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都滅亡了,為什麼不拍揚州十日相關的片子呢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指的是清軍入關時對平民百姓展開的屠殺,嘉定三屠的“三”,指清軍先後三次屠殺嘉定的無辜百姓,屠殺人數近十萬。
揚州十日也稱揚州屠城,當時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抵禦清軍南侵,終因寡不敵眾而敗,清軍攻破揚州城後,為泄憤,對揚州城內無辜百姓展開血腥的屠殺。
此外,雖然沒有很出名的有關揚州十日的紀錄片,但在揚州,不僅有史可法的紀念館,每年的5月20日,揚州都要舉辦紀念史可法系列活動,以銘記那場屠殺對揚州人民帶來的傷害。(1645年5月20日是揚州屠城第一日,為農歷四月二十五日)
2. 史可法最後是怎麼死的,死在哪裡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兵。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副將史德威史可法追隨有年,可法收德威為義子,托以後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可法表示: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裡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後十二日,其遺體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後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3.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有電影嗎
怎麼可能有,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都那麼少,還指望有這段歷史的電影啊,教科書上沒有的歷史怎麼會宣傳,不利於民族團結…
4. 揚州十日的歷史背景
參見:揚州之戰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直至揚州。
史可法收兵退保揚州。劉澤清、劉良佑以入衛南京為名,率部南逃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將李成棟,率清兵南下包圍揚州城,史可法急令各鎮赴援,均無響應。降將李遇春到城下勸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明將許定國引多鐸師至揚州,揚州被清水陸各軍重圍。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孤城,同時,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應,揚州告急,四月二十一日,南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欲劫史可法出降,史可法以大義叱責之,二人遂拔營降清。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試轟揚州城,形勢危急,史可法用血書告急朝廷,未得迴音。南明的各鎮兵馬不聽史可法調度,從軍事上講,孤城揚州已難有作為。史可法知其不可而為之,決定抗戰到底,一死報國。
當時,清軍至少有十萬人,揚州守兵僅萬餘人。兩軍戰前,羽檄交馳。多鐸派明降將勸降,後多爾袞致書誘降,史可法回信拒絕投降。史可法說:「我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後多鐸親自出馬,連發五封書信,史可法不啟封便付之一炬。史可法招集諸將說:「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之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後,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其後一氣寫下了五封遺書,除一致豫親王多鐸,其餘是給母親、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一日又作遺書給母親和夫人:「……北兵於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北兵試炮,飛至郡堂,彈重十斤四兩,滿城惶悚。」 是日夜,清軍攻城,「炮落雉堞二堵。二小卒緣牆而上,城上鼎沸,遂不支。」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殺,部屬強行奪過佩刀,擁其走入小東門,清軍迎面而來,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師也!可引見汝兵主。」多鐸以賓禮相待,口稱先生,當面勸降,許以高官厚祿,「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在多鐸百般的誘降時,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願速死,從先帝於地下。」;「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
城破後,出現了很多與史可法一樣慷慨赴死的悲壯人物。孟森《任民育》中寫道:「危城官屬,明知肝腦不日塗地,而一息尚存,誓不遠引規避,若揚州知府任民育以下數十人。」在他們中,有揚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後鄭重換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敵人,說「此吾土也,當死此。」有吳爾壎,前一年他在北京經不住闖軍拷打而屈降,引為奇恥,「南歸謁可法,請從軍贖罪,斷一指,畀友人祝淵寄其家曰:『我他日不歸,以指葬可也。」城破,投井而亡。有副總兵馬應魁,「每戰披白甲,書『盡忠報國』四字於背,巷戰死。」
史可法的部下在這種情形下,仍率余部繼續鏖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如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天主教徒、炮隊專家陳於階,或是死於街上的戰斗或是自殺。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難了。但是由於隨後日子裡發生的暴行,他們的死難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5. 明末史可法血戰揚州帶來了怎樣慘重的傷亡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鐸兵圍揚州。當時,有謠傳稱許定國軍要來殲滅高家軍,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降清,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四月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里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
四月十九日,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於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書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後,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願歸葬鍾山明太祖孝陵之側。四二十一日,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於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揚州城裡只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為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
由於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衛胤文,遭到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說道:「這是我殉國的地方,你們打算做什麼,如何想要富貴,請你們自便。」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四月二十二日率領所部並勾結城內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為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眾將攔住。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擒住後,史可法拒絕投降而被殺。
6. 滿清大屠殺的屠殺過程
參見:遼東之屠 屠殺事件 在入關前,努爾哈赤對漢人實施民族壓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殺,殘殺了一百多萬遼東漢人。此後,後金軍隊多次入寇山東、河北。僅濟南一地,就留下十三萬具漢人的屍體。後金軍撤退時,還將被掠走的漢族婦女載在馬上,施以濃妝艷抹,一路吹拉彈唱。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努爾哈赤下九次汗諭,清查所謂「無谷之人」,並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為仇敵」,「捕之送來」,最後於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爾哈赤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札付,叛逃不絕」,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御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時奴賊既得遼陽,遼東八站軍民不樂從胡者,多至江邊…… 其後,賊大至,義民不肯剃頭者,皆投鴨水(鴨綠江)以死。」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軍攻入關內,濟南府境內,清軍大肆屠城,濟南府大約一百萬人被屠殺。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六月,清軍攻入趙州進行大屠殺,三萬人被殺害。
【圖冊照片來源 】 掠奪虐殺漢族奴隸 崇禎十一年(1620年)冬至十二年春,清軍在畿輔、山東一帶掠去漢民四十六萬二千三百餘人,崇禎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軍又「俘獲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名口」。滿清入關後,繼續劫掠人口。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辛巳日諭兵部「俘獲人口,照例給賞登城被傷之人。」
漢人奴隸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殺。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歲以自盡報部者不下二千人」 ,僅自殺的漢人,在滿清入關前後幾十年間,就不下十萬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數。
由於滿清的瘋狂虐待,大量漢人奴隸逃亡,「只此數月之間,逃人已幾數萬。」
滿清統治者為了制止逃往,強化其1626年頒布的《逃人法》,順治帝頒訂:「有隱匿逃人者斬,其鄰佑及十家長、百家長不行舉首,地方官不能覺察者,俱為連坐」。順治六年又改為「隱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飭,自此諭頒發之日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決不輕恕」。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率四萬多滿洲八旗、近兩萬蒙古八旗、約三萬漢軍八旗以及孔有德等統率的約兩萬天祜兵、天助兵,加上包衣、外藩蒙古兵、朝鮮軍合計十二萬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吳三桂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開始入主中原。
滿清進入中原,首先靠的是武力,而且是滅絕人寰的武力。為了殺一儆百,他們對抵抗較為頑強的地方,一律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畿南之屠 主詞條:畿南之屠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滿清睿親王多爾袞在北直隸三河、昌平、良鄉等地進行的屠城,五千人被殘殺。 潼關之屠 主詞條:潼關之屠
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三日,滿清「豫親王」多鐸在陝西潼關地進行的屠城,七千人被殘殺。 揚州十日 主詞條:揚州十日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發生在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南明將領史可法在揚州對清軍的殊死抵抗。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軍攻佔揚州後,當時大雨傾盆,多鐸宣布在揚州城內進行了屠殺。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史載:「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後來由城內僧人收殮的屍體就超過了八十萬具。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在屠城揚州的時候清軍從一個富戶進入另一個富戶。清兵們先是搶銀子,後來就無所不掠了。直到20日的白天,還沒有人身傷害。但是夜幕降臨之後,人們聽到了砸門聲、鞭子抽人聲和受傷人發出的號叫聲。
那個夜晚火勢蔓延開來,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澆滅了。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證說,如果藏起來的人能夠出來自首的話就會得到赦免,於是許多藏在自己家裡的人走了出來。
可他們走出來後卻被分成50人或60人一堆,在三四個士兵的監督下,用繩子捆起來。然後就開始用長矛一陣猛刺,當場把他們殺死,即使撲倒在地者也不能倖免。 嘉定三屠 主詞條:嘉定三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在屠城過程中,城中百姓或者懸梁自殺或者投井和跳河,被砍斷手和腳的百姓在地上掙扎著, 清軍將一大部分逃生的百姓趕到河邊,然後將他們趕進河中紛紛淹死,河裡的水都不能流動了。 清軍沒遇到一個漢人就強迫他們獻出自己家中的寶物,如果給清軍很多的東西的話就可以活命,如果給的不多或者清軍不滿意,直接把人殺掉。 崑山之屠 主詞條:崑山之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崑山縣人民殺該縣清委知縣閻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軍破城,隨即屠城,士民死難者達數萬人。清軍屠崑山的時候,有婦女千人藏匿在崑山頂上。有個小孩忍不住哭出聲來,被清軍發現,於是大肆屠殺這些婦女。 。「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倖免者十之一。」 「殺戮一空,其逃出城門踐溺死者,婦女、嬰孩無算。崑山頂上僧寮中,匿婦女千人,小兒一聲,搜戮殆盡,血流奔瀉,如澗水暴下」。 嘉興之屠 主詞條:嘉興之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隸嘉興府為反抗清軍暴行,嘉興民眾揭竿而起,鄉的明翰林學士屠象美、明兵科給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興總兵陳梧反正任大將軍指揮義師,前吏部郎中錢棅助餉。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輕婦女被清軍擄掠和一些僧人倖免外,幾乎全遭屠殺。按當時人口來推,可能約五十萬餘人遇難。 江陰八十一日 主詞條:江陰八十一日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朝頒布剃發令後,江陰人民舉行了反清起義,進行反清斗爭。清廷先後調動24萬軍隊攻城,江陰人民浴血奮戰,守城八十一天,擊斃清三王十八將,清軍死傷過十萬。但終因力量懸殊,糧食罄盡,守城者全部壯烈犧牲。城破後遭到清軍血腥屠殺,繁華的街市盡為廢墟 。全城只有五十三個人倖免。 常熟之屠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到九月,清軍先後佔領蘇州和南直隸常熟之後的縱兵焚燒殺掠。在常熟大屠殺中被屠殺的百姓無法計算,沿河沿岸都是人頭。 四川大屠殺 主詞條:四川大屠殺
從順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初期,滿清開始侵入四川,在四川各地進行大屠殺。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孝庄採取了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為報復,公開發布告示,宣稱: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把四川人殺光了以後,就把這些行為全部推給了張獻忠,還編造出張獻忠殺人六億的謊言。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四川被害者不下五百萬人,而被張獻忠殺害的至多隻有十四萬人,連同張獻忠統制地區其它非正常死亡,最多隻有三十到四十萬人。更重要的是,在清軍開始長達十幾年的四川大屠殺前,張獻忠已經死了 。 「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 。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攻陷渝城(重慶)後,才算平復四川。 清初時以」湖廣填四川「來解決四川人口的缺口。
此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銳減,是多股勢力混戰的最終惡果,並不能夠將所有責任推給張獻忠。 至於張獻忠屠殺六萬萬人有奇一說,有文獻顯示事實上是四川當地的地主以及南明將領污衊和嫁禍張獻忠。 金華之屠 主詞條:金華之屠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十六日,滿清「貝勒」博洛在浙江金華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
明朝末年,時任兵部尚書的金華長山人朱大典毅然帶兵回金華據城抗清。 公元1646年農歷六月廿四,清貝勒博洛率軍攻婺,久攻未下,後叛徒導攻西門城牆(現新華街),新築城牆被大炮轟塌,清軍潮水般湧入,金華守軍奮力拚搏,浴血巷戰。
朱大典妻妾兒媳為不受辱,紛紛手牽孫兒投井自盡,朱大典與部屬點燃火葯庫壯烈殉國,大典家20餘口共赴國難。明軍指揮部炸毀後,剩餘守軍仍堅貞不屈,節節抵抗,退集到最後的陣地———東市街。 清軍破西門後一路往東殺,南北城樓先後淪陷。東市街之東是高山頭懸崖和義烏江。365年前的東市街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金華先民在這里譜寫了悲壯的史詩,守軍拒不投降,全部英勇戰死。城陷後清軍屠城,南明演義說城中被殺者十之八九。李漁悲詩泣之:「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頭如雨落」;明史也記載了大典闔家殉難的壯烈。明軍參將俞繼音祖上為南宋監察御史、戶部侍郎,繼音戰死後,其宗譜載:「繼音,明末參將,同守婺城,見危致命,忠烈可表……順治丙戌七月十六日卒」,這日正是金華城破明軍全體陣亡之時,宗譜和金華縣志記載完全相符。 涇縣之屠 主詞條:涇縣之屠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十七日,滿清「提督」張天祿、「池州總兵」於永綬在南直隸涇縣、徽州、績溪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 贛州之屠 主詞條:贛州之屠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滿清「江西提督」金聲桓、「總兵」柯永盛在江西贛州府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二十萬人被屠殺。 同安之屠 順治四年(1647年)清軍攻克福建廈門和同安縣,然後屠城。福建同安縣屠城死難5萬餘人,梵天寺住持無疑和尚收屍合葬於寺東北一里之地,建亭「無祠亭」,墓碑上則刻「萬善同歸所」。 平海之屠 主詞條:平海之屠
順治四年、南明永曆元年(1647年)七月,清軍在福建平海衛進行大規模屠城。被屠殺的無辜百姓具體人數不詳。 南昌之屠 主詞條:南昌大屠殺
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包圍南昌。次年三月間,南昌城陷,清軍屠城。八旗軍把從南昌掠來的婦女分給各營,晝夜不停的輪奸。 這些女性」除所殺及道死、水死、自經死,而在營者亦十餘萬。食牛豕皆沸湯微集而已。飽食濕卧,自願在營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載鹵獲連軻而下,所掠男女一並斤賣。其初有不願死者,望城破或勝,庶幾生還;至是知見掠轉賣,長與鄉里辭也,莫不悲號動天,奮身決赴。浮屍蔽江,天為厲霾。「 。這些事情記載在《江變紀略》里,此書是滿清政府查禁的重點,在乾隆四十四年被明令銷毀,靠著手抄本流傳下來。而在清軍陷城前,一些出來投降的漢人,也遭到了」男子分殺之,女子分留之「的命運。
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再次佔領江西南昌,下令進行屠殺。 邵武之屠 主詞條:邵武之屠
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1648年)五月,滿清「福建左路總兵」王之綱在福建邵武縣進行屠城,被屠殺的無辜百姓人數不詳。 湘潭之屠 主詞條:湘潭屠城
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軍攻入湖南湘潭和沅州(今芷江),南明督師何騰蛟被俘。清鄭親王濟爾哈朗下令在湘潭屠城,湘潭城中百姓幾乎全被殺光,城中不滿百人。 沅州也遭到縱兵殺掠。 同安之屠 主詞條:同安之屠
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1648年)八月十六日,滿清「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在福建同安縣進行大屠殺,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 南雄之屠 主詞條:南雄之屠
順治六年(1649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清軍抵達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軍放火焚燒鼓樓,趁明軍慌亂救火之際,攻入城內。對南雄縣民大肆屠殺,「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盡屠戮,十存二三。」 「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屍如山莽充斥。....死者無頭生被擄,有頭還與無頭伍。血泚焦土掩紅顏,孤孩尚探娘懷乳。 信豐之屠 主詞條:信豐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三月初一日,滿清「梅勒章京」膠商攻克廣東信豐縣,進行大規模屠城。 蒲城之屠 主詞條:蒲城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四月初五日,滿清「固山額真」李國翰攻克陝西蒲城縣然後進行大規模屠城。大約有一萬人被屠殺。 曹州之屠 主詞條:曹州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十月初四日,滿清梅勒章京賴惱、沂州總兵佟養量、臨清總兵宜永貴等攻克山東州曹州,進行屠城。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 汾州之屠 主詞條:汾州之屠
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1649年)九月至十一月,滿清「端重親王」博洛、「和碩親王」滿達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縣、泌州、澤州等地進行規模屠城。大約有四十萬人被屠殺。 大同之屠 主詞條:大同之屠
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在大同屠殺後,全城只剩下5個重案犯。滿清派來的大同知府,上書順治帝,稱既然沒有了苦主,就可以釋放這5個人了。這份奏摺,至今保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 廣州大屠殺 主詞條:廣州大屠殺
順治七年(1650年)清軍攻廣州,製造了庚寅之劫,」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飢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五行共盡,無智無愚,無貴無賤,同為一區。「 」可喜屠廣州,孑遺無留;逸出城者,擠之海中。「 死難十萬至七十萬人。
義大利籍耶酥會士衛匡國(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韃靼戰紀》中記述:「大屠殺從11月24日一直進行到12月5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 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只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記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凄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一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凡有足夠財力者,都不惜代價以贖命,然後逃脫這些慘無人道的屠夫之手。」
另有意見認為當時廣州人口約四十萬,而死難者約十萬人或超過十萬人。「清順治六年十月,滿清大軍抵達廣州,圍困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之後,屠城十日,屍橫遍地。廣州城當時人口大約四十萬,死難者約五分之一。」 潮州之屠 主詞條:潮州之屠
順治十年(年)清軍佔領廣東的潮州和南雄,清軍之後進行下令屠殺,「縱兵屠掠,遺骸十餘萬」,「癸巳,郡城破,橫屍遍野……收遺骸十餘萬,作普同塔於葫蘆山」。 揭陽縣觀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屍聚焚於西湖山,將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縣屠城死難五萬餘人,梵天寺主持釋無疑收屍合葬於寺東北一里之地,建亭「無祠亭「,墓碑上則刻「萬善同歸所」。南雄縣民也遭到大肆屠殺,「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盡屠戮,十存二三。」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屍如山莽充斥……死者無頭生被擄,有頭還與無頭伍。血泚焦土掩紅顏,孤孩尚探娘懷乳。」 永昌之屠 主詞條:永昌之屠
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十三年(1659年)閏三月,滿清「征南將軍」趙布泰、「提督」線國安等在雲南永昌府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另外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文字獄和歷史篡改其中舟山、蘇州、沅江、廈門、海寧等地大屠殺,史料記載很少。
滿清控制全國後,為了封鎖鄭成功義軍,下達禁海令,對沿海人民大肆屠殺,不願意遷走的斬殺無赦,並乘機掠奪婦女財物。 各地為剃發的分散屠殺:「去秋新令:不剃發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詗不剃發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根據一些地方史志的記載,八旗軍不僅對反抗者大肆殺戮,甚至連投靠滿清的一些小官吏都不能倖免,妻子老母都被掠去充當性奴隸,然後拿到市場販賣。明朝都督章欽臣的妻子金氏,不肯屈服於淫威,被用一千刀刮死。這件事被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冒著殺頭危險記載下來。
此外,滿清軍隊還在這個各地進行了大規模屠殺。明末時期中國人口在八千萬到一億五千萬之間,而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國人丁數僅兩千四百六十四萬余。也就是說這個時期中國的人口大量消失,多半是死於戰亂、飢荒等原因。
清軍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從努爾哈赤屠殺遼東漢人到康熙平定三藩,歷時將近一個世紀。英國使節馬戛爾尼等人的記錄: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兇殘。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鎮壓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種族坐穩了江山,對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 明朝宗室在明末農民戰爭中,成為各地農民軍屠戮的首要對象。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至於郡王及將軍之下,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
自周武王封杞國奉夏祀、封宋國奉殷祀以來,中國古代各個王朝,或禪讓、或革命,或外族入主,對待前朝皇族各有厚薄,最刻薄者,仍屬清朝。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一方面以「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於明,且為明報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展示自信,另一方面卻對明朝皇族斬盡殺絕,著實非同凡響。
據白新良、趙秉忠《清兵入關與明朝宗室》一文統計,從順治三年到順治八年,先後擒斬的明朝宗室、其名號可稽者,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對他們的家屬,無論少長盡誅之,以此計算,總人數當在萬人以上。
滿清方面,出於政治需要,自入關到順治二年夏王以前,對明朝宗室人員以誘降、恩養為主。清軍攻克南京後至順治八年這一段時間,滿清開始對明宗室展開屠殺。自順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殺撫並用。早在皇太極入口侵掠時代,後金軍抓住明宗室王爺一般都弄死,比如德王和魯王。由山海關入京後,多爾袞開始以招撫為誘餌,在誅殺崇禎帝直系血脈的同時,滿清逮到的明宗室假裝養起來。清軍攻陷南京後,由於明宗室在南中國紛紛被人擁立起兵相抗,滿清頓露猙獰面目,接二連三地羅織罪名,很快就把本來恩養在北京的明朝十幾個王爺均殘酷加以處死(包括指認曾經指認崇禎太子為假太子的晉王)。直至順治親政後,滿清對明宗室控制才稍稍放緩,但彼時朱家血脈至近的皇族也沒剩下多少了。
7.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句話怎樣理解是真的嗎
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是指發生在揚州城正正十天的屠城事件和嘉定的三次屠城事件。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是真實事件。揚州十日是因為南明將領史可法帶領軍隊抵抗清軍的入侵,但是最終失敗。在進入揚州城後,清軍對城中的百姓進行報復,實行了屠城的政策,整整屠城10日。嘉定三屠,是清軍攻下嘉定後,實施了屠城的政策,整整屠城三次。這兩次清軍的入侵,可以說是慘絕人寰,禽獸不如,屠殺百姓不止10萬。接下來我們就分別了解一下,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故事。
揚州10日和嘉定三屠之所以能被並稱,是因為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發生的時間都是在清朝的順治二年,並且都是慘絕人寰的屠城事件,殺的都是平民百姓。兩次慘案的實施者也都是清朝的軍隊,所以揚州10日和嘉定三屠就會被放在一起說。
8. 是什麼原因讓李成棟為明朝戰死
李成棟,這個人可以說一生都在投降與歸順。人物略有些復雜,早年出名是跟隨闖王李自成,參加的農民軍起義而出名。觀看他的一生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人確實是一個奇葩。
在他身上發生的幾次較大的事件,第一件就是被稱為揚州十日的大屠殺,這時他是代表清軍來屠殺明軍的。所謂揚州十日,就是說屠殺了一共十天,可以想像出來是多麼的殘酷,要說以前的揚州是人間天堂,那麼經歷過這樣規模的屠殺之後,說成是人間地獄也一點不為過。
第二個事件就是嘉定三屠,他也是代表了清軍來屠殺大量的明軍的。但是後來他卻又投靠了南明永曆帝。個人認為離不開一個女人,那就是張玉喬。能讓李成棟成為永曆帝的忠臣,以及後來為他戰死。這個女人可以說非常的傳奇了,她用死亡打動了李成棟心中那僅存的忠義感,然後為永曆帝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9. 這是什麼電影呢我想找揚州十日這樣的電影
電視劇《走向共和》(2003)
導演:張黎
主演:王冰/呂中/馬少驊/孫淳/李光潔/孫寧/徐敏/鄭天庸/戈治均/廖丙炎/張洪睿
類型:劇情/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英語/漢語普通話/日語
首播:200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