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D與I MAX 3D 電影的區別
3D與I MAX 3D 電影的區別
1、概念不同
3D是一種成像技術,而IMAX3D則是一種放映技術。
2、屏幕解析度不同
3D的屏幕解析度一般在2K左右。
IMAX 3D分數字IMAX和膠片IMAX,前者解析度可達6K,是普通屏幕的3倍。後者則有著8K的驚人解析度。
3、膠片格式不同
3D一般使用傳統的35mm膠片。
IMAX 3D前期使用特殊的65mm膠片及其IMAX專用攝影機拍攝,後期沖印成70mm膠片格式。
4、效果不同
3D是將二維平面化的電影轉化為3D立體格式,給人逼真的觀影感受。
IMAX 3D除了可以具有3D的效果,畫面也更大、圖像更清晰。
㈡ 3D電影是重拍還是做的效果 以前有的 比如泰坦尼克號 這種電影後期出3D 是重拍的還是家的效果
不是重拍的,是做的後期3D效果,但是耗資同樣很大,像你說的《泰坦尼克號》3D化就耗資1800萬美元,相當於1億多人民幣了。要在原有的電影上移動物體且不能出錯,以加強3D動感,還得將原有的膠卷清晰化,以便3D工作人員加入3D效果,很復雜的,但是不是重拍。
㈢ 電影《阿凡達》數字、膠片、3D都有什麼不同
我還真不知道阿凡達分三種方式上映
膠片就正常大多數電影的放映方式
數字就是新興的一種電影拍攝方式,電影頻道上有時就放數字電影,特點是比膠片清晰、
3D顧名思義就是3D立體電影,那種專用的眼鏡費用一般都打在電影票里,也就是
買票就給
㈣ 電影院里的數字版、膠片版、3D版分別是什麼意思
數字版就是以數字信號記錄畫面,聲音的電影內容,是以一台數字放映機也可以叫投影機放映電影。操作簡單就跟放DVD差不多,開機後就不用管它了, 畫面清晰,明亮但刺眼,對眼睛不好。立體聲效果不如膠片機。
膠片版是以膠卷記錄的畫面,聲音的電影內容,寬度樣子就跟135交卷的一樣,一部100分鍾電影大約不到2700米,大本分5---6本是要以二台膠片放映機人工裝片交替放映,操作需要人工,比較操心,畫面柔和,立體聲效果音是最好的。
3D版就是立體電影,需要戴立體眼鏡看的,現在都是以光學數字製作立體版的。實際應該叫3D版數字電影。
3D版同前二個是不同,是必須戴眼鏡才能看清畫面的,不戴眼鏡看畫面是重影,聲音同數字版電影一樣。
㈤ 膠片版IMAX-3D跟數字板IMAX-3D有啥區別
其實區別是不大的,關鍵是製作的人的不同,一個好的製片人可以將膠片版IMAX-3D做得比數字版IMAX-3D好,但是同等級的導演,數字版IMAX-3D更具有那種氣勢而且更加有動感
㈥ IMAX 3D 電影和3D電影有什麼區別
這是分別的介紹和特點還有區別。。。。。這個問題太專業了,我是在網路是摘取的,希望幫到你~~ 一、什麼是IMAX? A:IMAX是Image Maximum的縮寫,意為「最大影像」。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一般的電影底片尺寸只是48.5毫米×22.1 毫米,但是IMAX底片的影像尺寸卻有69.6毫米×48.5毫米。IMAX底片解析度高,投射至銀幕之畫質表現亦格外清晰自然,就算在比一般播放35厘米影片之銀幕大上十倍之銀幕上仍可呈現完美投射,無粗糙顆粒感之鮮明影像使情境更趨近真實。而曝光率方面,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IMAX 3D電影為了營造立體場景效果,採用了雙投影機放映,觀看的時候需要佩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的影像。 而普通的3D電影就不會有IMAX 3D這么大的屏幕了。而戴的眼鏡也是根據影片放映時採用的紅藍補色技術,佩戴紅藍立體眼鏡。戴上後,也會出現立體影像,但是在效果上可能就遜色IMAX 3D版本一大截了。二、IMAX就是3D立體電影嗎? A:除了一般的IMAX影片之外,IMAX後來又發展出了IMAX-3D以及IMAX-DMR這兩種新的技術,所以IMAX電影並不一定是3D立體電影。3D立體電影設計是透過觀眾所戴之3D立體眼鏡分別接收左右眼影像後譯解成3D立體的效果。傳統的3D膠片技術,將左右眼視覺影像同時存放在同一個膠卷中,,而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並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鮮明。三、哪裡買得到IMAX的機器?我想買一台回家當家庭影院可以嗎? A:P3D GT型的IMAX放映機,是IMAX最高等級的設備,目前在亞洲僅有泰國及中國上海、台灣有相同等級的設備。這台投影機單必須保持以每秒24格畫面的高速運轉狀態下讓左眼及右眼的視覺影像精準的同步輸出,所以穩定性遠遠超過一般電影放映設備。此外,因為投影影像必須放大14萬5千倍,所以機器也必須以最先進的溫濕度控制設備來保持清潔。這台機器同時使用兩個15000瓦高亮度投影燈,因此需搭配特製的水冷系統來進行冷卻,絕對不是一般戲院用電風扇吹一吹就可以散熱。四、IMAX版的商業巨片跟普通的好萊塢商業電影有什麼不同?A:在IMAX影廳上演的《蜘蛛俠3》是所謂的IMAX-DMR電影。IMAX集團花了五年的時間研發這種數字化重製影片技術,以便將一般的商業電影轉成IMAX的格式播放。首先,以盡量最大的解析度掃描每一格35厘米的影片轉成數字影像。接著,透過計算機將影像銳利化並將色彩豐富化,以便轉成世界最大的底片格式——IMAX。這個系統同時也會將影片的原始音效,轉成12,000瓦功率的7.1聲道的IMAX環繞音效。與同樣強調色彩豐富、影像銳利的數字放映電影相比,IMAX絲毫不遜色。IMAX的歷史細節:(以下的就像一篇論文了,呵呵!)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希望能加強電影的視覺震撼。Cinemascope及VistaVision加寬了35毫米式片的圖像,而且像Cinerama的多投影機系統能投射出更闊更具臨場感的畫面,然而系統操作不易,安裝困難,且各投影機之間的圖像無法互為重疊,影響觀賞品質。IMAX由三名加拿大人發明: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及Robert Kerr。由於在1967年於蒙特利爾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他們的多投影機式大銀幕投影系統出現不少技術問題,促使他們設計單投影機、單攝影機式的新系統。首出IMAX電影於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播放,而長期的IMAX系統則於1971年在多倫多安裝。在1974年於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美國館展出了一塊 27.3 x 19.7 米的巨型IMAX銀幕,觀眾向正前方觀看時,畫面足以充滿整個視界。共有5百萬人次觀看過,絕大部分觀眾認為它呈視了強烈的動感,少部分觀眾甚至產生暈船的現象。這個銀幕只展出了六個月,數年後,一塊標准尺寸的IMAX銀幕於Riverfront Park IMAX Theatre安裝,並使用至今。首個半球形銀幕的IMAX電影院於1973年,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州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Ruben H. Fleet Space Theater and Science Center開幕。直至2003年5月,全球共有230間IMAX電影院,分布於34個國家,其中約半為商業電影院,另一半則為博物館等教育機構。IMAX為了大幅增加圖像的解析度,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傳統70毫米底片的圖像尺寸為48.5毫米×22.1 毫米(Todd-AO),IMAX底片的圖像尺寸69.6毫米×48.5毫米。為了以標准電影的每秒24格來曝光,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要投影大片幅底片有一定的技術困難——傳統70毫米底片在放大586倍後不夠穩定。因此IMAX需要一些新技術,IMAX公司的威廉肖採用了一項澳大利亞的名為「滾動循環」的專利技術用於影片放映,主要是增加了一個壓縮空氣裝置來加速底片滾動,並將一個圓柱形鏡頭置於放映機前端,在放映過程中保持真空狀態。IMAX放映機用螺釘固定,四顆螺釘與齒輪將放映機固定在完全水平的狀態。肖還通過增加凸輪控制臂來抵消放映過程中的細微晃動。放映機的快門長度也比傳統設備長大約20%,燈管的亮度更高,最大的12-18千瓦氙氣-弧光燈甚至需要水冷的電極。 因此IMAX系統造價並不便宜,而且重量達1.8公噸。IMAX的片基為柯達的ESTAR(即PET,亦即杜邦化工的Mylar�0�3),原因並非在片基的強度,而在於此片基不會被顯像的化學液影響了尺寸,IMAX的進片設備對底片邊孔或厚度的變化有嚴格的要求,IMAX底片可歸類為「15/70」底片,意指這種70毫米底片每格有15個邊孔。IMAX的底片非常笨重,底片盤比一般電影的大得多。IMAX底片為了盡用底片面積而沒有聲軌,它採用了六聲道35毫米磁帶播放與畫面同步的聲音。在1990年代前期,與畫面分離的數字化六聲道聲源改為以更精確的脈沖產生器作為傳統SMPTE時碼的同步訊號源。這是日後杜比數字及DTS等電影院多聲道系統的前身。IMAX繼續發展,出現了新的表現手法,例如立體圖像及每秒高達48格的畫格數。音響系統方面則有Sonic-DDP(Direct Disc Playback,無壓縮LPCM環繞聲軌)、立體音響系統及呈橢圓形分布的揚聲器群。IMAX的構造亦與普通電影院有很大分別。由於畫面解析度提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一般所有座位均在一個銀幕的高度內(傳統影院座位跨度可達到8~12個銀幕),此外,座位傾斜度亦較大(在半球形銀幕的放映室可傾斜達23度),便觀眾能夠面向銀幕中心。IMAX Dome / OMNIMAX IMAX Dome(舊稱OMNIMAX,中譯全天域電影)是用作投影於天文館這一類傾斜的半球形銀幕的。此系統採用一魚眼鏡頭拍攝,使180度的景物能成像於平坦的底片上。投影時再採用另一魚眼鏡頭即可讓全景重現銀幕。IMAX Dome 水平投影角達180度,而垂直則為122度,其中22度低於投影機水平線,100度高於投影機水平線,這是配合傾斜半球形銀幕而設的。有部分天文館(例如香港太空館)採用沒有傾斜的半球銀幕,因此圖像總是高於投影機水平線,而觀眾的座椅則較一般影院更為後傾。 IMAX 3D 立體版本的IMAX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振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圖像。IMAX HD (48格/秒)新版的IMAX技術,幀速率由原本24格/秒增加至48格/秒,以減少畫面閃爍問題。於1992年的西班牙世界博覽會發表。但因為拍攝成本比一般的多出一倍,至2000年被放棄使用。IMAX Digital (IMAX數字影院)於2008年發表的最新IMAX技術,是種技術是IMAX放映規格,目前並沒有IMAX數字攝影機。數字版IMAX可以以DCI格式發布2D及3D電影,投映機以DLP技術支持,其技術免除了一般70 mm底片笨重的缺點,就如現今的數字影院一樣。雖然從技術角度來看,IMAX是相當出色的電影格式,但一直以來它並未能普及。製作與播放IMAX的費用與運送困難使它的播放時間較普通電影為短(一般為40分鍾,近年亦有90分鍾的IMAX影片出現),題材大多為適合於天文館等科普機構播放的紀錄片。IMAX攝影機曾於太空梭、喜瑪拉雅山、大西洋海底及南極洲拍攝過。部分IMAX影院亦會利用傳統放映設備播放普通電影,以增加客源。1990年代後期,開始一股增加IMAX娛樂元素的風潮,開攝了一些純娛樂的題材,例如:T-Rex: Back to the Cretaceous(1998)、Haunted Castle(2001)(兩出皆為IMAX-3D電影)。1999年,迪士尼製作了幻想曲2000——首出正常長度的IMAX動畫(後來亦推出了傳統戲院版本)。迪士尼在2003年末還發行了首部真人演出的IMAX影片黑神駒前傳在2002年秋,IMAX與環球影片公司聯手推出阿波羅13號(1995)的IMAX版本,是首次利用IMAX獨家的"DMR" 重新製作技術將傳統電影轉換成IMAX格式。 其他一些已經公映的影片如星球大戰等也相繼利用DMR技術處理被搬上IMAX。由於技術上的制約,早期DMR處理的影片長度最長不過2小時。在2003年,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突破了這一限制,成為IMAX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2003年末,續集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成為首部在IMAX和傳統影院同步上映的影片。觀賞者大都對利用DMR技術放大製作的IMAX影片持肯定態度,這些影片帶來的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遠超過傳統的35毫米電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名看過"阿波羅13號"的觀眾這樣評價:「巨大的屏幕,爆炸般的聲效,還有詹姆斯霍納那盪氣回腸的原聲音樂都只有在IMAX才能感受到」。DMR放大技術不能與直接將電影製作成70毫米15孔的IMAX格式相提評論。痴迷於大銀幕的人會認為Cinerama技術的衰落與原先的處理方式被新的更簡易的低成本的方式所替代大致是同時發生的。DMR只是一個一個重要標志。IMAX原先只是針對真正70毫米攝制的電影才打上「IMAX的體驗」這一標志,現在它也許可用DMR技術放大的影片使用這條標語。著名導演詹姆斯�6�1卡梅隆曾執導了一部關於泰坦尼克號的3D IMAX格式電影,深海幽靈. 2009年執導了另一部 3D IMAX格式電影《阿凡達》還有很多IMAX電影被重新製作成高清晰度電視格式,在INHD頻道播放。技術標准 IMAX (15/70)球面鏡頭組 每格底片15孔 水平下拉放映,從右至左(從觀者視角)每秒24格底片 鏡頭尺寸: 2.772"英寸(70.41毫米)乘 2.072"英寸(52.63毫米) 投射尺寸:至少垂直距離鏡頭0.80"英寸,水平距離0.016"英寸 IMAX Dome / OMNIMAX 與IMAX相同,除了:特製魚眼鏡頭組 鏡頭的光學中心高於水平基準線0.37"英寸 橢圓形投射到拱頂銀幕,低於平面20度到高於平面110度之間為最佳觀賞角度。
㈦ IMAX 3D和70毫米膠片
您這個問題其實存在三個感念,即:IMAX、3D和70mm膠片
IMAX:是加拿大的IMAX集團所研發的一種巨型銀幕電影。
IMAX源自英文「Image Maxium」(圖像最大化),是世界一流的娛樂科技公司美國IMAX公司及其IMAX影像系統的簡稱。由IMAX公司發明並不斷加以完善的IMAX電影系統集電影技術之大成,擁有最大的銀幕、最清晰的圖像、最高的精密度、功率最強的放映設備以及最高級的六聲道多喇叭音響系統。IMAX電影使用70毫米15尺孔的電影膠片,其矩形銀幕可高達七八層樓,球形銀幕的直徑可長達30米。觀看影片的觀眾尤如身臨其境,與電影場景渾然一體,能夠獲得與其他各類電影截然不同的、全身心的感受。
除了一般的IMAX影片之外,IMAX後來又發展出了IMAX-3D以及IMAX-DMR這兩種新的技術,所以IMAX電影並不一定是3D立體電影。3D立體電影設計是透過觀眾所戴之3D立體眼鏡分別接收左右眼影像後譯解成3D立體的效果。傳統的3D膠片技術,將左右眼視覺影像同時存放在同一個膠卷中,,而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並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鮮明。
而70mm膠片只是區別傳統35mm膠片的另一種錄制載體。70毫米膠片寬銀幕畫幅寬高比為 2.2:1,其膠片上的畫幅面積為35毫米遮幅影片畫幅面積的 4倍以上。因此,放映時放大倍率低,畫面質量好,而且都採用立體還音,能給觀眾較強的臨場感。這種電影的代表是美國托德 -AO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用65毫米底片進行拍攝,印片時印到70毫米的正片上,拷貝上有6路立體聲磁性聲帶,5路供銀幕後揚聲器用,另一路供觀眾廳周圍的環境效果揚聲器用。近年來由於彩色膠片的清晰度和顆粒度都大有改善,鏡頭性能有所提高,用35毫米膠片拍攝原底,通過變形光學系統印片而獲得70毫米拷貝的方法也得到應用。
補充回答:關於東莞萬達國際影城看IMAX 3D《阿凡達》的問題
學生證在任何正規院線都是可以享受半價折扣的,但是你要面對目前的《阿凡達》市場,想買到一張票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網上形容說現在的《阿凡達》電影票比春運的車票還難買!呵呵
在貓撲上還看到一則新聞:《阿凡達》過於火爆,東莞萬達國際電影城IMAX設備燒毀 http://dzh.mop.com/topic/main/readSubMain_10738630_0.html
不過現在這個問題肯定是已經解決了的!
呵呵!希望你觀影愉快
㈧ IMAX 3D 電影和3D電影有什麼區別
這是分別的介紹和特點還有區別。。。。。這個問題太專業了,我是在網路是摘取的,希望幫到你~~ 一、什麼是IMAX? A:IMAX是Image Maximum的縮寫,意為「最大影像」。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一般的電影底片尺寸只是48.5毫米×22.1 毫米,但是IMAX底片的影像尺寸卻有69.6毫米×48.5毫米。IMAX底片解析度高,投射至銀幕之畫質表現亦格外清晰自然,就算在比一般播放35厘米影片之銀幕大上十倍之銀幕上仍可呈現完美投射,無粗糙顆粒感之鮮明影像使情境更趨近真實。而曝光率方面,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IMAX 3D電影為了營造立體場景效果,採用了雙投影機放映,觀看的時候需要佩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的影像。 而普通的3D電影就不會有IMAX 3D這么大的屏幕了。而戴的眼鏡也是根據影片放映時採用的紅藍補色技術,佩戴紅藍立體眼鏡。戴上後,也會出現立體影像,但是在效果上可能就遜色IMAX 3D版本一大截了。二、IMAX就是3D立體電影嗎? A:除了一般的IMAX影片之外,IMAX後來又發展出了IMAX-3D以及IMAX-DMR這兩種新的技術,所以IMAX電影並不一定是3D立體電影。3D立體電影設計是透過觀眾所戴之3D立體眼鏡分別接收左右眼影像後譯解成3D立體的效果。傳統的3D膠片技術,將左右眼視覺影像同時存放在同一個膠卷中,,而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並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鮮明。三、哪裡買得到IMAX的機器?我想買一台回家當家庭影院可以嗎? A:P3D GT型的IMAX放映機,是IMAX最高等級的設備,目前在亞洲僅有泰國及中國上海、台灣有相同等級的設備。這台投影機單必須保持以每秒24格畫面的高速運轉狀態下讓左眼及右眼的視覺影像精準的同步輸出,所以穩定性遠遠超過一般電影放映設備。此外,因為投影影像必須放大14萬5千倍,所以機器也必須以最先進的溫濕度控制設備來保持清潔。這台機器同時使用兩個15000瓦高亮度投影燈,因此需搭配特製的水冷系統來進行冷卻,絕對不是一般戲院用電風扇吹一吹就可以散熱。四、IMAX版的商業巨片跟普通的好萊塢商業電影有什麼不同?A:在IMAX影廳上演的《蜘蛛俠3》是所謂的IMAX-DMR電影。IMAX集團花了五年的時間研發這種數字化重製影片技術,以便將一般的商業電影轉成IMAX的格式播放。首先,以盡量最大的解析度掃描每一格35厘米的影片轉成數字影像。接著,透過計算機將影像銳利化並將色彩豐富化,以便轉成世界最大的底片格式——IMAX。這個系統同時也會將影片的原始音效,轉成12,000瓦功率的7.1聲道的IMAX環繞音效。與同樣強調色彩豐富、影像銳利的數字放映電影相比,IMAX絲毫不遜色。IMAX的歷史細節:(以下的就像一篇論文了,呵呵!)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希望能加強電影的視覺震撼。Cinemascope及VistaVision加寬了35毫米式片的圖像,而且像Cinerama的多投影機系統能投射出更闊更具臨場感的畫面,然而系統操作不易,安裝困難,且各投影機之間的圖像無法互為重疊,影響觀賞品質。IMAX由三名加拿大人發明: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及Robert Kerr。由於在1967年於蒙特利爾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他們的多投影機式大銀幕投影系統出現不少技術問題,促使他們設計單投影機、單攝影機式的新系統。首出IMAX電影於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播放,而長期的IMAX系統則於1971年在多倫多安裝。在1974年於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美國館展出了一塊 27.3 x 19.7 米的巨型IMAX銀幕,觀眾向正前方觀看時,畫面足以充滿整個視界。共有5百萬人次觀看過,絕大部分觀眾認為它呈視了強烈的動感,少部分觀眾甚至產生暈船的現象。這個銀幕只展出了六個月,數年後,一塊標准尺寸的IMAX銀幕於Riverfront Park IMAX Theatre安裝,並使用至今。首個半球形銀幕的IMAX電影院於1973年,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州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Ruben H. Fleet Space Theater and Science Center開幕。直至2003年5月,全球共有230間IMAX電影院,分布於34個國家,其中約半為商業電影院,另一半則為博物館等教育機構。IMAX為了大幅增加圖像的解析度,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傳統70毫米底片的圖像尺寸為48.5毫米×22.1 毫米(Todd-AO),IMAX底片的圖像尺寸69.6毫米×48.5毫米。為了以標准電影的每秒24格來曝光,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要投影大片幅底片有一定的技術困難——傳統70毫米底片在放大586倍後不夠穩定。因此IMAX需要一些新技術,IMAX公司的威廉肖採用了一項澳大利亞的名為「滾動循環」的專利技術用於影片放映,主要是增加了一個壓縮空氣裝置來加速底片滾動,並將一個圓柱形鏡頭置於放映機前端,在放映過程中保持真空狀態。IMAX放映機用螺釘固定,四顆螺釘與齒輪將放映機固定在完全水平的狀態。肖還通過增加凸輪控制臂來抵消放映過程中的細微晃動。放映機的快門長度也比傳統設備長大約20%,燈管的亮度更高,最大的12-18千瓦氙氣-弧光燈甚至需要水冷的電極。 因此IMAX系統造價並不便宜,而且重量達1.8公噸。IMAX的片基為柯達的ESTAR(即PET,亦即杜邦化工的Mylar�0�3),原因並非在片基的強度,而在於此片基不會被顯像的化學液影響了尺寸,IMAX的進片設備對底片邊孔或厚度的變化有嚴格的要求,IMAX底片可歸類為「15/70」底片,意指這種70毫米底片每格有15個邊孔。IMAX的底片非常笨重,底片盤比一般電影的大得多。IMAX底片為了盡用底片面積而沒有聲軌,它採用了六聲道35毫米磁帶播放與畫面同步的聲音。在1990年代前期,與畫面分離的數字化六聲道聲源改為以更精確的脈沖產生器作為傳統SMPTE時碼的同步訊號源。這是日後杜比數字及DTS等電影院多聲道系統的前身。IMAX繼續發展,出現了新的表現手法,例如立體圖像及每秒高達48格的畫格數。音響系統方面則有Sonic-DDP(Direct Disc Playback,無壓縮LPCM環繞聲軌)、立體音響系統及呈橢圓形分布的揚聲器群。IMAX的構造亦與普通電影院有很大分別。由於畫面解析度提高,觀眾可以更靠近銀幕,一般所有座位均在一個銀幕的高度內(傳統影院座位跨度可達到8~12個銀幕),此外,座位傾斜度亦較大(在半球形銀幕的放映室可傾斜達23度),便觀眾能夠面向銀幕中心。IMAX Dome / OMNIMAX IMAX Dome(舊稱OMNIMAX,中譯全天域電影)是用作投影於天文館這一類傾斜的半球形銀幕的。此系統採用一魚眼鏡頭拍攝,使180度的景物能成像於平坦的底片上。投影時再採用另一魚眼鏡頭即可讓全景重現銀幕。IMAX Dome 水平投影角達180度,而垂直則為122度,其中22度低於投影機水平線,100度高於投影機水平線,這是配合傾斜半球形銀幕而設的。有部分天文館(例如香港太空館)採用沒有傾斜的半球銀幕,因此圖像總是高於投影機水平線,而觀眾的座椅則較一般影院更為後傾。 IMAX 3D 立體版本的IMAX技術。為營造出立體景深,IMAX 3D採用了雙攝影機及雙投映機拍攝及放映。目前IMAX 3D放映時採用偏振光式放映,觀看時以配戴偏光眼鏡來分析立體圖像。IMAX HD (48格/秒)新版的IMAX技術,幀速率由原本24格/秒增加至48格/秒,以減少畫面閃爍問題。於1992年的西班牙世界博覽會發表。但因為拍攝成本比一般的多出一倍,至2000年被放棄使用。IMAX Digital (IMAX數字影院)於2008年發表的最新IMAX技術,是種技術是IMAX放映規格,目前並沒有IMAX數字攝影機。數字版IMAX可以以DCI格式發布2D及3D電影,投映機以DLP技術支持,其技術免除了一般70 mm底片笨重的缺點,就如現今的數字影院一樣。雖然從技術角度來看,IMAX是相當出色的電影格式,但一直以來它並未能普及。製作與播放IMAX的費用與運送困難使它的播放時間較普通電影為短(一般為40分鍾,近年亦有90分鍾的IMAX影片出現),題材大多為適合於天文館等科普機構播放的紀錄片。IMAX攝影機曾於太空梭、喜瑪拉雅山、大西洋海底及南極洲拍攝過。部分IMAX影院亦會利用傳統放映設備播放普通電影,以增加客源。1990年代後期,開始一股增加IMAX娛樂元素的風潮,開攝了一些純娛樂的題材,例如:T-Rex: Back to the Cretaceous(1998)、Haunted Castle(2001)(兩出皆為IMAX-3D電影)。1999年,迪士尼製作了幻想曲2000——首出正常長度的IMAX動畫(後來亦推出了傳統戲院版本)。迪士尼在2003年末還發行了首部真人演出的IMAX影片黑神駒前傳在2002年秋,IMAX與環球影片公司聯手推出阿波羅13號(1995)的IMAX版本,是首次利用IMAX獨家的"DMR" 重新製作技術將傳統電影轉換成IMAX格式。 其他一些已經公映的影片如星球大戰等也相繼利用DMR技術處理被搬上IMAX。由於技術上的制約,早期DMR處理的影片長度最長不過2小時。在2003年,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突破了這一限制,成為IMAX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2003年末,續集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成為首部在IMAX和傳統影院同步上映的影片。觀賞者大都對利用DMR技術放大製作的IMAX影片持肯定態度,這些影片帶來的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遠超過傳統的35毫米電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名看過"阿波羅13號"的觀眾這樣評價:「巨大的屏幕,爆炸般的聲效,還有詹姆斯霍納那盪氣回腸的原聲音樂都只有在IMAX才能感受到」。DMR放大技術不能與直接將電影製作成70毫米15孔的IMAX格式相提評論。痴迷於大銀幕的人會認為Cinerama技術的衰落與原先的處理方式被新的更簡易的低成本的方式所替代大致是同時發生的。DMR只是一個一個重要標志。IMAX原先只是針對真正70毫米攝制的電影才打上「IMAX的體驗」這一標志,現在它也許可用DMR技術放大的影片使用這條標語。著名導演詹姆斯�6�1卡梅隆曾執導了一部關於泰坦尼克號的3D IMAX格式電影,深海幽靈. 2009年執導了另一部 3D IMAX格式電影《阿凡達》還有很多IMAX電影被重新製作成高清晰度電視格式,在INHD頻道播放。技術標准 IMAX (15/70)球面鏡頭組 每格底片15孔 水平下拉放映,從右至左(從觀者視角)每秒24格底片 鏡頭尺寸: 2.772"英寸(70.41毫米)乘 2.072"英寸(52.63毫米) 投射尺寸:至少垂直距離鏡頭0.80"英寸,水平距離0.016"英寸 IMAX Dome / OMNIMAX 與IMAX相同,除了:特製魚眼鏡頭組 鏡頭的光學中心高於水平基準線0.37"英寸 橢圓形投射到拱頂銀幕,低於平面20度到高於平面110度之間為最佳觀賞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