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3d特效數據電影財經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3d特效數據電影財經

發布時間: 2022-11-17 14:18:35

① 現有什麼3D的電影上映~要刺激好看的

《樂火男孩》:中國首部3D電影

中國首部數字3D立體電影《樂火男孩》將於今年暑期檔在全國公映,導演林華全表示,自己當初決定拍攝該片也要突破層層的心理關口,相對於普通二維影片的拍攝,立體影片的投資費用要高出兩三倍。而讓林華全斗膽一試的信念是「越危險的地方越有機會」,他說:「如果大家都一窩蜂去拍一個題材,這個導演就不特別,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大。」

《樂火男孩》的3D場面集中在歌舞部分,再有就是拿著大鉛筆戳向大銀幕、用魚竿釣起掉入河中的錢包等……該片也並非炫耀特技的電影,對於這部歌舞青春片來說,3D更像是個噱頭。

《飛屋環游記》

上映日期:2009年8月4日

《飛屋環游記》講述一位名叫卡爾的老人與8歲的小男孩小羅,乘坐由無數氣球牽引升空的飛屋踏上冒險旅程的故事,被譽為是今夏最不可錯過的影片之一。《飛屋》上映之後,獲得了全美媒體的交口稱贊——《好萊塢報道》的影評稱:「這是一部迷人、感人的電影,是無可爭議的皮克斯有史以來最棒的影片。憑借《飛屋環游記》,皮克斯再度把3維動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綜藝》雜志也盛贊:「也許這樣的故事聽起來讓人厭倦,但是《飛屋環游記》卻用其深刻的想像力和無數的驚喜消除了這些顧慮。當然還有那關於夢想實現和夢想被擱置這兩點間的巧妙平衡,深深的打動人心」;《芝加哥太陽報》的老牌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也大誇道:「這真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它講了一個非常棒的故事,而且每一個角色都是那麼鮮活,那麼讓人信服。」目前《飛屋環游記》在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的好評率高達97%,絕對是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種子選手。

《飛屋環游記》同時還是皮克斯第一部需戴特製眼鏡觀看的3D影片,中文配音版與英文原聲版都將於8月4日起,在全國擁有3D播放設備的影院上映。

《豚鼠特工隊》

上映時間:2009年7月24日

動物版007《豚鼠特工隊》採用真人與3D動畫相結合的方式,主角是幾只裝備了高科技間諜裝備、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豚鼠,他們為阻止邪惡的億萬富翁掌管世界展開間諜行動。生動細致的動畫形象、精心設計的場景、幽默的對話、以及真人表演與3D動畫的完美結合,影片《豚鼠特工隊》的精彩看點確實不少,此外影片還請來了好萊塢一線明星尼古拉斯·凱奇和佩內洛普·克魯茲等擔任幕後配音,相信能吸引更多成年觀眾。據說該片中豚鼠的形象相當寫實,令不少鼠類過敏者倒抽涼氣。

《死神來了4》

上映日期:2009年8月28日

從《死神來了》中的空中飛機大爆炸,到《死神來了2》的高速公路連環撞,然後是《死神來了3》中的急速過山車……2000年、2003年、2006年,「死神」每三年就要在大銀幕上讓觀眾體驗一把各式各樣的「死亡」刺激,從沒有遲到過。從該片公布的劇照來看,有人在拖車尾部被點燃;有人被坍塌的建築半掩埋,鋼筋扎進脖頸;有人在洗車時驚懼尖叫,奮力拍打擋風玻璃;人們在影院里戴著眼鏡看3D電影,但他們貌似已經死去,爆米花撒在胸前……種種可怕景象,血腥一如過去。

《天神下凡》

上映日期:2009年12月18日

科幻片《天神下凡》的故事講述了在未來世界中,一個傷殘地球老兵通過DNA克隆技術成為Na'vi人,最後率領潘多拉星球眾生為了生存而戰。該片的男主角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薩姆·沃辛頓,女主角是曾在《幸福終點站》和《加勒比海盜》出演配角的佐伊·薩達納。薩姆·沃辛頓在《天神下凡》引爆前,還將在另一部大片《終結者4》里扮演男主角,與克里斯蒂安·貝爾搭戲,他勢必成為明年竄紅速度最快的外籍男演員。

10年前,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獲得了11項奧斯卡大獎,這讓「世界之王」在以後的10年內沒有輕易拍出任何作品,而這部《天神下凡》不僅承擔著卡梅隆再造輝煌的壓力,同時也要實現它在技術領域成為新領軍的重任。

詹姆斯·卡梅隆介紹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本片成為一部可以直觀的3D立體電影,所以毫無疑問,我們必須藉助強大的IMAX來實現這一理想,它能讓整個影院的視聽效果達到極致,讓觀眾難以抗拒。」《天神下凡》完成後期製作版本後,將通過數位轉制技術,轉化成IMAX格式在特大銀幕上放映。但在前期製作中遇到的最大技術瓶頸,便是如何實現3D效果,讓觀眾欣賞到影像跳出銀幕的驚人場面。《天神下凡》將有60%的畫面採用CG動畫技術製作,40%的鏡頭由真人演出,而真人演出的部分也將經過大量VFX(視覺特效技術)的處理,從而使影片中的所有畫面質感都趨於真實。此外,《天神下凡》動用了卡梅隆拍攝IMAX紀錄電影《深海幽靈》時使用的Fusion3D攝影系統,在維塔技術力量的支持下,影片採用3D動作捕捉技術對演員的表演進行采樣和處理,卡梅隆把這種技術叫做FPR。

《玩具總動員(1、2、3):3D》

上映日期:2009年10月2日、2010年6月18日

《美女與野獸》

上映日期:2010年2月

迪士尼近日正式宣布了今年10月2日在美國本土他們將以2片連映的形式推出皮克斯名作《玩具總動員》與《玩具總動員2》的3D版本。觀眾只要花1部片子的錢就可以看到2部3D影片了,而這次的3D版上映只會持續2個星期。然後在2010年暑假《玩具總動員3》也將以3D形式正式登場!

從迪士尼角度講,這次上映策略的調整其實是給另外1部迪士尼的3D影片讓路,因為迪士尼已經定於2010年2月推出他們自家經典動畫作品《美女與野獸》3D版。《美女與野獸》也將成為第1部被轉制為3D立體電影的2維動畫,平面的2維動畫如何變為立體的3D電影實在值得人們期待。而據悉,迪士尼在這次的ShoWest大展上展示了《美女與野獸》的開場曲「Belle」的3D版,到場的觀眾表示雖然這不像新的3D電影那麼震撼,但是效果還是相當讓人滿意的。

《愛麗絲夢遊仙境》

上映日期:2010年3月19日

《愛麗絲夢遊仙境》也是伯頓與老搭檔約翰尼·戴普的再度合作,戴普將在本片中扮演瘋狂帽匠。據悉,迪士尼不久前在他們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展示了戴普的首張「定裝照」,贏得了在場觀眾的一致贊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戴普至今最「詭異」的角色。

而關於影片本身,伯頓曾在之前表示這不是照搬原著或者說是50年代同名迪士尼經典動畫的翻拍版。伯頓對故事進行了大量的修改,本片中愛麗絲會比原著中描寫的年齡大得多,伯頓把愛麗絲設定在了17歲(從他選的演員也能看出來),設定為1個與當時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角色,於是她重返仙境,展開了一段新的冒險。

迪士尼影業主席Mark Zoradi表示「伯頓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就是一部為強大的IMAX-3D量身訂制的影片,伯頓將帶領觀眾們跳進兔子洞,去體驗那些棒極了的角色,精彩的冒險和幽默。」

《史萊克4》

上映日期:2010年5月

在拯救公主,尋找到真愛並且穩定住了「遠得要命」王國後,並且有了「小史萊克」後,我們的史萊克成了一個居家好男人。自然的,隨著時間的飛逝,史萊克開始懷戀自己的本性「怪物」的一面。他又開始嚮往那些真正怪物過的生活。於是史萊克被格林童話中的著名角色小精靈侏儒怪所欺騙,與他簽訂了一份協議,使自己陷入了另外一個版本的「遠得要命」王國的世界裡。在那裡侏儒怪是國王,史萊克也得到了真正怪物的「對待」,被追殺,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世界裡史萊克和菲歐拉沒有相遇過。在認清事實後,史萊克終於決定為挽回自己本應有的「真愛」而奮斗!

《怪物史萊克4》定於2010年5月21日上映,並且會以3D形式推出,還將登陸IMAX影院。

《藍精靈》

上映日期:2010年12月17日

美國導演拉加高斯內爾將執導動畫電影《藍精靈》,該片計劃以3D和2D制式在上映。高斯內爾的導演作品包括《小鬼當家3》、《一吻定江山》等,去年由他執導的《比佛利拜金狗》也相當賣座。據悉,電影版《藍精靈》將結合真人演員和電腦動畫,讓演員與影片中的小動物們進行對話。

「藍精靈」的動畫形象由比利時漫畫家皮埃爾·居里福特創造,1981年被改編成電視動畫片播出,隨即風靡全球。目前「藍精靈」的動畫片已經被翻譯成30種語言,帶動起來的產業規模約在40億美元左右,以它們為基礎開發出來的產品涉及玩具、唱片、影視、游戲等諸多門類,每年由此產生的版稅收益高達500萬至1200萬美元。

《丁丁歷險記》

上映日期:2011年12月23日

該片的演員陣容包括了「007」丹尼爾·克雷格、「僵屍肖恩」西蒙·佩吉以及「比利·艾略特」傑米·貝爾,《指環王》的導演彼得·傑克遜還將擔任本片的製片人。如此超豪華陣容,會讓這部首次採用3D捕捉技術拍攝的特效大片在兩年後掀動一場全新的視覺革命。

《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改編自比利時小說家埃爾熱的同名系列小說之一。原著小說已被譯成48種文字,在全球的總銷量高達1.44億冊,今年還是《丁丁歷險記》誕生80周年。在好萊塢拍攝的這部電影中,埃德加-懷特選擇了《獨角獸號的秘密》這本出版於1942年的小說改編。影片講述了丁丁買了一隻船模送給船長,這艘古老的船模叫作「獨角獸號」,背後隱藏著紅色拉克姆海盜的故事,而船的桅桿中還藏匿著阿道克船長祖宗流下的藏寶地圖。丁丁、白雪(去她博客看看)和船長打算揭開獨角獸號的秘密,但困難卻接踵而來……

② 3D特效的應用范圍

3D特效影像技術已經發展成熟,高品質的3D圖像和影像可以突破時間、空間乃至費用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能逼真地模擬現實環境或創造常規拍攝製作無法實現的場景和事件,滿足不同觀眾的視覺要求。3D特效影像已經開始運用於電影和廣告片中,看過電影《阿凡達》的人都被其3D特效影像所震撼。三維影像技術彌補了傳統攝影、攝像無法實現的影像空白,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自由度,差異化的傳播效果,讓價值大大提升。
當今的大型活動更加追求現場舞台和表演的視覺效果,從奧運到世博我們可以看到3D特效影像以其獨特的創意,在畫面、音效、視覺特效等方面悉心雕琢,使之更為鮮活,更具藝術氣息。

③ 電影院的數字3D特效

什麼是3D電影?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目前在電影院里主要是播放採用兩種不同原理的3d影片,一種以imax大屏幕立體電影為代表的,這種技術是效果最好的,即所謂的偏振光技術,在播放是,用兩部帶偏振鏡的放映機同步放映兩路視差影像,即左右眼分別應該看到的影像.因此如不帶電3d偏振光眼鏡的話,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重影影像,而觀眾配帶的3d眼鏡就是兩個偏振光鏡片,通過它們,就能讓我們的左右眼分別看到屏幕上放映的左右眼視差圖像,產生立體效果.imax影院的屏幕有高達七十多米高的,圖象非常清晰,3d效果強烈,音響也很棒,是目前立體影院中最好的.另外一種稱為紅藍補色立體電影,中國以前放的都是這種電影,觀看影片時,影院會給觀眾發一個幾塊錢就能買到的左紅右藍的濾色眼鏡,帶上後,左眼就能看到屏幕上的紅影圖象,右眼看到藍影圖像,從而產生立體影像,這種立體電影比imax要差很多,立體感要差一些,但它的成本較低,也可以在普通的電影銀幕上放映,可以讓更多的人體會到立體電影帶來的視覺魔術,同時由於這種電影對屏幕沒有限制,所以我們只要買一副幾塊錢的紅藍立體眼鏡,就能在電腦上觀看立體電影,真的很不錯哦.

④ 什麼是3D電影

即立體電影
1953年5月24日立體電影首次出現,為了把觀眾從電視奪回來,好萊塢推出了一種新玩藝兒--立體電影。戴著特殊眼鏡的觀眾像在觀看《布瓦那魔鬼》及《蠟屋》這類驚險片那樣,發現自己躲在逃跑的火車及魔鬼的後面。從而為我們帶入了立體電影的時代。
原理介紹

基本原理

立體電影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如在每架放影機前各裝一塊方向相反的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

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使用對應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鏡觀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看到立體景像,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原理解析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放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

符合人眼觀看的角度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放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利用人的雙眼視角差和會聚功能等特性拍攝的放映時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普通的電影或照片都是一個鏡頭從單一視角拍攝的,影像都在同一平面上,人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如近大遠小、光線明暗)產生空間感。而立體電影則是由從類似人兩眼的不同視角攝制的具有水平視角差的兩幅畫面組成的,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幕上呈雙影,通過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觀眾左眼看到的是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的是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於是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觀眾看到的影像好像有的在幕後深處,有的脫框而出,似伸手可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採用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的立體電影受觀眾廳座位區位置的嚴格限制,觀眾頭部不能隨便移動,否則立體效果消失,因此觀眾感到異常不便。在戴眼鏡觀看的立體電影中,廣泛採用著彩色眼鏡法和偏光眼鏡法。彩色眼鏡法是把左右兩個視角拍攝的兩個影像,分別以紅色和青(或綠)色重疊印到同一畫面上,製成一條電影膠片。放映時可用一般放映設備,但觀眾需戴一片為紅另一片為青(或綠)色的眼鏡。使通過紅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紅色影像,通過青色鏡片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影像。此法的缺點是觀眾兩眼色覺不平衡,容易疲勞;優點是不需要改變放映設備。初期的立體電影常用這種方法。1985年日本築波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展出了採用這種方法的球幕黑白電影,效果更佳。偏光眼鏡法的立體電影,從1922年開始一直為各國所重視,有些國家已和大視野的電影相結合,拍成質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體電影。這種電影在放映時,左右畫面以偏振軸互為90°的偏振光放映在不會破壞偏振方向的金屬幕上,成為重疊的雙影,觀看時觀眾戴上偏振軸互為90°、並與放映畫面的偏振光相應的偏光眼鏡,即可把雙影分開獲得立體效果。由於製作和放映工藝的不同,偏光立體電影有雙機和單機之分。1985年的築波博覽會上展出了70毫米大銀幕彩色立體電影。自60年代以來,中國拍攝的立體電影是採用偏振光方式觀看的立體電影。
蘇聯在70年代研試了全息立體電影,觀看時不必戴眼鏡,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圍。由於觀眾眼睛的視覺調節和收斂是自然的,不會引起過分緊張和疲勞,觀眾只要轉動頭部,即可看到如同實物那樣的位置變化,比普通電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實物體那樣。這種電影仍在研究試驗階段。
偏振技術

你看過立體電影嗎?你知道它的道理嗎?它就是應用光的偏振現象的一個例子。在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眼鏡,這副眼鏡就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這樣,從銀幕上看到的景象才有立體感.如果不戴這副眼鏡看,銀幕上的圖像就模糊不清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人眼看物體說起。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於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時,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我國在八十年代製作的立體電影是採用一個鏡頭拍攝和放映的立體電影,兩套圖象交替地印在一條電影膠片上,還需要一套復雜的光路裝置及偏振系統,這里就不一一涉及了。
立體電影製作流程

劇本討論

立體影片製作客戶的要求,主要訴求點,製作師交流與溝通。
概念設計

業內通用的專業立體電影流程前期製作,內容包括根據劇本繪制的動畫場景、角色、道具等的二維設計以及整體動畫風格(色調,節奏,情緒,泥塑---魔戒,星戰,綠巨人等)定位工作,給後面三維製作提供參考。
分鏡故事板

根據文字創意劇本進行的實際製作的分鏡頭工作,手繪圖畫構築出畫面,解釋鏡頭運動,講述情節給後面三維製作提供參考。
粗模

在三維軟體中由建模人員製作出故事的場景、角色、道具的粗略模型,為故事板(Layout)做准備。
3D故事板(Layout)

用3D粗模根據劇本和分鏡故事板製作出Layout(3D故事板)。其中包括軟體中攝像機機位擺放安排、基本動畫、鏡頭時間定製等知識。
3D角色建模型\3D場景\道具模型

根據概念設計以及客戶、監制、導演等的綜合意見,在三維軟體中進行模型的精確製作,是最終動畫成片中的全部「演員」。
貼圖材質

根據概念設計以及客戶、監制、導演等的綜合意見,對3D模型「化妝」,進行色彩、紋理、質感等的設定工作,是動畫製作流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骨骼蒙皮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對3D中需要動畫的模型(主要為角色)進行動畫前的一些變形、動作驅動等相關設置,為動畫師做好預備工作,提供動畫解決方案。
分鏡動畫

參考劇本、分鏡故事板,動畫師會根據Layout的鏡頭和時間,給角色或其它需要活動的對象製作出每個鏡頭的表演動畫,有人工設定關鍵幀,也有動作捕捉器。動畫調節在三維動畫中是與二維動畫類似的思考方法,但在這個工作上三維動畫有很大的優勢。我們知道二維動畫在製作時有「原畫師」和「動畫師或中間畫」,在三維動畫的世界之中設計者做的是「原畫師」的工作,我們操作骨骼系統在不同的關鍵幀設定動畫。而「動畫師」的工作則全部由計算機自動完成。
燈光

根據前期概念設計的風格定位,由燈光師對動畫場景進行照亮、細致的描繪、材質的精細調節,把握每個鏡頭的渲染氣氛。
3D特效

根據具體故事,由特效師製作。若干種水、煙、霧、火、光效在三維軟體(Maya)中的實際製作表現方法。
分層渲染/合成

動畫、燈光製作完成後,由渲染人員根據後期合成師的意見把各鏡頭文件分層渲染,提供合成用的圖層和通道。
配音配樂 由劇本設計需要,由專業配音師根據鏡頭配音,根據劇情配上合適背景音樂和各種音效。片子的音樂可以作曲或選曲。這兩者的區別是:如果作曲,片子將擁有獨一無二的音樂,而且音樂能和畫面有完美的結合,但會比較貴;如果選曲,在成本方面會比較經濟,但別的片子也可能會用到這個音樂。
旁白和對白就是在這時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對白完成以後,在音樂完成以後,音效剪輯師會為影片配上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至此,一條立體電影的聲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備完畢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將以上所有元素並的各自音量調整至適合的位置,並合成在一起。這是立體電影製作方面的最後一道工序,在這一步驟完成以後,則立體電影就已經完成了。
後期剪輯

用渲染的各圖層影像,由後期人員合成完整成片,並根據客戶及監制、導演意見剪輯成不同版本,以供不同需要用。
觀看方式

1. 空分法

電影院中普遍採用。 現在有不少影院都擁有3D立體放映廳,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來播放兩個攝影機拍下的電影,在屏幕上就會同步出現兩組有差別的圖像,一般用偏振眼鏡觀看,也有用光譜眼鏡的。
不閃式3D技術

不閃式3D 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在電影院里享受生龍活虎的3D影像,能夠同時看兩個影像把分離左側影像和右側影像的特殊薄膜貼在3D電視表面和眼鏡上。通過電視分離左右影像後同時送往眼鏡,通過眼鏡的過濾,把分離左右影像後送到各個眼睛,大腦再把這兩個影像合成讓人感受3D立體感。 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內站著、坐著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勢觀看電視以外,在3D電視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沒有任何問題的。
唯一缺點是播放1080p時只有540p,也就是畫質減半,導致效果不明顯。
不閃式的優勢
首先沒有閃爍,能體現讓眼睛非常舒適的3D影像。不閃式3D沒有電力驅動,可舒適佩戴眼鏡並且全然沒有閃爍感。因此可以盡情享受讓眼睛非常舒適的3D影像。看實際測量閃爍程度的數據就能知道數據幾乎是零,不會有頭暈的狀態出現。
能夠用輕便舒適的眼鏡享受3D影像。不閃式3D眼鏡輕便、價格合理,還可以使用夾套眼鏡讓配戴眼鏡的人也能舒服使用。
體現沒有重疊畫面的3D影像。畫面重疊現象是因為右側影像進入左側眼睛或左側影像進入右側眼睛而發生的。不閃式3D所使用的特殊薄膜分離左右影像後體現3D影像,所以不會發生畫面重疊現象享受好像看到活生生的真實物體的立體影像。通過實際測量畫面重疊的數據就能知道不閃式3D的重疊數據是人無法感知的水平。
2. 互補色技術

是另一種3D立體成像技術,現在也比較成熟,有紅藍、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色分法會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這樣視頻在放映是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藍等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以紅藍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藍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3. 時分法

時分法需要顯示器和3D開關眼鏡的配合來實現3D立體效果。時分法所採用的立體眼鏡構造有些復雜,當然成本也高些。兩個鏡片都採用電子控制,可以根據顯示器的輸出情況進行狀態的切換,鏡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換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對應的畫面(透光狀態下),雙眼看到不同的畫面就能夠達到立體成像的效果。
優點:
應用得最為廣泛,資源相對較多
缺點:
1、戴上眼鏡之後,亮度減少較多;
2、3D眼鏡快門的開合在日光燈作用下與左右圖像不完全同步,會出現串擾重影現象;
3、快門式3D眼鏡的售價基本在1000元左右,相對較貴,並且需要安裝電池或充電使用。
4.光柵式

為了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接收電視立體節目,我國自己製造出了光柵式的立體電視機,但光柵式也有缺點,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體相比要差些,只有在非常大的電視上清晰度稍高,但這樣一來,價格也就上去了,想克服這個缺點就是要技術進步。
5.普氏立體

這是一戰後的一位老兵發現的一種看立體的方式(國內叫過全真立體),這項立體電視技術與原有各種制式的電視設備兼容,其原理是在拍攝立體節目時,讓攝像機向左或向右勻速移動,主要是運動立體的效果。觀眾看節目時,戴上一付對應左移或右移的特製眼鏡,這種眼鏡的鏡片一個是透明的,另一個是半透明的,成本低廉,如果不戴眼鏡和看普通電視沒有區別。這項技術面臨淘汰的原因是左移與右移所拍的片子與觀看帶的眼鏡容易混淆,造成立體效果不明顯,而其兼容性好的特點又被過度炒作,八十年代起,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幾起幾落。
6.觀屏鏡:

以前專用於看立體相機拍的圖片對,圖片對一般左右呈現。現在這種觀屏鏡也可看左右型立體電影。缺點:看圖像或電影時最多隻能是屏幕一半大小;優點:非常清晰。
7.全息式:

這種目前無法推廣。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立體的,不用立體眼鏡。價格是貴得出奇,只在科技館有展示。
發展簡史

立體電影的起源: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

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

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將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將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⑤ 國外的3D特效,到底和國內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說到3D特效相信大家並不陌生,3D特效其實我們經常都會接觸到可能連你自己都不知道,3D特效常應用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的一些後期製作,通過在人物的後期製作可以剪輯和編輯裡面的一些情節,也可以說通過後期的剪輯增加或者是刪除一些雜余的東西,從而達到最完美的效果,通常我們可以看到的一些影視作品大都已經是經過後期的剪輯了,3D特效就是可以讓畫面感更加逼真的一個技術。

主要由市場催生下的3D電影在技術上沒有達標,在很多後期的製作中太過於功利性,忽略了細節上的東西,並且技術不夠硬所以處理的不夠立體生動,畫面感不強,加上為了節約成本可能在3D特效系統這方面投資的比較少吧。

⑥ 3D電影技術和3D特效技術在影視劇中的應用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影視特效技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2&zdhhr-11y04r-1452510553282713660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cgwang.com/course/ystxcoursemobilecheck/?zdhhr-11y04r-1452510553282713660

在「影視特效技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⑦ 阿凡達再度成為全球票房冠軍,《阿凡達》11年前的3D電影特效有多逼真

時隔11年的《阿凡達》重映,這次重映,除了“救市”,它還有一個任務收復“全球票房第一”這個稱號,吊打了國產電影。過去,《阿凡達》在影史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效(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輸給前妻凱瑟琳·畢格羅)…它當年斬獲了89項電影節大獎。

種種3D效果都被詹姆斯·卡梅隆專為影片拍攝開發的“虛擬攝影系統”,都第一時間呈現演員表演和虛擬場景結合後的效果。如果你是年輕的00後估計想像不到當年那種震撼人心的時刻,即使在今天,《阿凡達》也被當作是教科書般的影史經典,被反復觀摩、研究。

所以11年後的今天還能夠獲得這樣的票房,是不是當前電影“實至名歸”?

3D電影院觀看哪裡效果更好?

一般看3D電影效果比較好的影院有大中型銀幕、中國巨幕、IMAX等3D銀幕,位置較第一種要再稍微靠前些,巨幕類為一至五排,非巨幕為一至三排。如果想要有縱深感的話可以靠前坐,但建議徐克電影往後一排坐視覺體驗比較好。而3D眼鏡一般在大一點的影院都有配或者是給押金,本身近視的朋友可以選擇3D夾片眼鏡,排隊入場時可以向工作人員索要或者買前台買一副。

⑧ 影視製作中3D技術的應用

影視製作中3D技術的應用

電影是一種藝術,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充分的利用了3D技術生動性、豐富性、先進性、美觀性的特點,為觀眾呈現了眾多優質的3D影視作品,這對於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影視製作過程中,應該正確理解3D技術的概念,並合理的利用3D技術,重視影視作品的內涵以及美學觀念,使3D電影成為弘揚時代精神、教育人民的重要載體、文章針對3D技術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並探析了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旨在為影視製作人員以及相關技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前言

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三維軟體逐漸的成熟,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給影視製作產業帶來了新的革命、3D技術是三維設計、虛擬模擬等重要應用的關鍵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影視製作中,從早期現實與虛擬結合的《泰坦尼克》、《未來戰士》,還是後期利用純三維技術製作的《最終幻想》、《侏羅紀時代》等,上述影視作品中都應用了先進的3D技術,並且投資越來越大,製作人物越來越逼真、場景越來越宏大,為人們呈現了眾多的視覺盛宴,3D技術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泛、因此,文章針對影視製作中3D技術應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 3D技術的概念分析

3D,是英文ThreeDimensions的縮寫,指的是三個維度,在對三維空間中的物體進行描述時,需要對物體的長、寬以及高三個方面的進行進行描述、因此,所有的物體都具有三維空間屬性、3D技術,和只有長與寬兩個屬性的平面來說,通俗來講3D是對立體進行描述,利用3D技術能夠讓人產生立體視覺,能夠讓人們從遠近、左右以及上下三個維度感知事物、現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3D技術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影視製作中,例如,在CG動畫中,3DMax三維凍哈軟體,會在計算機中創建一個具有三個維度的虛擬空間,然後在虛擬的空間中製作虛擬的模型,同時還能離在虛擬空間中模擬模型的運動,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能夠創造出許多傳統影視技術所不能創造的形象和畫面、

3、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分析

3、13D技術在電影特效中的應用、以《2012》為例,該部電影的特效製作中利用了大量的3D技術,採用先進的3D技術,勾勒出了栩栩如生的世界末日景象,雖然知道主人公一定會從各種危險場景中順利的逃生,但是,逼真的特效場景,依然讓觀眾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在長達161分鍾的影片中,眾多的`特效為觀眾帶來了眾多的視覺沖擊、3D技術的應用,營造了眾多重量級、大手筆、精彩絕倫的鏡頭,其中具有巨大破壞力的洪水、海嘯等,讓觀眾血脈噴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一項、水在《2012》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給人們展現了水的猙獰與狀況;地震也是《2012》的主要鏡頭,主人公駕駛轎車行駛在洛杉磯中心,大地震發生之後主人公駕車載著一家人趕往飛機場,在行駛的過程中,路邊的景象既有真實的實景,也有利用3D技術製作的房子與馬路,並且利用3D技術製作了房子、樹木倒塌的過程,這是傳統拍攝技術所無法實現的、

3、23D技術在人物、模型製作中的應用、以《豚鼠特工隊》為例,該部電影是由迪斯尼公司製作,製作的豚鼠是現如今最先進的豚鼠,製作團隊在進行豚鼠特工隊的動作合成製作時,為了這些將地球從機械化威脅中就出的豚鼠特工隊逼真的毛發,毛發的數量接近了銀河系行星的數量,完成豚鼠特工隊模型製作後,還需要操縱豚鼠進行移動,由於該模型是由大量的多邊形、幾何形狀組合的機器人,其操縱難度超過變形金剛、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為了能夠真實的反映豚鼠的動作,動作演員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由動作演員表演指定的動作,並完整的記錄上述動作,在電影製作後期將上述的動作「粘貼」上去,這樣能夠賦予豚鼠人的性格以及動作,該種技術稱之為3D追蹤技術,其原理表現為:利用追蹤軟體,設定圖像中具有特徵的區域與點(追蹤區域、追蹤點),然後進行追蹤,追蹤軟體會對追蹤點的顏色變化進行追蹤和判斷,以此計算出追蹤點的各種屬性變化,例如縮放、位移以及旋轉等,通過對各個追蹤點進行追蹤,再由追蹤軟體對追蹤點進行綜合分析,利用上述信息,利用虛擬攝像機對畫面或者場景進行拍攝、同時,還可以在虛擬場景中添加人物模型以及CG模型,採用虛擬攝像機從虛擬視角進行拍攝,對虛擬模型、人物的運行進行拍攝,以達到虛擬3D模型、CG角色與真實場景、道具的完美結合、

表演捕捉技術是動作追蹤技術的升級,動作追蹤技術只能對動作演員的肢體動作進行記錄,但是,角色或者模型的面部表情需要動畫師進行後期重繪、表演捕捉技術的應用有效的彌補了動作追蹤技術的缺點,能夠對動作演員的面部表情進行捕捉和記錄、以《猩球崛起》為例,該部影視作品充分的利用了表演捕捉技術,並且向人們展示了表演捕捉技術的魅力,通過表演捕捉技術為人們展示了一隻猩猩的各種表情,例如思考、屈辱、抗爭以及憤怒等,動作演員基於人的表情,再加上適當的藝術誇張,採用表演捕捉技術記錄了真人的表情,再通過後期製作將各種表情移植到猩猩面部,讓人能夠感受到這只猩猩的各種表情,

3、33D技術在色彩設計中的應用、傳統二維色彩設計,並不能夠實現很高的色彩鮮艷度,並且色彩不分明、3D技術在色彩設計中的應用,能夠顯著的增強色彩的真實感、層次感,有效的提高視覺效果,並且還能夠營造出真人電影所不能夠營造出的色彩效果、

4 、3D電影發展的對策分析

3D技術的發展前景非常好,為了進一步的推動3D技術在影視製作中的應用,應該不斷的豐富思想內涵以及推動電影美學發展,以此實現3D電影的快速發展、

4、1豐富3D電影思想內涵、雖然現階段的電影藝術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僅僅依靠先進的技術,並不能夠長久的吸引觀眾的目光,技術的更新能夠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而隨著該種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其吸引力也不斷的降低,即技術手段只能推動電影藝術一時的發展,並不能夠流傳一世實現長遠發展、因此,一部好的3D電影,既應該有精湛、先進的技術,還應該具有豐富、深刻的內涵以及較高的文化品位,反映時代精神與時代價值觀,通過觀影讓觀眾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夠使3D流傳於世、

4、2加快3D電影美學的發展、利用3D技術創造的充滿新奇的電影,雖然能夠帶給人新奇的視覺享受,但是並不是電影美學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因為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電影美學包括表達方式、藝術種類等,基於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體,向人們展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場景的同時,讓人們理解更深層次的內涵,即使3D技術帶給人的新鮮感消退,但是依然能夠依靠3D的美學特性,讓觀眾銘記於心,例如,《飛屋環游記》、《愛麗絲夢遊仙境》、《阿凡達》等,既能夠帶給觀眾豐富、刺激、新鮮的視覺感受,又能夠表達電影美學,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3D電影的可持續發展、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3D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電影製作領域的應用越來越頻繁,並且3D技術的應用不再是原來簡單的嘗試,而是充分的利用3D技術創造影視作品所需要的各種場景、人物、動作、表情等,該種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對推動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實現3D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應該重視技術自身的創新性,還應該重視電影的內涵以及美學特徵,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多觀眾的喜愛,並實現3D電影長流於世,為實現電影行業的健康、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⑨ 3d電影原理是什麼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

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9)3d特效數據電影財經擴展閱讀

現在3D電影的成像技術有很多,比如不閃式3D技術、時分法技術、光柵式技術等等,它們都各有優缺點,不過它們最終的實現依靠的原理還是一樣的。

不閃式3D技術利用的是偏光式3D成像;而時分法技術是通過提高屏幕刷新率把圖像按幀一分為二,形成左右眼連續交錯顯示的兩組畫面,然後通過特殊的3D眼鏡使得這兩組畫面分別進入左右雙眼,最終在大腦中合成3D立體圖像。

而光柵式技術是通過光柵屏障來控制光線行進方向,讓左右兩眼接收到不同的影像,從而產生視覺差,最終形成立體顯示效果。

⑩ 做3D電影和特效需要學習什麼知識

可以用3D建模工具搭配專門的效果製作插件來完成,3D建模就用3DS Max就行了,後期效果的話,可以用諸如RayFire之類的效果插件快速生成,入門其實很簡單,不過要想做高質量的特效效果,就要花時間來慢慢調整渲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