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波蘭第一集團軍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波蘭第一集團軍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08 13:06:28

Ⅰ 誰介紹一下白俄羅斯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之一。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五次打擊。 蘇軍1944年初冬進攻的結果,解放了大片領土,恢復了長達400公里的一段蘇聯國界,並進入羅馬尼亞境內。蘇軍的威力不斷增長。協調的蘇聯戰時經濟,為在前線順利作戰創造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蘇聯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大大鞏固;各被佔領國的反法西斯運動 蓬勃興起。美、英統治集團眼看蘇軍沒有盟國援助也能單獨打敗德國,不得不開辟第二戰場,遂於1944年6月6日派遣軍隊在法國西北部登陸(參見諾曼底戰役)。德軍集團驚恐萬狀。蘇軍無論是向巴爾干縱深進攻,還是向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攻,都已有了現實的可能。至6月23日,白俄羅斯境內的戰線已位於波洛茨克、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克以東一線,並沿普里皮亞季河一直延伸到科韋利。 在此與蘇軍對峙的是「北方」集團軍群所屬第16集團軍各右翼兵團,由坦克第3集團軍,野戰第4、第9、第2集團軍編成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布施元帥,6月28日起為莫德爾元帥)以及「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各左翼兵團,共計63個師又3個旅,12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9500餘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第6航空隊及第1、第4航空隊各一部共約1350架飛機對地面軍隊實施支援。法西斯德軍佔領了預有準備的縱深梯次配置防禦(250—270公里),依託完備的野戰工事配系和天然地區。「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固守有捷徑通往德國邊境的白俄羅斯突出部。 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各方面軍司令部於1944年春開始計劃和准備白俄羅斯戰役。戰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團軍群,解放白俄羅斯。總參謀部根據軍事政治形勢和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的建議擬制了戰役計劃(代號為「巴格拉季昂」)。5月22日—23日大本營召開會議對這一計劃進行全面討論之後,定下了在白俄羅斯實施戰略性進攻戰役的最後決心。戰役企圖規定在6個地段同時突破德軍防禦,在維捷布斯克地域和博布魯伊斯克地域合圍和殲滅德軍翼側集團,粉碎奧爾沙集團和莫吉廖夫集團。繼以3個白俄羅斯方面軍向明斯克總方向實施向心突擊,合圍和殲滅「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爾後,蘇軍應增強突擊,加寬進攻正面,前出蘇聯西部邊界。戰役企圖還規定,波羅的海沿岸第2、第3方面軍應利用蘇軍在白俄羅斯的戰果,轉入進攻。為了粉碎白俄羅斯德軍,動用了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將),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扎哈羅夫上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大將)及其編成內的新建波蘭第1集團軍(司令為波普拉夫斯基中將),以及第聶伯河區艦隊。4個方面軍計有19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軍,這些集團軍共轄166個師,1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7個築壘地域,21個步兵旅、獨立坦克旅和獨立機械化旅。共有14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空軍第3(司令為帕皮溫空軍少將)、第1(司令為格羅莫夫空軍中將)、第4、第6(司令為波雷寧空軍中將)、第16集團軍(司令為魯堅科空軍中將)航空兵共5000餘架作戰飛機分別支援上述方面軍。遠程航空兵(司令為空軍元帥戈洛瓦諾夫)和國土防空軍航空兵也被調來參加戰役。游擊隊密切配合軍隊作戰。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各方面軍的行動。在戰役准備時節,按照總參謀部和各方面軍的計劃採取了廣泛的戰役偽裝措施。例如,在烏克蘭第3方面軍地帶內進行了進攻前集中軍隊的模擬,而同一時間則在白俄羅斯隱蔽變更部署和集中軍隊。德軍統帥部深信,蘇軍1944年夏季仍將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主要戰役,而在白俄羅斯的行動將是輔助性的。因此,德軍在白俄羅斯沒有掌握足夠的預備隊。各集團軍和集團軍群的預備隊總共只有11個師。整個蘇德戰場的3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中有24個集中在普里皮亞季河以南。根據作戰行動的性質和所遂行任務的內容。 白俄羅斯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4年6月23日一7月4日,進行了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戰役、莫吉廖夫戰役、博布魯伊斯克戰役、波洛茨克戰役,完成了對明斯克集團的合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協同,於6月23日轉入進攻,到6月25日前在維捷布斯克以西合圍了德軍5個師,並於6月27日前全殲該敵。6月28日,方面軍主力攻佔了列佩利市。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順利發展進攻,於7月1日解放了鮑里索夫市。這樣,德軍坦克第3集團軍與第4集團軍的聯系就被切斷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突破德軍沿普羅尼亞河,巴夏河、第聶伯河的防禦後,於6月28日解放了莫吉廖夫。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軍隊於6月27日前在博布魯伊斯克地域合圍了德軍6個多師,並於6月29日前全殲該敵。同時,方面軍前出到斯維斯洛奇、奧西波維奇、舊多羅吉一線。7月3日,明斯克獲得解放(參見明斯克戰役)。德軍第4、第9集團軍各兵團(10萬人以上)在明斯克以東陷入合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解放了波洛茨克,並繼續向希奧利艾發展進攻。蘇軍以平均每晝夜20—25公里的速度,在12天內推進了225—280公里,解放了白俄羅斯大片領土。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遭到慘敗,其主力已被合圍和粉碎。隨著蘇軍進抵波洛茨克、納羅奇湖,莫洛傑奇諾、涅斯維日以西一線,德軍的戰略正面出現了寬達400公里的巨大缺口。德軍統帥部雖從各個方向倉卒調來若干個師企圖封閉這一缺口,但都未產生多大結果。蘇軍已有可能跟蹤追擊潰德軍殘部。在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之後,大本營給各方面軍下達了新的訓令,按照這一訓令,各方面軍應殲滅明斯克以東德軍被合圍集團,繼續向西實施堅決進攻。 第二階段(7月5日—8月29日),各方面軍密切協同,勝利進行了5個進攻戰役,即希奧利艾戰役、維爾紐斯戰役、考納斯戰役、比亞韋斯托克戰役、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在此期間,蘇軍殲滅了明斯克以東地域德軍被合圍集團(7月5日—11日),逐次擊潰了「中央」集團軍群退卻兵團殘部,重創由德國、挪威、義大利、荷蘭和「北方」、「南烏克蘭」、「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調來的軍隊以及茌「中央」集團軍群後方新建的兵團。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脫維亞的一部分,並進入波蘭境內,強渡了納雷夫河及維斯瓦河,逼近東普魯土邊境。他們前進了260—400公里,將進攻正面擴大到1000公里。在突破防禦、圍殲德軍重兵集團、強渡江河及追擊德軍過程中,空軍給予陸軍以有效支援,出動作戰飛機15.3萬余架次。這樣,就能牢牢掌握制空權,集中各空軍集團軍的基本兵力支援各方面軍突擊集團,破壞德軍有計劃的退卻,消滅其重兵集團。第聶伯河區艦隊的行動有助於地面軍隊的迅速推進和博布魯伊斯克、平斯克的解放。 各方面軍、各軍兵種妥善組織協同動作,對保障軍隊在戰役過程中順利作戰具有重要意義。蘇軍實施了以在寬大正面同時突破德軍防禦為目的的數個協調突擊,合圍了德軍重兵集團,並向大縱深追擊德軍退卻部隊。戰役中,蘇軍與游擊隊之間廣泛進行了協同。在白俄羅斯戰役開始前,賦予游擊隊的任務是:擾亂德軍戰役後方,阻止德軍向前線輸送預備隊,用無線電通報德軍的移動情況。在6月20—23日期間,他們使通往最重要地段的鐵路陷於停頓,擾亂了其他鐵路線的運行。僅在6月19日夜間,游擊隊就炸毀了4萬條鐵軌。在戰役過程中,他們破壞德軍交通線,消滅其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奪占居民地、水障礙渡口並扼守到軍隊到達。 蘇軍在對退卻德軍實施迅猛的正面追擊和平行追擊方面表現了高超的藝術,這種追擊是高速度、大縱深的。方面軍和集團軍司令廣泛使用快速兵團和部隊前出到退卻德軍後方,使德軍統帥部無法在預有準備的地區預先組織防禦。 大本營及時利用了白俄羅斯戰役中取得的戰果,以便在蘇德戰場的其他方向採取堅決行動。7月10—24日,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以及烏克蘭第1方面軍相繼轉入進攻。戰略進攻的正面從波羅的海一直擴展到喀爾巴阡山。蘇軍於7月17—18日越過了蘇波邊界。波蘭第1集團軍官兵和蘇軍一同來到了自己的故鄉。到8月29日前,蘇軍已進抵葉爾加瓦以西、多別列、希奧利艾、蘇瓦烏基、奧斯特魯夫—馬佐維茨卡、華沙近郊普拉加、維斯瓦河一線,被迫轉入防禦。前進總縱深達550—600公里。在白俄羅斯戰役中,德軍最強大的集團之一「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其中17個師另3個旅遭全殲,50個師損失過半。約2000架德機被擊毀。白俄羅斯戰役的結果,為對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東普魯士和波蘭的德軍集團實施新的猛烈突擊,為在諾曼底登陸的美英軍發動進攻戰役,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點評:此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蘇軍全殲德軍17個師又3個旅,使其50個師損失過半,共殲滅德軍54萬人,擊落德機約2000架。蘇軍前進550公里—600公里,擴大進攻正面1000多公里,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立陶宛大部、拉脫維亞一部以及波蘭東部。蘇軍此戰也損失了765815人(陣亡和失蹤178507人,受傷587308人)。

Ⅱ 《波蘭保衛戰》為何被稱作正真殘酷的戰爭片

戰爭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講,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國家裡。但我們的國家也曾經被戰爭蹂躪過,那些凄慘的景象很多也都被記錄了下來,讓人每看一次就難過一次。現在有很多關於戰爭的影視劇,但很多都有些不尊重史實。在這么多的戰爭片裡面,一部不怎麼起眼的《波蘭保衛戰》反而是評價很高的,說那才是一部真正的戰爭片

在真正的槍炮聲中,他們的成員不斷的倒下,但他們從未放棄過,他們的口號是,哪怕流干最後一滴血。這部電影拍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年代的攝影技術,包括後期製作等,肯定是不如現代的,但正因為沒有那麼多花哨的修飾,所以它呈現出來的東西才顯得更加真實起來。其實戰爭一直都是殘酷的,所以請珍惜和平吧!

Ⅲ 求好心人分享2014年上映的喬瑟夫·帕夫洛夫斯基主演的波蘭電影《浴血華沙》高清百度雲網盤資源

《浴血華沙》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4xM41ajRdPne9wA5r_KRQ

?pwd=1vys 提取碼: 1vys

《浴血華沙》(City44),又譯《華沙一九四四》,是2014年由揚·科馬薩執導,MaurycyPopiel、FilipGurlacz、MichalMikolajczak等人主演的波蘭戰爭片。

影片講述了1944華沙起義期間的愛情、友誼、血腥和殘酷。

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組織培訓時,他們邊調情、炫耀,邊制訂計劃,殊不知接下來的那個夏天將是他們生命的考驗,而歷史已經為他們做好了計劃。

他們成為華沙起義戰斗中最為勇敢的組織之一,共同見證了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也看見了殘忍、背叛與謀殺;他們懂得了愛,也體會了什麼叫仇恨。盡管他們不情願,歷史還是在他們成熟的過程中,給他們上了血腥殘酷的一課。

Ⅳ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

決定人類命運與前途的大搏鬥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 余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 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 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 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 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 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 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 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 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 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 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 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 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 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 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 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 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 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 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 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 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 「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 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 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 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 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 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尼 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 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 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 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 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 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 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 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 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 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 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 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 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 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 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 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 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 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

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 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 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 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 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 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 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 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 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 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 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 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 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 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 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 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 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 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 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 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 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 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 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 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 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 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

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 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 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 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 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 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 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

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 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 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 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 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 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 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 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 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 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 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 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 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 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 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 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 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 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 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 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 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 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 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 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 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 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 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 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 余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Ⅳ 求部電影名字。

電影的名字叫:《卡廷慘案》

◎簡 介
卡廷慘案描述的是一代人的悲劇。電影講述的是四個波蘭家庭所遭遇的悲歡離合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一大批波蘭的戰士,他們也是身為他人的父親、丈夫和兄弟,他們落入了蘇聯軍隊的掌控,最後被殘忍地殺害了,成為了「斯大林主義」的犧牲品。電影也展現了二戰前後的波蘭所處的國內外復雜情況。
◎年 代 2007
◎國 家 波蘭

相關資料: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波蘭政府流亡,蘇聯趁機佔領波蘭部分領土,並俘虜了大批波蘭軍隊。此後,波蘭流亡政府希望蘇聯能交出戰俘,以使組建抗擊德軍的軍隊。蘇聯稱大部分戰俘已逃走,只交出448名軍官。1943年,德國宣稱在蘇聯斯摩棱斯克州的卡廷森林發現了大量被害波蘭軍官遺骸。而蘇聯對此矢口否認,辯解稱這些戰俘死於德軍之手,並與波蘭政府斷絕外交關系。西方有人推測,這批戰俘是蘇聯應德國要求殺害的。直至1990年,蘇聯才正式承認內務人民委員部是槍殺二戰期間一批波蘭軍官的主謀。

俄羅斯《獨立報》2005年4月11日文章題:卡廷森林事件65周年祭(作者雅科夫•埃廷格爾)2005年4月20日《參考消息》

誰是兇手
1940年4月,斯大林統治時代最血腥的一幕在卡廷森林上演,2.5萬波蘭人被槍殺,血流成河。他們主要是1939年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抓獲的戰俘。當時,隨著波蘭的解體,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並入了蘇聯。卡廷森林事件已經過去65個春秋。對於這段歷史引起的恩怨糾葛,莫斯科與華沙至今難以釋懷。

1939年,蘇軍共抓獲波蘭官兵近30萬人,既有普通士兵,也有二戰爆發後應召入伍抵抗法西斯的各階層人士,其中不少是知識分子。1939年底,蘇聯成立了戰俘及拘禁者管理局,彼得•索普魯年科任局長,俄羅斯中部集中營、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的監獄都在他的管轄之內。

1940年3月5日,貝利亞交給斯大林一份報告,建議「特別審理」集中營的1.47萬名波蘭戰俘,以及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被俘的1.1萬人,對他們施以最高刑罰——槍殺。審理時不必傳訊被告,亦不必出示罪證。當時,包括伏羅希洛夫、莫洛托夫、米高揚、加里寧、卡岡諾維奇等在內的政治局常委都在貝利亞的報告上簽了名。這究竟是貝利亞本人的想法,還是他按斯大林的授意寫的報告,至今仍是個謎。

波蘭俘虜被關押在3個集中營里:斯摩棱斯克州的卡廷、哈里科夫州的舊別利斯克和特維爾州的奧斯塔什科夫。被俘者集中了波蘭軍隊幾乎所有的精英,包括295名將軍、上校和中校。與他們一道淪為囚徒的還有波蘭知識界的翹楚。一些著名人士也被關人集中營,但倖免於難,其中包括後來的波蘭總統沃伊切赫•雅魯澤爾斯基、在蘇聯組建波蘭集團軍的安德斯將軍和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等。波蘭著名導演維德的父親也死於卡廷森林的槍殺,維德打算將這段歷史搬上屏幕。

在蘇聯屠殺波蘭軍官的同時,希特勒也在德國展開了逮捕波蘭知識分子的行動。時任被占區行政長官的漢斯•弗蘭克承認:「我很清楚地意識到,數萬波蘭人將在這次行動中喪生,尤其是波蘭知識分子的精英階層。」而希特勒更是直言不諱:「現在的波蘭統治階層應當全部被絞殺。」法西斯分子和斯大林在鏟除波蘭精英階層的問題上,可謂不謀而合。

槍殺計劃
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加里寧州負責入托卡列夫詳細描述了槍殺時的場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警備司令布洛欣親自從莫斯科趕來,與加里寧州警備司令魯巴諾夫制定了詳細的槍殺計劃。囚室被用厚厚的氈布包裹起來,外邊聽不見槍聲。監獄的其它犯人被臨時轉移。波蘭囚犯被一個個領進來,核對姓名、出生年月,隨即被戴上手拷,帶到布置好的囚室,子彈從其後腦勺射入,囚犯當場斃命。當時,加里寧有30人參加行刑,其它3個集中營也有53人在執行上級的命令。行刑工具是德國的瓦爾德式手槍。每天夜裡被槍殺的人數約在200一350之間。事實
上,槍殺波蘭軍官的地點除了囚室,還有密林深處。正因如此,人們在卡廷森林附近發現了眾多波蘭俘虜的遺骸。

哈里科夫的屠殺也在進行中。據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哈里科夫分局的警衛頭目瑟羅米亞特尼科夫透露,槍殺是在該分局位於捷爾任斯基大街的監獄中進行的。俘虜被從火車站押到此處,然後,屍體被卡車拉到距皮亞季哈特基村1.5公里處的森林公園第6區,掩埋在內務分局的別墅附近。指揮槍殺的同樣是來自莫斯科的警備人員,並得到了當地內務分局以及監獄管理人員的協助。

科澤利斯克監獄的波蘭軍官遭遇了與斯摩棱斯克監獄同夥同樣的噩運,也被直接押注卡廷森林附近槍決。在那裡,人們共發現8處墳墓、4200具屍體。3個集中營的2.2萬名囚犯突然人間蒸發,這引起了其親友的擔憂與恐慌。根據蘇共政治局和人民委員會的決定,囚犯家屬們被流放到荒涼的哈薩克,居住條件極其惡劣,缺衣少食。他們生命中的唯一寄託便是四處寫信,詢問自己在獄中的兄弟姐妹、父母妻兒的下落。

戈爾巴喬夫執政前,蘇聯政府一直否認卡廷事件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所為。在解放卡廷及其附近村落後,蘇聯更是發表聲明,將責任嫁禍到法西斯頭上。但波蘭流亡政府與盟國政府都很清楚,誰是真凶。

1990年4月13日,蘇聯政府在解密檔案的基礎上,公開承認以貝利亞及其副手梅爾庫洛夫為首的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對槍殺波蘭戰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認為這是「斯大林時代最嚴重的罪行之一」。1999年,亞歷山大•雅科夫列夫領導的國際民主基金會公布了卡廷事件的有關文件。

Ⅵ 求一部關於二戰波蘭抵抗德軍侵略的電影。

是不是華沙之戰

華沙之戰1920的劇情簡介 · · · · · ·
波蘭首部3D片《華沙保衛戰》將於9月23日上映。該片反映了1920年波蘭人民抵抗蘇聯紅軍入侵的著名戰役,造價約830萬美元,是波蘭史上投入最高的影片之一。夾在世界上兩個最好戰的大國德國與俄羅斯中間的波蘭俗稱歐洲「墊腳布」——誰出門都要踩上一腳。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對歷史有種特殊的偏好,廣從電影票房上來看,波蘭史上最為賣座的四部影片《劍與火》、《塔杜斯先生》、《你往何處去》以及《卡廷慘案》全都是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影片。波蘭人民的大國理想也只有通過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才能得到伸張和舒展。而這部《華沙保衛戰》雖然沒什麼出奇之處,但從氣勢恢宏的預告片看到波蘭的詩人、歌女、神父統統揭竿而起,對蘇聯兩位領導人描繪也是「舉重若輕」,倒流露一絲渾不吝的氣魄。

Ⅶ 美國電影 遙遠的橋 講的是不是盟軍的花園市場戰役

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 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在軍事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系指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發動的一次作戰。它是最大規模的空中襲擊,配合地面裝甲部隊快速移動的協同作戰。

戰役背景
1944年6月盟國諾曼底登陸戰役以後,德軍遭受盟軍的重大打擊後,殘存部隊於8月底時沿著德國本土撤退到低地國荷蘭、比利時與法國東部。盟軍准備向德國本土進攻。到了1944年8月底時,後勤補給的問題造成盟軍的攻勢遲滯。擁有大量貨運能力的安特衛普港雖然已經大致被英軍攻下,但是在出海口附近的陸地仍然被德軍掌控。此時盟軍遭遇的困境主要在於究竟要先解決補給問題(清除安特衛普附近的德軍),或是獲取戰術層面的勝利(徹底摧毀德軍的殘余勢力)。

市場—花園行動
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計劃使用空降部隊,目標是從比利時經阿納姆(Arnhem)到Ruhr地區,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由德軍控制的一系列橋梁;而戰略目標則是在奪得這些橋梁的控制權後,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讓盟軍得以跨越萊茵河這個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然屏障,為了給德國軍事工業造成停滯並為隨後進軍首都柏林做准備。防守的德軍主要為莫德爾將軍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15集團軍以及第1傘兵軍團。

整個市場花園行動可以分為兩部分:
�6�1市場行動:系指空降部隊的作戰,盟軍第1空降軍團負責攻佔萊茵河流域的橋梁及附近地區。
�6�1花園行動:以英軍第2軍團為主的地面部隊向北前進,由英軍第30軍為先鋒部隊。

在英軍第30軍的駐地與其突擊的目的地萊茵河北岸之間,必須通過八個障礙,包括數條主要河川以及三條運河。整個市場花園行動的目標就是同時攻下橫跨這些水域的橋梁。有些跨越較小河川的橋梁如果無法攻下時,英軍第30軍的工兵部隊可以搭設臨時橋梁通行。但是主要的河流,例如奈美根附近的瓦爾河,或是安恆附近的萊茵河,就無法用這種方式通過了。
預定用來做為行軍路線的69號公路(後來被稱為「地獄公路」)有兩個車道,通常比荷蘭的低窪地區要高一些,而公路兩旁的地面太過松軟,不利於軍用車輛通行。
市場行動
諾曼底登陸之役後,盟軍的空降部隊重編成盟軍第1空降軍團,下轄三個美軍空降師、兩個英軍空降師,以及一個波蘭軍的獨立傘兵旅。希望所有參與歐洲戰場的空降部隊能在統一的指揮下作戰,而艾森豪威爾將軍在6月20日時同意了這個構想。
參與「市場行動」的部隊為盟軍第1空降軍團五個師當中的三個,分別是泰勒少將的美軍第101空降師,預定降落在英軍第30軍的北方,負責佔領索昂(Son)地區恩荷芬(Eindhoven)西北方的橋梁以及費赫爾(Veghel)橋,而101空降師和第30軍之間的距離也是三個空降師當中最近的。距離次遠的是由加文准將的美軍第82空降師,他們在英軍第30軍的東北方著陸,攻擊赫拉佛(Grave)以及奈美根大橋。烏奎特少將的英軍第1空降師以及波蘭獨立傘兵旅則降落在離第30軍最遠的北邊,同時也是第30軍行進的終點站——安恆。英軍第1空降師必須佔領位於安恆的公路橋梁以及烏斯特畢克(Oosterbeek)的鐵路橋梁。
花園行動
在英軍進攻地帶內,由第30軍(裝甲師1個、步兵師2個)實施主要突擊,其任務是:在狹窄正面地段上突破敵人防禦,利用空降兵在該軍進攻地帶內奪取的渡口通過江河障礙,向艾恩德霍芬、赫拉沃、奈梅亨、阿納姆一線推進。為了實施炮火准備和炮火支持,在步兵第30軍進攻地帶內集中了880門火炮。步兵第8、第12軍應在突擊集團的兩翼行動,以擴大突破正面。為了對該集團軍的行動實施航空兵保障,動用了650餘架飛機。英軍地帶內的兵力對比有利於盟軍:步兵和炮兵、飛機和坦克占絕對優勢。
戰役經過
9月17、18兩日,經過航空火力准備以後,英國,美國和波蘭傘兵從歐斯特貝克(Oosterbeek), Son 和Groesbeek降落。他們的目標是迅速奪取穿越運河和河流的橋梁並為從南方推進的英國地面部隊鋪平道路。這條「走廊」從比利時的里奧波德堡(Leopoldburg)經范肯斯沃德(Valkenswaard), Eindhoven, Veghel, Grave 和奈美根(Nijmegen)到阿納姆(Arnhem)。
第30軍在短促的航空火力准備和炮火准備後轉入進攻。該軍第一梯隊中的裝甲師突破敵軍防禦。2個步兵師也隨後跟進。至第一天日終前,盟軍向縱深推進了6—8公里。9月18日,該軍部隊進抵埃因侯溫,與第101空降師會合。9月20日步兵第30軍在狹窄地段上前出到奈梅亨,與第82空降師會合。在突擊集團兩翼作戰的步兵第8、第12軍遇到敵人的頑強抵抗。德軍對盟軍進攻集團的翼側和阿納姆地域的空降兵實施了反突擊。盟軍的作戰態勢發生逆轉,英軍空降兵第1師和波蘭傘兵第1旅遭到很大損失。英軍費了很大氣力,才抗擊住敵人的反突擊。另一方面,戰役一開始,加拿大第1集團軍對安特衛普西北部的進攻進展緩慢,加拿大軍隊直至9月末才進到斯海爾德河口。
雖然面臨巨大困難,但聯軍設法保證路線的暢通。他們面對德國持續的猛烈抵抗而且德國人破壞了聖那裡的橋梁。另外,二萬多輛車輛包括笨重的履帶車很難通過這些從范肯斯沃德到奈美根的狹窄道路。交通非常困難。美國人稱它「地獄公路」。
1944年9月20日是一個轉折點。在奈美根南部的瓦爾河大橋經過三天激烈的戰斗以後,第82空降師還沒有奪取大橋。原定用橡皮艇從另一邊穿過瓦爾河(Waal)攻擊大橋。計劃很成功,小艇穿越的同時,四輛坦克設法穿越瓦爾橋。增援及時到達。盟軍奪取了奈美根的橋梁,然而,盟軍來不及奪取一座在阿納姆還在德軍控制之下的重要的橋梁。
市場花園行動停止了。此行動開始之初尚稱成功,盟軍在9月20日時攻下位於奈美根(Nijmegen)的瓦爾橋(Waal Bridge),但是最終仍然因為英軍第1空降師無法守住位於安恆(Arnhem)的最後一座橋梁而宣告失敗,盡管英軍第1空降師已經堅守在當地超過最初預期的時間。9月26日,波蘭和英國軍隊被迫撤退。9月27—29日,英軍進至下萊茵河南岸,但被迫轉入防禦,未能在北岸奪得登陸場。一直到1945年3月,萊茵河仍然是盟軍與德國本土間一直無法跨越的屏障。
結果
此戰歷時55天,盟軍在寬200公里的正面上向縱深推進了45—90公里。但德軍重新奪回阿納姆的控制權,因而使此次作戰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阿納姆的橋梁被稱為「遠方的大橋(A Bridge Too Far)」。
1977年米高梅 MGM電影公司戰爭電影「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及原作歐戰史長篇紀實小說《遙遠的橋》(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comelius Ryan)),皆有精彩詳述。

Ⅷ 攻克柏林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162個師共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共100萬人。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又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8 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消滅德軍93個師,殲滅德軍近100萬人,其中俘獲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8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蘇軍傷亡30.4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 1220門和飛機527架。柏林戰役的結局,標志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國軍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蘇軍距柏林僅60公里,准備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4月中旬,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方(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面軍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參見東普魯士戰役);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占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著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司令為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參見維也納戰役)。
德軍主力此時仍集中對付蘇軍。至4月16日前,在蘇德戰場作戰的共有214個師(其中34個坦克師,15個摩托化師),又14個旅。而當時對美、英軍作戰的只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里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轄坦克第3集團軍、第9集團軍),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坦克師,以及許多其他部隊和兵團,共約100萬人、火炮和追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此外,在柏林市還組建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守軍總兵力超過20萬人。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公里;柏林防禦地域包括外層、內層和市區三道環形圍郭。在屈斯特林登陸場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禦工事尤為堅固,這里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屈斯特林登陸場當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個師,每1公里正面60門火炮、17輛坦克。德軍統帥部採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蘇軍奪取柏林。而盟國也想搶占柏林,盡管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國就柏林劃歸蘇軍作戰區已達成有協議。英、美兩國政治軍事首腦急欲使其軍隊先於蘇軍進占柏林。但英、美軍要完成此項任務卻力不從心,於是盟軍統帥部放棄了這項行動計劃。
蘇軍最高統帥部在准備對德軍的最後一戰——強擊柏林時,嚴守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商定和宣布的迫使德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無條件投降的政策。參加柏林戰役的有: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為特裡布茨海軍上將)一部,空軍遠程航空兵第18集團軍(飛機800架,司令為空軍主帥戈洛瓦諾夫),國土防空軍及第聶伯河區艦隊。此外,還有波蘭第1、2集團軍。蘇軍集團共有162個步兵師和騎兵師,21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250萬人,火炮和追擊炮約4.2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餘輛、作戰飛機7500架。這樣就造成了數倍於德軍的優勢:人員比德軍多1.5倍,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3.1倍,飛機多1.3倍。各方面軍主要突擊方向的對德軍優勢更大。柏林戰役目的是,粉碎防守柏林方向的德軍集團,攻佔德國首都柏林,並於戰役結束前使蘇軍前出易北河與盟軍會師。戰役企圖規定,在寬大正面實施數個猛烈突擊,合圍柏林集團,同時予以分割,逐一消滅。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特別重視時間這一因素,要求戰役高速度進行,在12—15晝夜內結束。各方面軍司令根據大本營的企圖定下了決心。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朱可夫)奉命以第47集團軍(司令為佩爾霍羅維奇少將)、突擊第3集團軍(加強有坦克第9軍,司令為庫茲涅佐夫上將)、突擊第5集團軍(司令為別爾扎林上將)和近衛第8集團軍(司令為崔可夫上將)的兵力從屈斯特林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於戰役第一日突破第一、第二防禦地帶,保障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加強有坦克第11軍,司令為卡圖科夫坦克兵上將)、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司令為拉濟耶夫斯基少將)進入交戰(在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攻佔塞洛高地支撐點後)。至戰役第六日,方面軍主要集團應攻佔柏林,爾後,突擊第3集團軍轄坦克第9軍務於第八晝夜進至柏林以西地域;第47集團軍則於第十一日前出易北河一線。第61集團軍(司令為別洛夫上將)和波蘭第1集團軍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北,而第69(司令為科爾帕克奇上將)、第33集團軍(司令為茨韋塔耶夫上將)和近衛騎兵第2軍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南分別實施輔助突擊。第3集團軍(司令為戈爾巴托夫上將)為方面軍第二梯隊。近衛騎兵第7軍擔任預備隊。步兵和坦克應利用夜暗於拂曉前1.5—2小時,在30分鍾炮火准備之後發起沖擊。為了沖擊時對地面照明,共准備了140多部探照燈。
蘇軍計劃以三路進擊柏林: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作為最強大的集團和攻擊的先頭部隊突破奧德河東、西兩岸防線和附近若乾地段,從東面攻擊。 以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前出到尼斯河東岸的南部直到蘇台德山麓,從南面攻擊。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前進到奧德河下游,從北面攻擊。
進逼柏林
4月16日凌晨5時整,朱可夫下達了攻擊命令,蘇軍的炮彈呼嘯著傾泄到德軍的防禦陣地上,轟炸機轟鳴著向德軍頭頂投擲下大量炸彈,整個大地都在可怕的顫抖之中。20分鍾後,140多個探照燈一下子全部亮了起來,把德軍陣地照得通明,德軍士兵們目旋眼花,蘇軍乘機向對方陣地沖去。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在柏林外圍的第一道防禦地帶。與此同時,南面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亦於4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發起進攻,迅速渡過了尼斯河。
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防禦地帶後,當天中午即進抵到德軍第二道防禦地帶,但是,當蘇軍推進到該防禦地帶的樞紐澤洛夫高地時,卻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德軍憑借有利地形,頑強扼守每一條戰壕,每一個散兵坑,給予蘇軍很大的殺傷。朱可夫不斷增加突擊力量,並將兩個坦克集團軍投入戰斗,但幾次進攻都被德軍打退。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軍的幾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准備後,近千輛坦克排成一列縱隊向前推進,前面的一批坦克被擊中起火,後面的頂走它繼續前進。蘇軍士兵高喊著口號向前沖擊,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接著往上沖。此時防守在高地上的數師德軍已是傷痕累累,最終經受不住蘇軍狂潮般的沖擊,開始向柏林市區方向退卻,4月18日晨,蘇軍終於攻佔了澤洛夫高地,殲滅守敵近3萬人,並繼續向柏林城挺進。20日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先頭部隊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率領下,抵達柏林近郊,使整個柏林城市區處於其榴彈炮和加農炮的射程之內。20日下午1時30分,蘇軍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內轟擊。
南面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強渡了尼斯河後,突破了德軍在尼斯河的防禦地帶,爾後強渡了斯普雷河,前進了30公里。當朱可夫的部隊在澤洛夫高地受阻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各坦克集團軍首先從南面向柏林突擊,至4月20日夜間,第3坦克集團軍突入了柏林市南郊,第4坦克集團軍也突進到柏林市西南郊。北面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於4月18日發起進攻,至19日強渡了東奧德河,牽制住了柏林以北地區的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的兵力。
至此,德軍在奧德河——尼斯河的防禦體系被蘇軍突破,蘇軍3個方面軍晝夜不停地向前突進,開始對柏林實施合圍。至4月24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翼部隊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柏林東南會合,切斷了德軍第9集團軍與柏林的聯系,並合圍了該集團軍。4月25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從北面迂迴柏林的部隊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第4坦克集團軍在柏林以西會合,從而完成了對柏林的合圍。柏林以北地區的德軍集團,也遭到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部隊的夾擊,處境十分困難。同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所屬近衛第5集團軍西進到易北河,在托爾高地與西線美軍第1集團軍會師。
市區激戰
鑒於蘇軍已兵臨柏林城下,希特勒決定德軍統帥部撤離柏林,他本人則留下「與柏林共存亡」。他下令軍事機關的所有參謀和文職人員都毫無例外地參加戰斗,並決定對按兵不動的指揮官要在5小時內處決,對退卻的官兵不僅要處死,還要在他們的屍體上掛起「逃兵」、「膽小鬼」、「他背叛了國家、玷污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眾。
4月20日下午3點,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編制內的第3突擊集團軍第79軍的遠程炮兵首先向柏林開炮。經過近一天的戰斗,柏林接近地的德軍防線被突破。德軍防禦部隊在先前的戰斗中遭到慘重損失,已極度疲憊,無法阻擋占據優勢的蘇聯紅軍的強大突擊。
4月21日,近衛第2坦克集團軍和第47集團軍突破到柏林城下,由於道路狹窄,蘇軍調整戰術,將坦克集團軍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協同起來准備肅清殘敵。同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坦克部隊也接近柏林防禦圈。科涅夫將炮兵第10軍、突擊第25師、高射炮第23師加強給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殲擊航空兵第2軍擔任空中掩護。同日,蘇軍從後方調來了大口徑要塞炮用於摧毀德軍堅固據點,每發炮彈重量達到500公斤,在後面13天的戰斗中,要塞炮共發射約180萬發炮彈,戰斗到了空前慘烈的地步。
4月26日清晨,在柏林上空,蘇軍數千架飛機再一次投下了成千上萬噸的炸彈和汽油彈。在地上,平均每英里已部署到近千門的各種火炮集中射擊,柏林轉眼間成了一個昏暗的世界。轟炸和射擊結束後,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派出無數個突擊群和突擊分隊,從四面八方向市區突進。由於有了斯大林格勒的經驗,蘇軍戰士們知道如何去攻佔一個城市。蘇軍在進攻前首先用火炮和飛機對目標地域進行轟擊,步兵在坦克和配有噴火器和爆破器材的工兵掩護下,一小段一小段的前進,從後院、地下室甚至地下鐵道和下水道滲透進去,攻佔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樓房。但柏林是德軍精心設防的城市,防禦體系完整,工事非常堅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蘇軍前進越艱難。堅固的樓房、隱蔽的地下室、地下鐵道、排水溝壕等等,都為德軍提供了發揚火力的支撐點。因此,蘇軍不得不逐棟樓房爭奪,逐條街道攻取,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此時希特勒仍在做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對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說「局勢會好轉的,我們的第9集團軍即將到達柏林,同第12集團軍一起,對敵人實施反突擊,俄國人將在柏林遭到最慘重的失敗。」一向對希特勒「報喜不報憂」的德軍將領,使他們的元首不了解,部署在柏林東南的布施將軍指揮的第9集團軍已被蘇軍分割包圍了,無法向柏林運動。在柏林西南防守易北河的第12集團軍,由溫克將軍率領拚命向柏林靠近,但終因受到美軍的牽制和蘇軍的阻擊,在進至費爾希地域後就再也前進不了了。幾乎與世隔絕的希特勒,呆在總理府的地下暗堡里不清楚上述情況,仍不斷地發出由他簽署的無線電報,調兵譴將。實際上,一些將領已不再那麼堅決地執行他的命令了。
4月27日,蘇軍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區,凱特爾才給柏林打來一個道出實情的電報,電報承認第12集團軍不能繼續前進,第9集團軍也無法突出合圍。希特勒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軍從首都突圍的計劃,並保證「國家元首安全撤離柏林」,他還報告說,彈葯只夠2晝夜了,糧食和葯品幾乎告罄。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將軍支持魏德林的突圍建議,認為從軍事的觀點看,這個計劃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是,希特勒意識到他已徹底輸掉了到這場由他發動的戰爭,他拒絕離開柏林,他要在這里堅持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4月28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所屬的第3突擊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逼進了柏林的蒂爾花園區,這個花園區是柏林守軍最後一處支撐點,由於該陣地有政府辦公廳、國會大廈、最高統帥部等象徵第三帝國權力的最高首腦機關,所以,柏林守備司令部把黨衛軍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這里。崔可夫上將指揮的近衛第8集團軍首先向該陣地發起了進攻,當天下午跨過了蘭德維爾運河,佔領了德軍的通訊樞紐,掐斷了柏林與外界的主要通訊聯絡。深夜,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指揮下向國會大廈外圍的內務部大樓發起強攻,德軍進行著絕望卻又是最頑固的抵抗,戰斗一直持續到29日深夜,在守敵幾乎全部陣亡的情況下,這座大樓才被蘇軍攻佔。
29日凌晨1時,希特勒宣布與等了他12年的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婚禮之後,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遺囑,指定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接班人,他決定自殺並希望他們夫婦的遺體在總理府進行火化。30日下午3點30分,希特勒與結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寢室里雙雙服毒自殺,並且,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時,還舉槍對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接著,戈培爾等人將希特勒和愛娃的遺體抬到總理府花園的一個彈坑裡,澆上汽油進行火化。
4月30日21時50分,蘇軍戰士將勝利的紅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圓頂
蘇軍攻佔國會大廈的戰斗還在激烈地進行著,第3突擊集團軍第150步兵師是最接近國會大廈的部隊。30日下午6時,蘇軍士兵又一次向這座大廈發起沖擊。盤踞在這里的近2000名德軍,不愧是第三帝國的「御林軍」,他們的頑強抵抗,使蘇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血戰中,即使蘇軍佔領了大廈下面的樓層,在上面樓層守備的德軍也不肯投降,蘇軍只好一層樓一層樓地與守敵搏鬥,在大廈的任何一角,都在進行激戰。蘇軍靠著源源不斷涌進大廈內的強大兵力,才逐一粉碎了守敵的抵抗。21時50分,蘇聯英雄米哈伊爾.耶果羅夫中士和麥利唐.坎塔里亞下士將蘇聯的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主樓的圓頂。
30日深夜,德軍通過廣播請求臨時停火,要求與蘇軍進行談判。5月1日凌晨3時55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將軍打著白旗鑽出帝國辦公廳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蘇近衛第8集團軍的前線指揮所談判,克萊勃斯對崔可夫說:「我想告訴您一件絕對機密的事,您是我通報此事的第一位外國人,希特勒已於昨天自殺了」。克萊勃斯接著要求蘇軍先停戰,然後等到德國組成新的政府後再進行談判。崔可夫立即用電話將情況向朱可夫做了報告。十幾分鍾後,斯大林從莫斯科發來了最高指令:「德軍只能無條件投降,不進行任何談判,不同克萊勃斯談,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談」。9時45分,朱可夫根據斯大林的指示精神,代表蘇軍向柏林德軍發出最後通牒:德軍必須徹底投降,否則蘇軍將在10時40分對德軍實施最後強攻。崔可夫讓克萊勃斯把這份通牒帶回給戈培爾等人,戈培爾見到通牒後,知道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了,傍晚便與妻子及六個孩子自殺了。
5月2日7時,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將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剩餘守軍約15萬人全部投降。至此,蘇德戰爭最後一次決戰——柏林會戰結束。此役蘇軍共殲滅德軍100萬人,俘虜48餘萬人,摧毀和繳獲坦克和自行火炮1.2萬余輛,摧毀和繳獲飛機6000餘架,摧毀和繳獲各種火炮2.3萬門。而蘇軍也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
1945年5月9日,受希特勒繼承人鄧尼茨的委託,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柏林軍事工程學院的食堂大廳內,向蘇聯及其盟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3個月後,隨著日本的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以同盟國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
柏林會戰
1945年4月16日,蘇軍為盡快結束歐洲戰爭發起了柏林戰役。經過近二十天的激烈戰斗,蘇軍擊潰德國100萬大軍,佔領柏林,希特勒被迫自殺身亡,法西斯德國宣告滅亡。與此同時,蘇軍在進攻國會大廈時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盤踞在這里的近2000名德軍不愧是第三帝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次重大戰役。蘇軍在以巨大的代價進入柏林市區後,30日下午3點30分,眼看無望翻盤的「御林軍」,他們使蘇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大廈的任何一角,都在進行激戰。蘇軍靠著源源不斷涌進大廈內的強大兵力,才逐一粉碎了守敵的抵抗。21時50分,蘇軍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主樓的圓 5月2日7時,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將前往朱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守軍全部投降。至此,蘇德戰爭最後一次決戰———柏林會戰結束。此役蘇軍俘虜德軍38萬人,而蘇軍也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無條件投降。