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布萊頓學派的藝術主張是什麼
20世紀初英國布萊頓地區。主張在露天場景中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段。現實主義的萌芽。多視點時空觀念。
英國「布萊頓學派」是世界電影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學術流派。因起源於英國的海濱城市布萊頓,故而得名。「布萊頓學派」的代表人物大多為攝影師,如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遜、埃斯美·柯林斯和希賽爾·海普華斯等。該學派不僅重視對現實生活的體現,尤其對重大社會問題予以了充分的關注和表現。在表現形式和拍攝節奏方面,布萊頓學派給電影帶來了早期蒙太奇,從而通過電影畫面的有機組合,使得電影開始具備了屬於自己所獨有的敘事語言。該學派反對梅里愛提出的「銀幕即舞台」的主張,反對在劇場中和攝影棚里記錄奢華的舞台劇和營造虛幻的電影魔術,主張像盧米埃爾那樣,把鏡頭對准社會、瞄準生活,在露天的場景中拍攝真實的生活片段。在「我把世界擺在你眼前」的口號下,「布萊頓學派」的主將們拍出了一些歷史文獻片和帶有現實主義傾向的電影短片,對世界電影的發展走向產生了重要作用。
B. 布萊頓學派的現實主義是什麼
布萊頓學派是世界電影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學術流派,起源於英國.由於這個學派的主要成員都在布萊頓出生和工作,學派也以此命名.
成立於1900年英國的電影先驅團體,首創特技攝影和簡單的蒙太奇,並實驗各種彩色技術.主張在露天場景中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段——現實主義的萌芽.
C. 電影理論史上第一個里程碑和第二個里程碑分別是
第一個是愛森斯坦為代表的蘇聯蒙太奇學派;第二個是巴贊的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理論。
D. 編導必知的世界電影主要流派
世界電影主要流派為早期的現代主義、蘇聯電影學派、好萊塢商業電影(即類型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
電影同其它藝術門類相比是最年輕的藝術。自格里非斯發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後,電影才開始獲得獨立的生命。然而,當時的電影由於受商業化的束縛,並未能在人民心中確立起藝術的地位。因此,在電影問世的前20年裡,並未有什麼流派產生。直到20世紀20年代出現於歐洲的先鋒派電影,才第一次具有了電影流派的意義。所以,在諸多藝術領域中,電影流派是數量少,歷史最短的。
縱觀世界電影史,真正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大派系:
1、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2、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3、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4、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5、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
電影流派的形成及各流派之間的斗爭與競賽,是電影藝術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我們在電影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方向下,要支持和促進電影藝術家為創立各種不同電影流派所作的努力。與此同時,也應當提出,電影流派本身盡管是一種藝術現象,但也有進步與反動、積極與消極之分。比如電影史上曾出現過的先鋒派電影和近期現代主義流派,就包含著極大的消極成分。對於這些流派,當然不宜作簡單化的否定——這些流派本身也往往是可以一分為二的——對於其中宣揚資本主義腐朽性一面的,我們必須加以批判;而對於其中符合現代審美趣味的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創新和發展,則應加以借鑒、改造,使之轉化為有益的養料。
歐洲先鋒派電影
歐洲先鋒派電影,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的德國和法國,後期則以法國為中心。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次明確意識到電影的藝術潛力,並力圖創造一種藝術電影的重要嘗試。
蘇聯電影學派
蘇聯電影的'興起,加速了先鋒派趨向於記錄電影一途。他給予先鋒派以人物和物體應同樣重要的觀念。蘇聯電影的發展和創新是與世界電影的歷史進程緊密相聯的。
好萊塢商業電影
類型電影是美國好萊塢商業電影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流派,在30—40年代曾占據世界影壇統治地位。產生類型電影的技術,是大製片企業為確保商業利潤而實行的由製片人專權,強調專業分工、各司其職的傳送帶式影片生產制度。所謂類型電影,就是按照各種不同的標准化模式創作出來的影片。據西方有的專家統計,好萊塢商業影片共有75種類型。但作為藝術流派影響較大的,主要就是喜劇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和歌舞片這樣幾種。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義大利興起了一場具有社會進步意義和藝術創新特徵的電影運動。一般認為,這一運動從1945到1951年持續了大約6年。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雖然一直被普遍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但它並沒有任何統一的、得到新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人物公認的美學綱領。
法國新浪潮電影
法國新聞界把1958年至1959年間突然涌現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競相拍攝影片的熱潮稱之為“新浪潮”。1959年,24名青年人拍成了他們的處女作;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為電影導演。這批青年導演被稱為“新浪潮”導演,他們的影片被稱為“新浪潮”電影。後來“新浪潮電影”一詞被廣義地用來指稱在世界各國陸續出現的,特別是由新導演拍攝的敢於打破傳統電影語法的故事片
E. 1:什麼是電影流派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電影流派是什麼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電影流派是哪幾個 2:代表好萊塢
電影,是一門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所以,學習電影的分類絕對是我們學習電影的第一條鑰匙。好好把握這條鑰匙,無論是對學習電影藝術,創作劇本,拍攝電影,或是欣賞電影,都有很深層的意義。電影世界裡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電影,也有很多種電影的分類方法,現在簡單向大家介紹現今最主流的分類。
我補充一下岩井俊二吧。
岩井俊二(Shunji Iwai)
1963年1月24日生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從小愛好廣泛的岩井俊二學生時代已經愛上電影、美術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1987年從橫濱國立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了日本的電視行業。此後的幾年中,岩井俊二一直從事MTV、廣告以及有限電視節目的導演工作。這階段所拍攝的大量的MTV和廣告對他日後電影的影象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93年岩井俊二為富士電視台的《IF……》系列節目拍攝了兒童題材的電視短片《煙花》,受到了普遍好評。由於岩井俊二出色的編導才能,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破例把他評為當年的最佳新人電影導演。而1994年岩井俊二的電視短片《愛的捆綁》繼續好評如潮,不但被製作成電影發行,還贏取了1995年柏林電影節的NETPAC獎。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劇場電影處女作《情書》。《情書》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國內引起了空前的轟動,而影響很快就波及到整個東南亞甚至歐美。現在,這部美麗動人的《情書》不但成為眾多亞洲影迷心中的最愛,更被眾多影評人視為日本新電影運動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緊接著的1996年也是岩井俊二創作頗豐的一年。首先,他以反映精神病患者為題材的短片《夢旅人》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記者評審委員會獎。隨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第二部小說《燕尾蝶》搬上銀幕。深刻的主題、復雜的故事情節、五百萬美圓的巨額投資以及眾多明星的加盟使得《燕尾蝶》成為岩井俊二至今為止最具震撼力的影片。
F. 什麼是布賴頓學派電影
在英國的海濱城市布賴頓,曾出現了世界電影史上最早的一個電影流派。他們使用自己的機器,憑借過去拍攝靜物照片的工作經驗,開始了電影的創作實踐。他們主張像盧米埃爾那樣,在露天場景中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斷」,而不是像梅里愛那樣,局限於傳統的藝術觀念,紀錄戲劇舞台的表現形式,從而拍攝出世紀初最富有想像力的一批影片。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逐漸形成了創作傾向較為一致的創作群體,即被稱之為「布賴頓學派」。
這一學派具有影響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遜、埃斯美,柯林斯、希賽爾•海普華斯等。他們分別在自己的影片中,對於電影的表現形式、電影語言技巧的使用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
G. 世界電影流派的劃分
電影流派,指電影根據獨特風格而進行分類的派別。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五種:
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等。
(7)電影世界上第一個學派擴展閱讀:
世界電影流派的分類:
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
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
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柯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
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
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
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
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
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
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
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法國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
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逕庭。
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
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他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H. 電影的發明者
偶然的發明:由打賭誕生的電影
如今,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但是,你是否知道當初電影的發明是為了裁判一次打賭?也許,我們要感謝那次打賭,感謝它給我們帶來的電影。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I. 在世界電影史上,從美國大陸到歐洲大陸經歷了以布萊頓學派為代表的英國對嗎
錯的。
解析:這道題考的是世界電影的發展史。
英國「布萊頓學派」是世界電影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學術流派。因起源於英國的海濱城市布萊頓,故而得名。
「布萊頓學派」的代表人物大多為攝影師,如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遜、埃斯美·柯林斯和希賽爾·海普華斯等。該學派不僅重視對現實生活的體現,尤其對重大社會問題予以了充分的關注和表現。
在表現形式和拍攝節奏方面,布萊頓學派給電影帶來了早期蒙太奇,從而通過電影畫面的有機組合,使得電影開始具備了屬於自己所獨有的敘事語言。
(9)電影世界上第一個學派擴展閱讀:
1868年,亨利·達爾梅達就曾用紅綠兩種光線把畫面重復投射到銀幕上,觀眾可以透過一種紅綠雙色的鏡片把兩個畫面混合成黑白立體形象。這種方法日後被稱為「雙色立體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後被路易·盧米埃爾及美國的米高梅公司用來放映短片。
「雙色立體放映法」的缺點是使人們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國)有人用兩片無色的偏鏡片(Polarlides)來代替原先的紅綠鏡片,使光線從左邊或右邊偏離分散。
到1950年,這種方法開始走出實驗室,在義大利、匈牙利和英國作公開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