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柳琴戲的傳統劇目
據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調查,柳琴戲共有傳統劇目200多種,有小戲也有大戲。大戲中有各行當專工的所謂 「台柱戲」,如:小頭的《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二頭的《點兵》、《觀燈》、《書館》、《四告》,老頭的「四氏」,即老康氏《斷雙釘》、老閻氏《小鰲山》、老鄧氏《英台勸嫁》、老楊氏《孟月紅割股救母》勾腳的《二、五反》、《雁門關》、《攔馬》《跑窯》;小生的《大、小隔簾》、《白羅衫》、《劉貴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徐州建立了江蘇省柳琴劇團,在臨沂建立了山東省臨沂地區柳琴劇團等演出團體。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喝面葉》、《小書房》、《張郎與丁香》等。創作演出的現代戲《大燕和小燕》已攝製成影片 。
② 蒼山柳琴戲具體所在地
一、簡介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後腔等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它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以魯南民間小調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一說是由江蘇海州傳播而來。
二、歷史溯源
柳琴戲,早期稱「肘鼓子」,也稱「小戲」,後因其唱腔獨具魅力而被人稱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後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一度改為「四平調」。1953年,徐州市委宣傳部會同市文教局,與藝人反復磋商後,以主奏的柳葉琴為據,正式定命為柳琴戲。
柳琴戲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關於它的發展源頭,新出版的《江蘇戲曲志·柳琴戲志》羅列了三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源於蘇北的太平歌與獵戶腔。"太平歌"是農民在收獲季節為抒發喜悅之情而創造的一種曲調;「獵戶腔」則是當地的獵戶在狩獵之餘,據當地流行的民歌、號子等,結合當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響,形成的一種曲調。
柳琴戲的發展大體經過了四個時期。在最早的說唱時期,半農半藝的貧苦農民在農閑時,以一家一戶或一二人結伴,走鄉串里"唱門子"乞討。唱的節目被稱為"篇子"。篇子多反映農村生活。此時的沿門說唱,既無弦樂伴奏,也無服裝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節拍。
清咸豐年間,柳琴戲有了專業藝人和班社雛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戲"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戲"。這種戲也叫"對子戲"。對子戲鼎盛時期,柳琴戲班社中出現了如"爛山芋"、"金不換"、"一千兩"等職業女藝人。她們出演的旦角兩腮抹淺紅,用黑色煙色描眉畫鬢,抹口紅。其所用的服裝道具也多有變換。在長時間的職業演藝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纏綿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戲已經形成了七八個藝人,甚至十多個藝人組成的職業班社,俗稱"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戲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區的邳縣盧家班、睢寧吳克志班、銅山同義班、董四班等異常活躍。其演出形式也由原來單一的"唱對子"和打地攤演出的"跑坡",發展成為為廟會會主唱的"會戲"、為富人家做壽或辦喜事的"堂戲",以及請神敬鬼、燒香還願的"願戲"等多種形式。隨著班社人員的增多,一些大型劇班開始出現,腳色行當也逐步完善。柳琴戲開始進入舞台演出時期。
約在民國九年(1920年)前後,一些柳琴戲班社開始由農村進入集鎮或城市演出。由於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戲流行區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區就雲集了同義班、常勝班、義和班等多個較有影響的大班社。薈萃了厲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雲等著名藝人。當時徐州城內分布有同興戲院、群樂戲院、民眾戲院、和平戲院等十多家戲院,每日多達十台左右的戲競相上演。柳琴戲成為市民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
1949年之後,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戲得到了迅速繁榮。原有的零散戲班被組成徐州市柳琴一團和二團,1958年又擴建為江蘇省柳琴劇團。從20世紀60年代起,柳琴劇團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為群眾送戲上門,每年在基層演出都在300場以上。"文革"時期,柳琴戲歷經磨難,各專業劇團被迫解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琴戲迎來了第二個春天。被解散的劇團得以恢復,為培養柳琴戲新人的訓練班、戲劇學校相繼成立。
1978年,江蘇省柳琴劇團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參加當年10月的省專業劇團創作劇目會演,反響強烈。此劇後被全國各劇種30多個戲曲專業團體移植。1979年元月,該劇被文化部選調赴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此後,劇組又隨中央慰問團赴邊防前線,慰問參加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戰士。1981年,江蘇電影製片廠又將該劇攝製成戲曲藝術片,在全國上演。一時間,柳琴戲的唱腔回響在大江南北,作為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柳琴戲第一次被全國矚目。
三、藝術特色
柳琴戲的音樂唱腔非常別致,地方特色尤為鮮明,男唱腔粗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轉悠揚、豐富多彩、餘味無窮。演唱者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創造,自由地變化。"怡心調"是本劇種的最大特點。此外,在唱腔的落音處,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襯詞拖後腔,也是其獨特風格。節奏大多是有板無眼的1/4擊拍,除了大部份是後半拍起唱處,還有連續切分的變節奏,給人以歡快、活潑、跳躍之感。由於唱腔旋律與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經常出現,再加上頻繁的轉調,使人聽起來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諧。
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式與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溫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柳琴戲唱腔曲調有:哈弦、起板、導板、連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葉里藏花、雷對調、一喲調、老公調、回龍調、垛板、調板、閘板、冒調花腔、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等。此外還有從民間小調變化而來的過河調、趕腳調、送郎調、補缸調、疊斷橋、打牙牌、千金小組進花園調、小放牛、八段錦、調兵調、葉落金錢等。其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二行板、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
柳琴戲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還有快慢之分)、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
柳琴戲的音樂工作者創作和改編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傳統曲牌。如:[苦中樂]、[綉花牌]、[水龍吟]、[什樣錦]、[朝天子]、[抱妝台]、[雲燈]、[游場]、[建都]、[掃靈]、[哭靈堂]、[三清曲]、[走馬出兵]、[賞花]、[娃娃令]、[迎春曲]、[傳情曲]、[鴛鴦戲水]、[喜臨門]、[葉落金錢]、[進花園]、[會佳麗]等。
柳琴戲"文場"有土琵琶、笛子、嗩吶、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場"有"四大件"。還運用了電聲樂器。伴奏音樂也運用了和聲、配器等技法。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戲的主弦樂器,從只有兩根絲弦的土琵琶,通過改革多次研製相繼製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種高中音柳琴。
柳琴戲傳統劇目非常豐富,共有本戲、摺子戲180個,連台本戲41個,代表性劇目包括《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斷雙釘》、《小鰲山》、《雁門關》、《白羅衫》、《喝面葉》、《小書房》等。
柳琴戲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在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行當中,小頭即閨門旦,二頭即青衣,二腳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頭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腳即丑,毛腿子即花臉,奸白臉即白面。柳琴戲的表演粗獷朴實,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厚,演員的身段、步法明顯帶有民間歌舞的特點。
四、傳承價值
柳琴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姊妹藝術的優點,並與流行地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著密切聯系,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電視的迅速普及,以及多種娛樂樣式的出現,柳琴戲觀眾逐漸減少,表演團體悄然萎縮,柳琴戲慢慢退出人們的視野。到今天,你很難再看到一場純粹的柳琴戲演出,聽到幾句純正的拉魂腔聲調了。
國家非常重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老人要聽,柳琴戲《喝面葉》、《三子爭父》、《大燕與小燕》、《美人畫下凡》還有揚琴等
直接傳到網路上傳附件,絕對沒有密碼、完全免費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④ 江蘇柳琴戲的戲劇特點
柳琴戲的傳統劇目二百餘出,以生活小戲和「三小」戲為主,小戲以《喝面葉》、《小姑賢》、《羋建游宮》等為代表;大戲以《四告》、《觀燈》、《大花園》等最為有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劇團又創作改編了不少有影響的劇目,諸如《靈堂花燭》、《狀元打更》、《三賜御匾》等,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八十年代初,又有時裝戲《小燕和大燕》被拍成電影藝術片廣為放映,,也受到不同層次觀眾的愛戴;近幾年來,柳琴戲的劇目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柳琴戲的名家唱段也多次在《名段欣賞》欄目播出,為此,柳琴戲的社會知名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⑤ 徐州最著名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有昆劇、錫劇、淮劇、揚劇、滑稽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戲 通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等。最著名的地方戲曲應屬昆劇、錫劇、淮劇、揚劇.
⑥ 江蘇柳琴戲的江蘇省柳琴劇團
江蘇省柳琴劇團成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現為百餘人編制的大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有高級專業職稱的演職人員40餘名,其餘皆為具備中、初級專業職稱的演職人員。1954年,該團的傳統戲《喝面葉》、《攔馬》、《羋建游宮》等戲,在上海「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獲劇本獎、演員一、二等獎;1957年該團改編演出的《狀元打更》在「江蘇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中」,獲創作、演員一、二等獎;1979年創作演出的現代戲《小燕和大燕》晉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並獲文化部「創作、演出二等獎」;同年該劇組代表「中央慰問團」赴廣西前線慰問演出;次年,該劇拍攝成電影戲曲藝術片在全國發行放映。
該團又創作和演出了《三賜御匾》、《瓜棚風月》、《彭祖》、《梅雨情》、《相逢在每一天》、《解憂公主》等較有影響的劇目,分別在江蘇省新創作劇目觀摩演出和戲劇節以及「第一、二、三屆蘇魯豫皖柳琴、泗洲、淮海戲劇節」中獲得大獎。
2002年,該團改編創作演出的柳琴、泗州傳統摺子戲《走娘家》,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地方戲曲精品摺子戲評比展演暨戲曲青年演員大獎賽」,獲演員一等獎,該摺子戲於2002年10月由文化部組織晉京匯報演出;2005年《走娘家》在中國劇協舉辦的全國小戲小品大賽中,獲「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優秀劇目金獎」;2003年《馬孤驢換妻》參加中國劇協主辦的「首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獲優秀劇目金獎。
2003年,該團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棗花》在第四屆江蘇省戲劇節中獲「優秀劇目獎」,入圍江蘇省2003—2004年度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劇目,並獲「提名獎」;2004年,《棗花》進京匯報演出獲得好評。
2005年,該團優秀青年演員王曉紅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了柳琴戲劇種演員「梅花獎」零的突破。
該團創作演出的《狀元打更》、《靈堂花燭》、《小燕和大燕》、《喝面葉》等劇目被多個劇種的專業劇團移植演出。中國唱片社及多家音像公司還為該團出版發行了百餘張(盤)唱片、VCD光碟、盒帶和電視片,以及電影、電視連環畫書。該團演員名家唱段多次在中央電視台《名段欣賞》欄目播出。
江蘇省柳琴劇團,幾十年來紮根於廣大農村演出,為基層觀眾服務,在本地區深受人們的熱愛;在全國巡迴演出中,也受到當地人們的歡迎。該團還多次出訪日本、奧地利、德國等國家演出,同樣受到了外國觀眾的熱烈歡迎。
⑦ 柳琴戲的歷史溯源
因其曲調優美,演唱時尾音翻高或有幫和,故也叫「拉魂腔」。拉魂腔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由滕州漢族民間小調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即弦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滕州俗曲及柳子戲唱腔曲牌[耍孩兒] 、[山坡羊] 有淵源關系。
一說源於江蘇海州,是由當地秧歌、號子中的[太平歌] 、[獵戶腔] 經民間藝人丘、葛、張(一說「楊」)3人加工而成為拉魂腔。後來丘、葛分別去皖北、魯南傳藝,因此在當地流行。一說是由山東滕州山裡的道士和尚,以安魂咒或肘鼓子等腔調演繹出的,滕州山裡有個叫千山頭的地方,從唐朝到明朝之間,這里曾是全國很大的道觀群落,道觀幾十座,清朝之後衰落了,道士和尚為了生計,下山化緣幫人除魔消災,演繹出拉魂腔這類唱腔。
1950年據丘門藝徒魏光才(當時80歲)推算,丘門於清乾隆年間已存在了。拉魂腔流布於魯南、皖北、蘇北相接壤的廣大地區以後,遂分為5路:中路以徐州為中心,北路以臨沂為中心,東路以新海連為中心,南路以宿縣為中心,西路則在渦陽、蒙城一帶。它們既有共同的淵源關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當地逐步形成為戲曲劇種。其中流行於江蘇徐州和山東臨沂的中、北兩路,於1953年依據所用伴奏樂器柳葉琴(彈撥樂器)定名為柳琴戲。
其形成過程,最初只是由單人或雙人清唱的曲藝,藝人稱為「唱門子」或「跑坡」。他們手持竹板或梆子敲打節奏,用(八句子)(即,娃娃)唱「單篇子」,內容多為民間故事,篇幅可長可短。在老「篇子」中有「咸豐三年糧食貴,…拜了師傅去學戲」的唱詞,可知至遲在咸豐初年就已有職業藝人演出「兩小」和「三小」戲,如《打幹棒》、《小書房》、《喝面葉》、《王小二趕腳》之類。為表現更多的人物,又衍變出一種由一人趕扮幾個劇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稱「當場變」或「抹帽子戲」,如《夏三探親》,演夏三(丑扮)接四妹(旦扮)回娘家的故事,劇中有兄、妹、公、婆、母、嫂6人,均由丑、旦先後7次改扮表演, 故此劇也名《七妝》。經歷了「抹帽子戲」的過渡之後,組成了「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戲房」的戲班,先後進入臨沂、郯城、徐州等城市演出,這時已採用柳葉琴伴奏了。並且增加了行當,豐富了劇目,又吸收、借鑒京劇及梆子戲發展了自己的音樂伴奏和表演藝術。
柳琴戲,早期稱「肘鼓子」,也稱「小戲」,後因其唱腔獨具魅力而被人稱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後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一度改為「四平調」。1953年,徐州市委宣傳部會同市文教局,與藝人反復磋商後,以主奏的柳葉琴為據,正式定命為柳琴戲。
柳琴戲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關於它的發展源頭,新出版的《江蘇戲曲志·柳琴戲志》羅列了三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源於蘇北的太平歌與獵戶腔。太平歌是農民在收獲季節為抒發喜悅之情而創造的一種曲調;「獵戶腔」則是當地的獵戶在狩獵之餘,據當地流行的民歌、號子等,結合當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響,形成的一種曲調。
柳琴戲的發展大體經過了四個時期。在最早的說唱時期,半農半藝的貧苦農民在農閑時,以一家一戶或一二人結伴,走鄉串里唱門子乞討。唱的節目被稱為篇子。篇子多反映農村生活。此時的沿門說唱,既無弦樂伴奏,也無服裝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節拍。大概是因為緣於上門乞討的唱腔,所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兩根弦的,簡單而直接,上門乞討者,要在對方認清自己,並關門之前,撥動對方心弦,獲得同情,並驅使對方身體下意識的施捨,這門技藝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風一刀斬的意味,其內涵神髓就在於一口唱腔,也許這唱腔被精練到一個字,一個音,但是這一腔的內涵,由一個字發出來,卻包含著眾多情素,讓人神迷,讓人體悟不盡,大道至簡之理。
清咸豐年間,柳琴戲有了專業藝人和班社雛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戲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戲。這種戲也叫對子戲。對子戲鼎盛時期,柳琴戲班社中出現了如爛山芋、金不換、一千兩等職業女藝人。她們出演的旦角兩腮抹淺紅,用黑色煙色描眉畫鬢,抹口紅。其所用的服裝道具也多有變換。在長時間的職業演藝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纏綿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戲已經形成了七八個藝人,甚至十多個藝人組成的職業班社,俗稱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戲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區的邳縣盧家班、睢寧吳克志班、銅山同義班、董四班等異常活躍。其演出形式也由原來單一的唱對子和打地攤演出的跑坡,發展成為為廟會會主唱的會戲、為富人家做壽或辦喜事的堂戲,以及請神敬鬼、燒香還願的願戲等多種形式。隨著班社人員的增多,一些大型劇班開始出現,腳色行當也逐步完善。柳琴戲開始進入舞台演出時期。
約在民國九年(1920年)前後,一些柳琴戲班社開始由農村進入集鎮或城市演出。由於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戲流行區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區就雲集了同義班、常勝班、義和班等多個較有影響的大班社。薈萃了厲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雲等著名藝人。當時徐州城內分布有同興戲院、群樂戲院、民眾戲院、和平戲院等十多家戲院,每日多達十台左右的戲競相上演。柳琴戲成為市民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
1949年之後,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戲得到了迅速繁榮。原有的零散戲班被組成徐州市柳琴一團和二團,1958年又擴建為江蘇省柳琴劇團。從20世紀60年代起,柳琴劇團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為群眾送戲上門,每年在基層演出都在300場以上。文革時期,柳琴戲歷經磨難,各專業劇團被迫解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琴戲迎來了第二個春天。被解散的劇團得以恢復,為培養柳琴戲新人的訓練班、戲劇學校相繼成立。
1978年,江蘇省柳琴劇團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參加當年10月的省專業劇團創作劇目會演,反響強烈。此劇後被全國各劇種30多個戲曲專業團體移植。1979年元月,該劇被文化部選調赴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此後,劇組又隨中央慰問團赴邊防前線,慰問參加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戰士。1981年,江蘇電影製片廠又將該劇攝製成戲曲藝術片,在全國上演。一時間,柳琴戲的唱腔回響在大江南北,作為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柳琴戲第一次被全國矚目。
⑧ 臨沂為什麼會有柳琴戲
柳琴戲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關於它的發展源頭,新出版 柳琴戲劇照
的《江蘇戲曲志·柳琴戲志》羅列了三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源於蘇北的太平歌與獵戶腔。"太平歌"是農民在收獲季節為抒發喜悅之情而創造的一種曲調;「獵戶腔」則是當地的獵戶在狩獵之餘,據當地流行的民歌、號子等,結合當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響,形成的一種曲調。 柳琴戲的發展大體經過了四個時期。在最早的說唱時期,半農半藝的貧苦農民在農閑時,以一家一戶或一二人結伴,走鄉串里"唱門子"乞討。唱的節目被稱為"篇子"。篇子多反映農村生活。此時的沿門說唱,既無弦樂伴奏,也無服裝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節拍。 清咸豐年間,柳琴戲有了專業藝人和班社雛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戲"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戲"。這種戲也叫"對子戲"。對子戲鼎盛時期,柳琴戲班社中出現了如"爛山芋"、"金不換"、"一千兩"等職業女藝人。她們出演的旦角兩腮抹淺紅,用黑色煙色描眉畫鬢,抹口紅。其所用的服裝道具也多有變換。在長時間的職業演藝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纏綿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戲已經形成了七八個藝人,甚至十多個藝人組成的職業班社,俗稱"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戲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區的邳縣盧家班、睢寧吳克志班、銅山同義班、董四班等異常活躍。其演出形式也由原來單一的"唱對子"和打地攤演出的"跑坡",發展成為為廟會會主唱的"會戲"、為富人家做壽或辦喜事的"堂戲",以及請神敬鬼、燒香還願的"願戲"等多種形式。隨著班社人員的增多,一些大型劇班開始出現,腳色行當也逐步完善。柳琴戲開始進入舞台演出時期。 約在民國九年(1920年)前後,一些柳琴戲班社開始由農村進入集 柳琴戲劇照
鎮或城市演出。由於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戲流行區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區就雲集了同義班、常勝班、義和班等多個較有影響的大班社。薈萃了厲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雲等著名藝人。當時徐州城內分布有同興戲院、群樂戲院、民眾戲院、和平戲院等十多家戲院,每日多達十台左右的戲競相上演。柳琴戲成為市民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 1949年之後,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戲得到了迅速繁榮。原有的零散戲班被組成徐州市柳琴一團和二團,1958年又擴建為江蘇省柳琴劇團。從20世紀60年代起,柳琴劇團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為群眾送戲上門,每年在基層演出都在300場以上。"文革"時期,柳琴戲歷經磨難,各專業劇團被迫解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琴戲迎來了第二個春天。被解散的劇團得以恢復,為培養柳琴戲新人的訓練班、戲劇學校相繼成立。 1978年,江蘇省柳琴劇團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參加當年10月的省專業劇團創作劇目會演,反響強烈。此劇後被全國各劇種30多個戲曲專業團體移植。1979年元月,該劇被文化部選調赴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此後,劇組又隨中央慰問團赴邊防前線,慰問參加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戰士。1981年,江蘇電影製片廠又將該劇攝製成戲曲藝術片,在全國上演。一時間,柳琴戲的唱腔回響在大江南北,作為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柳琴戲第一次被全國矚目。
⑨ 徐州柳琴戲有哪些
據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調查,柳琴戲共有傳統劇目200多種,有小戲也有大戲。大戲中有各行當專工的所謂 「台柱戲」,如:小頭的《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二頭的《點兵》、《觀燈》、《書館》、《四告》,老頭的「四氏」,即老康氏《斷雙釘》、老閻氏《小鰲山》、老鄧氏《英台勸嫁》、老楊氏《孟月紅割股救母》勾腳的《二、五反》、《雁關》、《攔馬》《跑窯》;小生的《大、小隔簾》、《白羅衫》、《劉貴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 柳琴戲劇照」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徐州建立了江蘇省柳琴劇團,在臨沂建立了山東省臨沂地區柳琴劇團等演出團體。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喝面葉》、《小書房》、《張郎與丁香》等。創作演出的現代戲《大燕和小燕》已攝製成影片。
⑩ 山東柳琴戲的傳統劇目
據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調查,柳琴戲共有傳統劇目200多種,有小戲也有大戲。大戲中有各行當專工的所謂 「台柱戲」,如:小頭的《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二頭的《點兵》、《觀燈》、《書館》、《四告》,老頭的「四氏」,即老康氏《斷雙釘》、老閻氏《小鰲山》、老鄧氏《英台勸嫁》、老楊氏《孟月紅割股救母》勾腳的《二、五反》、《雁門關》、《攔馬》《跑窯》;小生的《大、小隔簾》、《白羅衫》、《劉貴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徐州建立了江蘇省柳琴劇團,在臨沂建立了山東省臨沂地區柳琴劇團等演出團體。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喝面葉》、《小書房》、《張郎與丁香》等。創作演出的現代戲《大燕和小燕》已攝製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