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美國電影《畢業生》1967年
簡介:
美國電影《畢業生》1967年:《畢業生》根據查爾斯·韋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達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羅夫特等主演。該片於1967年12月21日在美國上映。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愛情經歷,體現了青年人的成長以及對成年人社會的奮起反抗。1968年該片獲得了第25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第40屆奧斯卡獎。
鑒賞:
《畢業生》就是新好萊塢的開山之作,它具有新好萊塢的許多特點。
首先,《畢業生》的男主角本傑明由達斯汀·霍夫曼飾演,他的身高才1.63米,而且與當時好萊塢中的眾多俊男相比,只能說是相貌平平了。其次,這部影片是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在這部電影中,世界不再是一片歌舞昇平。它反映出了美國60年代剛走上社會青年人對生活的迷茫與無助。片中的主角班傑明是一個畢業生,根本就沒有工作。畢業後很迷茫,整天無所事事。
片中有好多場景令人記憶特別深刻。其中一段場景是潛水,很滑稽。笑過之後,卻又覺得這個場景別有深意。在班傑明的生日宴會上,身穿潛水服的班從屋裡緩慢的走出,很慢,一步一步的在走。他走的很沉重,很壓抑,而外界卻只有親朋好友的喧嘩聲。令人費解,生日怎麼會穿成這樣?嘩眾取寵嗎?影片在這里用了一個長鏡頭,並把視角轉換到班傑明的眼中,讓人覺得是自己在那套厚重的潛水服中。透過厚厚的潛水服,所有的喧囂都是空洞的,班戚戚然地沉在水底,只能聽見他自己的呼吸聲,還有那咕嚕咕嚕的一串串泡泡。迷茫麻木的內心使得所有人的臉都是扭曲的,靜止的。這里導演運用第一人稱視角讓人體會到了班的彷徨無助與逆來順受。
還有一段場景是結尾,在他們大鬧婚禮瘋狂逃跑的過程中,阻止人們追出來的,居然是那聖潔的象徵——十字架,讓人覺得很怪異。班傑明和伊蓮最後一起跑上了公車,坐在最後一排,但他們倆中間卻隔著一大段距離,並沒有很親密,都默默的看著前方,互不說話,甚至連對方也不瞧一眼,讓人懷疑,他們真的相愛?他現實是逃避不了的,始終都要面對的,班傑明對未來的迷茫仍將繼續。
2. 《畢業生》這部電影幾個經典鏡頭分析
《畢業生》影片分析 一、故事與主題 故事簡介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本恩對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裡的一次派對上遇上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雖然魯濱遜太太不再年輕但她卻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內心慌亂搖擺不定最終二人在一家酒店裡發生了關系。沒過多久魯濱遜太太的女兒伊萊恩從伯克利回來魯濱遜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與伊萊恩約會見面。魯濱遜太太卻一再讓本恩保證不會和自己的女兒約會。但本恩迫於父母的壓力還是來到魯濱遜太太家裡邀請伊萊恩。本恩被她的純真青春深深吸引並向她吐露了愛意。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萊恩出去吃飯的時候遭到了魯濱遜太太的反對和威脅。最終伊萊恩知道了內情。伊萊恩非常傷心回到伯克利。幾番波折後伊萊恩迫於父母的壓力倉促同意了另一個人的求婚。本恩知道後奮不顧身地沖向伊萊恩結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瀾奪回自己的愛人。 故事主題表意上是通過一個剛剛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年輕畢業生本恩在這個人生過渡期的一段成長經歷來表現本恩這個青年人在成長時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對情慾的好奇和對愛情的嚮往。深層上是充分展現了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也就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對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叛逆、對社會制度的不滿、對前途的迷茫與焦灼、對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認同以及這種掙扎的盲目與徒勞。展現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正值傳統家庭、道德准則、價值觀處於分裂、崩潰、調整的動盪時期。將美國當時時代的新變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體驗融為一體投射到影片中來。 同時影片主要以成長和叛逆為敘事母題大膽體現了對性禁忌和傳統道德觀的突破。 從《畢業生》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敢於突破敢於挑戰的形象。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與紊亂是正常的即使一開始選擇錯誤走錯了道路只要我們拿出勇氣足夠堅定的堅持自己內心正確的想法及時改正也為時不晚。正好印證了那句老話「浪子回頭金不換。」 二、結構與段落 總的說來《畢業生》這部影片是單線型結構。主要圍繞本恩這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男孩展開進行敘事的。本恩作為影片的中心人物按照他的生活時間為敘述脈絡、影片的時間延伸順序展現了本恩從畢業回家以後的種種事情。 但從影片故事結構又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是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情感糾葛。第二部分則是本恩與伊萊恩之間的愛情故事。 總體說來這部劇依然屬於「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劇作結構。在劇作安排上並沒有十分新穎和出彩的地方。但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還是值得借鑒的。 三、場面與場景 本片的場景多在室內。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主要在賓館、本恩家、以及魯濱遜太太家。以內景為主輔之以外景。 本恩的房間以白色調為主體現了主人公受父母傳統教育深刻影響的影響為人較為嚴謹、靦腆、乖乖孩的形象。而魯濱遜太太的家顯得燈光較暗沒有明亮的光源體現了魯濱遜太太成熟具有挑逗的性感形象。而且也為他們倆發展曖昧關系提供了環境。而賓館的狹小、昏暗則體現了他們倆之間曖昧的、禁忌的關系。而在表現本恩和伊萊恩的發展時導演多用外景和明亮的背景體現了2個青年人陽光、活力。也體現了他們兩之間愛情的美好相比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關系來說顯得光明和正常符合道德准則。本片的場景為該片的敘事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也體現了各個人物的性格。做的恰到好處有渲染和鋪墊的效果。
四、人物的出場 影片一開始導演就以一個長鏡頭交待給觀眾一個滿臉茫然的主人公本大學畢業坐飛機回洛杉磯在機艙里他一臉的迷茫神態回到家裡仍萎靡不振在社交場合面對眾人的溢美之辭更感到虛妄於是逃回卧室。這便是本畢業後走向生活時的失落心態。 而另一個主演魯濱遜太太的出場從本恩逃離派對躲在自己房間開始。在本恩眼神迷茫的看著自己房間里的魚缸時魯濱遜太太突然破門而入不請自來而且神情泰然自若一切顯得自然悠閑並主動與本恩交談連坐姿都頗具幾分挑逗。為觀眾理解魯濱遜太太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後來他們倆之間發生關系做鋪墊。 伊萊恩的出場則充分展現了她的端莊典雅和青春、純潔。伊萊恩在本恩到她家姐她出去約會時由父親帶到本恩面前。一副靦腆、純真、美好的模樣衣著得體秀發飄飄與魯濱遜太太成熟性感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也為後來本恩發現伊萊恩的美好愛上伊萊恩做了鋪墊。 五、剪輯與節奏 該片剪輯流暢節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其中展現本恩受到魯濱遜太太的誘惑熱欲難耐而又極端苦悶時候的那段剪輯手法頗受好評是本片的亮點。那段採用現代的幻覺、想想、錯覺和現實的交錯以及及時空跳接的手段極其生動地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的慾望、悔恨、茫然等錯綜復雜的心理。從而揭示出一個初入世事的純潔青年矛盾惶悚的內心世界為後來她的自救行為埋下伏筆。各種景別的合理變換、特寫的切入以及運動鏡頭的表現、還有空鏡頭的切入造成了一種虛實結合的效果體現了主人公內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慾望涌動的心理。 本片節奏總的來說是不緊不慢的。但是在某些重點情節時影片節奏隨著故事的發展變化著。比如本恩去尋找伊萊恩結婚的地點阻止她結婚時那段不斷加緊的節奏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術方面這部電影的剪輯手法在當時頗為前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現本傑明與羅賓森太太偷情生活的這一段。場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館三個空間中轉換將他 的不同行為巧妙的聯系在一起。比如本傑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氣墊上一撲緊接著鏡頭就剪輯成他撲到了羅賓森太太身上。這樣的剪輯非常的自然流暢表現出本 傑明沉湎於「水」與「性」的世界中為我們展現出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六、特殊氣氛的營造 本恩第一次和魯濱遜太太到賓館開房。兩人在賓館房間里本恩十分焦慮不安緊張而魯濱遜太太十分鎮定十分坦然兩人完全不同的心情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導演運用演員的動作、表情、以及場景的布置、現場燈光的明暗變化來體現。 本恩被迫在游泳池裡潛水那段。 七、細節的處理 細節伊萊恩的婚禮已經宣告成功本恩依然沖下台階用教堂里的十字架做武器擋開婚禮上的人們。人們害怕褻瀆這一神聖的器物而不敢靠近。最後他用十字架把參加婚禮的人鎖在了教堂並和伊萊恩一起逃跑。 這個場面是對那個麻木的成人所統治的社會里已經形成的傳統法律、道德、宗教觀念的正面挑戰。 細節畫面胯下借位拍本恩 八、光影和造型 賓館里燈光的亮暗交錯。 胯下借位的造型前景是羅賓森太太穿著絲襪的大腿後景是目不轉睛盯著她的本傑明很顯然這預示著本傑明要陷入她的情色陷阱了。鏡頭造型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曖昧和挑逗。這個鏡頭也成為了電影的海報.
3. 如何評價 1967 年電影《畢業生》
我都看了N遍了。《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靜之聲) 是電影插曲,幾次出現都是配合劇情的,單純聽單曲略微有些費解。 電影《畢業生》中的主題曲這首歌是一直貫穿全局用來表現男主角心理的主線。這支曲子在片中的運用非常巧妙恰當。第一次出現在Dustin受了女孩母親的勾引開始「墮落」的時候,他每天白天躺在家裡游泳池的充氣墊上曬太陽,晚上去旅館與女孩的母親幽會,深夜又回到自己的房間一夜無眠,周而復始,日復一日。游泳池的充氣墊,旅館的大床,自己的小屋,導演運用了幾個長鏡頭讓男主角在緩緩流淌的歌聲中穿梭於這三個地方,讓一個失去方向沒有目標終日沉迷在**游戲中的六十年代的美國男青年形象深深印刻在了觀眾的心裡。在影片的結尾The Sound Of Silent壓軸出場。男孩歷盡千難萬阻將女孩帶出了教堂乘上了一輛大巴士,坐在最後一排的它們帶著勝利的微笑對望了一眼,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股股莫名涌動的失落。音樂就在這里開始,女孩又看了男孩一眼,但是男孩心中好像有著重重心事更本沒有注意到。將他帶出來了又如何,我們現在又將何去何從呢?釋放激情後的主人公再次陷入了一片迷茫.....
4. 畢業生這部電影的評價
這是一部產於1967年的電影,是《影視作品欣賞》課上,老師極力推薦,也是課後必考的一部影片,反映了美國60年代青年人,剛走上社會是對生活的迷茫。片中的主題曲《the Sound of Silence》和插曲《斯卡布羅集市》現在已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旋律。 我承認在學校時看過很多電影,數量多的數不清,看見什麼都眼熟,但到現在大多都忘記情節了,只有這部片子,雖然記得不是很清楚,但想起《畢業生》這個名字,也還會感到震撼。一方面因為當時考試前看過很多遍,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它所反映的憂郁煩惱與解脫,已不再是60年代人所獨有的,而是所有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需要面對的問題。 片中,Ben剛剛大學畢業,年輕,有朝氣,成績優異,家庭富足,典型的中高產階級家庭公子形象,但卻面對著父輩們並不理解的煩惱。在他看來,一切都是虛無的,迷茫充滿他的沒根神經,是選擇父輩們已經給他鋪好的路,慵慵懶懶的過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天天派對聚餐,麻木地出席各種交際場所,還是自己尋找自己的生活,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脫。腐朽的東西,必有它獨有且強烈的誘惑力,正如Robinson太太的出現。其實Robinson太太也曾是個畢業生,也曾像Ben一樣有過迷茫,同樣經歷了與誘惑的抗爭之後,她選擇的是舉手投降,並用同樣的方法拉攏更多的青年深陷其中,作為對這個社會的報復。這讓我想起了《夜訪吸血鬼》中的勒士達,那個將路易帶到地獄,並以殺人為樂趣的受害者及罪魁禍首。 片中有一段場景,在Ben的生日宴會上,Ben父親草草的和Ben閑聊幾句,拍著兒子的肩膀讓他准備,然後拉開了門,身穿潛水服的Ben緩慢的走出,外界是親朋好友的喧嘩聲。影片在這里用了一個長鏡頭,並把視角轉換到Ben的嚴重,透過厚厚的潛水服,所有的喧囂都是空洞的,在Ben的世界裡,只能聽見他急促的呼吸聲,迷茫麻木的內心使得所有人的臉都是緩慢的,扭曲的,靜止的。這是Ben的內心獨白,在每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人眼中,所有惡意或善意的忠告,都將被隔離出他們的世界。潛水面罩就是Ben的保護網,匆匆潛入水中,就是他急切想拜託一切世俗的反映。呼吸聲,遮蓋住世間喧嘩,但這種行為,只是徒勞,總有摘下面罩的一天,總有誤入歧途的可能,也總有在無數選擇中越來越茫然的時刻。只有當Ben在酒店為嬉鬧喧嘩的各類上流人士開門,看著他們漠視的只顧自己沉迷的臉,他才明白自己的未來在何處;只有當他遇見了Elian,看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生活,他才會有勇氣邁出探視的一步。 Elian是他在愛情中的轉折,同時也是他整個命運的轉折,從這里,找到了方向。 其實這也告訴我們了,對於所有將要踏上社會的年輕人,在迷茫階段的指引忠告往往是起不到作用的,關鍵是要讓他們打開那層隔膜,自己尋找的過程中,迷茫總會變成不迷茫的
參考資料:校內網
5. 紀錄片畢業生觀後感
紀錄片畢業生觀後感:
春暖花開,在這個季節就要來一片轟轟烈烈的光後感而不是影評,一個熱血沸騰的大頭寫的觀後感。這是一部60年代的美國電影,那時美國的社會是動盪的,像極了青春期的少年,而這部《畢業生》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畢業生》根據查爾斯·韋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達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羅夫特等主演。該片於1967年12月21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愛情經歷,體現了青年人的成長以及對成年人社會的奮起反抗。該片的基調是喜劇,但是主題確沉重且嚴肅,正是在這種"嚴肅的搞笑"下,影片體現了一種辛辣的諷刺感,並且讓這種諷刺力度得到了增加。
剛剛走出學校大門的男主正迷茫之時,不缺吃穿不缺學歷,一切都被家裡安排妥當的他不知道自己畢了業是否還要這樣安逸生活,這時他遇到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這個青年不知道到底是該拒絕還是接受,來自一個半老徐娘的誘惑。可在約會中他遇上了太太的女兒,並被她的青春和純真所深深吸引。被蒙在鼓裡的羅賓森先生還極力撮合男主和他的女兒,這讓同齡的他們開始了他們正常的戀愛關系。
這部電影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東窗事發,女兒知道了她男朋友和他媽媽偷情的事後與另一男訂婚,男主搶婚的過程,從男主問詢結婚地點到搶婚的過程,不論剪輯手法,攝手法還是演員的演技都是一流的,把整個緊張的過程拍攝的淋漓盡致,就好像觀眾們更希望男主能更快的見到接新娘,可不管他怎麼著急趕到現場時兩對新人都已完成了那最後一吻,在男主呼喚他心中的新娘時他得到了回應!
那時的他們已經不顧傳統儀式,憑著青春的熱血搶婚成功,並且順利的逃到了公交車上,一陣像孩子一樣的狂笑後。車上的人回頭看著他們,慢慢的他們嘴角變平,再也笑不出了。當激情冷靜下來,他們陷入了沉思。
逃婚的意義是什麼?偷情的意義又是什麼?是不是只是為了填補青春期該有的激情和畢業的迷茫罷了。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在背景音樂《寂靜之聲》中彌漫開來。
這部電影是那個躁動時代的縮影,他們活在父輩"制定好"的未來里,終於在《畢業生》中奮起反抗。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父輩們的限制,關於工作,生活,理想甚至愛情。
6. 畢業生觀後感
《畢業生》觀後感
情節突出,角色分明
本恩的父母忙著籌備慶祝他畢業的家庭晚會,但本恩卻對未來生活感到茫然。來客中的魯賓遜太太對本恩很感興趣並不斷挑逗他,但被拒絕。可是日子如此無聊,不久後他開始了同魯賓遜太太幽會,同時他也愛上了她的女兒伊萊恩。魯賓遜太太知道真相後堅決反對,並想盡辦法拆散兩人的交往。本恩終於找到機會向伊萊恩表白了愛意,並坦承了自己的墮落,只是沒說出那個夫人的名字。伊萊恩原諒了他,但魯賓遜太太的震怒使伊萊恩猜到了一切。她傷心地決定與別人結婚。本恩得知這一消息,不顧一切向教堂沖去,他要盡最後力量挽回愛人的心,當兩人成功私奔坐在公交車上時,卻又對未來充滿了迷茫。
看了影片內容後,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也不會想到會有這么一種情節:主人公先後與母親和其女兒搞上關系。不過吸引人的還不止一處:本恩與羅賓遜太太之間的畸形愛情;作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剛畢業對未來充滿迷茫,又折射出當下畢業生的共同心聲;父母安排好的工作與婚姻也讓年輕人不知所措;還有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主人公本恩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優秀大學生,可以說,演員達斯汀·霍夫曼演得很到位,把一個剛畢業的還留有學生樣的本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熒幕上:當魯濱遜太太第一次勾引他時,他是如此的排斥與拒絕,認為他們不應該發生這樣的事情,但隨著生活的無聊與迷茫,於是他以詢問的語氣打電話給魯濱遜太太;當他第一次開房怕被人知道時,他是如此的膽怯與滑稽;當他最終明白伊萊恩才是他的真愛時,又是義無反顧的去追求,即使被拒絕。
羅賓遜太太,因生活充滿乏味而酗酒成性,於是不顧倫理勾引了本恩,還自私的讓本恩不要和他的女兒見面,但最終她自私的想法終究沒有實現,百般阻撓後仍沒效果,於是想以告訴所有人真相來威脅本恩,當影片最後看著本恩聲嘶力竭的呼喊著在教堂里的伊萊恩時,魯濱遜太太面目猙獰的對要走的女兒說:「太遲了」時,自私,嫉妒之情溢於言表。
拍攝到位,剪輯高超
一部優秀的影片,不僅與它的故事內容有關,而且與它的後期拍攝與剪輯也很有很大關系,顯然《畢業生》很合理的處理好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在羅賓遜太太和本恩一一對話場景中,本恩處於鏡頭中的弱勢地位,或者是背光處,或者是坐立不安(魯濱遜太太卻坐得穩如泰山)。顯然通過這樣的拍攝角度,讓主人公很顯然的處在不利的位置上,看出年輕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弱小;胯下借位的造型也讓人回味無窮:前景是羅賓森太太穿著絲襪的'大腿,後景是目不轉睛盯著她的本恩,這樣的拍攝角度很好的營造出一種焦慮,壓抑的氣氛,也感受到此時本恩內心的折磨。
此外,片中蒙太奇的運用也值得稱嘆。當本恩穿著襯衣躺在賓館床上時候,魯濱遜太太為他解開扣子,然後給臉部特寫,再拉開鏡頭,移物換景到了本恩自己的卧室,他起身關上房門,然後坐在電視機前,再次先給特寫再拉開,又回到賓館,魯濱遜太太穿著內衣在他面前走來走去。接下來他在泳池裡一撲,切到在賓館他撲向魯濱遜太太,然後畫外音響起他回頭,場景又回到泳池。這一段眼花繚亂的蒙太奇非常完美的拼接起來,且其流暢製造出的時間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沖動繼而轉為無聊的重復。表現出本恩沉湎於「水」與「性」的世界中,為我們展現出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內涵深刻,發人深省
看完後不是激情澎湃,而是認真反思,首先想到的就是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是否也會向片中本恩那樣由於深感前途渺茫又覺得生活無聊,最終經不住愛情,權利或金錢的誘惑而逐漸墮落?聽過這么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問一個計程車司機:「開車時什麼時候最危險?」他回答道;「沒有乘客時。」確實,當你沒有目標,心中茫然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刻。於是我試著問我自己:「我是個有目標的人么?」經過這幾天的反復思考,我覺得自己現在雖然目標不是很明確,但已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了,相信自己一定會逐漸摸清自己內心深處到底想要什麼的。我想,大學四年不是白念的,這四年,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雖然在未來的道路中,有人會短暫的迷失自己,但我相信他總會迷途知返的,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就想本恩一樣,不顧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真愛。
當片中本恩的父母把他們自認為好的的安排強加在本恩身上時,也讓我想到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都是為了我們好,從上大學到包辦婚姻,父母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規劃好的路線走,卻從來沒有過問此時孩子心裡的感受。最近看了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當看過挑戰者李雲龍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時,他的爸爸老是給他施加壓力,通過玩魔方,超強訓練來增強腦力,從而犧牲了兒時大量本該玩耍的時間,當評委問他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時,他卻怎麼也不知道了,這是社會的悲哀。
本片的總體結構是很清楚的前後兩段,前面是Mrs Robinson,後面是她的女兒。這兩段結構中推進故事用了好萊塢電影不常見的的敘事手法,即對話段落和表意段落截然分開,相互交叉。這特別在前半段Mrs Robinson里有很明顯的體現。
具體來說,對話段落里的台詞每段都非常有意思,基本是本傑明和成人之間的對話。而這些對話,最重要的不是具體的談話內容,而是對話模式處處都在體現著成人世界的潛規則。在Mrs Robinson和本傑明一一對話場景中,導演總是安排本處於鏡頭中的弱勢地位,或者是背光處(Mrs Bobinson在明處),或者是坐立不安(Mrs Robinson坐得穩如泰山)。在這些段落里,導演利用了一切電影語言就是要安排主人公處在不利的位置上,說明年青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弱小。
表意段落,即Simon And Garfunkel的配樂。這時場景與MTV沒什麼不同,與故事的主體發展是無關的,重點是主人公內心感覺的寫照。從開場的The Sound of Silence(打字幕時就是個表意段落),後來的April Come She Will,Scarborough Fair,所配的畫面,不是游泳池,就是房間里的魚缸(這里都是借用「水」來表示成人世界,本傑明對待「水」的態度也有很有意思的轉變)。
《畢業生》某種意義上來看,不僅是商業製作的產物,而且是按照類似藝術電影的標准來製作的。導演有意運用的大量鏡頭語言,其實並不通俗,比如多處使用突然變焦來表現主人公孤零零的狀態、和他人的距離感,比如前後景之間的強烈對比(包括海報中最著名的那雙腿),等等。特別是表意段落中關於水的意象,如果畫面時間再長一些,如果再刪去所有配樂,畫外音只有沉重的咕咕咕的水聲,就非常類似於藝術電影的表達了。
音樂的作用在本片中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使影片更加通俗。
3 影片劇本很考究。主體的對話只是在表現成人世界的對話模式,大量的深意其實是含而不露的,我小時候看就沒能完全理解。
比如Mrs Robinson不讓本傑明和她女兒約會。為什麼?如果單看賓館里一場戲,劇中人的解釋是很含糊的,按照對話來理解 ,大約就是「本傑明配不上這姑娘」。其實拋開對話,非常容易想明白:如果你和她有性關系,當然就不能再和她女兒有性關系了!成人世界的潛規則就是:婚外情雖然不提倡,但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諒解的(Mrs Robinson和丈夫已經分開睡了,達成了某種妥協);但是絕對不能先後和母女兩人發生關系(台灣就因為本傑明的這一舉動,禁演《畢業生》20年,可見約定俗成的倫理極限)!!但是對於本傑明這一不懂成人規則的年青人來說,唯一的規則就是要「真」。所以和Mrs Robinson的關系對於他來看只是「一次握手」,而與她女兒的感情才是「真」情,沒有理由不去追求。
本片的大量對話就是這種虛假對話,能指和實指是分裂的,這就是成人世界的對話習慣。本傑明第一次約女孩子出去時也想採用這種對話,當女孩子問他:「你是不是討厭我」時,本傑明故作輕松的說不是。但看到她的眼淚後,真情開始浮現,成人世界的虛假對話模式也就完全拋開腦後了。
4 影片的對話有大量雙關。我大約聽到了六七處,記下的有兩處:
一處是賓館前台第一次問本傑明:「Do you come to have an affair?」聽到"affair",本傑明猛吃了一驚。
另一處是本傑明到處問人婚禮在哪裡進行,說 「I'm supposed to be at the wedding」。知道了最後搶親,就覺得這句很好笑,本傑明其實是說「新郎應該是我」!
5 影片的置景很講究。特別是本傑明的房間布置,背景中的海報,照片等都很細致地在提示人物心理。
本傑明母親的造型也刻意地和Mrs Robinson完全一樣。這為故事的主題又加上了一層深意。
6 影片的結尾搶親是很激動人心的。但是上車以後,隨著和開場一樣的The Sound of Silence響起,本傑明又開始迷惘了。影片拒絕像一般商業電影一樣用完全的光明和大團圓做結局,也說明導演當時的創作姿態是很先鋒的。
7. 如何評價1967年電影《畢業生》
《畢業生》的劇情很簡單,講述大學生班澤明在畢業後陷入對前途的迷茫狀態中,在思考未來之際,他受到一位女性長輩的誘惑,陷入不倫關系當中,之後又愛上這位女性長輩的女兒。面對這種混亂的情況以及來自女性長輩的威脅,班澤明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是要為保守不倫秘密而放棄愛情,還是要追求愛情並讓不倫關系曝光出來。班澤明最終的選擇是勇敢地追求愛情,他主動向所愛的女孩承認自己與她母親發生過不倫關系,然後在雙方家長的責罵和阻撓中,不顧一切地將女孩從她與別人的婚禮中搶奪過來。
同時與母女兩人陷入糾葛的不倫關系,這種題材在現在看來,可說是雲淡風輕、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紀六0年代,卻是極為驚世駭俗和充滿話題性。影片中,風情萬種的女性長輩大膽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導演所採用的鏡頭取景角度與蒙太奇處理方式,也成為後來許多電影模仿的對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議題和手法外,《畢業生》最大的特點在於捕捉到六0年代末期美國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以及戰後嬰兒潮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們的茫然與困惑。
美國的嬰兒潮發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間,由於戰爭結束、生活漸趨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緩,新生兒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美國目前人口三億人左右,但在嬰兒潮的那18年間,便有約7800萬新生兒誕生。二戰結束的四0年代後期,一切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所有人只得埋頭於重建生活,拚命工作、積累財富,而當時間來到六0年代後期,物質環境已漸漸步入富足與安逸,成長起來的嬰兒潮世代便無需再為金錢和生活擔憂。
影片中的主角班澤明二十歲,是二戰結束後那波嬰兒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學教育,步出校門之際,房子和車子都是現成准備好的。班澤明的父母那一代,為了生活,不得不放棄種種夢想,如今在經歷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奮斗後,積累的財富、將來的希望、未竟的夢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們迫不及待要為孩子配備齊全,迫不及待要為孩子指引方向、鋪好道路,好讓他飛黃騰達、更上層樓。
但是對於班澤明這個嬰兒潮世代的人來說,學識和物質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為他鋪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過努力便能過上舒服和體面的生活,但循著這道路前進,獲得的成功都不過是來自父母的給予,這如何能體現自己作為獨立人的生命價值?因此,當班澤明步出校門後,便陷入深深的焦慮中,不知道自己未來該何去何從,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頭是要「不一樣」。
■獨立價值的追尋與渴望
這種超脫主流價值桎梏的渴望與急切,在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現。在《畢業生》中,則是透過班傑明所陷入的情感糾葛來表現這樣的心理掙扎。班傑明在面對來自女性長輩的誘惑時,一直都保持非常堅定的拒絕態度,但在被暗示生活過於單調嚴謹後,他這才決心回頭找這位女性長輩,而在被譏諷缺乏性經驗後,他才就義無反顧地與女性長輩發生不倫關系。班傑明雖然能在情感慾望前把持住自己,卻無法抗拒對父執輩們的逆反心情。
藉由對上一輩人的反抗和顛覆來證明自己的獨立價值,是美國上世紀六0和七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傑明在陷入不倫關系後,雖然內心不時出現內疚和掙扎,但這種跳脫規范和框架的沉淪感覺,又讓他迷戀不已。班傑明後來之所以從不倫關系中脫身,瘋狂愛上女性長輩的女兒,其實也仍是基於逆反的心情。這位女性長輩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過教育,但為了家庭,只能放棄自我和理想,困守在無味的生活里頭。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兒身上,要女兒比自己嫁得更好、過得更幸福。她自己雖然主動勾引班傑明,和他發生關系,但內心裡她覺得班傑明不夠好,配不上女兒,而正是這種輕視的態度導致班傑明對她女兒的瘋狂執著。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傑明和女性長輩的女兒來往,兩人之間未必會發展出什麼結果,然而,由於班傑明的不倫丑聞,長輩們不斷地對他施予壓力,干預和阻撓他接近女性長輩的女兒,這便助長了班澤明的決心,讓他深信自己深愛那個女孩,決心要娶她為妻。於是班傑明不顧自己的前途、不顧千里的距離,死纏爛打地搬到女孩學校附近,天天在她身邊打轉、要她嫁給自己。而當女孩的父母聞訊趕來,硬逼著女孩與另一個男孩結婚時,班傑明更是千里飛車奔波,彷彿不要命似地闖進教堂阻攔婚禮進行。
很多人為班傑明不懈求愛和強搶新娘的動作而感動,說他在經歷迷惘和混亂後,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向,確認真愛而非一時的情慾才是生命的真諦。但是,《畢業生》里頭最為經典的一幕其實是在電影的結局處,而這結局訴說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傑明與身穿婚紗的女孩從教堂中逃出來,兩人手牽著手飛快地奔上公車,在一整車乘客的驚詫目光下,堅定而快樂地走向最後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後,兩人仍止不住興奮和勝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後,他們相視對看一眼,便齊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尷尬與茫然的表情--這表情就像兩個負氣離家的孩子,在叛逆的興奮情緒過後,無言地問著自己:那然後呢?
■後話
《畢業生》之所以成為美國經典電影,在於它以非常商業的手法、極為爭議的話題,來呈現一個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狀態,不光是電影本身,里頭的配樂、班澤明所開的愛快羅密歐敞篷跑車,都成為經典。有趣的是,《畢業生》雖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頭描繪的嬰兒潮世代的境況,恰好與中國出生於八0和九0年代之間的青年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歷經二戰、內戰、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後,中國的嬰兒潮出現在1982年到1990年之間,時至今日,這波嬰兒潮新生兒都成長為青年人,而且類似於美國嬰兒潮青年們所面對的情況,他們的父執輩們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便不余遺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國嬰兒潮世代的青年們在生活條件上比父母輩更優渥許多,學經歷也更豐富,加上是獨生子女,除了三千寵愛在一身外,更是背負著上一代所有的希望與夢想。而這樣的成長環境,也賦予中國嬰兒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除了因為網路等媒介的發達與普及,信息的流動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國嬰兒潮世代的長成,也解釋了為何當代出現更多的憤怒青年,以及社會為何出現較強的改革聲浪。我想,這種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壓力,絕非簡單的打壓和限制可以阻攔的,需要透過適當的順應方能疏導。當然,這只是隨便想想、隨便說說,沒什麼特別的意思
8. 美國喜劇電影《畢業生》,是愛情與青春的翻滾還是盲目
美國喜劇電影《畢業生》,是愛情與青春的翻滾還是盲目的征服欲?
這才是真正的殘酷青春物語。當他「少年維特式」地煩惱未來時,成人世界的情慾輕易就把他俘獲。他努力想逃脫「又一個這種人」的窠臼,愛情是最後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後當舍棄他的小紅車,搶到了新娘,經歷了人生罕有的刺激與浪漫,但喜悅迅速消散,只剩失落與尷尬。他知道某種循環已經開始了。世影史:影片體現了青年人的成長及對成年人社會的奮起反抗,它以一鳴驚人的姿勢出現,成為「新好萊塢電影」里一部舉足輕重的代表作。本片的基調是喜劇的,但是主題卻是沉重且嚴肅的,正是在這種「嚴肅的搞笑」下,影片體現了一種辛辣的諷刺感,讓這種諷刺力度得到了增加。講述畢業生的迷茫、困惑、憂慮與叛逆,一曲五味雜陳的青春輓歌。邁克·尼克爾斯憑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構圖攝影剪輯精緻而絕美,經典鏡頭一籮筐,幾處轉場和大跨度推拉極具戲劇性,對景深的運用更是教科書級別。達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鋒芒。畫龍點睛的結尾引人深思。兩首主題歌宛如天籟。《畢業生》是一部推出於1967年的美國電影,獲得第40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美國電影協會曾在1998年時評選百年百大最佳美國電影,其中《畢業生》排名第七名。2007年時,美國電影協會對上述名單進行修訂,《畢業生》雖然從前十名中掉出去,但仍高居第十七名,可見這部電影在美國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畢業生》的導演邁克-尼克爾斯是從舞台劇起家,他的獲獎歷史里頭囊括了奧斯卡獎、艾美獎、東尼獎和格萊美獎。除了《畢業生》外,邁克-尼克爾斯還執導過《靈欲春宵》、《上班女郎》、《偷心》等較為出名的電影作品,總體風格比較偏向商業電影,但在通俗流行之中,又偏好較為辛辣諷刺的議題和手法。《畢業生》是著名美國男演員達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從類型上來說,這是一部青春愛情喜劇片,若純粹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畢業生》不論是在議題上還是手法上,都稍顯有點陳舊過時。然而,一部青春愛情喜劇片在經過四十多年之後,還能成為美國觀眾心目中的經典作品,必然有它出眾引人的地方,它必然捕捉到某種時代的脈動,記錄下某個群體的歲月記憶。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本恩(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對前途十分茫然,偏偏在這時遇上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安妮班克羅夫特 Anne Bancroft 飾 )。雖然不再年輕,但魯濱遜太太卻一再勾引本恩,二人發生了關系。他們在約會過程中,本恩遇上了太太的女兒伊萊恩(凱瑟琳羅斯Katharine Ross 飾 ),被她的純真青春深深吸引。本恩吐露了愛意,與伊萊恩開始了正常的戀愛關系,卻遭到了魯濱遜太太的劇烈反對。母親的震怒使伊萊恩覺察到了一些內情。伊萊恩非常傷心,倉促同意了另一個人的求婚。本恩沖向伊萊恩結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瀾。
9. 《畢業生》這部電影都講了哪些讓人深思的事情
剛看到《畢業生》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就能感覺到這是一部青春電影。而當我們談論青春電影的時候,就不得不涉及到其中的一個核心,那就是反抗。處於青春期的我們正在對這個世界進行著思考,我們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否定了別人的一切,而畢業生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間節點,因為在這個時間上,我們真正意義上離開了學校這個象牙塔,走向社會。這個鏡頭說實話拍的非常的奇妙,也闡述了在這個時間去掉兩個人經歷如此多的事情,心態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所謂的單純少年轉變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人。這個轉變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的話,說不是非常正常而且有利的,但是對於一個曾經懵懂躁動的少年來說,這樣的轉變無疑是他自己殺死了自己。
10. 對於《畢業生》這部電影,你是如何評價的
本片儼然已成為60年代後期的電影代表作。即使今天來看,本片題材仍然相當辛辣及有趣!本片為達斯汀霍夫曼第一部擔任男主角的電影,一鳴驚人!全片的歌曲則是由當紅團體 "Simon and Garfunkel" 所譜寫及演唱,和電影情節相輔相成。Buck Henry(客串了飯店櫃台人員)和 Calder Willingham 改編自 Charles Webb 的小說。導演則因在當年新銳的拍攝手法而獲得了一座奧斯卡獎。當時尚未成名的奧斯卡影帝李察德萊佛斯擔綱了一個小角色,就是問房東要不要報警的那個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