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前的立體電影和現在的3D電影區別
立體電影同3D電影其實基本是一樣的。
都是通過戴立體眼鏡來觀看。
但原先的立體電影基本是真人為主,3D電影除了具有立體感外,主要體現的是採用三維3D動畫技術為主的CG特效技術製作的立體電影。
《阿凡達》是真人與3D動畫結合的電影。但在中國不是第一部,之前也放映過
《極地特快》《地心歷險記》》《閃電狗》《大戰外星人》等。
⑵ 《阿凡達》並非第一部3D電影 阿凡達引領了3D熱潮
現在3D電影已經很普遍了,尤其是各類科幻大片幾乎都是3D電影,它能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帶來更真實直接的觀影感受,而很多人認為第一部3D電影是阿凡達。
阿凡達高票房的意義是什麼?第一部3D電影是什麼?
其實第一部3D電影不是《阿凡達》,因為《阿凡達》是很多人接觸到的第一部3D電影,所以人們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實際上在《阿凡達》之前就已經有多部3D電影,最早要追溯到1922年。
根據《外灘畫報》報道,關於3D電影的最早嘗試,可追溯至19世紀末電影發明之初。當時,英國電影先驅者威廉·弗萊斯·格林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套放映與觀看3D電影的設備。直到1922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部膠片3D黑白電影《愛情的力量》在洛杉磯大使飯店公映,這也是3D電影的第一次商業化運用。但是遺憾的是,隨著二戰的爆發,3D電影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隨著二戰結束後,電視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機,為應對電視普及帶來的沖擊,好萊塢開始大量拍攝寬銀幕史詩片,這也為3D電影贏得了短暫的黃金期。1952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3D電影《非洲歷險記》上映,海報上的宣傳語「獅子坐在你腿上,女郎躺在你懷里!」讓影片票房大賣。哥倫比亞、華納、迪士尼、環球和二十世紀福克斯等公司見狀紛紛加入這股3D潮流。
進入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驚悚、恐怖和情色構成了3D電影的這也招致了外界的批評和質疑,3D電影發展史上的第一次泡沫期由此產生,3D技術的發展遇到瓶頸,一度被人短暫遺忘,
1996年。導演卡梅隆對3D電影進一步的探索,當年,他為《終結者2》製作了一部迷你版的3D續集。這部影片時長12分鍾,耗資6000萬美元,被用在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內播放。雖然當初拍攝時使用的是兩台連在一起的笨重攝像機——整個裝置就像一台450磅重的洗衣機,但他的團隊依靠一套電纜系統,仍完成了若幹革命性的動態鏡頭。
2000年,卡梅隆首次與好萊塢著名攝影師文斯·佩斯取得聯系,隨後兩人開始研發新型3D攝影機,並在次年的3D紀錄片《深淵幽靈》中得以應用。後來,卡梅隆還把該立體攝影系統用於攝制另一部IMAX版3D紀錄片《深海異形》。但是,這項技術當時尚處於搖籃之中,並沒有給觀眾和電影產業帶來多大的改變。。
伴隨數字攝影技術和IMAX放映系統的發展,3D 電影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而卡梅隆在這一時期的立體紀錄片拍攝實踐,使他成為當仁不讓的數字3D先行者與推動者。2004年,華納公司推出動畫大片《極地快車》,並同步發行IMAX 3D版,在全球80多家IMAX影院取得了6000多萬美元票房。次年,迪士尼公司採用杜比2D轉3D技術,推出動畫《四眼天雞》3D版,其票房比2D版高出近4倍。嘗到甜頭的好萊塢隨後推出大量類似的偽3D電影,但其粗糙的畫質也引來巨大爭議。
而此時又是卡梅隆站了出來。《阿凡達》的橫空出世標志著3D電影開始走上高投入、高產出的新道路。2009年也被業內稱為新時期的「3D元年」,立體攝影技術的發展也使3D電影邁入了歷史上第二個黃金期。2010年,借《阿凡達》成功的東風,好萊塢共發行了31部3D電影,這個數字相當於2005年至 2008年間發行的3D電影總量。
《阿凡達》引發了3D熱潮,開創了3D時代。
內地第一部引進的3D電影是08年的《地心歷險記》,當時在內地只有86塊的3D屏幕拿下6800萬的票房,已經是非常厲害!!!
09年的《飛屋環游記》也是3D電影,拿下9000多萬票房,都可以看出當時內地市場對3D電影的認可接受度!
當然,阿凡達降臨後加速了3D屏幕與電影的井噴,讓更多人認識到3D電影。
但你不能因為你認識的第一部3D電影是阿凡達,就認定阿凡達是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啊~
毫無疑問,Imax也是阿凡達帶火的,可見阿凡達對於整個電影界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但內地在05年早早就引進過Imax 3D的電影了,叫《極地特快》。07年的《哈利波特5》也採用了Imax 2D+3D的形式在內地上映。這也是我人生觀看到的第一部Imax電影,當時看完確實感覺很震撼,也讓我早早就非常留意imax這種格式的電影。
⑶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⑷ 作為第一部3D電影《阿凡達》,在之後有哪一部超越這部電影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李安自己也說,拍這電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自己辛苦努力四年終究做到了。第一次如此感受到3D是一部電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變換的畫幅比例、層層交替的剪輯,一切都是為了故事本身。
⑸ 現在鋪天蓋地的3D電影(IMAX除外)真的好嗎感覺觀影體驗不怎麼樣
3D電影包括IMAX3D其實是一種潮流
從卡梅隆的《阿凡達》掀起3D電影的浪潮
而如今的3D電影已經成為電影的賣點和噱頭
畢竟票價也和普通票價不一樣
但是,個人認為大部分是行業跟風狀態
並不是所有的3D電影都能被稱為真正的3D電影!
雖然3D效果的製作成本相對較高
但是加一點特效就以3D為賣點
這不能就說是3D電影!
在我看來什麼是3D電影呢?
比如《阿凡達》《變形金剛》等
這些大部分內容都是以3D效果呈現的
不過,還有一種原因也會影響3D觀影體驗
那就是電影院的場地和設備
所以說選擇觀看好的3D電影
1、看電影本身是不是3D大製作
2、選擇評價高的電影院
想信你會有更好的觀影體驗!
國外早就不流行3d了,戴上眼鏡後畫面昏暗縮小,還不如看2d呢,以後裸眼3d多好
⑹ 為什麼我覺得現在的3d電影的3d效果大不如以前。以前看阿凡達,變形金剛等電影,3d效果很好,有身臨
當然不一樣了,因為《阿凡達》是卡梅倫用3D攝影機拍攝出來的,每一幀的畫面都是3D攝影機拍出來的,其他電影大部分都是後期製作的,而且只是某些場景加入了3D轉制效果,一台3D攝影機的價格就高達好幾百萬美金,《阿凡達》的製片成本高達3億美金,總成本高達5億美金,被載入吉尼斯紀錄,是全球歷史上製片成本和總成本最高的電影,《阿凡達》的CG原文件為1PB大小,就是100萬GB,卡梅倫當年采購了500塊2的硬碟才裝下這些CG文件,其他任何電影都遠遠比不上《阿凡達》的3D和CG特效
⑺ 阿凡達是第一部3D電影嗎
不是,第一部3D電影是《非洲歷險記》。
3D技術在19世紀末就開始被發現,當時英國電影先驅威廉姆·弗萊斯·格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觀看3D電影的裝置:在屏幕上同時製造兩個畫面,通過偏正眼睛使觀眾獲得立體感。
到了1900年,弗雷德里克·尤金·艾維斯發明了立體攝像機,攝像機模仿了人體的眼睛,使兩個鏡頭相距4.5厘米,相當於人類眼睛的瞳距。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電影。
(7)現在電影3d不如阿凡達擴展閱讀
促進3D電影發展的因素
1、科技迅速發展
電影是科技創新的產物,科技的高速進步帶動了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以《阿凡達》為例,巨大的成功背後蘊含著強大的科技支撐。在《阿凡達》電影中有近60%的畫面由計算機生成,先進的視覺效果以及全新發明的技術,用於實拍動作畫面與CG 合成。
2、經濟急速騰飛
縱觀如今的電影市場,以「大製作、大投入」作為電影賣點的作品已經越來越多,數不勝數的電影製片公司開始加強對電影的投資,期待「高投入換來高質量」成為吸引消費者的最大亮點。
3、需求快速提高
在20世紀90年代看電影只是為了跟上潮流,而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品日益提高,觀眾觀念的更新,他們對電影的需求地不斷提升也促使著更多的高技術高含量的3D和影視特效向前發展。
3D電影的面世,無疑給觀眾了一個新的感官體驗,立體的視覺沖擊,強有力的打鬥場面,給影片增加了無數的刺激。
⑻ 已經過了11年,《阿凡達》為啥還是最能打的3D電影
阿凡達為何能如此厲害?電影是一門非常優秀的藝術,自打創立以來就受到了全世界影迷們的廣泛關注,而隨著近年來,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很多國家的電影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頂峰發展。每年都會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電影電視節目,和觀眾們見面。
我認為在電影行業發展至今,可以出現這么優秀的電影,是一件非常不錯的事情,也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中國也可以有這樣優秀的電影站在國際上的舞台,向大家展示我們中國的電影力量。我絲毫不質疑我們中國年輕導演們的實力,希望那一天盡快來臨。
⑼ 阿凡達真正的3D片
是的。
電影中最迷人的是潘多拉的風景,導演展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星球,各種不同形態的植物發著光,聲勢浩大的瀑布奔流而下,還有色彩艷麗的飛龍等動物,無論是3D效果還是故事都非常棒。
詹姆斯·卡梅隆證明了他的確是世界之王,作為視覺特效技術大軍、生物設計大軍、動作捕捉大軍、替身演員大軍、舞蹈演員大軍、演員大軍、音樂和音響大軍的總統帥,他用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帶進了21世紀,這就是《阿凡達》。
幕後花絮
1、雖然影片裡面根本沒有說明過故事發生的年份是哪一年,但根據主角傑克·薩利所錄制的視頻日誌里,左下角的時間所顯示,故事發生於2154年的5月-8月。
2、在英國,為了防止《阿凡達》在上映之前泄密,電影膠片的運送途中被分為兩個部分,代號是Redbird。1-5卷先運到英國,等1-5卷膠片到了英國之後,才開始運送剩下的6-10卷。
3、納威人的語言比較靠近澳大利亞口音,所以來自澳大利亞的薩姆·沃辛頓能夠更容易的學會這門沒啥人用的原創語言。
4、納威人的身體主色調是藍色,這是因為一個傳說的印度宗教里,神的顏色都是以藍色為主,而且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詹姆斯·卡梅隆本人很喜歡藍色。
⑽ 阿凡達是看數字電影好還是3D電影好還是膠片電影
新放映的電影肯定是膠片版好於數字版,膠片版清晰度最高,不過存在耗損,時間長了以後質量會下降,數字版沒有這種問題,不過目前數字版的清晰度不如膠片
3D電影是通過特殊放映方法讓你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要帶3D眼鏡的
阿凡達目前效果最佳的是膠片版IMAX+3D
IMAX就是Image Maximum,最大影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