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華經的精髓是講什麼
《法華經》的精髓是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貴賤、大家皆可成佛。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妙法」意為佛陀所說的教法微妙無上, 「蓮華」比喻經典的純潔無瑕。法華經、楞嚴經與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
《法華經》中的經典語句
1、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
假如有人在一劫當中,經常懷著邪惡之心,板起面孔而毀謗佛,此人獲得的罪報無量無盡。
2、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另外,在如來世尊滅度之後,如果有人聽到《妙法蓮華經》甚至只是經中的一個偈頌、一句活語,或者一念間歡喜信奉,我也會為他們授無上佛智之記。
『貳』 法華經的精髓
十方三世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的諸佛世尊,都在以佛法極大地利益眾生,使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這些佛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以無量無數的善巧方便、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辭為眾生演說諸法,所演說的法都是唯一的佛乘,眾生從諸佛處聞法修習,終將獲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只是在教化菩薩,所說的法沒有二乘、三乘之別,只有眾生根性的不同。
『叄』 法華經到底說了什麼
《法華經》的核心是第二方便品: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qiān)貪嫉妒(jídù),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你要明了兩重恴思:一,諸佛出世之本懷。二、一切法都是成佛的妙法,沒有大小稱的區別,只有眾生根性的不同,眾生聞法修學,畢竟成佛!!!
『肆』 佛教妙法蓮華經主要講的什麼意思
在《六祖壇經》中,六祖大師講了《妙法蓮華經》的宗旨。摘錄《六祖壇經》中這段經文如下: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以上經文說明,《妙法蓮華經》的宗旨是講「因緣出世」,也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其中的三乘歸於一乘,是法華經重點,也是」佛之知見「范疇。
『伍』 《法華經》的精髓是講什麼
《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法華經》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小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
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法華經》的評價
《法華經》教導我們:那裡有苦難眾生我們必須去救度。飢餓的人們我們要去施食。病苦的人們我們要去施葯和打理。無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們要去弘法。把歡樂的福蔭帶給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們脫離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須具備的慈悲喜舍菩薩心。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說有三。明知道修學佛法是為了成佛,而方便說有三,使我們能漸漸積功德,而又不覺得累。雖未成佛,但由於修學福慧,也能得到快樂,直到得證菩提成佛作祖。
『陸』 《法華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全稱《妙法蓮華經》,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後秦鳩摩羅什譯。該經因眾「妙法」形容佛所教法的微妙天上,以及用「蓮華」比喻佛教經典的清凈潔白而得名。
在《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等經中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論》等論里曾引用其文,世親為之撰寫了《優婆提舍》(論議,親傳,口訣。有二漢譯)。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曾長時期廣泛地流行。迄今已發現了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梵文寫本四十餘種。
主要思想:
此經主要思想是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相攝,究竟處的歸宿目標與《涅槃》溝通,指歸凈土、宣揚濟世以及陀羅尼咒密護等,可謂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點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
流布歷史:此經起源很早,流傳特盛。據學者研究,大約產生於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但有的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認為產生於公元前二至三世紀。它是問世很早的大乘經典。
『柒』 法華經到底講了什麼真諦,為什麼散亂心也可以成佛道
法華經為綱,楞嚴經為目;楞嚴經為體,法華經為用。兩部經一脈相承,可以說是一部經,講的是一心三藏的真理。真正明白一心三藏,就明白了楞嚴經說的真真如性,就是入佛知見,散亂心也可以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