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25 19:09:47

1.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發生的所有戰爭

民國初年
戰役名稱 日期
二次革命 1913年
護國戰爭 1915年-1916年
護法戰爭 1917年-1918年
直皖戰爭 1920年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2年
成都之戰 1923年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稱呼) 1924年-1927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4年
第一次東征 1925年
第二次東征 1925年
西安戰斗 1926年

[編輯] 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
戰役名稱 日期
北伐戰爭 1926年-1928年
汨羅江追擊戰斗 1926年
汀泗橋戰斗 1926年
賀勝橋戰斗 1926年
武昌戰斗 1926年
江西戰役 1926年
第一次國共內戰 1927年-1936年
涿州戰役 1927年-1928年
蚌埠戰役 1927年
南昌起義 1927年
龍潭戰役 1927年
秋收起義 1927年
第一次蘭封戰役 1927年
第二次蘭封戰役 1927年
黃麻起義 1927年
廣州起義 1927年
第一次反進剿 1928年
上旬濟南戰役 1928年
第三次反進剿 1928年
平江起義 1928年
中東路戰爭 1929年
百色起義 1929年
中原大戰 1930年
長沙戰役 1930年
紅二軍團南征 1930年
第一次反圍剿 1930年-1931年
鄂豫皖蘇區第一次反圍攻剿 1930年-1931年
洪湖蘇區第一次反圍攻剿 1931年
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攻剿 1931年
第二次反圍剿 1931年
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1年
春東北抗日義勇軍對日作戰 1931年-1933年
江橋抗戰 1931年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1932年
黃安戰役 1931年
寧都起義 1931年
淞滬抗戰 1932年
東北抗聯游擊戰爭 1932年-1945年
一二八淞滬空戰 1932年
商湟戰役 1932年
贛州戰役 1932年
蘇家埠戰役 1932年
漳州戰役 1932年
潢光戰役 1932年
川軍二劉大戰 1932年-1933年
紅四方面軍轉移之戰 1932年
長城抗戰 1933年
第四次反圍剿 1933年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1933年
熱河抗戰 1933年
岷江戰役 1933年
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1934年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1933年-1934年
游擊戰爭 1934年-1937年
紅六軍團西征 1934年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934年-1936年
紅二十五軍長征 1934年-1935年
湘江戰役 1934年
四渡赤水 1935年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1935年
遵義戰役 1935年
中央軍區九路突圍 1935年
嘉陵江戰役 1935年
瀘定橋之戰 1935年
荊紫關戰斗 1935年
臘子口之戰 1935年
天蘆名雅邛大戰役 1935年
直羅鎮戰役 1935年
東征戰役 1936年
烏蒙山戰役 1936年
西征戰役 1936年
西路軍西征之戰 1936年-1937年
山城堡戰役 1936年
綏遠抗戰 1936年
百靈廟之戰 1936年

2. 這幾年上映了很多抗戰題材的電影,激發了國民的愛國心,你知道有哪些嗎

《八佰》

講述了淞滬會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對外以聲勢為意稱共800名官兵,故稱「八百壯士」),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即四行倉庫保衛戰,亦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斗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

以抗美援朝為題材,通過精巧新穎的敘事角度,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身無悔許國的故事。正是無數個出身平凡,卻勇於挺身而出的英雄,換來了戰爭的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並為恢復國內建設與和平發展爭取到了時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無畏強敵的精神,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值得書寫的光輝,同樣隨著時代發展代代傳承,感召著每一個當下的中國人繼續奮勇向前。

《明月幾時有》

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跡為藍本,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展現香港、淪陷下的平凡人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

3. 《南昌起義》電影中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南昌起義》電影中的歷史事件是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是指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之舉於1927年8月1日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中共取得革命成功的法寶,就在於把敵人的千軍萬馬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在革命初期,由於缺乏斗爭經驗,沒有很好地將這一優勢發揮出來。而據當時起義的共同領導人周恩來和朱德的回憶,他們都將此作為了八一南昌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

朱德回憶說:我們在暴動期間沒有把贊成我們的廣大群眾、工會、農會號召起來,沒有組織新的隊伍、把槍支集中起來,過了兩三天就准備走了。

4. 誰知道有關東征的歷史

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東征Alexander's Anabasis 「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 公元前334~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

目錄

概述
戰爭背景
初戰告捷
波斯帝國滅亡
歷史評價
東征的影響
相關電影基本信息
導 演
主 演
概述
戰爭背景
初戰告捷
波斯帝國滅亡
歷史評價
東征的影響
相關電影 基本信息
導 演
主 演
展開 編輯本段概述
公元前4世紀,希臘各城邦內部及各城邦之間矛盾錯綜復雜,沖突持續不斷。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乘機運用外交手段、金錢利誘和軍事進攻等手段插手希臘事務。前337年,腓力二世確立對全希臘的霸權後,在科林斯召開各邦大會,宣布各邦間停止戰爭,建立以他為盟主的泛希臘 亞歷山大東征
同盟,並以「復仇」為借口決定對波斯宣戰。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在平息內亂和鎮壓希臘人的反叛後,即調兵遣將,准備東征。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以馬其頓軍為主,雇傭兵和各邦盟軍為輔,組成一支遠征軍(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權安提帕特將軍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
編輯本段戰爭背景
當時的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在大流士三世統治下,內政腐敗,政局不穩,國勢日衰。波斯在小亞細亞僅部署有騎兵2萬、希臘雇傭兵2萬、艦船400餘艘。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到波斯軍阻擊。波斯軍約3萬人沿河東岸展開,以騎兵為第一線,步兵為第二線,憑岸固守,阻敵渡河。遠征軍則置步兵方陣於中央,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命令先頭部隊佯動,誘使敵軍向左移動,待其隊形出現間隙,乘機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撲敵陣中央。激戰中,馬其頓軍發揮長矛優勢大量殺傷敵人。波斯騎兵亡千餘人,其步兵遭馬其頓軍四面打擊,迅即潰敗,2000餘人被俘。遠征軍僅亡百餘人.
亞歷山大乘勝率遠征軍沿小亞細亞西海岸南下,先後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等地,隨後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東進卡帕多細亞,再南下奇里乞亞。前333年10月,遠征軍在西利西亞東部的伊蘇斯之戰中擊敗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萬大軍,打開了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大流士逃過幼發拉底河收拾殘部,同時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絕。亞歷山大率軍繼續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 亞歷山大東征
軍據點,從而確保了遠征軍與希臘之間的交通線。前332年初,遠征軍抵達濱海要塞提爾(今黎巴嫩的蘇爾),遭堅決抵抗,經7個月陸海夾攻,始破該城。此役,8000多提爾人戰死,3萬多人被俘。此後,亞歷山大又用兩個月時間攻佔加沙。至此,遠征軍徹底摧毀波斯海軍基地,切斷波斯人的陸海聯系,奪取了地中海制海權。11月,亞歷山大進軍埃及,兵不血刃,佔領上下埃及。
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步兵4萬、騎兵7000從埃及出發,經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兩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倫尼亞與伊朗高原進軍。為保證給養,他把進軍路線選在底格里斯河東岸人煙稠密地區,於9月渡過底格里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戰中大獲全勝。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遠征軍乘勝南下,輕取巴比倫,占波斯都城蘇薩,隨後進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經短期停留後繼續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進發,追擊波斯國王。在米底首府,亞歷山大遣回希臘盟國士兵。前330年夏,亞歷山大沿裏海南岸東進,進入帕提亞(安息)時,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屬下巴克特里亞(大夏)總督拜蘇斯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滅亡,亞歷山大成為波斯統治者。
編輯本段波斯帝國滅亡
後,亞歷山大繼續領兵東進,於前329年春穿越興都庫什山,侵入巴克特里亞,追擊拜蘇斯至粟特 ,並將其處死 。在粟特遇到當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貴族斯皮泰門領導的起義威脅最大。起義軍曾一度收復首都馬拉坎達(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給遠征軍以沉重打擊。亞歷山大在中亞細亞征戰兩年余,方將起義軍鎮壓下去。前327年夏,他為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離開巴克特里亞,率兵約3萬人沿考芬河(今喀布爾河)經開伯爾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區。前326年4月,遠征軍由布克法拉城抵達希達斯佩斯河(今傑赫勒姆河),與波魯斯王國軍隊隔岸對峙。亞歷山大率軍渡河作戰,消滅波魯斯步兵近2萬、騎兵3000,迫使波魯斯國王投降。遠征軍繼續東進,抵達希發西斯河畔。此時,軍中疫病流行,官兵厭戰情緒增長,亞歷山大被迫於前326年10月決定停止東征並撤軍。他分兵水旱兩路沿印度河順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經阿拉伯海入波斯灣至幼發拉底河口(希臘人從未走過的新航線);陸路一支經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亞歷山大親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亞,然後向西與亞歷山大會合。前324年春,亞歷山大返抵巴比倫,東征結束。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場掠奪性戰爭。遠征軍連續作戰10年,行程萬余里,進行上百次強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戰,建立了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亞歷山大帝國。作戰中,亞歷山大正確選擇戰略方向,合理運用馬其頓方陣戰術,善於組織步兵與騎兵、陸軍與海軍協同作戰,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並用等,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亞歷山大東征給當地人民造成深重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編輯本段東征的影響
一方面,亞歷山大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著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
周公東征
網路名片
周公東征是約前1045年周公旦為鞏固周朝統治,平定「三監」及武庚叛亂,征服東方諸方國的戰爭。

目錄

戰爭背景
戰前准備
戰爭過程
戰爭結果
編輯本段戰爭背景
牧野之戰周滅商後,為了統治商朝的遺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領地分為四個區: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豳,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又名祿父)掌管。同時將朝歌以東地區(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為衛,封給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鮮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為鄘,封給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區(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帶)為邶,封給武王弟霍叔姬處掌管,共同監視武庚,總稱「三監」。 周滅商後第二年(約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因企圖繼王位,對周公旦攝政極為不滿,於是散布流言,並煽動蔡叔、霍叔,慫恿武庚及東方諸方國,以「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為借口,公開叛亂,是為「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旦面對來自內外兩方面的敵對勢力,多方權衡,決定興師東征。[1][2]
編輯本段戰前准備
為了組織東征軍發動平叛之戰,周公說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么做的」。 在出征前的占卜上,周公向臣子們講了一番話,他說:「殷人剛剛恢復了一點兒力量,就想乘著我們內部混亂,起來造反。重新奪回他們已經失掉的權位,說什麼他們『光復舊業的機會到了!』妄圖再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屬國。這是白日作夢!我告訴大家,殷人里頭有一夥人,願意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又說:「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來幫助我們了,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我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周公的話,被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里的《大誥》。[2]
編輯本段戰爭過程
經過周公的宣傳動員,周公把東征大軍組織起來,並親任統帥,揮師東征。周師一到,「殷大震潰」,武庚被殺(一說敗逃,不知所終)。周公同時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駐地衛,迅速消滅了管叔的武裝,佔領了城邑,管叔亦被殺死。接著周師攻克蔡叔駐地鄘,捉蔡叔而囚之於郭凌(一作郭鄰)。 周師擊敗武庚及「三監」之後,周公意欲擴大東征戰果,一舉消滅其他反叛力量。周公原計劃先向東伐奄國(又稱商蓋,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東),奄國為東部主要反叛勢力所在,即「大國」所居之地。辛公甲提出建議:「大難改,小易眼,不如服眾小以劫大」,周公採納了他的意見,遂改變計劃,決定先攻淮泗間(今蘇北、皖北地區)的九夷(包括徐、熊、盈等小國),於是揮師東南,進攻九夷。九夷諸小國實力不強,在周師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但由於九夷在此之前長期與商作戰,其軍隊數量雖少,卻頗具戰鬥力,且對當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於在低窪河湖地帶作戰,而周師車兵行動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戰非常艱苦,但經過連續作戰,九夷終被征服。 隨後周軍北上攻打奄國。周軍佔領奄國西、南兩邊鄰國。奄國勢孤,國君被迫投降。豐(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北)、蒲姑(又作薄姑、敷古,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南)等國也相繼投降。周公東征有「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之說(《尚書·大傳》)。可見打擊殷商殘余勢力的「踐奄」之役已是東征的尾聲。奄是商朝的舊都,周公翦滅奄國是對殷商勢力的重大打擊。[1]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
周公東征共歷時3年之久,殺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被廢,徹底平定了三監及武庚之亂。同時消滅了包括殷、東、徐、熊、盈、攸、奄、九夷、豐、蒲姑、淮夷和東夷諸國等參加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 為了徹底消除商朝殘余勢力對周朝的隱患,周公營建東都洛邑(成周),遷「殷頑民」於此。同時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貴族微子啟於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國;封周武王少弟康叔於朝歌,建立衛國;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舊地,建立魯國,分治殷民。 周公東征使周朝的影響達到東海之濱,對於周王朝的鞏固具有重大意義。[2]

5. 東征軍是什麼意思

這個應該還有詳細的說辭吧,
比如十字軍東征,國民革命軍東征,
現在還有農民工畢業生等到大城市東征來比喻打拚,
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
1924年冬,占據廣東東江地區的軍閥陳炯明,趁孫中山離廣州北上的機會,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支持下,自稱「救粵軍總司令」,向其所部下達進攻廣州的作戰命令。為統一廣東,順利北伐,廣州革命政府於1925年1月15日發布《東征宣言》,組成以楊希閔為總司令的東征聯軍,討伐陳炯明軍。

6. 棉湖戰役的詳細信息

揭西縣棉湖(原屬揭陽縣),乃潮汕重鎮,它在中國現代史上發生的最重大事件,要數1920年代的棉湖戰役,而這一戰役直接指揮者就是後期成為國民黨要人的何應欽。 1924年11月,孫中山從廣州北上與北京政府謀求國內和平,剛抵天津,便沉痾不起。盤踞於東江一帶的反動軍閥陳炯明認為有機可乘,搜羅殘余叛軍及地方土匪勢力,陰謀從粵東一帶進攻廣州。為鞏固廣東革命政府,大元帥府決定出兵討伐陳炯明,這就是著名的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
何應欽出任由黃埔學生組成的教導第一團團長,作為東征軍右翼先鋒參戰。 何應欽,貴州省興義縣人,出生於1890年4月,1909年留學日本,初入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結識了比他高一屆的蔣介石,(此處有誤,何應欽初入振武學校,後入日本士官學校,蔣介石僅在振武學校就讀過,未入日本士官學校)。 1924年2月何應欽經日本士官學校同學、時任黃埔軍校籌備委員的王柏齡介紹,參與黃埔軍校籌建,擔任總教官。 東征軍右翼在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和蘇聯顧問加倫的指揮下,從廣州揮師東進,力克淡水、海陸豐,直指潮汕。陳炯明右路軍林虎部聞東征軍抄其潮梅老巢,即糾集2萬余精兵,從潮梅側翼五華、河婆急速東移,企圖聯合潮汕的洪兆麟部,東西夾擊,消滅東征軍於揭陽一帶。 1925年3月12日,林虎分兵兩路,其中一路攻擊鯉湖,另路為主力抵達棉湖西側的和順 (今金和鎮一帶),東征軍教導一團在何應欽率領下,擔負迎擊和順之敵。13日上午8時,教導一團在新塘村與敵遭遇,展開激戰,教導團兵力1000餘人,而敵多其近10倍。何應欽指揮全團3個營的兵力投入戰斗,命令第一營為前鋒,向敵正面進攻,第三營向敵左側背攻擊,第二營為預備隊殿後。 戰鬥打響,敵軍借人多勢眾,將一營包圍。何應欽親臨指揮一營官兵沉著應戰,以至用刺刀肉博,但因寡不敵眾,傷亡頗多,何應欽急令預備隊二營拚死向敵沖鋒,並命令以陳誠為連長的炮兵連向敵陣開炮,終將敵暫時擊退。 上午11時,敵又糾集兵力圍攻教導團,敵軍一度進攻到何應欽所在的團指揮部僅200多米處,形勢十分危急。何應欽即指揮留守團部的特務連奮勇反擊,戰斗相持一晌。午後,負責左側攻敵的第三營被敵包圍,何應欽一面即令學兵連增援,集合團部所有工作員,包括警衛、勤務兵、伙夫都投入戰斗;一面設起空城計,命令士兵在陣地周圍插遍東征軍的旗幟,迷惑敵軍,又命炮兵將剩餘的炮彈猛烈射擊。戰斗持續到下午5時,所幸擔負抗擊鯉湖之敵的教導二團趕來和順增援,直接攻擊林虎的司令部,林虎軍受前後夾擊,看前方又旗幟遍布,疑有伏兵,不敢戀戰,率殘部敗走。 棉湖戰役的勝利,大大激勵東征軍士氣。東征軍乘勝揮師梅州地區,3月13日攻戰五華,20日力克興寧,4月11日佔領梅州,第一次東征勝利結束。 棉湖戰役,教導一團以兩干之兵,擊潰林虎萬軍之眾,在中國現代軍事戰爭史上樹立了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 棉湖之戰及後的第二次東征的勝利,廣州國民政府對何應欽大加褒獎,於是年年底,先後任命何應欽為潮汕善後督辦。潮梅警備司令、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代校長。 何應欽一直將棉湖戰役當成他平生的得意之作。每年3月13日棉湖之戰紀念日,他都出面邀集參加此役的黃埔學生聚餐,以示慶賀,此舉一直沿習到他的晚年,幾十年從不間斷。 縱觀何應欽一生,自從與蔣介石一起背叛國民革命後,以親日反共出名。但其早年在鞏固孫中山創立的國民革命成果、打擊反動軍閥作出過貢獻。
1925年3月,廣州國民政府由許崇智任總司令,廖仲凱為黨代表,組織第一批東征軍挺進粵東,以第一期生為基層指揮員的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是「棉湖戰役」的主力軍。掃盪陳炯明。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率領東征軍的右路軍12日進駐在廣東省揭陽(揭西)縣與普寧縣交界的棉湖地區。
3月13日,陳炯明的林虎部隊已先到棉湖西面和順一帶,占據有利地形,且兵力強於東征軍十倍以上。其時,東征軍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第一團(何應欽)正面攻打「大功山」林虎部;第二團(錢大鈞)由梅塘攻打里湖劉志陸部;粵軍第七旅由塔頭繞攻「和順」右側,形成先掃除外圍小股敵人,後形成三麵包圍的態勢。初戰時,由於對地形不熟,再加上通訊不靈,行動遲緩,教導團排長林冠亞在廣東棉湖戰役中中彈犧牲。黃埔軍校校軍在此役中傷亡達1/2強,如該團第三營黨代表3名連長2死1傷,排長9人中7死1傷,385名士兵僅餘111人。
最終,黃埔軍校校軍教導第一團、第二團以3000多兵力擊潰陳炯明的20000精銳部隊,堪稱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此次戰役在我國軍事史上稱「棉湖戰役」,是第一次東征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棉湖戰役,對於中國國民黨及其黃埔軍校校軍具有重大歷史作用和意義。蔣介石在戰斗危急關頭曾對何應欽說:「必須想辦法挽回局勢,我們不能後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敗了,我們就一切都完了,再無希望返回廣州了,革命事業也得遭到嚴重的挫折。」棉湖戰役指揮官何應欽稱:「此次戰斗,為時雖不過一日,但戰斗之慘烈,實近代各國戰爭所少見,其關系革命成敗亦最巨。」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在棉湖作戰時,親臨戰場第一線參與策劃與指揮。曾參與棉湖戰役的蘇軍首席顧問加倫將軍指出:「這次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很少的,蘇聯十月革命時,處境非常困難,但作戰是非常英勇,也很少有可以和這次棉湖戰役相媲美的。」因此,棉湖大捷是具有革命意義的、里程碑式的戰役。

7. 國民革命軍題材電影

電視劇 中國遠征軍 我的團長我的團 滇西1944 中國兄弟連 遍地狼煙也有電影版。。。。 電影 台灣拍的 八百壯士 英烈千秋 梅花 筧橋英烈傳 旗正飄飄 還有沒有祖國的軍隊講述國民黨93師的電影 異域1 和 異域2
還有,中國的抗戰史上國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沒有國民革命軍英勇抗戰中國早已成歷史有興趣上網路聽聽 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和 黃埔軍魂 黃埔男兒最豪壯

8.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混戰是怎麼個情況

首先,黃埔學生在蔣介石的帶領下討伐叛軍陳炯明,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國民革命軍的第一次東征。第一次東征以失敗而告終,第二次東徵才剿滅叛軍陳炯明,取得了勝利;
其次,也就是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討伐宋傳芳,吳佩孚,張作霖三大軍閥,結果是宋部,吳部基本消滅,而張作霖退守東北;
再次是「蔣桂大戰」和「中原大戰」,參加蔣桂大戰的的軍閥有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和蔣介石的中央軍,參加中原大戰的有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軍,蔣介石的中央軍,結果都以老蔣的勝利告終;
東北的張學良也宣告「東北易幟」,宣稱服從國民政府,也就是國民黨完成的國土的大統一。

9. 電影 《南昌起義》 梗概

劇情簡介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大敗奉系軍閥張作霖。汪精衛突然下令撤兵河南,回師武漢。蔣介石特使趁機拉攏獨立第十五師師長賀龍,遭到賀的拒絕。 陳獨秀對汪抱有幻想,周恩來去找賀龍,賀表示一輩子跟黨走。在鮑公館召開的中共中央全會上、周恩來報告了汪精衛將要向湖北工人糾察隊開刀的消息,經研究決定解散糾察隊,將人員和好槍加入賀龍部隊,保存了實力。

汪精衛任命賀龍為二十軍軍長,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周恩來、惲代英和李立三等人提出舉行南昌暴動,得到中央同意,並委任周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

周抵達南昌。汪精衛邀葉挺、賀龍上廬山,想乘機繳械,參謀長葉劍英密告葉、賀,他們當即決定把部隊開往南昌。

周恩來聽取了朱德的情況介紹,擬訂了「南昌暴動計劃」。敵方派人探聽葉、賀部動向,汪精衛的特派員刁鐵民脅迫起義前敵總指揮賀龍清黨反共,賀反而將他逮捕。張國燾趕來阻止起義,未逞。為牽制敵人,朱德宴請敵方軍官。因有人出賣情報,周恩來下令提前起義。

8月1日清晨2時,葉挺親自指揮戰斗,朱德所部也參加戰斗,賀龍指揮將紅旗插上敵司令部內鼓樓上,南昌起義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