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八大樣板戲電影全集龍江頌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八大樣板戲電影全集龍江頌

發布時間: 2022-11-14 12:34:54

❶ 八大樣板戲都是哪些

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紅燈記》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制。 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在音樂創作上,《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音樂幾十年來經久不衰,深入人心。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創作,1964年由中國國家芭蕾舞團首演成功。

❷ 八個樣板戲都有哪幾部

八大樣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止今沒有超越的。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龍江頌,奇襲白虎團,海港,杜鵑山,紅色娘子軍等等。不止八部,將近二十部。都是歌頌工農兵勞苦大眾的,滿滿的正能量,人們喜聞樂見,大部分國人都能來兩句。真正做到了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


樣板戲 」,全稱" 革命樣板戲 ",是 特定 歷史 年代的特定產物。



對於 親身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每個人對"樣板戲"幾乎都 了如指掌, 隨口都能唱上幾段 。


而對於 沒經歷過 那個特定 歷史 年代的人來說,「樣板戲「對於他們不亞於 天方夜譚


並由此產生了若干 疑問 ,譬如對八個樣板戲及其後的作品名稱 眾說紛紜 ,有的甚至認為" 樣板戲只有八個 "等等,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誤解


本人以親身經歷,以當年官方媒體的 確鑿證據 ,明確的列出八個樣板戲作品的 准確名稱 ,以及 樣板戲的發展脈絡 ,作為本提問的回答。


" 樣板戲 "的稱謂 提出於 1966年10月。

叫響於 1967年5 6月。


當年的《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等" 兩報一刊 "把京劇《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等八個文藝作品稱為" 八個革命樣板戲 ",或八個樣板戲。


1968年7月1日, 鋼琴伴唱《紅燈記》 上演,與先前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相提並論,被稱為" 第九大樣板戲 "。


從1970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 鋼琴協奏曲《黃河》,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舞劇《草原兒女》,京劇《平原作戰》《杜鵑山》 等作品,使樣板戲的數目增加到了 十七個


假如當年的" 樣板戲 "叫作 樣板"作品" ,對於八個樣板戲來說,稱為 八個樣板作品 ,倒也 無可厚非

因為"作品"一詞,既可以包括 京劇 作品,也可以包括京劇作品之外的 任何藝術門類的作品


問題恰恰在於 八個"樣板戲"中的舞劇《 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正如其前綴一樣——是 舞劇 ,而 根本不是什麼"戲"

尤其是排名第十的 鋼琴協奏曲《黃河》 實在不是什麼「戲」


因此,當年的官方權威媒體《人民日報》等,也只好 含糊不清 的宣布「 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

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劇 《磐石灣》《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

1975年上半年,又推出了《 津江渡 》等京劇劇目。

雖然有的已經在電台播出並拍成電影公映,但是不久 文革 結束 了,所以它們的影響都不大。

這就是當年" 樣板戲"的 歷史 及其發展脈絡

順便說一句,既然提問的前提就是" "個樣板戲,"都有"的當然只能是 哪些 ?而不可能是哪" "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關注!

所謂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年,由江青主抓的現代京劇和芭蕾舞劇,分別是《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後來又相續創作出交響京劇《杜鵑山》、《磐石灣》、






















以及芭蕾舞劇《沂蒙頌》,正如周恩來總理在建國20周年國慶招待會所言:「以樣板戲為標志的文藝革命蓬勃發展…」那個時期,樣板戲家喻戶曉,人人均會哼唱,電影院、戲院樣板戲一花獨放。

八個樣板戲有《沙家浜》《紅燈記》《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龍江頌》《白毛女》 照片是在海南省儋州一個鄉村博物館拍攝的。

❸ 文革中的八個樣板戲是那八部京劇

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1、《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

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2、《智取威虎山》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導演以陶雄為主,李仲林、李桐協助;樂隊主要成員為王燮元、趙濟羹等;舞台美術設計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員有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水華(飾坐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唱做繁重。

3、《海港》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具體負責。郭炎生、何慢、楊村彬編劇,取名《海港早晨》

4、《奇襲白虎團》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後經孫秋潮執筆加工。此劇的初創是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早在1955年就進行了首演。

5、《紅色娘子軍》本劇是六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創作演出的;是我國芭蕾舞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1964年9月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首演時,周總理出席並邀請了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觀看。

6、《白毛女》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編 。藝術指導黃佐臨,編導胡蓉蓉等。主要演員有顧峽美、蔡國英和凌桂明。後逐漸發展成大型舞劇。1965年首演。舞劇塑造了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礎上,融匯了豐富的中國民間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

7、《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8、《龍江頌》1963年春,東南沿海(福建龍海)某地遇到特大乾旱,龍江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到縣里開會回來,向社員們傳達了縣委的指示,介紹了旱區的災情。

縣委決定在龍江大隊堤外堵江抗旱。九龍江地勢低,旱區地勢高,如果築起攔江大壩,擋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區。

❹ 八大革命樣板戲是哪八個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2、《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改編自曲波小說《林海雪原》,講述的是解放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志斗勇的故事。

3、《海港》

這部京劇被劃入"樣板戲"的序列,經過反復修改,使之在京劇唱腔、演出等方面的改革上均取得不少成績。其中激烈的階級斗爭描寫反映了當時高漲的革命熱情,以及敵我斗爭的復雜性。

4、《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

5、《紅色娘子軍》

該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斗故事。

6、《白毛女》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

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斗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盪」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斗爭事跡。

8、杜鵑山

《杜鵑山》講述的是黨從井岡山派柯湘到湘贛邊界的杜鵑山領導一支農民自衛軍。途中柯湘被捕,恰巧被自衛軍營救。

自此,柯湘擔任了自衛軍的黨代表。她宣傳黨的階級政策,團結群眾,不斷擴大武裝。地主武裝頭子毒蛇膽勾結自衛軍中的叛徒溫其久,抓住雷剛的義母,誘雷剛下山,妄圖一舉消滅自衛軍。柯湘識破敵人毒計,主張用敵進我退的辦法,會合主力,粉碎敵人的進犯。

雷剛不聽勸阻,莽撞下山救母,結果中計被捕。柯湘率尖刀班救出雷剛母子,清除了叛徒。改造了這支自發的農民自衛軍。

樣板戲是指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台藝術作品的俗稱。

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4)八大樣板戲電影全集龍江頌擴展閱讀

文革時期,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藝術作品,統稱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復上演。

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道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❺ 文革期間八大樣板戲有哪些

1;京劇《智取威虎山》

2:京劇《紅燈記》

3:京劇《沙家浜》

4:京劇《海港》

5:音樂《沙家浜》

6:京劇《奇襲白虎團》

7:舞劇《白毛女》

8:舞劇《紅色娘子軍》

拓展資料:

所謂樣板戲(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特殊的詞語,是江青等人把當時一批文藝作品視為開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的代表所賜的封號。「

樣板戲出現的原因:

一、樣板戲是五四以來新文學運動的繼續。

二、是當時革命斗爭與鞏固政權的需要。

三、自從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共產黨一直在試圖創建自己的文學,並且把文學作為一種革命與建設的工具。因此種種,作為革命現代京劇的樣板戲就應運而生了。但後來更被江青利用作幫派文藝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