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京劇八大樣板戲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京劇八大樣板戲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1-28 17:05:49

『壹』 8個樣板戲是哪8個

8個樣板戲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八大樣板戲的由來:

樣板和樣板戲之稱,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署名本報評論員者贊揚《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贊揚《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後至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板戲、革命藝術樣板、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等稱呼。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復上演。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在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中,把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這八個劇目冠以革命樣板戲的稱號。

『貳』 京劇八大樣板戲是什麼

京劇八大樣板戲包括:《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1、《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劇院據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並參考同名話劇改編,最初由上海京劇院一團創演於1958年夏。該劇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和打磨,終成為上海京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京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現代戲代表作。

2、《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劇中主要寫了人民內部矛盾,並無暗藏敵人。1965年2月1日首演於人民大舞台。

3、《紅燈記》

京劇藝術片《紅燈記》,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制。 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4、《沙家浜》

革命現代京劇劇名。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並稱「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受了改編滬劇《蘆盪火種》的任務。改編成京劇的《蘆盪火種》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後經國家領導人審看,提出了修改意見,劇名由毛澤東主席定為《沙家浜》。

5、《奇襲白虎團》

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1955年進行首演,參加了1964年的現代戲曲匯演。文革時期被確定為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一。1972年被攝製成電影藝術片。

6、《龍江頌》

該劇產生於「文革」之前,其主旨在於贊美犧牲自己、顧全大局的共產主義精神。該劇在反復修改的過程中,直接受到「樣板戲」的影響,其藝術上的成就是突出,但過分誇大階級斗爭的內容,以及對人物概念化的描寫,也使該劇的藝術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劇的特色。

7、《紅色娘子軍》

京劇《紅色娘子軍》,由中國京劇團《紅色娘子軍》劇組集體創作編排,馮志孝、杜近芳、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攝制並在全國上映。該劇講的是海南島奴隸出身的吳清華投身革命,最終消滅惡霸地主南霸天的故事。

8、《白毛女》

1958年根據歌劇《白毛女》改編。中國京劇院演出。李少春飾楊白勞,杜近芳飾喜兒,葉盛蘭飾王大春,袁世海飾黃世仁。除運用京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傳統程式,還根據內容需要,在劇本、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嘗試。

『叄』 八個樣板戲的順序

八個樣板戲:

1、《紅燈記》:

京劇藝術片《紅燈記》,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制。

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肆』 八個樣板戲究竟指的是哪八個

過去,舊社會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藝術作品,統稱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除了有心於文藝的人外,實際上人們並不熟悉所有的樣板戲。人們普遍比較熟悉,並且容易回憶起來的樣板戲,最多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八個左右的最優秀的作品。
雖然樣板戲紅極一時,倍受推崇,人們卻普遍不知道它實際上至少有二十多個。因為,「八個樣板戲」和「八大樣板戲」等詞,甚至比「樣板戲」一詞更加流行。眾口鑠金,這兩個當年的口頭詞語,終於演變為習焉不察,以假亂真的偽歷史名詞。

『伍』 八大樣板戲是哪幾個

八大樣板戲都是:《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

在維基網路中,樣板戲被定義為「指1967至1976年間,由官方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認定的一批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共產黨政治立場的舞台藝術作品」。並說「樣板戲的認定有若干次」。在關於樣板戲劇目數量時,維基網路上說「至1976年10月,樣板戲約有二十八部。」但是它列出的劇目數量遠遠不止二十八部,達到了三十多部。

『陸』 八個樣板戲都有哪幾部

八大樣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沒有超越的。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龍江頌,奇襲白虎團,海港,杜鵑山,紅色娘子軍等等。不止八部,將近二十部。都是歌頌工農兵勞苦大眾的,滿滿的正能量,人們喜聞樂見,大部分國人都能來兩句。真正做到了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


樣板戲 」,全稱" 革命樣板戲 ",是 特定 歷史 年代的特定產物。



對於 親身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每個人對"樣板戲"幾乎都 了如指掌, 隨口都能唱上幾段 。


而對於 沒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樣板戲「對於他們不亞於 天方夜譚


並由此產生了若干 疑問 ,譬如對八個樣板戲及其後的作品名稱 眾說紛紜 ,有的甚至認為" 樣板戲只有八個 "等等,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誤解


本人以親身經歷,以當年官方媒體的 確鑿證據 ,明確的列出八個樣板戲作品的 准確名稱 ,以及 樣板戲的發展脈絡 ,作為本提問的回答。


" 樣板戲 "的稱謂 提出於 1966年10月。

叫響於 1967年5 6月。


當年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等" 兩報一刊 "把京劇《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等八個文藝作品稱為" 八個革命樣板戲 ",或八個樣板戲。


1968年7月1日, 鋼琴伴唱《紅燈記》 上演,與先前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相提並論,被稱為" 第九大樣板戲 "。


從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鋼琴協奏曲《黃河》,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舞劇《草原兒女》,京劇《平原作戰》《杜鵑山》 等作品,使樣板戲的數目增加到了 十七個


假如當年的" 樣板戲 "叫作 樣板"作品" ,對於八個樣板戲來說,稱為 八個樣板作品 ,倒也 無可厚非

因為"作品"一詞,既可以包括 京劇 作品,也可以包括京劇作品之外的 任何藝術門類的作品


問題恰恰在於 八個"樣板戲"中的舞劇《 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正如其前綴一樣——是 舞劇 ,而 根本不是什麼"戲"

尤其是排名第十的 鋼琴協奏曲《黃河》 實在不是什麼「戲」


因此,當年的官方權威媒體《人民日報》等,也只好 含糊不清 的宣布「 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劇 《磐石灣》《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

1975年上半年,又推出了《 津江渡 》等京劇劇目。

雖然有的已經在電台播出並拍成電影公映,但是不久 文革 結束 了,所以它們的影響都不大。

這就是當年" 樣板戲"的 歷史 及其發展脈絡

順便說一句,既然提問的前提就是" "個樣板戲,"都有"的當然只能是 哪些 ?而不可能是哪" "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關注!

所謂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由江青主抓的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分別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後來又相續創作出交響京劇《杜鵑山》、《磐石灣》、






















以及芭蕾舞劇《沂蒙頌》,正如周恩來總理在建國20周年國慶招待會所言:「以樣板戲為標志的文藝革命蓬勃發展…」那個時期,樣板戲家喻戶曉,人人均會哼唱,電影院、戲院樣板戲一花獨放。

八個樣板戲有《沙家浜》《紅燈記》《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白毛女》 照片是在海南省儋州一個鄉村博物館拍攝的。

『柒』 中國的八大樣板戲有哪些

八大樣板戲是: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和《奇襲白虎團》,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以及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紅燈記》、《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沙家浜》、《海港》

(2)樣板戲有關問題解答

樣板戲一章我們主要應掌握那些內容

《沙家浜》、《紅燈記》和《智取威虎山》三部作品。。

樣板戲是可否理解為因政治而變得『畸形』了的一種京劇

樣板戲是畸形的,但現代京劇則是傳統京劇的發展。

樣板戲是從政治角度完全否定樣板戲價值呢?還是是從藝術角度充分肯定樣板戲價值的觀點?

樣板戲是從政治角度完全否定現代京劇價值,而從藝術角度充分肯定現代京劇價值。 。

樣板戲它和京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樣板戲主要是在現代京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什麼是「文化語境」?樣板戲產生的「文化語境」是什麼?

所謂文化語境,就是一種文化產生的語言環境。樣板戲產生的文化語境,主要就是指導文革的時代背景。

樣板戲這個名稱的由來?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並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

樣板戲可以說是政治的產物嗎?

樣板戲是政治的產物,但現代京劇並不完全是。

為什麼會有樣板戲呢?樣析戲中的人物又怎樣?

1958年至1964年間出現的「京劇現代戲」,是解放區戲曲改革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新中國文壇的重要收獲之一。這個時期,中國文壇剛剛經歷了「反右運動」等一系列的批判運動。1962年「階級斗爭」學說的提出和1964年剛剛開始的「四清運動」(即「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更加劇了當時社會的政治氣氛。一方面,傳統文化遭到全面清除,以前的所有文學創作幾乎都遭到否定和質疑;另一方面,「二革」 創作方法成為了創造「無產階級文學藝術」的指導原則。文藝問題作為「上層建築」中一個重要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而戲劇作為一種影響面大的特殊文藝形式,則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因此,「樣板戲」與京劇現代戲也有許多共同之處。

樣板戲由於產生於特定的年代,由於特定的文化語境決定了樣板戲的主題、樣式等具有特定的模式,八大樣板戲指的是哪八部戲劇?在看這些戲劇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並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

樣板戲的前身是什麼?

是京劇現代戲。

為什麼會有樣板戲?樣板戲的人物怎樣?

第一個問題:一樣板戲是五四以來新文學運動的繼續。二、是當時革命斗爭與鞏固政權的需要。三、自從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共產黨一直在試圖創建自己的文學,並且把文學作為一種革命與建設的工具。因此種種,作為革命現代京劇的樣板戲就應運而生了。但後來更被江青利用作幫派文藝的工具。

第二個問題:樣板戲人物總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鋼鑄鐵澆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形象。他們在精神上無限高尚、高大,但是卻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因此他們是一群現實中不存在的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話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來的。

阿慶嫂怎麼看?

阿慶嫂身上只是多了一些機智,在人性方面的缺陷仍然與其他樣板戲主人公一樣存在著巨大的缺陷。盡管她有個丈夫,但卻被編劇打發到上海跑單幫去了。她除了心中裝著革命、新四軍、地下黨以外,好象從沒有表現出她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女人的品性來。

樣板戲有哪些呢?應該怎麼樣去欣賞它們?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並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當作一般的藝術品去欣賞就行。

什麼是樣板戲?

李平:樣板戲是由現代京劇等改編移植的一種戲劇形式。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所有的「樣板戲」都是在「京劇現代戲」 和小說、電影、話劇以及民族新歌劇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京劇現代戲」,又主要是根據「滬劇」、「淮劇」和「話劇」等戲劇形式移植的。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並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之後又出現了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等第二批「樣板戲」。

『捌』 八大革命樣板戲是哪八個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2、《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改編自曲波小說《林海雪原》,講述的是解放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志斗勇的故事。

3、《海港》

這部京劇被劃入"樣板戲"的序列,經過反復修改,使之在京劇唱腔、演出等方面的改革上均取得不少成績。其中激烈的階級斗爭描寫反映了當時高漲的革命熱情,以及敵我斗爭的復雜性。

4、《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

5、《紅色娘子軍》

該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斗故事。

6、《白毛女》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

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斗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盪」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斗爭事跡。

8、杜鵑山

《杜鵑山》講述的是黨從井岡山派柯湘到湘贛邊界的杜鵑山領導一支農民自衛軍。途中柯湘被捕,恰巧被自衛軍營救。

自此,柯湘擔任了自衛軍的黨代表。她宣傳黨的階級政策,團結群眾,不斷擴大武裝。地主武裝頭子毒蛇膽勾結自衛軍中的叛徒溫其久,抓住雷剛的義母,誘雷剛下山,妄圖一舉消滅自衛軍。柯湘識破敵人毒計,主張用敵進我退的辦法,會合主力,粉碎敵人的進犯。

雷剛不聽勸阻,莽撞下山救母,結果中計被捕。柯湘率尖刀班救出雷剛母子,清除了叛徒。改造了這支自發的農民自衛軍。

樣板戲是指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台藝術作品的俗稱。

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8)京劇八大樣板戲電影擴展閱讀

文革時期,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藝術作品,統稱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復上演。

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道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