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沙希德·卡普的從影經歷
在做演員之前,沙希德錄過一些歌,拍過一些廣告。其中較為知名的有:1998年和Shahrukh Khan(沙魯克汗)、Kajol(卡卓爾) 、Rani Mukerji(拉尼)的百事可樂廣告。同Aryans 和Hrishitaa Bhatt一起錄制的歌曲專輯Aankhon Me Tera Hi Chehra。在做這些的同時,他就決定加入Shiamak Davar Institut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SDIPA,著名電影演員培訓機構), 因此,他得以在Subhash Ghai執導的影片Taal(《塔爾》1999)中客串歌舞表演,和女主角Aishwarya Rai(艾西瓦婭.雷)一起表演歌舞 Kahin Aag Lage Lag Jawe 。
2003年,沙希德在愛情片Ishq Vishk《尋尋覓覓》中飾演一個自由職業者,這是他第一次做主角,角色名叫Rajiv Mathur,他有幸和Amrita Rao以及 Shenaz Treasurywala同台競技。這部影片獲得觀眾的廣泛好評,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沙希德出色的表演也為他贏得了Filmfare最佳新人獎。 indiaFM的影評專家Taran Adarshfrom 寫到: 「沙希德卡普是一個值得青睞的好演員。他有沖擊一線演員的所有潛質。不單外表英俊,還極具表演天賦。他簡直就是為表演而生,這個年輕人成功營造了影片的喜劇氛圍,抓住了人物感情,他的舞蹈也很出彩。他在用心前行,讓我們為他喝彩吧。」接著,他再度和導演Ken Ghosh 合作,出演犯罪倫理片Fida《愛情圈套》,和他共同出演該片的是 Kareena Kapoor(卡琳娜卡普)和Fardeen Khan. 該電影票房並不是很理想,但沙希德的表演還是得到觀眾的肯定。引自某論壇的話: 沙希德卡普的表演可圈可點,他外形清秀俊朗,飾演一個愛沖動的心地單純的年輕小夥子,正是因為這一性格他被捲入一場犯罪案件。他的確動了觀眾動惻隱之心」.
2004年,他主演了愛情喜劇片Dil Maange More(《渴望無限》,女主角是Soha Ali Khan, Tulip Joshi和 Ayesha Takia)。他的表演廣受評論家贊許,有評論家說:「沙希德看起來在模仿沙魯克汗,但很多場景里,他的表演棒極了,完全遮擋住了其他人的光芒」。
2005年,沙希德主演了3部影片,勝利接踵而來。最為成功的角色是在喜劇片Shikhar(《獵捕》John M. Matthan執導)中飾演的一個貪戀吝嗇的傢伙。憑借該片的出色表演,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最佳演員提名。IndiaFM稱:「沙希德卡普的每一個作品都在進步,他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輸於Ajay !」 2006年,沙希德出演了36 China Town《36號唐人街》。盡管評論界褒貶不一,但是該片最後還是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不久後,由Priyadarshan執導的喜劇Chup Chup Ke《事事有謎》票房也不錯。接著是由Sooraj R. Barjatya執導的浪漫愛情片Vivah(《婚禮》,與Amrita Rao共同主演),成了當年最紅的電影,也是沙希德的第二個成功力作。同時也第二次為他贏得最佳演員提名。 評論家Taran Adarsh寫到: 沙希德卡普的表演與以往不同。如果你在Ishq Vishk《尋尋覓覓》里領略了他的酷, Fida《愛情圈套》中見識了他的純,那麼,在Vivah《婚禮》中,你會發現他作為一個成功演員的成長,他很善於運用感情。
2006年夏季,沙希德忙於首次全球巡演——Rockstars Concert(巨星音樂行), 同行的寶萊塢明星有: Salman Khan薩爾曼汗, Kareena Kapoor卡琳娜卡普, John Abraham約翰亞伯拉罕, Esha Deol, Mallika Sherawat Zayed Khan.
2007年,沙希德參演了兩部電影Ahmed Khan執導的 Fool and Final《終極傻瓜》,該片票房並不理想,他的表演也沒能得到好評。接著, 他主演了Imtiaz Ali執導的浪漫愛情劇 Jab We Met《猛然遇見你》(與卡琳娜卡普共同主演),該片可謂是2007年度經典力作。好評如潮,沙希德也憑藉此片拿到好幾項提名獎。原引自CNN-IBN的Rajeev Masand的話: 「盡管冒著被卡琳娜的光芒蓋住的危險,他還是無比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角色,他的表演不輸卡琳娜!」接著,他主演由Aziz Mirza執導的影片Kismat Konnection(2008《幸運符》,與Vidya Balan飾演對手戲), 該片也大獲成功。
2009年, 沙希德出演影片Kaminey(《惡棍無賴》Vishal Bhardwaj執導),片中他要分別飾演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毫無疑問,最終,他的表演很出色,觀眾和評論家都對該片褒獎有加。Rajeev Masand 在 CNN-IBN寫到:「沙希德卡普勇於挑戰自我,完美演繹了性格不同的兩兄弟Charlie和Gud, 而且每一個性格都塑造的非常成功。他一改以往他奶油小生的模樣,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稍後,他和Rani Mukerji拉尼共同主演了Dil Bole Hadippa!( Anurag Singh執導,愛情片),該片票房不算太理想。
2010年, 沙希德出演Ken Ghosh執導的影片 Chance Pe Dance(《熱舞青春》女主角Genelia D'Souza)。當中,他飾演一個在寶萊塢努力打拚,屢遭挫折的男演員。該片同意為他贏得如潮好評。此後他主演的影片有依次是: Paathshala (《快樂上學去》Ahmed Khan執導,Ayesha Takiaand ,Nana Patekar共同主演)。Badmaash Company(《白手公司》Yash Raj執導),以及 Milenge Milenge(《我們未來見》Satish Kaushik執導)。
2011年, 沙希德和Sonam Kapoor共同主演影片 Mausam(《季節》Pankaj Kapoor執導)。該片褒貶不一,但沙希德的表演卻異口同聲受到稱贊。現今,他和Priyanka Chopra(朴雅卡 喬普拉)共同主演的Teri Meri Kahaani預計在2012年6月22日發布。
㈡ 第一個拍電影的人是誰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國人創辦的。這一年,來自美國的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資創辦了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也成為建立在中國的第一家電影攝制公司。
亞細亞成立後,先後在上海和香港拍攝了幾部短片。如《西太後》、《不幸兒》、《瓦盆伸冤》、《偷燒鴨》等,但卻沒有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隨後辛亥革命爆發,公司也難以經營下去。布拉斯基便將公司和全部器材轉讓給在上海的南洋保險公司經理伊什爾和另一個美國人薩弗。
1913年,易手後的亞細亞再度准備投入電影的拍攝。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的觀眾,他們特地聘請了在美化洋行工作,並懂英語的抄寫員張石川擔任顧問。張石川雖然對電影所知寥寥,但卻興趣盎然。他請來了喜歡戲劇的好友鄭正秋和另一位朋友杜峻初,三人經過商議,索性合作成立了一家叫「新民」的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影戲公司攝制電影的全部工作。拍攝資金和影片發行則由亞細亞負責。
1913年,有幾位文明戲的半職業演員來到上海,亞西亞公司便聘請他們做演員,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影片由鄭正秋擔任編劇,並與張石川一起承擔了導演工作。此後,亞細亞還攝制過中國早期一批重要的紀錄片,如關於辛亥革命二次戰爭的《上海戰爭》,記錄了革命軍攻打上海製造局和吳淞炮台的情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膠片停止進口,亞細亞公司因無法拍片而告結束。
除亞細亞外,完全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電影製作公司是1916年張石川和幾個朋友聯合創辦的「幻仙影片公司」。但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資金困難而宣告結束了。此後,由中國的民族資本投資拍攝電影的公司是著名的商務印書館。
1917年,商務印書館從一個外國人手裡低價買進了一批電影器材,決定在圖書出版之外,兼營電影業,這是中國自己投資拍攝電影較有規模的開端。
商務印書館在原有的印刷照相部下設立了電影拍攝業務,拍攝了《美國紅十字會上海大遊行》等幾部新聞片。1918年,商務印書館在照相部之外正式成立了「活動影戲部」,開始了大規模的電影拍攝活動。當時它的拍攝內容包括風景、時事、教育、新劇、古劇共五類影片。其中風景片主要拍攝全國各地名勝古跡;時事片即新聞片,記錄了上海的社會生活;教育片主要介紹教育方面的情況和科學文化知識;新劇片的題材分為滑稽短片、警世影片、神怪武打三類;古劇片主要拍攝了梅蘭芳主演的《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片段。
1920年,商務的活動影戲部更名為「影片部」,在管內搭建了一個較大的攝影棚,並購買了一批新的器材。這時,商務印書館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製片能力,甚至開始拍攝長故事片,如1923年的《大義滅親》等,但在經營上卻漸漸不佳,最終由董事會決定將其剝離,成立了獨立的「國光影片公司」。該公司只生存了一年即無聲無息了。不過,從「亞細亞」到「商務」,應該說是中國電影企業從外資協助到自我投資邁出的第一步。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
㈢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問碧空星光幾度 尋心中百年夢影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繁華與蕭條交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部寫也寫不完的傳奇;他們是膠片的情人、銀幕的伴侶;他們的面孔,濃墨重彩地浮現在過去100年的電影菲林中,並且在未來能夠想見的100年裡,仍將顛倒眾生——他們,就是百年銀河星漢中最耀眼的百顆星,讀者心中最完美見證百年光影的名字。 本報年度特別策劃,囊括中國電影100年的大型專題報道「誰有資格代表中國電影百年」,今日塵埃落定。以下是我們嚴格按照票選結果,統計出的讀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電影百年的100名電影人。 1、鄭正秋: 中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 他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的編導者,最早倡導電影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他編導的影片,開拓了一種以通俗家庭情節劇為核心的中國社會片模式。 2、黎民偉: 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中國電影之父。 黎民偉是香港電影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第一人,被視為「香港電影之父」。他拍攝的《莊子試妻》不僅是最早的香港電影,還成為首部出口海外的中國影片,開創了電影輸出的先河。 3、孫瑜: 系統接受西方電影教育的「中國第一人」。 孫瑜曾被譽為「電影詩人」,是中國早期電影中罕見的一位作者型導演。他拍攝的《故都春夢》、《野草閑花》等多部影片,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新的審美方式,使中國電影開始引起知識界的注意。 4、阮玲玉: 中國默片時代的無冕「影後」。 《野草閑花》中,她唱出中國電影第一聲;她的《神女》成為中國默片時代最高峰;「全能演員」、「中國的嘉寶」,這些美譽都屬於她。阮玲玉已成為一個象徵,凝固了一個有關藝人尤其是女星與坊間流言的永恆話題。 5、金焰: 中國最早的「電影皇帝」。 上世紀30年代,「電影皇帝」金焰是市民眼中的完美偶像。與當時影壇上「油頭滑腦」的酸小生形象完全不同,金焰在銀幕上塑造的青年才俊,堪稱當時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 6、費穆: 被長久遺忘的電影大師,「人文電影」的開拓者。 費穆是導演中的學者,最早提出「中國電影只能表現自己的民族風格」。從《城市之夜》到《小城之春》,費穆以其中國式的電影思維方式和觀念手法,為人文電影的後繼者勾畫出一張明晰的藍圖。 7、胡蝶: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明星。 從默片到有聲片,由普通話片到粵語片,胡蝶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她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明星制的正式形成。 8、袁牧之: 中國電影史上最具天賦的「千面人」。 作為戲劇明星,他曾被譽為「舞台千面人」;作為電影藝術家,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他還曾出任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9、王人美: 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 她是中國第一代現代歌舞演員。一部《漁光曲》讓觀眾記住了飾演漁家女「小貓」的女演員王人美,健康活潑、青春煥發的形象一反當時充斥銀幕的「病態美」。 10、趙丹: 最早集明星與演員於一身的表演大師,代表了中國男演員的高峰。 趙丹是中國電影的一張經典面孔,真正的演技派大家。在表演上,他強調個人體驗,借用戲曲、國畫等傳統文化觀念表現角色,反對教條地學習挪用西方表演理論,為中國表演理論提供了大量可借鑒的依據。 11、周璇: 舊上海的文化商標,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娛樂巨星,罕見的傳奇偶像。 短暫的一生中,周璇出演過數十部影片,錄制了200多首歌曲,堪稱橫跨歌影兩界的天後。她算不上演技超凡的大師級人物,卻以其自身特有的氣質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觀眾,也為銀幕上的中國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個審美上的經典範本。 12、吳楚帆: 華南影帝,方法演技派大師。 由1935年從影,至50年代拍粵語片,吳楚帆在每個時代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堪稱方法演技派大師。 13、白光: 電影史上的「一代妖姬」,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 白光擅演風騷妖媚的壞女人,號稱「一代妖姬」、「傳奇女子」。她還是第一代華語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與眾不同的低音歌喉,在燕語鶯聲的三四十年代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奪目而迷人。 14、上官雲珠: 中國第一位性格演員。 「情於中,形於外」,上官雲珠戲路寬廣,敢於嘗試各種角色,還都演得准確傳神。 15、舒綉文: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配音演員。 從配音小角色摸爬滾打到「四大名旦」之一,似乎她甫一出現在銀幕上,就反射了太強烈的性格光彩。性格之美、風韻之美、愉悅之美……人們評點那個年代的舒綉文用盡了華美之辭。 16、陶金: 第一個飾演周萍的演員。 陶金一生,在表演和導演領域中均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他導演的戲曲片富有特色和新意,尤以《十五貫》最負盛名,該劇曾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而名揚全國。 17、白楊: 戰後中國影壇最有聲望的女星之一。 在中國電影史上,白楊一直是具有傳統美德的中國賢妻良母式婦女形象的典型。除了演電影,她還是40年代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她表演生命的最高峰,當是在由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祝福》中飾演的祥林嫂。 18、秦怡: 銀幕上東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 素有「東方維納斯」之譽的秦怡,上世紀30年代就被稱為抗戰大後方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走上銀幕後又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為單調年代裡動人的亮色。 19、王丹鳳: 50年代引領社會風潮的美麗「護士」。 初登銀幕,便人稱「小周璇」,她曾是40年代上海灘風光一時的女明星。1957年她又留下了經典的《護士日記》,只因這個名叫簡素華的護士太美麗,一度令不少男士以護士為擇妻的第一選擇。 20、英若誠: 20世紀後半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一個品牌和瑰寶。 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翻譯家,文化官員—英若誠堪稱一位「奇才奇藝」的藝術家。在電影《白求恩》中飾演的翻譯大獲成功,他一生塑造了無數個人物,其中許多已成為我國戲劇表演史上的典範;此外,他在戲劇翻譯領域更取得了無可替代的成就。 21、於是之: 北京人藝藝術風格和具有中國氣派的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 於是之被公認為一位自然本色、含蓄深沉而又富有詩意的平民藝術家。以他為首的北京人藝同仁參與拍攝的話劇電影《茶館》等,在世界劇壇為中國的表演藝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22、石揮: 最有君王氣質的表演「鬼才」。 中國電影百年的歷史上,並不缺少循規蹈矩的好好先生,而像石揮這樣「離經叛道」的鬼才卻屈指可數。曾是叱吒舞台的「話劇皇帝」,他自導、自演的根據老舍小說改編的影片《我這一輩子》,更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被稱做「平民史詩」。 23、崔嵬: 獨具中國「血性」和豪邁之氣的電影人,中國電影史上一員巨匠。 作為演員,老舍贊他是與金山、趙丹齊名的中國最優秀男演員。作為導演,他是大氣磅礴的巨匠,在「北影四大帥」中也獨占鰲頭。 24、任劍輝: 有「戲迷情人」之稱的粵劇名伶,香港懷舊文化中不斷被重復塑造的人物。 作為香港20世紀最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任劍輝20歲便女扮男裝反串文武生,比真男子更來得風流倜儻,口口聲聲稱她為「戲迷情人」的幾乎全是痴迷的女人。 她不只稱雄舞台,還稱雄銀幕,一生參演粵劇電影300部,前後40年無人能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 25、於洋: 鐵打鋼鑄的中國硬漢的銀幕代言人,影迷心目中永遠的的「虎膽英雄」。 從演員到導演,從劇團團長到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從演電影到拍電影,從拍電影到審電影,於洋的一生可以說是新中國電影史的縮影。 26、於藍: 中國電影中革命婦女形象序列的締造者。 於藍所塑造的中國革命婦女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序列。尤其是對「江姐」的演繹讓她達到了表演事業的頂峰,從某種意義上說,於藍就是江姐的代名詞。 27、田華: 新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縮影。 在50年代人的心目中,田華和白毛女已經成為一種記憶的符號,深刻地印在了腦海中。她藝術的高峰期,也是「十七年」「主旋律」電影從觀念到實踐的一個縮影。 28、葛存壯: 北影「反一號」,中國電影史上「五大壞蛋」之一。 葛存壯演了一輩子反派戲,演技已臻爐火純青,卻從沒獲得過任何獎項。他與陳強、陳述、方化和劉江被戲稱為中國影壇的「五大壞蛋」,堪稱無冕之王,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9、張瑞芳: 為新中國電影奉獻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喜劇形象——「李雙雙」。 張瑞芳曾是話劇舞台上聞名遐邇的四大名旦之一,從舞台到銀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形象。1962年的快嘴「李雙雙」,讓她達到電影演藝事業巔峰。 30、馮(吉吉): 50年代人心中深埋的時代偶像。他天生就有一種儒雅和倜儻,一種別人無法模仿的瀟灑氣質,是一代人心中深埋的偶像。他出演的角色中,《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羊城暗哨》中的偵察員王練、《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 31、謝晉: 中國電影的一面旗幟,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集大成者。 謝晉的電影,曾製造了一個「當代中國人集體審美」的輝煌歷程。自《女籃五號》開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被視為一個時期的電影標志。雖然在整個中國電影史的代際序列上,謝晉被歸為「第三代」,但實際上他已完成了對時代的超越。 32、孫道臨: 影壇常青樹,中國配音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員之一。 有人說他是一位詩人,有人說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演員,也有人說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還有人稱他為詩歌朗誦家和配音演員,而更多的人稱他為藝壇上的一棵常青樹。 33、王心剛: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軍人」。 王心剛在銀幕上詮釋了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中國軍人,「第一軍人」的地位至今無人逾越。「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曾經是中國大地上流傳甚廣的口頭禪。在人們對男人這個概念還很籠統的年代,他就已經提供了最佳的範本。 34、程之: 獨一無二的「南方特務」。 從藝五十年,他以善演反派角色著稱,被觀眾戲稱作「南方特務」;他還是一位優秀的配音演員,許多經典名片都留下了他極富魅力的聲音;他的相聲水平和京劇功底,也是有口皆碑。 35、王曉棠: 中國電影界惟一一位女將軍,60年代的中國女性美的標志。 她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也是我國電影界惟一的一位女將軍。她曾給當年的影壇帶去一種揉合著剛強、靈秀、野性而率直的美,在那個年代,王曉棠就是中國女性美的象徵。 36、謝芳: 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 她是60年代氣質特殊的一位女演員,雖然扮演的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但濃濃的書卷氣和小資情調卻難以掩飾。《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謝芳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裡最經典的三部影片。 37、李默然: 新中國第一代話劇大師,電影史上有限的幾位能自成一體,且成就卓越的表演藝術家。 在銀幕與舞台上,李默然扮演的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英雄,尤以鄧世昌著稱。他的表演自成一格,兼收並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某些原則和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特長,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厚內在美。 38、龐學勤: 60年代的「長影」頭牌小生。 明月皎夜光,中國影壇上曾經有個龐學勤。他曾是為數不多的幾位英俊小生之一,英姿勃發,銳氣逼人,當之無愧的「22大明星」之一,風度翩翩的明星照遍及全國。 39、李翰祥: 奠定香港電影觀念的大師級人物。 在香港電影史中,李翰祥是一個不知從何說起的人物。他和朱石麟、胡金銓等一批內地到港的電影人一道,為香港傳統電影觀念奠定了堅實基礎。他一生開拓多個電影類型,黃梅調電影、清宮片、風月片、喜劇片。他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發行股票,一生奔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之間,無意中促進了三地之間電影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40、夏夢: 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東方的奧黛麗·赫本。 夏夢號稱「長城大公主」,有「上帝的傑作」之美譽,是普通話片罕見的全能演員。其氣質神韻獨步影壇,後繼乏人,在老一輩影迷心中,夏夢是香港惟一可與奧黛麗·赫本相比的女星,息影多年仍讓人贊嘆不已。 41、黃宗洛: 中國演藝界的龍套大師。 粉墨一生,龍套為本。黃宗洛是藝壇黃氏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是影視戲三棲表演藝術家。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已有一百個,自詡為「百丑圖」。他以演配角為樂事,有「小角色之王」、「龍套大師」的美稱。 42、林黛: 迄今為止、惟一的四屆亞洲影後。 她曾經創下蟬聯四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她的電影在港台和海外具有深遠影響,如今香港仍每年舉辦林黛電影周。她的氣質高貴大方,被稱為香港電影永遠的女神。 43、胡金銓: 新武俠電影宗師,開創了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在中國電影的百年歷史中,像胡金銓這樣高度風格化類型的電影大家,屈指可數。他是第一個把武俠電影當作藝術來做的導演,其作品重現了中國山水畫中的抒情意境,開創出具有強烈詩化韻味的作者式、文人式武俠電影類型。 44、張徹: 第一個將中國電影貼上「雄性」標簽的導演,開創暴力美學及陽剛派武俠電影。 張氏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雄性電影始祖,1967年,正是他導演的《獨臂刀》,帶來了武俠電影史上的第二個黃金年代,以陽剛風格一舉挽救了香港電影的陰柔局面。「張家班」的出現,更使他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結幫組派」的電影人。 45、凌波: 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 在華語片歷史上,凌波絕對稱得上傳奇人物。她是香港黃梅調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戲曲片第一反串影後。當年凌波以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訪台,萬人空巷,三十里人潮夾道相迎,造就了轟動一時的影界盛事。 46、盧燕: 第一代圓夢好萊塢的華裔女影星,中美電影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盧燕的身上,沉澱著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她的表演能夠抓住人物性格的本質,有生活、有深度,被公認為是好萊塢最具藝術修養的華裔演員。 47、狄龍: 香港功夫片巨星,大名鼎鼎的「三條龍」之一。 他所樹立的大俠「味道」與「風范」,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人稱「標准大俠」的狄龍,六七十年代曾是邵氏首席小生、一代武俠紅星,「邵氏」的盛世也是狄龍的黃金期;八十年代成功轉型後,他的俠義豪情更成為香港江湖片的一張標簽。 48、李小龍: 叩開西方大門的第一位武者,中國武術和精神的象徵。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絕響。他像彗星一樣開啟了真功夫的電影時代,真正將中國武術的神話帶到了世界影壇,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武者、畫師、明星於一身的卓然不群的李小龍了。他的電影打破了導演中心制,形成了以明星中心制訂制劇本、配合宣傳、動員票房的電影生產模式。 49、甄珍: 台灣第一代玉女明星,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甄珍自1973年起出演了一系列瓊瑤劇,成功架構起第一代瓊瑤女郎柔弱優美的角色氣質,紅遍東南亞,成為1970年代文藝片首席女星。 50、達式常: 銀幕上的儒雅之星,70年代的大眾情人。 在銀幕上,達式常留給人們的總是親和的笑容、從容的風度。看膩了濃眉大眼、虎背熊腰的「高、大、全」式人物,人們開始欣賞起達式常所代表的溫文爾雅、書生瀟灑。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電影早期的大明星,例如阮玲玉等等
㈣ 演員杜源現在多大了,他是如何成為巨星的
有這樣一位老藝術家,他現在時常在熒幕中扮演父親這個角色,而且演技非常棒,這位老藝術家名字叫做杜源。
不過最讓人佩服的還是杜源的感情生活,當年為了自己的女朋友能夠拋棄一切,從北京毅然決然回到家鄉,結婚之後沒有任何緋聞傳出,這在娛樂圈內非常少見。杜源的妻子長相非常一般,而且皮膚又黑,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兒丑,杜源的朋友也多次因為這件事情調侃杜源,不過杜源並不為之所動,他一如既往對待自己的妻子,兩個人的感情非常真摯。
㈤ 世上只有媽媽好里小強的扮演者
《世上只有媽媽好》是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主題曲,劇中的"小強"扮演者是謝小魚。
謝小魚,原名鄭貴方,1981年出身中國台灣一個貧困家庭,拍《媽媽再愛我一次》時才是小學二年級學生。謝小魚對角色把握得比較好,第一次拍電影就獲得了成功。後來還拍了《豆花女》,之後他曾當小歌星,在他「乾爹」謝雷(台灣歌手)的幫助下出過幾個專輯。
㈥ 在娛樂圈當中張曼玉的地位是不是無人能撼動
張曼玉的息影不僅是中國電影業的損失,也是無數影迷的損失。幸運的是,多年來她拍攝了數百部作品。恐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電影業很少有人能夠超越她的成就。國內外各種電影節和典禮上累計有24名獲獎者,這讓許多人不敢去想。她先後在三個主要的國際電影節上擔任評委,這一事實證明了她在世界電影界的地位。張曼玉的電影事業極其輝煌。
張曼玉可以說創造了無數難忘的角色。她曾參演過一部電影,並入圍電影界最高獎項。她也成為了最佳女演員和最受歡迎的中國演員。她的每一個形象和表演都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並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內心。她可以是女性化的或迷人的,或者充滿活力和性感而又不失善良。她能很好地拍攝武術電影,而且她還能非常積極地拍攝動作電影。
㈦ 張國榮電影紅色戀人是根據什麼拍的
《紅色戀人》的故事是來自葉大鷹在拍攝《紅櫻桃》時的采訪,他接觸了很多革命先烈的親屬子女,聽到了很多關於前輩們涉及到感情生活、私生活方面的故事,非常動人。葉大鷹聽完這些回憶以後就有把這些故事拍攝成電影的想法。
《紅櫻桃》完成之後,葉大鷹就開始著手收集《紅色戀人》的史料,再進行第二輪的采訪。一開始葉大鷹請來《紅櫻桃》的編劇來執筆。
這個階段大概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了三、四稿,之後是中間階段比較技術化的創作。後來葉大鷹還請了好萊塢的編劇,因為主要人物是從美國醫生的回憶這個角度來敘述故事。
(7)第一次拍電影成功的演員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靳是共產黨在上海地下組織的高層領導人,由於他在一次戰爭中,身受重傷,殘留在他腦內的彈片造成他患有嚴重的間歇性狂燥病症,容易產生幻覺。秋秋在與靳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靳的勇敢、智慧與風采,強烈地吸引她,並且深深愛著他。
有一晚,靳的幻覺症病發中,視秋秋為前妻,而清醒的秋秋竟被靳的浪漫與堅貞愛情震撼,她為了得到靳的真實愛情而付出了一切。佩恩悟出他們在追求愛的同時,就是在追求信仰,就是以生死相許,這是一種浪漫。這種愛,他實在做不到,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幫助這對戀人。
秋秋年幼時,曾親眼目睹生父在刑場上槍殺自己的同志,此景象亦對她造成心裡上極大的摧殘。為了讓秋秋能正常生活,母親偷偷將她寄宿在教會學校,然後自殺。這一切也開始了秋秋的悲慘命運。
秋秋在一次意外的情況下被捕,設下圈套的正是她的親生父親。秋秋為了保護靳,也為了粉碎生父瓦解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陰謀,在一場聚會上,她親手殺了生父。
此時,她意外得知自己已懷有身孕。靳悟到秋秋對他的一往情深,也深知自己的生命有限,於是決定以自身去交換獄中的秋秋,因為國民黨當局的最終目的就是捉到靳。
㈧ 沈騰成為票房第一的演員,看了數據之後,卻發現了他最大的缺點,你怎麼看
大約沈騰本人都想不到,有一天他能斬獲185億的票房,從而一躍成為中國電影歷史上最高票房的演員!
但黃渤呢?在主流電影獎項也有捧了很多,比方在很早之前就取得了「金馬獎」。
所以沈騰既然有著「中國電影史最高票房」這個頭銜,就還要在本人的演技上多下功夫,並且全面開展,不然受爭議也是在所難免的。
㈨ 媽媽再愛我一次 小強的扮演者叫什麼名字
有「小強」這個角色的是1988年由陳朱煌執導的台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 》,扮演者叫謝小魚。
姓名:謝小魚
別名:鄭貴方
國籍:中國台灣
民族:漢
性別:男
出生地:台灣
出世年月:1981年
小魚出身貧困家庭,拍《媽媽再愛我一次》時才是小學二年級學生。謝小魚對角色把握得比較好,第一次拍電影就獲得了成功。
後來還拍了《豆花女》,之後他曾當小歌星,在他「乾爹」謝雷(台灣歌手)的幫助下出過專輯《謝小魚+迷你兵團4新七龍珠》、《謝小魚+迷你兵團3歡樂過新年》、《謝小魚+迷你兵團》、《謝小魚+迷你兵團 航海空大進擊》。
㈩ 剛出道的梁詠琪是怎樣獲得金像獎最佳演員提名的
提起梁詠琪,很多的印象都是漂亮,大眼睛,甚至是和鄭伊健的過往緋聞。其實梁詠琪出道第一部電影就被提名金像獎最佳演員,可以說是上天選中的幸運兒。梁詠琪是香港人,家庭條件也很不錯,但是十幾歲時父母離異,她與母親相依為命。
正如梁詠琪在張艾嘉的電影《心動》里角色一樣,她是一個外表單純,但內心是有自己想法的人。明明什麼都不做也會有人喜歡,靠顏值可以得到的東西,她卻要用實力說話。梁詠琪人生可以說是幸運的,被星探發掘隨後進入演藝圈,但後期的成績是她自己努力得來的,演戲放的開,為了角色可以做出任何犧牲,這樣的梁詠琪獲得金像獎提名也是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