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的誕生
第一章 電影的誕生
--------------------------------------------------------------------------------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術的發明對書寫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改變散文與詩歌的性質。新的樂器對音樂的影響比較復雜,但工藝方面的變化並沒有產生關於音樂藝術的全新概念。留聲機讓千百萬聽眾聽到了錄制下來的聲音,但演奏還是老樣子」①。
透視法影g向了繪畫使畫家有可能創造出三維空間的幻像,但仍舊不能表現運動。然而,電影的誕生,作為「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②,最終,使物質現實的空間形式得以復原。從而,使人類又一次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經驗,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影像思維的方式。
①霍華德·勞遜的《電影的創造過程》,第3頁。
②巴贊的《電影是什麼?》,第14頁。
正如人們意識到的那樣「19世紀和20世紀的交接點是一條巨大斷裂帶。在這條斷裂帶前面,歷史是一種充滿神奇的迷霧,不可捉摸的、令人困惑的、無以名狀的東西;而在這條斷裂帶的後面,歷史卻是親切而透明的、切實可見的、無可爭辯的存在。」
第一節 電影的起源
「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②,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人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覺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②《大英網路全書·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①。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象,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本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同」。
二、攝影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的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然而,人們在活動視盤的機械原理和光學幻覺的意識面前,已經不可能滿足於靜止的、精美的、單幅照片了,而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將它們相互聯系起來,忠實地復制形象動作和自然空間的物質現實。1872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天才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幕布里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這…時期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遜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三、放映術
1888年,法國人愛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鍾的活動影戲,比如:《可憐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圖象,完全是由雷諾一個人親手一張張繪制而成的,那不過是早期的動畫放映,距離真正的電影相去甚遠。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種長方形立櫃式箱子,裡面有可以連續放映50英尺膠片的影片,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這個「電影視鏡」的特點是僅能供一個人觀賞。愛迪生認為:只有每個好奇的顧客單獨通過看片機來看電影,才有可能掙到更多的錢。因此,他拒絕以投影方式放映電影。這顯然是個錯誤。一年之後,「1895年是放映技術方面取得驚人進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馬斯·阿馬特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產棉博覽會上放映了活動圖片。l1月,邁克思。斯克拉達諾夫斯基在德國柏林的溫特加登放映電影。」①。「放映術」成為人們這一時期相互競爭的目標。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術中,唯有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獲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攝又可以放映賽潞潞軟膠片的機器;其二,機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遠遠低於愛迪生和其他發明家們的那些設備;其三,在速度上,愛迪生的「電影視鏡」是l/48秒的畫格,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則是l/16秒的畫格,更為接近於1/24秒畫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後兩天,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用他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志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①霍華德·勞遜的《電影的創作過程》,第5頁。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並非偶然,它與現代科學新觀念的發展息息相關。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產生了人們對於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新觀念」的時代,電影史前時期的科學家、發明家們執著的追求,創造出了符合這一新的科學觀念的形象的媒介語言,「運動的光學幻覺」。科學作用於藝術,體現了現代人類對於形象思維的全新觀念。這一觀念從一開始,便決定了電影這門藝術無論是媒介屬性,還是語言方式等,都與傳統藝術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區別。與此同時,就藝術發展史而言,電影也最終以它的科學性實現了人類藝術對於木乃伊「情節」隊的美學追求,實現了現代藝術對於現實幻象真實的追求。
第二節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
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並在後來幫助他們的父親掌管照相器材廠的同時,研製出了「活動電影機」。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維觀念。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對於「放映術」的發明、對於電影機器設備的改進,而是更突出地表現在他們的電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時空觀念的差別,根本的美學差異上。
作為發明家的愛迪生曾為電影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他對於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為新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他更大的榮耀,則是為這門新藝術起了一個富有魅力、富有詩意、富有幻覺意識的名字——電影。然而,愛迪生對待電影、這門新藝術的觀念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局限。首先,愛迪生提供給他的「電影視鏡」所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在他所設置的一個被稱作「黑囚車」的裝置中拍攝出來的。而事實上,他的創造本身並沒有脫離「照相館」的原有模式。在那個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的「窺視鏡」前面,觀賞者的「窺視」不過是一次次地重復著攝影師的「窺視」。其次,由狄克遜最先完成的50部左右的作品:《酒吧閻景象》、《安娜貝拉的舞蹈》、《拔牙》、《理發師》、《布發羅·皮爾》等等,其內容大都是簡單地表現跳舞、拳擊、變戲法、作游戲等等娛樂性場景。影片中的人物則是由愛迪生請來的演員為攝影機表演的,如同一張張「活動的照片」。這不過是套用了舞台劇的模式虛構的一些小節目而已。與此相反,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他們首先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作品的內容,也是更為努力的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比如,由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現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車的旅客、勞動中的婦女、劃船出海的漁民、登岸的攝影師和街頭行進中的警察等等。在這些作品中,盧米埃爾兄弟真實地捕捉和記錄了現實生活的即景,使人們看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從路易·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了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製造動作的機器①。
B.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的圖書目錄
前言
致謝
導論
第一部分 製作模式
第一章 電影作為一種機制的出現
電影的教堂
體制的發展:社會與技術
愛迪生與電影視鏡
大晌睜此量生產,大眾消費
奇觀和敘述:從鮑特到格里菲斯
呈現……電影宮
演變的機構
參考影片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
一種國家風格
均衡和混亂
角色和目標
高超的技巧,看不見的藝術
電影敘事手法分析:分解
環形模式:卓別林的《淘金記》
前往新地方的旅行:《熱情似火》
非連貫敘事:《穆赫蘭道》
現代敘事:《公民凱恩》
參考影片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經典好萊塢電影:風格
電影形式和人物發展
場面調度
攝影機
照明
聲響
場景間的剪輯
場景內的剪輯
參考影片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製片廠體制
造夢
大公司與小公司
製片廠流程:從故事創意到廣告大戰
製片廠風格
崩塌:製片廠時代的終結
相關製片廠作品(僅以4家公司舉例)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明星制度
明星機制
明星和文化:歷史概覽
參考影片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類型和類型體系
第六章 默片情節劇
情節劇的起源
情節劇類型
社會景象
兩個情節劇導演:格里菲斯和維多
逃離/超越
聲音和情節劇
參考電影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歌舞片
從敘事到歌舞
敘事與歌舞:融合程度
歌舞片的形式
空間變化:表演者,道具。觀眾
風宴迅格劃分
輕歌劇式歌舞片
阿斯泰爾一羅傑斯的歌舞片
融合式歌舞片
意識形早做態與歌舞片
一個時代的結束
新時代的開始
參考影片
參考文獻
……
C. 電影是什麼一書的作者是
電影是什麼?》是一本由法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巴贊的作品集。巴贊這部文集並非一部初衷便為撰寫成書而刻意准備的嚴謹的電影理論專著,書中各個篇章最初穗罩老都是猜升雜亂地悶輪分布在各種報紙、周刊、雜志和小冊子中,最終才結成厚厚的四卷本文集。巴
D. 各位高手推薦關於影片分析的書,分析的越詳細越好,最好整本書都是電影分析的
幫你找了半天,就這個靠譜。
希望可以幫到你
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
作者:安東尼奧·梅內蓋蒂
翻譯:艾敏 劉儒庭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出版
「本書薈萃了本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梅內蓋蒂教授對世界一百部經典影片的剖析。作者是通過多年實踐,發現了人的本體自在(In se Ontico),突破了佛洛伊德、弗羅姆、容格、馬斯洛等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從本體心理學這個獨特的視點,對影片進行深入剖析的,並將隱藏在畫面背後的無意識動力挖掘出來,進行深層次的生命本體學的分析。人的無意識世界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它是驅動人行為的動力源頭。導演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影片中表現了自己的無意識,自己的夢,所以,一部偉大的影片是導演的一個偉大的夢,也是集體無意識和導演個人無意識的深層反映。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導演,從西方的伯格曼、費里尼、塔爾可夫斯基到東方的黑澤明、張藝謀……都善於表達人的內心世界。一部優秀影片往往會引起觀眾的截然不同的反映,關鍵在於鍵正梁每個觀眾是從自己的無意識去信同影片,與生命情結獲得同構,觀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測試的過程;既是對集體的也是對個人的測試;既是對社會文化的也是對個體生命世界和文化結構的臨床檢驗。觀眾通過同影片中人物的認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本體心理學是對人的生命結構本質的剖析;是對文化人類的獨特探索。
本書的翻譯出版填補了國內電影本體心理學清叢的空白,它不僅適合電影專業人閱讀研究,也適合各心理學科的教學研究和臨床實驗測試,更適合每個電影觀眾。」
目錄:
致作者的信
作者稿運生平
電影本體心理學介紹
前言
第一部分 電影和無意識
序言
在第九屆國際太體心理學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
一、本體心理學的觀點
二 生存分裂現象
三、電影和無意識
第一章 電影中的無意識
一、有關電影文化的幾點思考
二、電影方法論
三、電影應用論及范疇
四、電影研究概述《朱莉亞·米尼蓋蒂的本段小結》
五、電影心理符號學
六、電影文化的影響
第二章 形象
一、形象的形而上
二、記憶痕跡
三、形象和無意識
四、藝術
五、神話
第三章 戲劇與電影本體心理學
一、戲劇心理學
二、戲劇本體心理學
三、希臘戲劇
四、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五、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分析:《俄狄浦斯王》1967年義大利
第四章 本體心理學與電影特性
一、從本體心理學看電影的特性
二、一種觀點的確認
三、電影中的分裂表現
四、電影創作的動機
五、電影中的象徵和空間
六、音樂
七、一部成功的影片
八、美國電影中的三種超我表現
九、演員
十、導演
第五章 無意識
一、思想的異化
二、社會病理現象:犯罪和吸毒
三、伴侶問的刻板定型
四、「偉大母親」的原型
五、幻想和科學幻想
第二部分 電影本體心理學的治療作用
第一章 電影本體心理學
一、緒論
二、分析標准
三、認識論
四、方法
第二章 女性負性心理學
一、《鬼婆》1964年日本
二、《朱莉葉塔和精靈》1965年意/法
三、《白日美人》1966年法國
四、《呼喊與細語》1972年瑞典
五、《夜間守門人》1974年義大利
六、《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年中國
七、《懸崖下的野餐》1975年澳大利亞7
八、《傳說》1985年英國
九、《煩惱的愛情》1995年義大利
十、《九周半》1986年美國
十一、《致命的誘惑》1987年美國
十二、《安東妮婭的樹》1995年荷蘭/比利時
第三章 男性負性心理學
一、《8%》1963年義大利
二、《定理》1968年義大利
三、《荊棘鳥》1983年澳大利亞
四、《英雄》2002年中國
第四章 愛情傾斜屏和移情現象
第五章 家庭負性心理學和教育學
第六章 社會分裂和傾斜屏
第三部分 電影本體心理學的教育和人格確認的作用
第一章 電影本體心理學的自我確認作用
第二章 教育學和心理軀體現象
第三章 女性本體心理學
第四章 制度和人格
第五章 領導人才心理學
第六章 幻想心理學
本體心理學術語解釋
譯後記
作者著述活動年表
影片目錄(中外文對照)
E. 早期香港電影史的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香港電影的緣起(1897-1922)
一 20世紀初的香港
二 電影何時傳入香港?
電影傳人香港的准確日期
三 香港電影放映業的出現
專門放映電影的電影院出現
四 美國人布拉斯基與影片《偷燒鴨》
香港電影催生者布拉斯基
布拉斯基和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
五 香港華美影片公司與影片《莊子試妻》
香港華美影片公司屬性問題
影片《莊子試妻》攝制於何年,它是香港第一部影片?
《偷燒鴨》和《莊子試妻》的歷史意義
六 影片《莊子試妻》之後十年的發展
七 小結
第二章 黎氏兄弟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1923-1936)
一 香港電影工業開端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成立
黎民偉與香港新聞紀錄片、風光片
黎民偉與梅蘭芳的京劇戲曲片段
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的解散
二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挫折
主要影業公司的情況
省港大罷工對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沉重打擊
三 黎北海與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重建
黎北海重建香港電影工業
黎北海與「聯華三廠」
黎北海和他的學生們
黎北海的晚年生活及評價
四 香港早期電影工業的再度興起
粵語片《自金龍》促成「天一港廠」誕生
胎死腹中的「海外聯華」
趙樹燊的大觀聲片有限公司
全球影片公司與馬師曾
南粵影片公司與薛覺先
盧根與鳳凰影片公司
五 小結
第三章 港、穗、滬之間的電影交流(1923~1941)
一 上海、廣州、香港
港、穗影界的交流
三代粵劇演員支撐著香港影壇
廣州戲劇學子成為香港影壇中堅力量
二 黎民偉、李應生與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黎民偉執導的四部影片
黎民偉與李應生分手的因果
復辦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三 羅明佑與滬、港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
從真光影戲院到華北電影公司
羅明佑從北京「挾策」南下上海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成立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規模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內部體制
國民黨對羅明佑及聯華一廠的「始拉」
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的最後改組
羅明佑的晚年與評價
四 南移香港之前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邵醉翁其人與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成立
家族式企業
生死較量的一場商戰
從文明戲起步
源自民間的通俗文化
以創新開拓市場
與市場的妥協
經營重心的南移
天一影片公司與南洋市場
第四章 抗戰期間的香港電影(1937-1941)一一偶偏安的香港
香港抗戰文化的繁榮
國民政府禁映粵語影片的爭議
上海影人南下,香港成為中國電影製作中心之
香港文化界和電影界的社團及其活動
二 香港國防電影——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類型片
國防電影的由來與香港國防電影
內地影人與香港影人聯手推動香港國防電影
香港國防電影第一個高潮過後
香港國防電影與影界的內部斗爭
香港國防電影再掀高潮
三 香港電影類型片的發展
已有類型片的新發展
新出現的類型影片
四 香港國語片的濫觴
滬、港合作拍攝國語片
香港國語片受制於上海
第五章 淪陷期間的香港電影(1941-1945)
一 日本電影文化侵略和對香港影界的控制
日本佔領軍對香港影界強行控制與防範
日本總督部的報道部對香港影人的拉攏
二 香港影人的困苦
香港影人大撤退、大逃亡
《香港攻略戰》的開拍
三 小結
香港電影大事記(1897-1945)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附錄
一點說明
事實是一切評價的基礎——對黎民偉若干史實與評價的再勘誤 1981年,李以庄在中山大學為高年級開設電影理論課程,備課期間,發現內地影界對香港電影缺乏乃至沒有研究,曾向校方建議,借中山大學地理之優勢,將「香港電影研究」作為本校特有的一門課程,未獲准。遂於1982年在無經費無助手的情況下,開始自行著手研究。
1984年9月,第一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年會在旅順召開,我們二人向大會提交了題為「魂兮,歸來!——對中國電影理論研究現狀的思索」的論文,提出「中國電影」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什麼的問題,我們說:「在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對『中國電影』這個概念,往往是指在大陸本土所拍的影片,這種認識是不完整的。」因此,「問題是,在大陸的電影理論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是限於國內生產的影片,實際上沒有把應包括在中國電影理論研究范圍內的港台電影放在視野之中,以主體代替了全面,注重主流而疏漏了分支。」這一觀點引起與會者重視。就這樣,香港電影成為我們的研究方向。
香港從1842年被英國通過《南京條約》侵佔,到1997年回歸中國,經歷了150餘年的殖民統治歷史。香港電影就是誕生在這塊與中國內地完全不同的土地上,並隨著香港的社會變遷而發展。電影作為舶來品是在1897年4月傳人香港,至1997年香港回歸,整整經歷了100年。我們對香港電影歷史的研究和表述,是以香港歷史為經,香港電影歷史為緯,以香港歷史的變遷,去觀照香港電影歷史的發展。 「香港電影研究」這個研究項目開始是由李以庄獨自承擔,1993年,周承人在完成他的第三本書稿後,便全力投入這一研究工作。
研究開始時,我們就發現了一大缺失,即香港電影對自身發展歷史記載之貧乏。那時,內地有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台灣有不止一本電影史,香港卻沒有本身的電影史!然而,據當時余慕雲先生統計:中國自有電影以來,總共拍了14000多部影片。其中,香港拍了7000多部,台灣拍了3000多部,內地拍了3000多部,換言之,香港電影產量,幾乎是內地加台灣的總和!面對產量如此之高的香港電影,從歷史發展著墨的專著極稀罕。這種不對稱的現實,使我們深為震驚和不解,因而產生了探求的沖動,就闖了進去,以期在這方面能夠做些工作,從此也就邁上不自量力的征途。
我們的研究工作是在一無經費、二無助手的情況下開始,現在仍然如是。其間,李以庄1992年曾以十年來已發表的研究成果申請中國社會科學基金,獲資助12000元。因不能再增加資助,遂申請以權威專業刊物所發表的論文,作最終成果結項,獲准。
治史是要以史實做基礎的,史料的搜集與積累,是基礎性的工作,而我們身在廣州,難度可想而知。到香港去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成為當時的當務之急,一可以看香港老電影,二可以認識新朋友,三可收集資料,於是我們以微薄工薪就自費地從零起步。李以庄常常獨自去香港觀摩電影,在冷氣充足的影院中「飢寒交迫」,省下錢去購買書籍、資料。
F. 有什麼關於美國電影文化的書籍,最好是討論西部片的
《美國電影研究》1(全書)
第一章:西部片(THE WESTERN)
第一節:美國獨有的牛仔神話
1. 西部片小史
2. 西部片的精神內涵
3. 西部片的電影特徵
第二節:經典西部片:《關山飛渡》與約翰*福特和約翰*韋恩
第三節: 「義大利西部片」:《好壞丑》與賽爾喬*萊昂內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第四節:名片介紹
第二章 歌舞片(THE MUSICAL)
第一節: 夢幻的娛樂
1. 大蕭條,二次大戰,百老匯和好萊塢
2. 特徵:童話,唯美和樂觀主義
3. 內容:敘事的內在邏輯(主題,故事和人物)
4. 形式:幻覺氛圍(視聽,剪輯和表演)
第二節:從巴斯比*巴克利到米高梅的「弗雷德創作集體」
第三節:歌舞明星弗雷德*阿斯泰爾和金凱利
第四節:羅伯特懷斯的《西區故事》和《音樂之聲》
第五節:經典歌舞片的衰落和回歸
第六節:名片介紹
第三章: 喜劇片(COMEDY)
第一節: 美國喜劇片小史
第二節:喜劇沖突:個人與社會,男人與女人
第三節:卓別林的「流浪漢」
第四節:富蘭克*卡普拉的美國夢
第五節:比利*懷德爾的喜劇世界
第六節:伍迪*愛倫的怪癖形象
第七節:「浪漫喜劇」和諾拉*愛弗蓉
第八節:名片介紹
第四章: 劇情片(DRAMA FILMS)
第一節 劇情片與情節劇(家庭情節劇)
第二節 經典劇情片
1. 早期的格里菲斯劇情片
2. 經典劇情片和威廉惠勒
3. 浪漫劇情片與女明星和女性觀眾
4. 革命性劇情片《公民凱恩》
第三節 劇情片的三大天後
1. 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
2. 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3.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第四節 50年代的劇情片大師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
第五節 現代劇情片
1. 現代劇情片
2. 現代家庭情節劇
3. 戲劇文學改編片
第六節 名片介紹
第五章 犯罪(警匪)片(CONTEMPORARY CRIME :DETECTIVE&GANGSTER)
第一節 黑幫犯罪片(CRIME AND GANGSTER FILMS)
第二節 黑幫犯罪片剖析:《小凱撒》和《邦妮和克萊德》
第三節 約翰休斯頓和亨弗萊鮑嘉
第四節 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第五節 科波拉的義大利裔「黑手黨」犯罪神話:《教父》三部曲
第六節 萊昂內的猶太裔恩怨情仇:《美國往事》
第七節 警探片(DETECTIVE FILM)
第八節 硬派警探片剖析:《骯臟的哈里》和《唐人街》
第九節 名片介紹
第六章 恐怖片和懸疑驚悚片(HORROR FILM & THE SUSPENSE THRILLER)
第一節 驚恐的歷史
第二節 驚悚懸疑片和希區柯克
第三節 經典恐怖片和恐怖片系列
第四節 現代恐怖片《閃靈》
第五節 名片介紹
第七章 科幻片(SCIENCE FICTION,SI-FI)
第一節 象徵和詩意的幻想世界
第二節 科幻片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科幻片的奠基者:《2001:太空漫遊》
第四節 現代科幻片的成熟:《星球大戰》
第五節 幻想片(FANTASY)和《綠野仙蹤》
第六節 神怪片(MONSTER)和《金剛》
第七節 災難片(DISASTER & CATASTROPHE)
第八節 名片介紹:《超人》《異形》《銀翼殺手》《外星人》《終結者2》《黑客帝國》
第八章 戰爭片(WAR FILM)
第一節 戰爭:道德判斷和美學判斷
第二節 戰爭片的二元論:戰爭與和平
第三節 美國戰爭史和美國戰爭片史
第四節 路易斯*邁爾斯通和《西線無戰事》
第五節 二戰片和《桂河橋》
第六節 越戰片(VIETNAM WAR FILM)和《現代啟示錄》的哲學思考
第七節 奧利弗.斯通的「越戰情節」和「越戰三部曲」
第九節 名片介紹:《光榮之路》《十二金剛》《遙遠的橋》《獵鹿人》《越戰創傷》《光榮》《黑鷹計劃》
第九章 歷史傳記片(THE HISTORY & BIOGRAPHICAL FILM/EPIC FILM)
第一節 「溫故知新」與「借古諷今」
第二節 歷史傳記片簡史
第三節 史詩片聖手西席地密爾
第四節 威廉惠勒的《賓虛》
第五節 大衛利恩和史詩片《阿拉伯的勞倫斯》
第六節 名片介紹:《埃及艷後》《巴頓將軍》《憤怒的公牛》《赤色分子》《甘地》《莫扎特》《末代皇帝》《美麗心靈》
第十章 黑色電影(FILM NOIR)
第一節 黑色電影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范
第二節 受誘惑的男人和「蛇蠍美人」
第三節 源流,發展和類型
第四節 《雙重賠償》—雙重背叛與經典黑色電影
第五節 《沉睡》,《郵差總按兩次門鈴》《白熱》和《狂熱》
第六節 現代黑色電影:《血迷宮》和科恩兄弟,《不惜一切》和《穆蘭大道》
第七節 名片介紹:《上海女郎》《死吻》《接觸罪惡》《體熱》《本能》《最後的誘惑》《失憶》《蛇蠍美人》
第十一章 社會政治片(SOCIAL-POLITICAL DRAMA)
第一節 美國社會政治問題與社會政治片的構成要素
第二節 權力:體制的弊端
第三節 金錢:社會的不公正
第四節 種族:民族大熔爐的惡性腫瘤
第五節 青少年:代溝與叛逆
第六節 家庭,兩性,女權,同性戀與艾滋病
第七節 名片介紹:《失去的周末》《炎熱的下午》《午夜快車》《致命的誘惑》《天生殺人狂》《大衛戈爾的一生》
第十二章 動作片(ACTION-ADVENTURE)
第一節 暴力基礎和動作觀賞性
第二節 經典「歷險」動作片(20-50年代)
第三節 現代「驚險」動作片(60-80年代)
第四節 當代「暴力」動作片(90年代-新世紀)
第五節 名片介紹:《巴格達竊賊》《金手指》《洛奇》《奪寶奇兵》《虎膽龍威》《真實的謊言》《殺死比爾》
第十三章 綜合類型:好萊塢「大片」(BLOCKBUSTER)
名片介紹:《太陽浴血記》《日瓦戈醫生》《摩天大樓失火記》《天堂之門》《獨立日》《指環王》
結語:關於美國電影的文化反思
附錄:
(一)《電影類型:775種被界定的種類,風格,樣式和流派》選錄
(二)美國電影研究院(AFI)評選的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0部電影」(1996)
鏈接:http://group.mtime.com/taodiexiaowu/discussion/649739/
G. 中國電影史的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嘗試時期(1905—1923)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任慶泰戲曲短片與其他
第三節 短故事片的實驗與其他
第四節 最初的禪芹昌長故事片
第二章 探索時期(1923—1927)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明星」公司的影片創作
第三節 長城派、神州派、「民新」及田漢的試驗
第四節 歐化、尚古與唯美
第三章 商業競爭時期(1928—1932)
第一節 概述42
第二節 古裝片、武俠片——中國電影的兩大類型
第三節 初步的整合——聯華新派與國片復興
第四章 變革時期(1932—1937)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轉變作風的「明星」公司與傾向鮮明的「電通」公司的創作
第三節 進步與保守共存的「聯華」公司
第四節 「藝華」、「新華」、「天一」及其他公司的創作
第五節 電影理論與批評的建立和發展
第五章 非常時期(1937—1945)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國民黨統治區的電影
第三節 延安地區的電影
第四節 租界區的電影
第五節 淪陷區的電影
第六章 豐收時期(1945—1949)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官方電影首凳機構里的兩種創作
第三節 「昆侖」群體與社會批判影片
第四節 「文華」群體與都市人情片
第五節 商業電影的新發展
第七章 新中國電影創建時期(1949—1966)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長影」集體
第三節 「北影」集體
第四節 「上影」集體
第五節 「八一」集體及其他電影廠的創作
第八章 禁錮時期(1966—1976)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從樣板戲到樣板戲電影
第三節 故事片生產賀扒的恢復與發展
第九章 再探索時期(1977--1992)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第三
H. 《電影美學與心理學》書籍
《電影美學與心理學》書籍
作者: (法)讓•米特里 (Mitry, J.)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 經典影像叢書
譯者: 崔君衍
出版年: 2012-9
頁數: 481
定價: 72.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39944661
內容簡介 · · · · · ·
電影理論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不僅具有網路全書式的視野,而且匯集了經典電影理論時期的論述,形成一份總綱。作者讓•米特里,是法國電影理論家,電影史學家,電影教育家,法判襪國電影學院教授,實驗電影導演,法國電影資料館創辦人。譯者崔君衍,是國內電影理論的權威學者,巴黎大學訪問學者,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電影出版社總編輯。
作者簡介 · · · · · ·
讓•米特里 (Mitry, J. 1907-1988),法國電影理論家:他的.兩卷本《電影美學與心理學》是電影理論史上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為他贏得“電影的黑格爾”的尊稱;電影史學家:他完成了七卷《電影史》巨著;電影教育家:從1944年起擔任法國電影學院的教授,在蒙特利爾大學設立了最早的電影博士學位;實驗電影導演:拍攝多部關於視覺節奏的冊弊實驗電影片;法國電影資料館的創辦人之一;詩人。
目錄 · · · · · ·
獻給我的妻子讓尼娜。
——讓·米特里電影美學與心理學目錄目錄
我認識了讓·米特里——中譯本譯者前言1
精縮本編者前言15
著掘姿激者引言19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電影和創造23
一、 誰是一部影片的作者?23
二、 生產常規25
三、 美國的生產常規27
四、 藝術家和藝匠28
五、 影片的作者30
六、 作者和作品33
第二節電影和語言33
一、 電影與語言34
二、 幾點說明36
三、 電影和文學表述38
第三節詞彙和影像41
一、 思維和語言41
二、 詞彙和概念42
三、 兩種語言43
四、 詞語表象45
第二章影片影像
第一節影像自身53
一、 一般影像53
二、 心象58
三、 影像作為符號64
四、 影片影像和語匯表達形式78
第二節影像結構90
一、 鏡頭和角度90
二、 景框和它的限定元素105
三、 參與和認同115
第三章節奏和蒙太奇
第一節蒙太奇初步125
一、 起源和發現125
二、 格里菲斯和蘇聯各學派133
三、 庫里肖夫效應的後果139
第二節電影節奏141
一、 節奏概觀141
二、 先鋒派和純電影149
三、 節奏和蒙太奇161
四、 蒙太奇形式和理論169
五、 蒙太奇的心理學196
第四章節奏和移動鏡頭
第一節自由的攝影機和景深216
一、 “非蒙太奇”原則和總體真實216
二、 移動攝影機234
三、 移動鏡頭的心理學238
四、 景深243
五、 寬銀幕253
六、 迷惑和間離255
七、 主觀攝影機261
八、 半主觀影像270
九、 傾斜影像277
十、 電影中的色彩282
第二節話語和聲音289
一、 對話的作用和意義289
二、 音樂的作用310
三、 視聽結構318
四、 關於節奏的結語338
第五章劇情的時間和空間
第一節探索劇作藝術345
一、 從舞台戲劇片到視覺表現形式345
二、 戲劇和電影390
三、 文學和電影402
第二節內容和形式416
一、 題材的重要性和價值416
二、 影片劇作藝術431
三、 現實主義和現實449
四、 視像結構和影片符號學453
五、 影片邏輯學464
參考書目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