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d電影的起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外的3D大片輩出,可以說真的是更上了N層樓,這也說明國際的3D技術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我國立體電影的發展。
一系列引進的3D大片掀起了3D熱潮,國內眾多院線紛紛擴建、更新放映設備,力推3D電影。08年中國的3D銀幕數量還只有86塊,一部《地心歷險記》6700萬的票房極大的刺激了各院線老闆的胃口,紛紛上馬升級3D銀幕和設備,到暑期《冰河世紀3》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經迅速發展到350塊。《阿凡達》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將突破600塊,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3D電影市場。中國3D銀幕數量2010年的目標甚至是1300塊,直追美國目前的2000多塊。
短短一年半時間,3D銀幕數翻了近五番,而且這一增速還在持續。目前影院對於3D設備有兩種選擇方式,一種是放映機成本較低,投入幾十萬,但科技含量在眼鏡上,因此一副立體眼鏡的成本就達到了700元(如今更新換代,不少影城已經不需押金了);另一種方式,則是眼鏡只有20到30元,但設備成本高達幾百萬。只要有數字銀幕,在此基礎上花20多萬元添加設備就能放映3D電影,成本不算高,復制起來非常容易。因此絕大部分影城都採用前者設備放映DDD電影。
中國3D電影市場一不留神成為全球第二,成長速度可謂一日千里。同時,一批優秀的影視、動畫工作者也投入到了3D電影的影視製作當中。中國第一部真人實景拍攝的3D電影《樂火男孩》已於今年8月上映,開創了國產3D電影的先河。隨後,兩部國產DDD動畫電影《齊天大聖前傳》和《麋鹿王》都打出「首部國產3D動畫片」的旗號於9月29日同時上映。只可惜國產3D電影還不成熟,一方面技術上不能真正與好萊塢3D效果抗衡,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創作不倫不類,這三部電影進入市場也是幾乎石牛入海。
業內傳言「未來兩年,市場上國產3D電影會出現「扎堆」之勢。3D真人版《驚魂平安夜》、《唐吉訶德》、《胡桃夾子》和3D動畫《搖滾藏獒》、《天書奇譚》、《古蜀傳奇》、《齊天大聖鬧天宮》、《豬八戒招親》等將與勢頭更加兇猛的進口3D大片形成直接競爭。 但目前狀態來看,和《齊天大聖前傳》、《麋鹿王》、《樂火男孩》相似,這些影片都貌似為了搶3D熱潮,分食3D技術帶來的巨額效益,誠意難說。
3D電影即使目前不是電影市場的主流,但肯定是消費熱點,但凡有好萊塢3D大片上映,觀眾必然趨之若鶩,就算是票房遠不及《阿凡達》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但也能算是同期市場中的佼佼者。未來幾年的好萊塢,影視製作3D大片層出不窮,《納尼亞傳奇3》、《玩具總動員3》、《丁丁歷險記》等耗資巨大的商業電影,都將以3D形式呈獻給觀眾,進入影院欣賞是看到3D電影真貌的首要選擇,這也使很多地區原本門可羅雀的電影院變得門庭若市,這是3D電影對市場做出的巨大貢獻。
❷ 為什麼電影院里很多大片都是3D的呢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一系列引進的3D大片掀起了3D熱潮,國內眾多院線紛紛擴建、更新放映設備,力推3D電影。2008年中國的3D銀幕數量還只有86塊,一部《地心歷險記》6700萬的票房極大的刺激了各院線老闆的胃口,紛紛上馬升級3D銀幕和設備,到暑期《冰河世紀3》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經迅速發展到350塊。《阿凡達》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將突破600塊,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3D電影市場。
❸ 3D、4D、5D電影有什麼區別啊
1、概念
3D立體影院是在普通投影數字電影基礎上,在片源製作時,片源畫面使用左右眼錯位2路顯示,每通道投影畫面使用2台投影機投射相關畫面,通過偏振鏡片與偏振眼鏡,片源左右眼畫面分別對映投射到觀眾左右眼球,從而產生立體臨場效果。
4D動感影院——是相對3D立體影院而言的,是在3D立體影院基礎上,加上觀眾周邊環境的各種特效和專業動感座椅。
5D電影包含了4D影院的所有功能,利用座椅特效和環境特效,以超現實的視覺感受配以特殊的、刺激性的效果同步表現,以模擬的場景與特別的機關設置來模仿實際發生的事件。
2、觀影體驗
3D電影將兩影像重合,產生三維立體效果,當觀眾戴上立體眼鏡觀看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D電影(或四維電影)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和周圍環境特效模擬模擬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但不是幾何意義上的四維空間。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擬引入3D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
這些現場特技效果和劇情緊密結合,加上影院椅子的特殊裝備,營造一種與影片內容相一致的環境,讓觀眾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多重身體感官體驗電影帶來的全新娛樂效果,身臨其境,驚險、緊張刺激。
5D電影是在3D立體效果的基礎上增加動感座椅,環境特效,讓觀眾的聽覺、視覺、觸覺達到最強大的逼真感,如同置身於影片中。
(3)2017年中國3d電影佔比擴展閱讀: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三維等技術發展、阿凡達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才進一步被廣泛推廣。
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賣一部電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設備的投入」,堪稱奇跡。
❹ 2009到2015年底,國內每年數字電影屏幕(含3D)數量是多少塊其中每年3D屏幕是多少塊 是
截至2014年底全球電影屏幕數量達到142,000塊,較上年同期增長15%。當中北美市場數量為43265塊,EMEA地區數量為40424塊,亞太市場數量為47349塊,拉美市場數量為11177塊。
2015年全球電影屏幕數量分布圖:塊
資料來源:美國電影協會
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電影放映銀幕市場深度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在全球近14.2萬塊電影熒幕中,數字電影屏幕(含3D)數量為127800塊,佔比為90%。其中3D電影屏幕數量為64905塊,占數字電影屏幕總量的50.7%。
2010-2014年全球數字電影屏幕數量統計:塊
資料來源:美國電影協會
2009-2013年全球3D電影屏幕數量分區域統計(塊)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4
% of digital
U.S./Canada
8,505
13,860
14,734
15,782
16,146
39%
EMEA
3,487
11,769
13,964
15,813
16,888
46%
Asia Pacific
4,661
8,596
14,219
17,726
27,559
70%
Latin America
1,104
2,119
2,629
3,748
4,312
45%
Total
22,385
36,344
45,546
53,069
64,905
51%
❺ 現在世界上3D電影有多少部
2樓純屬敷衍阿.怎麼可能不能數.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2010年,中國內地投資3億開拍首部國內3D電影《白蛇傳說》
2010年,《生化危機4來生》採用和《阿凡達》同樣的Fusion 3D的拍攝系統,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3D作品,並非2D轉3D的影片。
這個是在網路找到的.如果你要找准確的話 很難畢竟現在才3D電影才剛剛掀起熱潮 沒有人去統計
❻ 中國3D電影如何發展
受《錦衣衛》和《大兵小將》2D電影的沖擊,國產3D大片《蘇乞兒》未能掀起多大波瀾,相對《阿凡達》的票房而言,中國的3D電影望塵莫及,因為《阿凡達》截至2月8日的票房為10億元,而中國2009年上影的《樂火男孩》、《齊天大聖前傳》和《麋鹿王》的票房分別為:250萬、450萬和210萬。除了票房懸殊過大外,在技術上中國的3D電影也和歐美相差太大,而在未來三年內,中國的影院將以3D當主流,面對這片空白市場,中國的3D銀幕會不會成為別人的賺錢工具呢?
中國3D銀幕飆升,卻給《阿凡達》創造了票房
2007年,中國引進第一部3D電影《地心歷險記》,當時3D銀幕只有82塊,而到20009年8月,漲到了330塊。為了迎接《阿凡達》的到來,中國的3D銀幕到12月達到了600多塊,整個亞洲的3D銀幕才1000多塊,中國就點了一半。《阿凡達》一上影,中國的3D銀幕達到了970多塊。《阿凡達》上影之日,全球的3D銀幕大約是6000塊,一個月全球就漲了1000塊,其中美國有2000多塊,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有970多塊,占便於的七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二。
加強3D設備,難道是給外國人打造賺錢的平台?中國人沒那麼傻,既然外國人能拍3D,中國人當然也能拍,不斷的增加3D銀幕是為了給中國的3D電影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業內人士預測,2010年中國的3D銀幕將達到1300塊左右,中國電影也將進入3D時代。
3D進入百姓家,會不會像所謂的國產大片一樣強行大家看?
看3D電影要戴眼鏡看,如果老百姓坐在家裡就能用一雙肉眼看,也就意味著電影時代升級了。這並不是不可能,目前很多國家都有3D節目,中國當然能夠實現。而有人則認為,3D進入普通家庭後,將極大地剌激動作電影和色情電影的發展。
為什麼歐美大片一上影觀眾爭先恐後的去看,而國產大片上影後遭遇冷漠,這並不怪中國的電影設備差,而是中國的電影存在著很多問題,和國外的電影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電影喜歡把當紅的人拉去演,不管這些人會不會演,就是大牌,結果拍出來的電影只看人氣不看藝術,觀眾看了才知道沒有消費權益,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中國人喜歡跟風,電影也一樣,跟在別人後面跑,結果白忙活半天是為別人賺錢。那麼一部平庸的電影,即使用了3D技術又能如何,不但不能推進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會讓中國電影養成一種平庸的路線。
❼ 立體電影的發展歷史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三維等技術發展、阿凡達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才進一步被廣泛推廣。
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賣一部電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設備的投入」,堪稱奇跡。
國內3D熱潮
一系列引進的3D大片掀起了3D熱潮,國內眾多院線紛紛擴建、更新放映設備,力推3D電影。08年中國的3D銀幕數量還只有86塊,一部《地心歷險記》6700萬的票房極大的刺激了各院線老闆的胃口,紛紛上馬升級3D銀幕和設備,到暑期《冰河世紀3》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經迅速發展到350塊。《阿凡達》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突破600塊,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3D電影市場。中國3D銀幕數量2010年的目標是1300,這個目標已經實現。
短短一年半時間,3D銀幕數翻了近五番,而且這一增速還在持續。一種是放映機成本較低,投入幾十萬,但科技含量在眼鏡上,因此一副立體眼鏡的成本就達到了700元(如今更新換代,不少影城已經不需押金了);另一種方式,則是眼鏡只有20到30元,但設備成本高達幾百萬。只要有數字銀幕,在此基礎上花20多萬元添加設備就能放映3D電影,成本不算高,復制起來非常容易。因此絕大部分影城都採用前者設備放映DDD電影。
中國3D電影市場一不留神成為全球第二,成長速度可謂一日千里。同時,一批優秀的影視、動畫工作者也投入到了3D電影的製作。開創了國產3D電影的先河。隨後。只可惜國產3D電影還不成熟,一方面技術上不能真正與好萊塢3D效果抗衡,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創作不倫不類,這三部電影進入市場也是幾乎石牛入海。
業內傳言「未來兩年,市場上國產3D電影會出現「扎堆」之勢。2010年2月初上映的3D動畫《超蛙戰士之初露鋒芒》,正在製作中的3D真人版《驚魂平安夜》、《唐吉訶德》、《胡桃夾子》和3D動畫《搖滾藏獒》、《天書奇譚》、《古蜀傳奇》、《齊天大聖鬧天宮》、《豬八戒招親》等將與勢頭更加兇猛的進口3D大片形成直接競爭。 但狀態來看,和《齊天大聖前傳》、《麋鹿王》、《樂火男孩》相似,這些影片都貌似為了搶3D熱潮,分食3D技術帶來的巨額效益,誠意難說。
2010年4D影院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加環境特效模擬模擬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所謂4D電影,也叫四維電影;即三維的立體電影和周圍環境模擬組成四維空間。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引入3D電影(即立體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是當今流行的4D電影。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7月17日報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3D立體銀幕數量已經超過1000塊,數量約佔全球的1/7,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康健民表示,隨著電影《阿凡達》風靡全球,3D影視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影院建設。國內3D銀幕數量僅用了2年時間就從80餘塊猛增到1000多塊。
❽ 國產立體電影(3d)都有哪些我記得小時候看過
給你找出了全部的知名的立體電影了
你自己對照一下應該可以找到的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51年,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1953年,《恐怖蠟像館》等一批3D恐怖片應運而生,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
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
❾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❿ 為什麼現在中國影院的電影普遍都是3D的
其實很簡單,因為所有電影的參與者都想賺更多的錢。
同樣的電影,3D的電影票價一般要比2D的貴3~5元,在同樣的場次下,更高的票價就意味著更多的票房,也就意味著從製片方、發行方、到院線、影院的整個電影產業上中下游都能賺到更多的錢。在中國的電影市場里,3D電影場次也已經超過2D,人次更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3d製作
與此同時,對片方來說,轉制3D的成本卻又非常低廉。因為現階段在國內上映的電影中,多數的3D版均為2D轉制的,一位從事相關工作的業內人士向壹娛觀察透露,盡管《泰坦尼克號》在轉制的過程中花了1800萬美元,但大多數片方並不願意如此下功夫,如今國內轉制一部電影,500萬人民幣的預算已經算不低的了。因而現如今對於絕大部分片方來說,只需花上不多的錢,就能在市場上獲得數倍於此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