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電影發明的原理主要有三大科學依據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發明的原理主要有三大科學依據

發布時間: 2022-10-10 20:49:27

❶ 電影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是根據視覺暫留製成的。

視覺暫留(ration of vision)是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時,成像於上,並由輸入,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簡介

眼睛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視覺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視網膜上形成,視覺將會對這個光象的感覺維持一個有限的時間,這種生理現象叫做視覺暫留性。對於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視覺暫留時間約為0.1至0.4秒。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當時稱「馬騎燈」。

隨後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隻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

❷ 電影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發明的。

視覺暫留是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時,成像於上,並由輸入,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人在觀看時,銀幕上映出的是一張一弛不連續的像,每秒鍾要更換24張畫面。但由於的視覺暫留作用,一個畫面的印象還沒有消失,下一張稍微有一點差別的畫面又出現了,所以看上去感覺動作是連續的。


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台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Mothlight),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設備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周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1、腳本發展。

2、前期製作。

3、電影製作。

4、後期製作。

5、電影發行。

❸ 電影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電影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發明的。

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他們的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裡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並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

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後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後轉成正片。

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後,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電影的發展歷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遣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動,屋子裡充斥著嘈雜的放映機雜訊。這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天。盧米埃爾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一同觀看了《拆牆》、《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記錄短片。

這一天被定為是電影誕生的日子。盧米埃爾兄弟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電影之父」。

1923年,美國人弗雷斯把電子管用在有聲電影的錄音設備上,錄音式電影問世。電影進入有聲時代。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統問世,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誕生。1949年,美國的沃勒工程師研究成功寬銀幕電影。

❹ 電影是根據什麼原理拍攝的

關於電影的原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用人的視覺暫留來解釋,所謂視覺暫留是指人在觀看亮的景物時,由於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線刺激,當光線刺激消失時,視網膜上的影像不會立刻消失。

這種說法根據視覺暫留現象,認為當第一張畫幅移去之後,在我們的視網膜上所形成的影像尚未消失時,第二張畫幅又來了,這樣將各個逐漸改變動作的影像連接起來給我們觀看,便看成是活動的了。

另一種說法則用人的心理作用來解釋電影的活動原理,認為人在觀看電影時,能感受到有活動的效果,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關於「動」的經驗,並經過心理的聯想而造成的。

(4)電影發明的原理主要有三大科學依據擴展閱讀:

電影的問世源於一場賭約。1872年,英國幾名賽馬者為馬奔跑時是否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而爭論不休,並為此打起賭來。麥布里奇為了解其中緣由,便在馬道一側放置了24台相機,當馬跑到各相機前時,就拍下馬此時的運動狀態。

然後,他將照片依次放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並用一個挖有槽口的圓盤做反向運動,使照片輪流出現在槽口,從而看見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續動作圖像。這就是電影的雛形,它為後人研究電影奠定了基礎。

❺ 電影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兩個人為一樁事打起賭來。這並不稀奇,因為美國人似乎有愛打賭的天性。但那天的打賭對我們來說卻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它最終導致了電影的發明。

在一家酒吧里,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約定了打賭的金額後,請了一位馴馬好手來作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駿馬,讓它從跑道的一端飛奔過來。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根據這組照片,裁判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方式太麻煩了。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在1888年發明了被後人稱為「馬萊槍」的槍形攝影機。它的「槍管」實際上是一隻能夠伸縮的用來調整距離的鏡筒。「槍托」上的圓盒裡裝有4米長的膠卷。扣動開關,它就能以每秒12幅的速度把影像拍攝進去。

1889年8月,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應邀參加。在那裡,愛迪生見到了「馬萊槍」。這新奇的發明給愛迪生留下極深的印象,他馬上想起小時候曾玩過的旋盤玩具。那是比利時的普拉多在1832年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發明的:在一個能轉動的旋盤邊緣,畫上各種連續變化的人和動物圖像,當旋盤旋轉起來以後,從旋盤外殼的一個小小開口望進去,這些圖像上的人和動物好像突然有了生命,竟然活動了起來。

「如果能把馬萊的發明和普拉多的玩具結合起來的話,那一定是一樣更有趣的東西。」愛迪生開始了研究。1891年,愛迪生的「活動影戲」問世了。它是一隻高1.5米的長方形大櫃,上面裝有透視鏡,裡面裝有電燈。膠卷繞在兩只大圓盤上,用手柄搖動使膠卷以每秒16格的速度在電燈前移動,觀眾則坐在透視鏡前觀看。與普拉多的旋盤一樣,它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

愛迪生的發明可視為原始的電影放映機。經過許多科學家接力式的創作發明之後,電影呼之欲出了。終於,電影發明史上關鍵性的人物——呂米埃爾兄弟出場了。

這兄弟倆出生於法國貝桑松的一個油漆工家庭里,兩人從小就有鑽研精神,當他們一起從里昂的馬蒂里埃工商學院畢業後,堅持在一起搞科學發明。

1894年初,他們見到了愛迪生的「活動影戲」,極感興趣,不但反復觀看,還把它拆開來作詳細的研究。他們有一個想法:這么好的東西,每次應讓許多人同時觀賞。

他們很快找到了辦法:讓電燈將膠片上的影像放到幕布上去。但有一個難題卻讓他們的發明止步不前:愛迪生的放映機用人力搖動手柄作動力,速度很難控制,放出的影像質量也由此大打折扣。

一天,弟弟用縫紉機縫制窗簾,看著縫紉機針一上一下的運動過程,他突然醒悟:機針往下插進時布料停一下,機針拉上時布料進一下。這一停一進,不是可以運用到放映機上去控制速度嗎?高興的弟弟和哥哥苦幹了一個月,在放映機上安上了一組能動能停的抓片結構,終於使電影活靈活現地走上了銀幕。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巴黎的一些社會名流應呂米埃爾兄弟的邀請,來到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觀看了他們的發明。室內的燈熄了後,一道白光直射到銀幕上,觀眾被驚呆了。有位記者曾這樣報道當時的情形:「一輛馬車被飛跑著的馬拉著,迎面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客看到這一景象竟害怕得突然站了起來。當白布上的火車頭噴著煙、吐著火開過來時,一位先生竟失聲驚叫起來……」

這一天,成了電影的生日。

❻ 電影的原理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

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電影是人類史上的重要發明,它藉助了照相化學、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原理。電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視覺暫留」。科學實驗證明,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後,仍可使該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勻速轉動,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視覺暫留作用而造成一種連續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動感。

❼ 電影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製成的。

視覺暫留(ration of vision)是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時,成像於上,並由輸入,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簡介

眼睛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視覺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視網膜上形成,視覺將會對這個光象的感覺維持一個有限的時間,這種生理現象叫做視覺暫留性。對於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視覺暫留時間約為0.1至0.4秒。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當時稱「馬騎燈」。

隨後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隻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

❽ 電影的誕生

第一章 電影的誕生

--------------------------------------------------------------------------------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術的發明對書寫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改變散文與詩歌的性質。新的樂器對音樂的影響比較復雜,但工藝方面的變化並沒有產生關於音樂藝術的全新概念。留聲機讓千百萬聽眾聽到了錄制下來的聲音,但演奏還是老樣子」①。
透視法影g向了繪畫使畫家有可能創造出三維空間的幻像,但仍舊不能表現運動。然而,電影的誕生,作為「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②,最終,使物質現實的空間形式得以復原。從而,使人類又一次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經驗,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影像思維的方式。

①霍華德·勞遜的《電影的創造過程》,第3頁。
②巴贊的《電影是什麼?》,第14頁。

正如人們意識到的那樣「19世紀和20世紀的交接點是一條巨大斷裂帶。在這條斷裂帶前面,歷史是一種充滿神奇的迷霧,不可捉摸的、令人困惑的、無以名狀的東西;而在這條斷裂帶的後面,歷史卻是親切而透明的、切實可見的、無可爭辯的存在。」

第一節 電影的起源

「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②,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人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覺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②《大英網路全書·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①。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象,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本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同」。

二、攝影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的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然而,人們在活動視盤的機械原理和光學幻覺的意識面前,已經不可能滿足於靜止的、精美的、單幅照片了,而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將它們相互聯系起來,忠實地復制形象動作和自然空間的物質現實。1872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天才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幕布里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這…時期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遜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三、放映術

1888年,法國人愛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鍾的活動影戲,比如:《可憐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圖象,完全是由雷諾一個人親手一張張繪制而成的,那不過是早期的動畫放映,距離真正的電影相去甚遠。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種長方形立櫃式箱子,裡面有可以連續放映50英尺膠片的影片,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這個「電影視鏡」的特點是僅能供一個人觀賞。愛迪生認為:只有每個好奇的顧客單獨通過看片機來看電影,才有可能掙到更多的錢。因此,他拒絕以投影方式放映電影。這顯然是個錯誤。一年之後,「1895年是放映技術方面取得驚人進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馬斯·阿馬特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產棉博覽會上放映了活動圖片。l1月,邁克思。斯克拉達諾夫斯基在德國柏林的溫特加登放映電影。」①。「放映術」成為人們這一時期相互競爭的目標。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術中,唯有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獲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攝又可以放映賽潞潞軟膠片的機器;其二,機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遠遠低於愛迪生和其他發明家們的那些設備;其三,在速度上,愛迪生的「電影視鏡」是l/48秒的畫格,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則是l/16秒的畫格,更為接近於1/24秒畫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後兩天,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用他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志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①霍華德·勞遜的《電影的創作過程》,第5頁。

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並非偶然,它與現代科學新觀念的發展息息相關。當「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產生了人們對於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互作用的新觀念」的時代,電影史前時期的科學家、發明家們執著的追求,創造出了符合這一新的科學觀念的形象的媒介語言,「運動的光學幻覺」。科學作用於藝術,體現了現代人類對於形象思維的全新觀念。這一觀念從一開始,便決定了電影這門藝術無論是媒介屬性,還是語言方式等,都與傳統藝術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區別。與此同時,就藝術發展史而言,電影也最終以它的科學性實現了人類藝術對於木乃伊「情節」隊的美學追求,實現了現代藝術對於現實幻象真實的追求。

第二節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

盧米埃爾兄弟在他們的父親老盧米埃爾所經營的照相館中,學會了照相技術,並在後來幫助他們的父親掌管照相器材廠的同時,研製出了「活動電影機」。作為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對待電影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與愛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維觀念。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對於「放映術」的發明、對於電影機器設備的改進,而是更突出地表現在他們的電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時空觀念的差別,根本的美學差異上。
作為發明家的愛迪生曾為電影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他對於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為新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他更大的榮耀,則是為這門新藝術起了一個富有魅力、富有詩意、富有幻覺意識的名字——電影。然而,愛迪生對待電影、這門新藝術的觀念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局限。首先,愛迪生提供給他的「電影視鏡」所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在他所設置的一個被稱作「黑囚車」的裝置中拍攝出來的。而事實上,他的創造本身並沒有脫離「照相館」的原有模式。在那個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的「窺視鏡」前面,觀賞者的「窺視」不過是一次次地重復著攝影師的「窺視」。其次,由狄克遜最先完成的50部左右的作品:《酒吧閻景象》、《安娜貝拉的舞蹈》、《拔牙》、《理發師》、《布發羅·皮爾》等等,其內容大都是簡單地表現跳舞、拳擊、變戲法、作游戲等等娛樂性場景。影片中的人物則是由愛迪生請來的演員為攝影機表演的,如同一張張「活動的照片」。這不過是套用了舞台劇的模式虛構的一些小節目而已。與此相反,盧米埃爾兄弟採取的是更為現實主義的態度。他們首先擺脫了:照相館」攝影師所具有的封閉的人為空間的束縛,邁向了廣闊、開放的自然空間。作品的內容,也是更為努力的去表現和復制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專門去為攝影機安排和搬演實際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比如,由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現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車的旅客、勞動中的婦女、劃船出海的漁民、登岸的攝影師和街頭行進中的警察等等。在這些作品中,盧米埃爾兄弟真實地捕捉和記錄了現實生活的即景,使人們看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從路易·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了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製造動作的機器①。

❾ 電影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隨後便出現了黑白電影,1925年10月2日彩色電視的出現帶動了彩色電影的發展,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