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信條開篇大劇院致敬什麼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信條開篇大劇院致敬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1-28 17:06:08

❶ 為什麼說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

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

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

用片中科學家勞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五、基礎物理

現在的好萊塢,包括國內電影市場,普遍出現的一個創作趨勢是「低智化」。

什麼速激、復聯,幾乎都是劇情淺薄、場面好看的代名詞。國內的很多電影,也喜歡走純搞笑或者純煽情的路子,普遍性的問題是,劇情邏輯性差甚至存在很多劇情硬傷。

大量的電影創作資金流向是哪兒?特效、音效、畫面、道具和明星片酬,真正擁有好劇本的電影越來越少。

是電影從業人員沒腦子沒智商嗎?不是,這是他們迎合市場的結果,越來越多的觀眾熱衷於幾個認知:「看電影就是圖一樂」「看電影就是看畫面」「看電影就是打發時間」等等,所以為了迎合觀眾不願意思考、追求感官刺激的需求,電影公司就製造出了大量低智垃圾電影,而且票房普遍不錯。

難道諾蘭看不懂這個市場趨勢嗎?難道他拍不出像什麼「流浪火星」這樣的偽科幻電影嗎?非要拍出「物理學碩士」級別的硬科幻電影找罵,還賺不到多少票房,圖什麼?

筆者在十幾年前參加一次教育界論壇時,曾聽到一位物理學老專家的哀嘆:國內對於基礎物理研究的投入太少了,大家都去搞來錢快的項目,最重要的基礎物理因為費錢、費時間、費精力反而沒幾個人願意沉下心來搞。

《信條》這部電影,選擇的科學概念不是什麼時髦的星際大戰、二向箔,也不是簡單的時間旅行、超時空愛戀,而是晦澀難懂的基礎物理學概念,這就讓人肅然起敬。

當然,《信條》也只是利用了一些基礎物理學概念,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電影,但如果它能帶動一些觀眾產生對基礎物理的關注,並能引起社會對基礎物理研究的重視,其功莫大焉。

諾貝爾物理學獎最關注的領域是基礎物理,如果諾蘭能用自己的作品引發更多人去關注去學習去研究基礎物理,那麼他對基礎物理也算有相當大的貢獻,為什麼不可以獲得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最後,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你說「生活太累了,看電影就圖一樂」,看起來似乎沒錯。但筆者認為,如果你什麼都「圖一樂」,會不會陷入「太累了,圖一樂」—「繼續累,繼續圖一樂」—「更累,更需要圖一樂」的惡性循環呢。

觀眾品位提高了,電影市場自然就會出現品位更高的電影,品位高的電影會培養出更高品位的觀眾……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部分。

❷ 電影信條劇情詳解 電影信條劇情簡介

1、《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齊、邁克爾·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該片於2020年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該片講述了一名特工,在經過組織嚴密訓練之後,被派去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最終在搭檔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任務並拯救了世界。

3、劇情簡介

一群蒙面匪徒闖入烏克蘭一個歌劇院劫持人質,真實目標是要搶奪一個裝有神秘物質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搶奪手提箱,但任務離奇失敗,主角為保護秘密「被假死」。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為了阻止薩特企圖毀滅人類的行為,以無名氏、尼爾和凱特為首的隊伍們來到薩特的基地,利用逆時間完成了任務,毀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

❸ 信條劇情全解析

在影片《信條》里,逆轉化學物質是在逆熵的根基上拓寬出一個定義,例如逆轉炮彈便是一種典型性的反轉化學物質,

這類化學物質的運動方式與一般化學物質徹底反過來,等同於主人公做出一個抓住炮彈的姿勢,

逆轉炮彈會從路面返回牆面的彈痕,隨後彈痕全自動修復詳細,炮彈從彈痕返回槍膛,再到炮彈夾,

全部過程和槍擊完全是一個逆反的過程,大家從表層看,好像炮彈的運動是以混亂變為合理的全過程,應該是一種熵減或逆熵的過程,

具體這不過是一種錯覺,全部過程依然是一個熵增的過程,由於炮彈的運動全過程必定耗費了一種動能,而這些流失的動能是一個從井然有序到凌亂的全過程。

逆熵也不過是一種根據邏輯性演練的現代定義,但這類提溫對這個宇宙空間系統軟體來講,系統軟體只能越來越更為錯亂,熵也是持續在提升,只能加快宇宙空間的熱寂,

因此現階段的科技進步,熵是沒辦法反轉的,就算根據耗費動能去反轉,也只能投入更為大的成本。

❹ 《信條》: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藝術性:★★★☆

娛樂 性:★★★☆

綜合評價:★★★☆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最適合在2020年上映,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信條》,因為2020年有太多需要逆轉的重大事件,如果真的能逆轉時間,想必所有人都期望像這部電影里一樣,回到原初去嘗試改變那些事件……

不過當萬眾期待的《信條》在中國公映之後,幾乎所有看完電影的觀眾都在抱怨看一遍基本不可能看懂,其實諾蘭對這種情況也早有預見,甚至還在電影里用了一句台詞表明他的態度: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

繼諾蘭在《盜夢空間》中用並發式敘事完成對多重夢境的構建後,《信條》則以時間逆流的方式展現了事件的結果是如何在原因之前發生的,但這個時間的逆流也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的倒帶,是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的,也就是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解釋就是:

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其實電影的劇情並不復雜,但引入時空逆轉的概念之後,細節上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了,而這些巨量的細節則多到150分鍾都沒辦法講清楚,以致於會誤導大部分觀眾,諾蘭甚至為了縮短片長徹底砍掉了逆轉過程中的時間線,直接切換逆轉前後的劇情,他想讓觀眾根據人物動作的正逆狀態推斷是否已經經過逆轉,但這種做法反而讓觀眾更加糊塗,就像電影開場歌劇院的戲份一樣被催眠在電影院的座椅上了。

為了解釋清楚劇情,很多人往往喜歡從時間線上進行詳盡的分析,但是由於線索過多,很難把電影解釋清楚,其實換個角度,從電影里的角色進行逐個分析可能會更容易理順劇情。

整部電影中沒有任何地方提到了男主角的名字,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無名氏,但現實中他可不是無名氏,是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大兒子約翰•大衛•華盛頓,曾經是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的他在2012年因跟腱撕裂和UFL倒閉告別了橄欖球運動,後來成為了諾蘭第十一部電影《信條》的男主角,也是諾蘭電影中的第一個黑人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曾在職業橄欖球對效力的經驗對他的動作戲助益匪淺,片中幾乎所有的動作戲都是他自己親力親為,完全不需要替身。

男主角在電影里沒有名字的原因是他其實不是一個個體,他代表著一個龐大的信條組織,而在此時,他在信條組織中到底是什麼身份和角色仍未確定,甚至他的年齡都像是一個謎,他蓄著的大鬍子讓他和男配角尼爾拉開了年齡差距,但卻又讓人無法判斷他的真實年紀,至於為什麼選用黑人演員作為男主角,想必是導演不想讓觀眾誤以為尼爾就是男主角未來的孩子。

電影中唯一透露的男主角的信息就是他屬於一個叫「信條」的組織,電影中的「信條/Tenet」 這個詞源於龐貝古城發現的神秘拉丁迴文密符石板「Sator Square/薩托幻方」。

就像這張圖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5個單詞,組成一個5×5正方形,構成巧妙的迴文系統。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左到右,或者從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讀出這5個單詞。而且,所有這些單詞,都是源自八個拉丁字母:五個輔音字母+三個母音字母。「信條/Tenet」,就在這個正方形的中心,連接上下左右的單詞,就像一個十字架。

雖然諾蘭沒有在電影里直接展示過這塊石板,石板的喻意卻穿插了整部電影。第一行的SATOR 倒過來拼寫就是最後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過來拼寫就是倒數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間的TENET 本身就是一個迴文單詞。

Sator是電影里反派的名字,在拉丁語里意為「耕種者」、「創造者」「神」,與電影情節中Sator在收集核原料、打造傳送門以及想把世界毀滅相對應。

Arepo電影里是偽造戈雅畫作的畫家,而且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在碑文上,Arepo同樣也是最神秘的一個單詞,因為它從未在拉丁語記載中出現過。

而opera就是指電影一開始的烏克蘭歌劇院。

最後一個單詞rotas在電影里是反派Sator在港口的公司la rotas的名字,同時也是電影里第一次出現傳送門的地方,跟單詞的原文釋義「循環」非常契合。

石板上的這個sator是整句碑文的主語,同時也是電影的關鍵角色,他創立了rotas、引爆了opera、通過arepo的畫認識了主角。所有的事件交織在一起、所有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組合成了電影的名字:《TENET》, 搞笑 一點的說法是主角沒名字是因為石板上的詞都被用掉了,沒法安排了,只剩下一個信條,只能讓他代表信條組織了,所以男主角才沒有名字。

TENET用拉丁語解釋是「持有、掌握」的意思,而且這個單詞正反拼寫都是英文「ten」也就是「10」,男主角的第一個任務和最後一個任務都是10分鍾完成。

男主角在了解了自己將來的命運後,在未來會進入信條組織,以逆轉時間的方式對抗逆轉時間獲得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薩特,而所有行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回到過去,把自己招募進信條組織。

整部電影就像迴文石板那樣互為因果,互為循環,因果相生,直到尼爾對男主角說出那句令人淚目的「你的未來,就是我的過去」,兩人的宿命在這一刻形成了閉環。

在2008年的電影《暮光之城:暮色》中,羅伯特•帕丁森飾演了吸血鬼愛德華•卡倫,成為炙手可熱的偶像明星,而近兩年他有意接拍了很多文藝氣息極濃的電影如《燈塔》,一改偶像明星的風格,向實力派演員轉進,他最近剛剛開始拍攝新版《蝙蝠俠》,還對媒體表示: 蝙蝠俠不是超級英雄,他只是一個復雜的人物……這倒有點讓人好奇他打算怎樣演繹新版蝙蝠俠。

與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我反而覺得飾演男配角尼爾的羅伯特•帕丁森是整部電影的主角。

從影片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知道,尼爾是男主角從未來招募進信條組織,然後派來協助他完成各項任務,尼爾不但曾經六次拯救男主角,而且串起了電影里所有的劇情,這六次拯救男主角分別如下:

1、男主角在歌劇院被烏克蘭軍人用槍指著頭,尼爾用逆子彈擊斃烏克蘭軍人。

2、男主在塔林被俘,尼爾救出他和凱特。

3、男主角追車時翻車起火後又被凍住,尼爾把他從車里救了出來。

4、男主角在爆炸點打不開鐵門的鎖,任務即將失敗,尼爾「復活「」爬起來替男主擋了一槍並打開了鐵門。

5、男主角在礦井中被埋且將爆炸,尼爾開著車用繩子把他拽了出來。

6、男主角在機場邊的倉庫和自己搏鬥,在開槍殺死另一個自己前被尼爾阻止。

羅伯特•帕丁森雖然是配角,但是起到的作用不亞於男主角,而且個人表現也超過約翰•大衛•華盛頓,相比約翰•大衛•華盛頓表演上的不成熟,羅伯特•帕丁森這次表現亮眼,特別是最後與男主角道別的那一刻,令不少觀眾淚目,相信不少觀眾在這部電影之後,會更期待羅伯特•帕丁森出演好《新蝙蝠俠》。

另外,尼爾這個角色非常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有2個影片中並沒有明確表示的可能性:

1、尼爾可能是女主凱特和反派薩托的兒子Max(麥克斯)

2、尼爾可能是懷孕女科學家的兒子

對第一種說法的解釋有點復雜:

Max的完整寫法是Maximilien,把maximilien的名字拆開可以分成max、imi、lien三部分,Max就是女主的兒子,倒過來的最後四個字母就是尼爾的名字Neil,lien的意思是扣押權,留置權,電影里凱特為了兒子被留置在薩特身邊,而薩特擁有妻子和兒子的扣押權,而imi與tenet的迴文體結構一樣,由im和mi組成,也就是兩個i am的縮寫,不管正反讀都是「我是」的意思,契合了電影逆轉的概念,另外,尼爾的頭發顏色跟Max一樣,都是金發。而在整部電影里,兒子馬克斯從未和父親薩特在一起有過交流,而整部電影里,另一個和薩特沒有直接交流的,就是尼爾....

尼爾是女主角凱特的兒子這個說法也有人質疑,因為尼爾在電影後期身上背的包上掛了一個紅繩栓的銅錢,但Max並沒有這個飾物。不過電影中有個重要的場景是在越南,但電影從沒有表現跟越南有關的任何場景和道具,而麥克斯曾經在越南的時候下遊艇上岸遊玩,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紅繩和銅錢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飾物是很常見的,不妨假定麥克斯在越南上岸的時候很有可能買了這個紅繩拴的銅錢,所以很期待《信條》的加長版藍光出來後能對越南的場景有更多的展示,很有可能發現尼爾有關的蛛絲馬跡。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尼爾是電影開頭部分展示逆武器的女科學家的兒子,因為當時女科學家似乎懷有身孕,而且頭發也是金色的,但是女科學家是左撇子,尼爾除了頭發顏色和膚色沒有其他地方和女科學家有關聯,所以這個說法並沒有第一個靠譜。

這位反派薩托的飾演者肯尼•布拉納是多才多藝的全能型演員兼導演兼製片人兼編劇兼配音,他在英國的戲劇界早已成名,還曾執導過漫威的《雷神》,諾蘭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中他飾演了一名英國軍官,他最近的作品是自編自導自演,明星雲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反派薩托在他的家鄉史托斯克12市挖掘核原料的時候挖到了時間膠囊,其實就是未來的薩托發給自己的,他靠著時間膠囊中未來的他放在裡面的金條和關於未來的提示成了巨富,而且他獲得了女科學家臨自殺前送到世界各地的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9個零件中的八個,只缺最後一個鈈241,其實這9個零件,對應著9個擁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暗示這些國家有摧毀世界的能力,而反派薩托因為多次在時間逆轉門中進出和接觸「演算法」中的核原料患上了癌症。

逆轉門的設定是紅色出入口代表正時間,藍色出入口代表逆時間,同樣執行最後史托斯克12大戰的兩隊人馬也分別用手錶上的紅藍色進行了區分,紅色是正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藍色是逆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兩隊人馬同時從時間的開始和結尾執行任務,這樣可以確保任務毫無差錯的完成,這也就是電影中有座建築物被炸2遍的原因,紅藍隊執行到這個時間點的時候同時去炸這座建築物,因為它對兩隊人馬都有威脅。在電影開場時出現的華納logo是紅色,諾蘭自己的Syn公司標識則是藍色,這也是導演在暗示電影中的紅藍梗。

電影中越南遊艇上的場景和烏克蘭歌劇院爆炸,還有史托斯克12市大戰正好是同一天,影片中雖然沒有具體表述是哪一天,但是還是有個日期,也就是14號,而尼爾的死亡時間和薩特的死亡時間都在這同一天,他們經歷的人生時間軌跡也相同,但他們父子倆恰恰是相反的兩種做法,反派薩托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後的想法是用「演算法」武器毀滅世界,尼爾卻想方設法從未來逆轉回來,協助信條組織逐步瓦解薩托毀滅世界的行動,拯救了世界,薩托死於自己的自私,而尼爾卻死得非常偉大。

可以說,尼爾一次次拯救了男主,只為了讓男主拯救世界,套用一句俗套的話就是: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1990年出生的伊麗莎白•德比茨基身高1米90,不過她的身高在電影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用大長腿從 汽車 後座開啟了駕駛座的門,另外她在電影中的衣著顏色還是經過的設計的,在逆時間里,她的衣服是紅色的,而在正時間里,她的衣服就換成綠色了。

在越南遊艇那段情節中,她戴著兒子麥克斯上遊艇的時候,看到一個女人從遊艇上跳下海,她以為這是她丈夫薩托的情人,這時她還感慨遊艇上的女人有離開的自由,其實這個女人就是逆時間的她自己,逆時間的她剛剛殺了逆時間的薩托,趕在正時間的凱特回來前,跳入海里帶著薩托的屍體一同離開。

克里斯托弗•諾蘭是很多觀眾心目中的「諾神」,甚至還有人聲稱研究諾蘭的電影是一門「諾學」,這部諾蘭的電影《信條》是諾蘭的第十一部電影,巧合的是,11這個數字不管前後順逆、上下顛倒都能看成11,但恰恰是這部電影,有可能成為諾蘭作品的分水嶺,諾蘭所有的作品,將以《信條》為中心,成為一個圓點和軸心,形成過去和未來的完美交互,這也成為諾蘭對自己創作理念的終極倒放和正反打,在這部電影之後,也一定有大批影迷不再把諾蘭奉為神,而另一部分影迷則會更加瘋狂的追捧諾蘭。

據說這次《信條》的拍攝成本高達1.25億美元,僅低於他拍攝的《蝙蝠俠:黑暗崛起》的2.5億美元,是他拍攝成本第二高的電影,因為疫情的影響和宣發費用的增加,實際上《信條》的成本達到了2.2億美元,如果要回本的話,票房起碼要到5億美元,但從中國的票房情況來看,首周票房只有2.1億人民幣,而美國影院的復功率只有60%,到目前為止,除中國之外的票房收入僅有5千萬美元,恐怕這次《信條》真的有可能難以回本。

你保護電影,我們保護你……

❺ 信條開始的劇院是什麼意思

告訴觀眾了,就是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感受它。
《信條》講了一個主角阻止反派陰謀,拯救世界的故事。但本片最驚艷的地方,就在於設定:反派妄圖「毀滅世界」的方法,與主角拯救世界的方法,是同一個原理!

❻ 信條電影剛開始為歌劇院人為什麼都死了

劇情需要。同時也是為了開局就吸引人,給觀看者留下懸念,讓人邊思考邊看接下來的劇情。大片要得就是要有足夠吸引人的劇情效果。值得一看啊。

❼ 症遺後條信

症遺後條信,反過來讀就是「信條後遺症」

出自最近正在上映的電影《信條》。是觀看電影《信條》的後遺症,就是倒著說話,倒著做事情。

因為《信條》預告里有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向觀眾用逆向語序發來「逆時空」的問候。由於電影的沉浸式體驗太厲害,很多觀眾在沒有看懂《信條》講了什麼的情況下,

已經不由自主地有了「反方向走錯電梯」、「在影廳走廊里不自主地倒著行走」、「開車時候差點掛錯倒車檔」、「說話倒著說」等反向經歷,彷彿得了「信條後遺症」,以至於都要說自己得的是「症遺後條信」。



(7)信條開篇大劇院致敬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信條》介紹

一群蒙面匪徒闖入烏克蘭一個歌劇院劫持人質,真實目標是要搶奪一個裝有神秘物質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搶奪手提箱,但任務離奇失敗,主角為保護秘密「被假死」。

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

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為了阻止薩特企圖毀滅人類的行為,以無名氏、尼爾和凱特為首的隊伍們來到薩特的基地,利用逆時間完成了任務,毀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 。

❽ 《信條》劇情解析

故事開始於烏克蘭基輔歌劇院的一次間諜行動。

解析:故事開始出現的薩塔爾方磚(Sator Square),有義大利龐培古城出土的迴文密符,這個方磚,橫著讀,豎著讀都有意義。

Sator是反派的名字薩塔爾,Arepo是戈雅(Goya)名畫的偽造者,Tenet是電影的名字,Opera是第一場戲出現的地點,Rotas是奧斯陸自由港儲存藝術品公司的名稱。

解析:這個方磚的迴文結構是電影非常重要的結構之一,暗示了電影的故事發展和情節設定。

主角是一名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他的任務是拯救一個已經暴露身份的特工,同時偷取一個神秘的鈈裝置。

解析:這里的中央情報局的口號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致敬了《暮光之城》(Twilight)。

任務過程中,他被一個背包里有紅繩掛墜的蒙面士兵所救了。

解析:這里的紅繩掛墜,暗示這個蒙面士兵是他的搭檔尼爾。

最終任務還是失敗了,主角被捕,受過中央情報局訓練的主角,吞下了同伴手裡的氰化物葯丸,通過自殺來防止自己透露過多的信息。

然而之後主角又蘇醒了過來,他從身邊的上司嘴裡得知,他服用的自殺葯丸實際上是假的,他的同伴已經死了,鈈裝置也被拿走了,這次行動是一次測試。

主角從上司嘴裡得知了叫「信條」的神秘組織,並被告知需要聯系研究熵的科學家勞拉,以進一步了解時間逆轉的事情。

主角找到勞拉,了解到未來有一種科技可以逆轉物質的熵,得到了可以逆行的子彈,同時他也接收到了尋找逆轉物質的任務,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

❾ 三個角度解讀諾蘭的《信條》,原來真的只有N刷才最夠味

文/葉秋臣

提起諾蘭的電影,可以說每一次都是回味無窮,N刷不夠。

豆瓣上各種9分以上的神作均是出自他手,《盜夢空間》以及《星際穿越》目前還在重映中,以及那部看後依然思緒萬千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等等,都成為了難以形容的經典,腦洞之大創意之新,可以說能與其比肩的並不多。

其實過多的贊美之詞,對於諾蘭以及他導演的作品而言,似乎都是蒼白無力的。即便把劇情介紹得再多,分析得再透徹,都不如親自走進電影院去感受一番來得真切。因為在看完《信條》後,葉秋臣甚至找不到一個最恰當的形容,來表達觀影之中內心產生的震撼,只能深深贊嘆一句,這部電影真的太太太——太優秀了。

看完一遍發現根本不夠,必須二刷乃至N刷才最夠味。每一個鏡頭似乎都隱藏著伏筆和鋪墊,在層層疊疊的敘述中逐漸走向影片的高潮時刻,看後要反復咂摸半天才能緩過勁兒來,繼而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要想完全走進《信條》的世界,需要打開三道門,拿出三把鑰匙,解開三個謎題。

1.關於時間:這不是簡單粗糙的穿越,沒想到逆向時空還能這么玩

其實在各類的影視作品中,玩轉時空好像都不算新鮮事兒。往往是現在的人穿越到了過去,亦或是反之操作大同小異,很多片子因為邏輯不夠嚴謹,鏈條不夠清晰,加上前後矛盾重重,幾乎把這個具有無限創作潛力的題材都玩壞了。

但《信條》並不同,甚至不能形容為「反其道而行之」,因為它完全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設定,體現著不同以往的高級感。並不像那些簡單粗糙的穿越時光倒回,而是局部的時空逆轉,可以發生在某個物體上,比如片中的子彈和行駛的汽車;或者是發生在某些人的身上,比如片中的時空逆行者;亦可作用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我們看過了這么多的電影和電視劇,從沒想過原來逆向時空還能這么玩,完全是嘆為觀止。

為了能夠將劇情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其實在片中許多的重要關鍵信息里,已經可以猜到這是一次關於時空相關的游戲。開頭歌劇院里的一切故事看似只是一場多方對決的互相攻擊,但本質是為了引出更重要的後續線索。

比如,你可以在敵我雙方的對峙中發現,大家似乎對「調整時間」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動作也非常熟練,對話里還能隱約感受到事情似乎「早就發生」,或是「發生多次」,這些信息就是為了引導我們一步步走向最終的答案。

在細節上,我們能發現人物之間微妙且特殊的關系,比如最重要的「抓子彈」動作。

其實子彈是全片對時間闡述中最為重要的「媒介」,是需要敲黑板劃重點的。不僅多次出現,而且每次都會形成一種暗示,代表了揭曉人物各種隱藏謎題的關鍵。

另外,炸彈也是本片里非常重要的線索,因為炸彈的威力是通過耗盡時間來工作的,而且炸彈想要摧毀的剛好也是過去某些時間和事件存在過的痕跡,凸顯了「過去」和「未來」的矛盾感,但又能適當地將兩者結合,讓「時間」成為電影中最重要的分析點。

同時,子彈和炸彈都是毀滅性的存在,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產生的武器,是能夠導致「生」或「死」兩種狀態的物品。將這個對立概念與時間產生的「過去」和「未來」相互作用,恰好完美地詮釋了《信條》中逆向時空產生的結果和原因。

結果和原因兩者又在相互作用著,已經發生的結果作用於其產生的原因,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結果的必然前提,將圓圈的兩半充分扣緊,嚴絲合縫,形成閉環。

其實改變時空本身是毫無意義的,重要的是每一個行為會帶來的影響。未來的人會向過去的人求助,過去的人會通過已知的結果去引導當事人走向已設定好的道路,彼此間相輔相成。

2.關於目的:每個人都有隱藏的秘密,每一步都是在抗爭命運

看《信條》時,你會很輕易地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秘密是當事人本身就知道的,有些則是要在探索中尋尋覓覓才能解開謎題。

在歌劇院發生的慘劇,其實本質上並不是整個事件的重點,因為這看起來更像是一次隱藏男主身份的幌子,在他察覺到神秘物質之後,再將其引入到更為復雜的任務之中。歌劇院里發生的一切,看起來彷彿是不同陣營懷揣著不同的目的,好像是不同的隊伍站在完全的對立面,但在不同的時空之下,也許是為了一個相同的目標,即便是BOSS薩特,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活」,尼爾的犧牲也有他必須背負的使命,他也是為了看到那個自己已知的結果,才千辛萬苦成為了男主生死與共的戰友。

作為電影的主線人物,其實男主身上的秘密是最多的,整部電影也是在逐漸揭開他在順與逆兩個時空中發生的一切。

男主沒有自己的名字,他的身份是一個特工,終極目標就是完成任務,被抓到時身上只帶有保證不會泄密的自殺膠囊,我們看完全片都不知道應該稱呼他什麼,但圍繞其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卻將所有擁有名字的人重重圍住。

他是原因,也是結果,不是個體,但也無法代表所有人。看似在歌劇院里他要保護的是被預謀暗殺的人,實際上這場游戲行為的本質只是為了鍛煉男主而已。讓他捲入這場陰謀和風波,是因為在未來的他必然要走向這個道路,如果沒能成功將會帶來更大的災難,所以他的加入是產生結果的必然原因之一。在這場時間的賽跑中,男主是為了救下所有人,救下這個世界,而唯一救不了的人,卻是他自己。

在與薩特搶奪神秘物質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也許很多事情想要去改變的時候是完全無力的,因為「結果必然會發生」。但如果不去斗爭,那就是妥協下的認命,男主自然不會相信這樣的認命,他用自己的不認命,再去對抗其他人的不認命。

所以《信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所有人都在抗爭命運的一種表達。

3.關於死亡:就像逆轉時空,不能去理解,只能去感受

其實電影中將死亡這個概念做的最好詮釋,就是男主在不同階段下的狀態和境遇。男主之前「被假死」,撞破了薩特的陰謀繼而去拯救凱特「被殺死」,後來又與未來的自己相遇並「看破生死」。

如果時空真的可以任意地逆轉倒回,那麼死亡的確不再具有任何悲傷的意義。不論是歌劇院里的人質,還是即將預謀要被刺殺的關鍵人物,在逆時空中進行逃亡的薩特,以及用性命拯救他人的尼爾,亦或是男主自己,死亡都不再重要。

他們個體的生存或是犧牲,都不會改變大環境下的必然命運,抗爭也只是局部的抗爭,就像逆轉時空本身一樣,是局部的概念,無法改變整個世界。

《信條》的很多內容都顛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生」和「死」雖然聽起來是完全相對的概念,但在電影里你發現死亡與我們想像中是有差別的,這一個時空下的某人死去,某人在另一個時空下卻依然存在。

故事就圍繞著如何死亡,如何阻止死亡,如何阻止更多人的死亡而展開。

哪怕是電影中真畫和假畫的洗錢設定,其實都是在引導我們知曉最終結果的媒介。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說出來的目的和實際的目的並不相同,就像正反兩面的鏡子。

看起來死去的男主實際上只是假死,而死去的某人在另一個時空還依然活著。看起來的任務只是被包裹住的另一個任務的掩體,很多事情說不清道不明,就像勞拉說的逆時間理論一樣,這些謎題能做的只有去「感受」。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要感受它。

而首次讓男主感受逆時間的物件,恰好又是「抓子彈」裡面的重要因素,子彈本身。所以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在暗示,許多人拚命想要抓住時間,想要控制時間,但時間卻是不可能被抓住的,也難以受控。時間就像沒有名字的男主一樣,要認清本質的話,也只能通過感受。

你可以說整個故事都是一場陰謀,但卻是不同時空下不同的陰謀,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場下不同的抗爭。在紅藍兩個不同方向的時間任務中,我們看到了熟悉的諾蘭,他在引導每一個觀眾走到時間重合的那個瞬間,因為一切的故事在這里有了最終的答案和結果。

可能我們無法真正改變過去,可能我們也無法充分回應來自未來的求助,但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當下。

文/葉秋臣

———————

❿ 《信條》開頭部分的歌劇院劇情實際發生在主線之前還是之後

是主角最後的時刻,理由:

1劇院時候見過組件,但之後卻不認識組件

2那句詩用作暗語,但劇院之後卻不知道表示第一次聽說

3給他拔牙的俄羅斯人是最後在地道拼組件的人但是那時候卻不認識組件也只認為男主是個普通特工

4銀色葯丸出現兩次,壞人組都明確知道是用來自殺的而非男主用來做測試的

主角的這部分組件就是故意讓壞人組拿到然後死掉,然後形成一個時間閉環,即壞人組拿到被男主搶去,男主再放到能讓壞人拿到的過去讓壞人組拿到,之後過去男主會再次搶到無限循環。

(10)信條開篇大劇院致敬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信條》是哪個國家的:在拍攝時,諾蘭及其製作團隊去到了三大洲七個不同國家進行取景,從美國到英國、從東歐愛沙尼亞到義大利阿馬爾菲海岸、從印度到北歐丹麥和挪威

《信條》的劇情是如何的:電影里,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條」是惟一的線索與武器,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力求解開「信條」之謎,利用時空逆轉拯救世界

《信條》是一部怎樣的電影:《信條》是一部動作驚悚片。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齊、邁克爾·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