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拳的創始人是叫什麼
紅拳起源於周秦、揚名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是中國民族武學重要一脈,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拳是陝西關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以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藝並存、以撐補撐斬為其母、勾掛纏粘為其能、化身閃綻為其妙、鑽身貼靠、腿法凌厲、刁打巧擊為其法,享譽武林。紅拳傳域甚廣,有豫紅、隴紅、川紅、滇紅、晉紅、魯紅等,尤以關中最。
2008年6月7日,紅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Ⅱ 紅拳與洪拳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聯系,求專家解答~~
樓主您好
紅、洪之異
拳法流派繁多,雖有百川一源,直傳、再傳之議,亦具同化旁出新生崛起之別。明清籍載有「紅」無「洪」,「紅」在「洪」前自不待言,洪拳乃後生拳種。是以紅、洪實為不相統屬的兩個拳種。《國技略論》「以紅拳亦洪拳」傳誤爾。至戚氏三十二勢拳法,又似一脈相承。冀式拳法之洪拳,魯兼有六合、燕青、密宗之勢;豫省許昌洪拳,據查是冀、魯之傳,因查制有查拳之風;至閩、粵、川、鄂省的洪拳、洪門拳,雖同屬南拳范疇,亦各自有別。
少林寺紅拳
少林寺雖名尊佛教禪宗祖庭,亦海內百家薈萃聖地,以地鄰關中而冀、魯遠,豫西宛洛又是紅拳直傳之域,歷代交流不息查之有籍。關中紅拳之入少林,為少林寺拳法所兼習,白衣殿行拳壁畫,風神韻勢勢猶在,然迭經損益,漸失其原貌。至瞻仰今之少林僧紅拳勢法演練,架勢緊湊、打法朴實、身穩步健、套路簡干,力法剛中寓柔,兼有六合、心意、羅漢、通臂諸般少林勢法,多拳同化,早已「廟是神非」、「貌合神離」,失卻紅拳本像,名雖曰紅、儼然另家(少林)紅拳(注○27○28)。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之紅拳
元代有「覺遠上人訪白玉峰於陝西、蘭州,入寺(少林)授技傳大小紅拳、棍術、擒拿」之說(注○34),明承宋制、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之紅拳,則當本自陝西或經少林再傳之紅拳。然而尚闕同代斷言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之紅拳,即源自關中紅拳或經少林寺再傳之紅拳史料。而《小知錄》載之「西家拳」與《清稗類鈔》之大小紅拳、關西拳中的關西拳(潼關與函谷關以西),顯然為紅拳拳法無疑。而戚氏撰著之《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內又記有「少林寺之棍」之說,以少林紅拳元有陝傳之說,以少林、宛、洛乃為紅拳直傳之域,戚氏羅織教師多有河南、山東教師,亦可推知戚氏軍中或有善少林棍法而兼擅紅拳之教師(注○29)。是以戚氏三十二勢拳法所擷之紅拳勢,為少林再傳之紅拳。加之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之紅拳雀地龍勢與清關中為發源地、域及十省之紅拳雀地龍勢,同名、同勢、同法,雀地龍勢又為清紅拳套路和盤功之主法要勢,確為具有該勢之他拳所不及。以現代狀當為歷史遺存的發展,藉助現狀又可以推知歷史的梗概之說,要造就拳域廣闊、三十六路(套)紅拳套套皆有雀地龍勢的局面,絕非少數人朝夕所為,必然是累代長期研練所致。所以戚氏三十二勢拳法中的紅拳,可能直接源自陝西或經少林寺再傳之紅拳,與明之紅拳一脈相承。鄂西之洪門拳
鄂西宜昌地區之洪門拳,經考查,乃渝州(四川重慶)傳授(注○30)。或船夫相毆,或爭一港津,地遠偏僻,以拳武為恃。渝、宜有大江相通,六十年產渝州拳法,以紅拳為宗,乃關中高氏所授,紅拳由渝而宜,流傳至今,及目睹宜昌洪門拳傳人演紅二路洪拳套勢,褸二路紅拳拳勢拳法風貌。所以鄂西之洪門拳,實為關中紅拳再傳(注○31)。「洪」乃「紅」字誤傳。究其原因與幫會袍哥有關。豫之許昌洪拳
洪拳是受冀、魯、豫三省地方拳流熏陶、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生拳派。《國技略論》誤稱「紅拳同洪拳」,實紅、洪乃不相統屬的兩種拳派。《國技概論》一文中載有「洪拳法七套:黃鶯落架二十四式、六十四式、統拳、串拳、老架拳等。雖洪拳有十趟為初學入門之基礎,練法以飈疾為主,拳法招數繁多,又以短拳為甚,一百餘手。故雖僅七套,已足資應用矣」。然經實地考察:冀魯傳許昌之洪拳,套路有十,無外幫拳,以小洪拳為基礎,以四趟洪拳為最。其步型拳套有弓、馬、鋪、虛,實戰散打則有三才、弧形、三角、跟步;招數擅長風擺荷葉捶、掌、轉花拳、連環腿;至進身則有貼身靠打;戰術上講究閃展騰挪、虛實應變。其械長短兼有,皆東路傳系(注○32)。洪拳傳習者回、漢族均有,緣民族雜居之地,糾紛械鬥時起,互相窺研對方之秘,學習對方打法,所以回族在傳習共傳統之彈腿、七勢、查拳、心意的同時,亦兼習洪拳,少林他拳。然以查、洪均為十路(套),均以四路為崇,顯然洪拳直接受查拳影響,因查制入洪拳。閩、粵之洪拳唐豪在《偽托的十八羅手》一文中稱閩粵之洪拳,乃「洪門假託少林傳習的一種拳術」。純系南拳之屬,與北方洪拳迥然有異。淵源與清末反清秘密結社有關。武漢地區之洪門拳
武漢地區之洪門拳,因地處大江南北拳派交匯之地,拳法亦兼南北,名雖屬南,又多長拳之手。綜上所述,首先由於紅拳特點和主要內容的概括介紹,紅拳歷史和發展的追述,使我們認識到紅拳確是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獨具特點、自成體系、普及面廣、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一個拳系,是我國武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曾與兄弟拳系一起通過各自的本體研練,兼取他長的長期實踐和傑出人物的努力,為繁榮發展我國武術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對於全面研究明清我國武術的發展,提代了頗有價值的參考。其次,紅拳傳統的基礎訓練法——十五盤功的發展前景,無論是套路的繼承與新編新創,或者是基礎與專業的訓練,都須在綜合性、技術性和實效性方面進行「挖潛」工作,推陳出新,不斷改進和發展。至於紅拳打手的母子——九拳,如能堅持長期九拳訓練,並逐漸掌握紅拳打手規律,則不僅奠定實戰打手的基礎,而且把握了武術訓練、套路創編和武術教學及突出武術特點的依據。而紅拳的棍法,與俞大猷棍法有密切棍緣關系的二十四母子雙頭棍與十六母子單頭棍法,則又是探索荊楚長劍、俞氏棍法與少林棍法關系及「西棍」的形成,開展長兵棍法對抗不可多得的珍品遺作
Ⅲ 武松和盧俊義都是周桐徒弟,周桐是什麼來歷
盧俊義、武松、林沖、史文恭等都是周桐的徒弟,這並不是《水滸傳》中的設定。而是基於《水滸傳》上的再加工結果。以至於就連孫立、欒廷玉都成了周桐“徒弟”。對此,估計周桐若活著,必會很無奈:我是清清白白,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咋突然間會冒出來這么多徒弟?不但一個不認識,且還都是虛構而出的。不過,若說其周桐的弟子,可謂鼎鼎大名,正是岳飛岳武穆!
《宋史》載:(岳飛)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
周桐這個名字,本來只跟岳飛聯系緊密。由於北宋那段特殊歷史時期,而變得越來越豐富,梁山上幾乎所有武功高強的好漢,都成了他徒弟。也算是豐富水滸好漢形象。而周桐也就因此越傳越神!所以,想要說清周桐的來歷,還真是非常費勁,因為他不斷在變化,不斷收著徒弟。
故而最後,只能用這樣一句作為總結:周桐,本名周同,是岳飛的師父。但為了解決水滸好漢武功傳承的問題,最終成為了“水滸宗師”,凡水滸中武功高強者,皆可認為是他徒弟!
Ⅳ 左權將軍高占魁的簡史
高占魁(1816~1903)清代武術家,陝西高家拳創始人。幼名寶童,號春明。陝西省三原縣人。農家出身。4歲起從兄練武,天資聰慧,身手矯健,進步頗快。亦從鄰居楊青習武。道光十年(1830)起,先後從三源清麓寺僧園凈長老、郭存志及北寺馬殿二僧習陝拳。後到河南登封少林寺入徒3年,學得意拳、六合拳、十字戰拳與棍術等。成年後,遍游大江南北,尋訪名師,先後結識陝西名師「黑虎邢三」、「餓虎蘇三」、「通臂李四」。4人被譽為「關中四傑」,以占魁為首。又從河南丁文慶、山東王氏、山西楊氏、江南汪氏、湖北溫氏、河北何氏等習少林拳、通臂拳、花拳、猴拳等。為學習腿法絕技,占魁當店鋪雇員一年,方得秘傳腿法。因其武功高超,腿法精絕,縱竄如「鷂」,故又稱「飛腿鷂子」;又因其行三,還稱「鷂子高三」。擅技擊,善用腿,輕功絕好。據《少林宗法》載,高占魁以精於猴拳名揚關內外。《少林拳術秘訣》稱其為陝西技擊最著者。晚年在渭北一帶廣收門徒,將古老、分散、只能散式單練的「關中紅拳」編串成套,引出「小紅拳」、「大紅拳」、「二路紅拳」等,使之剛柔相濟,內外合一。強調「內家功」的訓練以「意」帥「行」,化「心意」為「新意」,於「關中紅拳」中融進了「江南身法」、「河南跑法」、「山東打法」、「陝西刁法」。同治初年創立了「撐補為母、勾掛為能、化身為奇、刁打為法」的風格獨特的「新意紅拳」,即陝西高家拳,又稱「鷂子拳」。其代表拳藝有紅拳、炮捶、子拳(猴拳)、子棍。高家拳在陝西、甘肅、四川、河南諸省流傳較廣請採納
Ⅳ 《水滸傳》中,魯智深的師父五台山的方丈智真長老到底啥來歷
簡介
周侗(約1040年—1119年)陝西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少年習武相傳為三國姜維的傳人,後拜少林派武師譚正芳為師,得少林武術真傳,且文武全才。成年後得到當時地位顯赫的包拯賞識,進入軍中為軍官,後擔任京師御拳館教師。御拳館有天地人三席,周侗為「天」字教師,地位最尊,和朝中名將宗澤交好,譚正芳最小的徒弟,後來梁山好漢病尉遲孫立就是得周侗引薦給宗澤,擔任了登州兵馬都監。他還有一個師弟,就是祝家莊的武術教師欒廷玉,後來孫立就是利用了這層關系打入祝家莊內部。 因為在朝政上主張抗遼抗金,周侗政治上不得意,因此專心武學,確立了官派正規武術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槍戳腳,發展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周侗棍等。他悉心傳授武功,在御拳館期間正式收徒二人,一個是玉麒麟盧俊義,一個是豹子頭林沖,盧俊義廣有田產,不作官,林沖則繼承了周侗的地位,繼續擔任宋軍中的八十萬禁軍教頭。
徒弟史文恭
另有一徒名史文恭,後因品行不好被清出師門。於水凌州曾頭市曾長者家任教師爺,弓馬嫻熟,武功蓋世,其間一直垂涎盧俊義的槍馬和盔甲。在《水滸傳》中用弓箭射死晁蓋,後被盧俊義活擒。
徒弟武松
期間周侗還有一個記名徒弟,就是武松。武松打虎後,縣令孫國卿為了巴結權貴,派武松送虎骨膏到京師給高官,武松滯留京師,結識周侗。周侗認為武松力大,但是拳術上缺少修為,因此加以指點,可惜二人交往時間太短,僅兩個月武松就拜別周侗回鄉,此後再未得相見。武松在拳術武術上的不足,在此後多次暴露,比如斗殺西門慶,拳打蔣門神,都曾經吃過虧。但是他跟隨周侗入御拳館游歷,大長見識,因此西門慶在獅子樓擺出金貓捕鼠的凶險步子,武松雖然不知破法,卻識得厲害。同時,周侗傳授武松的鴛鴦腿,也是武松的殺手鐧。這一手奇特的武功被武松傳授給了好友金眼彪施恩,也成了施恩的看家功夫。 另外根據廣西民間戲曲「魯達拜師」;魯達有兩位師傅,一個是林教頭,另一個就是周侗,魯智深是在五台山遇到周侗的,得其傳授一套禪杖,後來在步軍數第一;這點在2010版新水滸中得以體現。
晚年經歷
周侗年老後辭官,在劉光世幕府做過一段幕賓,劉光世軍駐河南,因此得以在湯陰縣收岳飛為徒。傳說岳飛受周侗「翻子拳」以及「關中紅拳」真傳,並加以發展,開創鷹爪翻子門。 周侗是位愛國人士。一直在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在以上幾位徒弟相繼遇難後,悲痛萬分,四處游盪,發現一愛國青年——岳飛,便收其作為義子,窮囊傳授,後來岳飛成為一代名將,可惜天不遂人願,唯一的指望岳飛也遇害了。這時周侗已經年過百歲,白發送黑發,對朝廷徹底失望,發誓不在為朝廷中人傳授武藝。
Ⅵ 周侗的師傅是誰呢
周侗師父是金台。金台,出生於浙江金華府義烏縣佛堂鎮金庄村。民間傳奇人物,北宋武學奇才。據傳為北宋名武師周侗的師父,而周侗又曾是岳飛,林沖等的師父。金台是傳說中中國武學第一人,號稱武功古今天下第一。
周侗的概括
周侗字光祖,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北宋末年之武術大師,以善於箭術聞名。南宋名將岳飛之師,明清評書人稱其為姜維的後代。主要成就是開創鷹爪翻子門,關中紅拳。周侗確立了官派正規武術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槍戳腳,發展出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棍法等。
周侗生於陝西並在年輕時練武,成為少林大師譚正芳之徒,學習少林功夫並成為文武雙全之人。在他幫助金台取得了對遼戰爭的勝利後,他受到上級賞識並被提拔為禁軍教頭,奪得了天地人三個稱號中的天字一級。他利用職務之便以及宗澤的交情引薦孫立為登州軍提轄。
Ⅶ 什麼是紅拳
紅拳指的是:
紅拳起源於周秦、揚名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是中國民族武學重要一脈,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拳是陝西關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
它以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藝並存、以撐補撐斬為其母、勾掛纏粘為其能、化身閃綻為其妙、鑽身貼靠、腿法凌厲、刁打巧擊為其法,享譽武林。紅拳傳域甚廣,有豫紅、隴紅、川紅、滇紅、晉紅、魯紅等,尤以關中最。
起源:
紅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灃鎬盛行「武舞」「角力」。秦時三輔(今陝西關中一帶)盛行,「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並以對練套路娛樂提高技藝。
又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說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十大響」的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
Ⅷ 周侗簡介 周侗人物分析
1、周侗zhou tong(正史記周同,約1040-1119年)字光祖,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
2、北宋末年之武術大師,以善於箭術聞名。南宋名將岳飛之師,明清評書人稱其為姜維的後代。主要成就是開創鷹爪翻子門、關中紅拳。在評書《說岳全傳》以及《鐵臂金刀周侗傳》中,周侗因為主張抗遼抗金,在政治上不得意,因此專心武學,確立了官派正規武術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槍戳腳,發展出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棍法等。他悉心傳授武功,在御拳館期間正式收徒二人,一個是玉麒麟盧俊義,一個是豹子頭林沖,盧俊義廣有田產,不作官,林沖擔任宋軍中的八十萬禁軍中的一個教頭。第三個徒弟是曾頭市的史文恭,民間傳說武松的玉環步和鴛鴦腿與魯智深的杖法和刀法也是周侗所交授,最後收的閉門徒弟就是岳飛。
Ⅸ 關於紅拳的簡介和歷史,它是否具有實戰性
紅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灃鎬盛行「武舞」「角力」。秦時三輔(今陝西關中一帶)盛行,「手搏」「擊劍」長安附近尤甚,並以對練套路娛樂提高技藝(見《中國武術史》)。又據《史記.張儀傳》記載:「秦人秦聲,舞秦舞擊缶彈箏,擊膊拊髀(bi)」,說是秦王嬴政打完勝仗後的慶功宴上,武士「擊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慶賀,這與現紅拳演練套路中 「放炮」、「十大響」的有著同樣的表現形式,與民間流傳的紅拳諺語「擊皮為鼓」也同出一轍。「擊膊拊髀」體現秦人粗獷豪放,既練了「拍打之功」,又練了「撐斬之法」紅拳以「撐斬為母」 撐斬是紅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紅拳拳法稱謂「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都自稱「十五好劍術」。唐代郭子儀、薛仁貴、都是陝西出的名將。
紅拳是陝西地拳的主流派,這是眾所公認的。在陝西境內又以潼關、大散關為標志分為「關東紅拳」、「關中紅拳」和「關西紅拳」三支。據說陝西境內不少拳術派列,大都是在「關中紅拳」的基礎上演變的。「關中紅拳」以「小紅拳」、「大紅拳」、「二路紅拳」「太祖紅拳」、「粉紅拳」「六趟」、「六架勢」「炮錘」、「四八錘」、為中心習練者最為廣泛。
紅拳套路的形成應在唐末宋初。
Ⅹ 《水滸傳》中,魯智深的師父五台山的方丈智真長老到底啥來歷
簡介 周侗(約1040年—1119年)陝西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少年習武相傳為三國姜維的傳人,後拜少林派武師譚正芳為師,得少林武術真傳,且文武全才。成年後得到當時地位顯赫的包拯賞識,進入軍中為軍官,後擔任京師御拳館教師。御拳館有天地人三席,周侗為「天」字教師,地位最尊,和朝中名將宗澤交好,譚正芳最小的徒弟,後來梁山好漢病尉遲孫立就是得周侗引薦給宗澤,擔任了登州兵馬都監。他還有一個師弟,就是祝家莊的武術教師欒廷玉,後來孫立就是利用了這層關系打入祝家莊內部。 因為在朝政上主張抗遼抗金,周侗政治上不得意,因此專心武學,確立了官派正規武術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槍戳腳,發展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周侗棍等。他悉心傳授武功,在御拳館期間正式收徒二人,一個是玉麒麟盧俊義,一個是豹子頭林沖,盧俊義廣有田產,不作官,林沖則繼承了周侗的地位,繼續擔任宋軍中的八十萬禁軍教頭。 徒弟史文恭 另有一徒名史文恭,後因品行不好被清出師門。於水凌州曾頭市曾長者家任教師爺,弓馬嫻熟,武功蓋世,其間一直垂涎盧俊義的槍馬和盔甲。在《水滸傳》中用弓箭射死晁蓋,後被盧俊義活擒。 徒弟武松 期間周侗還有一個記名徒弟,就是武松。武松打虎後,縣令孫國卿為了巴結權貴,派武松送虎骨膏到京師給高官,武松滯留京師,結識周侗。周侗認為武松力大,但是拳術上缺少修為,因此加以指點,可惜二人交往時間太短,僅兩個月武松就拜別周侗回鄉,此後再未得相見。武松在拳術武術上的不足,在此後多次暴露,比如斗殺西門慶,拳打蔣門神,都曾經吃過虧。但是他跟隨周侗入御拳館游歷,大長見識,因此西門慶在獅子樓擺出金貓捕鼠的凶險步子,武松雖然不知破法,卻識得厲害。同時,周侗傳授武松的鴛鴦腿,也是武松的殺手鐧。這一手奇特的武功被武松傳授給了好友金眼彪施恩,也成了施恩的看家功夫。 另外根據廣西民間戲曲「魯達拜師」;魯達有兩位師傅,一個是林教頭,另一個就是周侗,魯智深是在五台山遇到周侗的,得其傳授一套禪杖,後來在步軍數第一;這點在2010版新水滸中得以體現。 晚年經歷 周侗年老後辭官,在劉光世幕府做過一段幕賓,劉光世軍駐河南,因此得以在湯陰縣收岳飛為徒。傳說岳飛受周侗「翻子拳」以及「關中紅拳」真傳,並加以發展,開創鷹爪翻子門。 周侗是位愛國人士。一直在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在以上幾位徒弟相繼遇難後,悲痛萬分,四處游盪,發現一愛國青年——岳飛,便收其作為義子,窮囊傳授,後來岳飛成為一代名將,可惜天不遂人願,唯一的指望岳飛也遇害了。這時周侗已經年過百歲,白發送黑發,對朝廷徹底失望,發誓不在為朝廷中人傳授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