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d電影如何製作
在目前的電影世界上,3D慢慢取代了2D。而在目前網路上只能下載的2D電影中,怎樣轉變成成3D電影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如何將2D電影轉換成3D電影的,而下面用到的軟體狸(liwo)窩全能視頻轉換器又有什麼3D效果?
一、打開視頻轉換器,通過「添加視頻」或雙擊主界面空白處添加視頻,把需要轉換3D效果的電影導入軟體,不管是MV,電影或自已拍攝的視頻,只要是視頻,視頻轉換器都可以幫您完成3D效果轉換。
這個是參照網路經驗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揭秘3D電影是怎麼製作的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㈢ 3D影視後期製作的基本流程與技巧
3D影視後期製作的基本流程與技巧
後期製作對於3D影片至關重要。後期製作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它包括哪些具體方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3D影視後期製作的基本流程與技巧,歡迎閱讀。
色彩調節
開始時,左眼需要適應右眼的基本色階。通常,分光鏡或鏡子能輕微影響圖像的顏色,在陰影下更明顯。雙眼需要獲得精確的平衡,這一領域的研究可以為雙眼的適應提供自動化工具。
色彩配光
雙眼獲得平衡後就需要配光調色。系統要麼立即為每隻眼自動使用匹配的配光,要麼該項目不能配光調色而調色師要面臨一個令人頭痛的風險。很多時候,每次只有一隻眼被配光,然後該配光等級被應用在上述位移等級的上面。例如,Scratch中有一個快捷鍵,可以將配光從一隻眼轉移到另一隻,但你無法在立體中配光。
立體調節
首先要調節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匹配左右眼。就算把頭傾斜,你的眼睛相對也是固定的,因此所有鏡頭需要核對是否垂直對齊。
盡管現場的團隊非常精確地控制會聚,可以改變順序,而有時水平調節過的場景也需要重新會聚。還有就是,鏡頭本身或許在技術上很完美,卻沒有以會聚的方式與前後的鏡頭剪裁好。會聚可以逐漸變小用以編輯且避免煩人的.會聚跳動。
因為不想讓觀眾的眼睛在遠景與近景間快速的移動太大距離,Tim Baier從一個python腳本中得到一個圖表,這基於一個資料庫,用以在編輯期間更生動地追蹤鏡頭。該圖展現了場景中的遠近物體,如果它們跳動太大,他會羽化會聚與收斂差異,使其靠近一邊的畫面,以此減輕眼疲勞。這也要根據場景的內容及觀眾最可能觀看的主題要點。
創意立體特效
解決技術問題後,導演需要為每個鏡頭的會聚增加戲劇或喜劇效果。
光暈
立體沒有拍攝好的一個原因是鏡頭光暈與燈光。由於鏡頭光暈是基於位置的,最適度的64mm雙眼距離也會使光暈與眼睛不匹配。
立體特效
像照相凹版與繪畫這樣的簡單任務都在3D中變得更加復雜。左右眼的照相凹版必須精確匹配。不能僅僅在雙眼間復制粘貼——基於透視的改變,細節精美的照相凹版工作也是很痛苦的,需要關注到細節部分。
特殊處理
當Real- D變得越來越普及並得到觀眾接受後,該過程中的銀幕可以從雙眼中製作出重影的高光,讀取起來像一個二次位移限制。為解決該問題,專門給REAL D 提供了「ghost-busting 」方式,要從一隻眼睛中精確去除另一種眼睛的明亮高光。
這樣做可以抵消該效果,卻在左眼中留下了奇怪的暗色熱點。對於分光鏡或鏡子立體調節與細微軟化的原因,未經過處理的眼睛用於標識的DVD或電視版本。
3D空間合成
當然,2D技術也可用在3D中,但在合成正確的深度時要進行特殊的考慮。在與3D現場動作合成時,場景中的3D物體通常沒有正確的立體布局。比如,3D小汽車的合成效果要使其看起來在這位演員的正前方,但其視角與大小會使其看起來在3D空間人物後面。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綠色屏圖層中。因此,對於圖層與3D立體要給以同樣的關注。
在追蹤場景時,可以根據具有固定關系的攝影機為初始眼睛設定一個軌道,然後根據已知的雙眼間距和會聚移動第二台攝影機並對其實行追蹤。若在拍攝過程中會聚是變化或未知的,對於雙眼則需要兩個立體軌道。
;㈣ 3D電影是如何製作的
這是一種很高深的技術,不是一般人能搞得頂的,中國這種技術還不完善;外國這中cg技術比較厲害,比如卡梅隆的「阿凡達」就是這種技術。這類軟體有3dmax、maya、、、。世博會的3d效果都有邀請請外國人做得呢,中國目前這種技術還不行,所以樓主的問題恐怕沒人敢回答,也沒辦法完全回答呢。
㈤ 3d電影的製作流程
3d電影的製作流程如下:
1、設置:打開視頻轉換器,通過添加視頻按鈕,把要轉換3d效果的電影導入軟體,通過單擊主界面的3d圖標,可快速選擇3d格式,或者可以點擊上面的3d效果按鈕。進入3d效果設置窗口,在此窗口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每一種3d效果的不同,及對3d立體深度進行設置。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㈥ 3d動畫片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使用了3D動畫製作技術製作完成。
動畫是一門藝術,而動畫師則是藝術家。他們可不是通常意義上單門學派的藝術家,而是集諸多職業素質於一身的綜合性藝術家。他們不但要熟練掌握泥塑、雕刻、美術、攝影、表演等技藝,甚至還要了解數理化生等學科,才能成為一流的3D動畫師。
與任何3D動畫製作工藝的流程一樣,3D動畫師在一部動畫片製作過程中所擔任的,是一個辛勤且苦命的技工。首先要有原畫設計圖,動畫師才能根據設計圖製作出3D人物和場景。藝術總監拿出設計圖紙後,動畫師就彷彿泥塑藝術家靈魂附體一般,開始對著電腦屏幕蹂躪一個虛擬立方體——行話叫「建模」。這就好比泥塑藝術家在捏泥人,只是人家用的是手和刻刀,而動畫師用的是滑鼠和鍵盤。
及至動畫師眼圈發紫時,角色形態基本就出來了,這時藝術總監就會讓動畫師「上材質」。所謂「上材質」,就好比是泥塑藝術家給泥模子上染料。但泥塑藝術家用的是筆,而動畫師用的是3D製作軟體。這可是個細活,需要不斷修改,細致繪畫,反復在3D模型上繪制。
材質上好之後,下一步工作則是「綁定骨骼」。「綁定骨骼」又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給做好的3D模型安上骨骼,讓3D模型運動起來。因為現在完工的只是一個上了色的「泥塑」,一動就會「折胳膊斷腿」。這時動畫師暫時變成了一名提線木偶製作者,為3D模型安裝能動的關節和骨骼。可角色都已捏好,又怎麼安裝關節呢?沒關系,電腦和3D製作軟體沒有什麼不可能實現的。綁定的過程,就好比外科醫生給肌肉撕裂患者進行骨骼肌縫合,其復雜程度和「惡心」程度可想而知,此處不再贅述。
骨骼「裝」好之後,就該來「調動畫」了。直到這時,動畫師才開始製作動畫片的精髓,讓「靜態」變成「動態」。
如何讓動畫角色的運動更為自然更符常理呢?動畫師不得不進行職業轉換,暫時成為一名「演員」,親自把動作演練一番,讓自己感受角色,並與角色融為一體,用細膩的感覺和精湛的技藝細心調制模型的各種QQ刷鑽動作。
當動作基本完成之後,就要進行最後一步了:把模型放在高配置的機器上「渲染」,說白了也就是讓電腦把3D模型和場景變成一幀幀靜止圖片的過程。這是一個相當耗時的過程:動畫模型做得越精細,渲染一幀的時間也就越長。《功夫熊貓》一幀耗時4小時,而一秒鍾動畫片可是24幀啊!待一幀幀的靜止圖片被渲染出來後,再用軟體把它們連在一起,一部3D動畫基本上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隨著動畫作品質量和時長的提升,以上這些製作絕對不可能由一個人來完成,所以動畫企業必須進行流水作業,專人專項,各負其責。所以說動畫是藝術,但動畫製作卻是工業,而且屬於高端製造業,這可不是做一枝筆或者一塊橡皮那麼簡單。
而國內在游戲和3D動畫和網路游戲的雙重渲染下,3D動畫熱潮越來越高,3D動畫產業的崛起已成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動漫培訓和游戲培訓火爆可見一般,國內急需建立完善的游戲動漫教育體系!
㈦ 3D電影畫面是如何製作的
簡單來說,3D電影畫面製作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利用雙鏡頭攝影機進行拍攝,另一種是前期2D拍攝加上後期轉制。或者由兩種製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雙鏡頭攝影機拍攝就是拍攝前期採用雙攝像機、雙鏡頭的3D拍攝設備同步錄制,然後把兩個素材分別處理,最後是在3D電影院里用3D顯示技術,也就是紅藍顯示、偏光、主動快門式顯示等技術,把兩路視頻分別傳輸到人的左右眼睛裡,得到立體圖像,《復聯4》3D版就是以這種技術為主拍攝而成。
另一種則是通過2D電影拍攝完畢,再轉成3D電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號》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億美元,總票房變為21.87億美元。據悉,《泰坦尼克號》由2D影片變為3D版耗資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員共耗費60周時間才製作完成,其成本高達1800萬美元,而耗資巨大的2D版本,總投資也不過二億美元。從目前電影市場來看,一部2D大片轉3D,需要藉助專業團隊加專業軟體,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製作費用至少要200萬美元起。對於普通的製片方來說,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電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資風險也會加大,很多製片方對此都不敢涉足。
㈧ 想製作一部3D電影,用什麼軟體可以作
3D電影主要是用openGL和directX來做的吧;
COOL3D軟體是相對簡單易上手的三維文字動畫製作軟體,目前最新的版本是COOL3D3.5,
與舊版本相比,COOL3D3.5最大的變化就是新增了一個Envector程序。闖ash動畫是當前世界上最火熱的2D矢量動畫工具,但金無足赤,由於在Flash中沒有真正的3D工具,因而不能直接生成三維的文字和圖像,而利用Envector,你就可以將創作好的三維矢量動畫圖形導出為
flash可編輯的文件格式。可惜的是,Envector模塊中的對象是純矢量對象,不支持紋理或背景,僅支持單色。
COOL3D的特效自不必說,相當酷。新版本又增加了單圓錐體、平截頭體,球體、合並球體等4種對象。其中的合並球體相當有趣,你可以通過增加、融合合並球體中的球體數量,來製作出一個新的物體,合並球體中的每個球體還可以被獨立地調整大小。
在COOL3D3.5中還提方式渲染顯示,輸出後也可保持線框的狀態,這也是一種很特別的特效哦!同時,只要將做好的三維組合物體存儲在組線框顯示模式又創造出一種相當吸引人的特效,同時在文件夾中,供了一種線框顯示模式,它可當做其他項目時,如有需要,就可以隨時以使場景中的物體以線框的就可以隨時將它拖入場景中合成動畫,既方便又實用
㈨ 關於3D電影的製作技術
現在製作出3D電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拍加CG,就是部分鏡頭直接用3D攝像機拍攝出來的,另一部分是電腦特效製作出來的。然後經過特效和後期加工成型。像阿凡達,實拍部分佔40%,CG部分佔60%。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2D轉3D了。國內做得比較好和比較早的公司都在北京。
㈩ 3D電影是如何拍攝和製作出來的
《阿凡達》採用3D技術,將電影屏幕變成了一個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門。
在看3D電影時,我們不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運動,還能夠看到離我們而去或者向我們而來的動作。3D電影會有這種效果,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已經過大腦處理。因為兩隻眼睛位置的區別,每隻眼睛看到的圖像都有細微的不同。大腦會將這些圖像處理成立體視覺,讓我們能夠分辨出距離感。3D電影原理就是如此———讓兩隻眼睛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圖像,剩下的就讓大腦自動完成吧。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3D電影並非電影技術發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銀幕」IMAX屏的可視面積比普通電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過多種技術革新來保證在大屏幕上依然能獲得清晰良好的視覺效果,更容易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經過30年的發展之後,IMAX屏幕開始成為人們觀影的重要標准。這也是許多文章鼓勵大家去看3D+IMAX《阿凡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