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大家推薦一些關於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題材的經典電影,謝謝
電影《大決戰》三部曲,影片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3 部 ,依然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宏的戰爭史詩,由此,能再啟以三大戰役為題材的影視作品,
B. 觀電影《三大戰役》有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範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電影:《三大戰役》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9.18」事變後,我國清朝腐敗無能,被日本帝國侵略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在戰爭中,中華人民死傷無數,他們盡自己所能哪怕犧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衛祖國,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誓死將敵人趕出全中國。
在幾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終於將敵人趕出了中國。革命烈士們為成立新中國,為中華人民未來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幾場戰役中,有傑出的將士們沖鋒陷陣,拚死突圍敵人的包圍圈。
戰士們冒著生命拚死包圍敵人,敵人被圍成一團,之後便被四周夾擊起來。敵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狽不堪,最終舉手投降。您還聽說過「狼牙山五壯士」嗎。
在日本軍隊圍剿狼牙山的時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擊敵人,那幾位英雄占據了有利地形,隨著敵人的不斷進攻,他們又沒有什麼增援力量,就靠著他們已有的武器儲備和險峻的地形消滅了許多日本士兵。
但敵人仍在源源不斷的進攻,英雄們在沒有子彈的時候,奮力拚搏。之後他們有用山上的石塊砸向敵人,但由於眾寡懸殊,他們只有等待敵人到近處的時候,採用肉搏的方式殺死敵人,在敵人冒出頭的時候,他們用尖銳的石頭往敵人頭上砸、扔。
在一段時間的拼搏後,狼牙山五壯士全都犧牲了。他們是革命的一面鏡子,鼓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而獻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戰役》這部電影後,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極大的啟示:落後就要挨打。我們的戰士們在抗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我們的戰士們總能化險為夷。
我們要學習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質,我們學習時遇到了困難,必須學會在逆境中不能悲觀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C.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還有什麼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歷史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D. 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三個系列電影的歷史時間順序是什麼
解放戰爭的歷史時間順序是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
大轉折講的是1947年7月為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的故事;
大決戰講的是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國共的三大決戰;
大進軍講的是在三大戰役之後,1949年4月第二次國共和談破裂,二野三野百萬大軍渡過長江。
(4)三大戰役電影真實擴展閱讀:
大轉折共兩部分別是《大轉折之鏖戰魯西南》、《大轉折之挺進大別山》。
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
1947年中國革命處於危機關頭,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為了扭轉戰局,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艱難的作戰環境中,實現了黨中央的戰略意圖,使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故事。
《大決戰》三部,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開始了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同時也是震驚世界三大戰役。
《大進軍》是一部解放戰爭歷史巨片,全景再現解放戰爭,它包括:
1、大進軍《解放大西北》(上、下集)2碟;
2、大進軍《席捲大西南》(上、下集)2碟;
3、大進軍《南線大追殲》(上、下集)2碟;
4、大進軍《大戰寧滬杭》1碟 。
在三大戰役結束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談判破裂以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全部、干凈地消滅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
E. 電影淮海戰役怎樣呀
電影版《淮海戰役》太讓人失望。戰役從提出、運籌到指揮,包括最終形成南線大決戰而發出"齊辰電",也包括對整個戰役走向情況的把控,都是粟裕將軍通過一封封電報通過中央軍委部署完成的,但在電影版《淮海戰役》中,做為主角的粟裕將軍就像個傳令兵一樣,忙的不亦樂乎。最不應該有的鏡頭是"洗冷水澡",作為個人習慣,怎麼能放到生死悠關的鐵血戰場上?還按排劉陳兩個司令員去請示匯報工作,這也太假的可笑了。
淮海戰役,在宏觀戰略決策的大政方針上是由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導,在戰役的主要方向、主要作戰方向的前線具體決策上是粟裕指揮和由第三野戰軍實施。戰役的一個配合方向,是第二野戰軍在第三野戰軍的協助下消滅了黃維兵團。
而電影《淮海戰役》卻主次顛倒,粟裕的決策和指揮只是被浮光掠影地、簡略地表現,而作為不是主要方向的、戰役次要的、配合的方向,卻是成為了電影的主要部分。
淮海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粟裕沒有被公正地表現出來,電影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後來的 歷史 結果來決定以前的 歷史 狀況,甚為荒唐,對 歷史 極不負責任,誤導了我們的後代的認知。《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拍得最令人詬病的。人民心中的形象沒有在電影中得到表現。
重點不突出,關鍵場景缺失。如:沒有主席親自交代「我把指揮交給你」,以及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場景。
看了網友的評論,原本想去看電影(淮海戰役),演的這么槽,又改變 歷史 情節,決不看了。三大戰役本是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軍委親自布暑,不實出毛主席,不突出主要戰役指揮者,就失去意義了。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偉大戰役,是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濃筆重彩。
可惜,電影《淮海戰役》,硬是被不懂、不了解或曲解 歷史 的編劇、導演搞成了「不知所雲」,最高決策者 偉人被淡化,戰役的真正軍事指揮者 粟裕被邊緣化,厚重的 歷史 ,被他們搞的不倫不類。
尊重 歷史 ,反映 歷史 真相的影視作品,才有生命力,否則,在拚命「廣而告之」,也只是曇花一現。
電影《淮海戰役》,場面宏大,空前絕後,值得稱贊。
說主題:要說九十年代拍攝的淮海戰役怎麼樣?一句話:對粟裕有失公平,距離真實有差距。
毛主席有言: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這是定論。[贊][贊][贊]
所以,電影《淮海戰役》最應該把粟裕大將的指揮藝術、戰略眼光,要有更多的展示,而電影,卻有遺憾欠缺,許多鏡頭都「喧賓奪主」了……。原因嘛,也許是當時的政治需要吧?
電影《淮海戰役》可以說演員演技可圈可點,場面宏偉,大致符合 歷史 史實,但重點人物刻畫主次不分,使學過 歷史 和懂軍史的人大跌眼鏡。
聽說電影淮海戰役拍了兩次,所公演的電影是由當時的 歷史 局限所致,主次顛倒。現在可以將兩次拍攝素材根據 歷史 事實重新剪輯即可。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沒看過,本來想看看,看到網上的評論;已經倒了胃口,決定不看了。淮海戰役本是劉、粟是主要指揮。這在毛主席、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就可以看出。 歷史 就是 歷史 ,來不得半點虛假。特別是 歷史 體裁的影、視劇,更應該實事求是反應當時的 歷史 真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中央嚴把 歷史 影、視劇的關,杜絕改變 歷史 真實性的 歷史 影、視劇再次出現!
說心裡話有點失望
看了許多評論 很欣慰,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F. 大決戰是什麼戰役
《大決戰》是指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
《大決戰》是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之淮海戰役》、《大決戰之平津戰役》 三部六集。
電影沒有將眾多歷史偉人肖像化,而是把他們塑造的豐富立體,讓觀眾看到了偉人真實生活的一面。
三大戰役的意義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無論戰爭規模還是取得的戰果,在我國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十分罕見。
這三大戰役共殲滅國軍隊154萬餘人,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決戰 (李俊等執導系列歷史戰爭電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大戰役 (解放戰爭中的三場重要戰略決戰)
G.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電視劇有哪些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電影就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H. 關於三大戰役的電視劇有哪些那麼多
1、《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2、《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蔡繼渭等執導的戰爭片,由古月、蘇林、趙恆多等主演。
講述了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及時切斷正向徐州收縮的黃百韜兵團的退路,並將其包圍在山東碾庄地區。
同時,中原野戰軍攻戰了軍事重地宿縣,切斷了徐州劉峙集團的陸上退路。蔣介石調杜聿明回徐州作戰,敵人幾路兵團雲集逼近徐州,淮海戰役形勢異常嚴峻。國共雙方統帥鬥智斗勇,頻頻調兵遣將,經過十幾天的激烈戰斗,黃百韜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困,黃維兵團全殲。蔣介石雖多方設法救援杜聿明集團,但終因軍無鬥志,終致全軍覆滅,具有決定意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3、《大決戰3:平津戰役》是由李俊、韋廉執導的戰爭片,由古月、蘇林、吳志遠、趙恆多主演,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傅作義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1月01日在中國上映。
(8)三大戰役電影真實擴展閱讀:
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石家莊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而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I.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
全面展現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電影是《大決戰》
相關介紹: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三部電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解放戰爭中三次決定性的偉大戰役。
《大決戰》三部曲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套電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
(9)三大戰役電影真實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遼沈戰役:
1948年3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離開陝北,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相會合,在這里共同指揮南北兩線五大戰場。
2.淮海戰役
在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著手策動淮海戰役。
3.平津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義說服了蔣介石,將自己所指揮的60萬軍隊留在了華北,並取得了國民黨在華北的黨政軍及經濟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