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3d電影計劃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3d電影計劃

發布時間: 2022-12-16 10:38:27

❶ 共有哪些3D的電影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❷ 3D電影知識全解

1839年,英國科學家溫特斯頓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人的兩眼間距約5公分,看任何物體時,兩隻眼睛的角度不盡相同,即存在兩個視角。要證明這點很簡單,請舉起右手,做“阿彌陀佛”姿勢,將拇指緊貼鼻尖,其餘四指抵住眉心。閉上左眼,只見手背不見手心;而閉上右眼則恰恰相反。這種細微的角度差別經由視網膜傳至大腦里,就能區分出景物的前後遠近,進而產生強烈的立體感。這,就是3D的秘密--“偏光原理”。

什麼是3D電影?

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 攝影 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3D電影的觀看方式

1. 光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 現在有不少影院都擁有3D立體放映廳,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來播放兩個攝影機拍下的電影,在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兩組有差別的圖像。

2. 分色技術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色分法會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這樣視頻在放映是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藍等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以紅藍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藍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3. 時分法

時分法是NVIDIA現在主推的一項應用,需要顯示器和3D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最為復雜,當然成本也最高。兩個鏡片都採用電子控制,可以根據顯示器的輸出情況進行狀態的切換,鏡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換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對應的畫面(透光狀態下),雙眼看到不同的畫面就能夠達到立體成像的效果。

4.光柵式

為了迎接2008奧運會,接收的電視節目能立體化,我國現已製造出光柵式的立體電視機,但光柵式也有缺點,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體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電視上清晰度稍高,但這樣一來,價格也就上去了,但光柵的不管怎樣弄,想克服這個缺點是比較難,當然技術進步了例外。

5.全真式

由德國人托馬斯·侯亨賴克發明的當今世界上唯一成功的全真立體電視技術,這項立體電視技術與全世界原有各制式電視設備兼容,從電視製作、播出系統,到百姓家的電視機,均無需增添任何設備和投資,只是在拍攝立體節目時,在攝像機上加裝特殊裝置即可。觀眾收看節目時,只需戴上一付特製的三維眼鏡即可。眼鏡成本低廉,經國家衛生部門鑒定,不會對眼睛產生副作用。如果不戴眼鏡和看普通電視沒有區別,目前這樣的節目很少,這項技術面臨淘汰。現在又有部分數字電視節目又有這種節目了。缺點:節目源少,立體效果並不是非常出色。

6.觀屏鏡:

以前專用於看立體相機拍的圖片對,圖片對一般左右呈現。現在這種觀屏鏡也可看左右型立體電影。缺點:看圖像或電影時最多隻能是屏幕一半大小;優點:非常清晰。

7.全息式:

這種目前無法推廣。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立體的,不用立體眼鏡。價格是貴得出奇,只在科技館有展示。

3D電影簡史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膠片3D電影的形式和特點

紅綠分色技術和線偏振光分光技術

在膠片立體電影時代,使用最多的是紅綠分色技術以及線偏振光分光技術,紅綠分色技術最大的優點是兼容性好,應用范圍廣,任何有35mm膠片放映設備的單位,只要購買廉價的紅綠眼鏡,都可以放映膠片立體電影,大規模的應用導致現在一說到立體電影,人們就想到硬紙殼做的紅綠眼鏡。其缺點是容易出現重影,放映的畫面穩定性差、畫面不清晰、立體效果差,觀眾容易產生疲勞感。

線偏振光技術最大的優點是立體效果稍好於紅綠眼鏡,但仍然有明顯的重影,放映的畫面仍不夠穩定性、畫面仍不夠不清晰,較長時間觀看仍產生疲勞感,觀眾的頭部傾斜角度不能大於15°,否則會影響觀看效果。

IMAX 3D

IMAX 3D利用偏振光分光原理,所使用的70毫米15齒孔電影膠片的面積是普通35毫米膠片的10倍,是一般70毫米寬銀幕膠片的3倍。IMAX巨幕3D畫面大、視野寬廣、視覺效果好,但成本高,所需放映的場地和空間巨大,製作費用高昂,而且需要使用70毫米15齒孔的設備進行放映。目前IMAX放映系統也在進行數字化,剛剛推出IMAX數字立體放映機,但其數字放映系統的價格和膠片IMAX系統基本一樣。總的來說,IMAX 3D投資高、經營成本高,不是一般影院所能承受的,不適合在普通商業影院推廣。

數字3D電影發展現狀和優點

數字立體電影依託目前數字影院放映設備(2K)的平台,只需增加放映數字立體電影的輔助設備和更換金屬銀幕或高增益白幕就可放映數字立體電影。數字立體電影比膠片立體電影的放映具有畫面清晰、穩定、無明顯重影、亮度高、與普通數字放映設備相兼容等眾多優點,克服了觀看傳統膠片立體電影時的頭暈、疲勞等弊端,能給觀眾以特殊的觀影體驗和視覺享受。自從2005年11月美國迪士尼首次推出數字立體影片《小雞快跑》以來,目前在全球已經出品了10多部數字立體影片(全部是動畫、科幻、歷險類主題,主要追求立體觀感效果,片長一般與普通故事片相同),兩年以來世界上已安裝了1500多塊數字立體銀幕。這種特殊類型的電影在商業影院一推出就受到各國觀眾的喜愛,雖然在國外數字立體電影的票價比普通電影的價格高出1-2.5美元,但觀看電影的人次卻遠遠高於普通電影,據統計,一塊數字立體銀幕的放映收入一般要比普通銀幕高出2-5倍,以2007年3月30日上映的《拜訪羅賓遜一家》為例,首映當天每塊銀幕的3D版本票房約12000美元,而2D版本票房只有4000美元,該片在美國總票房9800萬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來自數字3D放映,而數字3D銀幕只佔放映總銀幕的六分之一。票房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影院經營商、影片製作商和設備生產商的積極性。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已掀起了發展數字立體影院的熱潮,美國和歐洲的放映商紛紛開始實施數字3D系統安裝計劃,預計到2009年全球數字影院中放映立體電影的銀幕將超過5000塊;美國好萊塢夢工廠去年宣布2009年以後出品的動畫影片全部採用數字立體格式,迪士尼最近宣布從今年起生產的動畫片也全部採用數字立體格式。根據我所得到的消息,今明兩年全球將推出10部以上數字立體新影片。國際同行一致認為數字立體電影改變了人們在影院的觀影方式和體驗,已成為電影新的增長點,並將有效地增加了盜版的難度,加快了全球數字影院的發展進程。

❸ 有什麼好看的3D電影

細數20部最值得期待的好萊塢3D電影 自從《阿凡達》上映以來,3D似乎成了製片商們新的圈錢良方,不論是大片小片,都想方設法與3D沾邊,3D已經成為時下電影圈裡最流行的詞語。日前,迪士尼官方確認,計劃於2011年5月份上映的《加勒比海盜4》屆時也將以3D的形式推出,至此已經有20餘部好萊塢影片確定將在2011年以3D的形式上映,而這其中也有不少值得我們期待的作品。 1.《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 上映日期:2011年1月14日 期待指數:★★★★ 由米歇爾·岡瑞執導,塞斯·羅根、卡梅隆·迪亞茨和周傑倫等明星共同主演的新片《青蜂俠》原計劃於2010年年底上映,但為給3D轉換留出足夠時間,索尼公司將影片上映日期延後至2011年1月14日,屆時《電子世界爭霸戰2》、《瑜伽熊》、《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也幾乎同期公映,想必會掀起一場票房大戰。由於《青蜂俠》也是類似於《諸神之戰》採用2D技術拍攝後再轉成3D,不免讓人擔心其觀影效果,但願不要重演「諸神的杯具」。 2.《憤怒驅使》(Drive Angry) 上映日期:2011年2月11日 期待指數:★★★ 《憤怒驅使》由3D版《我的血腥情人節》的導演帕特里克·盧西爾執導,Lussier Farmer和Todd Farmer擔任編劇,影片講述了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男主角,因為女兒被殺,女兒的孩子又被綁架,於是狂怒之下的他開車追逐那些兇手,踏上了復仇與營救的血腥之路的故事。片中凱奇將以一頭飄逸的金發示人,在之前的采訪中,他本人也表示對出演此類3D電影感到興奮不已。 3.《聖地》(Sanctum) 上映日期:2011年3月4日 期待指數:★★★ 《聖地》根據澳洲電影人、水下探險家安德魯·韋特個人的一次經歷改編,當初他曾潛水深入水下洞穴數英里,結果一場強烈的風暴讓他進來的地方塌方,把他困在了水下洞穴中,他後來獲救,這段經歷也就成為他創作劇本的素材。《聖地》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擔任監制,該片將採用和《阿凡達》相同的3D技術,使用同一款3D攝影機。 4.《火星救母記》(Mars Needs Moms!) 上映日期:2011年3月11日 期待指數:★★☆ 《火星救母記》根據普利策獎得主、著名長篇連環漫畫《布魯姆縣城》(Bloom County)插畫師伯克利·布雷思德在2007年創作的同名兒童書改編,故事講述的是小男孩麥洛(Milo)對媽媽嚴厲的教育耿耿於懷,突然有一天火星人把媽媽綁架到火星上去作家務,接送一大群小外星人參加各種活動、還要煮飯、掃地、打扮、准備午餐,麥洛隨後踏上了救回媽媽的旅程。《火星救母記》是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羅伯特·澤米吉斯與迪士尼合作成立的ImageMovers Digital工作室的最後一部影片,影片製作完成後工作室將會關閉。 5.《專扁衰仔》(Sucker Punch) 上映日期:2011年3月25日 期待指數:★★★☆ 該片是一部以50年代為背景的動作片,主角為一位名為Baby Doll的女孩。她被惡魔般的父親關在精神病院里,五天之內她就將被切除前額腦葉,成為一個永遠的痴呆者。在監禁過程中,她在自己幻想出的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穿梭。幻想世界中,她需要去偷來五種東西從而獲得自由,如果不抓緊的話,她很快會被一個惡心的男人奪走貞操。《專扁衰仔》的導演是曾經執導過《300》和《守望者》的扎克·施奈德,影片匯聚了吉娜·馬隆、瓦妮莎·哈金斯、艾米莉·布朗寧、艾比·考尼什等多名80後女星。導演施奈德形容這部新片是攜帶機關槍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6.《加勒比海盜4》(Pirates of the Caribbean:On Stranger Tides) 上映日期:2011年5月20日 期待指數:★★★★★ 日前,迪士尼公司宣布,備受期待的動作冒險大片《加勒比海盜4》將運用3D技術進行拍攝,下個月在夏威夷正式開機。《加勒比海盜4》仍由傑瑞·布魯克海默擔任製片人、約翰尼·德普主演,曾憑歌舞片《芝加哥》獲得奧斯卡獎的羅伯·馬歇爾將接任導演一職。第四集中奧蘭多·布魯姆的角色將由24歲的英國小生山姆·克拉弗林接替,而凱拉·奈特莉的角色則由法國女星阿斯特麗德·伯格斯-弗瑞斯貝出演。此外,英國男演員拉塞爾·布蘭德、《暮光之城》男星羅伯特·帕丁森和滾石樂隊主唱米克·賈格爾都可能加盟該片。 7.《功夫熊貓2》(Kung Fu Panda:The Kaboom of Doom) 上映日期:2011年6月3日 期待指數:★★★★☆ 2008年《功夫熊貓》的全球熱映讓製作方狂收6億美元,《功夫熊貓2》的出爐也就理所當然。據悉,影片會延續第一部的配音陣容,傑克·布萊克、安吉麗娜·朱莉、達斯汀·霍夫曼等都會回歸,奧斯卡獲獎編劇查理·考夫曼親自為影片修改劇本,《功夫熊貓2》的導演是首次涉足長篇作品的詹妮弗·余。 8.《綠燈俠》Green Lantern 上映日期:2011年6月17日 期待指數:★★★★ 2010年3月,華納兄弟公司公布了新片《綠燈俠》將拍攝成3D立體電影,這是繼《諸神之戰》、《貓狗大戰2》)、《哈利·波特與死聖》後華納又一部大製作3D影片,不過《綠燈俠》是否和這三部影片一樣採用後期轉製成3D的技術還不得而知。《綠燈俠》由馬丁·坎貝爾執導,斯嘉麗·約翰遜老公、影片《假結婚》的男主角瑞安·雷諾茲擔任主演。 9.《賽車總動員2》(Cars 2:World Grand Prix) 上映日期:2011年6月24日 期待指數:★★★★☆ 備受期待的皮克斯動畫片《賽車總動員》續集《賽車總動員2》將於2011年6月24日上映,和上集一樣,由歐文· 威爾遜配音的主角「閃電麥昆」(Lightning McQueen)依然要參加各種賽車比賽,不過這次他將跨出美國國門、周遊世界。拉塞特透露,麥昆和他的團隊將輾轉5個國家,參加F1賽車和拉力賽的重大賽事:第一站是日本東京,他們要從富士山出發,往市區開;第二站是德國,他們要穿過黑森林;第三站是義大利的「Porto Corsa」大賽,它類似於蒙特卡洛汽車大賽;第四站是巴黎的24小時拉力賽;最後一站是倫敦,這也是全片的高潮部分,終點是白金漢宮,有趣的是王宮守衛也是汽車(路虎)。不過此片仍然存在一定變數,此前曾有報道稱因陷入製作上的困境,《賽車總動員2》很有可能推遲至2011年12月上映。 10.《變形金剛3》(Transformers 3) 上映日期:2011年7月1日 期待指數:★★★★★ 《阿凡達》的全球大賣讓福克斯的老闆們瘋狂數錢,好萊塢另一個電影公司派拉蒙的老大們坐不住了,他們在第一時間與導演邁克爾·貝和工業光魔公司進行了溝通,怎奈影片明年就要上映,這中間沒有太多時間著手3D製作。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等影片拍攝完成之後再進行3D轉換,但這將會使得影片的3D效果大打折扣,也降低了人們的預期。目前,《變形金剛3》已經在洛杉磯開拍,影片原班人馬悉數回歸。 11.《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Part II) 上映日期:2011年7月15日 期待指數:★★★★★ 在之前上映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和《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都有約20分鍾左右的IMAX 3-D畫面,這都為《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全面3D化打下了的基礎,不過因其之前的3D轉換效果差強人意,很多人對《哈7》的3D版本抱著觀望態度,2010年末上映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的3D效果將直接影響下部的票房。 12.《藍精靈》(The Smurfs Movie) 上映日期:2011年8月3日 期待指數:★★★ 原計劃於2008年,藍精靈誕生50周年之際製作並上映的3-D立體電影《藍精靈》曾經由於易主風波,將影片公映日期推遲至2010年底,但更加「杯具」的事情還在後面,電影版《藍精靈》的新主人索尼公司為給同屬自己帳下的《青蜂俠》讓路,最終確認讓53歲的「藍精靈」在2011年暑期與觀眾正式見面,不知到時候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能否憑借著自己年輕時積攢的人氣去挫敗《功夫熊貓2》、《賽車總動員2》這樣的青年才俊。 13.《死神來了5》(Final Destination 5) 上映日期:2011年8月26日 期待指數:★★★ 《死神來了4》首次採用3D技術進行拍攝,本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集,但影片以4000萬成本換回1.8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這讓新線公司再次將續集提上日程。據悉,第五集仍將運用3D技術,日前正式確定編劇,曾為《新猛鬼街》和新版《怪形》創作劇本的Eric Heisserer將執筆影片劇本,影片導演及演員還未確定。 14.《地心歷險記2》(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equel) 上映日期:2011年9月23日 期待指數:★★★ 2008年,主打立體視覺效果的《地心歷險記3D》在內地為數不多的影院上映,得到了觀眾的追捧,連續上映數月不衰。到年底時,總票房已經累積至6650萬人民幣。而在全球電影市場上,該片的表現也充分展示了新技術的沖擊力。在美國,該片總共拿下1.01億美元的票房;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則更是拿到了1.4億美元的海外票房。正是這樣優異的表現讓新線電影公司決心製作續集,不過布蘭登·費舍和喬什·哈切森是否繼續主演尚無定論。 15.《傳染病》(Contagion) 上映日期:2011年10月21日 期待指數:★★★★★ 5月15日,華納公司宣布,史蒂文·索德伯格將用3D攝影機拍攝他的新片《傳染病》。《傳染病》是一部驚悚動作片,影片講述了一種致命傳染病毒的大爆發,據說整個故事將跨越四大洲,非常的「可怕」。馬特·達蒙、凱特·溫絲萊特、裘德·洛、格溫妮絲·帕特洛、瑪麗昂·歌迪亞等眾影星都被這個故事吸引,紛紛加盟出演該片。《傳染病》劇本由《諜影重重3》編劇斯科特·Z·本恩斯創作,計劃今年秋季開拍。 16.《靴子貓》(Puss in Boots) 上映日期:2011年11月4日 期待指數:★★★★☆ 靴子貓這個出現在《怪物史萊克2》中的角色深受觀眾喜愛,其知名度甚至不亞於原系列的主人公史萊克,也正是因為如此,夢工廠決定專門為其拍攝一部影片。其實和《怪物史萊克》中很多角色一樣,「靴子貓」也是來自經典童話里的著名角色,只不過在《怪物史萊克》中被小小的無厘頭惡搞了一下。「靴子貓」原來的童話故事說的是一個磨坊主的小兒子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隻聰明的貓,這只貓穿上靴子幫助磨坊主的兒子得到了國王的賞識,並促成了他和公主的婚姻。不過在夢工廠版本的《靴子貓》里,原本的童話可能會變得面目全非。 17.《眾神》(Immortals) 上映日期:2011年11月11日 期待指數:★★★☆ 《諸神之戰》的戰火尚未熄滅,另一部同樣基於希臘神話創作的電影《眾神》也開始了忙碌的選角。近日,老戲骨約翰·赫特和伊莎貝爾·盧卡斯正式加盟該片。此前影片已經確定由印度導演塔西姆·辛執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女演員芙蕾達·平托擔綱女主角。《眾神》原定今年3月開拍,但當時就是否用3D技術拍攝存在爭議而耽擱下來,目前看來,觀眾們將十分有機會看到一部真正3D版的希臘神話。 18.《快樂的大腳2》(Happy Feet 2) 上映日期:2011年11月18日 期待指數:★★★☆ 《快樂的大腳》於2006年11月在北美上映,在全球爆收3.8億美元,並擊敗了《賽車總動員》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在《快樂的大腳2》中伊利亞·伍德將再次給故事的主人公企鵝瑪寶配音,而羅賓·威廉斯繼續給愛說俏皮話的企鵝拉蒙配音,導演喬治·米勒同時為影片撰寫劇本。與第一集不同的是,《快樂的大腳2》將拍成3D電影,不知會不會和同年上映,且同為3D影片的《賽車總動員2》再次上演奧斯卡大戰。 19.《艾爾文和花栗鼠3》(Alvin and the Chipmunks 3D) 上映日期:2011年12月16日 期待指數:★★★ 《艾爾文和花栗鼠》系列根據同名電視動畫片改編,主角是三隻可愛但又性格迥異的會唱歌、會跳舞的花栗鼠,迄今為止該片前兩集已經在全球取得了近8億美元的票房佳績,因此,第三部的製作自然提上日程。從影片的英文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第三部將採用3D技術製作,選在與斯皮爾伯格的《丁丁歷險記》同期上映,也說明了福克斯公司對影片繼續圈錢有著十分的信心。 20.《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The Adventures of Tintin:Secret of the Unicorn) 上映日期:2011年12月23日 期待指數:★★★★★ 《丁丁歷險記:獨角獸的秘密》根據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的同名作品改編,影片採用動作捕捉技術拍攝,所有演員要戴上特殊的感應捕捉裝置在攝影棚里表演,然後電腦特效人員再把捕捉到的動作和表演放到製作好的電腦角色身上。參與該片的演員盡管不出鏡,但他們要貢獻自己的動作、表演和聲音。片中最大牌的演員是「007邦德」丹尼爾·克雷格,他將扮演海盜船長「紅色拉克姆」。

❹ 好看的3d電影有哪些

推薦這些3d電影《阿凡達》《飛屋環游記》《地心歷險記2:神秘島》《龍門飛甲》《生化危機4》,網路搜索速8影院,第一個就是,進去之後就可以搜索找到這些電影了。

❺ 3D電影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3D電影是1953年5月24日首次出現。

3D電影一般指立體電影,立體電影是一種電影,是好萊塢推出的一種電影。

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5)3d電影計劃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3D電影



❻ 中國的3D電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10年,阿甘導演「大作」《魔俠傳之唐吉可德》
《魔俠傳之唐吉可德》是2010年8月上映的國語電影,導演阿甘。是中國也是亞洲的首部全片3D立體電影,由阿甘執導,郭濤主演,
於英國完成後期製作工作。脫胎於西班牙作家作家米蓋爾·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唐吉可德》
票房約3000萬,製作成本7000萬。評價基本上是負面,劇情爛到極點,從頭到尾不知所雲,看不出導演想說點什麼,如果你只是想看熱鬧、看場面,對不起,你也會失望,技術成不成熟倒在其次,感覺攝制人員根本還沒搞懂3D的概念,壓根不會表現畫面,只能說是一個3D電影的嘗試吧。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演員表演黑賣力,只是從全局來看,賣力也成了吃力。

《龍門飛甲》
徐克導演2010年作品
《龍門飛甲》是中國第一部用3d技術拍攝的imax3d電影,徐克導演2010年拍攝的作品,是《新龍門客棧》的續集,是中國大陸繼香港後大中華區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3D武俠電影。影片投資3500萬美金,是導演徐克與動作巨星李連傑繼《黃飛鴻》系列之後再度合作的電影作品,並匯聚周迅、陳坤、李宇春、桂綸鎂及范曉萱等實力影星傾情加盟。出品方博納影業集團已與IMAX公司正式簽約,《龍門飛甲》也成為了繼粵語後華語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官方認證的IMAX 3D電影。該片於2011年12月15日上映。徐克坦言,其實3D的計劃原本應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實現的,但當時的技術並沒有完全成熟。《龍門飛甲》如果只是作為普通效果來看沒什麼出彩的,要到影院里去體驗imax3d的震撼效果

附註:
IMAX-3D的立體效果確實強於數字3D,
現在世界上3D技術有很多種,而IMAX-3D採用的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3D立體技術,這種3D技術,可以呈現更為立體的效果,但代價就是用來播放的3D設備價格非常昂貴,不是所有電影院都能擁有的,因此導致IMAX-3D的票價居高不下。如果看普通電影,IMAX巨幕可能不劃算,但看3D立體電影,雖然票價仍然很高,但更為逼真的3D立體影像,倒也物有所值

❼ 什麼是3D電影

即立體電影
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為了把觀眾從電視奪回來,好萊塢推出了一種新玩藝兒--立體電影。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原理介紹

基本原理

立體電影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如在每架放影機前各裝一塊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

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使用對應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鏡觀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看到立體景像,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放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

符合人眼觀看的角度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放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拍攝的放映時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普通的電影或照片都是一個鏡頭從單一視角拍攝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如近大遠小、光線明暗)產生空間感。而立體電影則是由從類似人兩眼的不同視角攝制的具有水平視角差的兩幅畫面組成的,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幕上呈雙影,通過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觀眾左眼看到的是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的是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於是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觀眾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後深處,有的脫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採用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的立體電影受觀眾廳座位區位置的嚴格限制,觀眾頭部不能隨便移動,否則立體效果消失,因此觀眾感到異常不便。在戴眼鏡觀看的立體電影中,廣泛採用著彩色眼鏡法和偏光眼鏡法。彩色眼鏡法是把左右兩個視角拍攝的兩個影像,分別以紅色和青(或綠)色重疊印到同一畫面上,製成一條電影膠片。放映時可用一般放映設備,但觀眾需戴一片為紅另一片為青(或綠)色的眼鏡。使通過紅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紅色影像,通過青色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點是觀眾兩眼色覺不平衡,容易疲勞;優點是不需要改變放映設備。初期的立體電影常用這種方法。1985年日本築波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採用這種方法的球幕黑白電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鏡法的立體電影,從1922年開始一直為各國所重視,有些國家已和大視野的電影相結合,拍成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體電影。這種電影在放映時,左右畫面以偏振軸互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會破壞偏振方向的金屬幕上,成為重疊的雙影,觀看時觀眾戴上偏振軸互為90°、並與放映畫面的偏振光相應的偏光眼鏡,即可把雙影分開獲得立體效果。由於製作和放映工藝的不同,偏光立體電影有雙機和單機之分。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上展出了70毫米大銀幕彩色立體電影。自60年代以來,中國拍攝的立體電影是採用偏振光方式觀看的立體電影。
蘇聯在70年代研試了全息立體電影,觀看時不必戴眼鏡,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圍。由於觀眾眼睛的視覺調節和收斂是自然的,不會引起過分緊張和疲勞,觀眾只要轉動頭部,即可看到如同實物那樣的位置變化,比普通電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實物體那樣。這種電影仍在研究試驗階段。
偏振技術

你看過立體電影嗎?你知道它的道理嗎?它就是應用光的偏振現象的一個例子。在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眼鏡,這副眼鏡就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這樣,從銀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體感.如果不戴這副眼鏡看,銀幕上的圖像就模糊不清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人眼看物體說起。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於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時,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我國在八十年代製作的立體電影是採用一個鏡頭拍攝和放映的立體電影,兩套圖象交替地印在一條電影膠片上,還需要一套復雜的光路裝置及偏振系統,這里就不一一涉及了。
立體電影製作流程

劇本討論

立體影片製作客戶的要求,主要訴求點,製作師交流與溝通。
概念設計

業內通用的專業立體電影流程前期製作,內容包括根據劇本繪制的動畫場景、角色、道具等的二維設計以及整體動畫風格(色調,節奏,情緒,泥塑---魔戒,星戰,綠巨人等)定位工作,給後面三維製作提供參考。
分鏡故事板

根據文字創意劇本進行的實際製作的分鏡頭工作,手繪圖畫構築出畫面,解釋鏡頭運動,講述情節給後面三維製作提供參考。
粗模

在三維軟體中由建模人員製作出故事的場景、角色、道具的粗略模型,為故事板(Layout)做准備。
3D故事板(Layout)

用3D粗模根據劇本和分鏡故事板製作出Layout(3D故事板)。其中包括軟體中攝像機機位擺放安排、基本動畫、鏡頭時間定製等知識。
3D角色建模型\3D場景\道具模型

根據概念設計以及客戶、監制、導演等的綜合意見,在三維軟體中進行模型的精確製作,是最終動畫成片中的全部「演員」。
貼圖材質

根據概念設計以及客戶、監制、導演等的綜合意見,對3D模型「化妝」,進行色彩、紋理、質感等的設定工作,是動畫製作流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骨骼蒙皮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對3D中需要動畫的模型(主要為角色)進行動畫前的一些變形、動作驅動等相關設置,為動畫師做好預備工作,提供動畫解決方案。
分鏡動畫

參考劇本、分鏡故事板,動畫師會根據Layout的鏡頭和時間,給角色或其它需要活動的對象製作出每個鏡頭的表演動畫,有人工設定關鍵幀,也有動作捕捉器。動畫調節在三維動畫中是與二維動畫類似的思考方法,但在這個工作上三維動畫有很大的優勢。我們知道二維動畫在製作時有「原畫師」和「動畫師或中間畫」,在三維動畫的世界之中設計者做的是「原畫師」的工作,我們操作骨骼系統在不同的關鍵幀設定動畫。而「動畫師」的工作則全部由計算機自動完成。
燈光

根據前期概念設計的風格定位,由燈光師對動畫場景進行照亮、細致的描繪、材質的精細調節,把握每個鏡頭的渲染氣氛。
3D特效

根據具體故事,由特效師製作。若干種水、煙、霧、火、光效在三維軟體(Maya)中的實際製作表現方法。
分層渲染/合成

動畫、燈光製作完成後,由渲染人員根據後期合成師的意見把各鏡頭文件分層渲染,提供合成用的圖層和通道。
配音配樂 由劇本設計需要,由專業配音師根據鏡頭配音,根據劇情配上合適背景音樂和各種音效。片子的音樂可以作曲或選曲。這兩者的區別是:如果作曲,片子將擁有獨一無二的音樂,而且音樂能和畫面有完美的結合,但會比較貴;如果選曲,在成本方面會比較經濟,但別的片子也可能會用到這個音樂。
旁白和對白就是在這時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對白完成以後,在音樂完成以後,音效剪輯師會為影片配上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至此,一條立體電影的聲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備完畢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將以上所有元素並的各自音量調整至適合的位置,並合成在一起。這是立體電影製作方面的最後一道工序,在這一步驟完成以後,則立體電影就已經完成了。
後期剪輯

用渲染的各圖層影像,由後期人員合成完整成片,並根據客戶及監制、導演意見剪輯成不同版本,以供不同需要用。
觀看方式

1. 空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 現在有不少影院都擁有3D立體放映廳,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來播放兩個攝影機拍下的電影,在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兩組有差別的圖像,一般用偏振眼鏡觀看,也有用光譜眼鏡的。
不閃式3D技術

不閃式3D 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在電影院里享受生龍活虎的3D影像,能夠同時看兩個影像把分離左側影像和右側影像的特殊薄膜貼在3D電視表面和眼鏡上。通過電視分離左右影像後同時送往眼鏡,通過眼鏡的過濾,把分離左右影像後送到各個眼睛,大腦再把這兩個影像合成讓人感受3D立體感。 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內站著、坐著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勢觀看電視以外,在3D電視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沒有任何問題的。
唯一缺點是播放1080p時只有540p,也就是畫質減半,導致效果不明顯。
不閃式的優勢
首先沒有閃爍,能體現讓眼睛非常舒適的3D影像。不閃式3D沒有電力驅動,可舒適佩戴眼鏡並且全然沒有閃爍感。因此可以盡情享受讓眼睛非常舒適的3D影像。看實際測量閃爍程度的數據就能知道數據幾乎是零,不會有頭暈的狀態出現。
能夠用輕便舒適的眼鏡享受3D影像。不閃式3D眼鏡輕便、價格合理,還可以使用夾套眼鏡讓配戴眼鏡的人也能舒服使用。
體現沒有重疊畫面的3D影像。畫面重疊現象是因為右側影像進入左側眼睛或左側影像進入右側眼睛而發生的。不閃式3D所使用的特殊薄膜分離左右影像後體現3D影像,所以不會發生畫面重疊現象享受好像看到活生生的真實物體的立體影像。通過實際測量畫面重疊的數據就能知道不閃式3D的重疊數據是人無法感知的水平。
2. 互補色技術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色分法會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這樣視頻在放映是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藍等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以紅藍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藍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3. 時分法

時分法需要顯示器和3D開關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有些復雜,當然成本也高些。兩個鏡片都採用電子控制,可以根據顯示器的輸出情況進行狀態的切換,鏡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換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對應的畫面(透光狀態下),雙眼看到不同的畫面就能夠達到立體成像的效果。
優點:
應用得最為廣泛,資源相對較多
缺點:
1、戴上眼鏡之後,亮度減少較多;
2、3D眼鏡快門的開合在日光燈作用下與左右圖像不完全同步,會出現串擾重影現象;
3、快門式3D眼鏡的售價基本在1000元左右,相對較貴,並且需要安裝電池或充電使用。
4.光柵式

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接收電視立體節目,我國自己製造出了光柵式的立體電視機,但光柵式也有缺點,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體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電視上清晰度稍高,但這樣一來,價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這個缺點就是要技術進步。
5.普氏立體

這是一戰後的一位老兵發現的一種看立體的方式(國內叫過全真立體),這項立體電視技術與原有各種制式的電視設備兼容,其原理是在拍攝立體節目時,讓攝像機向左或向右勻速移動,主要是運動立體的效果。觀眾看節目時,戴上一付對應左移或右移的特製眼鏡,這種眼鏡的鏡片一個是透明的,另一個是半透明的,成本低廉,如果不戴眼鏡和看普通電視沒有區別。這項技術面臨淘汰的原因是左移與右移所拍的片子與觀看帶的眼鏡容易混淆,造成立體效果不明顯,而其兼容性好的特點又被過度炒作,八十年代起,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幾起幾落。
6.觀屏鏡:

以前專用於看立體相機拍的圖片對,圖片對一般左右呈現。現在這種觀屏鏡也可看左右型立體電影。缺點:看圖像或電影時最多隻能是屏幕一半大小;優點:非常清晰。
7.全息式:

這種目前無法推廣。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立體的,不用立體眼鏡。價格是貴得出奇,只在科技館有展示。
發展簡史

立體電影的起源: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

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

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將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將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❽ 中國有哪些3d電影

中國最早的3D電影是2009年8月25日上映的樂火男孩,是真人的不是動畫片

2010年計劃上映及宣布開拍的華語3D電影
●阿甘《唐吉可德》
●鄭保瑞《大鬧天宮》
●徐克《新龍門客棧》
●唐季禮《急先鋒》
●王晶《笑王之王》
●吳宗憲《我是只小小鳥》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
●馬楚成《神筆馬良》
●彭氏兄弟《童眼》
●鮑德熹《白蛇傳》
●《喜羊羊和灰太狼3》
●《熊貓總動員》
●《胡桃夾子》
●《搖滾藏獒》
●《天書奇譚》

❾ 電影中的3D,4D,5D,6D,7D是什麼意思

1、3D立體電影是一種電影,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好萊塢推出了一種電影。

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2、4D電影

4D電影(或四維電影)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和周圍環境特效模擬模擬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但不是幾何意義上的四維空間。

4D電影通常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擬引入3D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些現場特技效果和劇情緊密結合,加上影院椅子的特殊裝備,營造一種與影片內容相一致的環境。

讓觀眾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多重身體感官體驗電影帶來的全新娛樂效果,身臨其境,驚險、緊張刺激 。

3、5D電影

5D電影是在3D立體效果的基礎上增加動感座椅,環境特效,5D電影院讓觀眾從聽覺、視覺、觸覺,這幾方面達到最強大的逼真感,如同置身於影片中,通過環境模擬實現風、雨、電、煙、雪花、泡泡、火焰掃腿、捅背、震動、香煙等環境效果。

順著影視內容變化可實時感受到置身「閃電、煙霧、雪花」中,在「火焰」前有灼熱感,海浪撲身時會「濕」了衣裳。體驗下墜、震動、刮風、下雨、掃腿等全新的真切感覺,對電影行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4、6D電影

6d電影在適時調整影院內的環境,如聲音、音響、氣味、色彩,完全顛覆過去的觀影經驗,就好像走進迪斯尼樂園一樣,電影除了看,還可以聞、摸、動,靜態欣賞變成動態參與。也就是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還有就是感覺。

5、7D電影

7D互動電影是一場動感之旅。聲、光、影、水、霧、煙,地震來時的強烈晃動,山崩到時的滅頂之感,超凡脫俗的技術造就了7D互動電影過硬的體驗,它把影音的藝術,通過感測,光感,震動搖晃的使用等等變得真真切切,再加上五維度場景的包攬,立刻將觀看者引入了其中,看電影,變成了經歷了一場電影般的生活體驗。

7D互動電影是將游戲娛樂與動感影院技術巧妙結合的創新項目,也是一個全新概念的娛樂媒體業。它的基本涵義是指觀影者能夠成為電影中的角色,介入影片事先設置的環境與劇情,讓觀影者身臨其境般感受到自己就是電影里的一份子,觀影者就是影片里的主角或是其中一員,並持續與影片內容產生交互作用。

(9)3d電影計劃擴展閱讀: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三維等技術發展、阿凡達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才進一步被廣泛推廣。

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賣一部電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設備的投入」,堪稱奇跡。

❿ 現有什麼3D的電影上映~要刺激好看的

《樂火男孩》:中國首部3D電影 中國首部數字3D立體電影《樂火男孩》將於今年暑期檔在全國公映,導演林華全表示,自己當初決定拍攝該片也要突破層層的心理關口,相對於普通二維影片的拍攝,立體影片的投資費用要高出兩三倍。而讓林華全斗膽一試的信念是「越危險的地方越有機會」,他說:「如果大家都一窩蜂去拍一個題材,這個導演就不特別,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大。」 《樂火男孩》的3D場面集中在歌舞部分,再有就是拿著大鉛筆戳向大銀幕、用魚竿釣起掉入河中的錢包等……該片也並非炫耀特技的電影,對於這部歌舞青春片來說,3D更像是個噱頭。 《飛屋環游記》 上映日期:2009年8月4日 《飛屋環游記》講述一位名叫卡爾的老人與8歲的小男孩小羅,乘坐由無數氣球牽引升空的飛屋踏上冒險旅程的故事,被譽為是今夏最不可錯過的影片之一。《飛屋》上映之後,獲得了全美媒體的交口稱贊——《好萊塢報道》的影評稱:「這是一部迷人、感人的電影,是無可爭議的皮克斯有史以來最棒的影片。憑借《飛屋環游記》,皮克斯再度把3維動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綜藝》雜志也盛贊:「也許這樣的故事聽起來讓人厭倦,但是《飛屋環游記》卻用其深刻的想像力和無數的驚喜消除了這些顧慮。當然還有那關於夢想實現和夢想被擱置這兩點間的巧妙平衡,深深的打動人心」;《芝加哥太陽報》的老牌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也大誇道:「這真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它講了一個非常棒的故事,而且每一個角色都是那麼鮮活,那麼讓人信服。」目前《飛屋環游記》在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的好評率高達97%,絕對是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種子選手。 《飛屋環游記》同時還是皮克斯第一部需戴特製眼鏡觀看的3D影片,中文配音版與英文原聲版都將於8月4日起,在全國擁有3D播放設備的影院上映。 《豚鼠特工隊》 上映時間:2009年7月24日 動物版007《豚鼠特工隊》採用真人與3D動畫相結合的方式,主角是幾只裝備了高科技間諜裝備、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豚鼠,他們為阻止邪惡的億萬富翁掌管世界展開間諜行動。生動細致的動畫形象、精心設計的場景、幽默的對話、以及真人表演與3D動畫的完美結合,影片《豚鼠特工隊》的精彩看點確實不少,此外影片還請來了好萊塢一線明星尼古拉斯·凱奇和佩內洛普·克魯茲等擔任幕後配音,相信能吸引更多成年觀眾。據說該片中豚鼠的形象相當寫實,令不少鼠類過敏者倒抽涼氣。 《死神來了4》 上映日期:2009年8月28日 從《死神來了》中的空中飛機大爆炸,到《死神來了2》的高速公路連環撞,然後是《死神來了3》中的急速過山車……2000年、2003年、2006年,「死神」每三年就要在大銀幕上讓觀眾體驗一把各式各樣的「死亡」刺激,從沒有遲到過。從該片公布的劇照來看,有人在拖車尾部被點燃;有人被坍塌的建築半掩埋,鋼筋扎進脖頸;有人在洗車時驚懼尖叫,奮力拍打擋風玻璃;人們在影院里戴著眼鏡看3D電影,但他們貌似已經死去,爆米花撒在胸前……種種可怕景象,血腥一如過去。 《天神下凡》 上映日期:2009年12月18日 科幻片《天神下凡》的故事講述了在未來世界中,一個傷殘地球老兵通過DNA克隆技術成為Na'vi人,最後率領潘多拉星球眾生為了生存而戰。該片的男主角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薩姆·沃辛頓,女主角是曾在《幸福終點站》和《加勒比海盜》出演配角的佐伊·薩達納。薩姆·沃辛頓在《天神下凡》引爆前,還將在另一部大片《終結者4》里扮演男主角,與克里斯蒂安·貝爾搭戲,他勢必成為明年竄紅速度最快的外籍男演員。 10年前,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獲得了11項奧斯卡大獎,這讓「世界之王」在以後的10年內沒有輕易拍出任何作品,而這部《天神下凡》不僅承擔著卡梅隆再造輝煌的壓力,同時也要實現它在技術領域成為新領軍的重任。 詹姆斯·卡梅隆介紹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本片成為一部可以直觀的3D立體電影,所以毫無疑問,我們必須藉助強大的IMAX來實現這一理想,它能讓整個影院的視聽效果達到極致,讓觀眾難以抗拒。」《天神下凡》完成後期製作版本後,將通過數位轉制技術,轉化成IMAX格式在特大銀幕上放映。但在前期製作中遇到的最大技術瓶頸,便是如何實現3D效果,讓觀眾欣賞到影像跳出銀幕的驚人場面。《天神下凡》將有60%的畫面採用CG動畫技術製作,40%的鏡頭由真人演出,而真人演出的部分也將經過大量VFX(視覺特效技術)的處理,從而使影片中的所有畫面質感都趨於真實。此外,《天神下凡》動用了卡梅隆拍攝IMAX紀錄電影《深海幽靈》時使用的Fusion3D攝影系統,在維塔技術力量的支持下,影片採用3D動作捕捉技術對演員的表演進行采樣和處理,卡梅隆把這種技術叫做FPR。 《玩具總動員(1、2、3):3D》 上映日期:2009年10月2日、2010年6月18日 《美女與野獸》 上映日期:2010年2月 迪士尼近日正式宣布了今年10月2日在美國本土他們將以2片連映的形式推出皮克斯名作《玩具總動員》與《玩具總動員2》的3D版本。觀眾只要花1部片子的錢就可以看到2部3D影片了,而這次的3D版上映只會持續2個星期。然後在2010年暑假《玩具總動員3》也將以3D形式正式登場! 從迪士尼角度講,這次上映策略的調整其實是給另外1部迪士尼的3D影片讓路,因為迪士尼已經定於2010年2月推出他們自家經典動畫作品《美女與野獸》3D版。《美女與野獸》也將成為第1部被轉制為3D立體電影的2維動畫,平面的2維動畫如何變為立體的3D電影實在值得人們期待。而據悉,迪士尼在這次的ShoWest大展上展示了《美女與野獸》的開場曲「Belle」的3D版,到場的觀眾表示雖然這不像新的3D電影那麼震撼,但是效果還是相當讓人滿意的。 《愛麗絲夢遊仙境》 上映日期:2010年3月19日 《愛麗絲夢遊仙境》也是伯頓與老搭檔約翰尼·戴普的再度合作,戴普將在本片中扮演瘋狂帽匠。據悉,迪士尼不久前在他們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展示了戴普的首張「定裝照」,贏得了在場觀眾的一致贊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戴普至今最「詭異」的角色。 而關於影片本身,伯頓曾在之前表示這不是照搬原著或者說是50年代同名迪士尼經典動畫的翻拍版。伯頓對故事進行了大量的修改,本片中愛麗絲會比原著中描寫的年齡大得多,伯頓把愛麗絲設定在了17歲(從他選的演員也能看出來),設定為1個與當時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角色,於是她重返仙境,展開了一段新的冒險。 迪士尼影業主席Mark Zoradi表示「伯頓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就是一部為強大的IMAX-3D量身訂制的影片,伯頓將帶領觀眾們跳進兔子洞,去體驗那些棒極了的角色,精彩的冒險和幽默。」 《史萊克4》 上映日期:2010年5月 在拯救公主,尋找到真愛並且穩定住了「遠得要命」王國後,並且有了「小史萊克」後,我們的史萊克成了一個居家好男人。自然的,隨著時間的飛逝,史萊克開始懷戀自己的本性「怪物」的一面。他又開始嚮往那些真正怪物過的生活。於是史萊克被格林童話中的著名角色小精靈侏儒怪所欺騙,與他簽訂了一份協議,使自己陷入了另外一個版本的「遠得要命」王國的世界裡。在那裡侏儒怪是國王,史萊克也得到了真正怪物的「對待」,被追殺,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世界裡史萊克和菲歐拉沒有相遇過。在認清事實後,史萊克終於決定為挽回自己本應有的「真愛」而奮斗! 《怪物史萊克4》定於2010年5月21日上映,並且會以3D形式推出,還將登陸IMAX影院。 《藍精靈》 上映日期:2010年12月17日 美國導演拉加高斯內爾將執導動畫電影《藍精靈》,該片計劃以3D和2D制式在上映。高斯內爾的導演作品包括《小鬼當家3》、《一吻定江山》等,去年由他執導的《比佛利拜金狗》也相當賣座。據悉,電影版《藍精靈》將結合真人演員和電腦動畫,讓演員與影片中的小動物們進行對話。 「藍精靈」的動畫形象由比利時漫畫家皮埃爾·居里福特創造,1981年被改編成電視動畫片播出,隨即風靡全球。目前「藍精靈」的動畫片已經被翻譯成30種語言,帶動起來的產業規模約在40億美元左右,以它們為基礎開發出來的產品涉及玩具、唱片、影視、游戲等諸多門類,每年由此產生的版稅收益高達500萬至1200萬美元。 《丁丁歷險記》 上映日期:2011年12月23日 該片的演員陣容包括了「007」丹尼爾·克雷格、「僵屍肖恩」西蒙·佩吉以及「比利·艾略特」傑米·貝爾,《指環王》的導演彼得·傑克遜還將擔任本片的製片人。如此超豪華陣容,會讓這部首次採用3D捕捉技術拍攝的特效大片在兩年後掀動一場全新的視覺革命。 《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改編自比利時小說家埃爾熱的同名系列小說之一。原著小說已被譯成48種文字,在全球的總銷量高達1.44億冊,今年還是《丁丁歷險記》誕生80周年。在好萊塢拍攝的這部電影中,埃德加-懷特選擇了《獨角獸號的秘密》這本出版於1942年的小說改編。影片講述了丁丁買了一隻船模送給船長,這艘古老的船模叫作「獨角獸號」,背後隱藏著紅色拉克姆海盜的故事,而船的桅桿中還藏匿著阿道克船長祖宗流下的藏寶地圖。丁丁、白雪(去她博客看看)和船長打算揭開獨角獸號的秘密,但困難卻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