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歷屆之最
1、提名最多的影片 影片 時間 提名次數 未提名獎項 卧虎藏龍 2001年第20屆 16項提名 最佳新演員 無間道 2003年第22屆 16項提名 最佳女主角 功夫 2005年第24屆 16項提名 最佳女配角 十月圍城2010年第29屆16項提名最佳女主角2、獲獎最多的影片 影片 時間 獎項 一代宗師2014年第33屆12項甜蜜蜜 1997年第16屆 9項 寒戰2013年第32屆9項卧虎藏龍2001年第20屆8項投名狀2008年第27屆8項十月圍城 2010年第29屆 8項 新不了情1994年第13屆7項少林足球 2002年第21屆 7項 英雄 2003年第22屆 7項 踏血尋梅2016年第35屆7項似水流年1985年第4屆6項胭脂扣1989年第8屆6項女人,四十1996年第15屆6項宋家皇朝1998年第17屆6項無間道 2003年第22屆 6項 功夫 2005年第24屆 6項 3、最大的贏家
《女人四十》和《桃姐》(這里所說的「最大贏家」,不是指獲獎最多,而是能夠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這五個最重要獎項),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大贏家作品均出自許鞍華導演之手。 類別獲獎者基本情況最年輕的男主角 梁家輝 1984年第3屆憑《垂簾聽政》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時年26歲,此後還於1993年第12屆《92黑玫瑰對黑玫瑰》、2006年第25屆《黑社會龍城歲月》、2013年第32屆《寒戰》四度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另外還於2004年第23屆《大丈夫》獲獎最佳男配角獎,他是繼梁朝偉(5主2配共7獎)之後獲得金像獎最多的男演員。 最年輕的女主角 林碧琪 1983第2屆憑《靚妹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時年17歲,同屆還憑該電影獲得最佳新人獎提名。 最老的男主角 喬宏 1996年第15屆憑《女人四十》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時年70歲。 最老的女主角 羅蘭 2000年第19屆憑《爆裂刑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時年66歲。 最老的新人及提名 徐家傑 2013年第32屆憑《寒戰》獲得最佳新人獎,時年66歲。 蕭炳林 2001年第20屆憑《花樣年華》獲得最佳新人獎提名,時年已年過六旬。 金像獎跨界獲獎內地電影人(演員/導演) 趙薇 2015年第34屆憑《親愛的》獲得最佳女主角,2014年第33屆憑自己導演《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拿下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 最年輕新人提名 馬修 2007年第26屆憑《寶貝計劃》獲得最佳新人獎提名,時年還未滿一歲。 初次接演電影並獲三項提名李宇春 2010年第29屆初演電影憑《十月圍城》獲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十月圍城》主題曲《粉末》),不過最終均未獲獎。蟬聯兩屆男主角的演員 周潤發 先後於1987年第6屆《英雄本色》、1988年第7屆《龍虎風雲》兩度蟬聯最佳男主角獎,後還於1990年第9屆《阿郎的故事》再度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蟬聯兩屆女主角的演員 袁詠儀 先後於1994年第13屆《新不了情》、1995年第14屆《金枝玉葉》兩度蟬聯最佳女主角獎,此前還於1993年第12屆憑《亞飛與亞基》獲得最佳新人獎,是金像獎史上唯一的一個三連冠。 張曼玉 先後於1997年第16屆《甜蜜蜜》、1998年第17屆《宋家皇朝》兩度蟬聯最佳女主角獎。 提名最多次最佳男主角 劉青雲 先後於第13、16、17、18、19、23、26、27、29、31、32、33、34屆共16次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其中憑《我要成名》、《竊聽風雲3》成功摘得兩次影帝稱號。獲得最多次男主角的演員 梁朝偉 先後於1995年第14屆《重慶森林》、1998年第17屆《春光乍泄》、2001年第20屆《花樣年華》、2003年第22屆《無間道》、2005年第24屆《2046》五度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此外還於1988年第7屆《人民英雄》、1990年第9屆《殺手蝴蝶夢》兩度獲得最佳男配角獎,是金像獎史上獲獎最多的演員。 獲得最多次女主角的演員 張曼玉 先後於1990年第9屆《不脫襪的人》、1993年第12屆《阮玲玉》、1997年第16屆《甜蜜蜜》、1998年第17屆《宋家皇朝》、2001年第20屆《花樣年華》五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是金像獎史上獲獎最多的女演員。 男女主角夫妻檔 梁朝偉
劉嘉玲 梁朝偉先後於1995年第14屆《重慶森林》、1998年第17屆《春光乍泄》、2001年第20屆《花樣年華》、2003年第22屆《無間道》、2005年第24屆《2046》五度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劉嘉玲於2011年第30屆《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首度封後,此前她已五度提名。 最年輕的最佳男配角 吳景滔 2007年第26屆憑《父子》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同時榮獲最佳新人。 第一位大陸女主角 斯琴高娃 1985年第4屆憑《似水流年》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席問鼎金像獎,在她之前內地僅有劉曉慶、潘虹入圍過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兩次獲女主角的大陸演員 斯琴高娃 先後於1985年第4屆《似水流年》、2008年第27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兩度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並且是兩次提名兩次獲獎。 章子怡 先後於2005年第24屆《2046》、2014年第33屆《一代宗師》兩度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一位獲歌曲獎的大陸歌手 張靚穎 2009年第28屆憑電影《畫皮》主題曲《畫心》獲得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第一位獲提名的大陸演員(女、男) 劉曉慶
達式常 劉曉慶於1984年第3屆憑《垂簾聽政》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達式常於1988年第7屆憑《書劍恩仇錄》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最大倒熱灶的女主角 鄭裕玲 1991年第10屆憑《表姐,你好嘢!》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這一屆最大大熱門為劉嘉玲,她本人都未預料本屆能獲獎,從而並未出席本次頒獎典禮。 最遺憾落選「女主角」 劉嘉玲 1991年第10屆最大大熱門為劉嘉玲,但結果鄭裕玲憑《表姐,你好》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這一屆她本人都未預料本屆能獲獎,從而並未出席本次頒獎典禮。不過劉嘉玲於2011年第30屆終於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獲得影後。 連續三年獲獎的演員 袁詠儀 先後於1994年第13屆《新不了情》、1995年第14屆《金枝玉葉》兩度蟬聯最佳女主角獎,此前還於1993年第12屆憑《亞飛與亞基》獲得最佳新人獎,是金像獎史上唯一的一個三連冠。 最霸氣的男主角候選人 向華強 向華強為中國星電影公司老闆,經典角色「龍五」,1993年第12屆憑《藍江傳之反飛組風雲》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最令人可惜的「男主角」 成龍 成龍分別於第4,5,9,12,13,15,16,18,24屆提名10次均未獲獎,其中第5屆2個提名。 最令人可惜的「女主角」鄭秀文鄭秀文分別於20,21,25,32,33屆提名7次,其中21屆三部電影同時入圍最佳女主角,算上1993年第一次提名最佳新演員,鄭秀文在金像8次提名演員類獎項均未獲獎。最納悶提名 徐克 1988年第7屆憑《最後勝利》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 最具爭議性的新人 鄭裕玲 1984年第3屆憑《花城》獲得最佳新人獎,當時引起巨大爭議,因為當時她已是劇集主持紅人。 第一位獲得提名的外國人 喜多郎 來自於日本的喜多郎於1985年憑《似水流年》提名電影配樂獎,這是最早提名金像獎的外國人。 拒絕金像獎第一人 許冠英 1986年第5屆憑《僵屍先生》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因為覺得是主角,拒絕男配提名。 第一位獲獎的外國人 杜可風 來自澳大利亞的杜可風於1987年第6屆憑《老娘夠騷》獲得最佳攝影獎,後還於1991年第10屆《阿飛正傳》、1995年第14屆《東邪西毒》、1996年第15屆《墮落天使》、2003年第22屆《英雄》、2005年第24屆《2046》(黎耀輝、關本良)獲得過最佳攝影獎。 「帽子戲法」的最佳導演 方育平 方育平先後於1982年第1屆《父子情》、1984年第3屆《半邊人》、1987年第6屆《美國心》三度獲得最佳導演獎,他是三次提名三次獲獎,中獎率高達100%。 表演獎項大滿貫 謝霆鋒 先於1999年第18屆《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獲得最佳新演員獎,後於2010年第29屆《十月圍城》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再於2011年第30屆《線人》獲得最佳男主角獎,三次提名三次獲獎,中獎率高達100%,也是唯一一名獲得過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最佳配角獎及最佳主角獎的演員。 分量最重男主角 鄭則仕 重達110公斤的鄭則仕先後於1986年第5屆《何必有我》、1997年第16屆《三個受傷的警察》兩度稱帝。 連續提名最佳女主角最多的演員 林嘉欣 第22-25屆,28屆連續4年提名最佳女主角均未獲獎(共提名5次) 連續提名最佳男主角最多的演員 劉德華 第19-23屆連續5年提名最佳男主角兩次獲獎。 同一屆憑三部電影獲得三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演員 鄭秀文 2002年第21屆憑《同居蜜友》《瘦身男女》《鍾無艷》三部電影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不過均未獲獎 第一位同時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的演員周星馳2002年第21屆憑《少林足球》提名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並獲獎。 單屆提名最多的演員王菀之2015年第34屆憑《金雞SSS》、《分手100次》、《百變愛人》三部影片角逐最佳新人獎,同時還憑《金雞SSS》角逐最佳女配角獎,此外,由她演唱的《分手100次》主題曲《不再說分手》還入圍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獲得最佳女配角最多的是金燕玲先後於1987年第6屆《地下情》、1988年第7屆《人民英雄》、2016年第35屆《踏血尋梅》三次獲得最佳女配角獎。 唯一一部包攬所有 演員獎的電影踏血尋梅2016年第35屆包攬了最佳男主角(郭富城)、最佳女主角(春夏)、最佳男配角(白只)、最佳女配角(金燕玲)、最佳新人獎(白只),此外還獲得了最佳編劇跟最佳攝影獎,這是金像獎歷史上首部包攬了所有演員獎的電影。 第一位90後影後春夏2016年第35屆憑《踏血尋梅》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這是她參演的第一部電影 ,同時還提名了最佳新演員獎。 同一屆憑借同一部電影獲獎最多演員白只 2016年第35屆憑《踏血尋梅》獲得最佳新人獎和最佳男配角獎 獎項獲獎者獲獎情況獲獎最多的個人張叔平
(19次) 7次最佳美術指導
2016年第35屆《華麗上班族》
2014年第33屆《一代宗師》(與邱偉明)
2005年第24屆《2046》(與邱偉明)
2001 年第20屆《花樣年華》
1995年第14屆《東邪西毒》
1991年第10屆《阿飛正傳》
1989年第8屆《旺角卡門》
7次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2014年第33屆《一代宗師》
2012 年第31屆《讓子彈飛》
2005年第24屆《2046》
2001 年第20屆 《花樣年華》
1996年第15屆《夜半歌聲》
1995年第14屆《東邪西毒》
1993年第12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與余家安)
3次最佳剪接
2014年第33屆《一代宗師》(與本傑明·柯汀斯、潘雄耀)
2001年第20屆 《花樣年華》
1995年第14屆《重慶森林》(與鄺志良、奚傑偉) 獲獎最多的攝影師黃岳泰
(9次) 2010年第29屆《十月圍城》
2009年第28屆《畫皮》
2008年第27屆《投名狀》
2004年第23屆《戀之風景》
2002年第21屆《幽靈人間》
2000年第19屆《紫雨風暴》
1999年第18屆《不夜城》
1998年第17屆《宋家皇朝》
1983年第2屆《夜驚魂》 獲獎第二多的攝影師杜可風
(7次) 1987年第6屆《老娘夠騷》
1991年第10屆《阿飛正傳》
1995年第14屆《東邪西毒》
1996年第15屆《墮落天使》
2003年第22屆《英雄》
2005年第24屆《2046》(黎耀輝、關本良)
2016年第35屆《踏血尋梅》 獲獎第二多的個人奚仲文
(9次) 4次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第27屆《投名狀》(與戴美玲、利碧君)
第26屆《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25屆《如果·愛》(與吳里璐)
第23屆《千機變》
5次最佳美術指導
第27屆《投名狀》
第25屆《如果·愛》(與黃炳耀)
第16屆《甜蜜蜜》
第11屆 《九一神鵰俠侶》
第7屆《倩女幽魂》 獲獎最多的剪接鄺志良
(8次) 第32屆《寒戰》(與黃海)
第29屆《竊聽風雲》(與陳志偉)
第27屆《門徒》第
26屆《墨攻》
第21屆《特務迷城》
第19屆《紫雨風暴》
第15屆《烈火戰車》
第14屆《重慶森林》(與張叔平、奚傑偉) 獲得最多次最佳電影歌曲的主唱者梅艷芳
(3次/7次提名) 《似水流年》同名主題曲提名、《胭脂扣》同名主題曲——獲獎
(同屆,梅艷芳憑《胭脂扣》獲金像獎影後,在歌壇和影壇雙雙大放異彩,堪稱香港藝壇奇跡)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提名
《雙鐲》主題曲《似是故人來》——獲獎
《現代豪俠傳》主題曲《女人心》——獲獎
《東方三俠》主題曲《莫問一生》提名
《金枝玉葉2》主題曲《有心人》提名(合唱:張國榮) 獲獎最多導演許鞍華(5次) 第2屆《投奔怒海》
第15屆《女人四十》
第28屆《天水圍的日與夜》
第31屆《桃姐》
第34屆《黃金時代》 獲獎第二多導演方育平(3次) 第1屆《父子情》
第3屆《半邊人》
第6屆《美國心》 杜琪峰(3次) 第19屆《槍火》
第23屆《PTU》
第25屆《黑社會》 王家衛(3次) 第10屆《阿飛正傳》
第14屆《重慶森林》
第33屆《一代宗師》 徐克(3次)第11屆《黃飛鴻之一壯志凌雲》
第30屆《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第35屆《智取威虎山》
② 至今健在的老戲骨年齡最大的是誰
2020年12月14日凌晨三點二十八分,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編劇黃宗英逝世,享年95歲。也許黃宗英這個名字對於年輕觀眾來說比較陌生,然而對於老一輩的觀眾來說她是不折不扣的多才多藝的女神。比如她在話劇《甜姐兒》當中飾演的甜姐兒、在根據巴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家》當中飾演的梅小姐等角色都讓人難以忘懷。另外,黃宗英是曾獲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作家,從藝術上說她運用了散文的筆法來寫報告文學,自有其獨特的韻味。下列仍然健在的10位年過九十的老戲骨你還認識幾位?
一,「太上老君」鄭榕
1924年出生的鄭榕如今將近97歲高齡。1942年便開始從事話劇工作的他至今為止已經從藝將近80年,是在革命的炮聲中成長起來的老一輩革命藝術家。鄭榕先後扮演了五十多個話劇角色、八十多個電影角色。對於觀眾來說,印象最深的當屬《雷雨》的周朴園、《茶館》的常四爺和86版《西遊記》當中的太上老君。近年來鄭榕雖然有些行動不便,但精神還十分不錯。
二,「老炮兒」管宗祥
1927年出生的管宗祥是導演管虎之父,如今已經將近94歲,1942年加入八路軍的他是值得人民尊敬的藝術家。他曾出演過無數歌劇、話劇、京劇、電影、電視劇等。他在《包氏父子》當中飾演的老包、《濟公活佛》當中的師爺以及近年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當中的二爺等角色觀眾都印象深刻。幾個月前他參加電影《八佰》的首映,看起來仍然精神奕奕。
三,「白毛女」田華
1928年出生的田華將近93歲,1950年22歲的她因在電影《白毛女》扮演「喜兒」而被觀眾熟知。1958年在影片《黨的女兒》中扮演李玉梅同樣十分出彩。老當益壯的她如今仍然活躍在影視圈當中,近年來還出演了《枕邊詭影》、《執行》、《一切如你》、《步步為營》等作品。不久前她還在金雞獎當中現身,精神飽滿。
四,「姜太公」藍天野
1927年出生的藍天野如今已經將近94歲高齡。1944年開始從事話劇工作的他已經走過了76年的藝術人生。他出演的《茶館》、《蔡文姬》等都是話劇的經典,同時他還是觀眾心目中永遠的姜太公。他不但是德高望重的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同時還是書畫家、奇石收藏家。今年他59歲的弟子宋丹丹都已經宣布退休,然而已經將近94歲的他還活躍在舞台當中,就在今年他還出演了幾場話劇。
五,「革命戰士」於洋
於洋1930出生,如今已經將近91歲高齡。1945年,於洋加入革命隊伍成為一名戰士,參加過四平保衛戰、長春圍殲戰,並在某部炮兵團獲得過四野頒發的渡江戰役紀念章。代表作包括《留下他打老蔣》、《青春之歌》、《暴風驟雨》、《英雄虎膽》等。不久前,於洋獲得第27屆華鼎獎組委會發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十佳電影男演員稱號。
六,「表演藝術家」「楊靜
已經92歲高齡的楊靜是於洋的妻子,1929年2月出生的她比丈夫於洋大差不多兩歲。蒙古族的她年輕時候曾是呼倫貝爾省政府合作社醫院任助產士。1950年起任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血淚仇》、《王家大院》、《天下無故》、《鋼骨鐵筋》、《群猴》等當中擔任重要角色。如今的她與丈夫於洋基本上悠閑在家中共享天倫之樂。
七,「莫大先生」劉仲元
1922年出生的劉仲元如今已經將近99歲高齡。他是李亞鵬版《笑傲江湖》中的莫大先生,胡軍版《天龍八部》中飾演的蘇星河,《天下糧倉》當中的顧琮,《大宋提刑官》當中的鄧九,《漢劉邦》當中的范增,《東周列國戰國》當中的太史敖。他一生之中飾演過無數角色,盡管大多都是配角,但是觀眾仍然深刻記住了他。如今的他已經息演,很少能看到關於他的報道。
八,「人民藝術家」秦怡
秦怡於1922年1月出生,如今已經99歲高齡。1938年,秦怡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肄業後,前往武漢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她是不折不扣的愛國藝術家。從1939年開始,她飾演過《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母儀天下》等無數部優秀作品,銀幕上的秦怡經歷著豐富多變的人生,與藝術相伴一生的她一生都是藝術。不久前網上曝光了她的視頻,正在打著點滴的她看上去十分憔悴。
九,「最美奮斗者」郭蘭英
郭蘭英是我國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晉劇表演藝術家,1930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經將近91歲高齡。「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郭蘭英正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的原唱。就在今年春晚,90歲高齡的她再次獻唱《我的祖國》感動了全國觀眾。
十,「小城之春」韋偉
有資料說韋偉出生於1918年,也有資料說她出生於1922年,怎麼說她都已經是經歷世紀風雲變幻的百歲老人了。1948年出品的《小城之春》仿若是一篇古典而頗具韻味的詩篇,至今仍然被公認是最好的國產片之一;2005年,它更是被香港電影金像獎評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而韋偉正是該片女主角。她還出演了《江湖兒女》、《一年之計》、《妹妹曲》等眾多優秀作品。目前的她已經定居香港,古天樂等演藝界後輩偶像會看望她。
③ 費穆的演藝經歷
1932年,費穆應聯華影業公司老闆羅明佑之邀到上海,成為聯華上海一廠的電影導演。
1933年,費穆執導了批判現實的劇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關注。
1934年,費穆先是執導了由阮玲玉、林楚楚主演的劇情片《人生》;隨後又編導了由阮玲玉、高占非主演的劇情片《香雪海》。
1935年,執導了由尚冠武、林楚楚主演的倫理電影《天倫》,費穆在電影中以民族樂器配樂,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第一次。
1936年,編導了號召抗戰,希望民眾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者的國防電影《狼山喋血記》,費穆沒有採取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而是虛構了一個隱晦的寓言故事,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理來說明「打狼」的必要和必勝。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後,費穆在河南拍攝了宣傳抗戰的紀錄片《北戰場精忠錄》; 接著,出於對京劇的痴迷,費穆與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合作了戲曲電影《斬經堂》。
1939年9月18日,費穆在金信民以及童振民的投資下,成立了民華影業公司。
1940年12月19日,費穆耗時一年拍攝,由唐槐秋、張翼主演的古裝劇情片《孔夫子》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
1941年,費穆為中美兩國第一次合作拍攝的影片《世界兒女》編寫了劇本;隨後,與京劇表演藝術家瑞德寶、梁連柱合作了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7月,日本當局「接管」租界電影業,成立了汪偽控制的「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費穆拒絕與敵偽合作,憤然退出影界,加入天風劇團,開始話劇創作; 隨即執導了姚克編劇的宮闈戲《清宮怨》,該劇在璇宮劇場連演71天,連滿97場,在觀眾中引發反響;12月,執導的時裝喜劇《孤島男女》上映,但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兵闖入租界而中斷。
1942年1月,天風劇團解散;2月,費穆在原天風的基礎上,吸收了新藝、銀聯的部分成員組建了上海藝術劇團, 首演劇目是費穆自己編導的劇本《楊貴妃》,由劉瓊、狄梵主演。
1943年8月,汪偽政府「收復」上海租界,強令話劇團體舉行大規模聯合公演進行「慶祝」。8月6日,上海藝術劇團舉行臨別大公演,之後主動宣布解散,以示抗拒。
1944年1月,在形勢稍微好轉之際,費穆又領導劇團原班人馬,以新藝劇團的名義重新復出,首演劇目是由費穆自編自導的《浮生六記》,該劇連演三個多月。與此同時,費穆將劇團一分為二,在卡爾登大戲院的部分仍名為新藝劇團;在金城大戲院的演出隊則改名國風劇團(後又改稱「國聯」)。國風劇團的首演劇目是由費穆親自編導的《小鳳仙》。從此,費穆同時領導著兩個劇團,並擔任編導工作,一直堅持到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
1946年3月,上海藝術劇團恢復原來的團名,至8月結束,費穆又重返影壇。
1948年,費穆嘗試拍攝了彩色膠片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蓄須明志的梅蘭芳在抗戰勝利後重返舞台之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 之後,費穆執導了由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劇情片《小城之春》,該片於1995年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2005年被金像獎評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
1949年5月,費穆遷居香港,與吳性栽合辦了龍馬影片公司; 隨後,執導了影片《江湖兒女》,但影片尚未拍完,費穆就因心臟病突發於1951年1月31辭世,享年四十五歲。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時,費穆被授予中國電影世紀獎導演獎。
④ 香港電影獎項有哪些最高獎是那哪個
一,金紫荊獎
金紫荊獎由香港影評人協會主辦。1996年舉辦第1屆,以後每年年初舉行。各個獎項由影評人協會會員討論投票決定。獎項數量較少,沒有技術獎項。每年還同時評選當年10大華語片和外語片。
二,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三,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四,雙周刊獎
由香港《電影雙周刊》雜志創辦於1981年,由影評人投票選出,分為「十大華語片」及「十大外語片」。評選范圍是當年在香港地區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後該評獎納入「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高獎就是金像獎
⑤ 張國榮獲得的頂尖獎項有哪些
2013 Hong Kong Singer Channel香港40年十大金曲第一位 《Monica》 (獲獎)
▪ 2010-12 華語金曲獎30年經典評選「我最喜愛的歌手」,「我最喜愛的唱片」,「我最喜愛的歌曲」 (獲獎)
▪ 2010-08-02 入選美國CNN「過去五十年裡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樂家」 (獲獎)
▪ 2010-08 美國CNN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評選第三名 (獲獎)
▪ 2010-04-07 IFPI頒獎2009年十大銷量廣東唱片 (獲獎)
▪ 2010-04-07 IFPI頒獎2009年全年最高銷量廣東唱片十大銷量廣東唱片 (獲獎)
▪ 2010 華語金曲獎華語樂壇30年30人 (獲獎)
▪ 2005-11-08 香港郵政推出「香港流行歌星」郵品系列,成為獲致敬的歌手之一 (獲獎)
▪ 2005 IFPI頒獎禮十大銷量廣東唱片 《BELOVED》 (獲獎)
▪ 2003 年度CASH音樂成就大獎最佳另類作品獎 《這么遠,那麼近》 (獲獎)
▪ 2003 第三屆 華語流行樂十大華語歌曲 《這么遠,那麼近》 (獲獎)
▪ 2003 第三屆 華語流行樂傳媒大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 2003 第二十五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銀禧榮譽大獎 (獲獎)
▪ 2002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第二任音樂大使 (獲獎)
▪ 2001 香港作詞家作曲家協會「金帆獎」頒獎典禮主題歌 《挪亞方舟》 (獲獎)
▪ 2001 雪碧中國原創音樂榜金曲獎 《發燒》 (獲獎)
▪ 2001 第一屆 華語流行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歌曲獎 《路過蜻蜓》 (獲獎)
▪ 2001 第一屆 華語流行樂最佳演唱會獎 《熱·情》 (獲獎)
▪ 2001 第一屆 華語流行樂最佳流行男歌手獎 (獲獎)
▪ 2001 中國原創音樂榜千禧全國成就大獎 (獲獎)
▪ 2000 馬來西亞金曲榮譽大獎 (獲獎)
▪ 2000 第二十三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金曲銀禧榮譽大獎 《左右手》 (獲獎)
▪ 2000 香港作詞家作曲家協會我至愛的中文金曲冠軍 《我》 (獲獎)
▪ 2000 第十八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四台聯頒大碟獎 《Untitled》 (獲獎)
▪ 2000 第二十三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退出領獎) 《大熱》 (獲獎)
▪ 2000 《明報周刊》致敬大獎 《熱·情》演唱會 (獲獎)
▪ 2000 《明報周刊》最突出男歌手獎 《路過蜻蜓》 (獲獎)
▪ 2000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首任音樂大使 (獲獎)
▪ 2000 第十八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致敬大獎 (獲獎)
▪ 2000 CCTV-MTV音樂盛典頒獎禮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獲獎)
▪ 1999 第二十二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 (獲獎)
▪ 1999 新城電台勁爆年度歌曲大獎十大勁爆歌曲 《左右手》 (獲獎)
▪ 1999 第十二尊歌曲大獎,十屆 商台叱吒樂壇至大專業推介獎 《左右手》 (獲獎)
▪ 1999 第二十二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 《左右手》 (獲獎)
▪ 1999 港台20世紀百年十大金曲 《Monica》 (獲獎)
▪ 1999 第十七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榮譽大獎 (獲獎)
▪ 1997 第十六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有心人》 (提名)
▪ 1996 第三十三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當真就好》 (提名)
▪ 1996 第三十三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有心人》 (提名)
▪ 1996 第十五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夜半歌聲》 (提名)
▪ 1995 第十四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追》 (獲獎)
▪ 1995 第三十二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夜半歌聲》 (提名)
▪ 1995 第十八屆 十大中文金曲全年最高銷量歌手大獎 (獲獎)
▪ 1994 第十三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紅顏白發》 (提名)
▪ 1994 第三十一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 《追》 (提名)
▪ 1993 第三十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 《紅顏白發》 (獲獎)
▪ 1989 第二屆 商台叱吒樂壇IFPI大獎 《側面》 (獲獎)
▪ 1989 第七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由零開始》 (獲獎)
▪ 1989 第七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 (獲獎)
▪ 1989 第二屆 商台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 (獲獎)
▪ 1989 韓國最受歡迎外國歌星第一名 (獲獎)
▪ 1988 第六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貼身》 (獲獎)
▪ 1988 第六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沉默是金》 (獲獎)
▪ 1988 第十一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 《無需要太多》 (獲獎)
▪ 1988 第十一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 《沉默是金》 (獲獎)
▪ 1988 第十一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IFPI大獎 (獲獎)
▪ 1988 第六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 (獲獎)
▪ 1988 第一屆 商台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 (獲獎)
▪ 1988 第七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倩女幽魂》 (提名)
▪ 1987 第十屆 港台CD鐳射大獎 《Summer Romance》 (獲獎)
▪ 1987 第五屆 無線年度金曲金獎 《無心睡眠》 (獲獎)
▪ 1987 第五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無心睡眠》 (獲獎)
▪ 1987 第十屆 港台全年銷量冠軍大獎 《Summer Romance》 (獲獎)
▪ 1987 第十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創意歌曲獎 《無心睡眠》 (獲獎)
▪ 1987 第八屆 商台擂台大碟獎 《Summer Romance》 (獲獎)
▪ 1987 第八屆 商台擂台歌曲 《無心睡眠》 (獲獎)
▪ 1986 第四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年度金曲金獎 《有誰共鳴》 (獲獎)
▪ 1986 第四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有誰共鳴》 (獲獎)
▪ 1986 第四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當年情》 (獲獎)
▪ 1986 第九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 《當年情》 (獲獎)
▪ 1986 第七屆 商台擂台歌曲獎 (獲獎)
▪ 1985 第八屆 第8屆港台十大中文金曲 《不羈的風》 (獲獎)
▪ 1985 第六屆 商台擂台歌曲獎 (獲獎)
▪ 1985 第三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不羈的風》 (獲獎)
▪ 1984 第二屆 無線十大勁歌金曲 《Monica》 (獲獎)
▪ 1984 第七屆 港台十大中文金曲 《Monica》 (獲獎)
▪ 1984 第五屆 商台擂台歌曲獎 (獲獎)
▪ 1979 亞洲職業歌手歌曲創作邀請賽最有前途歌星獎 (獲獎)
▪ 1977 麗的電視亞洲歌唱大賽香港區亞軍 《American Pie》 (獲獎)
影視獎項
▪ 2010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十大香港電影」第三名 《東邪西毒》 (獲獎)
▪ 2010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十大香港電影」第一名 《阿飛正傳》 (獲獎)
▪ 2010 美國CNN評選的亞洲最偉大25位演員之一 (獲獎)
▪ 2010 美國CNN評選「香港影壇19位最俊美的男星」第一名 (獲獎)
▪ 2006 日本國家電視台NHK舉辦在「日本最受歡迎的演員」評選當選「國際十佳演員」 (獲獎)
▪ 2006 香港電影金像獎特別增設「金像獎銀禧選」以接近五成的得票率成為銀禧影帝 (獲獎)
▪ 2005 「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之一 (獲獎)
▪ 2005 張國榮8部電影作品入選金像獎評選的百年百部最佳華語片 (獲獎)
▪ 2005 《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 《霸王別姬》 (獲獎)
▪ 2005 第五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大演員獎 (獲獎)
▪ 2005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等機構合辦的「中國電影一百年」選舉中「中國電影一百年最喜愛的男演員」 (獲獎)
▪ 2004 第二十三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演藝光輝永恆大獎 (獲獎)
▪ 2003 韓國電影頻道OCN聯同21家網合作舉辦「百大影星」選舉海外影星第一名 (獲獎)
▪ 2003 第二十二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異度空間》 (提名)
▪ 2002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2002 第三十九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異度空間》 (提名)
▪ 2002 《明報周刊》演藝動力大獎「最佳男演員」 《異度空間》 (獲獎)
▪ 2001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2000 第三十七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槍王》 (提名)
▪ 2000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9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8 第十七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春光乍泄》 (提名)
▪ 1998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8 擔任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 (獲獎)
▪ 1997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7 第四十九屆 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春光乍泄》 (提名)
▪ 1997 第三十四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春光乍泄》 (提名)
▪ 1997 第十六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色情男女》 (提名)
▪ 1996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6 全球十大華語影星(由金馬獎執委會等機構主辦) (獲獎)
▪ 1996 第三十三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風月》 (提名)
▪ 1996 第四十九屆 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風月》 (提名)
▪ 1995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5 第十四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金枝玉葉》 (提名)
▪ 1995 第一屆 香港電影評論家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 《東邪西毒》 (獲獎)
▪ 1995 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最佳男主角(日本「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電影評獎」) 《霸王別姬》 (獲獎)
▪ 1994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4 韓國最受歡迎外國影星第一位 (獲獎)
▪ 1994 第五十一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東邪西毒》 (提名)
▪ 1994 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外語片男主角 《霸王別姬》 (獲獎)
▪ 1993 日本「Cine City」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93 擔任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 (獲獎)
▪ 1993 第四屆 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特別貢獻獎 (獲獎)
▪ 1993 第五十一屆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霸王別姬》 (獲獎)
▪ 1993 第四十六屆 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霸王別姬》 (獲獎)
▪ 1993 第四十六屆 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霸王別姬》 (提名)
▪ 1991 第二十八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阿飛正傳》 (提名)
▪ 1991 第十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阿飛正傳》 (獲獎)
▪ 1991 第三十六屆 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 《阿飛正傳》 (提名)
▪ 1989 第八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胭脂扣》 (提名)
▪ 1989 韓國最受歡迎外國影星第一名 (獲獎)
▪ 1988 第七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提名)
▪ 1983 第二屆 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烈火青春》 (提名)
▪ 1980 英聯邦電影電視節最佳表演獎 《我家的女人》 (獲獎)
綜合獎項
▪ 2010 香港電台「愛香港的理由」評選結果第一名「有張國榮」 (獲獎)
▪ 2009 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將「張國榮」作為詞條收入其中 (獲獎)
▪ 2009 」韓國最高人氣中國明星「第三名 (獲獎)
▪ 2007 新浪粵港十年網娛盛典「最懷念明星獎」 (獲獎)
▪ 2005 馬來西亞民選「十大傑出青年」 (獲獎)
▪ 2005 新加坡《聯合早報》亞洲明星人氣50強第四位 (獲獎)
▪ 2004 香港市民心目中的五大成功人士 (獲獎)
▪ 2004 入選日本《日經娛樂》在日本最受歡迎的十大亞洲男藝人 (獲獎)
▪ 2003 入選美國著名雜志《人物》」世界上最帥的50位男人「之一 (獲獎)
▪ 2003 中國二十世紀十大文化偶像之一 (獲獎)
▪ 2001 日本Yahoo外國明星人氣榜第一位 (獲獎)
▪ 2000 香港四大絕色榜首 (獲獎)
▪ 2000 浙江區傳媒頒發永恆魅力獎 (獲獎)
▪ 2000 日本Yahoo外國明星人氣榜第一位 (獲獎)
▪ 2000 香港電台千禧十大演藝紅人榜首 (獲獎)
▪ 1996 日本著名雜志《ASIA POP》最佳藝人獎 (獲獎)
▪ 1996 日本著名雜志《ASIA POP》人氣最旺獎 (獲獎)
▪ 1991 香港商台十大健康形象 (獲獎)
▪ 1990 香港電台八十年代十大演藝紅人 (獲獎)
▪ 1989 商台十大靚人榜首 (獲獎)
▪ 1989 亞洲十大最受歡迎藝人第一位(韓國主辦) (獲獎)
▪ 1987 香港電台演藝十大當紅人物 (獲獎)
▪ 1986 香港電台演藝十大當紅人物 (獲獎)
▪ 1984 《華僑日報》十大最受歡迎藝人 (獲獎)
▪ 1977 《華僑日報》最有前途新人獎 (獲獎)
其他榮譽
▪ 2013 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里有張國榮電影回顧展 (獲獎)
▪ 2013 世界最知名最權威的網路全書《大英網路全書》已將張國榮作詞條收錄其中[133] (獲獎)
▪ 2013 法文網路全書《環球網路全書》已將張國榮作詞條收錄其中[134] (獲獎)
▪ 2013 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網路全書《義大利網路全書》將張國榮作詞條收錄其中[135] (獲獎)
▪ 2009 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將「張國榮」作為詞條收入其中[100] (獲獎)
▪ 2004 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進駐「偉人殿堂」的演藝明星蠟像[97] (獲獎)
▪ 2000 第一位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連開兩場演唱會的華人歌手 (獲獎)
▪ 2000 第一位在日本連開10場演唱會的香港歌手 (獲獎)
▪ 1999 第一位既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同時也是金像獎影帝的香港男藝人 (獲獎)
▪ 1998 第一位受邀擔任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的華人男演員 (獲獎)
▪ 1993 第一位受邀擔任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的華人男演員 (獲獎)
▪ 1989 第一位享譽韓國海外樂壇的華人歌手 (獲獎)
▪ 1988 第一位亞洲區百事巨星代言人 (獲獎)
⑥ 《小城之春》的導演
1948年電影《小城之春》的導演是費穆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10月10日出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編劇。
1932年,執導了批判現實的劇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關注;1934年,執導了劇情片《香雪海》;1935年,執導了倫理電影《天倫》,於中國電影史上首次以民族樂器配樂;1936年,拍攝了號召抗戰的國防電影《狼山喋血記》;1937年,拍攝了戲曲電影《斬經堂》;1940年,執導了古裝劇情片《孔夫子》;1941年,為中美兩國第一次合作拍攝的影片《世界兒女》編寫了劇本,隨後退出影界;1942年,組建了上海藝術劇團; 1944年,創辦新藝劇團;1948年,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1951年1月31,費穆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享年四十五歲。
2002年電影《小城之春》的導演是田壯壯
田壯壯,1952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電影導演、製片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導師。
1968年田壯壯中學畢業後當了七年兵,在軍營期間自學攝影。1978年,文革結束中國恢復高考,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0年在大學實習期間和同學執導了首部短片《我們的角落》。1992年因為執導的《藍風箏》涉及「文革」等敏感題材,被罰十年禁止拍攝影片,期間參與監制《長大成人》等影片。2003年,卸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擔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導師。
2005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茶馬古道-德拉姆》榮獲第五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2007年憑借第一部人物傳記影片《吳清源》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導演獎。2009年自編自導的影片《狼災記》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服裝及提名。2014年與張藝謀、十慶聯合執導歷史古裝影片《王朝的女人·楊貴妃》並兼任藝術總監。
⑦ 歷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是
第一屆
最佳電影:《父子情》(鳳凰)
最佳導演:方育平(《父子情》)
最佳男主角:許冠文(《摩登保鏢》)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長輩》)
第二屆
最佳電影:《投奔怒海》(青鳥)
最佳導演:許鞍華(《投奔怒海》)
最佳男主角:麥嘉(《最佳拍檔》) 洪金寶(《提防小手》)
最佳女主角:林碧琪(《靚妹仔》)
最有前途新人:馬斯晨(《投奔怒海》)
第三屆
最佳電影:《半邊人》(銀都)
最佳導演:方育平(《半邊人》)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垂簾聽政》)
最佳女主角:葉童(《表錯七日情》)
最佳新人:鄭裕玲(《花城》)
第四屆
最佳電影:《似水流年》(青鳥、泰極)
最佳導演:嚴浩(《似水流年》)
最佳男主角:李修賢(《公僕》)
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似水流年》)
最佳男配角:沈威(《省港旗兵》)
最佳女配角:梅艷芳(《緣份》)
最佳新人:顧美華(《似水流年》)
第五屆
最佳電影:《警察故事》(威禾)
最佳導演:張婉婷(《非法移民》)
最佳男主角:鄭則仕(《何必有我》)
最佳女主角:王小鳳(《錯點鴛鴦》)
最佳男配角:孟海(《皇家師姐》)
最佳女配角:葉德嫻(《花街時代》)
最佳新人:陳婉麗(《女人風情話》)
第六屆
最佳電影:《英雄本色》(新藝城、電影工作室)
最佳導演:方育平(《美國心》)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英雄本色》)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最愛》)
最佳男配角:秦沛(《癲佬正傳》)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地下情》)
最佳新人:利玉娟(《美國心》)
第七屆
最佳電影:《秋天的童話》(德寶)
最佳導演:林嶺東(《龍虎風雲》)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龍虎風雲》)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不是冤家不聚頭》)
最佳男配角:梁朝偉(《人民英雄》)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人民英雄》)
最佳新人:林國斌(《省港旗兵續集》)
第八屆
最佳電影:《胭脂扣》(威禾)
最佳導演:關錦鵬(《胭脂扣》)
最佳男主角:洪金寶(《七小福》)
最佳女主角:梅艷芳(《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張學友(《旺角卡門》)
最佳女配角:李麗蕊(《學校風雲》)
最有前途新人:吳大維(《今夜星光燦爛》)
第九屆
最佳電影:《飛越黃昏》(夢工場)
最佳導演:吳宇森(《喋血雙雄》)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阿郎的故事》)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不脫襪的人》)
最佳男配角:梁朝偉(《殺手蝴蝶夢》)
最佳女配角:葉童(《飛越黃昏》)
最佳新演員:江華(《但願人長久》)
第十屆
最佳電影:《阿飛正傳》(影之傑)
最佳導演:王家衛(《阿飛正傳》)
最佳男主角:張國榮(《阿飛正傳》)
最佳女主角:鄭裕玲(《表姐,你好》)
最佳男配角:吳孟達(《天若有情》)
最佳女配角:劉玉翠(《廟街皇後》)
最佳新演員:劉玉翠(《廟街皇後》)
第十一屆
最佳電影:《跛豪》(嘉禾、麥當雄)
最佳導演:徐克(《黃飛鴻》)
最佳男主角:曾志偉(《雙城故事》)
最佳女主角:葉童(《婚姻勿語》)
最佳男配角:關海山(《五億探長雷洛傳》)
最佳女配角:葉德嫻(《與龍共舞》)
最佳新演員:梁錚(《黑貓》)
第十二屆
最佳電影:《籠民》(銀都、幻影)
最佳導演:張之亮(《籠民》)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92黑玫瑰對黑玫瑰》)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阮玲玉》)
最佳男配角:廖啟智(《籠民》)
最佳女配角:馮寶寶(《92黑玫瑰對黑玫瑰》)
最佳新演員:袁詠儀(《亞飛與亞基》)
謔?
最佳電影:《新不了情》(無限映畫電影製作)
最佳導演:爾冬(《新不了情》)
最佳男主角:黃秋生(《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最佳女主角:袁詠儀(《新不了情》)》
最佳男配角:秦沛(《新不了情》)
最佳女配角:馮寶寶(《新不了情》)
最佳新演員:吳興國(《誘僧》)
第十四屆
最佳電影:《重慶森林》
最佳導演:王家衛《重慶森林》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重慶森林》
最佳女主角:袁詠儀《金枝玉葉》
最佳男配角:陳小春《晚9早5》
最佳女配角:羅冠蘭《我與春天有個約會》
最佳新演員:劉雅麗《我與春天有個約會
第十五屆
最佳電影:《女人四十》
最佳導演:許鞍華《女人四十》
最佳男主角:喬宏《女人四十》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女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羅家英《女人四十》
最佳女配角:莫文蔚《墮落天使》
最佳新演員:巫啟賢《茲雲山十三太保》
第十六屆
最佳電影:《甜蜜蜜》
最佳導演:阿可辛《甜蜜蜜》
最佳男主角:鄭則仕《三個受傷的警察》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甜蜜蜜》
最佳男配角:曾志偉《甜蜜蜜》
最佳女配角:舒淇《色情男女》
最佳新演員:舒淇《色情男女》
第十七屆
最佳電影:《香港製造》
最佳導演:陳果(《香港製造》)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春光乍泄》)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宋家皇朝》)
最佳男配角:姜文(《宋家皇朝》)
最佳女配角:梅艷芳(《半生緣》)
最佳新演員:李燦森(《香港製造》)
第十八屆
最佳電影:《野獸刑警》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最佳導演:陳嘉上、林超賢《野獸刑警》
最佳男主角:黃秋生《野獸刑警》
最佳女主角:吳君如《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
最佳男配角:譚耀文《野獸刑警》
最佳女配角:舒淇《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
最佳新演員:謝霆鋒《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第十九屆
最佳電影:《千言萬語》
最佳導演:杜琪峰(《槍火》)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暗戰》)
最佳女主角:羅蘭(《爆裂刑警》)
最佳男配角:狄龍(《流星雨》)
最佳女配角:吳家麗(《流星雨》)
最佳新演員:張柏芝(《星願》)
第20屆
最佳電影 《卧虎藏龍》
最佳導演 李 安(《卧虎藏龍》)
最佳編劇 陳 果(《榴槤飄飄》)
最佳男主角 梁朝偉(《花樣年華》)
最佳女主角 張曼玉(《花樣年華》)
最佳男配角 吳鎮宇(《公元2000》)
最佳女配角 鄭佩佩(《卧虎藏龍》)
最佳新演員 秦海璐(《榴槤飄飄》)
最佳攝影 鮑德熹(《卧虎藏龍》)
最佳動作指導 袁和平(《卧虎藏龍》)
最佳剪輯 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美術指導 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譚盾(《卧虎藏龍》)
最佳音響效果 Eugene Gearty (《卧虎藏龍》
最佳電影歌曲 《月光愛人》(《卧虎藏龍》
終身成就獎 白雪仙
專業精神獎 袁和平
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電影:《少林足球》
最佳導演: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男主角: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地久天長》
最佳編劇:岸西《男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黃一飛《少林足球》
最佳女配角: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新演員: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攝影:黃岳泰《幽靈人間》
最佳剪接:鄺志良《特務迷城》
最佳美術指導:婁中國、嚴沾林《游園驚夢》
最佳服裝設計:楊凡《游園驚夢》
傑出青年導演: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何崇志《麥兜故事》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終身美麗--鄭秀文《瘦身男女》
最佳動作設計:董瑋、成家班《特務迷城》
最佳音響效果:曾景祥《少林足球》
最佳視覺效果:《少林足球》
最佳亞洲電影:《千與千尋》(日本)
終身成就獎:張徹
第22屆
最佳影片《無間道》
最佳導演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無間道》)
最佳女主角李心潔(《見鬼》)
最佳男配角黃秋生(《無間道》)
最佳女配角劉若英(《雙瞳》)
最佳新人原麗淇(《三更之回家》)
最佳編劇麥兆輝、庄文強(《無間道》)
最佳攝影杜可風(《英雄》)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譚盾(《英雄》)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無間道》(《無間道》,作曲:伍樂城,填詞:林夕,主唱:梁朝偉、劉德華)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和田惠美(《英雄》)
最佳美術指導霍廷霄 易振洲(《英雄》)
最佳動作設計獎程小東(《英雄》)
最佳視覺效果獎潘國瑜、MurrayPope、RichardSchlein、LukeOByrne(《英雄》)
最佳音響效果陶經(《英雄》)
最佳剪接獎彭發、彭正熙(《無間道》)
傑出青年導演獎羅志良(《異度空間》)
最佳亞洲電影 《我的野蠻女友》
專業精神獎石堅、曹達華
太多了寫不下,你可以谷歌一下
-----------
滿意請採納為答案,謝謝
⑧ 香港電影金像獎獎項設置發展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初只設立了五項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以後又陸續增設了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新演員獎、最創新意獎評判團、有特別表現影片評判團大獎等,1990年,又設立了「終身成就獎」,以上獎項全部授予香港攝制的影片。另外,為了擴大金像獎的影響和規模,評判團還設立了「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所有的獎項中,份量最重的當然是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但是在公眾心目中,最受關注的還是具有濃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也就是在報道中經常作為頭條的「影帝」和「影後」大獎。 最終花落誰家,請關註上海電視台新娛樂頻道4月17日24小時金像獎直播節目。
⑨ 國際上都有哪些知名的電影節每個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名字
國外知名電影節及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奧斯卡金像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近年來提名較開放,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獎項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中國————————————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獲得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類於國際A類電影節。每年6月,這個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都將如約而至,帶給您一場盛大的電影視覺體驗。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中國北京國際電影季(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
中國長春電影節——1992年創辦,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與中國電影華表獎隔年舉辦。
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台北電影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獎杯採用天安門華表造型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國內唯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創辦於2001年,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英國愛丁堡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英國倫敦電影節(London Film Festival):
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The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Tori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Gotebor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德國國際婦女電影節(International Women's Film Festival):
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Toronto Reel As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Annual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itival):
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美國拉丁電影節(International Latino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The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美國舊金山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New York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地下電影節(New York Underground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亞裔電影節(Chicago Asian American Showcase):
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韓國釜山電影節(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亞太電影節(Asian Pacific Film Festival):
曼谷國際電影節(The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Sydney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迪拜電影節 (Du Film Festival)
⑩ 求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入圍名單~~~!!!
1997 獲獎 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甜蜜蜜
提名 Viva Erotica
色情男女
Police Story 4: First Strike
警察故事 4:簡單任務
Hu Du Men
虎度門
Big Bullet
沖鋒隊怒火街頭
1996 獲獎 Woman Forty
女人四十
提名 Tianguo niezi (1994)
Full Throttle
烈火戰車
Rumble in the Bronx
紅番區
Fallen Angels
墮落天使
1995 獲獎 Chungking Express
重慶森林
提名 I Have A Date With Spring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He's A Woman She's A Man
金枝玉葉
Fei hu xiong xin
飛虎雄心
Ashes of Time
東邪西毒
1994 獲獎 Endless Love
新不了情
提名 Crime Story
重案組
You Seng
誘僧
Feng chen san xia
風塵三俠
Cheung chin fuchai
搶錢夫妻
1993 獲獎 Lung Min
籠民
提名 Yuen Ling-yuk
阮玲玉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II
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
King of Beggars
武狀元蘇乞兒
92 Black Rose Vs. Black Rose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1992 獲獎 Bo hao
跛豪
提名 Once A Thief
縱橫四海
Lee Rock
五億探長雷洛傳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黃飛鴻
Hun yin wu yu
婚姻勿語
1991 獲獎 Days of Being Wild
阿飛正傳
提名 Fight And Love With A Terracotta Warrior
古今大戰秦俑情
Song of the Exile
客途秋恨
Red Dust
滾滾紅塵
Ai zai taxiang de jijie
愛在他鄉的季節
1990 獲獎 Fei yue huang hun
飛越黃昏
提名 All About Ah-Long
阿郎的故事
The Killer
喋血雙雄
Bu tuo wa de ren
不脫襪的人
Eight Tales of Gold
八兩金
1989 獲獎 Rouge
胭脂扣
提名 As Tears Goby
旺角卡門
Tong dang (1988)
Painted Faces
七小福
Chicken with Duck Speak
雞同鴨講
1988 獲獎 An Autumns Talee
秋天的童話
提名 Final Victory
最後勝利
Tin po shan (1987)
A Chinese Ghost Story
倩女幽魂
The Romance of Book & Sword
書劍恩仇錄
City of Fire
龍虎風雲
1987 獲獎 A Better Tomorrow 1
英雄本色
提名 Meiguo xin
美國心
Hing dai
梟城喋血
Foh lung (1986)
Lunatic's True Story
癲佬正傳
Love Unto Waist
地下情
1986 獲獎 Ging chaat goo si
警察故事
提名 Women
女人心
Mr. Vampire
僵屍先生
Fei faat yi man (1985)
1985 獲獎 Sishui liunian
似水流年
提名 Sheng gang qi bing
省港旗兵 1
Shanghai Blues
上海之夜
Dang doi lai ming
等待黎明
1984 獲獎 Ah Ying
半邊人
提名 Zu Mountain: New Legend of the Zu Mountain Swordsmen
新蜀山劍俠
Ren xia ren
人嚇人
Da lui toi
打擂台
Chui lian ting zheng
垂簾聽政
1983 獲獎 Boat People
投奔怒海
提名 Coolie Killer
殺出西營盤
Lie huo qing chun
烈火青春
Leng mooi jai
靚妹仔
Prodigal Son
敗家仔
1982 獲獎 Foo ji ching
父子情
1982年沒有提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