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登克爾克大撤退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登克爾克大撤退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0-21 14:19:50

1. 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什麼被看作二戰第一個轉折點

英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這絕不是一場奇恥大辱的敗退。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則把敦刻爾克撤退列為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戰役之首。而納粹德國陸軍上將蒂佩爾斯基在戰後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寫到:「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他們完成的事業感到自豪!」
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盡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斗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敦刻爾克的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爾在6月4日向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敦刻爾克大撤退並不是一次戰役,甚至可以說,是在德軍的窮追猛打之下被逼無奈的逃亡之舉,但正是這一逃亡,為盟軍保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為將德意日法西斯最終送上斷頭台奠定了基礎

2.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進攻,二戰全面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因為利益對德國宣戰。但實際上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完全陷落。在此其間,英法兩國只對德國對外交上予以譴責。這一期間被德國人稱為「假戰」、「靜坐戰」或「奇怪的戰爭」。


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

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不過此說和希特勒24日下達的13號指令不符,在13號指令中,希特勒下令B集團軍和空軍配合,盡快消滅包圍圈中的英法比荷軍隊。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聯軍在為生存而戰斗,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同年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但是古德里安的回憶(《閃擊英雄》)也提到24日之後他的部隊並沒有停止攻擊,而卡萊斯的英軍更是一直堅持到26日下午16點45分才投降。而當天希特勒已經下令恢復攻擊,因此停止命令究竟對A集團軍造成多大影響,還有很多說法。

3. 電影《敦刻爾克》里這一事件歷史上是怎樣的

電影敦刻爾克在歷史上是真是發生過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一場成功的逃亡

二戰爆發初期,德國軍隊發起閃電戰,在短短十幾天時間內,便將40萬英法聯軍困在了位於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敦刻爾克。這座只能容納8萬人的海濱小城,此時三面受敵,它的東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陸地就是英國。

二戰爆發初期,德國軍隊發起閃電戰,在短短十幾天時間內,便將40萬英法聯軍困在了位於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敦刻爾克。這座只能容納8萬人的海濱小城,此時三面受敵,它的東面、西面、南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而北面一海之隔、40海里外的陸地就是英國。

在撤退過程中,德軍不斷進行空襲,阻礙救援。

誠然,即便你不熟悉這段二戰歷史,也絲毫不會影響你看懂本片。諾蘭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就像當你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一樣,哪怕你知道那艘船最終要沉,但真正讓你關心的,還是Jack和Rose的命運。

4. 揭秘: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希特勒為何要命令德軍停止追擊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被德軍坦克部隊的“閃電戰”擊敗之後,在敦刻爾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6月4日這9天裡面,英法一共成功撤退到英國本土33.6萬人,為未來的諾曼底登陸保存了有生力量。那麼,希特勒為何下令停止追擊,給了英國與法國9天的撤退時間?對此,趣評根據不同的觀點,給出三種可能的原因:第一,希特勒當時受到了德國空軍司令戈林“蠱惑”,錯過了殲滅英法聯軍的良機;第二,德軍此前的“閃電戰”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了全殲英法聯軍的能力;第三,希特勒不想徹底與英法結仇,希望留有餘地,以便英法主動向德國投降。

歡迎大家留言,你認同以上哪種可能性?

5.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最終英國仍得以利用各種船隻撤出大量的部隊。
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雖然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國派駐在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國和法國被迫對德國宣戰。但實際上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完全淪陷。在此其間,英法兩國只對德國對外交上予以譴責。這一期間被德國人稱為「假戰」或「奇怪的戰爭」。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的A集團軍群,指揮強大的裝甲部隊,在馬其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崎嶇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發動進攻。這讓向比利時進軍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聯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軍絕處逢生的惟一希望。
[編輯本段]關於「停止前進」的爭論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長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現在聯軍在為生存而戰斗,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編輯本段]戰役過程
5月20日,德軍裝甲部隊切斷了的英法聯軍與其南翼法軍的聯系,英法聯軍三個集團軍約四十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佛蘭德地區。隨後德軍抵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聯軍被壓縮在寬50公里的敦刻爾克周邊濱海地區。 早在5月20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勛爵開始提出撤退的可能性。英國開始准備從海上撤退,由海軍制定組織撤退的計劃,希望每天能撤退一萬人。

6. 敦克爾克大撤退

有幾點原因,首先,敦克爾克地區多沼澤,而德國的裝甲部隊是希特勒最鍾愛的,他擔心裝甲部隊陷在沼澤里會造成損失,其次,在5月20日,蒙哥馬利指揮兩個裝甲旅給德軍以重創,使希特勒高估了盟軍的實力,害怕裝甲部隊的孤軍深入會造成損失,第三,希特勒是真心喜歡英國人,他曾多次表示:「那是高貴的種族,是我要與之講和的民族」,在他的《我的奮斗》中就指出,征服世界,德國最好的盟友是英國。把33萬英軍放回去,給英國人留點面子,也好使日後和英國達成諒解。第四,德國空軍司令戈林是好大喜功之人,在1941年5月10日西線爆發戰事以來,空軍一直擔任掩護工作,他眼睜睜看著陸軍建立奇功,現在33萬英軍被包圍,他立即要求使陸軍休息,由空軍擔負消滅英軍的責任,希特勒在征詢了德國擔任主攻的A集團軍司令倫德施泰特後表示贊成,這樣就給自己發掘了墳墓,在敦克爾克勝利之後,丘吉爾在下院發表演說:「勝利不是靠撤退來獲得的,但這次撤退孕育著勝利!」

7. 《敦刻爾克》:這不是失敗,是一場大撤退。

文/清安依舊

19世紀中期的歐洲海域,海風呼嘯,大霧彌漫,洶涌的海浪拍打著礁石,有如猛獸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將灘岸吞沒。這段昏暗陰沉的時期里,近40萬英法遠征聯盟軍被德國軍隊困在法國東北部邊境的一個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陰沉的天空下,即將進行二戰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失敗」——敦刻爾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陸」三個視角為主線,分別從「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條時間線上展開。短短107分鍾,卻讓我看清這段震撼十足的真實歷史。不知多少個時刻,我彷彿置身於那片充滿絕望與死亡的城市中,靜默地望著灰白色的泡沫沖刷著海灘,四周站立著上萬名身著深色軍裝的英法士兵,這庄嚴、肅靜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冰冷的死寂。

這場史上著名的大撤退,從陸地上開始……

電影開頭,從天空中漫地飄落的德軍勸降單中開始,數名英國士兵在敵軍的轟炸中紛紛走散,漫無目的地遊走在幾乎空無一人的大街。其中陸地上,一名英軍士兵湯米在敵軍的轟炸中倖存,逃離到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開著遊艇離開自己的祖國,打算盡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爾克上的士兵;轉天空上,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和柯林斯駕駛著噴火戰機努力擊落正轟炸著敦刻爾克的德軍戰機,為大撤退爭取著時間。

地點:陸地 時間:一周

陸地上一周的時間都是緊迫的,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陰冷、沉重的壓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虛偽,卻都只是為了活下來。

在德軍的轟炸下,湯米有幸逃過一劫,躲到了敦刻爾克的沙灘。但敦刻爾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在幾近絕望的境地下,當時的英國總統丘吉爾下令:從敦刻爾克海灘上近40萬士兵中撤離3萬英軍士兵。然而,許多船港及避難地均被淪為了平地,為了使即將前來營救的搜救船上岸,數萬士兵們一起建起了小型碼頭,在僅僅數千米的橋上,數萬人頭攢動,場面十分震撼人心。當英軍的一艘救援船抵達敦刻爾克後,所有人都想盡辦法蹭上救援船,法國人是,湯米也是,一切只是為了能夠活著回家。

一周的時間,不知道換過多少艘船隻;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敵軍轟炸;不知道多少次為了活下來,只能夠選擇犧牲戰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懼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隻何時到來,卻無時不刻面臨著生命的威脅……

最終,他們從甲板下走了出來,看到了海的前方數只飄著英國國旗的船艦。這一刻,如釋重負,心裡所有的壓力全部如海水般傾瀉而出——他們得救了!

在絕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彷彿在無盡的深淵中抓住一絲微弱的光線。

地點:海上 時間: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為平淡,才更顯示出了營救時,老船長、他的兒子和他助手的偉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個角色。因為盡管他已經步入中年,已經不再是能夠戰斗的主力,但他依舊毅然決然地選擇去敦刻爾克營救英軍士兵,因為他想把他們帶回祖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道森先生堅持去敦刻爾克的信念不動搖,是因為他的大兒子就是一名英國空軍,可是他在戰爭中犧牲了。為了完成他兒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繼續前行。

期間,他救起了一名叫英軍士兵,然而得救後的那名英軍士兵並不讓任何人靠近,只是顫抖著鎖在甲板的一個小角落。當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開往敦刻爾克後,暴怒般發起狂來,要道森掉頭,說現在去敦刻爾克是去送死,他已經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卻分外冷靜地對他說,他必須要去敦刻爾克。於是士兵憤怒了,與前來勸架的喬治產生肢體沖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艙,此時士兵才鎮定下來,但不幸地,小幫工喬治腦袋嚴重受傷,他失明了,他無法堅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總想幫上一些忙,想著能為那些被困在敦刻爾克的士兵們做些什麼。

最終道森和他的兒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擊落的飛行員,以及許多落難的英軍士兵。道森實現了他的願望,他把他們帶回了他們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國。撤退過後,彼得為了完成喬治生前的夙願,找到報社,將他的照片登上了報紙,讓他的老師看到——他,喬治,是個英雄。

這艘普通民船上發生的故事,凸顯出了這場大撤退的奇跡背後,每一個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犧牲。

地點:空中 時間:一小時

空中的一小時無疑是影片當中最為緊張刺激的一個部分,整個過程當中人物對白少之又少,我們只能從飛行員的眼神中,從背景音樂的緊促聲中去感受故事的發展。

這次戰爭中,德軍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炸毀敦刻爾克的每一個海港和碼頭,最後摧毀所有被困在沙灘上的英法聯軍士兵。而僅有的三架英國空軍,所能做的就只有盡量擊落敵軍戰機,保護海灘上等待救援的40萬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軍飛行員的任務是最艱難而殘忍的,因為他們要為整個「大撤退」爭取時間,為了讓更多的英軍士兵活下來,他們一次次加速追擊德軍戰機,一次次朝敵方發射導彈,卻最終燃油耗盡,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軍佔領的區域。偉大的皇家空軍飛行員——法瑞爾,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卻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後一架德軍戰機被擊落時戛然而止,海灘上倖存的士兵們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勝利歡呼聲,他們終於都能夠回到祖國了。但對於飛行員來說,拯救世界還是拯救自己,他們果斷地選擇了前者。

影片末尾,在敦刻爾克最後一批英軍士兵撤離海灘時,溫納德上校與波頓指揮官朝他們說:「這個時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級了!」意思是叫他們趕緊上船。緊接著溫納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著波頓指揮官,波頓卻說:「我要留下來拯救更多的法國人。」在戰爭的殘酷面前,生命不分國籍,這正讓我看出了他的偉大。

終於,1940年5月31日,眾艘英軍戰艦、民用船艇,均載滿了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國士兵抵達英國港。這歷時九天九夜的一場「逃離」,最終成功撤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後來,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紀念碑,紀念了在這場史詩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獻身的英法聯軍陣亡士兵。我想,這是後人們對於那些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將士最崇高的敬意!

其實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爭議性的,最主要的一點就在於這是一場「戰爭的失敗」,還是一場「勝利的撤退」。很多人說,「敦刻爾克」這一次戰爭的大潰敗被生生美化成了勝利的撤退,實數荒謬,但在我看來不是的。

所以無論是歷史還是影片,都沒有把撤退美化成愛的史詩,而是構建起了每一個士兵、營救者內心的恐懼和對生存的渴求。因為你不會知道下一秒將要發生什麼,你所想的,僅僅只有活下來而已。也許對每一個士兵來說,想盡辦法活下來,才是最終的勝利。

在那個充滿戰爭的年代,你永遠都無法預測死亡何時到來,正如在原以為已經安全的甲板下,突然從海底潛伏來一顆魚雷,將船隻炸毀,從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該有多少個充滿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漸漸枯萎,我們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蓋著多少已經乾涸的鮮血。

但敦刻爾克,這不是失敗,是一場大撤退。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8. 電影《敦刻爾克》主要講了什麼,海陸空戰爭有什麼歷史背景

作為反響一直很不錯的戰爭題材影片,《敦刻爾克》一經播出,就以高賣座率和高口碑呈現了雙贏之勢。其實,這部電影比較特別,影片里並沒有常規戰就爭片中的特定情節,它將重點放在戰爭所帶來的感覺,以及處於戰爭中人的感受。整體來看,《敦刻爾克》設置懸念很足,值得觀眾賞析!

在影片中,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會被放大化,在鏡頭下被注視,反復放大。

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兩個士兵抬頭傷兵走過了長長的海灘,在開船之前,通過一條木板擠上了船。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讓觀眾都會有一種凝滯感。而這恰恰就是這部影片所刻畫的節奏與旋律,通過畫面和音效製造深入觀眾內心的視聽感受。

9. 敦克爾克大撤退如何認識意味著什麼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死傷,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隻而葬身大海。

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

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斗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斗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餘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這一奇跡的產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天時,在撤退的這幾天中,敦刻爾克地區大多是陰雨天,大霧、小雨以及彌漫的硝煙,使得德國空軍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進行了兩天半的大規模轟炸,其餘時間里,要麼是3、5架飛機的小編隊擾亂性空襲,要麼乾脆是沒有出動。而海面上,素以風大浪高著稱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幾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風平浪靜,使英國很多內河船隻都能加入到撤退中,發揮了不小作用。

第二是地利,敦刻爾克松軟的沙灘,是英法聯軍廣大官兵的救星,德軍飛機投下的炸彈,大多陷入沙灘,彈片難以有效散飛,殺傷力大大減低。

第三是人和,首先是後衛部隊英勇抗擊著德軍的進攻,掩護主力撤退,特別是最後的後衛部隊法軍第1集團軍,在明知自己已難以脫身的情況下,依然拚死戰斗,守住了陣地;英國空軍的飛行員竭盡所能,為部隊提供掩護,有的飛行員一天出動三四次,使敦刻爾克海灘上空自始至終都有英軍飛機,給予來襲德機以沉重打擊;撤退部隊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時間里,保持了嚴格的組織紀律,秩序井然,沒有發生爭先恐後的混亂,使整個撤退過程非常順利;撤退的組織者,那些海軍軍官以傑出的組織才能,統籌協調數以百計的各種船隻,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將33.8萬人安全撤回英國,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斗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

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軍了(作者註:童子軍是英國半軍事化的少年組織)。以後的戰爭發展也就難以預料,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盡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這是一批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作戰英勇的精銳官兵,四年後在諾曼底登陸的英軍中,這些人無疑是絕對的中堅骨幹力量。敦刻爾克的偉大意義就在於,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爾在6月4日向議會報告敦刻爾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勝利!」

英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這絕不是一場奇恥大辱的敗退。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則把敦刻爾克撤退列為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戰役之首。而納粹德國陸軍上將蒂佩爾斯基在戰後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滿懷敬意地寫到:「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他們完成的事業感到自豪!」

敦刻爾克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我們決不氣餒!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戰斗!在空中戰斗!不論代價多大,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決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說明了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斗,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與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戰斗。盡管敦刻爾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盡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

戰後,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以紀念在這場史詩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獻身的英法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下,經常放滿了前來瞻仰的人們敬獻的鮮花,這充分說明了後人對於那些為了自由和理想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將士的敬意!(周明)
參考資料:http://jczs.sina.com.cn/2005-05-05/1645285957.html

10. 敦刻爾克戰役英國潰敗逃亡,為何還以此為榮

文|一枚粽子

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可以說是二戰時期英法聯軍敗的最慘的一次。40萬聯軍被德國軍隊追趕到佛蘭德地區(敦刻爾克和附近的沿海地區),他們丟盔棄甲抱頭鼠竄,最終上演了一幕驚天大逃亡。「逃跑」在任何一場戰役中都不是最好的結果,但是為何敦刻爾克大撤退卻被後人所認可,而不是肆意謾罵呢?

其實,無論任何一場戰爭都包括了進攻方和防守方。二戰初期,德國無疑有著最強大的進攻部隊,英法等同盟國被迫擔任著防守的角色。在戰略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因此,一個軍隊能使自身安然無恙的撤退也是一種勝利。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就做到了這一點,在前有德國裝甲部隊的圍追堵截,後有波濤洶涌的大海,走入絕境的聯軍部隊心情真是糟糕透了。在當時英法聯軍的心中,「活著回家」是他們最大的希望。

盡管撤退時丟掉了所有的裝備,對於聯軍特別是英軍來說是巨大的損失。但是,聯軍撤出了三十三萬多名士兵,使希特勒企圖在佛蘭德地區殲滅這支聯軍的目的沒有實現,為英國保存了最基本的戰斗實力。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那些大炮、裝備同軍隊比較起來又值幾何呢?只要有他們,英國將來建立軍隊,就有了核心和基礎」。不管做什麼,「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解決面臨的一切困難。

敦刻爾克的成功撤退,鼓舞了所有英國人以及同盟國的軍隊。英國有一位軍事史家這樣評價「敦刻爾克大撤退」:「面對著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空軍,在九天之內,三十多萬人終於安全的退回了英格蘭,這一個事實使不列顛帝國的人民,為之精神一振。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因此,這樣的撤退不應該簡單的看成是「失敗」。

另外,敦刻爾克戰役的成功也打擊了德軍「強無敵」的神話。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在撤退時表現的非常出色,他們平均每天出動200架次的飛機去阻止德國轟炸機對敦刻爾克的轟炸。最後,英國空軍以損失數百架戰機的代價為英法聯軍的撤離開辟了安全的天空。德國戰史專家也說:「德國最高軍事領袖們對於空軍的能力和效力都估計過高。於是其威力的限度第一次被暴露,而其『無敵』的神話也化為烏有」。

因此,可以看出敦刻爾克大撤退不管在戰略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於同盟國都是有著巨大幫助的。正是因為這一場成功的大撤退,為以後的「諾曼底登陸」保存了實力,對整個二戰的結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祖泰— 《關於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幾個問題》四川師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