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認為的台灣電影十佳分別有哪些
台灣電影和音樂伴隨著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時代,在純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於當我涉足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頭腦中浮現的總是那些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鏡頭。帶著深深的懷舊情結,梳理了一番幾十年時光飛逝之後,仍然縈繞於心間的台灣電影,以緬懷將逝的青春,那些血氣方剛的歲月。
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灣電視劇,你們認同嗎?
『貳』 十面埋伏劉德華章子怡這部電影演的是什麼
《十面埋伏》故事大綱:
唐大中十三年,皇帝昏庸,朝廷腐敗,民間涌現不少反官府的組織,其中以飛刀門的勢力最大。飛刀門總部設在靠近都城長安的奉天縣境內,朝廷深以為患,逐嚴令奉天縣加以剿滅。飛刀門幫主柳雲飛雖在與奉天縣官兵的戰斗中犧牲,但在新任幫主領導之下,飛刀門的勢頭不減反增。奉天縣兩大捕頭:劉捕頭劉德華飾、金捕頭金城武飾奉命於十日之內,將飛刀門新任幫主緝拿歸案。劉捕頭懷疑新店牡丹坊的舞妓小妹章子怡飾是飛刀門前幫主柳雲飛的女兒,逐用計將她拿下,押入天牢。二人並再度設下圈套:由金捕頭化名隨風大俠,乘夜劫獄,救出小妹;藉此騙取小妹的信任,查出飛刀門的巢穴,以便一舉剿滅。隨風依計救走小妹。逃亡路上,隨風對小妹呵護備致,小穏不禁對他漸生情愫;而隨風與小妹朝夕相對,亦被她的出塵氣質深深吸引。星月之夜,二人終究按捺不住,狂烈戀火,眼看一發不可收拾。林外,罡風凜冽,隱隱殺機正悄悄地向他們進逼……
《十面埋伏》影評:
無論是一個影評人還是一個喜愛電影的普通觀眾
我想都是喜歡有意義和有價值的評論的,
對於網上若干網友的批評我想大家已經看得夠多了
甚至我都認為它是一個十足的濫片
所以我認為有必要給一部分堅持眼見為實的朋友們,轉貼下面幾篇文章。
說的很中肯,也有一定的價值。也希望各位聽了滿腦子批評的網友們能夠冷靜下來重新審視,我到現在都沒有看到,所以不發表個人意見,
1。解讀《十面埋伏》焦雄屏:非建設性謾罵無意義
在《十面埋伏》於全國范圍內逐漸引起反響時,台灣電影人焦雄屏女士悄然到京,我們有幸就此部電影與一名資深電影人進行了一次對話,從另一個渠道對張藝謀與他的《十面埋伏》進行解讀。
這本是場很有力量的對話,因為對話雙方,原本應該是張藝謀與焦雄屏。一個國內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一個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影評人、製片人。他們的學術背景、從業經驗、國際能見度,皆比普通從業者更寬泛,他們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到了其他人沒能做到的事情,兩人的對話將在對峙統一中完成,這也將是一場視點相對高的、不可能避開正在上映的《十面埋伏》爭論的對話。這些足以讓讀者和我們共同興奮。可是,當天夜裡,所有人失去了與張藝謀的聯絡,包括張偉平,我和焦雄屏女士等待著,消息傳來,張藝謀一直在奧申委開會,會開至深夜仍未結束。第二日清早即將離開北京的焦雄屏,最終回到酒店,我們不得不放棄原本意義重大的兩岸電影人的深入懇談,這場對話從而變成了我對焦雄屏的采訪。
記者:看過《十面埋伏》您對它的感覺如何?
焦雄屏:張藝謀嘗試一個新類型電影並不容易。很多想法和努力,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的,在他擅長的部分,他做得很好,他超越了大部分的導演。但是,另一部分,在類型電影中,有一定的規則和手段,這是必須遵循的。首先,我必須要說,張藝謀真的是個非常上進的導演,他用所有的元素創造票房奇跡,就商業上講,這對中國電影是有幫助的,對於轉型中的華語電影的影響是不能被忽視的,從《英雄》到《十面埋伏》,他讓國際電影界了解到中國具有多麼大的一個潛在市場,中國本土電影也具有著驚人的本土市場。無論怎麼樣,在電影史上,這兩部電影將會有屬於它的地位。不過,作為一部類型電影,《十面埋伏》又有著與類型電影的距離,他在某些地方有值得討論的地方,這也是我特別想跟他聊的有關類型電影的方面。
記者:你說「有他值得討論的地方」是指什麼呢?
焦雄屏:類型片是一個演化型過程。絕對是市場的需求。我舉個例子你就知道,香港電影的小馬哥,在當時,香港社會形態不穩定正義不明的情況下,這樣一個電影角色的出現就被當成了正義英雄,超出了許多電影人的想像,這個類型電影有他的一定的環境,有市民對某些東西的期待,他們把希望賦予在電影身上,覺得有這樣一個英雄就在自己的身邊。我覺得這是環境與製作產品的重心相互影響的結果,電影中將投射出市場需求,這需要一個量產,在產品製作中移植符號或者套用符號都沒有關系,但是,導演要有一個直覺性的,對電影絕對有用的東西,每個影片出來的確是個溝通的過程,有個與觀眾溝通的基礎,不能大家各自一套,永遠沒有共識,永遠在平行線上運動。
記者:現在對於《十面埋伏》有許多各種不同的說法,絕大多數是批評,對這些你怎麼看呢?
焦雄屏:我不希望看到網路上的那些謾罵,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最好是有建設性的意見。非建設性的謾罵對於中國電影沒有任何幫助,什麼是電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一部電影不可能人人都喜歡,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不需要把它全部否定掉。華語電影需要非常小心這種現象的發生。台灣的國產電影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我非常希望有關人士注意這個問題。
焦雄屏
1953年生,山西人,台灣政大新聞系畢業,美國德州奧斯汀分校廣播電視電影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博士。以影評人身份致力於「提升台灣電影文化」,以她為首的大量評論曾促使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興起,被人稱為中國台灣電影「教母」。目前,擔任著製片人、影展評審、教授等工作,並成立吉光電影公司,是《愛你愛我》、《望鄉》、《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等多部影片的製片。
2資深評論:《十面埋伏》成全章子怡浪費劉德華
《十面埋伏》到底怎樣,記者在《十面埋伏》首映第一日,有幸請到兩位資深的電影研究者一起觀看了這部影片,並在觀映後采訪了他們:周承人,參經是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創辦人之一,現在是中國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李以庄,周承人的老伴,中山大學中文系的退休教授,中國高校電影協會的創辦人之一。兩位老人嘔心瀝血20多年寫就的香港首部電影史《香港電影史》即將由香港三聯出版社出版。
目前對《十面埋伏》的各種評論鋪天蓋地,但客觀的說:多數評論都有意氣用事之嫌,要麼偏頗無力,要麼浮誇表面。兩位老人在看過影片後,對這部影片細致的作出了自己中肯的評價,他們認為:《十面埋伏》並不是一部失敗之作,但是也不能說有太大創新。記者將他們的觀點整理如下:
兩大創新:牡丹坊之舞和竹林大戰
《十面埋伏》在動作場面上勝過了《英雄》。。程小東在《十面埋伏》中的發揮比《英雄》要好。
《十面埋伏》中動作場面主要體現在兩場戲中,一場是「牡丹坊之舞」,這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劉德華撒豆指路,章子怡飛袖擊鼓,是張藝謀的一個創意,這一場戲給人視覺上的驚艷和震撼,的確達到了張藝謀自己的追求目的———「即使影片被人批評得體無完膚我也不會在乎,只要我的影片能夠為觀眾留下過目不忘的燦爛3分鍾!」
《十面埋伏》另一場堪稱經典的動作場面是竹林之戰,竹林之戰在胡金銓的《俠女》和李安的《卧虎藏龍》中都非常經典,前者有殺氣,後者有詩意,李安《卧虎藏龍》的竹林戲周潤發如雕塑般的形象以及章子怡的足尖微顫完全顯示出了兩人不同的性格和身份,沒有一絲殺氣,只有詩意充盈。《十面埋伏》的竹林之戰殺氣凌厲,竹雨如箭,造成了困境重重之感,在這一點上,完全區別於胡金銓和李安,因而《十面埋伏》的竹林戲也得以脫穎而出,成為武俠片中竹林戲的又一個經典。
演員表現:章子怡有可塑性
可以看出來張藝謀把全部精力幾乎都用來力捧章子怡,章子怡這次的表現也不錯,證明她是個好演員。她演的盲女感覺到位,在感情戲上的表現,可以看得出是用了真感情的,不是K滴眼葯水,至少比當年的鞏俐會演戲。我記得當年鞏俐在《霸王別姬》中,張豐毅被拉去批鬥,鞏俐揭發張豐毅的一場戲,導演給了鞏俐一個特寫鏡頭,這對表現鞏俐復雜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鏡頭推進的時候,鞏俐的眼神是空洞的。
而另一明星劉德華在《十面埋伏》中卻被張藝謀給浪費了。金城武是事實上的第一號,主場戲都是他,而卧底的劉德華並沒有表現出他的兩面角色的復雜性。他與章子怡以及大姐之間的見面,也沒有表現出他們的歷史背景(在表演上的)。他和章子怡的三年戀愛史以及卧底身份都是說出來的,並不是在動作中展現出來的,他也就無戲可做了。
劉德華成為了一個符號,張藝謀浪費了一個好演員。
三大遺憾
沒有超越的偷師:張藝謀說:「武俠片是個筐,啥都可以往裡裝」,其實《十面埋伏》里裝了《卧虎藏龍》里的人性和《無間道》中的卧底。張藝謀從《卧》中偷了很多橋段,雖然有自己的變化,但其實金城武+章子怡就是《卧虎藏龍》中張震+章子怡的翻版,是尊崇自我的,無忌的。而劉德華+章子怡,跟《卧》中的周潤發+楊紫瓊有某種相似,都是尊崇規矩的,剋制的。而對於《無間道》的卧底,張藝謀簡直就是照搬了過來,但是又沒有像《無間道》那樣在卧底身份的目的和感情上交代得那麼充分明白。
體裁上的失敗:《十面埋伏》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一開頭牡丹坊就讓觀眾興奮起來,很簡潔,節奏也很緊湊,但是後勁不濟,最後的高潮沒有上去,結尾沒有揚起來,這是最大的缺點。不過這跟張藝謀對影片的體裁把握不準有關系,《十面埋伏》到底是正劇還是悲劇?張藝謀沒有這個全局的意識,像影片最後的雪地大戰,本來是很蒼涼很凄美的,但是正當觀眾都要掉眼淚的時候,卻開始鬨堂大笑。如果導演按悲劇體裁處理,讓金城武和章子怡這兩個追求生命自由,用3天時間就愛得死去活來的戀人一起死去,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觀眾看,這會是很凄美很悲壯的,但是張藝謀沒有自覺地對體裁的把握,讓章子怡生生活過來好幾次,其實暴露了張藝謀不知如何讓雪中大戰結束的尷尬,搞得最後的結尾又拖沓又窩囊。
穿幫的激情戲:跟李安在處理《卧虎藏龍》激情戲時候相比,張藝謀在關鍵時刻捨不得。例如最後一場激情戲,章子怡和金城武兩個人在草地上翻滾的激情場面,攝像機一開始是平視的,但是後來突然用了俯視的拍法,這一鳥瞰,觀眾席上是一片笑聲,章子怡和金城武都是只裸露了上半身,下半身都穿得很齊整,這樣的激情戲就瞬間穿幫了。
發行霸道
對於《十面埋伏》霸道的發行,我們很有意見,曾經還想過抵制不看,《十面埋伏》這部電影雖然並不能說是失敗,但是我們不喜歡他們做買賣的方式,文革的時候10億人看八個樣板戲,但是這一次是13億人在兩周內同看一部電影。在《十面埋伏》的發行後面,明顯有一隻有形的手在操縱,對於其他影片是不公平的,國產電影花了半個世紀才從喉舌變成了商品,這一次,卻打著保護國產大片的旗號,行的是欺行霸市的行為,我猜度,這樣作的意思,是要創造一個讓全國人民都驚訝的票房,但是這似乎有生造「政績」之嫌,有違市場競爭的公平原則
『叄』 哪部電影掀開了香港新浪潮運動的序幕
掀開了香港新浪潮運動的序幕的電影有5部:《點指兵兵》、《蝶變》、《瘋劫》、《行規》、《茄喱啡》。
1、香港電影《點指兵兵》該片章國明執導,王鍾、金興賢、張國強、劉詩棣、陳植槐、許炳森等領銜主演。主要劇情是:一個醉心槍械的年輕人慾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錄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處殺人。警方成立特別組緝捕他,一個初出茅廬的警察與兇手狹路相逢,最後將他槍殺。
2、《蝶變》是由徐克執導,張國柱、劉兆銘、米雪、黃樹棠主演的古裝驚悚懸疑電影。影片講述了一群武林高手發明了強大的火葯武器,最後卻因為內訌和互不信任而同歸於盡,使秘密淹沒於地下的故事。該片於1979年7月20日在香港上映。
3、《瘋劫》是由許鞍華執導,趙雅芝、張艾嘉、徐少強主演的驚悚劇情片。影片講述了連正明發現好友李紈及其未婚夫突然被殺的許多疑點並揭開真相的故事。該片於1979年1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獲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4、《行規》1979年翁維銓導演香港電影,白鷹、石堅、焦姣、鍾志強主演,香港全美視亞洲有限公司出品。講述的是白鷹所飾的香港警察,從線人(石堅飾)手中掌握了毒販的罪症,卻因警察、線人、毒販之間互為依靠又互相出賣的循環關系,因果往復卻無助解決問題,最終引來黑幫仇殺,流血收場。
5、《茄哩啡》是由嚴浩執導,陳玉蓮、伊雷、曾江等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一個臨時演員艱苦奮斗的故事;而周星馳的《喜劇之王》更是他從事演藝行業的真實寫照:從當臨時演員開始,受盡折磨與奚落,但始終沒有放棄成為主角的夢想,最終得到賞識成為了主角。
『肆』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伍』 第一部在大陸上映的台灣電影
1984年,《搭錯車》成為首部在大陸上映的台灣影片,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連映3個多月。
『陸』 台灣第一部影片是什麼
由於台灣迷的一首怪紳士電影主題曲的啟發,引起我的興趣。對於什麽是台灣的第一部電影,不同的資料有不同的看法,....。下面這一段的看法好像比較不一樣。
.....
台灣華語電影的正式開端,是在1925年。這一年,一群電影愛好者,劉喜陽、鄭超人、張雲鶴和李松峰等人成立了「台灣影畫研究會」。其中任職台灣總督府的李松峰,透過教育會電影部在美國芝加哥購得一部攝影機,再請劉喜陽擔任編導,拍攝了台灣人自己製作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
由台灣影畫協會拍攝的《誰之過》,以及之後由文英影片公司拍攝的《情潮》,在票房上都不成功。1928年,「江雲社歌仔戲班」受日本連鎖戲的影響,在歌仔戲中穿插放映《楊國顯巡案》和《江雲娘脫靴》。這種新形式的做法轟動一時,票房的成功也令劇團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連鎖戲的成功使張雲鶴和李松峰等人得到啟示,再次集合一群電影愛好者,成立「百達影片公司」。1929年,他們拍攝了第二部由台灣人製作的故事長片《血痕》。這部俠義愛情片是仿效了當時中國的"神怪武俠片"而製作的。在公映的時候,空前盛況,賣座非常成功。
1931年,日本侵華,台灣也被迫進入備戰狀態。在文化上,日本對台灣嚴加管治,再加上資源缺乏和人材不足。所以在1931年至1937年間,台灣只生產了五部電影,而且還是以台日合作方式拍攝,由日本人當導演的。五部影片當中,《鳴呼芝山岩》和《榮譽軍夫》是日本殖民者的政宣片;《怪紳士》是偵探片、《義人吳鳳》是傳記片、《望春風》則是一部愛情悲劇。
『柒』 台灣新電影的介紹
指20世紀80年代台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台灣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台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台灣電影屆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
『捌』 在台灣新電影運動中被稱作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是下列的哪部電影
《兒子的大玩偶》
改編自鄉土作家黃春明的作品,和《光陰的故事》一樣是集錦片,但該片批判和諷刺的力度更為辛辣,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為直觀地反映台灣底層人群的生活。該片頗具里程碑式的意義,被稱作是新電影真正的「開山第一片」。自此後,新電影開始作為一個新的電影現象和潮流而存在。
http://ke..com/link?url=jqkbAHKww_PUSV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