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首位度全國第1,貢獻全省50%GDP:長春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正解局原創
這兩年,有個很熱門的詞:首位度。
其中,大家討論最多又是省會首位度。
先簡單解釋下。
省會首位度,指的是省會經濟總量在省內的比重,這個經濟總量通常用GDP來表示。
說起首位度高,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成都、武漢。
但實際上,成都、武漢的首位度在全國只能算中上游。
根據2020年GDP數據整理,成都、武漢分別以36.46%、35.95%的首位度,在27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6、第7。
排在他倆前面的還有哈爾濱、西安、西寧等城市。
排在第一位的城市,可能很多人沒想到,竟然是吉林省會——長春。
憑借著完善的工業基礎、礦產資源和蘇聯的援助,建國後的長春與東北一起,肩負著振興中國的重任。
中國一汽和長春電影製片廠,是當時長春的兩大門面,前者研製出了中國第一輛解放牌 汽車 ,後者拍攝過《劉三姐》《上甘嶺》等諸多經典影片。
因此,長春被譽為「東方底特律」、「東方好萊塢」。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
然而,斗轉星移,長春也慢慢地沒法那麼出挑了。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重心移至東南沿海,再加上產業結構轉型緩慢,長春GDP從全國十餘名下滑至三十名開外。
不同的是,失落的長春背後,卻是其對吉林省經濟掌控力的日益加強。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長春首位度的提高,也並非一蹴而就,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但近幾年來,長春的首位度進程開始加速。
「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長春首位度由47.65%增長至53.92%,共增長6.27個百分點,在全國鮮有敵手,也就西安的增幅(6.21個百分點)能跟其扳扳手腕。
更重要的是,長春因此一舉超越銀川,在全國首位度爭霸賽中拔得頭籌。
如今,吉林省每2元錢產出,就有超過1元是長春貢獻的。
在吉林省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的競爭格局中,長春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畢竟,其他8個兄弟的GDP加起來,還比不上一個長春。
就拿GDP來說,長春是省內老二吉林市的三四倍。
排名最末的遼源市,還不到長春的10%。
全國來看,吉林也只有長春一個城市進入全國城市GDP百強榜,近幾年基本上排在30至40名。
而二把手吉林市,排到了將近200名。
長春之於吉林,可謂是深刻詮釋了什麼叫一枝獨秀。
有人甚至戲稱:建議長春市直接改名為「長春省」。
在長春有個老梗:美麗的長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學當中。
這句話常被用來調侃吉林大學之大。
如今,這個老梗得到了翻新:美麗的吉林省坐落在長春市當中。
作為吉林省唯一的經濟核心,長春雖然在全國不顯山不露水,但在省內是絕對強到沒朋友。
當然,長春首位度的提高,離不開更高層面的重視。
早在前幾年,長春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呼聲就不絕於耳,省里也一直有所支持。
去年,吉林省更是對長春申報國家中心城市作出肯定性批復,基本相當於官宣了。
但長春要想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前面的一道坎就是沈陽的正面競爭,相比後者,長春在經濟實力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所以,這就意味著必須做大做強長春。
首先,在有關方面的努力下,長春京東亞洲一號倉、華為長春研究所等大型項目先後在長春落地生根。
投資終過山海關。
此外,行政區域的調整,也給長春帶來了巨大的增量。
2020年,長春代管公主嶺後(此前由四平市代管),地域面積直接增加了1/5,人口流入超百萬,經濟總量也一下子增長了400億以上。
也正是在這一年,長春首位度一下子上升了3.57個百分點,奠定了其「首位度一哥」的地位。
有了人和,再來看天時地利。
在東北四大城(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之中,長春可謂是最低調的一個。
但實際上,在東北經濟遭遇寒冬的情況下,長春反而是最先爬出坑的。
在考慮到長春主動對2018年GDP「擠水分」,實際上近6年來,長春GDP增速皆是錄得正增長,個別年份更是高達8%以上。
長春在進步,而吉林省內其他地級市(自治州)相對來說,是在退步。
以2020年為例,長春 汽車 實現累計產量265.45萬台,僅前三季度,長春 汽車 開發區 汽車 工業總產值就已達到3427億元,同比增長16.8%。
得益於此,2020年,長春錄得了3.6%的增長率。
要知道,受疫情影響,當年全國GDP增長率也只有2.3%。
吉林其他8個地級市(自治州)中,只有GDP基數相對較低的四平和遼源錄得3%以上的增長。
就拿吉林市來說,近4年GDP增速皆在3%以下。
一進一退之下,長春的首位度自然也就有所提高。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吉林經濟和影響力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做大做強省會長春,全力打造一個霸主級城市,確實帶來了一些好處。
最直接的,長春的強勢復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吉林被其他地區虹吸的命運。
近幾年來,關於東三省人口流失的話題,就屢見於報端。
據統計,2013至2019年,東三省人口合計凈流出達164萬。
網路上甚至出現了一個梗:東四省,即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海南,用以描述東北人大量湧入海南。
這種趨勢下,吉林自然難以倖免。
但長春偏偏成了特例。
很久以前,吉林省各地區除了人口普查年份,一般只公布戶籍人口,不公布常住人口,所以對於長春人口是凈流出還是凈流入,目前難以獲得一個官方的定論。
但從其他數據,我們可以推測出:長春人口是凈流入的。
例如,2009年長春的 汽車 保有量只有54.5萬,2019年則達到了183.2萬,增長了2.36倍。
據網路地圖慧眼團隊聯合多家機構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城市活 研究報告》,長春在300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9,是唯一一個進入前40的東北城市。
該份報告基於網路地圖開放平台海量位置服務 數據、POI(信息點) 數據、交通出 數據挖掘計算所得,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所以,大概率來說,長春人口是凈流入的。
而這增量從哪來?
很可能是吉林省內。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如果省內有和省外發達程度相似的經濟體,自然不會舍近求遠。
但長春高達53.92%的首位度之下,也帶來一個問題。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外流,但其對省內其他城市的虹吸,算不算另一種變相的摧殘?
其實,首位度過大,會造成虹吸效應,對周邊地區資源要素產生吸附,不利於省內協調發展。
而且,優質資源向省會集中,也不利於相對均衡發展,尤其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當談及首位度多少算高時,有專家表示,最好不要超過30%。
無獨有偶,去年10月份,《求是》雜志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 社會 發展戰略若乾重大問題》。
文章指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這放到吉林身上,也有相通之處。
更重要的是,長春首位度霸佔榜首的背後,也反映出東北經濟的一個困局:
傳統產業升級緩慢,產業結構單一,難以塑造百花齊放的景象。
從東三省三個省會首位度來看,長春53.92%,哈爾濱37.84%,沈陽26.87%,分別排名第1、第5、第13。
而從三個省份整體實力來看,遼寧最強,黑龍江次之,吉林最弱。
省會首位度越低的,經濟實力反而越強。
東北的很多城市,都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比如石油城市大慶、鋼鐵城市鞍山。
這些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年輕人更傾向於流向強勢的省會城市或者沿海發達地區。
打造一個強省會,而不是雙核心或者均衡發展,對很多經濟實力欠佳的省份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最好的出路。
與其留給別人,不如內部消化。
對於一些省會首位度低的省份來說,強調強省會戰略,也沒有錯。
例如省會首位度較低的山東、江蘇、河北等省份,在「十四五」規劃中都提到了類似加強省會擔當的表述。
但53.92%的首位度,對於任何一個省會來說,都屬於偏高了。這次,長春也不例外。
這頭大象,是該轉向了。
擺在它前面的,有三條道路。
其一,是經濟引擎雙核心模式。
像廣州、深圳之於廣東,杭州、寧波之於浙江,福州、泉州之於福建,都算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其二,是「主+副」模式。
在這一點上,湖北是實踐者之一。
過去二十幾年,武漢一城獨大,確實給其帶來了很大助力。
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外界對其「吸血」的質疑。
所以,在「十四五」規劃中,湖北提出:加強襄陽、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增強綜合實力,充分發揮對「兩翼」的輻射引領作用。
其核心意思,就是要培育以武漢為首,以襄陽、宜昌為副的「一主兩副」的發展模式。
其三,則是以省會為中心的大都市圈模式,通過省會+周邊區域,進而帶動更多地區的協調發展。
這里參考下美國的經驗:1910年,美國城市化率超過50%後,就開始用都市區取代行政區作為一個統計單位。
在這方面,國內的先行者是南京都市圈。
今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
這意味著,南京都市圈建設上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徽京」一詞,有了更多實質性的東西。
過去20年的實踐中,南京都市圈彼此成就,對區域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具體詳見以前文章《 南京向西,安徽向東 》。
實際上,吉林早就在規劃實施「主+副」和都市圈兩種模式,試圖通過省會反哺其他城市。
前幾年,吉林提出「一主、六雙」的規劃布局,即打造一個以長春為主要區域,輻射帶動吉林、四平、遼源、松原的「長春經濟圈」。
2019年5月,吉林出台《長春吉林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2019-2025年)》,意圖打造長春、吉林兩市雙核心、一體化局面。
當然,除了宏觀上的規劃,長春以及吉林,也急需完成「軟體」上的升級。
比如營商環境。
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才會誕生或者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
優質企業多了,從業者的工資待遇,也就水漲船高,這樣才能留得住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到那時,吉林省內的各個城市,才會百花齊放。
長春的首位度,自然也就能降下來。
就像浙江一樣,杭州雖強,但省內其他城市也很爭氣。
提高省會首位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其在本區域內的輻射作用,相信對每個省份來說,皆是如此,也應該如此。
對於吉林,對於東北來說,則更需要如此。
在東北近年來沉寂的背後,登上首位度頭名的長春,該如何轉向,這值得我們深思。
這也是整個東北面對的問題。
關於長春、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的發展,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留言區聊聊。
Ⅱ 199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
199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有《人鬼之戰》、《復活的罪惡》、《重慶談判》等。
長春電影製片廠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體制、機制、觀念等方面出現嚴重不適應,遇到空前危機,到1997年時,已連續六年虧損,瀕臨倒閉。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在全國率先探索並啟動了改革,歷經八年時間,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國電影業中第一家完成改革。
長影先後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中央主流媒體多次報道長影改革發展情況。
藝術特色
截止至2013年,共生產故事片837部,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風格。
20世紀90年代以後,該廠的一些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盡管這樣,象《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Ⅲ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人民自己的電影製片廠
1946年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在黑龍江興山正式宣布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一個大型電影製片廠,它是在接管日本人「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的基礎上建立的。
建廠之初,為了適應解放戰爭的需要,東北電影製片廠按照中共東北局宣傳部的要求確立了以生產新聞紀錄片為主的方針。那時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紀錄片《民主東北》。
隨著全中國解放的日益臨近,東北電影製片廠也開始嘗試拍攝其他電影片種。1948年夏天,35歲的導演王濱開始籌拍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這是一部反映東北的鐵路工廠工人們為支援解放戰爭,克服困難搶修松花江鐵橋的影片。此時,遼沈戰役已經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佔領了東北全境。許多在前線的文藝兵被抽調到東影廠,剛從延安來到東北的年輕演員陳強、於洋等進入了攝制組。
Ⅳ 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成立在什麼時候如題 謝謝了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國人創辦的。這一年,來自美國的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資創辦了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也成為建立在中國的第一家電影攝制公司。 亞細亞成立後,先後在上海和香港拍攝了幾部短片。如《西太後》、《不幸兒》、《瓦盆伸冤》、《偷燒鴨》等,但卻沒有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隨後辛亥革命爆發,公司也難以經營下去。布拉斯基便將公司和全部器材轉讓給在上海的南洋保險公司經理伊什爾和另一個美國人薩弗。 1913年,易手後的亞細亞再度准備投入電影的拍攝。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的觀眾,他們特地聘請了在美化洋行工作,並懂英語的抄寫員張石川擔任顧問。張石川雖然對電影所知寥寥,但卻興趣盎然。他請來了喜歡戲劇的好友鄭正秋和另一位朋友杜峻初,三人經過商議,索性合作成立了一家叫「新民」的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影戲公司攝制電影的全部工作。拍攝資金和影片發行則由亞細亞負責。 1913年,有幾位文明戲的半職業演員來到上海,亞西亞公司便聘請他們做演員,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影片由鄭正秋擔任編劇,並與張石川一起承擔了導演工作。此後,亞細亞還攝制過中國早期一批重要的紀錄片,如關於辛亥革命二次戰爭的《上海戰爭》,記錄了革命軍攻打上海製造局和吳淞炮台的情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膠片停止進口,亞細亞公司因無法拍片而告結束。 除亞細亞外,完全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電影製作公司是1916年張石川和幾個朋友聯合創辦的「幻仙影片公司」。但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資金困難而宣告結束了。此後,由中國的民族資本投資拍攝電影的公司是著名的商務印書館。 1917年,商務印書館從一個外國人手裡低價買進了一批電影器材,決定在圖書出版之外,兼營電影業,這是中國自己投資拍攝電影較有規模的開端。 商務印書館在原有的印刷照相部下設立了電影拍攝業務,拍攝了《美國紅十字會上海大遊行》等幾部新聞片。1918年,商務印書館在照相部之外正式成立了「活動影戲部」,開始了大規模的電影拍攝活動。當時它的拍攝內容包括風景、時事、教育、新劇、古劇共五類影片。其中風景片主要拍攝全國各地名勝古跡;時事片即新聞片,記錄了上海的社會生活;教育片主要介紹教育方面的情況和科學文化知識;新劇片的題材分為滑稽短片、警世影片、神怪武打三類;古劇片主要拍攝了梅蘭芳主演的《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片段。 1920年,商務的活動影戲部更名為「影片部」,在管內搭建了一個較大的攝影棚,並購買了一批新的器材。這時,商務印書館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製片能力,甚至開始拍攝長故事片,如1923年的《大義滅親》等,但在經營上卻漸漸不佳,最終由董事會決定將其剝離,成立了獨立的「國光影片公司」。該公司只生存了一年即無聲無息了。不過,從「亞細亞」到「商務」,應該說是中國電影企業從外資協助到自我投資邁出的第一步。
Ⅳ 中國電影史上哪家公司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名族電影企業
新民公司
1913年12月成立,這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公司"新民公司"成立於上海,創辦人為張石川、鄭正秋它承包美國人依什爾和隆弗所主持的亞細亞影戲公司的全部製片工作,由美商出錢和發行。該年秋,鄭正秋編寫電影劇本《難夫難妻》,他與張石川聯合導演的這部短片,成為我國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是香港亞細亞影戲公司的露天攝影場內拍攝的,全片共長4本拷貝。上海新舞台進行首映。
Ⅵ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介紹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體制、機制、觀念等方面出現嚴重不適應,遇到空前危機,到1997年時,已連續六年虧損,瀕臨倒閉。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在全國率先探索並啟動了改革,歷經八年時間,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國電影業中第一家完成改革。長影由改革前連續六年虧損到2011年實現稅後凈利潤6500萬元,創長影建廠以來歷史新高;影片生產由改革前年產3—5部到2011年年產53部,增長了10倍多;總資產由改革前的2.5億元到2011年末的20億元,增長了8倍。長影先後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中央主流媒體多次報道長影改革發展情況。
Ⅶ 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一個廠嗎
長春電影製片廠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其前身是在偽滿的滿洲映畫協會上建立起來的東北電影製片廠。
Ⅷ 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過哪些電影
Ⅸ 我國成立的第一個電影公司的創始人是誰
1913年張石川、鄭正秋和杜俊等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新民電影製作公司。創始人是中國人。
張石川、鄭正秋和杜俊等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新民電影製作公司,開創了中國人以公司的名義拍攝電影的歷史。1913年,亞細亞公司出資、發行,新民公司攝制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故事影片《難夫難妻》。
而中國第一個電影公司是: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他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祝:
愉快!
Ⅹ 中國有哪些電影製片廠
1,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六里橋北里, 佔地面積392.1畝。1951年3月,以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2,北京電影製片廠
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故事片生產基地之一,簡稱「北影」。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國共產黨接收了原國民黨中央電影企業公司第三製片廠,並從延安及東北抽調一批文藝工作骨幹,於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電影製片廠。
3,峨眉電影製片廠
峨眉電影製片廠建於1958年,坐落在成都市青羊區清江東路360號。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重要基地之一。幾十年來,峨影先後共攝制了各種類型影片、電視劇共計400餘部(集)。先後計有20餘部故事片、電視劇及科教片在國際、國內獲得過50餘次獎項。
4,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5,西安電影製片廠
西部電影集團或稱「西影」、「西影集團」即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前身為西安電影製片廠, 1956年04月籌建,1958年08月成立。西部電影集團是中國六大電影集團之一,是國家電影產業布局的四大集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