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曲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絕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借口和依據
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 是正確的,
§四大皆空怎麼講?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心經的兩句話,也稱得上是佛語中流傳最廣的兩句話。很多人甚至是小孩子都會念叨這兩句。但對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實在不多。
《心經》記載了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歷程,是佛經里比較短但個人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部。它就像一部成佛心法,主要講解了心的修行法。從心去看破一切,那就做到真正成佛了,而且是最直接最純粹地成佛。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觀自在菩薩其實早已經成佛。
那麼到底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色,就是物質。佛教中說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質為主導的世界。比如我們的世界就屬於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說存在無色界,即以能量為主導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我雖然沒有見過,但卻也不難想像。一個能量團就相當於我們物質世界的一個物體。那裡的萬物都是由虛空的能量射線組成的。古代神話傳說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牆壁,估計是無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字面理解起來,就是物質等同於能量,能量即是物質。這一點愛因斯坦也已經證明。質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我們要看破實體,不要執著於實體。我們凡人往往覺得實體踏實,好用。可其實還有更自在更好用的能量虛體呢!舉個例子,我們都認為櫃子好用,可以儲藏文件。但看看今天的硬碟,那裡的虛擬空間不是可以儲藏更多的文件嗎?而且更小更保險。當然,也不要執著於能量虛體,否則會停滯在仙人這一境界上。雖然已經十分了不起,但不是修佛的最終目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訴我們是實體也好,能量虛體也好,都不要執著,都無所謂。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更接近於觀自在菩薩的境界。
從深層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是我的一點個人體會,非常淺薄,願大家指正!
地上有一張一百元大鈔,你看見了撿不撿。其實撿與不撿是完全一樣的。你撿了,看似你得到了一百元,其實你一生應有的財富中減少了一百元。你命中註定的財富與你不撿還是一樣的。有的人非常執著賺大錢,其實賺大錢即過度透支你命中註定的財富,今生富貴則一定會有一世貧困(當然賺了錢能舍掉的除外)。看似相反的一對事物,其實是不可能分開獨立存在的。
從上可得,有為無為的結果其實是一樣。你去害一個人,一定會有一個被人害的結果;你去幫一個人,也肯定存在得到別人幫助的福報。相互一抵消,就跟沒做一樣。當然,在這里還得說明一點,雖然有為無為結果是一樣的,但並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去做。無為是指既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而什麼都不做並不代表不造業。而且,我們為了消業,必須多為善事,多造善業。當你從心裡真正不執著得到造善業的福報,也不怕惡業帶來的惡果時,你離佛菩薩又進了一步。
有人會說,撿錢與不撿,貧窮與富貴說不定都是你的臆斷,你能證明嗎?在這里必須說明一點,很多佛理都是要靠自己努力修習,不斷守戒,慢慢地證得的。光別人告訴你你也的確不信。就好像告訴你有的足球運動員可以把球精確定位到60米外一枚硬幣,你信不信?如果你不踢足球或從不接觸足球,那你是不會信的;但如果你真正去練習去深入了,你就會認為沒什麼不可能的。佛法也是一樣。而且我們的祖先留下很多明言警句,如不義之財不可貪,路不拾遺等。這些都是祖先們的經驗總結,一定有某些道理在裡面。「先苦後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不就是財富和貧窮分不開的最好的現世證明嗎?佛說萬物都有佛性,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類似或接近佛理的諺語,就看我們怎麼去看它了,換言之,就是我們的心量如何了。
我們看清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可以以此作為我們的生活准則。
1、 不要再生貪有心。因為得到什麼一定以失去什麼為代價。你想得到的越多,失去得也越多。光有得沒有失是不可能的。對於我們凡人來說,世間萬物都要靠自己爭取,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有些東西爭取了仍得不到也沒辦法。信奉什麼「為了結果,不擇手段」,用不正當手段去獲取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但得到等於白得,危害了別人還造了惡業,以後就得承受相應的惡報,多不合算!
2、 不要再生悲傷心。我們凡人往往感情多變,一不如意,就心生難過。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一件壞事已經發生,再難過也是無濟於事。而且有所失必有所得,劉少奇不也講過「吃虧就是佔便宜」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遇一切事都要保持平靜,心不動。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悲,這才是佛菩薩的智慧。《黃帝內經》中也說喜傷心、恐傷腎、悲傷肺、怒傷肝。可見從生理角度講,心動不如不動。
3、 對於很多學佛的人來說,很多專心於戒,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以致於很多人某一天破了戒就十分在意,認為自己水平不夠,信心大減。其實吃了就吃了,這也是前世惡緣所致,承受個惡果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不是自己主動想吃,把戒與破戒看破,不執著於相,境界反而會提高得越快(當然,破戒越多可能得到的福報也越少)。像我學佛,偶爾同學請客也會吃點肉,但我知道我其實已經戒掉了葷,因為我不會去主動吃葷。但至於戒淫,表面上看我守得不錯,其實我內心還是有點嚮往的,所以我知道自己還沒戒掉淫。一切唯心,色即失空,空即是色。
現在的人注重科學,信仰唯物。所以很多人都武斷地認為佛教是迷信(包括很多從沒看過一本佛經的人)。其實,佛教是一種教育,是一種智慧。佛理之中很多道理對於我們處世做人都是有幫助的。也有人講佛教消極。佛法的根本是因果,造如是因得如是果,你想得金榜題名的果,就得種勤奮好學的因;你想得左右逢源的果,就得種慈悲待人的因。哪裡有什麼消極?只是佛菩薩可憐我們受輪回之苦,希望我們超脫三界,所以叫我們看清福報,專心成佛而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義遠不如此,希望我所說的能給看到的人一點啟發,一點開悟。
『貳』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曲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絕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借口和依據,鑒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釋。
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風四物,也指堅、濕、暖、動四性。稱之為「大」,是因為它普遍存在於任何物體中,也就是說,「四大」是每個物體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單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風力。就人的身體而言,皮肉筋骨屬「地大」,汗血津液屬「水大」,體溫暖氣屬「火大」,呼吸運動屬「風大」。物質(佛法稱為色)由「四大」構成的觀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物質世界構成的基本認識,是人類對宇宙本體初期探索的結果,屬於一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這樣的觀念和中國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近似。佛教產生後,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並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個最根本的哲學概念,深妙難解。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對之產生誤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現實世界面前墜入常見;有的把「空」當作空洞無物,墜入虛無主義的斷見。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這個字的來源,佛經是從梵文譯來的,「空」字也由之而來。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義是 「性空」,玄奘法師簡譯為「空」。下面摘錄一段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這個空字的來源和意義說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里的『空』,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
這段文字,把空與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實上,在筆者已找到的《心經》的七種譯本中,般若共利言譯作「五蘊性空」,而不是五蘊皆空;法月和知慧輪及施護都譯作「五蘊自性皆空」;法成譯作「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在藏譯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見這里的「空」應該按「性空」之意來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餘年來,深入民間,傳布最廣的,是玄奘的譯本,他譯的是「五蘊皆空」。當然,他這樣譯,一定有他的見解,當時也不會引起誤解,而且當時對「空」字的解釋也相當清楚,只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的意思也隨之改變,於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來理解,以致千載以來,引起了不少誤解。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對「性空」的解釋是:「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獨立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我們只要冷靜推論反復思考就會發現: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而產生的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印度學者龍樹說:「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說:「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賴眾緣,若是眾緣和合,還有什麼自性?」人們通常認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對立。實際上「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有」中存在著空性,空性不會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毀滅了才談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體,「有」「空」不二。可見佛法說的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無自性」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虛的頑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續轉化的斷滅空。
《心經》中下列幾句話對於正確解釋「四大皆空」有很大幫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說:「色」(指一切物質)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現象,「空」指事物的性質。從色(物質)本身來說,它是一個存在,但從它的根本性質來說,它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的一種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無自性的空。具有空這種性質的物質就是色。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並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緣和合之物的永恆不變的性質。所以宗喀巴說「什麼東西依靠條件,什麼東西就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還說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為前提的,龜毛兔角之類本來沒有的東西,說它空與不空毫無意義。「色不異空、「色即是空」,是因緣所生之法(法指宇宙萬有),是「自性空」;而「空不異色」、「空即是色」,是因緣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們不著空有兩邊,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於助人、不圖回報,既利於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著「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欲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麼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質,但因不了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轉變不空),不了解整個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響、互相聯系、互相依賴和互相作用的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性空」的,那麼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害人害己害社會;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著「空」的斷見。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著——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
據此,筆者認為「四大皆空」的正確解釋應為:佛教用語, 「空」的含義是「性空」。佛法認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須依賴於眾多的條件。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叫作「無自性」,即「性空」。2、緣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
下面摘錄的是《佛學大詞典》對「四大皆空」的解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稱四大皆空。」 要說明的是,這個解釋用了很多的佛學名詞,一般讀者要看懂這「言含萬象、字括千義」的話是有些困難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產生新的誤解。
最後摘錄一段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論聲明與修行的關系》的論文中的內容,可以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義:
佛法認為凡是緣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備下列三個特點:1、緣生事物不可能離緣而存在,也就是沒有脫離它的產生條件(緣)的獨立自主性,這就叫無自性,佛法謂為無我。2、緣生事物都是隨緣運動著變化著的,不可能脫離它產生條件的變化而保持不變性,這就叫無永恆性,佛法謂為無常。3、凡是緣生事物都必然隨著它產生條件的規律,回歸到它應該回歸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規律而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和生老病死,這叫做寂滅性,佛法謂為寂靜。概括緣生事物這三個特點,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無我;2、諸法無常;3、涅盤寂靜。……佛教發展至大乘,將無我、無常、寂滅歸為空性,即無自性、無永恆性、寂滅性,均是萬有實相空性之表現。故將三法印演進而為一法印,即一實相印。這一實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萬有一切。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執空,以為真有一個空,則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人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本體,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為空不空。這就是佛法。……說它勝義有,它又自性空;說它畢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無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實,才正是佛法之圓滿,才正是佛法之具足。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叄』 什麼叫四大皆空怎麼做到四大皆空
四大,唯梅子大哥已經講了,是物質世界的屬性,也就是地大(固體)、.水大(液體)、.風大(氣體)、火大(溫度)。
但是這里有個誤區,所謂的地、水、風,並不是簡單以物質的形態來歸類的,這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指物質本身。就比如中國的五行,也不是僅指五種物質一樣,他們所表現的都是物質的「特性」。
地或固體,是膨脹的元素,由於這種膨脹的元素,客觀物體就占據了空間。
水或液體是凝聚元素。正因為這種特性的元素,物質的微粒才能凝聚起來而不致散開。
火是暖的元素。這種元素成熟、加強和對其餘三大種傳熱。一切有情的活力和植物的存在,是由於這種元素的力量。
風是動的元素,它是「位移」的意思。這也是相對的。知道一樣東西移動了,我們需要定一個點作為固定的目標,從固定點來丈量位移。但是,在宇宙間,沒有絕對不動的物體。所以,所謂穩定,也是動的元素。
由堅、濕、暖、動四種形式,構成了物質世界。
佛法所說「空」,指的是「空性」,也即無常、無我的特性,是認識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造就世界的一種行為,更不是指世界產生或者發展的本源。空不是指虛無,不是指沒有,而是指永恆的變化。對於「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從變異、無常的表現來理解。《阿含經》中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就是說由於各種事物、各種事物的表現都是無永恆無常態的變動的,所以說有生死、有變異而出現種種「苦」。這種無常變化和相互影響,就是佛教「緣起」概念的本來。
綜上,四大皆空,簡單來說是物質世界的種種表現、種種享受,都是不能永恆的,都是變化的,所以一切都不能執著在「我」的認識和見解中,都是變化和發展中的現象表現,不代表事物的真實面目。
『肆』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等結合物體的四種元素。
地大:以堅硬為性,能支持萬物,不使墜落;水大:以潮濕為性,能收攝萬物,不使散溢;火大:以溫暖為性,能成熟萬物,不使壞爛;風大:以流動為性,能生長萬物,調節暢通。
宇宙世間一切物體,都是由地、水、火、風等四種元素構造而成,積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質,因此四大又稱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種。
(4)電影四大皆空視頻擴展閱讀:
因為具有下列三義,四大皆空才能被稱之為「大」:
1、體大:四大種的體性廣大,遍於一切色法,故有「體大」之義。
2、相大:四大種的形相廣大,例如高山、深海、大火、颶風等,都是四大之相,故有「相大」之義。
3、用大:四大種的事用廣大,有了四大,才能使人體的器官發揮功用,有了四大才能長養萬物,故有「用大」之義。
依《俱舍論》的說法,四大具有假、實的分別,即前文所說的堅、濕、暖、動四大,是實四大、性四大;而世間所謂的地、水、火、風,則是假四大、事四大。實四大屬於身根之所觸,為觸處所攝;假四大則屬於眼之所見,為顯色、形色所攝。
『伍』 抖音上的我已成佛四大皆空是怎麼製作的
用愛剪輯裡面的視頻剪輯做的,新手小白用愛剪輯。
『陸』 怎樣像電影中的和尚一樣,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四大皆空,六根清凈。如何做到
凈空法師---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徹底放下。
我們在大乘教里,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自始至終就是教你放下,放到什麼都沒有了,連放下也放下,你成佛了。
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徹底放下。布袋和尚表法表到位了,這宋朝時候,跟岳飛同時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我們中國人稱他叫歡喜佛。這是個傳奇人物,但是《高僧傳》上有他的傳記,傳記里不知道他的姓名,沒人知道,哪裡人也不知道,出現在浙江奉化。
他居住的地方是雪竇寺,這個寺廟現在是彌勒菩薩的道場,他在那邊住過。胖乎乎的、笑眯眯的,每天到外面去化緣,不管人家給什麼東西,都往布袋上放在裡面。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幾個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個手垂下來,做出這么一個姿勢,一句話也不說。
人家看了一看,這是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背上就走了,理也不理人。他真的答復了,真的講清楚了,什麼是佛法?放下是佛法。你看看,我們在大乘教里,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自始至終就是教你放下,放到什麼都沒有了,連放下也放下,你成佛了。
『柒』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印度古代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佛教稱為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術語。指地、水、火、風為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謂地、水、火、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態,不相紊亂。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
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則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
(7)電影四大皆空視頻擴展閱讀:
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則是指物態的現象,並非根本元素。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然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
而「四大皆空」也有指地、火、風、水四種毀滅世界的方式。使之空無一物,即非常直觀的告訴世人現存的物質也是會被「四大」所空,也就是指宇宙萬有均無實體的真理。
『捌』 「四大皆空」中的四大是哪四大為何皆空呢
四大皆空,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abnuta)的意譯,也叫"四界",具體指的是地、水、火、風。印度古代認為這四種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故名之為四大。
佛教所稱四大,除含有上述意義外,主要指的是堅、濕、暖、動四種性能。就是說:地的屬性是堅;水的屬性是濕;火的屬性是暖;風的屬性是動。這四種屬性具有形成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功能,所以可以叫性能。
又由於四種屬性是從功能上來意識到它的存在、無形象去認識它,因此佛教稱這四種屬性為"能造四大"。而由四種屬性所表現的有形有質,可以通過視覺去見到的地、水、火、風為"所造四大"。
盡管佛教認為有兩種四大,然而"能造四大"僅僅是性能、是不可以肉眼見到的,而"所造四大"有形有質,是可以通過視覺來直接認識的,故一般提四大隻是指"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
佛教認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東西,外而山河國土,內而身體形骸,既不是類如造物主上帝所創造出來的,也不是無緣無故忽然產生出來的,而是四大和合所形成的。四種元素能產生世界,所以稱"大"。
四大和合形成世界,可又怎麼說"皆空"呢?佛教說世界是四大組成的,而在這個世界上又以我們"人"為主體,因此還是以人為對象來談這個問題吧。
誰都知道,人的身體乃是物質,不過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人就是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綜合體。可除開思想單從身體的組織來說:皮肉筋骨屬於地大;精血口沫屬於水大;體溫暖氣屬於火大;呼吸運動屬於風大。
佛教認為,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滅,成壞無常,虛幻不實。正是基於人的身體是四大的組成物,四大最終分離而消散,所以人就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本體存在。
試看,死時此身潰爛無存,骨肉歸地,濕性歸水,暖氣歸火,呼吸歸風,此時身在哪裡!因此佛教的經典《圓覺經》雲:"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所以說:"四大皆空"。
同時,佛教之所謂"空"並不是說待人死後四大分離才說它是空,而是在未死時,也是四大假合,也是空的。
例如身體里的水分只要在強烈的陽光下一照曬,就會揮發成汗水,汗水如再蒸發就成水蒸氣即再也看不見汗水的影子了。故四大不調時,火旺,人體則發燒,水旺,人體則畏寒……可見四大亦是互相影響,互相轉化的,所以時時在變。而人的細胞每一秒鍾都在不停地新陳代謝,按佛教的說法,即每一個人時時都在脫胎換骨。正由於四大隻是暫時的聚合,並不是真實不變的實體,所以說:"四大皆空"。
依此類推,宇宙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四大暫時聚合生成的,所以也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四大合則生,四大散則滅,哪有創造萬物的"神",哪有被創造的"萬物"呢!所以說"四大皆空"。
而佛教所以說"四大皆空"目的即是旨在建立"無我"的教義。
一談到"我",人們往往把這個血肉之軀稱之為我,而這個血肉之軀又只不過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暫時的集合體。根據佛教的理解。真正的"我"並不存在。血肉之軀不過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結合罷了,而且四大調合,互相轉化,每一秒鍾都在變化,究竟是前一秒的四大是"我"呢?還是後一秒的四大是我呢?所以從自稱為我的身體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故我"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