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電影6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電影6

發布時間: 2023-01-29 21:19:50

⑴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的簡介

日期:1914年6月—1918年11月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中東 結果:協約國獲勝

死亡(約數):10,000,000人
將士:900萬
平民:700萬
合計:1669萬
發起國家:同盟國、協約國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之前中立,後來才加入,從這場獲得了豐富發展資本)
·中國等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1914---1918
20世紀初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經過長期積累,為重新瓜分殖民地,最終爆發了德、奧同盟國集團同英、法、俄協約國集團之間的大規模戰爭,戰火從歐洲蔓延至亞非,33個國家先後捲入。成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

巴爾干戰爭後巴爾干民族主義高漲,奧地利准備入侵塞爾維亞,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王儲在薩拉熱窩被刺,7月28日,奧地利對塞宣戰。8月歐洲各大國先後捲入戰爭,一戰在東、南、西三條戰線上全面爆發。

1914年8月,德國在西線發動進攻,首先佔領了比利時、盧森堡,在阿登一線對法國發動進攻,很快突破了法國邊境防線,法軍迅速動員預備隊,通過鐵路和汽車投入戰場,9月初雙方進行馬恩河戰役,因俄國在東線發動進攻,德軍只得抽調部分兵力趕往東線,英法聯軍阻止了德軍速戰速決的打算。英法聯軍轉入反攻,德軍利用機槍、鐵絲網構築了野戰攻勢,英法聯軍正面進攻無法取得進展,便包抄德軍側翼,德軍也反過來包抄聯軍新產生的側翼,雙方不斷相互包抄將防線延申到海岸。10月德軍發動攻勢投入上百萬兵力進行正面強攻,聯軍則不斷在縱深構築防線,德軍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的突破,雙方不斷加強工事逐漸形成一條穩定的戰線。在東線德奧和俄在廣闊的區域激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有限,沒有形成西線的膠著態勢,1914年8月俄軍分兩路進攻東普魯士和波蘭的加里西亞,德國陷入兩線作戰,9月北線俄軍被德軍擊潰,而在南線奧軍被擊敗。11月德軍協助奧軍阻止了俄軍的進攻。1914年戰爭爆發後日本就急不可待的對佔領青島的德軍發動進攻,隨後又佔領了同盟國屬的太平洋島嶼,1914年10月,土耳其參戰,襲擊了俄黑海艦隊和港口,10月底土、俄在高加索展開激戰,至1915年土軍被擊退。同時英軍在阿拉伯人配合下在奪取了敘利亞的土耳其領地。

1914年8月,英國與德國艦隊開始在北海交戰,1915年2月,德國開始進行無限制潛艇戰,但迫於美國的壓力很快又停止了襲擊中立國船隻。

1915年同盟國採用西守東功的方針,年初德軍在西線轉入防禦,4月英法聯軍反攻,德軍中使用了毒氣彈,隨後雙方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同時配發防毒面具,化學武器就沒有發揮多大作用。9月聯軍再次發動攻勢,仍沒有取得進展,雙方恢復對峙。在東線,同盟國和俄國都計劃新的攻勢,2月,德奧搶先發動進攻,3月俄軍也發動進攻,形成犬牙交錯的戰線。夏季德軍抽調西線主力發動全面進攻,俄軍損失170萬人,退至本土防禦。在南線,1914年奧軍被塞爾維亞擊敗,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一方對塞爾維亞宣戰,塞軍在兩線夾擊下很快失利,11月塞爾維亞被佔領。同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奧匈帝國宣戰,隨後對奧發動多次進攻,全部被奧軍擊敗。

1916年,德軍再次把重點轉移到西線,2月21日德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凡爾登,起初法軍准備不足,德軍取得了一定進展,很快援軍趕到,戰局又重現了1914年的景象,至9月2日,法軍擊退了德軍的進攻。為配合凡爾登防禦,6月24日,英法聯軍發動索姆河戰役,英法聯軍和德軍都使用飛機進行支援,並進行了大規模空戰,9月15日英軍首次投入坦克參戰,至11月戰役結束英法聯軍和以往一樣損失慘重而毫無進展。1917年初協約國再次發動全線進攻,在6月的康布雷戰役中,英軍集中使用坦克在飛機的配合下發動突襲,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很快又被德軍擊退。1916年3月,俄軍在東線重新發動了攻勢,南路俄軍取得了一些進展,1917年3月,俄國工人和士兵爆發起義,推翻沙皇,7月,俄軍繼續向奧軍進攻,9月德奧援軍趕到,發動里加戰役,擊潰俄軍。11月7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領導工人士兵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臨時征服,建立蘇維埃政權。12月,蘇俄退出帝國主義戰爭。1916年8月羅馬尼亞對奧宣戰,12月被同盟國佔領,1917年6月希臘對同盟國宣戰。

1916年德國海軍努力突破英艦隊的封鎖,5月31日,雙方海軍主力爆發了日德蘭海戰,雙方損失慘重,都沒有消滅對方主力,但德國艦隊從此退守港口喪失海面的制海權。1917年,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但很快招致美國參戰。

1917年4月,美國參戰,很快組織遠征軍投入歐洲戰場,美國參戰後原本中立的拉美國家紛紛對同盟國宣戰,同年8月中國對德奧宣戰,並派遣近20萬勞工到歐洲修築工事。

1918年德國戰爭力量已近枯竭,為盡快結束戰爭3月起又進行了大規模進攻。3月21日起對英法聯軍連續發動進攻,至5月30日進至巴黎僅60公里處,隨後美軍加入作戰,德軍有經驗的部隊再次耗盡,7月協約國轉入反攻。7月18日法軍在坦克和炮兵彈幕的掩護下發動反擊,空軍奪取了制空權,8~9月英軍和美軍在大量坦克和飛機的支援下連續發動亞眠戰役和聖米耶爾戰役,德軍瀕於崩潰。9月26日,西線協約國發動總攻,10月20日,德軍全線潰退。同年9月協約國在巴爾干開始反攻。9月24日戰敗的保加利亞軍發生起義,29日保加利亞投降。同年6月奧軍對義大利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很快被意軍擊退,10月意軍發動反攻,30日奧軍防線崩潰,11月3日,奧匈帝國停戰,並很快解體。同一天德國基爾水兵爆發起義,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當天成立了社會主義共和國政權。爆發革命,後德國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集團為保住統治地位迅速向協約國求和,11月11日,雙方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停戰協定,德國交出所用殖民地和重武器。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會召開,經過長時間爭吵,6月28日簽定「凡爾塞和約」。德國被禁止重新武裝,領土被支解,並承擔巨額賠款。

戰後德國不滿「凡爾塞和約」的束縛,為新的世界大戰策源地形成積累了條件。這場戰爭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美國成為一流大國。日本、義大利等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也從德、奧的崩潰中撈足了好處。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成立社會主義國家後,共產主義運動和殖民地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一戰前世界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空前發展,人類戰爭從平面發展到包括空中和水下的立體戰爭,戰爭樣式徹底改觀。

⑵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⑶ 能介紹些好的戰爭片嗎

推薦:俄羅斯<兵臨城下>,說的是一個俄國英雄狙擊手對抗德國德國王牌狙擊手的故事.美國<風語者>,說的是英勇的士兵(尼古拉斯*凱齊)為了自己的職責和贖罪而重返戰場,最後犧牲的故事。美國<深入敵後>講的是一個美軍飛行員到敵區偵察被擊落,歷盡千辛萬苦逃生的故事.不得不說<兄弟連>,真正男人看的影片。美<最長的一天>,囊括了次年奧斯卡最佳攝影、 奧斯卡最佳攝影 、奧斯卡最佳特效、奧斯卡最佳原著音樂四項大獎.
還有:十大經典戰爭片

《西線無戰事》
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
主演:路易斯·沃海姆、羅·阿瑞斯、約翰·雷
上映:193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政府打出「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號召年輕人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在沙文主義的煽動下,一心想當個英雄,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

保爾所在的小分隊被派往西線參戰。親臨戰場,他才漸漸了解到真正的戰爭是飢餓、血腥和死亡。保爾在一次戰斗中負傷,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他義憤填膺地向學生們陳述了戰爭的無情,但學生們不為所動。重返前線後,保爾發現他的老戰友們已經犧牲了,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法國兵的流彈擊中而倒下。但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還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被看成是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有強烈的思想性的作品。它獲得了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本片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沖鋒、肉博,以及殘酷恐怖的野蠻兇殺等鏡頭,拍得十分逼真,驚心動魂。影片的最後保爾被流彈擊中一幕堪稱影史上的經典。

《光榮之路》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演員:柯克·道格拉斯、華夫·米克爾、阿道夫·曼邱
上映:195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5名應征入伍的法國士兵被誤認為叛變而遭到處決。幾年後,士兵的家人向軍隊提出控訴,並打贏了官司,卻只得到了兩法郎的損害賠償。1935年,漢弗雷·科比將這一事件寫成小說《光榮之路》。

電影中,法國701步兵團與德軍對峙。法軍參謀本部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發動突襲拿下陣地。指揮官達克斯上校本來極力反對這個自殺式行動,但受到米羅將軍的威脅,為了避免犧牲更多無辜戰士只好答應。突襲開始之後,德軍火力太強,步兵團只好半途折返。米羅將軍認為步兵團都是懦夫,下令向自己人開炮,被炮兵軍官拒絕。但最後還是有三個士兵背黑鍋被送上死刑台。

「軍隊需要紀律,而保證紀律的唯一方法是時不時地殺人。」庫布里克通過米羅將軍的嘴,說出了普通人對戰爭的無力感,這句話也成為了本片的經典台詞

起初,電影的結局是,達克斯成功威脅米羅將軍,釋放了三名士兵。但電影開拍前,庫布里克發現,這樣的結局會削弱電影的反戰爭意念,於是最終選擇跟小說一樣的陰冷、暗淡的悲劇結局。正是這樣的結局,對軍隊政治做出了最尖銳的控訴。

《桂河大橋》
導演:大衛·里恩
主演:亞力克·金納斯、威廉·霍爾登、早川雪州
上映:1957年

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時緬甸叢林里的一座日軍戰俘營中,被俘的英國軍官尼科森上校為維護國家的尊嚴與榮耀,帶領部下為日軍建造桂河大橋。這時,逃出的戰俘營希爾茲少校找到了英軍,並接受了炸毀桂河大橋的任務。

尼科森上校,一個典型的英國軍人,具有英國紳士的認真態度,以及「任務就一定要完成」的執著。正是因為這一點,他認為大橋是自己和部下所完成的工作必須要守護,卻忘記了橋一但建成,會對自己的部隊帶來極大的傷害。從「建橋」到「炸橋」之爭,對軍人的原則問題做出了精闢而深刻的探討,堪稱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

導演大衛·里恩被認為是最精於運用電影技巧的導演,《桂河大橋》作為經典戰爭影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導演、編劇、剪輯、配樂等七項大獎。

《最長的一日》
導演:安德魯·馬頓等
演員:埃迪·艾伯特、保羅·安卡等
上映:1962年

作為經典的戰爭片《最長的一日》獲獎無數,並享有黑白影片教科書的美譽。20世紀福克斯公司耗資1千萬美元(創下了當時的記錄),歷時2年,啟用了3位著名導演,以及百位好萊塢巨星,拍攝了這部宏大的戰爭史詩。公映後,又一舉囊括了第35屆奧斯卡四項大獎。影片以敘事為主,記錄了登陸諾曼底第一天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本片被視為二戰影片的蓋棺之作。

《巴頓將軍》
導演:小弗蘭克林·夏夫納
演員:喬治·斯科特、卡爾·馬汀
上映:1970年

喬治·巴頓——美國陸軍五星上將,號稱「鐵膽將軍」。他是一個暴戾的軍神,可以一邊信仰上帝和天國,一邊對著血肉橫飛的戰場吟誦詩篇;一邊逼迫成千上萬的士兵完成超越體力極限的戰斗任務,一邊在傷員的床邊為他默默祈禱……

本片是關於這位二戰將軍的史詩式傳記片。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

影片的戰爭場面宏偉壯觀,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礫,怪石嶙峋;銀裝素裹的草原,硝煙彌漫,大自然的優美景緻和戰爭的氛圍交織成一幅幅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影片描寫戰爭史實,但鏡頭幾乎一直對准主角,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感受德軍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開場戲——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長達五分鍾的開場獨白。這是高難度的反傳統處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獵鹿人》
導演:邁克爾·西米諾
主演:羅伯特·德·尼羅、梅麗爾·斯特里普、克里斯托弗·沃肯、約翰·薩維奇
上映:1977年

影片講述了越戰對於賓西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上的人帶來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反戰情緒。片中對於越南叢林戰爭的恐怖感有著深刻地描寫。當時也有評論認為,本片著重描寫戰俘被強迫玩俄羅斯轉盤死亡游戲的場面,導致以後出現了一連串以這種殘酷方式的自殺。

本片獲得了當年奧斯卡6項大獎,是天才導演邁克爾·西米諾一生中最著名的影片。此後他參與的影片全都以失敗告終,甚至幾乎使電影公司破產。他被當作「流星般出現,留下一部天才影片,然後很快隕落」的奇才而被紀念。

《現代啟示錄》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馬龍·白蘭度、羅伯特·杜瓦爾、馬丁·西恩、勞倫斯·費什伯恩
上映:1979年

本片改編自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說《黑暗的心臟》。導演科波拉精心籌備四年,耗資千萬拍攝而成。

越戰期間,美軍情報官員威爾德上尉奉命「毫不留情」地除掉庫爾茲上校,一個叛逃美國軍人。接到命令後,威爾德率領小分隊,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險深入柬埔寨。在一處偏僻的熱帶叢林里,精神失常的庫爾茲上校以其嗜血成性的殘暴統治著當地土著居民,成為他們盲目崇拜、迷信的圖騰。隨著小艇駛入柬埔寨,威爾德一行人似乎捲入了一個超乎現實、徹底瘋狂的世界,淹沒在人類靈魂最黑暗、卑劣的陰影里。

本片雖然獲得了1979年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棕櫚獎,但是票房卻不理想,科波拉花了十年才還清投資這部電影而欠下的巨額債務。

《野戰排》
導演:奧利弗·斯通
主演:威廉·達福、查理·辛
時間:1987年

1967年,19歲的克里斯·泰勒放棄學業,和其他美國士兵一起,乘飛機飛抵西貢。他被編在一個步兵排里執行任務,步兵連中對泰勒影響最大的要屬巴恩斯中士和伊萊亞斯中士,但兩人對戰爭的看法完全不同。戰爭讓巴恩斯成為了瘋狂的殺人機器,心腸極為冷酷;而伊萊亞斯認為即使在殘酷的戰爭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為准則。

在一次戰役中,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噴射器燒毀整個村莊,遭到了伊萊亞斯的極力反對,巴恩斯因此懷恨在心。巴恩斯趁伊萊亞斯負傷,殘忍地將他殺害。正當他想除掉看到真相的泰勒時,一顆炸彈落下,兩個人都失去了知覺……

《野戰排》根據導演奧利弗·斯通的親身經歷創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影片真實地反映了越南戰爭的瘋狂與混亂。戰友之間的殘殺,讓人們看到了戰爭是如何使人喪失了理智和人性。影片上映後受到了很多觀眾特別是越戰老兵的歡迎,並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效等四項奧斯卡大獎。

《全金屬外殼》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馬修·莫迪恩
上映:1987年

影片根據古斯塔夫·哈斯福特的小說《短期服役》改編,是大導演庫布里克繼《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部反戰影片。影片的前半段,描寫了一群年輕人如何在魔鬼教官的訓練下,失去人性而成為殺人的機器;後半段是主人公「小丑」在戰爭中逐漸恢復人性。影片跨越了從參軍到殺人,一個普通士兵在戰爭不同階段的心理歷程。它被看作是繼《獵鹿人》、《現代啟示錄》、《前進高棉》之後的又一描寫越戰的傑作,曾被某些影評人譽為「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本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以及英國學院獎。

《細紅線》
導演:特倫斯·馬立克
演員:西恩·潘、約翰·特拉沃爾塔、喬治·克魯尼
上映:1998年

本片根據詹姆斯·瓊斯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描述瓜達康納爾島戰役期間美國一個名為「查理斯火炮連」的故事。

在這次大規模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中,查爾斯連隊要從日本人手中奪回210陣地,全連從登陸開始到持續數月精疲力盡的廝殺與流血,從叢林中巡邏偵察到夜宿野地和受傷住院,一直到生存者最後的離去,皆被深刻且真實地在片中描繪出來。

影片注重探討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一場令人恐懼、殘酷到骨子裡的夢魘般的血戰,引發人們對人與自然、生與死、理智與瘋狂的深深思索。正如陣亡將士墓碑上的墓誌銘:在理智與瘋狂之間只有一道細細的紅線……

這部影片是息影20年的著名導演馬立克的再度出山之作。獲得了奧斯卡七項提名以及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⑷ 俄羅斯以歷史為題材的戰爭片子

海軍上將高爾察克(2008)以俄國著名海軍上將高爾察克為主人公講述他傳奇的軍旅生涯和愛情生活高爾察克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任波羅的海艦隊作戰部長水雷總隊隊長以及大名鼎鼎的黑海艦隊司令
布列斯特要塞(2010)蘇德戰爭爆發,靠近波蘭邊境的白俄羅斯小城布列斯特要塞最先遭受德軍炮火突襲,但守衛部隊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戰爭進行到第30天,最初打響戰斗的布列斯特守備部隊仍在堅守,並一直向後方總部發出「這里是要塞,正在戰斗」的訊息。在已經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堅持戰斗一年多的最後一名蘇軍戰士,被德國人發現時,他被德國人從地穴中押出來刺眼的陽光讓他幾乎失明。面對德國將軍的審問,他的回答是: 「將軍,現在您知道一俄里有多遠了吧?」 (戰前德軍宣稱這個距蘇德邊境僅一俄里的要塞一個沖鋒就能拿下)本片就是取自這場戰役中的真實故事改編。

⑸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方面內容

6.本協定的有效期應與三國同盟相同。 第21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通過對薩拉熱窩事件主要過程的學習,了解其「導火線」的作用,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學習,討論戰爭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嚴重災難,引導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得出結論,認識到熱愛和平、遠離戰爭是一種進步的現代意識。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影響而論是空前的,它導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極權主義的盛極一時,並為二十餘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矛盾與沖突的醞釀、集結和計劃的過程。「帝國主義爭霸世界」是從這個角度講述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過程,在讓學生了解這一過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時,要從各種矛盾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角度來引導,以使學生能從更深刻的背景中尋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薩拉熱窩事件出現在課前的導讀部分,教師可以以不同方式處理:(1)通過對薩拉熱窩事件的敘事性描述,增強故事性(可安排學生課前搜集資料,進行講述),引發學生興趣,進而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世界局勢,討論大戰的原因。(2)也可以按照歷史的順序,先回顧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局勢發生的巨大變化,各國逐漸走上帝國主義道路,爭霸世界的野心膨脹,矛盾異常尖銳,只需要一顆火花就能點燃整個世界,聯系教材給出的「火葯桶」的材料,強調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線的作用。 作為頗具代表性的凡爾登戰役,教學中應對戰爭殘酷的現實進行形象的描述,使學生認識「戰爭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嚴重災難」,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意識。這也是這一目以「空前的災難」作標題的原因,戰爭不是實現和平的工具,要啟發學生思考和探討人類發展過程中避免戰爭的有效途徑。 本課的難點之二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析和評價,以培養學生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並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對於這兩個難點,教師可以根據以往教學過程中對類似問題的處理程度,選擇其一進行設計,不求在一節課中解決全部問題。 現將本課教材的主要內容表示如下,可作為教師板書設計參考: 第21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教法建議 1.注意歷史學科的學習特點,強調歷史發生的時間順序和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世界局勢,了解列強之間為爭霸世界引發的重重矛盾,了解一戰的背景和原因。 2.利用薩拉熱窩事件的故事性,引發學生興趣,自然過渡到塞爾維亞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一戰提供了導火線。 3.充分發揮歷史地圖、圖畫、資料的作用,讓學生對如: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地圖)、「導火線」引發的地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地圖)、「爭霸」野心的表現(皮洛夫語、漫畫)等事件有直觀、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 4.注意分析、閱讀與圖示的結合。在為學生補充相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注意指導學生閱讀和自學教材中的小字部分,養成自學的習慣和能力。 5.准備相關材料,激發學生興趣。可適當選用部分影視、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6.指導和要求學生搜集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文學藝術作品,並在課堂提供相應的交流時間。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在評論歷史事件時注意運用史實分析和說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2.指導學生編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主要史實編年》,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 3.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以指導有興趣的學生閱讀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書籍,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世界史》的近代部分等,或組織學生觀看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資料片、電影作品《西線無戰事》,直觀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老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小孩:不一定。在戰爭中,塞爾維亞人是為了維護民族獨立而戰,這是正義的斗爭,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霸權的性質完全不同。 他們倆誰說得更有道理? 答案提示:這是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性質的討論和評價,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說明: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列強出於各自的利益考慮,覬覦全球,爭霸世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其次,雖然塞爾維亞順應戰前普遍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維護民族獨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股帶有正義性的力量,但並不能改變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的性質。 練一練 D 活動與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發生了哪些與這次大戰有關的重要事件?把這些事件放在世界歷史背景下,進行分析和評價。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慫恿中國政府對德宣戰,出兵山東,搶占膠濟鐵路和青島,並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段祺瑞政府對德宣戰;新文化運動興起,並最終導致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 教師應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認識,作適當引導,或協助性的提供有關材料。認識角度是廣泛的:比如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世界局勢對各個國家內部的影響,政府與民眾對國際問題的不同態度等等。 (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趙軍) 參考資料 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奧匈帝國皇儲,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魯道夫自殺,他被立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儲。1898年任奧軍副總司令。1908年,他極力主張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加深了俄與奧匈之間的矛盾,導致波斯尼亞危機。他極力反對南斯拉夫獨立,主張把奧匈二元帝國,改組為奧地利、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三元國家。1914年6月,在塞爾維亞邊境參觀軍事演習後,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死,此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巴爾乾的擴張,激起塞爾維亞族的極力反抗,塞爾維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被奧匈佔領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企圖擺脫奧匈控制,同塞爾維亞合並,組成南斯拉夫,對此奧匈帝國力圖阻止。1908年,奧匈帝國乘土耳其發生革命之際,宣布正式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該兩地長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1878年該兩地被奧佔領,但名義上仍屬土耳其),激起塞爾維亞的極大憤怒。塞爾維亞在邊境部署力量,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奧匈帝國也在邊境集結軍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德國支持奧國,於1909年3月21日向俄國發出通牒,並威脅說,俄國干涉不僅意味著要對奧匈作戰,還要對德國作戰;德國還要求俄國承認奧匈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地的吞並,否則就對塞爾維亞開戰。俄國由於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戰敗,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無力同德、奧匈抗衡,不得不暫時讓步,承認奧匈對上述兩地的佔領。1912~1913年和1913年,曾發生過兩次巴爾干戰爭,推動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運動,它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並,建立大塞爾維亞國。奧匈帝國反對塞爾維亞擴大,圖謀吞並塞爾維亞。奧塞沖突成為兩大軍事集團斗爭的焦點,巴爾干成為歐洲火葯庫。 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並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義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後,斐迪南大公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奧匈決定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吞並塞爾維亞。德國堅決支持奧匈的行動,俄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1914年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復。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薩拉熱窩事件的「兇手」等。7月25日,塞爾維亞復文,除拒絕會審外,全部接受其餘條件,但奧匈仍不滿。當天奧匈即與塞爾維亞斷交。7月28日對塞宣戰。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借口德軍破壞了比利時中立,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捲入了戰爭。義大利出於自身利益,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後來又轉向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於8月15日向德國發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國宣戰。土耳其於11月參加到同盟國方面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帝國主義國家的擴軍備戰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1882年5月20日) 第一條締約國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並不得參加目的在於反對它們之中任何一國的同盟或協定。它們約定,對可能發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進行交換意見,它們並彼此承允,在它們各自利益的范圍內,給予互相支持。 第二條如果義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它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國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 第三條如果締約國一方或兩方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進攻致與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本條約簽訂國的大國發生戰爭,對所有締約國而言,應立即同時產生履行盟約的理由。 第四條如果一個非本條約簽字國的大國威脅締約國之一的國家安全,而受威脅的一方因此被迫與其作戰,締約國另外兩方必須對它們的盟國採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們都各自保留權利,在它們認為適當時參加戰爭並與它們的盟國共同作戰。 第五條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預見的情況下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安寧受到威脅,締約國應就為了實行最後合作而應採取的軍事措施及時進行會商。它們約定,今後如果共同參加戰爭,在任何情況下,非經它們之間共同商定,不得訂立停戰協定、和約及條約。 第六條締約國相約對本條約的內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歐洲國際關系》第57~58頁。) 法、俄「軍事協定」(1894年1月最後批准) 1.如果德國或義大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法國,俄國應使用它的所有的軍隊進攻德國。如果德國或奧地利在德國支持下進攻俄國,法國應用它的所有的軍隊和德國作戰。 2.如果三國同盟或組成三國同盟的國家之一動員了它的軍隊,法國和俄國一經接到這件事情的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協議,應同時動員它們的全部軍隊,並將這些軍隊調到盡可能靠近邊界的地方。 3.法國用於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130萬人,俄國用於對付德國的軍隊應為70萬或80萬人。這些軍隊應盡速全部參加戰斗,使德國不得不在東線和西線同時作戰。 4.兩國陸軍參謀本部應經常彼此合作,以准備和便利上述措施的執行。在和平的時候,它們應將它們所獲知的有關三國同盟的軍隊的情報互相知照。戰時的通訊的辦法應事先加以研究和准備。 5.法國和俄國都不得單獨媾和。 (以上摘自《1871~1898年的歐洲國際關系》第109~110頁。) 英、法協約 這個協約於1904年4月8日由兩國政府商訂,包括三個有關殖民地問題的協定。由於兩國在對待紐芬蘭、西非、東非、埃及、摩洛哥以及馬達加斯加等殖民地問題達成了妥協,英、法之間實際上成立了非正式的同盟關系。 英、俄協約 這個協約於1907年8月31日簽訂。英、俄以瓜分波斯來調和兩國之間的矛盾,並協調了兩國在阿富汗、中國西藏的關系。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三國協約的完成。 凡爾登戰役 第一次大戰開始後,法英軍隊同德軍在西線展開了激戰,西線戰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主要戰場。1914~1915年,德軍在各個戰場上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急於改變戰場局面。1916年,德軍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國的凡爾登要塞發動了進攻。開戰前,法軍並沒有意識到凡爾登要塞的重要性,駐守凡爾登要塞的法軍兵力只有4個師10萬人和270門大炮,而進攻凡爾登的德軍兵力卻達到10個師27萬人,而且都是精銳部隊,由德國皇太子親自率領。1916年2月21日上午10點15分到下午4點45分,德軍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轟凡爾登,把凡爾登附近的戰壕幾乎全部摧毀、森林燒光,甚至連山頭也被削平。同時,德軍的飛艇還對法國的鐵路線進行轟炸。24日,法軍總參謀長到達凡爾登,傳達死守命令。法軍的死守,造成了德軍的進攻速度緩慢。但是,由於法軍的失誤,德軍在25日佔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陣地被切成數段,與後方的交通線也被切斷。凡爾登危在旦夕。這時,法軍統帥部意識到凡爾登的命運同法國的命運已經連在一起,於是,法軍急調援軍,並任命法軍第二集團軍司令貝當為凡爾登地區法軍總司令。25日,貝當到達凡爾登要求士兵死守,不準後退,並在27日後的一周內調集了27萬援軍和大量軍事物資。這期間,每晝夜有6 000輛法軍汽車到達凡爾登。法軍信心大增,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三四月間,德軍雖然發動了進攻,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5月,雙方進入了消耗戰。從3月開始,法軍向盟軍求援,俄軍在東線發動了進攻,英軍也接替了部分法軍防線,使法軍第十集團軍得以調往凡爾登。6月7日,德軍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進攻,佔領了部分法軍陣地。法軍由於得到了大量援軍,最終擋住了德軍的進攻。7月11日,德軍進攻停止,戰場主動權開始向法軍轉移。在此期間,4月,貝當調走,第二集團軍司令尼維爾成為凡爾登法軍總司令,他在1916年的10月和12月兩次發動反攻,奪回了被德軍佔領的失地。12月1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凡爾登戰役中,法軍總兵力的70個師中有66個師先後參加了凡爾登戰役,而德軍也有46個師投入戰斗。雙方傷亡的總兵力高達70萬人,其中,法軍損失略多。因此,凡爾登戰役也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就在凡爾登戰役激烈進行之時,為了減輕凡爾登法軍所受壓力,英法聯軍在7月1日在索姆河一帶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在這次進攻中,英國軍隊首次把坦克投入戰場。索姆河戰役的規模和激烈程度都超過了凡爾登戰役,這次戰役雙方軍隊的損失人數在120萬人以上。11月,索姆河戰役才結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之後,雙方重新進入陣地戰,由於德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遠不如英國和法國,長期的消耗戰明顯對德軍不利,從此德軍開始走下坡路,因此,許多人認為凡爾登戰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首先,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4日全面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持續時間長達4年零3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30多個,約1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共動員了7 351萬人上前線,有些國家如法國超過半數的男性公民走上前線。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有900萬軍人在戰場上犧牲,受傷者更是達到2 000多萬,此外還有大約1 000萬平民在戰爭中餓死或病死;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 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 516億美元,在戰爭主要發生地的歐洲,有人估計,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其次,大戰也造成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這三個歐洲的老大帝國崩潰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戰爭的廢墟上建立起來,同時,在舊帝國的版圖上出現了德意志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和匈牙利共和國等資產階級共和國。英國和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它們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削弱。相反美國卻在戰爭中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當歐洲國家忙於戰爭之際,美國人在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以製造業為例,1913~1920年間,歐洲製造業的生產量下降了23%,而美國卻增長了22%。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也佔世界產量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欠下了美國巨額債務,其中,英國欠美國40億美元,法國欠美國30億美元。1930年,全世界有40%的黃金儲備在美國手裡,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日本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獲利者,它趁歐洲列強忙於戰爭之際,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大力拓展勢力。1914~1919年,日本的工業總產量實際增長了1.8倍。盡管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英法等老版的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著對世界的統治,但是,實際上,它們已經無力控制世界。所以20世紀30年代,它們面對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表現為一味退讓,以求太平。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除了俄國十月革命之外,還爆發了德國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以及歐美國家的許多政治罷工。從此,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並日益發展壯大。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戰還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都在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從而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無產階級得以壯大起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相繼爆發。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多數飛機只用於通信和觀測,不帶武器,當時一般的飛機都是雙翼飛機,只能坐一人,雙方飛行員在空中相遇時,有時還招手致意。後來,飛行員們帶上了手槍、小炸彈甚至磚塊,用於攻擊對方的飛行員或砸毀對方飛機。1914年8月底,3架英國飛機擊落了1架德國飛機,這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空戰。1915年底,在法國飛機上安裝了機槍,一名法國飛行員擊毀了兩架德國飛機。不久, 德國人在荷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試製成功機載同步機槍,這種機槍可以精確地按照螺旋槳的轉速射出子彈,使子彈射擊時穿過飛機螺旋槳而又不毀壞螺旋槳的葉片。隨著戰爭的發展,飛機分成戰斗機、偵察機、驅逐機和轟炸機等不同機種,空戰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在索姆河戰役中,僅英國就損失了782架飛機,有近500名飛行員傷亡或失蹤;德國損失369架飛機。圖為英國在戰爭後期轟炸柏林的飛機,它有19米長,裝有4台350馬力的發動機,可攜帶2噸炸彈,最大航距1 700千米。 自由閱讀卡插圖《坦克》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首先研製並投入戰場的坦克,1916年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投入使用。當時,英國是在製造水箱(Water tank)的借口下製造這種裝甲戰車的,後來,人們就根據「tank」一詞的發音,稱它為「坦克」。 本課參考書目 [美]鮑德溫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綱》,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 張瑞德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蘇]羅斯托諾夫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 列印本文 地址:北京市沙灘後街55號 郵編:100009 版權所有:人民教育出版社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64016633 傳真:64010370 Proced By 大漢網路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滿意請採納

⑹ 求戰爭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3939afqK4jBoOlvaQ1uFFQ

提取碼:6smg

《第九突擊隊》(《9-yarota》)是FyodorBondarchuk執導,FyodorBondarchuk、AlekseiChadov等領銜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05年上映。影片主要以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蘇聯成立「第九突擊隊」的故事。

⑺ 第一次世界大戰

關於一戰,你要知道,一是發生時間,二是什麼原因開戰的,三是有哪些國家參加,規模如何,四是造成了多大的災難,五是給人類給現代世界的啟示.
1,你在網路上一搜索,太多了,你可以直接到那上面學習,你給的這100分太可惜了.
2,有幾部反映一戰時期的影片,你也可以找到看一看,很不錯的.如
《翼》Wings (1927年)
《大幻滅》La Grande illusion (1937年)
《西線無戰事》(1930年)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年)
《加里波底》(Gallipoli) (1981)
《鐵騎雄師》(Lighthorsemen)(1987年)
《沙漠兄弟連》El Alamein(2002年)
3,下面是有關一戰的資料,你可以直接到網上去找.
4,你還可以找到一些寫一戰的圖書,有時間可以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1914—1918年)(上下),[蘇]羅斯圖諾夫主編

現代國際關系史(1917—1945),方連慶,北京大學,
第一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英]傑克·雷恩,第二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英]亨利·莫爾,
日本帝國的興亡(全3卷),湯重南等主編,

圖說蓋世太保史,魯伯特·巴特勒,遼寧教育
法西斯體制研究不起朱庭光,上海人民
軸心國的初期勝利(上)(國際事務概覽戰時編1939—1946年,[英]阿諾德·托因比),上海譯文,阿拉曼之恨(二戰史實揭秘叢書),楊柏青,首都師大。死亡的回憶——奧斯威辛五年,[波]維斯拉夫·基拉爾,上海譯文。「戰爭女神」在行動(1944.7.20.謀殺希特勒)(五角叢書),[法]皮埃爾·加蘭特,上海文化。希特勒暗堡,[美]詹姆斯·P·奧唐奈,世界知識.大屠殺後遺症(他者文庫·審視納粹),[美]阿倫·哈斯,北京。從「安樂死」到最終解決(他者文庫·審視納粹),[美]亨利·弗萊德蘭德,北京。隨軍慰安婦,[日]千里夏光,湖南人民。惡魔的飽食(第三集)(關於日本731部隊),[日]森村誠一,吉林人民。
下面是有關一戰的詳細介紹
原因: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編輯本段戰爭的過程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在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迫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馬恩河至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變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克基拉島。
俄軍反擊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分羅馬尼亞國土。
盟國敗陣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就是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英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沈,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系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其他國家參戰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各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范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北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斗爭激烈。
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大肆干涉,終於觸動了眾怒。
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斗被稱為「府院之爭」。
之後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勛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勛入京後,擁立宣統復辟。事件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府院之爭告一段落。
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德國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 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5年5月 義大利加入同盟國。
1917年4月 美國參戰。
1918年3月 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 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 德國簽約停火,大戰結束。
編輯本段戰爭的結果
統計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甲型流感。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紐西蘭: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國:715,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義大利:650,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羅馬尼亞:336,000
·俄羅斯帝國:1,700,000
·塞爾維亞:450,000
·美國: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奧斯曼帝國:325,000
平民被殺:6,493,000
·奧匈帝國:300,000
·比利時:30,000
·英國:31,000
·保加利亞:275,000
·法國:40,000
·德意志帝國:760,000
·希臘:132,000
·羅馬尼亞:275,000
·俄羅斯:3,100,000
·塞爾維亞:650,000
·奧斯曼帝國:1,000,000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它和約
戰勝國與其它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那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 ,徹底瓜分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小亞細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它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編輯本段戰爭的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佔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女人們是不被看作為「人」的。直到一戰爆發,男人們都被征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友婦殘,那個時候,養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於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學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佔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的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
在戰爭初期,各國政府都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准備,因而也沒有對經濟加以干預。隨著戰爭的延長,各國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以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著手與干預私人企業的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

⑻ 冷門佳作,最近幾年看過的最好的戰爭片

11、《雅多維爾圍城戰》,愛爾蘭戰爭片,講述上世紀60年代初的剛果,愛爾蘭駐守部隊,面臨法、比派遣的雇傭兵侵襲而艱難抵抗的故事,戰爭場面不少且比較慘烈。

⑼ 俄羅斯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既角色..

圖片參考:imgcld.yimg/8/n/HA00782940/o/701010170080813873378270 回題目:俄羅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扮演的角色 ,就個人意見取向
可謂扮演無奈參戰者和綠葉的角色。更促使沙俄政權之崩潰,成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的佼佼者。 背景 回顧當時俄國國內的情況和軍事上的條件: 俄國在十九世紀初年是歐洲最封建及專制之國家
超過九成以上的人口層於農奴階層
尼古拉二世時的戰敗於克里米亞戰爭(1855)孕育了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浪潮
但農奴改革不但不能夠將俄國的問題舒緩
相反更導致農奴的生活百上加斤
到尼古拉二世執政後
低下階層的不滿已到了一觸即爆的情況。他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在1914 年將俄國帶進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羅曼諾夫皇朝數百年的基業推向未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俄國雖在1917 年10 月時退出
但在眾多主要的參戰國中
俄國死傷的軍民是最多的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亦是)這足以反映了俄國在內部的情況的突變而令她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對日後無論在戰後的和平處理和世界事務上更有深遠的影響。而因蘇聯與一次戰後的盟國惡劣關系更間接地導致希特勒及墨索里尼之興起。 為何俄國參予第一次世界大戰下導致沙俄政權之崩潰: 壹、縱使在一開始時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表面上雖是沙皇為了私人的理由而提出
但在了解俄國在1914 年國內的情況後革命勢力不斷威脅著尼古拉二世的政權
再加上社會低下階層的不滿聲音不斷增加
而國內貴族及地主們的不願作出任何讓步的同時
沙皇尼古拉二世極需要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提升自己的威望獲得額外的資源來解決國內的問題。貳、在評估當時俄國的作戰能力
在1905 年革命之後到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俄國的國力並沒有任何的提升
相反
尼古拉二世只推行更高壓的管治政策
經濟並沒有起色
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參、 1914年之德國是當時被認為擁有歐洲最強大之陸軍
而國力亦遠較俄國為優勝
故在此情況下俄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作戰只有戰敗的命運。肆、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如一面鏡子般暴露了俄國尼古拉二世及其 *** 之弱點。伍、 俄國為了應付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斷的派遣士兵上前線送死
到最後逃兵問題非常嚴重
而尼古拉二世並親自上前線鼓勵士氣
惡僧拉斯普庭乘虛而入從皇後手中得到政權而干擾朝政。陸、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雖是最主要的原因導致羅曼諾夫皇朝的覆亡
但同時亦要指出沙皇在十月宣言中的出爾反爾欠缺大刀闊斧的社會經濟改革及拉斯普庭的亂政等。 總結 綜合以上各點,俄國由於國內各種社會問題,俄國極需要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提升自己的威望獲得額外的資源來解決國內的問題。另一方面只要於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遭遇清楚了解後
不難理解的就是俄國在孤注一擲下的情況參戰
前線上的情況及結果對大後方之政局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從而因國內內部情況的突變而令她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成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的佼佼者,也達不到預期的果效。
參考: CU+Michelle & Hugo
沙俄是同盟國,不過戰爭中期發生十月革命,列寧跟德意志帝國簽署停火,東面戰線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