:這么好的東西,每次應讓許多人同時觀賞。

他們很快找到了辦法:讓電燈將膠片上的影像放到幕布上去。但有一個難題卻讓他們的發明止步不前:愛迪生的放映機用人力搖動手柄作動力,速度很難控制,放出的影像質量也由此大打折扣。

一天,弟弟用縫紉機縫制窗簾,看著縫紉機針一上一下的運動過程,他突然醒悟:機針往下插進時布料停一下,機針拉上時布料進一下。這一停一進,不是可以運用到放映機上去控制速度嗎?高興的弟弟和哥哥苦幹了一個月,在放映機上安上了一組能動能停的抓片結構,終於使電影活靈活現地走上了銀幕。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巴黎的一些社會名流應呂米埃爾兄弟的邀請,來到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觀看了他們的發明。室內的燈熄了後,一道白光直射到銀幕上,觀眾被驚呆了。有位記者曾這樣報道當時的情形:「一輛馬車被飛跑著的馬拉著,迎面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客看到這一景象竟害怕得突然站了起來。當白布上的火車頭噴著煙、吐著火開過來時,一位先生竟失聲驚叫起來……」

這一天,成了電影的生日。

⑼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

飛現象

在典型的飛現象實驗中,觀眾被要求看兩個接續出現的圖片。在第一張圖片的左邊會有一條線,而在第二張圖片則是在右邊有一條線。這兩張圖片可能會快速呈現或是讓觀眾有幾秒的時間觀看。在呈現兩張圖片之後,觀眾要描述他們看到了什麼。

觀看者在結合了這兩張圖片的時間和空間訊息之後,即使觀眾看到的是兩個分離的線條,觀眾仍然會報告出在這兩條線之間有東西移動的感覺。觀眾似乎看到了一個和背景顏色相同的空間或是「雲」在移動。飛現象的發現對於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而言是重要的發現。

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9)電影發明原理三大科學依據擴展閱讀:

電影製作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設備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卷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

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台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Mothlight),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設備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周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1、腳本發展

2、前期製作

3、電影製作

4、後期製作

5、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腳本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⑽ 電影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發明的。

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電影的發展歷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動,屋子裡充斥著嘈雜的放映機雜訊。這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天。盧米埃爾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一同觀看了《拆牆》、《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記錄短片。

這一天被定為是電影誕生的日子。盧米埃爾兄弟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電影之父」。

1923年,美國人弗雷斯把電子管用在有聲電影的錄音設備上,錄音式電影問世。電影進入有聲時代。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問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誕生。1949年,美國的沃勒工程師研究成功寬銀幕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